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第一章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的网中,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毕业后的职业生涯,都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生活上的相互照顾,学习上的相互帮助,活动中的相互支持,感情上的相互交流,师生间的教学相长,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行为、情感的沟通。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交往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帮助他们优化人际关系,调适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涵与特点

一、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相互作用和相互知觉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沟通和相互作用。人际交往的直接结果是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即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交往。因此有的学者主张人际交往就是人际关系,是同一个概念,虽然前者强调动态的相互作用,后者强调静态的情感联系,但它们的本质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关系。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人际关系的前提;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来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所以,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1]

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因此,[2]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获得幸福生活的保证,它能让人心情舒畅、工作顺利、合作愉快;良好人际关系还是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它能让人获得自信,在交往中有安全感;同时,良好人际关系还是社会安定团结的保障,能让社会生活正常运行,有效发挥群体实力。

(二)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

人际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和相互理解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1.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也叫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3]人们在交往中总要把自己的所见

所闻告诉其他人,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别人,同时也了解到交往对象的观点和态度,进而决定是否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设法改变其他人的观点,这就需要进行人际沟通。

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有言语和非言语两种形式,因此可以将人际沟通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种。言语沟通是通过语言这种媒介而实现的信息交流,是人们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应用,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手段。非言语沟通是通过语言以外的媒介,主要是各种表情(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而实现的信息交流。非言语沟通是言语沟通重要的补充形式,能起到增强表达、促进理解的作用。

2.动作交换

人们在交往中除了运用各种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外,还伴随着必要的动作。例如,在商业活动中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教学活动中的“手把手”,朋友相聚时的“抱成一团”,亲密接触时的“勾肩搭背”、“手挽手”等等,都是交往中的动作交换。有时,人的交往不用说话,仅是通过动作上的你来我往,便完成了交往过程,甚至还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相互理解

交往中的相互理解,是交往成败的关键。如果一番信息交流和动作交换以后,双方都在思忖“他这是什么意思?”那这样的交往就未达到预期效果。正如俄国戏剧理论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在和一个人交往时,首先要探寻他的心灵,他的内心世界。”

相互理解包括三个方面即意义理解、情感理解和动机理解。理解对方所提供信息的内容,明白对方在表达什么,这是意义理解;根据对方提供信息的方式,领悟其表达方式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态度,这是情感理解;而洞察其提供信息的意图,也就是明白对方为什么要表达这个信息,就是动机理解。所以,在交往中要善于“察言观色”,以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避免因对信息的误解而导致误会,造成交往的障碍。

(三)人际关系的功能

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动作成分三个部分组成,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割裂。但是,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在家庭关系中情感的成分特别突出,在工作群体中认知成分较为重要,而在各项服务行业中动作成分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人际关系就具有了多方面的功能。[4]

1、获得信息的功能。人际交往与用书本获得信息相比,有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点。随着交际范围的扩大和友情的加深,我们能认识更多的人,听到更多的事,交换更多的思想,获得更多的。

2、认识自我的功能。人可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与别人的比较中,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调整和改进自己,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

3、协同合作的功能。通过交往,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使单独的、孤立无援的个体结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来共同战胜困难,完成任务。

4、身心保健的功能。那些交际面广的人往往精神生活丰富,身心也更健康些;相反,那些孤僻、不合群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烦恼和难以排遣的忧虑,因而也会有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

(四)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

人际交往主要有三大基本的规律,它们经常地、普遍地发生作用,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1、趣同规律。年龄相同的人、经历相似的人、情趣类似的人和态度一致的人之间,就更容易谈得来,彼此产生好感和心理上的共鸣。

2、互补规律。一是需求上得到互补;二是利益上的互惠。前者缘于心理上需求,后者则主要针对经济上的利益。

3、回报规律。一是积极型回报,即受人之恩,常怀感恩之心;二是消极型回报,即指个体在遭受挫折之后,对构成挫折的人,采取报复行为。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

(五)人际交往的理论研究

1、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self-interested):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在这里,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金钱、地位、情感和物品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会有这样的经验:一段关系能提供给我们的收益(如情感的愉悦、态度上的支持等)越高,我们对交往对象的喜欢程度也越高,这段关系也越稳固;反之,如果一段关系的成本(如时间、精力的过度付出、情绪的困扰等)远远超出了它所能给予的(如外表的赏心悦目),那我们对交往对象的热情就会降低,关系也难以长久。因此有学者指出,只有公平性的关系才是比较稳定和愉快的关系。

这种建立在成本和收益的经济模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的简单概念,被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Blau,1964;Homans,1961;Kelley&Thibaut,1978;Secord&Backman,1964;Thibaut&Kelley,1959)延伸形成了复杂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所知觉到的一段关系的正性或负性程度取决于:

(1)自己在关系中所得到的收益;

(2)自己在关系中所花费的成本;

(3)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和能够与他人建立一个更好的关系的可能程度。

换句话说,我们购买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好关系,它对于我们的情感货币而言能提供给我们的价值最多。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收益、成本、结果和比较水平。

社会交换理论有许多研究证据的支持:朋友和亲密伴侣之间的确关注他们对这段关系是否抱有良好的感觉。[5]

2、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

一些研究者批评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关系中的一个要素——公正的概念,或者说是公平。公平理论的支持者强调,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与人际关系中的同伴相比,两者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是相同的(Homans,1961;Walster&Berscheid,1978)。这些研究者把一段公平的关系描绘为最快乐和最稳定的关系。相比较而言,不公平的关系导致一方感到过度受益(得到许多收益,耗费极小的成本),或者过度受损(得到极少收益,付出众多成本,不得有在这段关系中耗费诸多的时间和精力)。

根据公平理论,过度受益和过度受损的关系双方对这种状态都应该感到不安,且双方都会有在关系中重建公平的动机。这对于过度受损的一方来说是合理的,但为什么过度受益的个体会想要放弃社会交换理论所阐述的那么一个轻松的交易——以微小的成本和工作来换取高额的收益呢?一些研究者强调,公平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标准——如果他们在一段关系中得到的超过他们应得的,个体将最终感到不安,甚至是感到内疚。所以,按公平理论看来,人际间双方体验到的贡献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相同时,人际关系是很愉快的。[6]

3、自我表露理论

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的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Briggs认为: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

其一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其二是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其三是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其四是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这不是他们唯一存在的问题;其五是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无话不说的地步,但也要注意不要轻易触及“隐私”问题。Briggs也认为:自我表露是存在风险的,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不良的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因此,只有“隐私”需求和沟通需求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7]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义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义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义严格地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和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相互作用过程。这里作为人际交往主体的大学生,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同样地,人际关系的对象,亦可以是个体,或者是群体。在这些人际关系中,有的对大学生的身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大学生和父母家人、亲朋好友以及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的作用却无关紧要,如大学生和那些偶然相遇的路人的人际关系。狭义的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它是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交往和同学交往,同室交往是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为行文方便,本书取其狭义。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高期望值与高挫折感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待同龄同学,还是对师长,常常是以理想色彩来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也以理想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而且,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致使不少大学生不时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之中,从而表现出渴望交往又自我闭锁的双重性。

2、平等意识强

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独立和自尊的要求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平等性要求较高。他们既对他人平等想待,也希望他人对自己一视同仁。所以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经常回避居高临下的说教。平等性交往的需求使得那些谦和、真诚、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热情乐观的人,容易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人们乐意与之交往。

3、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愿望强烈

由于处于青年中期,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唤醒,对异性产生了强烈兴趣,而大学生的班级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为异性之间的交往提供了许多机会,更强化了与异性交往的愿望。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趋势

随着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开放化趋势,主要表现在:

1、从交往目的看,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今天的大学生的交往动机也慢慢变得复杂起来,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不纯粹是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同时也比较重视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

