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循环利用率

水循环利用率

水循环利用率

水循环利用率”与“水重复利用率”的区别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指工业企业循环冷却水的循环利用量与外补新鲜水量和循环水利用量之和比,以百分比计。其计算公式为:

水循环利用率(%)=循环水利用量/补充水量+循环水利用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指工业重复用水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比值。工业重复用水量指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含经处理后回用量),工业用水总量指工业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等于工业用新鲜水量与工业重复用水量之和。该项指标越高,表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程度越高。计算公式为: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重复用水量/工业用水总量

近年来,我国工业领域越来越重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看似相近,却有着大不相同的含义。《工业用水节水术语》对重复利用率的定义是,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重复利用水量与用水量的百分比。对循环利用率的定义则是,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内,一个单元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循环水量与用水量的百分比。这两个术语还派生出重复利用水量和循环水量两条术语,前者的定义是,在确定的用水单元或系统内使用的所有未经处理和处理后重复使用的水量的总和,即循环水量和串联水量的总和;后者的定义是在确定的用水单元或系统内,生产过程中已用过的水,再循环用于同一过程的水量。从这里可以看出,重复利用水量包括了循环水量。

1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成因 昆山实验小学江漪2010/4/15 摘要:本文阐述了模拟实验的必要性,是为了对难以直接观察的对象做动态观察的一种简便的方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且将小学阶段中高年级教材中有关模拟实验的线索串起来做螺旋上升式研究。以研究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并发展到対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水循环的结果做深入的研究。在教学时,以模拟实验研究动态变化为主要手段,并配以动态视频及动态画面为点睛之笔,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对大自然的复杂现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能将这种感性认识经过电教手段的画龙点睛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键词:模拟实验对自然现象做动态研究对模拟实验内容作螺旋上升式研究 一、模拟实验的优点 科学课是让学生睁大眼睛看大自然的教育,是把大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要把大自然展现给他们看。但自然界的现象很复杂、很难进行直接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科学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有时就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的科学模型。如:水循环模型、三球仪、月相变化模型、地球构造模型等;但模型只有老师有,作为教具使用,学生没有,不能近距离的观察清楚。有时还可以模仿研究对象制作模型——建模制作。如制作地球模型、地表模型、星座模型等;这种方法使学生有了模型,但只能满足静态表面的观察,为了要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的形成及原因,进行动态观察,还需要模仿研究对象的某些条件进行模拟实验。即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再现大自然中某种现象从而探索规律的实验。是在实验时人为的控制和模拟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的一种实验形式。以使自然的复杂现象在经过人为的简化条件下,使其复生和重现,达到模拟自然界的情况,人们有可能将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自然界观察的现象相验证进而作为推理的依据和参考。 在整个小学科学体系中,有一根线索将模拟实验串起来,层次清楚,逐年递进,各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进行时螺旋上升;不断巩固前一阶段培养的内容,同时进行本阶段内容的培养。这些实验既有知识的要求,又有科学探究的实践。这些活动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为背景,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给学生创设了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亲历过程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练逐步进行的过程。(引自《小学自然能力培养教学提示》江苏教育出版社)下面顺着模拟天气现象的线索来说明模拟实验的方法和作用。 二、模拟天气现象的成因

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资源信息表 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水循环和天气现象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P3) 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器材:图片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P4) 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器材:酒精灯、烧杯、冰块、湿沙 活动三:讨论人类如何预测天气

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活动器材:图片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 教学设计说明 活动一是认识各种常见天气现象,应当由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请他们讲讲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天气现象。随后是观察图片,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以高空、低空和地面这样几个层面整理天气现象,这样也便于学生把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结合起来。雨和雪、霜和露都是相同层面的现象,但它们的物质形态是不同的,活动一中只需学生找出这个不同即可,原因留待活动二解决。最后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能够把天气现象和自然界的水循环结合起来。 活动二是模拟天气现象形成的实验。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面前的器材设计实验,在交流中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要求,将产生的现象与天气现象一一对应起来。在实验后的交流中,提出雨和雪、霜和露到底是怎

