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1.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

2.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体系。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

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5.熵及熵定律:熵是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

孤立系统中,热量是由高温物体自动的转向低温物体,直至热量平衡为止。亦即,孤立系统中的自发过程中总是使系统的熵增加。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这种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

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属于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

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8.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

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

9.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又称自稳性,系统的性质在一定内外干扰下,不发生相应改变

或发生改变后,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能。

10.旋回性规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时间的自然演化规律。

11.反馈:指信息反馈,即将输入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2.地域分异: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

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13.地带性: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测点位置,

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14.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

15.经度省性(经向地带性):他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向

南北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16.纬向地带性: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

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更替。

17.地带段性:地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省性是指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

性分异。

18.地带谱:水平地带的交替方式。

19.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0.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

直更替的规律。

21.树线:森林上限是垂直地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常称为树线。树线分布高度主要

取决与温度和降水。

22.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23.顶带: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是垂直地带普完整程度的标志。

24.地方性: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

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25.土地: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

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他们作用的后果。是一种自然综合体,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

26.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即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

特征一致性和内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和大小不等的个体土地地段。

27.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

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种土壤变种、一种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28.限区:是相有规律地组合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貌形

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在其范围内,物质迁移特点具有一致性。

29.环节:雏形限区,从相到限区的过渡环节。

30.地方:限区有规律地组合成的高级土地单位。在其范围内无统一的物质迁移方向。

31.土地分类:是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主要根据积温条件、土类的相似性和地形的相似

性。

32.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需要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

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33.综合自然区划:(指导:)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

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方法:)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34.类型单位的定义:根据质的相似性,由多种低级单位概括成简单的高级分类单位。

35.区域单位的定义:根据景观地球化学联系,将地域上连片的简单的低级单位,合并成复

杂的高级分类单位。

第一二章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分别是什么?

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任务:

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土壤)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3)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4) 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

5)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二、简述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并分别从这三个方面阐明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的作用。

三分支: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综合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地理学、综合人文(经济、自然)地理学、部门人文(经济、自然)地理学

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这三者相互交叉和重叠,构成了地理学科结构的一个立体系统。该系统清晰的反映了综合自然地理学在整个地理学中的地位和它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从三分支来看,它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从三层次来看,它又属于部门综合的层次;从三

重性来看,它包括综合理论研究、综合应用研究和综合区域研究。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有何区别和联系?他们为什么不能互相替代?

二者皆属于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把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具体区域研究,涉及区域自然地理学的范畴。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自然地理学的整体。所以,二者无法替代。

第三章

一、简述伊萨钦科对自然地理环境范围与边界的主要观点。

他认为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

划分边界的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来联系显著减弱;

太阳能的作用显著;

生命物质的集中存在。

二、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试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1)基本要素:气候、地貌、水文、植物、动物、土壤;

2)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额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

三、地貌、气象要素分别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并举例说明

地貌影响气候:地表大起伏:热浪,寒流,焚风,垂直气候带,局部小气候

海陆分异: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

地貌影响水文:低洼地形成海洋,陆地水

对河流流向、流量的影响

地貌影响生物:全球:澳大利亚由于海洋的阻挡,当地生物与其他地方的生物很难进行交流。

中尺度:平原:生物较易交流

山地:成为一些古老植物、动物生长的地方,阻碍各种渗透,生物种类较多。

局部:秦岭南、北侧的作物不同,因为热量、温度不同。

地貌影响土壤:1)海拔高度、方位: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2)支配地表径流影响土层厚薄

3)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下形成土壤,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

气候影响水文:水文网分布湿润河网密集,水流相对充沛,干旱河网稀疏

水源的补给:秦淮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雨水补给为主

秦淮以北,东北,青藏高原东部——雨水融水补给

西北,内蒙古西北角,西北部山体——融水,雨水补给

气候影响动植物:

动物:热带——雨林、稀疏草原、季雨林、红树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草原

寒带——苔藓、草本、地衣、矮小灌木、苔原

气候影响土壤:

从低伟到高纬:砖红壤——红黄壤——棕壤——硅化土——冰沼土

气候影响地貌;

冷干(高纬):冰川地貌

温湿:流水地貌较突兀

湿热:流水地貌较和缓

干旱:风沙地貌

第四章

一、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1)行星因素是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自转和公转等行星特性,这些特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球的形状使得与热量状况有关的自然想象呈现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而其大小使得大气圈层得以存在,从而保存了地表的水分,进而调节地表水热平衡,并保护生物有机体免受紫外线的危害。

2)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当太阳辐射地球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由于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向右偏转,南半球相反。这一个结果对气团、洋流、河岸地貌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地球自转导致潮汐变成潮汐波,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时造成地质时期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3)地球公转产生四季交替,使得自然地理环境中许多现象和过程都以年为周期,地球公转使得自然地带形成,从而形成各自然带特有的地球特征。

二、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是什么?