2、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辈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系甚至同校的可认识的所有同学;不仅包括同性交往,异性交往也是同学交往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3、从交往方式看,以宿舍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虽然主动追求开放式的人际交往,但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仍然在校园内,中心是学生的寝室。但同时校园里众多的社团交往,BBS、QQ等新兴的社交方式也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并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第二节大学生的人际吸引与人际困惑

一、大学生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

在现实中,有的人你一看就喜欢,而有的人则怎么看都不顺眼;对于喜欢的人,你会设法增加交往频率、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形成的积极态度(彼此注意、欣赏、仰慕等)或喜爱的情感,就是人际吸引,[8]它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人为什么会喜欢别人或为别人所喜欢,心理学家阿伦森通过调查有如下一些原因:其一是信仰与利益与自己相同;其二是有技术,有能力,有成就;其三是具有令人愉快或崇敬的品质;其四是自我悦纳。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心理学家们经过广泛地调查研究后认为: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是熟悉、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等。

1、熟悉。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熟悉引起喜欢,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多半是由相互接触与初步交往形成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更都地将喜欢的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虽然熟悉不是引起喜欢的唯一变量,但熟悉可以增加人们对积极和中性对象的喜欢程度。走进大学以后,大学生最初的人际交往都是从宿舍与老乡开始的,相比之下,由于安排在同意宿舍,彼此的熟悉程度显然高于非本宿舍成员,大学生最好的朋友往往在同一宿舍;而老乡由于地缘关系,在陌生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许多古语都印证了这一点:“远亲不如近临”,“亲不亲,故乡人”,一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更是说的非常直白。

2、个人特征

(1)外貌。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貌美的人,有很强的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人们一般觉得外貌好的人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可见,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大学生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中,那些最先受到关注的学生总是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外貌吸引力的同学。关于外貌美的标准,人们通常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不过也存在文化差异、时代差异、个体差异和关系差异。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原则是,人们对于美貌的人的其他方面会给予积极评价,但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反过来倾向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现实生活中,貌美的男女如

果不注重个人修养,往往很难交到知心朋友,从而时常感到内心的孤独,就是这个道理。

(2)个性品质

一个人如何才能赢得别人的喜欢,与别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在众多的个性品质中,哪一项最重要、最关键?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做了一项调查,排在序列最前面,受喜爱程度最高的6个个性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等;而排在序列最后的消极个性品质包括说谎、装假、不诚实、不真实等,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关键的品质,大学生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必不可少。今天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将受益终生。大量的经验或教训告诉我们,只有讲信用的人,才最受别人的欢迎和信任,也才最可能取得成功。

(3)能力

一个人是不是能力越强,人际关系就越好,越受人欢迎?大量的研究表明,实际上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精明能干的人往往不是这个群体中最受人喜爱的人,能力超群但偶尔有点小错误的人比前者更受欢迎。中国有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说明能力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只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产生逃避或拒绝,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选择一个在能力远远超出自己,从而让自己时时感到心理压力的人去喜欢。在平时的心理咨询中,经常有学生咨询,如何才能搞好与同学的关系,其中有的学生就是因为自己在各方面的出类拔萃反而失去了同学的喜爱与信任,为此感到十分苦恼。

3、相似性与互补性

个体之间虽然存在着许多差异,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相同的信仰、兴趣、价值观,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生地;相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共同的遭遇、疾病等等。所谓相似性就是指交往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相近点,这些相相似性能缩小交往双方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我们一般都乐意与情趣志向相近似的人相处,而且有时还夸大对方的相似之处,以增强自己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不太愿意与自己情趣志向不相一致的人相处,有时甚至夸大对方的不相一致之处,以表示自己的不信任感和反感。古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英雄所见略同”,说明任何人对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都抱有好感。

与相似性相联系的是互补性。交往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当双方的个性或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力,发生互补效应。因此所谓互补性是指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能获得相互补偿,相得益彰的心理效应。在大学生中,外向型性格的人有时喜欢与内倾性格的人友好

相处,相互欣赏;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有时会欣赏那些克服困难孜孜求学的学生,依赖性强的学生更愿意与独立性强的学生交朋友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距离永远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交往过程中做到彼此关怀、帮助、信任和容忍,加深感情,缩小心理距离,相互补偿,这样才能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的人际困惑

(一)角色定位困惑。角色是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与自己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固定化行为方式。如果个体的行为偏离了角色规范,就会被他人排斥和轻视。大学生依据在学校的主要中心任务,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是以学习为主的活动。目前,校园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大学生渴望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大学生不顾自己实际能力和有限的精力,参与和担当起各种角色,使得自我角色冲突剧增。个体内存资源的匮乏,以及自我多角色的整合矛盾,出现了角色的错位和混乱。复杂的角色转换,不仅使个体自身不胜其烦,而且也造成了原本单纯的与同学之间、老师之间的关系繁杂,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缺乏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交往方法和相关的技能。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常常忽略了他人的体验和感受,不了解、不关心他人,甚至有时也不了解自己。这类大学生虽然也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甚至人际关系表面看起来还不错,但与他们静心交谈时他们往往会告诉你,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与多数人其实都是点头之交,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更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时时感到空虚、迷茫和失落,偶尔还会觉得没有人值得牵挂,也没有人牵挂自己,常常被孤独和无奈困绕。

(三)交往困难。大学生一方面非常渴望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的局限、方式方法的欠缺以及个性等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实际的交往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期望相差较远,有的甚至事与愿违,为此,少数大学生感到非常苦恼,很希望老师们多教一些方法。我系开设的全院公选课“大学生人际关系学”,选课的学生如潮而至,选课人数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人数,有的教室学生没有座位,一致站着听课,让老师们十分感动,这就足以说明大学生对

人际交往知识的渴望之强烈,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自信和困难。

(四)羞怯、自卑、孤傲与闭锁心理。有的大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与人交往诚惶诚恐,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甚至害怕见人,退缩回避。这种羞怯必然导致闭锁心理,不敢与人交往,只好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有的大学生对自己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自视甚低,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瞧不起自己,而深层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弥散性,这种心理常常使人感到自惭形秽,处处不如人;因而在交往时过于拘谨,缺乏自信,畏首畏尾。在社交场合,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要是受到耻笑和侮辱,更是消极回避,忍气吞声,个别严重者甚至产生“社交恐惧症”,自卑者往往压抑自身能量的释放,消极等待别人的亲近,使交往机会擦肩而过;也有的大学生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种孤傲心理使人在交往中容易摆出“目中无人”、“唯吾独尊”的态势,或对别人吹毛求疵,这难免引起对方的厌倦和反感。结果是自命清高、孤赏自赏,自己将自己闭锁起来。

(五)嫉妒与报复心理。嫉妒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进而嫉恨,乃至行为上的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际中嫉贤妒能,对别人的长处或成绩心怀不满,讽刺、挖苦、中伤、诋毁甚至攻击、破坏或者在别人遭遇挫折和不利时,洋洋得意,幸灾乐祸。无疑,嫉妒易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另外,与嫉妒心理常相伴而生的的还有报复心理。即在交往中,自认为受了委屈或者情感、人格被伤害时所产生的伺机反击的心理。有的大学生对别人在不经意间伤及自己的言行耿耿于怀,甚至伺机报复,使交往双方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加剧。报复心理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不利于交往。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一)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

阿特曼(I.Altman)等人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水平。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内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人们根据对交换成本和回报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阿特曼等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1、定向阶段。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注意某些人,而对另外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只是礼貌性地打个招呼。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在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如谈谈自己的职业、工作、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看法。大学里的新生见面就处于这个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如工作中的体验、感受等,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进行更深的交往。这时,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双方的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正式。