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课练(9)水循环及其意义(含答案)

课练9水循环及其意义 双基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某区域河流和湖泊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 A.高山冰雪融水B.大气降水 C.地下水D.冰川融水 2.图中所示的湖泊,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A.海上内循环B.陆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D.大气循环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河流补给形式判读。从图中经纬度和城市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安徽省中部,所以该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B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类型判断。图示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属于我国季风区,该湖泊为巢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 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统称为蒸散,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读全国及十大流域全年和四季潜在蒸散量多年平均直方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南向北递减 B.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东向西递减 C.西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D.西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4.各流域潜在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B.降水量 C.河流径流量D.植被类型 5.西北诸河的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实际蒸散量,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低B.均为内流河 C.河流结冰期长D.地表水缺乏 答案:3.C 4.A 5.D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南向

北呈增加趋势,自东向西呈增加趋势,西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小,西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大,所以C正确。第4题,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故各流域潜在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所以A正确。第5题,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统称为蒸散,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导致地表缺乏,因此西北诸河在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实际蒸散量,所以D正确。 (2018·湖北黄冈中学调研)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得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集中,河流径流变化幅度过大易造成洪涝灾害。下图分别为某城市附近水系分布(Ⅰ),该流域内一次局部暴雨后甲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Ⅱ)以及城市的水循环分布(Ⅲ)。读图完成6~8题。 6.关于图(Ⅱ)中四条曲线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城市建设前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 B.②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 C.③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 D.④表示甲水文站的大气降水补给量 7.结合图(Ⅲ)分析,②曲线流量峰值大于③曲线,主要是因为() A.a增加B.b增加 C.c增加D.d增加 8.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Ⅲ)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增加B.b减少 C.c减少D.d增加 答案:6.B7.D8.A 解析: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根据图(Ⅱ)河流流量的变化和出现洪峰的时间先后判断,大气降水补给时间最短,因此应该是曲线①,城市建成后,减少了降水下渗量,因此洪峰来得更早,流量更大,因此②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③表示城市建设前,故B项正确,A项错误;地下水补给最稳定,无季节变化,因此④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故C、D项错误。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据图(Ⅲ)可知,a表示下渗,b表示地下径流,c表示蒸腾,d表示地表径流;②曲线洪峰时间提前,说明地表径流量增加,故D项正确。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会增加下渗水量,从上题可知A项正确;地下径流会增加,故B项错误;蒸腾作用会增加,故C项错误;d 会减少,故D项错误。 (2018·湖南醴陵二中检测)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9~11题。

1.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水循环和天气现象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P3) 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器材:图片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P4) 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器材:酒精灯、烧杯、冰块、湿沙 活动三:讨论人类如何预测天气 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活动器材:图片 四、活动过程:

教学设计说明 活动一是认识各种常见天气现象,应当由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请他们讲讲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天气现象。随后是观察图片,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以高空、低空和地面这样几个层面整理天气现象,这样也便于学生把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结合起来。雨和雪、霜和露都是相同层面的现象,但它们的物质形态是不同的,活动一中只需学生找出这个不同即可,原因留待活动二解决。最后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能够把天气现象和自然界的水循环结合起来。 活动二是模拟天气现象形成的实验。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面前的器材设计实验,在交流中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要求,将产生的现象与天气现象一一对应起来。在实验后的交流中,提出雨和雪、霜和露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首先思考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介绍凝结现象。 活动三是观察人类预测天气的过程。由于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讨论让他们懂得只有从各个层面收集多样性的资料,才能为后来的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从而提高天气预测的准确性。最后教师介绍些古代人们预测天气的方法,出示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学生与现在的天气预测进行对比,再预想未来的天气预测会怎么样?通过这个过程树立学生科学不断进步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的意识。

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学案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真题选粹】 (2008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 .降水 B .下渗 C .蒸发 D .地表径流

