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堂实录)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堂实录)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堂实录)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堂实录)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堂实录

湖北省应城二中尹红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吴仁宝作用的辩论,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展示并发展个性特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华西村艰苦奋斗的五十年,深刻体验中国民众的伟大创造力,培养对群众的思想感情;通过认识吴仁宝领导华西村取得辉煌成就的事例,领会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重点难点】

1、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 难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教学标准】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五个环节:自主学习——情景导入——合作探究——建构知识——体验践行。

1、自主学习在课前进行,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或其它途径收集华西村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及

吴仁宝的事迹,同时通过阅读教材提出疑惑点,此环节关系到师生的“最近发展区”需教师加强监督落实。

2、情景导入是以吴仁宝的一段话导出一段视频,直接过渡到对问题的探究,教师应简单明

了,直奔主题。

3、在合作探究环节:安排学生的辩论时教师应控制好辩论的时间、方向,把握好主题,点

拨要精炼,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在于到底谁对谁错;在创设情景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提出的问题尽量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4、以学生构建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生成的自然。

5、体验践行环节以播放“走基层”视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群众的情感升华。教师要注

意捕捉学生真情的流露。

【教学过程】

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牛”人,他就是江苏江阴华西村的老党委书记吴仁宝(出示图片)他说,“哪个人到世界上去找,找到一个村子比我华西村好的,那么我奖他一千万美金。”我们看一下他为什么这么“牛”?

播放视频:华西村又称“中国第一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华西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是当时的穷村。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目前,村民家家住400到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到1000万的资产,有1到3辆小汽车。2010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现在正在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师:吴仁宝在华西村当了48年村官。半个世纪以来,华西村的每一次发展,无不与吴仁宝的运筹帷幄远见卓识有关。因此有人说,没有吴仁宝就没有华西村。也有人说,没有华西村就没有吴仁宝。现在一二组的同学为甲组,三四组的同学为乙组,分别就前面两观点展开辩论。(同学们合作交流,组长整理观点)

甲组:我组认为没有吴仁宝就没有华西村。是他决定华西村的命运,“文革”中是他决定偷办加工厂;改革开放中,是他嗅出政治风向,明智决策,一个会赚了一个亿。

甲组(补充):没有吴仁宝,华西村和其它农村没啥两样。我们这里如果有吴仁宝,一样成天下第一村。(大家笑)

乙组:吴仁宝确实有能力,但没有广大的华西人,他有三头六臂也改造不了山河,他有通天本领也是孤掌难鸣。

乙组(补充):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没有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没有华西村人的艰苦奋斗,就没有天下第一村,更谈不上吴仁宝的个人荣誉。

甲组:华西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领头人的作用更重要。吴仁宝是“1”,华西人是“0”,有“1”才使“0”有意义。

乙组:没有“0”,“1”只是“1”,是孤家寡人。

甲组:……

师(总结):大家的观点都有合理性。对吴仁宝,我们首先应肯定他的作用,但不能夸大,否则易成“英雄史观”,即强调个人意志对社会的决定作用。每个人对社会历史所起的作用大小和性质是不同的,我们来看两组观点(出示“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幻灯片)。

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

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大家看尼采的观点属于(一起说)“英雄史观”而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他的观点是(一起说)“群众史观”。

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那么这种生产的主体是谁呢?

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师: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出示板书的幻灯片)

师:对于人民群众,大家是怎样理解的?

生:就是普通老百姓。

生:就是社会中平凡的大多数人。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出示理解的幻灯片)

师:哪位同学能区别一下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的关系(大家踊跃举手,课堂气氛融洽。)

师:刚才我们谈到华西村,下面让我们感受一下华西村的富裕吧(出示幻灯片)

华西村建于1961年,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当时一穷二白的江南小村经过51年的发展,如今面积扩大至30平方公里,目前正大力发展海洋工程、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2011年销售收入超550亿元,向国家交税8.5亿,年人均收入达8.5万元,每家至少有100万元以上的存款,未来5年将建成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并向文化教育领域扩展实现华西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生羡慕、赞叹的唏嘘声中,老师鼓动说:“你们想成为华西人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非常想。在那里可以不用发愁找工作,不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太幸福了。

师:可你知道那里的房子、车子、设施等是谁创造出来的吗?

生:当然是华西人了。

师:对。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如果成为华西人,也需要努力的工作,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板书: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出示幻灯片)

师:华西人不仅创造了富裕的物质条件,那里人的精神生活也很丰富(出示幻灯片:华西艺术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同时出示三段情景材料的幻灯片,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

上分小组讨论材料蕴含的道理。

材料一:去过华西村的人都被邀请看一场演出:《华西人》、《要看稀奇到华西》、由村民自编自写的《十富赞歌》、《十穷诫词》、《华西村村歌》……华西人在舞台上演绎了自己的精神。

材料二:为配合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编辑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群众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

材料三: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生(略)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我们把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的作用概括为三个词,即(一起说)“源泉”、“物质财富”、“直接创造”。

师:好。我们来说一说下面三幅图(出示图片:诗经、文房四宝、草根明星朱之文)各体现了群众的什么作用?