3、情感交流阶段。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私人性的问题,如相互诉说工

作、生活中的烦恼、讨论家庭中的情况等。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出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由自在,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大学生在宿舍里的交往多半属于这种情况。

4、稳定交往阶段。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阶段,双方成为亲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一般来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关系相当少,人们常说的“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就是这个意思。

(二)人际关系疏远退化的原因

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后,是不是就终生不会改变呢?不是。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关系的亲密程度会发生变化。研究表明,导致人际关系亲密程度退化或者疏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空间上的分离。交往的一方迁徙到别的地方,虽然分离的双方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保持联系,但是最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也取代不了面对面的交流;

2、新朋友代替了老朋友;

3、逐渐不喜欢对方行为上或人格上的某些特点:一方面,个人的喜好标准可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交往中可能发现对方的一些新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另一方不喜欢的;

4、交往回报水平的变化,即一方没有按照另一方所期望的水平给予回报;

5、妒忌或批评;

6、对与第三方的关系不能容忍,在亲密关系中,这一点比较突出,因为亲密关系,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

7、泄密,即将两人之间的私密透露给其他人;

8、对方需要时不主动帮忙;

9、没表现出信任、积极肯定、情感支持等行为;

10、一方的“喜好标准”发生了改变。

第三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与艺术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交往

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和地位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碰壁从而导致孤立。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等,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自以为是;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妄自菲薄,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以世俗的势力眼光“看人下菜”。

(二)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中的“绿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他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里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比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原则,不损害他

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三)真诚待人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点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四)互助互利

人际关系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是要破除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的,这样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五)讲究信用

信用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信用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去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地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糊弄”的思想。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时的朋友或终将被抛弃。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空欢喜。

(六)宽容大度

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感觉的“过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大可不必“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涵养“肚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

(一)学会赞赏别人。首先要学会赞赏别人。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都是渴望被人肯定和赞赏。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多多去赞赏别人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呢?但是赞赏他人必须事实求实,发自内心,表现出诚心诚意,否则就有可能变成恭维或虚伪。在大学里,有一些同学可能由于家庭贫困或其他原因导致内心非常自卑,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只要我们有一颗充满自信的爱心,我们就会觉得赞赏和肯定别人其实并非一件难事,而且我们还会获得人际交往的主动权,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得理也应让人。大学生思维敏捷,知识面比较广,自我意识又强,于是特别喜欢争论。其实争论对人际交往常常是一种干扰。我们应该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每个人在争论中坚持的观点,都是他(她)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反驳其观点时,便或多或少地威胁了他(她)的尊严,所以争论双方很难单纯地就问题展开争论,其间往往渗入了保卫尊严的情感成分。所以很多争论最后都会演变成人身攻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适时地退让一步,反而体现了高尚的风格,会赢得对方的和旁听者的认可,获得意想不到的好人缘。

(三)对别人要主动热情。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发现:那些热心肠的人,总是面带微笑的人,都有好人缘。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别人,对别人最具有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绪传染给别人。因此,要主动热情待人,首先要让自己变得愉快起来,“愁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何不乐呢”;其次要从心里对他人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实践证明,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最后还要真诚关心他人。常常心中装着别人,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和心理换位,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及时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

掌握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一定的交往技能,并不表明就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效果,要想在交往中游刃有余,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和艺术。所谓交往艺术,关键要注意把握交往的“度”,包括交往的广度、深度、频率以及语言、行为的分寸等等。

(一)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

人的社会化有两个基本目的:语言社会化和角色社会化。其中语言社会化是重要的目标,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化的基础。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者G.H.Mead(1934)的观点,语言是个人超越自我,联系社会,使自己成为整体社会的一个自然部分的桥梁;而角色社会化是个体获得社会角色、了解角色期望,并最终融入社会的重要一步,这关系到个体能否真正过渡成为社会人。语言的获得与发展和社会角色的获得与扮演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可见语言及语言艺术的掌握,对人际交往与人的社会化是何其重要。所谓语言艺术主要是指把握说和听的分寸。关于“说”,首先要学会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其次要适量。即说话时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的技巧。其三说要言简意赅,要注意尽量用简单、明白、清楚的语言表达思想,不要绕来绕去,含糊其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其四赞扬和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措辞:赞扬别人要恰如其分,批评别人也要尽量用婉转的语气,要多赞美别人,认可和欣赏别人,而不是挑剔和讥讽别人;关于“听”,总的原则是听对方讲话时,要把握好自己的配角位置,处处表现出对对方的耐心与尊重。具体地说就是,首先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抢对方的话题;其次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而不是夸夸其谈,自我陶醉,置谈话者的感受而不顾;最后要特别注意配合对方的谈话,作出积极的反应,时而点头微笑,态度和蔼,

而不是要么艳若桃花,让谈话者感觉你的浅薄,要么冷若冰霜,让别人感觉对牛弹琴。

(二)要注意和讲究交往的频率

所谓交往的频率主要是指交往的次数和在一起的时间长短要适度。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一种神交更是一种境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时空阻隔对人际交往有较大的影响,我们也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和远方的朋友加强联系,以免友情中断,很多大学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进入大学后,刚开始通过电话、书信或网络和中学同学还有较强的联系,慢慢地由于加强了与身边同学、朋友的密切交往,与中学同学就越来越疏远,甚至基本联系也中断了,这个时间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左右。其实中学同学之间的友情非常纯洁,我们可以选择性地一直保持适当且适度的联系,让这种交往和友谊伴随我们终生,如能做到这一点,你会觉得这份情谊十分温暖;另外,对于身边的朋友,即使是好朋友,在交往时也不能过从甚密,时时刻刻粘在一起,这样既影响彼此的正常生活,同时还会减弱彼此之间的新鲜感,增加出现摩擦和发生矛盾的概率,对彼此的友谊反而是不利的。

(三)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当

大学里常常会有这么一群学生,整天茫茫碌碌,校园里、校园外都能见到他们穿梭的身影,恰恰有时在课堂上他们该出现时却找不到他们,这群校园“大忙人”用大量的时间忙于交往,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投入不够,少数人考试时甚至作弊;相反,也有一部分学生整天把自己封闭在三点一线之间,起码的正常交往都不参与,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人际交往艺术的角度看,这两种情况都是不正常的。交往的广度既不能过广也不能太窄,过广则容易烂交,既影响交往质量,又会浪费太多精力,影响学习;太窄又有可能错过了许多可交的朋友,使自己眼界狭小,气量狭小,经常会陷于狭小的人际圈子不能自拔;另外在交往的深度方面也要注意适当,有的要深交,有的则只能浅交,甚至要拒交,不能一味泛泛而交,也不可能跟任何人成为知心朋友。决定交往深度的主要因素是志同道合,包括共同的理想、追求、志趣和共同的道德水准、人格修养等。相同的理想志趣会使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成为莫逆之交。当然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也应该辨证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一定要考虑交往对象的个体差异。

(四)体态语言的恰当和行为的规范

微笑和专注的神情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任性和卤莽总会让别人不舒服甚至尴尬、反感。要记住别人(除非自己的挚爱亲朋)没有义务承受你负性情绪的义务,任何人都希望别人带给自己快乐。你的任性一次、两次别人可能会忍受,多几次别人就会疏远你,俗语说“惹不起,躲得起”恐怕就是这个意思吧;与别人交谈时眼光不要游移不定,左顾右盼,或者死定着对方的眼睛,要与对方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自然状态。关于体态语言主要表现在:站立时不要总是晃动自己的身子,或者让别人感到你的手无处可放,坐着时一般不要翘二郎腿;握手、礼节性点头要注意适当,不能太傲慢也不能太媚态,要尽量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让别人畏惧也不要让别人看不起,要让别人总觉得你自然且富有教养。