思路点拨 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 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真题选粹】 (2014课标卷II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海洋热平衡和水循环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热交换和水平衡对全球气候和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影响和作用世界大洋中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洋学中极为重要的三个基本物理参量。可以说海洋中的一切现象几乎都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而海洋中的热交换和水平衡是制约其分布和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海面与大气相互作用会产生热交换,称为海气热交换。主要有辐射传输、感热输送和潜热输送三种方式。海洋层结比较稳定,海水密度大,总质量比热大,太阳辐射能大部被其吸收,所以热容量很大。因此,海气之间的热交换,主要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海气热交换是双向的。辐射传输主要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进行;感热输送是海气交界处通过湍流及分子接触传导作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潜热输送则通过湍流和分子运动,海气界面处的凝结和蒸发而进行热量传递。海气热交换在全球热量平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大气环流系统的建立和维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海洋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穿越海气交界面的热量输送如果水温比气温高,海洋就要向大气输送热量,一般来说,水温总是比气温高,海洋总是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不过这种能够交换失去的热量比蒸发消耗的热量小得多。当海洋收入的热量超过支出的热量时,海洋为吸热增温过程;当海洋支出的热量超过收入的热量时,海洋为散热降温过程;当海洋收入与支出的热量相等时,海水的温度就不会变化。每年,海洋的热量总是收支平衡的,所以一年中海洋的平均水温也是稳定的。不过,一年之中,海水的热量会在不同时期内和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这样,热量分布的不均衡就会引起海水温度在地理分布和不同季节中的变化。 地球表面有71%被海水覆盖,海水的比热大大的超过了陆地和空气的比热。所以,海洋吸收的热量比陆地大得多。海洋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接受太阳辐射和大气对海面的热辐射。海洋在吸收热量的同时也丧失了许多的热量。海洋散热的过程是通过海面辐射、海水蒸发和水起交换的方式进行的。海面时刻不停地向外辐射自己地热量,辐射量的多少与海面的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水温越高,辐射越强。根据测量和统计得知,海面辐射得热量大约是海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得42%。海水在蒸发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热量,蒸发越快,热量散失就越多。蒸发速度取决于海面上空得水汽含量和空气的流通状况,海面空气越干燥,风速越大,海水蒸发越快。海水因蒸发失去得热量,大约是海洋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得一半以上。 海面热收支,习惯上称海洋表层的热量平衡。实际上,就某一海区和某一时段而言,海洋表层的热量收支一般是不平衡的。海洋表层收入的热量,主要包括来自太阳和天空的短波辐射、大气通过湍流向海面输送的热量(感热)、海面水汽凝结时的热量(潜热)、海水内部由下层向海面输送的涡动热量和水平方向的暖平流带来的热量。海洋表层支出的热量,主要包括海面的长波有效回辐射、海面以湍流方式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感热)、海水蒸发时消耗的热量(潜热)、由表层向下层输送的涡动热量和冷平流带走的热量。 海洋与外界还不断地进行水量交换。对整个世界大洋而言,也存在着水量收支平衡的关系,但它与海洋热平衡有着质的差异。海洋的热量基本上只靠海洋辐射这一外部热源输入,然后在各种过程的制约下,得以达成某种平衡。而海洋中水量平衡却不然,水的来源及支出都是在地球系统自身之内进行循环的,所以又称为水循环。海洋中的水量收支影响着盐度的分布和变化。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陆地径流和融冰;支出则主要是蒸发和结冰。 大气所包含的热量是很有限的。如果将大气中所蕴涵的全部热量都转化到海水中去,那