1)支配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是外来的。2)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3)宇宙因素和行星因素两者共同作用,支配了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规律。4)自然地理环境附近的地圈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

三什么是熵?它的定量表达式是什么?

熵是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的物理量。当一个物体的绝对温度为T时,若加进热量△Q,则△Q/T就是该物体熵的增量△S。熵是一个状态函数,反映该物体的状态是否稳定,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向那个方向变化。公式:S=Klog(1/w) 其中K(波尔兹曼常数)

四、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解释自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矛盾?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是怎样解释这对矛盾?

A 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系统中孤立系统中自发过程总是使系统的熵增加。熵的增加表示系统向无序状态发展,最终达到远离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熵为最大值。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表明地球表层的熵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无论是自然界或者人类本身一直都处于不断进化和发展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向有序的进化发展,在远离平衡的情况下,通过涨落形成了相对稳定有序的结构,两者形成矛盾。

B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欲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故称耗散结构。

普利高津把开放系统的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本身按熵定律不可避免的熵的增加,称熵产生(diS);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引起的熵的变化,称熵流(deS)。开放系统的总熵变(dS)为熵产生于熵流之和,即: dS=diS+deS

1)孤立系统:deS=0(没有外部熵的输入,为孤立系统)

2)开放系统:dS=diS+deS deS≠0

当deS>0

当deS<0

可以抵消系统内部的diS,甚至可以超过它

那末,在开放系统dS就不一定是正值,可以是零、负值。

A、deS<0 | deS |<diS dS>0 系统处于退化状态

B、deS<0 | deS |= diS dS=0 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C、deS<0 | deS |>diS dS<0 系统复杂化或生长新的系统

五、一般系统的熵变化是怎样构成的?各部分各起着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开放系统的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本身按熵定律不可避免的熵的增加,称熵产生(diS);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引起的熵的变化,称熵流(deS)。

例如:地球表面吸收太阳的各种辐射,使地球表面熵发生变化,因为熵产生总为正值,故当熵流为负值时,若二者之和为负值,则系统的总熵为负,若二者之和为正值,则系统的总熵为正。

六、耗散结构系统的形成需要有哪些必要条件?自然地理系统是如何满足它的?

1)自然地理系统是个开放系统(a太阳能的负熵流作用:太阳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基础。b 自然地理系统中其他负熵流的表现:地球内能,引潮力,大气环流

2)自然地理系统是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系统。

3)自然地理系统中存在非线性动力过程

a输入系统的能源方向不一致

b 系统内部不均一

c自然界发展有渐变、也有突变。(火山爆发、地震)

七、简述太阳能的负熵流作用

1)地球表层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有着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其中太阳能辐射是主要的能源,占总输入总能量的99.98%。

2)进入地球表层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由于量子的能量值与波长成反比,因此光量子的能量高,也就是熵低。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表层后不断做功,以热辐射的形式逸出地球表层,热辐射是长波辐射,热量子的能量低,是熵高。因此,太阳在自然地理环境内形成了负熵流,使自然地理系统的总熵变降低。

3)正是自然地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着能量与物质交换,构成了强大的负熵流,使自然地理系统内部形成了具有整体组织,又存在地域差异的空间有序性;既具有周期重复,又不断旋回前进的时间有序性;既进行能量、物质流通股,又保持着稳定动态的功能有序性。

第五章

一、简述人们对整体性认识的三个阶段

①. 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

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 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

其实就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去认识整体性。

1、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1)概念: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流通渠道。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2)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A.结构是保证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渠道。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密切相关。

B.功能是维持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没有无结构的功能,也没有无功能的结构。

2、系统的整体性

1)按照系统论观点,整体性是由于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流通,使要素之间的联系、制约加强而形成的。

2)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约化为以下表达式:

2V1+1或2.>1+1(优化组合)

2=1+1(合理组合)