(五)一定要尊重别人的隐私

所谓隐私就是别人不愿告人或者不愿公开的个人的秘密。尊重他人的隐私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严重者还会触犯法律。作为大学生来说,应该比一般人作得更好才对。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之间也应该有各自的私密空间,不要以为朋友不愿或不彻底告诉你心中的隐私就是对你不信任、不义气,在法制逐渐完善的今天,这种观念已十分错误了。生活中有的人总以打听或背后宣讲别人的隐私为乐为荣,显然是没有教养也不懂法的表现,这种人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最终只能是令人讨厌的孤独者。

第四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获得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我于2006年10月—12月对我院大学生进行了较大

面积的心理测量和分类座谈,获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与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我院抽取820名大学生,用三个人际交往量表,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进行了测量。回收有效问卷800份。其人口学因素指标分布如下:

1、性别:男生408人,女生392人;

2、学生来源:城镇来源272人,农村来源528人;

3、是否独生子女:独生子女220人,非独生子女580人;

4、是否学生干部:学生干部350人,非学生干部450人;

5、年级分布:一年级234人,二年级280人,三年级184人,四年级102人;

6、学科类型:文科类248人,理工科类408人,艺术类144人;

(二)方法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人际信任量表(ITS)、交往焦虑量表(IAS),采取分专业、分年级的团体施测方式.让被试阅读完指导语后,对三个量表逐一作答,旨在对被试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信任度和对人际交往中的焦虑程度作出客观的判断,数据统计和分析全部采用WJZ心理测量软件和SPSS11.0计算机统计软件处理。

二、测量结果

(一)社交回避及苦恼(SAD)

社交回避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为情感反应。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 ,SAD)含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最初的评分采用“是一否”的方式,但许多研究人没采用了5级评分制。“是一否”评分制得分范围从0(最低的回避及苦恼程度)到28(最高的一级)。

1、总体情况

测量结果表明总分、社交回避与大学生常模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社交苦恼方面则与常模有着极显著差异(p<0.001),表明目前大学生社交苦恼程度很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见表1)

表1 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因子名称大学生常模

n=1938 被测对象

n=800

t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社交苦恼分9.10±4.19

4.42±1.35

4.19±3.75

9.34±6.47

4.41±3.25

4.93±3.77

0.71

0.08

3.42

>0.05

>0.05

<0.001

2、不同背景大学生测量结果比较

(1)性别比较

男生与女生在总分、社交苦恼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女生的社交苦恼程度显著高于男生。

表2 男女比较

因子名称男生

n=408

女生

n=392

t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社交苦恼分9.27±6.71

4.37±3.45

4.91±3.87

11.34±6.89

4.45±1.35

6.89±6.22

2.65

0.31

3.18

<0.01

>0.05

<0.01

(2)学生来源比较

城镇与农村来源大学生在总分、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得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城镇大学生在回避得分上略高于农村大学生。

表3 城镇农村比较

因子名称农村生源

n=528 城市生源

n=272

t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社交苦恼分9.27±6.54

4.33±3.25

4.93±3.86

9.49±6.34

4.55±3.25

4.93±3.58

0.32

0.63

0.01

>0.05

>0.05

>0.05

(3)是否独生子女比较

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总分、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p<0.01),独生子女大学生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社交回避与苦恼程度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表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独生子女n=220 非独生子女

n=580

t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社交苦恼分10.87±6.97

5.10±3.47

5.77±3.99

8.75±6.17

4.14±3.12

4.61±3.63

2.97

2.67

2.79

<0.01

<0.01

<0.01

(4)是否学生干部比较

学生干部大学生与非学生干部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得分有极显著差异(p<0.001),社交苦恼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非学生干部大学生在社交回避程度显著高于学生干部大学生,而学生干部的社交苦恼程度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大学生。

因子名称学生干部

n=350 非学生干部n=450

总分

社交回避分社交苦恼分9.97±5.73

4.24±1.35

5.73±

6.27

9.63±4.09

5.54±1.32

4.09±6.27

0.56

8.24

2.22

>0.05

<0.001

<0.05

(5)不同学科类别比较

把大学生按照文科、艺术和理工三类不同学科来划分,测量结果三类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总分、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相对而言,艺术类学生在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得分上高于文科、理工类大学生,表明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程度略高于文科和理科类大学生。

表6 文科类、艺术类和理工类比较

因子名称文科类

n=248 艺术类

n=144

理工类

n=408

f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社交苦恼分8.90±6.08

4.07±3.01

4.83±3.59

10.15±6.64

4.69±3.28

5.46±3.79

9.32±6.62

4.51±3.37

4.81±3.85

1.20

1.19

1.12

>0.05

>0.05

>0.05

(6)不同年级比较

在四个年级大学生的测量结果比较中,总分、社交苦恼分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社交回避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从得分情况从高到低排序来看,总分为二、一、

三、四年级,社交回避分为一、二、三、四年级,社交苦恼分为二、一、三、四年级(见表6)。为了进一步弄清四个年级的差异,对年级之间进行了两两比较。

表7 各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一年级

n=234 二年级

n=280

三年级

n=184

四年级

n=102

f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社交苦恼分9.95±6.39

4.70±3.18

5.25±3.78

10.10±6.45

4.65±3.25

5.45±3.79

8.15±6.66

3.95±3.37

4.20±3.81

8.08±5.82

3.90±3.05

4.18±3.21

2.42

1.08

2.33

<0.05

>0.05

<0.05

一年级大学生和二年级大学生在总分、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得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二年级大学生在总分和社交苦恼得分上高于一年级大学生,一年级大学生在社交回避得分上高于二年级大学生。

表7.1 一年级和二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一年级

n=234 二年级

n=280

t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9.95±6.39

4.70±3.18

10.10±6.45

4.65±3.25

0.19

0.12

>0.05

>0.05

回避得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一年级大学生社交苦恼程度显著高于三年级大学生,一年级大学生在社交回避得分上也高于三年级大学生。(见表6.2)

表7.2 一年级和三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一年级

n=234 三年级

n=184

t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社交苦恼分9.95±6.39

4.70±3.18

5.25±3.78

8.15±6.66

3.95±3.37

4.20±3.81

2.04

1.70

2.03

<0.05

>0.05

<0.05

一年级大学生和四年级大学生在总分、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得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一年级大学生在总分、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得分上高于四年级大学生,表明一年级大学生在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程度上都高于四年级大学生。(见表6.3)

表7.3 一年级和四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一年级

n=234 四年级

n=102

t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社交苦恼分9.95±6.39

4.70±3.18

5.25±3.78

8.08±5.82

3.90±3.05

4.18±3.21

1.77

1.51

1.73

>0.05

>0.05

>0.05

二年级大学生和三年级大学生在总分、社交苦恼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在社交回避得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二年级大学生社交苦恼程度显著高于三年级大学生,二年级大学生在社交回避得分上也高于三年级大学生。(见表6.4)

表7.4 二年级和三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二年级

n=280 三年级

n=184

t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10.10±6.45

4.65±3.25

8.15±6.66

3.95±3.37

2.19

1.56

<0.05

>0.05

社交苦恼分 5.45±3.79 4.20±3.81 2.42 <0.05

二年级大学生和四年级大学生在总分、社交回避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社交苦恼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二年级大学生在总分、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得分均高于四年级大学生,表明二年级大学生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程度高于四年级大学生。(见6.5)

表7.5 二年级和四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二年级

n=280 四年级

n=102

t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社交苦恼分10.10±6.45

4.65±3.25

5.45±3.79

8.08±5.82

3.90±3.05

4.18±3.21

1.90

1.39

>0.05

>0.05

(p>0.05),三年级大学生在总分、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得分略高于四年级大学生,表明三年级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程度略高于四年级大学生。(见6.6)