水循环的地理效应

水循环的地理效应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位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它是水文现象变化的根源,它深刻的影响到全球的地理环境、生态平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 水循环深刻影响了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形成及今后的演变和发展 地球表层圈层结构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合而成的。水循环,它上达15 km的高空,是大气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担当了大气循环过程的主角;下深地表以下1~3 km深处,参与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成为地壳物质大循环的主要动力因素;同时水是生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生命活动的源泉,全面的参与了生物大循环,成为沟通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纽带。在这个庞大的圈层结构中,水圈居主导地位,由于水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了海洋表面、海底和陆地表面的活动,并深入到四大圈层内部,将四大圈层联系起来,组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所以,水循环深刻影响了地球表层圈层结构的形成及今后的演变和发展。 2 水循环影响了天气的变化,极其深刻地制约了全球气候 水循环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大气环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大气系统内部,影响着天气的变化,制约了全球气候。 2.1 大气中的天气现象,本身就是水循环的产物。没有水循环,就没有云、雨、雪、霜、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 2.2 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地面水分蒸发成水汽携带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层中,并以潜热的形式存在,水汽凝结成雨滴和雪或凝华成冰晶时放出潜热给大气。大气依靠水汽凝结或凝华释放潜热获得的能量占大气获得总能量的36 %(吸收太阳辐射占30 %,地面辐射占23 %,显热交换占11 %),居第一位,所以,大气循环的能量,主要是由水循环过程中汽化潜热的转化所提供。 2.3 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再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 2.4 水循环的强弱和路径,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在这方面,海洋环流系统的气候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如西风漂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北欧气候的影响,使55°~70°之间大洋东岸最冷月平均气温比大洋西岸高出16~20 ℃,并在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世界性的天气异常。

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微软中国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上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得出水循环的定义,从常见的天气、地理现象,分析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动画引入自然界水的存在方式,让学生对水圈中的水体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2)通过“水圈的构成”和“陆地水的相互关系”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4)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看、画、想、辨”等步骤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5)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是在前一课水循环的初步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究水循环与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关系,并要初步知道云、雾、雨、雪、霜、露形成的原因。教学中可以结合第1课的水循环示意图来具体分析,特别要强调的是雨和雪、霜和露这两组天气现象与水的冰点的关系。关于天气预测的内容是本课的拓展内容,可以结合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介绍。 学生分析: 这些天气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接触过的,教师主要是需要指导学生从水循环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现象,而不是简单的记忆或去背诵。而又借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些天气现象的成因,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这些常见天气现象是比较熟悉的,通过把它们与水循环的过程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天气现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从而对天气现象有初步的整体认识。自然课中有很多知识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去理解掌握,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是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是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教学方案 单元第1单元单元课时 4 教学时间第周 课题水循环与天气 现象 课题课时4-2 学生背景教学重点是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是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材料准备酒精灯,石棉网,杯,冰等。导入: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教师:黑板上罗列出学生的发言。(云、雾、雨、雪、霜、露)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备注1、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 常见的天气现象? 2、思考:雨和雪、霜和露有什么区别和相同? 3、解释:结合学过的知识来思考为什么“天上的雨总也下不完”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水循环 的知识来理解天气现象的形 成原因,主要解决“云、雨” 的成因。 相同:都是水形成 不同:水的形态变化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用一些实验器材才模拟一些天气现象。 活动二:模拟天气现象实验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备注1、设计:模拟天气现象的实 验 2、观察:实验装置 3、讨论:实验装置个部分模拟了那部分的天气现象。a、酒精灯加热模拟了什么? b、烧杯顶部和杯壁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4、讨论:“雨和雪”、“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5、完成活动作业p2。提示学生结合上课时设计的 过程 结合冰点知识,让学生理解小 冰晶和小水珠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介绍凝结现象。 结合活动作业示意图帮助学 生理解常见天气现象。 理清霜,雪,露,雨,云,雾 之间的形成关系 过渡:我们知道了各种天气的形成原因,那么科学家是如何来预报天气的呢,我们来看一张图片。 活动三:如何预报天气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备注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 交流:天气预测的几个基本 过程 交流: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提示学生从大气层外、高空、

天气系统水循环(含答案及知识点讲解)