2<1+1(内耗占统治地位)这是系统论最基本定律。

3、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表现

首先表现为其组成要素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其次为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不具备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要素的单独作用和作为自然地理系统整体的一员在整体中所起的协同作用完全不同。

③.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地理耗散结构

其实就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来认识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特点——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强调进化中的随机性、不可逆性远离平衡和不稳定性。

耗散结构理论作用——人们不能控制其发展方向,但可以影响其进化进程,故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把系统论无法解决的进化问题和许多随机问题给予解决。

系统的进化可以约化为以下模式:

“初级耗散结构→对称破缺(分叉)→混沌(远离平衡态)→涨落放大→高级耗散结构……”

解释:开放的有序系统在环境达到一定的“阀”之前是稳定的,而对称性总是和稳定性联系在一起,运动变化则经常通过对称性的破缺反映出来。

二、地表元素迁移是由哪些自然条件造成的?这些条件分别是怎样影响地表元素的迁移?

①气候条件——主要驱动力(光热条件、热量分布、气流变化)

②基质特征——区分景观地球化学类型的主要依据(地貌类型),主要物质来源(矿物组成)

③生物作用——生物是化学元素的载体,向环境释放酸碱物质,影响地球化学环境

④人为影响——脱胎于生物

a不能完全脱离生物,仍有载体功能

b利用有用资源,进行分配迁移

c人为污染化学物质

三、我国地表元素迁移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怎样体现的?

以土壤为例,在北部地区,土壤元素(Cu、Cr、Ni等)是自东向西逐渐地递增的(粟钙土→黑钙土→荒漠土);在东部地区,华北区.>华中>华南区(=东北区)(暗棕壤、

针叶林壤→黄壤、褐壤→红壤)

四、辐射干燥指数是如何揭示自然地理的水平结构的?

辐射干燥指数=R/(Lr)

式中:R 为年辐射平衡 L为蒸发潜热 r为年降水总量

这一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本质上这是一个反映干燥度的指标。对于不同纬度,R与r为一相关

变量,因此在同一经线方向可以出现干燥指数相同的地区。对于一定的(R相同)纬度带,由于大陆西岸、内陆及东岸的r值不同,因此在同一纬线方向又可出现辐射干燥指数不同的地区。这样,根据地面辐射平衡R值可以确定纬向自然地带,根据辐射干燥指数R/Lr可以确定经向自然地带,整个地表便可以组成一个由R值与R/Lr值构成的水平网络结构。这个水平网络结构较理想地反映出实际的水平结构。

五、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由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建立起来的一定结构,并完成一

定的功能和形成一个整体效应。

②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

③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与物质平衡时不可分割的。

④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动,而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

第六章

第六章

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周期性节律。

答:1)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它主要发生在一定地区的昼夜更替日周期和季节更替周期基础上,前者为昼夜节律,后者称季节节律。

2)昼夜节律:地表水体的温度在白天升高,在夜间下降。植物在白天主要进行以积累自身物质为主的光合作用,在晚上则进行以消耗自身物质为主的呼吸作用。

3)季节节律:气候的夏热冬冷,夏雨冬雪,季风进退。

4)另外,潮汐的周日变化也是一种周期性节律。海洋中很多动物觅食的时间安排同潮汐的节律一致。如牡蛎等生物,涨潮的时候就积极觅食,而落潮的时候就躲在禁闭的硬壳内。

2.如何表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因果反馈关系?请举例说明。

答:1)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反馈有正反之分,抑制系统偏离原状态就是负反馈。

2)表示方法:(1)因果关系键 a.正因果关系b.负因果关系

(2)因果反馈环 a.正反馈环 b.负反馈环 c.正负反馈环的结合

第七章

一、热力分带性和海陆对比性各有何表现?

热力分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要要素或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我们把地球表面分为4个热力地带:

热能基础—辐射净值R<35,为寒带:35>R<50,为温带;50>R<75,为亚热带;R>75,为热带。

海陆对比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要素或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表现:1)地球表面分为四个大洋和七个大陆,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分异。它表现海洋与大陆的强烈对比,构成两种明显不同的陆地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

2)海陆分异造成海陆的强烈对比性,使得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在海洋和大陆都有强烈的差异,因而造成不同的陆地自然综合体和海洋自然综合体。

3)海陆配置,如北美大陆、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非洲大陆间的大西洋及北美大陆、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澳洲大陆间的太平洋,都加强了海陆对比性。

二、简述大陆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和经省性规律,以及各自对应的区划单位?