表7.6 三年级和四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三年级

n=184 四年级

n=102

t p

总分

社交回避分社交苦恼分8.15±6.66

3.95±3.37

4.20±3.81

8.08±5.82

3.90±3.05

4.18±3.21

0.06

0.09

0.03

>0.05

>0.05

>0.05

(二)人际信任量表(ITS)

本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或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有25个项目,其内容涉及各种环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色括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介)。多数项目与社角色的可信赖性有关,但也有一些项目与对未来社会的乐观程度有关。本量表采用五分对称评分法,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故量表总分从25分 (信赖程度最低)至125(信赖程度最高),中间值为75分,得高分者人际信任度高。本量表的优点是同时强调了信任这个术语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因子分析发现本量表有两个因子,其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其二是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

1、总体情况:本次所有被试的均分为76.11±8.82,从这个分值可以看出高信任学生度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居于中间值。

2、不同背景大学生测量结果比较

(1)性别比较

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人际信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女生的人际信任度明显高于男生,表明女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信赖与对未来社会的乐观程度都高于男生。

表8 男女比较

因子名称男生

n=408

女生

n=392

t p

总分75.80±8.9378.27±6.97 3.08 <0.01

(2)学生来源比较

城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在人际信任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城镇大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表明城镇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略高于农村大学生。

表9 城镇和农村比较

因子名称农村生源城镇生源t p

n=528 n=272

总分75.53±8.5277.25±9.27 1.85 >0.05 (3)是否独生子女比较

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独生子女大学生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表10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比较

因子名称独生子女

n=220 非独生子女

n=580

t p

总分76.72±9.6575.87±8.460.82 >0.05

(4)是否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大学生与非学生干部大学生在人际信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非学生干部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明显高于学生干部大学生,表明非学生干部大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信赖与对未来社会的乐观程度都高于学生干部。

表11 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比较

因子名称学生干部

n=350 非学生干部

n=450

t p

总分75.86±9.2878.52±9.28 3.24 <0.01

(6)不同学科类别比较

文科、艺术和理工类大学生在人际信任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艺术类大学生得分高于理工类大学生,理工类大学生得分又高于文科类大学生,相比之下,艺术类学生的人际信任度略高,理工类大学生次之,文科类大学生再次之。

表12 文科艺术类和理工类比较

因子名称文科类

n=248 艺术类

n=144

理工类

n=408

f p

总分75.35±9.3577.45±10.376.11±7.81 1.22 >0.05 (6)不同年级比较

四个年级大学生的测量结果相比较,人际信任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得分情况从高到低排序为四、二、三、一年级,表明四年级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最,一年级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最低。

表13 各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一年级

n=234 二年级

n=280

三年级

n=184

四年级

n=102

f p

总分75.04±8.6576.47±9.1276.32±8.2377.49±9.19 1.02 >0.05 (三)交往焦虑量表(IAS)

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IAS含有15条自陈条目,这些条目按5分制予以回答。(1)一点儿也不符合我;5:非常符合我)。条目是根据下述两个标准选出的:(1)涉及主观焦虑(紧张和神经症)或其反面(放松、安静),但并不涉及具体的外在行为。(2)条目大量涉及意外的社交场合。在这些场合中个体的反应取决于在场其它人的反应,或受其影响(与之相反的,例如公开演讲场合)。量表历经四阶段,从最初的87条中选出了现在的15条。其总评分从15(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社交焦虑程度最高)。

1、总体情况

与大学生常模相比较,本次测量的被试在交往焦虑方面与大学生常模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得分高于大学生常模,表明被试在交往焦虑方面略高于大学生常模。

表14 与常模比较

因子名称大学生常模

n=1938 被测对象

n=800

t p

1.40 >0.05

(1)性别比较

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女大学生交往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表15 男女比较

因子名称男生

n=408

女生

n=392

t p

总分39.26±8.2641.20±8.34 2.33 <0.05

(2)学生来源比较

城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农村大学生得分高于城镇大学生,表明农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略高于城镇大学生。

表16 城镇和农村比较

因子名称农村生源

n=528 城镇生源

n=272

t p

总分39.88±8.2938.93±8.63 1.06 >0.05

(3)是否独生子女比较

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独生子女大学生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表17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比较

因子名称独生子女

n=220 非独生子女

n=580

t p

总分40.23±8.4439.29±8.40 1.00 >0.05 (4)是否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大学生与非学生干部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学生干部大学生交往焦虑程度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大学生。

表18 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比较

因子名称学生干部

n=350 非学生干部

n=450

t p

总分39.06±7.8737.02±8.35 2.57 <0.05

(5)不同学科类别比较

文科、艺术与理工科类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按得分情况从高到低排序为文科类、艺术类、理工类,表明在交往焦虑程度上文科类大学生略高于艺术类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略高于理工类大学生。

表19 文科、艺术类与理工类比较

因子名称文科类

n=248 艺术类

n=144

理工类

n=408

f p

(6)不同年级比较

四个年级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p<0.01),其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一、二、三、四年级,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年级之间的差异状况,对各年级之间进行了两两比较。

表20 各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一年级

n=234 二年级

n=280

三年级

n=184

四年级

n=102

f p

总分41.30±8.1639.98±8.4437.96±8.5637.46±7.68 2.03 <0.01 一年级大学生与二年级大学的交往焦虑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一年级大学生得分高于二年级大学生,表明一年级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略高于二年级大学生。

表20.1 一年级和二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一年级

n=234 二年级

n=280

t p

总分41.30±8.1639.98±8.44 1.26 >0.05

一年级大学生与三年级大学的交往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一年级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显著高于三年级大学生。

表20.2 一年级和三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一年级

n=234 三年级

n=184

t p

总分41.30±8.1637.96±8.56 2.92 <0.01

一年级大学生与四年级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一年级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四年级大学生。

表20.3 一年级和四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一年级

n=234 四年级

n=102

t p

总分41.30±8.1637.46±7.68 2.83 <0.01

二年级大学生与三年级大学的交往焦虑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二年级大学生得分高于三年级大学生,表明二年级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略高于三年级大学生。

表20.4 二年级和三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二年级

n=280 三年级

n=184

t p

总分39.98±8.4437.96±8.56 1.77 >0.05

二年级大学生与四年级大学的交往焦虑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二年级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大学生,表明二年级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略高于四年级大学生。

表20.5 二年级和四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二年级

n=280 四年级

n=102

t p

总分39.98±8.4437.46±7.68 1.83 >0.05

三年级大学生与四年级大学的交往焦虑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三年级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大学生,表明三年级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略高于四年级大学生。