大气、锋面与气旋与反气旋、水循环 1、右下图中A为我国塔里木盆地某内陆湖,B为湖边的一处绿洲。读图回答问题。 (1)注入A湖泊的河流,其主要补给水源夏季是,冬季是。 (2)左图是月份的水位情况,此时B的潜水位约为米。 (3)B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和盐碱化。 (4)B地在(季节)盐碱化最严重,为 什么? (5).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①河流水②湖泊水③淡水湖泊水④地 下水⑤浅层地下水⑥深层地下水⑦冰川水 ⑧沼泽水 A.②④⑥⑧ B.①③⑤⑦ C.①③⑤ D.④⑥⑧ 2、(高考上海地理卷)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判断,该海域位于____半球;该 洋流(虚线所示)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度 附近海区水温____。按照寒、暖流的分 类,该洋流是_____流,它对沿岸气候能 够起到______、____的作用。 (2)图1虚线所示的洋流朝________(方 向)流动。在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 四海区中,图1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现在________海区。 (3)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按时针方向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动的方向?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在图2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哪一海区? 3、(PK重点线)读2月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 图,回答(1)~(4)题。 (1)图中①代表的是下列渔场中的() A.北海道渔场B.秘鲁渔场 C.北海渔场D.纽芬兰渔场 (2)图中A处海区等温线比B处海区等温线 稠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大洋西岸等温线相比,大洋东岸等温 线在甲处海域向______(南、北)凸出,主要是甲 处受______(洋流名称)的影响,乙处受______(洋 流名称)的影响。 (4)试分析甲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019年——气候、天气系统与水循环(学生)

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工厂逐渐用机器人代替手工生产。今年春节刚过,江西某村外出务工人员集体被同一家工厂辞退。据此完成1-2题。 1. 关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工厂逐步推广机器人替代手工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劳动力成本提升 B. 科技水平的提高 C. 产业结构的调整 D. 人口结构的改变 2. 同家族、同村落的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进入同一工厂务工的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经济 B. 政治 C. 交通 D. 文化 德国人喜吃白芦笋。白芦笋需培土成垄种植,为保证鲜嫩,只要长出一点点就要不断用土盖住,因此用工量大且季节性强。图2为在德国魏特施塔特芦笋田工作的季节性外籍劳工由于太热脱掉了外衣光着身子干活的场景。读图完成6-8题。 6. 种植白芦笋需不断加高土垄,主要是为了 A. 保持土壤温度 B. 增加土壤肥力 C. 减少土壤渍水 D. 减弱光照影响 7. 图示季节性外籍劳工,其主要来自的国家可能是 A. 英国 B. 沙特 C. 南非 D. 波兰 8. 若图片拍摄的当地时间为上午10:00,则图中土垄走向大致为 A. 东西 B. 东北—西南 C. 南北 D. 西北—东南 冈底斯山脉的次高峰冈仁波齐峰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海拔6638米),形似金字塔,被多种宗教信徒奉为“神山”。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位于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两湖相距不远且有地下水道连接,前者是淡水的“圣湖”,后者却是咸水的“鬼湖”。读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1题。 9. 冈仁波齐峰南坡白雪皑皑而北坡积雪较少,关于其成因的推测,合理的是 ①北坡坡度更陡 ②北坡光照更强 ③南坡风力更大 ④南坡降雪更多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0. 冈仁波齐峰至今无人能(敢)登顶,其原因最可能是 A.自然原因---位置偏僻 B. 政治原因---军事禁地 C.宗教原因---宗教圣地 D. 技术原因---坡度太陡 11.与拉昂错相比,玛旁雍错盐度较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汇入淡水较多 B. 有湖水流出 C. 湖面风力较大 D. 蒸发量较小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4月月考)下图为南极大陆某区域海冰范围变化图,9月南极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大,2月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小。冰间湖是极地海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据研究,南极融冰初期或结冰初期会在近岸海域出现无冰覆盖的水域,称为“近岸冰间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由图可知, A. 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 B. 9月气温最低,2月气温最高 C. 海冰外缘线与海岸线走向一致 D. 海冰范围即海冰覆盖面积 13.南极“近岸冰间湖”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 近岸靠近南极大陆,温度高,融冰快 B. 近岸有河流注入,导致融冰快 C. 薄冰受南极大陆离岸风的影响被吹离海岸 D. 近岸暖流增温作用明显 14.南极“近岸冰间湖” A. 使南极沿岸温度升高 B. 使海水盐度降低 C. 使南极沿岸变得湿润 D. 有利于海鸟寻找食物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艾尔湖为世界上著名的时令湖,湖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周边的河水及雨水,面积大时可达8 000多平方千米,大部分时候湖床干涸。左图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概况图”,右 图为“A、B 两地降水月份分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2 冈仁波齐峰北坡 冈仁波齐峰南坡