(1)、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纬线延伸,南北更替)(见课本P92 补充材料P110)(2)、经省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沿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更替)

①、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差别。

②、大陆内部与东西两岸在气候、土壤、植被方面的差别及整个景观的差别。

在大陆范围内可以划分自然大区,例如:

欧亚大陆:大西洋大区→欧亚草原荒漠大区→东亚季风大区

三、地带段性在大陆东岸、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的表现有何不同?

1)大陆东岸的地带段性明显,如我国东部、北美东部、澳大利亚东部都是这样。欧亚大陆东岸和北美东岸由北向南,地带段的排列顺序是: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

2)在大陆内部地带段性的表现是围绕大陆的干旱中心,大致呈马蹄形分布。亚欧大陆、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都有这种内陆的地带段的表现。如欧亚大陆从北向南的地带段分布是:温带森林草原黑土黑钙土地带——温带草原栗钙土地带——温带干旱荒漠地带等。

3)亚欧大陆的地带段性排列顺序为: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温带阔叶林棕壤地带——地中海常绿硬叶林褐土地带等。

四、地区性的表现有哪些?

(1)、定义:地区性(省性)指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2)、表现:如:中亚热带自然地带内部有沿海到内陆存在这样的差异。

东部:(浙、闽)沿岸是台风侵袭的范围,暴雨影响很大;

中部:(湘、赣)夏季是伏旱控制的地区,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大,春季常出现倒春寒;

西部:(川、贵)降水比较均匀,降水强度不大,多云雾,形成比较阴湿的气候。(主要是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

五、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山地所处水平自然带位置不同,垂直带谱不同。水平自然带的维度变化导致了基带的纬度变化,以致整个带谱性质和结构的纬度变化。

2)山地的距海度不同,垂直地带谱的性质和结构也不同。一般的地,随着距海度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3)山麓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山地水组合的初始状况,也决定了基带的性质。

4)山体性质不同,垂直地带谱不同。a山体高度是垂直地带谱完备性的先决条件,高逾雪线的山体才可能产生完整的垂直地带。b山地坡向存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别。山坡的性质可以改变山地不同坡向的水热组合状况。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向阳,热量较充足,降水较多,形成海洋性森林型垂直地带谱;北坡则相反,背阳,面向干冷的高原荒漠,形成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C 山脉的走向和排列方式与大气环流系统相互作用引起水热分布的改变,垂直地带谱也就不同。

六、垂直地带的特征有哪些?

1 带幅窄,递变急剧

2 带间联系密切

3 水热对比悬殊

4 节律变化同步

5 微域差异显著

七、地方性分异因素有哪些?地方性分异规律的系列性有何表现?

(1)、地方性分异因素:(详见课本P110-111)

①、局部地形引起的分异

②、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③、岩性和土质引起的分异

④、人为活动引起的分异

(2)、地方性分异规律的系列性:(详见补充材料P122 )

①、系列性: 是指由于地方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单元自然综合体,按确定方向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有规律的依次更替的现象。(反映景观地球化学系列)

②、在景观地球化学中,B.B.波雷诺夫根据化学元素的不同迁移条件划分的单元景观基本类型:

A、残积单元景观:主要是粗骨土,土质较砂。

B、平亢地(显域)单元景观:平坦、高两个特点,排水条件好,切割、地下水埋藏较

深,淋溶、残积(自成型土、平地群丛),土质不砂不粘

C、水上单元景观:地下水对植物影响深刻,主要是半水成型,草甸、喜盐的盐生植被

D、水下单元景观:以淤泥为主,水生植被,水成型,水生植物群落。

八、简述不同等级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我们按地域分异规律得形成因素及作用范围分为4个等级:

全球尺度的、大陆和大洋尺度的、区域尺度的、地方尺度的。

(1)、全球尺度的规律,其热力分带和海陆对比,是地球表面第一级的分异规律。

它是受基本的分异因素即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制约的。

热力分带是受太阳能沿纬度分布不均决定的,而海陆对比是受地球内能决定的。(2)、整个大陆和整个大洋尺度的分异规律属第二级分异规律。

①、以整个大陆来说,

A、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在热力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分异,是比热力带规模小的分异,但其内部,生物、气候、土壤比热力带更趋统一;