表20.6 三年级和四年级比较

因子名称三年级

n=184 四年级

n=102

t p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内容摘要】:20世纪末,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以磅礴的气势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网络很快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它已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结合大学生群体及网络的特点,探讨网络吸引青少年的动因,并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双刃剑;影响 【导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迅速进入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当前高校大学生更是能充分利用大学的便利条件,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外语基础,畅游网络的海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0%左右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其中90%以上又都是大学生。为什么网络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笔者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既要从主体(当代大学生群体)出发,也要兼顾客体(网络)。正是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网络交往方式相对于传统交往方式的特殊性,这两者叠合而共同造成了上述新现象。网络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正像很多新科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际交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了异化。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际交往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网络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等方面。其中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虽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相关研究散见于少量报刊、杂志,缺乏对此话题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二是原因的分析上不够全面,主要只从网络的特点考虑;三是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较为大略,研究的内容欠深入;四是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提供的对策皆是泛泛而论,缺乏可操作的应对方法。本文在综合阅读多篇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主体的特点及网络客体的特点,分析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交往方式的原因;并根据以往文献分析,总结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一、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人际交往方式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的特征是他们选择网络交往的内部动因,网络交往本身的特点,是大学生选择网络交往的外部诱因。 (一)主体(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调研的感受和体会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调研的感受和体会有幸参加了此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调研,受益匪浅。从开始的问卷样本制作到寻找调查对象,数据统计与分析,虽然它的时间很短,我们很匆忙,很辛苦,但是我们却也初步了解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些状况,知道了人际交往的强大功能及其重要性,怎么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经过这次社会调查,真的受益很多,看着我们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被全部填完,多少都有些成就感。 调研的时候,我们也为之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用什么方法调查以及调查的一些题目类型,我们讨论了很久,最终确定了问卷调查的有代表性的题目跟类型,小组开会分工各自的任务,准备问卷,查找相关的资料,还找来了有过问卷调查经验的同学给我们讲解,现在虽然很有成就感,可是真正实际调查的时候我们却没有那么轻松,开始的时候找同学做问卷,有一些以暂时没有时间为理由不愿参加,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很乐意配合我们去完成这份问卷的。当然在我们说明白问卷的背景、意义、目的之后,同学们都很认真仔细的帮我们完成了。 本次问卷调查主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调研,主要在华东理工大学展开,共发放100份调查,收回100份,回收率为100%。简单总结一下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整体上比较良好,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困扰的比例比较正常。 二、无论是与家人还是舍友和同学,大学与人交流的意向比较强。 三、大部分学生比较外向,且交友能力较好。多数学生偏向与熟人交流,但较少流露感情,在与异性交往方面经验较少。 四、极少数学生较为内向,但也具备一定的交友能力。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了解需要,并运用语言符号来实现心理沟通的能力。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生活上的相互照顾,学习上的相互帮助,活动中的相互支持,感情上的相互交流,师生间的教学相长,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行为、情感的沟通。一个不善于交际,没有正常人际交往的人,就会在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筑起一道心理屏障,把自己与他人和集体分离开来。这就必然妨碍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把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功能和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熟悉人际交往艺术,善于与各种类型的同学交朋友,学会与各种群体和组织打交道,才能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强大的功能:1.沟通信息,获取知识。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直接的人际交往从其他人那里获取的。其次是通过文字资料或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论文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 离开了家长的庇护,独立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求学和生活,人际交往就成了大学生的一门首要的必修课,但是也由于是初来乍到,初次独立生活,因此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也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走出家门踏入社会的首要一门要学会的课程,据去年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座谈会透露的消息,大学生中16%到25.4%有心理障碍,其中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占一半以上,交往成为大学生最大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在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下,加上他们本身知识结构、心理、认知能力的局限,使得他们在交往中存在认知、情感和人格障碍 对大学生而言,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同时他们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其实大家渴望友谊和交往,有着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但有一些还是不愿意想周围同学说,而是深深埋在心底,长期的积郁,再加上学业负担的压力,使大学生的人际适应力下降。因此,和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由于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 那么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呢?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 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2、平等原则。 3、诚信原则。 4、宽容原则。 5、换位原则。 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 7、功利作用原则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调研方法思路 (3) 三、调研步骤开展 (3) 四、调查结果分析 (4) 五、解决对策和建议 (8) 六、调研中存在的问题 (10)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 摘要当今社会,教育普及,大学生的数量很多。大学生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和校园边界的群体,感受到的人情世故和压力是极其特殊的。学校的教育往往教学生学科知识、组织考试,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够关注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到底如何?这是我做这个调查想要了解的内容。潜意识里,我觉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还不够完美,看着许多大学生跳楼、上吊结束自己生命的报道,时常感慨和不解。是学习、是工作压力、抑或失恋?总之,他们的人际关系交往一定不够好。否则还有许多朋友关心、帮助和及时劝导,就不会发生悲剧。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人际交往至关重要,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处处都离不开交往与沟通。日趋多样的交流方式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人们的视角得以开阔,人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式也因沟通而改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且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的群体,此课题研究对于大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交际水平;对于老师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对于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培养与管理;甚至对于创新交往方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找更加合理积极且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是什么问题导致不同同学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不同的差异,交往方

式多样、交往范围开放、交往内容广泛、交往界限淡化,等等。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有哪些,大学校园里哪一些力量可以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改善现状,是我们遵循的研究思路。 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也为广大大学生观念的形成和健全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环境。由于人际交往是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科学性,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调研方法思路 以团队的形式,选取适当的调查方法,针对调查大学生的交往对象和交流方式,进而分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心理特征与渴求,从而为大学生的交往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调研步骤开展 1.确定调研课题,针对性地展开问卷调查设计,设计问卷调查内容,起草样稿论,确定最终用稿,进行印制并进行网络问卷制作 2.参加培训,自学调研的相关知识,请教指导老师提出相关建议。 团队成员分工展开调查。(以书面及网络调查问卷为主) 3.进行发放问卷,填制完毕并回收汇总分析调查结果。将实地与网络数据进行收集总结,将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针对调查中的问题进行反馈,总结反思调研中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优化整理,对调研数据进行筛选确定问卷调查时间与地点,组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现象,归纳结论。 4.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制作ppt并展示调研成果。(期间记录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大 学 生 人 际 关 系 特 占 八 、、 分 析 人文科学系 级汉语言文学班10

邓春丽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摘要】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 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 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 正文: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 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 活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豪斯顿研究人际关系发现,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人际关系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没有足够社会支持的人就会感到孤独,这是由于他们感到孤立无助,或是因为人际交往过程得 不到足够的自我暴露的机会。所以当代的大学生要培养足够的能力,妥善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 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其心目中衡量 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可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际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及人格等心理因素,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进一步导致原有心理问题的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1 )与同学交往平淡,缺少知心朋友。 大学,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有很多朋友又觉得自己没有一个朋友。我们可以广泛的认识很多人,可以有很大的交际圈,但多属点头之交,总感到自己缺乏影响力, 没有知心朋友,因而倍感空虚、迷茫和失落。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篇一: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报告 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报告 许多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没有集体住宿的经历,生活圈子相当封闭,学习之外,什么事也不做,或是由父母包办。而且,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自我为中心、自卑、骄傲,嫉妒等心理,未能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缺乏技巧,不顾对方的情感体验,我行我素,易于引起宿舍其他人的不满,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惑。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体或团体需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人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与协同,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就成为世人皆要碰到的,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 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新的挑战——远离父母,独自在学校里料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但是从诸多的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和在高校中频发的大学生事故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既可能成为人际吸引的原因, 也可能成为人际障碍的原因。还有一些因素, 是造成人际障碍的更直接的原因, 如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下面对此进行探索。 ( 一) 认知因素。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 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

1. 偏差。人际认知偏差涉及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对某一个体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对此人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心理现象即为晕轮效应。笼统地把个体划分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的现象, 即为刻板印象。某种条件 下最先映入人们视野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优势的现象, 则称为首因效应。人际认知偏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当这些偏差与个体的人际期望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出现障碍。 2. 投射。个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反映在别人身上, 认为别人也是这样, 以此为基础认知别人, 即为投射, 也就是个体内在地期望对方亦是如此。大学生的具体特征千差万别, 个体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过多地运用投射, 难免产生人际交往或人际相处方面的障碍。 ( 二) 情感因素。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较多, 最为常见的是自卑和自负, 其内在机制是人际安全。 1. 自卑。个体认为自己应该优越却觉得并不优越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即为自卑。自卑使个体在人际接触过程中表现得缺乏自信、自惭形秽、举止退缩、敏感多虑。自卑的大学生实际上是凡事期望过高,在交往、相处中总想使自己的形于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重重包藏和保护起来, 2. , 即其谈、幼稚肤浅。与自卑者类似, 自负者也是期望在交往、相处中具有优越的地位, 但是, 自负者保护自己的策略是外扩, 而不象自卑者那样内收。 ( 三) 经济因素。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个体的人际适应。这里讨论两种极端情况: 清贫与富足。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讲解学习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论文设计题目: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摘要: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对大学生交往与心理问题分析,以探索行之有效的、增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方法。 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亚里士多德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引言: 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进入了大学的殿堂的新生们,可能首先发现大学与中学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大学,人际之间的交往占了很大的一部份,你必须学会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同学、老师、宿管以及社会上的人等等。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如何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交往,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与思考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马加爵事件,那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际交往,从而使自己心理扭曲,而走上了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给人带来愉快、欢乐和幸福,而紧张、冲突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烦恼、郁闷和痛苦。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人际关系沟通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态和想法的良好工具。通过人际交往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我们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更要对清晰地认识人际交往,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原则,避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危机,形成良好顺畅的沟通,增加了解,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未来。 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与其照看着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形成稳定的亲密关系,以满足其强烈的爱与归属的需要,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缺乏

