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论文

语用学论文

语用学论文

浅析语用中的指示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学的指示语【摘要】指示是指利用语言进行指点或标示。语言中存在这一语言现象充分说明了语言和使用语言之间的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重视。本文将着重从语用学中的指示语角度来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造成学生学习汉语语用失误的原因。

【关键词】语用学;指示语;对外汉语;教学

一、语用学基本概念

顾名思义,语用学(pragmatics)就是关于语言使用的实用学。简言之,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冉永平,2006.)

二、语用学中的指示语

何自然先生认为:“我们把表示语言指示信息的词语称为指示语,归入语用学的范畴,因为指示语是一些不能单用语义学的真假条件衡量的词语,它们的意义只有结合语境才可能得到正确的解释”。指示(dexis)这一术语来自希腊语,它的意思是利用语言进行指点或标示。指示语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话语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学之指示语

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基本上只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项目。但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外国人在掌握以上汉语基本语言项目后仍然出现话语不当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同时,还要研究汉语的语用。而语用学之指示语应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对外汉语教学中指示语的影响

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语用方面的失误不是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而是在指示语上没有很好理解汉语的不同才导致出现语法正确但语用错误的现象。这些指示语不同的使用就体现了在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根据指示语的性质,指示语的使用有两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先要确定以言语行为

1

中的哪一要素为参照点,下面从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三个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1.1 人称指示语差异

人称指示语指“言语事件或言语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如在汉语中表示称呼的根据第一人称(包括说话人)、第二人称(包括听话人)和第三人称(即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说话人)的书面形式分类就有“我(我们)、你(你们)、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根据第一人称包括说话人的原则,我们可以告诉外国人,只要是汉语中第一人称单数肯定就是指说话人本人。但是,要是第一人称是复数,就要区别对待。比如“我们”这个词,有可能包括说话人本人,不包括听话人。在辨别是那种情况的时候,须以发话“谁”为参照点。如:(1)昨天,小张、小王和我。我们都去了图书馆。参照点为小张、小王和我。不包括说话人。(2)我们去图书馆吧。参照点为说话人和听话人,这里的“我们”就包括了听说人了。

1.2 时间指示语差异

时间指示语指“人们通过话语传达信息或实施言语行为的时间关系”。汉语里表时间的词语的语序遵循着整体放在部分前面的原则,即由大到小的原则,英语恰相反。汉语和英语都同样借用表示空间概念的隐喻来表示时间关系,都用到表示

“前”“后”意思词,可是在汉语中“前”主要表示过去或较早,“后”主要用于代表将来或较晚:“前年”“后年”,“前天”“后天”。英语里,表示

“前”“后”的词都可以表示过去。汉语体现的是“时间在动”的比喻,时间如流水,后浪推前浪,由于时间流是面向我们而移动,走在前面的便是过去的、以往的,走在后面的则是未来的、将来的,这就有了“前天”、“前年”、“前

辈”“后天”。“后年”“后辈”等的说法。英语则主要用的是“自己在动”的比喻,就好比在公路上行走,未来在前方,过去在背后。英语虽也用before和

after表示时间在动,但可以设想操英语的人使用be6re和after的时候是从自己在动的比喻转到时间在动,反之,说汉语的人由于惯用时间在动的比喻,不必作这种调整。

1.3 地点指示语差异

地点指示语指“人们通过话语传达信息或实施言语行为的地点或空间位置”。我们在上课时,比如课堂讨论,当老师介绍一个故事后让学生发表见解时,学生常说“那是老师讲的故事,我认为……”或者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说:“那就是我的意见,我说完了……”这里两处“那”都使中国人感到别扭。“这”(this),是发话所在的位置以及靠近这个位置空间的范围,是近指;“那”(that)是远离说话者所在的位置空间,是远指。汉语中用于总结即回指时,把

2

刚刚过去的当做“近”,因而习惯用“这”,如说了一段话后常说“这就是我的意见。”英语则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是“远”,所以用“that”,学生说汉语时也按照英语思维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成“那就是我的意见。”使中国人听起来很不习惯。

四、结语

语用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影响说话人选择语言结构的因素和这种选择所产生

的意义对他人的影响(Green,1989)。在语用学中,指示语是说话人通过语言结构

营造语境产生“言外之意”达到交际目的的重要手段。对指示语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同时, 我们不难发现语用学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仅仅注重学生理解和分析规范的语句,满足于讲究遣词造句的正误或只要求学生多听多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语用学,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参考文献:

[1]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

勇毅,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语言学科目考试指南[M].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3]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1,76. [4]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