B、经度省性是整个大陆在海陆强烈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异的结果。

这一规律存在的先决条件是海陆的分异,没有海陆分异,就没有经度省性。

②、大洋尺度的地域分异,目前仅划分出海洋表层自然带,它反映海洋表层的纬度地带

性分异规律。而海洋底层区域性分异,由于受地球内能所引起的海底起伏的制约,是海陆分异背景上发生的,属大洋内部的次一级分异。

(3)、区域性的分异规律是在基本分异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地段性是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变型;

地区性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至于垂直带性也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段性、地区性、垂直带性都属于基本分异因素相互作用下派生的分异规律。。

(4)、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背景上,在地带内部或在地带性

与非地带性的统一体——自然区内部的分异规律

第八章

一、土地分级单位有哪些?各单位间有何相互关系?

答:1)土地分级一般划分出三个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原苏联将其分为相、限区、地方。

2)相限区地方┇自然地理区

┇(景观)

环节复杂限区(地方组合)┇

┘区域分级单位

二、土地分类与土地分级有什么区别?

答:1)从概念上说,土地分类是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即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和内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和大小不等的个体土地地段。

2)土地分级分为三级,属于区域范围,形成区域系统;土地分类根据生物学分类,属于类型单位,形成类型系统。

3)土地分级要求相对一致性,允许内部异质;土地分类要求相似性,内部同质。土地分级具有空间共轭,且具体、连续、不可重复出现;土地分类空间商不连续,抽象,可以重复出现。

4)区域单位的特点:①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呈块状分布;②非地带性单元的完整性取决于地质构造和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③常具有明显的界线。

类型单位的特点:①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呈块状分布;②非地带性单元的完整性取决于地质构造和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③常具有明显的界线。

5)分级单位:相、限区和地方。分类单位:科、属和种。

三、试述决定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构成方向的条件。(什么是土地结构?简述其与农业构成的关系)。

答:1)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构成方向,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区域的水热条件和区域的土地结构。

2)区域的水热条件:一定水热条件尤其最适宜发展的个别作物,可考虑专门化发展方向;相同的水热条件下可能有多种土地类型,适合于相应不同的生产,考虑综合发展。二者结合,是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构成方向,具体取决于当地的土地类型组合结构的特征。例如,平原区域土地结构单一,故多区域农业专门化;地貌起伏大的地区土地结构复杂,却具有结构优势,根据复杂程度,形成专门化的综合发展方向或综合发展的集约多元化方向。3)区域的土地结构:各种土地类型的自然特点各不相同,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寻找与土地类型其相适应的大农业内部的构成方向。例如,适于农业的土地类型比例大时,农业在生产构成中比重就大,不同类型其农业利用方式也不同;适于牧业的类型多,面积广时,牧业在生产构成中的比例也大等。

第九章

一.综合自然区划有哪些基本的原则和常用的方法?

原则: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类型划分与区域划分相结合原则

常用方法:

部门区划法古地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顺序划分法合并法

二.类型系统与区域系统有何区别?

答:①类型系统的类型范围是根据质的相似性,由多种低级单位概括成简单的高级分类单位。

②区划系统中的区域单位是根据景观地球化学联系,将地域上连片的简单的低级单位合

并成复杂的高级分级单位。

③类型单位相似性很强(内部同质),而区域单位具有相对一致性(内部异质)。

④类型单位是抽象的,可重复出现;区域单位是具体的,具有共轭性(连续完整性),不

可重复出现。

三.地带性单位有哪些?有何特点?

答:地带性单位:自然带、自然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特点:①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呈带状分布;

②主要根据平亢地上的气候、植被、土壤及自然综合体划分,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③界线是逐渐过渡的。

四.非地带性单位有哪些?有何特点?