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报告范本

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报告范本篇一: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报告许多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没有集体住宿的经历,生活圈子相当封闭,学习之外,什么事也不做,或是由父母包办。而且,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自我为中心、自卑、骄傲,嫉妒等心理,未能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缺乏技巧,不顾对方的情感体验,我行我素,易于引起宿舍其他人的不满,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惑。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体或团体需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人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与协同,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就成为世人皆要碰到的,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 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新的挑战——远离父母,独自在学校里料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但是从诸多的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和在高校中频发的大学生事故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既可能成为人际吸引的原因, 也可能成为人际障碍的原因。还有一些因素, 是造成人际障

碍的更直接的原因, 如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下面对此进行探索。 ( 一) 认知因素。 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 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 1.偏差 人际认知偏差涉及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对某一个体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对此人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心理现象即为晕轮效应。笼统地把个体划分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的现象, 即为刻板印象。某种条件下最先映入人们视野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优势的现象, 则称为首因效应。人际认知偏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当这些偏差与个体的人际期望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出现障碍。 2. 投射 个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反映在别人身上, 认为别人也是这样, 以此为基础认知别人, 即为投射, 也就是个体内在地期望对方亦是如此。大学生的具体特征千差万别, 个体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过多地运用投射, 难免产生人际交往或人际相处方面的障碍。 ( 二) 情感因素。 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较多, 最为常见的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戴尔

耐基说过: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建立友谊, 切磋学问,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

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心理相容度高,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也是大

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兴趣爱好相近,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学习相同的专业,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一旦得不到满足,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 摘要: 交往时人类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和幸福是与和他人的交往相联系的;人一生的愉快、烦恼、快乐、悲伤、爱与恨等,也同样与他人的交往分不开。 人际交往不仅决定着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而且也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果人际交往良好,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适应,使人心情舒畅地学习与生活,如果人际交往不良,就会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引起消极的心理适应,使人心情苦闷,紧张不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亚里士多德 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进入了大学的殿堂的新生们,可能首先发现大学与中学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大学,人际之间的交往占了很大的一部份,你必须学会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同学、老师、宿管以及社会上的人等等。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如何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交往,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与思考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马加爵事件,那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际交往,从而使自己心理扭曲,而走上了杀人的道路。 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的交往,具体表现为金钱、货物的交换,以及劳动力的交换,反映人际、群际间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人生物质交往时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任何人都无法越过一定的经济关系而超然存在。 2、知识信息的交流。这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与非言语的媒体所实现的知识信息的共享,是思想关联的沟通过程,也是口头的与非口头的交际过程。 3、心灵对话、人格碰撞的过程。在交往全面而深刻的展开的过程中,相互间不仅是交往物质形态的东西,也不仅是交流信息,处理具体的事物,而是在有意无意地表明各自的人生态度与追求,是在表现一种对整个世界精神、人生意义的关注,表明各自的人格倾向、心灵冯妙。人的肉体终究有一天会随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消失、毁灭,但他们心灵中的某些精神却可能是永恒的。 交往的真正意义、价值是为了寻求真诚的友谊和合作,是在每一次思想的“欢宴”、精神的“会餐”中,开阔视野,吸收营养,从而深入人心,改造人生的。 二、人际交往重要性 1、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与其照看着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形成稳定的亲密关系,以满足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

目录 二.调研方法思路 (1) 三.调查过程 (1) 四.调查结果分析 (2)

二调研方法思路 一、研究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取自填问卷的调查方式,我们主要是以抽样调查的方式,针对部分突出问题,结合个案访谈、座谈、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力求更为准确、深入地反 映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客观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男女比例为47:53),回收100 份。此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与朋友相处的交际能力,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情况,在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的情况 三调查过程 1.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有所改变据调查反映: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都处于良好、稳定的状态;63%的同学还是多多少少有几个知心朋友的,但也有少数28%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知心朋友,人际关系状况很糟,感觉自卑、孤独。当被问及中学时代与大学人际关系有何不同时,大多数人都表现的很消极,将近40%的同学认为和中学时代比现在的人际关系有所倒退变得更加虚伪了。他们认为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多数大学生人际关系良好;但同时也有不少同学指出大学校园里存在“性格孤僻者的数量在增长”、“大学生小团体意识越来越强”、“大学生择友逐渐趋于功利化”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日渐淡漠”等现象。 2.寝室关系不和谐大学是一个大家庭,这里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兄弟姐妹。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在宿舍经常会出现三五不合群的现象。调查中大部分同学和室友还是能融洽相处的,但其中也有那么几个在宿舍从不跟室友交谈,导致走向极端。刘希庆说,“曾来找我咨询的一个学生在社团、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与别的宿舍同学关系也不错,就是处理不好与本宿舍同学的关系,搞得他很苦恼。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由于宿舍成员相对固定,朝夕相处,相互之间频繁接触,很多私密袒露其间,室友之间产生不愉快甚至冲突在所难免,这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室友间产生误会,直至爆发“战争”,严重的还会诱发心理疾病。” 3.大部分同学在陌生的环境表现得很不如意从问卷中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人在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交谈很不如意,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出现恐怖。他们在大庭广众面前害怕被别人注视,害怕会当众出丑,因此当着他人的面不敢讲话、不敢有其他小动作,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面红耳赤、出汗、心跳、心慌等反映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意义讲解学习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 意义