探究性学习:水循环及其意义

水循环及其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课前预习 1、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气体的排放。 2、全球变暖对人类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对动植物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和对人类的影响等。

3、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我国属于(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水资源,是地球上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面对严重的缺水、水污染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采取、、等,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 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 系。 [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 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进入河流 生产生活利用窨井口 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和B 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据此完成下题。 3.五分钟后比较收集到的两个塑料盆中的水量 A、透过草坪的多 B、透过小石块的多 C、两者一样多 D、没法比较 4.这实验模拟的是 A、水土流失 B、植被的生态作用 C、温室效应 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5.2015年7、8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A、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热岛效应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b c d 6.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A.a增强 B.b增强 C.c减弱 D.d减弱 7.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8.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A.流量下降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的意义 总结精选(1): 水循环的影响及好处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超多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先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环境中许多物质的交换和运动依靠水循环来实现。陆地上每年有3.6×1013m3的水流入海洋,这些水把约3.6×10^9吨的可溶解物质带入海洋。 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排出的污染物透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水循环。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水循环能构成酸雨,从而把大气污染转变为地面水和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颗粒物也可透过降水等过程回到地面。土壤和固体废物受降水的冲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质透过径流、渗透等途径,参加水循环而迁移扩散。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终使海洋受到污染。 水在循环过程中,沿途挟带的各种有害物质,可由于水的稀释扩散,降低浓度而无害化,这是水的自净作用。但也可能由于水的流动交换而迁移,造成其他地区或更大范围的污染。

总结精选(2): 水循环的好处 地球上的水不仅仅存在于水圈中,也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在自然界中,水透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具体包括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在水循环中,蒸发是初始的环节。海陆表面,包括海洋、陆地、植物、矿石甚至人的皮肤中的水分,都会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其中海洋水体的蒸发占主体。海洋水体被蒸发后进入大气构成水汽,其中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沿地表流动,构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构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海陆间循环。海水蒸发后构成的水汽,大部分在适宜的条件下,凝结构成降水,降落在海洋中,构成海洋与海洋上空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这种水分交换被称为海上内循环。陆地上的水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透过路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构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构成降水,仍降落到陆地上,这种陆地与陆地上空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陆地内循环或内陆循环。 由此可见,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构成水循环的能量和动力条件,为水循环的外因。水循环的结果不仅仅建立起各圈层中水分的密切联系,而且使水分在各圈层间进行着巨大的能量交换。这样就使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因此,无论是对自然界还是对人类社会来说,水循环都具有非同寻常的好处。

专题03地理(带答案及详细解析,水循环与水运动专题)