答:非地带性单位: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州。

特点:①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呈块状分布;

②非地带性单元的完整性取决于地质构造和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③常具有明显的界线。

第十章

一、自然地理环境从哪些方面影响到人类发展?请举例说明

1)人类进化方面自然条件的变化不仅使人类学会使用各种工具,而且不断地为适应自然

环境而改造各种环境。

2)人种形成方面:由于分布于不同纬度上再加上地形差异和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在不同维

度上所分布的人种是有差异的。如尼格罗人种为适应热带炎热,皮肤黝黑,头发浓密而卷缩以保护身体和头部,而厚唇及宽大的鼻腔能冷却吸入的空气。这是对环境长期适应后的进化。

3)人口质量方面:因为人体与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某种相关性,故环境中某些化学元素的

含量多少必然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影响人体健康。如某些地区缺碘元素,易造成大脖子病,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4)人类社会发展方面: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助于社会发展的进程,恶劣的自然环境则阻

碍着社会的发展。

二、人类活动会产生哪些主要的自然地理效应?请举例说明

1)对于地表形态的改变。例:城市的建造、水库的修建、矿山的开采、森林的砍伐……

2)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例:南水北调,人类活动不断向自然环境中排放污水和废气等

3)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城市热岛效应,砍伐森林

4)对于生态平衡的改变。例:过度放牧,滥砍乱伐,导致森林草原退化,毁林开荒,引起

水土流失。

对于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例:由于人为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损失1500—8500立方米土壤。而天然侵蚀的背景值却只有12—1500立方米。

三、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振兴经济发展,改进增长方式

3)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4)大力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建设

四、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实质和意义

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实质: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

3)意义: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地关系,使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重新建立新的人地协调发展模式。

补充: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归属问题

南京大学:把柴达木盆地划入西北地区。根据发生统一性原则中的干旱化过程统一性。柴达木盆地与西北地区有很多相似的性质,都属于较干燥地区,但由于中间隔着阿尔金山、祁连山等高大山脉。经研究,阿尔金山与周围山地的气候不太一样,但是与西北地区的气候较相似,都较干燥,因此,南大提出通过把阿尔金山作为通道将柴达木盆地划入西北地区(起初是通过把大金山口作为通道将柴达木盆地划入西北地区,但因为尺度的问题,被反驳,从而使西北区与柴达木盆地连成一片,实现空间区域上的完整性、连续性,进而将目光转向阿尔金山)。

中科院:把柴达木盆地划入青藏高原地区,根据发生统一性原则中的大地构造统一性。因大地构造运动使柴达木盆地周围山地上升,从而凸显出柴达木盆地下降。柴达木盆地与周围山地的呈相对方向运动(地质地貌上的共轭性),又因为柴达木盆地与周围的青藏高原连成一片,在区域上具有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自然地理学思考题及其答案

自然地理学课程复习思考题 1、地球的概念及总体结构特征? 答:地球是一个由不同成分、不同状态的物质构成的具有同心圈层状构造的球体。地球构造分为内部与外部构造,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部构造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地球表面的垂直起伏特征参数? 答:地球表面以海平面为界分为了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地貌单元。(一)大陆多数陆地的高度在1000m以下,陆地的平均高度大致为875m,陆地的极限高度是8844.43m;(二)海洋多数海洋的深度在3000~6000m,海洋的平均深度大致为3800m,海洋的极限深度是11034m。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答:①、具有各种自然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能源——太阳的辐射能和地球的内能; ②、三态物质并存并相互作用; ③、形成了特有的物质和形态; ④、这里的各圈层进行着强烈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⑤、各种自然现象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 ⑥、地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4、矿物按颜色和成因可分为哪几类? 答:a. 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凝或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 b. 次生矿物(地表及近地表条件下,物理化学作用对原生矿物改造形成的新矿物。) c. 变质矿物(由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引起的高温高压和热液)将原有矿物改造成的新矿物。) 其外,按固体矿物内部构造不同可分为a. 晶质矿物b. 非晶质矿物。 5、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有哪些? 答:矿物的形态(柱状、针状、片状、板状、粒状和球状)、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有硬度、解理、断口和弹性等)。 6、石英和方解石的主要区别? 7、正长石和斜长石的主要区别?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创用“地理学”一词,在西方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奠定了 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首次测量黄赤交角。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埃拉托色尼《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致力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1569年,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 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至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用。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 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 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比较。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5、《山海经》:《山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包括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 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6、《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 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的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 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8、亚历山大·冯·洪堡:发展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德国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则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的有:①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②气温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③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④剖面图法——利用地形部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⑤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主要贡献有: ?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洪堡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 9、道库恰耶夫: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家,近代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揭示了地球表面土壤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与纬度及气候带的一致性,提出了水平地带性和山区随海拔高度而变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以其代表作《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成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0、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提出了著名的 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11、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主 要是太阳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1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 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变化的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广义: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异的现象。狭义: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13、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 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14、土地: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特殊综合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活动空间,是劳动的主