论大学生学好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作用 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往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形式。马克思在谈到人类交往现象时强调,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伴侣。交往的内容,是人的思想,观点,兴趣,情感和态度的相互交流,目的是达成沟通,协调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校园生活会遇到各种困扰因素,而人际交往问题在所有困扰因素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大问题。不良的人际关系已越来越成为其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最重要的起因,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而且对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和事业成功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存在的问题 据中科院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不善交际者占80%以上,有明显心理异常者占37%,与人无法沟通者占21%。有许多大学生升入高校,走上社会,因交际能力差而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导致心理严重扭曲,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纵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性格缺陷 大学时期,正是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影响,让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摇摆不定,人生观难以确定,进而带来无所适从、惶恐等心理压力。有些学生从上大学开始就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来独往,狭隘自私,让周围的人都无法与之接近;还有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同学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些大学生胆小、害羞、孤僻、怀疑他人、对人冷淡等。这些大学生自身性格方面的缺陷都对良好的人际交往造成了阻碍。 2、沟通渠道单一 大学生在学校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却又常常感到无聊,于是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在电脑前、电话机旁、床头上发信息、打电话来与亲人、朋友交流思想、诉说烦恼, 懒得或不愿直接面对面交流,而各类电视节目争奇斗艳,新鲜刺激的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又使得许多学生沉迷于形形色色的电视节目和瞬间万变的网络世界。如此种种,无形之中便减少了学生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研报告 一、项目简介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呈现日趋开放和多元化,职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心理专家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诸多因素中,人际交往不和谐排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了同学间相处的一些不良现象。因此,该项目旨在通过调查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寻找更加合理积极且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帮助大学生提高交际能力。这不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将来就业和适应社会的需要,对于用人单位对应届生的培养与管理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项目实施 考虑到假期在校学生比较少,我们的调研过程分两步: (一)暑假前 1.通过多方搜集资料和请教老师,提出假设,设计调查问卷; 2.前往上海部分高校(如同济、上戏、交大等)进行调查访谈; (二)暑假中 1.参加招聘会,采访企业经理和HR,主要目的是了解他们眼中应届毕业生在与人交流时存在什么问题; 2.对家乡高校(聊城大学)进行调研,同时发放大量电子问卷; 3.汇总调研数据,对数据筛选分类,归纳结论; 4.通过小组讨论、请教老师等方式,全面分析造成大学生交际困难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5.总结项目成效,撰写实践报告; 6.整理调研照片,修改报告,将调研成果进行细节优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对活动内容进行了及时的微博宣传,并随时记录下我们的发现和心得,有问题积极与实践部干事和指导老师沟通。 三、项目成效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电子问卷306份,结合纸质问卷和实地访谈,约有400名同学参与,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南北方人数基本相同,涉及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涵盖了名校、艺校,普通本科三类大学,充分体现了调研数据的广泛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调研发现: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问题 1.50%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的压力; 2.自卑:41%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缺少自信,特别是在公众场合以及陌生人面前,有32%的同学羞于表达,缺乏主动。这种不自信也导致部分同学偏敏感,比如听到旁边有人议论,就以为在说自己。 3.自闭:大学生孤僻现象较严重。16%的同学时常觉得孤单,心情不好时不知道通讯录里能与谁联系;18%的同学甚至不愿交朋友;还有一部分同学沉迷于网络和游戏,长期宅寝室。 4.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发生矛盾时大部分人选择放任不管或等着对方道歉,还有16%的人会耿耿于怀;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戴尔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戴尔﹒卡耐基说过: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建立友谊, 切磋学问,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心理相容度高,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兴趣爱好相近,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学习相同的专业,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一旦得不到满足,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起点。随着人的成长,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内容逐步深化,交往形式日趋多样。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促进成熟。 2.人际交往能促进大学生深化自我认识 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镜,需要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比较,把自己的形象发射出来而加以认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以同龄人作为参照系,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到自己适当的社会位置,从而选择更为恰当的行为。 3.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如果长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人的个性就会变得乐观、开朗、积极和主动。大学是人的个性定型的关键时期,积极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 4.人际交往是维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越大,人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得到支持与帮助的机会就越多,越能保持心理平衡。特别是青年学生,通过交往,获得友谊、支持和理解,得到内心的慰藉,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增强自我价值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与苦闷,宣泄愤怒、压抑与痛苦,减少孤独感、失落感。 存在问题 一、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 (一)自我认知偏差 自我认知是社会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自己对自己的外部行为情绪、态度、动机个性等内部特征的认知。 青年由于生理、心里发展的特点及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干扰,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不能正确、客观、全面认识自己,就会产生自我认知偏差。 1.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认知偏差中非常突出的个体心理。自卑心理来源于对自己不正确识和评价,过分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在 交往中表现为畏惧、退缩、逃避和缺乏自信,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有时产生一种失 落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可见自卑是影响交往的严重心理障碍,直接阻碍一个人 走向群体,去与其他人交往。 产生自卑心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评价是形成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他们认识自己时,通常都是建立在不正确的社会比较上,习 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自卑者在活动中对自己评价过低、在任何活 动之前,常有“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损害的倾向会使人不相信自己 的力量,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造成失败。而活动的失败恰恰验证了自我认 识和评价,从而强化了这种自我认识,增强了自卑感。二是内向性格形成自卑心理。 性格内向的人,多愁善感,谨慎有余,活泼不足,看到别人善于交往,自惭形秽,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技巧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技巧 一、教学目的:了解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了解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运用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懂得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意义,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课题讲授、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根据课件做人际关系课堂问卷测试,得出不同学生不同的人际关系,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和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大学生活免不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六、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交往?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5、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6、人际交往中有哪些特殊效应? 7、如何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8、怎样运用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第三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技巧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和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大学生活免不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地学习成长。 同学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亲情化、家庭化的趋势,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创造一种如同亲属一般和谐稳固的同学关系。 大学生同学间关系比较频繁的场合有三个方面:即班级内的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与老乡、社团等关系。班级同学交往以学习与班级活动为主;而宿舍同学关系以情感交往与生活交往为主,老乡关系以情感交往为主,社团关系以兴趣与工作交往为主。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人际交往问题始终贯穿大学生活时代,随着社会对人的适应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交往也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课题,交往方式和交往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分析报告(附调查问卷)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附调查问卷)

————————————————————————————————作者:————————————————————————————————日期: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调查 【摘要】当今社会,教育普及,大学生的数量很多。大学生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和校园边界的群体,感受到的人情世故和压力是极其特殊的。学校的教育往往教学生学科知识、组织考试,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够关注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到底如何,交往心理是否健康呢?这是我做这个调查想要了解的内容。潜意识里,我觉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还不够完美,看着许多大学生跳楼、上吊结束自己生命的报道,时常感慨和不解。是学习、是工作压力、抑或失恋?总之,他们的人际关系交往一定不够好。否则还有许多朋友关心、帮助和及时劝导,就不会发生悲剧。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在高中时代,我们期待高考结束,期待着早点到向往的大学。我们以为,大学是独立、自由、多彩、轻松的代名词。我们想象着和成群的朋友一起实践、一起组织精彩活动的场面。同时也会傻傻的想象着逃课、上课可以睡觉的大学学习生活(尽管这似乎不是好的方面)。可是到了大学,不少大学生抱怨大学生活缺乏“感情色彩”、空虚无聊寂寞,很多人都迷茫,忘了最初的梦想。有人沉迷网络,有人热爱游戏,有人忙于兼职,有人只顾学习,有人赶时髦游戏爱情,有人真心投入遍体鳞伤。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人际交往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保持愉悦的心情,使工作学习轻松。同时,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也为广大大学生观念的形成和健全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环境。由于人际交往是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科学性,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大二学生展开,利用网络问卷和纸类问卷的方式,投放了50份问卷,收回48份有效答卷。以下是简单的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整体上比较良好,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困扰的比例比较正常。 调查分析显示,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错,自己很满意;37.50%的认为关系一般过得去,但也有6.25%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很糟糕很失败。中国人向来拥有中庸思想,然而这次调查显示“满意”的人群比例比“一般”的高很多,说明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确实比较满意。但是那6.25%也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论文 山东科技大学公共 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 浅谈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意 义姓名:柳晓萌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院 专业:电子商务 班级:2012级1班 学号:201201060519 2013 年5 月4 日 浅谈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内容摘要: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往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形式。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迈向社会的准备阶段。大学生校园生活会遇到各种困扰因素,而人际交往问题在所有困扰因素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大问题。所以,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走进社会之前必须学习的内容。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明确人际交往的意义,正确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艺术,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发生在大学的与人际关系相关的事件也提醒我们,人际关系对于成长、成功的影响。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存在的问题,据中科院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不善交际者占80%以上,与人无法 沟通者占21 %。有许多大学生升入高校,走上社会,因交际能力差而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导致心理严重扭曲,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纵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 题: 1、性格缺陷大学时期,正是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重要1时期。在这个时期, 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影响,让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摇摆不定,人生观难以确定,进而带来无所适从、惶恐等心理压力。有些学生从上大学开始就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 来独 往,狭隘自私,让周围的人都无法与之接近;还有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同学之间不知道说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