学生一下子就说了出“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并热议朱之文的故事,还数出近几年出现的草根明星,像“旭日阳刚”“菜花甜妈”等网络电视红人。

老师出示幻灯片(板书: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

师:大家通过课前对华西村资料的收集,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它成功的重要几步(出示幻灯片)

华西村成功的重要几步

60年代,当别人闹“文革”时,华西村人挥汗重造山河,偷偷办加工厂,彻底改变贫困面貌。

70-80年代,华西村人喜迎改革春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90年代,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华西村人抓住机遇,提前筹资,两月内净赚一个亿。经济大跨步发展。

现在,华西村人在传统工农业基础上成功转型,大力发展海洋工程、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师:华西村的几次变革是谁在推动?它是怎样推动的?

生:是华西人在推动。六七十年代,别人闹“文革”,他们平田建坝,奠定农业发展的基础;后来,别人搞家庭承包经营,他们结合实际集中经营;别人初建乡镇企业,他们的工业化发展已飞速发展。

师:的确如此,华西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华西群众在积极配合支持。他们不断调整

生产关系,结合国家的政策和自己的实际,促进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师:大家能列举古今中外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的例子吗?

生:(略)

师:看来大家的历史知识还是较渊博的,在阶级社会中一般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或战争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的,而在我国现阶段是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的。

老师出示幻灯片(板书: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能否把前面所学的知识整理一下呢?

生:(略)教师出示整理图

师:大家看过央视的走基层节目没有?那则宣传语是怎样说的?(一起):“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真情实意地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播放视频)

师:这里的“你”是谁?为什么要走近你? 为了你该如何做?

生:“你”是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为我们提供了生活资料

生(补充):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师:那么怎样为了群众呢?我们看一下吴仁宝是怎样做的(出示图片:吴仁宝的几句话)“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 “我是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人民对吴仁宝的赞扬:时代先锋--吴仁宝人民实业家,国家济世人。村官似仁宝,何愁有贫民。

师:从他的事迹中,你觉得他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赞扬?

生:因为他为百姓干实事,让百姓生活幸福。

生:因为他善于听群众意见,让群众有尊严。

师:总之,吴仁宝作为村里的党支书,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连两头,上头听党的政策,下头考虑群众实际所需,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展示幻灯片: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师:你觉得作为青年一代应怎样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生:我们可以积极参加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

生:我听说某校的大学生组织了一个活动,专门为农村的留守老人照相,有的老人还是第一次照相呢。

生:我们也可到群众中走走,向他们学习一些社会经验和技巧。

生:……(大家意犹未尽,叽叽喳喳)

师:好,这个话题大家就留到课外,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现在我们一起归纳本课的知识点(幻灯片显示)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华西村作为背景材料,进行情景导入、分析、回归,通过华西人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案例,为师生的共同探究提供一个平台。在视频、图片、数据、文字等资讯作用下,使人民群众的作用立体化,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学生在丰富的情景材料中,共同探究交流合作,不仅体验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也升华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课堂实践,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知识生成自然,其主体作用得到极大的发挥。但也存在不足:

1、在辩论环节,认知冲突不强,讨论不深入。不知是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不足,还是我的视频承载信息太少,无充足的背景知识的储备,学生易空对空,或直接用课本知识下结论,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2、问题情境的设置有点简单,没有思考的梯度。大量的情景材料的呈现使学生极易生成答案,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减弱。