自然地理学书本归纳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部分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1.矿物的概念及自然界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 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主要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直接结晶及固体再结晶作用。 二、岩浆岩 1.依据成因可以将岩石分为哪几类?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岩浆岩的概念及其分类 岩浆是来自地幔的高温熔融状物质,温度一般为800~1200℃,具有较强粘性,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当其沿岩石圈断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喷出地壳则迅速冷凝成火山岩或喷出岩。 按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3.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结构:①玻璃质结构:喷出熔岩因快速冷却不及而结晶形成的。 ②显晶质结构: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而形成的 ③斑晶:冷却速度先慢后快形成粗大晶体后形成细粒或微粒晶体即基质从而形成斑状结构。构造:①块状构造:因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②斑杂构造: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粒度杂乱排序或分布不均匀而形成。③气孔构造:气体逸出后残留的。④杏仁状构造:喷出岩气孔被次生矿物填充而形成。

4.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依据化学和矿物组成: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 依据其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层岩、喷出岩 三、沉积岩 1.沉积岩的概念、成因、特征、主要类型。 概念: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成因: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分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成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物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为岩石。若埋藏很深,还产生压熔、交代与重结晶作用,使晶体变粗和晶体进一步压固。 基本特征:①沉积岩富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②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和非碎屑结构之分。 ③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原生构造结构。 主要类型:①碎屑岩类,主要指母岩分化碎屑搬运再堆积后胶结而成的岩石。 ②黏土岩类:具泥状结构,由黏土矿物及其他细粒组成,硬度低。 ③生物化学岩类:多由化学和生物化学形成物组成并主要见于海相或湖相沉积物。 四、变质岩 变质岩的概念及变质作用类型。 概念: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大气部分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大气部分) 1、解释下列诸词:气候系统,干洁空气,气温直减率,温跃层,盖雅假说,露点,相对湿度,水汽压,标准大气压,虚温,单位高度气压差,均质大气,等温大气,多元大气,位势高度,太阳常数,总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地球有效温度,位温,抬升凝结高度,假相当位温,大气稳定度,自由对流高度,潜热,冰晶效应,重力冲并,下降末速度,临界尺度,天气系统,天气过程,锋面气旋,阻塞高压(切断低压),极锋,台风,沃克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 2、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3、臭氧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在气象学和生物生命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5、为什么水汽和尘埃是大气的重要成分? 6、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 7、写出等温大气压高方程的表达式,举例说明其应用的方面。 8、气压系统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形式?什么是深厚系统和浅薄系统?怎样的温压配置有利于上述系统的形成? 9、已知f=40%,t=15℃,p=1000hPa,求 10、求出气压为1000hPa,气温分别为30℃和﹣30℃的饱和湿空气的虚温差。说明虚温差在高温,高湿时大,还是低温,低湿时大?当计算高层和低层大气密度时应如何合理使用虚温? 11、若甲气象站的海拔高度为200m,测得气压为988hPa,气温为﹣11℃,邻近的乙气象站气压为980hPa,气温为﹣13℃,试问乙气象站的海拔高度为多少? 12、已知某测站H=100m,某次气压观测值经过温度和重力订正后为1000hPa,气温为20℃,求海平面气压。 13、某高山的相对高度为3000m,在山脚测得气压为1010hPa,气温为25℃,求山顶上的气压。 14、某一中纬度城市的海平面气温为10℃,探空资料显示大气温度递减率为6.5℃·km-1,对流层顶部气温为﹣55℃,试问:其对流层顶的高度是多少?同一天赤道地区某地的气温为25℃,探空资料给出气温递减率为6.5℃·km-1,对流层顶高16km,那么,对流层顶部的气温是多少? 15、何为辐射?辐射遵循哪些基本定律? 16、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三部分?各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起了什么变化? 17、为什么大气在比较干洁时,天空呈蔚蓝色?而浑浊时天空呈灰白色?并解释早晚的红日。 18、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19、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纬度,海拔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20、地面有效辐射的大小与地面和大气的哪些性质有关? 21、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如何变化? 22、什么是干绝热过程,什么是湿绝热过程?在干湿绝热过程中分别有哪些保守量?写出露点温度直减率的表达式。 23、为何湿绝热直减率()小于干绝热直减率()?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如何通过,,判断大气的层结稳定度? 24、设山高为l000m,=0.65℃/100m,一团末饱和湿空气在迎风坡山脚时的温度为20℃,露点为16.5℃,当它上升到山顶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求该团空气上升到山顶时的温度是多少?越过山顶后到达背风坡山脚时气温为多少?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 代表人物:瓦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 洪堡(A.vonHumboldt)18C 道库恰耶夫 主要观点:瓦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洪堡—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 道库恰耶夫—预言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代表人物:索恰瓦1963年 主要观点: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化学元素组成 气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二氧化碳(CO2 0.03%) 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干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余元素不足1% (二)圈层组成 大气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气体混合物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岩石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 水圈:主要由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分组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存在及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 (三)要素组成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气候: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种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土壤:是指覆盖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由风化壳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三章 重点总结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1、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 2、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3、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气象学把温度为0℃、维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Kpa。 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临区高。 4、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可以分为5层。 5、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