2020届专题03地理 测试范围:水循环与水运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66年,美军在越南战争期间,启动了一项名为“大力水手”的计划。行动中,美军总共触动了3.2万架次的飞机,投放了大约474万枚催雨弹,在催雨弹的作用下,越南的雨季被人为延长,暴雨更是接连不断,引发的洪水不仅冲毁了大量的桥梁,水坝,还让北越军队的补给线持续陷入瘫痪之中,刺果沦为一片汪洋。此次完成1~2题。 1.据材料可推测,该战争举动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 D.降水 2.而该举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 D.降水 育空河是北美洲的大河之一,全长3185千米,流域面积85万平方千米。读育空河流域水系图,育空堡河流水位年变化图。据此完成3~5题。 育空河流域水系示意图 3.育空河流域出现凌汛的河段位于() A.伊格尔至育空堡河段 B.育空堡至安维克河段 C.安维克至努拉托河段 D.努拉托以下河段 4.影响育空堡河流水位变化的因素有() ①降水②气温③海陆位置④水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红海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圣地和海运航线,请根据图示材料和相关材料分析完成6~7题。

6.红海地区港口较少的原因() A.珊瑚礁密布 B.近海水深不足 C.周边为沙漠环境,环境恶劣 D.沿岸经济落后 7.在8月份,红海表面海水温度可达到27℃—32℃,在200米以下的水温也可达到21℃,在红海深海盆中,水温竟高达60℃,起身层海水温度高的原因主要是() A.表层海水温度影响 B.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 C.位于板块张裂延伸带 D.印度洋洋流作用 第8~9题图为太平洋海域的洋流示意图(箭头表示洋流)。读图完成8~9题。 8.有关图中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与②源于同一只洋流故其性质相同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会对③洋流产生影响 C.④洋流是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D.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洋流均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9.在甲处有一艘穿顺洋流航行,到达乙处不需要借助的洋流是() A.西风漂流 B.秘鲁寒流 C.赤道逆流 D.阿拉斯加暖流 第10~11题图是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左图示意的时间可能为() A.1月 B.3月 C.7月 D.9月 11.①洋流带来的影响是() A.南海北部春季多雾 B.舟山渔场饵料丰富 C.渤海海域冬季结冰 D.台湾西部夏季干燥

2019 2020湘教版地理高三一轮复习天气系统水循环与洋流 考点梳理

天气系统、水循环与洋流 常见的天气系统考点一 ) 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1.(b)(高频考点 (1)锋面系统其水平范围沿锋面方向延伸可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亦称锋区。锋面: 由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暖气团在锋面之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之下,:特点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因而锋面上。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 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一般分为冷锋和暖锋。(2)锋面类型冷气团的前缘,①冷锋:是指冷气团向暖气团主动推移时所形成的锋其中水汽凝结成,插入暖气团边缘的下面,使一部分暖空气被迫抬升雨区范围较小。云。冷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后,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时所形成的锋。暖气团前缘的:②暖锋产生云、雨等天,其中水汽冷却凝结,暖空气沿冷气团边缘徐徐爬升 ,多为连续性降水。雨区范围较大气。暖锋降水易发生在锋前,最典,锋面移动缓慢形成。③准静止锋: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实力相当型天气特征是阴雨连绵。锋面系统活动与天气状况(3)项目冷锋暖锋 符号剖面图符号剖面图示意图

过境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前气晴朗 过境降温,升压,多雨、雪、大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多连时风等天气续性阴雨天气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天气过境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后气转晴 转晴天气过( 特征境前 ) 后气 压、气温变化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典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华南春雨型天天气气日的天气变20161【例题体验】如图示意浙江省某地年~211月25: 题(2)~(1)回答,化。读图 ) ( (1)该地21日出现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暖湿气流强烈上升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钜兴初中:丁来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让同学们回忆前面所学习的物质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对应的吸放热变化,为本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陆地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洋水循环 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总结:地表水通过进入大气,又通过回来,使陆地淡水得到。 二、云、雨、雹、雪、雾、霜的形成及其对应的物态变化

让学生看看这几种种天气对应的图片,再详细说说其中对应的物态变化.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O℃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最后让学生连线找出这7种天气对应的物态变化. 三、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四、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水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①过量使用;②污染。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2)珍惜每一滴水 让学生仔细看看书本上的国家节水标志,并知道它的图形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人类现在面临水资源危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很多,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农业喷灌,节约用水;科技处理,海水淡化等。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