太阳辐射强度。 6、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 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大于3um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 厚的大气层所吸收。 3)潜热输送。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中。 4)感热输送。陆面、水面温度与底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产生能量输送。 8、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外溢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因此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9、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地气-系统的辐射能净收入包括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能及整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之和再减去大气上界向空间放射的长波辐射能。 10、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1)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称为热赤道。 5)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地区。 11、近地面层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辐射逆温。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地面或水面上时,也会形成逆温,称为平流气温。 12、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叫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3、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或水汽密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14、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简称露点。气温降低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 15、水汽凝结条件? 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者过饱和(一方面增加空气的水汽含量,另一方面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使之达到露点),还必须有凝结核(少量尘埃、烟粒等)。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绪论 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 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 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 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 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 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 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 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 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 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 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 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 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 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12.说明锋面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3.说明热带气旋的形成、结构和天气特征。 14.说明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5.对比分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6.影响气候的地形因子是什么?说明地形对辐射、气温、降水、空气运动的影响。 17.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对气候有何影响? 18.根据你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的月、年平均值,确定其所属的柯本气候类型。 19.简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规律。 20.简述全球变暖的现状和趋势。 21.全球的变暖的原因和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人类面临全球变暖应采取那些措施减轻其危害? 23.南极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4.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是什么? 25.人类在遏制臭氧层破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应注意什么问题? 26.引起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27.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危害? 28.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遏制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趋势? 29.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原因。 3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31.能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解决能源问题? 3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的状况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33.谈谈你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 34.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概念及其变化研究的内容。 35.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第四章海洋水和陆地水 1.简述水系和流域特征对河流水情的影响。 2.径流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综述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简要说明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简述湖泊的成因分类及各类型的主要特点。 6.试说明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简述沼泽的水文特征。 8.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试说明岩石的水理性质及其度量指标。 10.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那几类?试对比说明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11.海水盐度水平分布有什么特点?试简述其原因。 12.简要说明海洋热赤道北移的主要原因。 13.试述浅海区的波浪和深海区的波浪的差异。 14.潮汐是怎样形成的?简要说明潮汐的变化规律。 15.试述深海风海流的物理机制和立体结构。 16.简要说明海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7.简述水分循环的自然地理意义。 18.“四水”转化研究的意义何在? 19.水量平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地貌 1.怎样理解内、外力动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2.试分析崩塌与滑坡的异同,怎样防止这两种自然灾害? 3.简述地表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试述冲出锥与洪积扇在形态和成因上的异同。 5.河漫滩与河流阶地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特点? 6.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7.喀斯特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河在发育过程中有何联系? 8.石芽、峰林、峰丛、孤峰在形态上有何差别?它们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9.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综合自然地理学 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 (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 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 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 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①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 ②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 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 ③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地貌) ④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能量流动) ⑤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异质性) ⑥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人类场所)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的一些答案

第一章 云语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九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①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 ②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二)

综合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______________ 的科学。 2.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 3._______ 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_________ 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4.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到级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 。 5.北美洲可分为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等四个大区。 6.地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组成陆地地形的地形要素可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三类。 8.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_____ 、_____ 、____ 、____ 四个层次。 9.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_____________- 。 10.从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是由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组成。 11.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 12.自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将近400年时间内,法国哲学家_____ 、____ ,德国地理学家____ ,美国地理学家____ 等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3.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地区: 3.景观: 4.土地质量指标: 5.土地利用: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 2.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3.简述山地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 4.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 5.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2.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