3、教材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单一的背景情境易使学生枯燥。

【教学点评】

本课以华西村五十年的发展史一例贯之,结构紧奏,实现了构建生活基础与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在情景创设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生成知识,在知识生成的基础上又加以演绎,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认知规律。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参与欲望高,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能结合大家熟知的公益广告素材,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更易引起情感的共鸣。不足之处在于问题的设计上挑战性不高。囿于教材而不能大胆地挖掘课堂资源。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 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组赵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 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 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 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拿破仑是法兰西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颂誉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住在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说‘我比ALPS 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 【导课】: 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 (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讲授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 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 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 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 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见课件),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 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探 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 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 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 发展的决定力量。 继续探究第二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九张幻灯——家乡六合(茉莉花民 歌和四合农民画,见课件),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什么产品?②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 谁创造的?这说明了什么?③演奏茉莉花民歌需要的乐器,绘制农民画 需要的画笔、画纸、染料等,是谁创造的?在什么过程中创造的?说明 了什么?④茉莉花民歌源于《鲜花调》,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四合 农民绘制农民画等等,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 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探究问题:教材插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doc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 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I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在严重自然灾害 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 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 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 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 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 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 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 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 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第十一课2框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能力目标: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1:引导学生阅读P92最后一个框里的背景材料。 问题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瞻目的业绩吗?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拿破仑虽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讲授新课: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含义: (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第一、“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第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第三、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问题情境2: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高中政治必修四《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寻觅社会的真谛》第11课第2框的内容,本框题包括两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本框承担着本课与后一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一框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由于本框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按照新课程的要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 理解普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因; 运用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说明怎样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2、能力目标: 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同学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树立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因。 依据:一方面,只有准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才能深入学习第二目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的内容。另一方面,本目的知识点多,跨度大,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高。 难点:普通个人及杰出人物的关系 依据:一方面这部分课本没有详细描述,属于我添加上去的内容。在没有书本的帮助下,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另一方面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更好的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主动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一方面:在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他们急迫要去了解认识不断变化的社会。另一方面:此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阅历浅,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对其进行本框的教学很有必要。 三、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人际交流活动过程。那么,我们在这种交互活动中就需要有巧妙的方法,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将运用多媒体及板书教学手段,借助教材内容,采用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设计模式——诗词导入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请学生先朗读这首词,再联系上一框所学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志关系来讨论英雄与时势的关系。然后把同学分为两组,互相为两种不同的观点“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来辩论。 设计意图: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xx政治组xx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拿破仑是法兰西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颂誉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住在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说‘我比ALPS 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 【导课】: 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 (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讲授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合理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点讨论)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里之动静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只要能引出本课题即可。讲完本课内容后,再深刻澄清这一观点。)(二)讲授新课: 1、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设置问题)想一想: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是哪里来的?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设置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何作用? (学生看书回答)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观点讨论)有人说:物质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科学家、艺术家等有文化的人创造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举例)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要求、意义等。 2、能力目标:提高正确处理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正确认识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3)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境(话题)导入(教师)→活动探究(师生)→自觉践行(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具与媒体: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总第27课时) 教学过程: 话题生活中的哲学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上述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道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该怎样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15分) (1)上述材料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表现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应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此必须做到:第一,要相信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相信群众,我们的事业才会取得胜利。第二,依靠群众。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亿万群众的共同事业,要依靠广大群众来完成。第三,要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堂实录)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堂实录 湖北省应城二中尹红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吴仁宝作用的辩论,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展示并发展个性特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华西村艰苦奋斗的五十年,深刻体验中国民众的伟大创造力,培养对群众的思想感情;通过认识吴仁宝领导华西村取得辉煌成就的事例,领会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重点难点】 1、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 难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教学标准】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五个环节:自主学习——情景导入——合作探究——建构知识——体验践行。 1、自主学习在课前进行,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或其它途径收集华西村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及 吴仁宝的事迹,同时通过阅读教材提出疑惑点,此环节关系到师生的“最近发展区”需教师加强监督落实。 2、情景导入是以吴仁宝的一段话导出一段视频,直接过渡到对问题的探究,教师应简单明 了,直奔主题。 3、在合作探究环节:安排学生的辩论时教师应控制好辩论的时间、方向,把握好主题,点 拨要精炼,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在于到底谁对谁错;在创设情景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提出的问题尽量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4、以学生构建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生成的自然。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与准备1导入设计力求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探究 3.教师点拨释疑 4.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导入新课 梁启超的“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毛泽东:沁园春.雪 (1)梁启超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谁?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从实践的角度)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非永恒范畴) 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新人教必修4)正式版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应识记的知识: 人民群众的概念;整个人类历史都是有人民群众来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通过教学应理解的知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热爱普通民众,具体表现为尊重你身边的劳动者;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自学阅读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整合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 财富 的创 造者 社会 变革 的力 量 群众 观点 的基 本内 容 群众路 线的地 位、内 容 社会历史的主体 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 线的实践 意义 哲学 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1)这段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哲学道理? (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本课首先讲了社会的真谛,整个人类社会尽管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然后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主动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一方面:在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他们急迫要去了解认识不断变化的社会。 另一方面:此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阅历浅,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对其进行本框的教学很有必要。 二、教材分析 俗话说,教材是老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所以正确理解教材,对其进行资源整合很有必要。 (一)本框内容结构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寻觅社会的真谛》第11课第2框的内容,本框题包括两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地位与作用分析

1、本框承担着本课与后一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一框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2、由于本框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3、本框内容是贯穿整个高中政治教学的原则及精神。它也是体现当代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石,学习好本框有助于理解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体系。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按照新课程的要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 理解普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因; 运用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说明怎样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2、能力目标: 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公开课教案-社会历史的主体(贾文政)

【公开课课题】: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授课时间】:2010年5月26日(14周星期三)第三节【授课班级】:高二(8)班 【授课地点】:高二三楼多媒体室【授课教师】:贾文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1)人民群众的含义(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中去。【重、难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具准备】:多媒体、《目标测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讲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回答。 2、多媒体以图表的形式展示。 二、学习新课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2)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那种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观点,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1、人民群众 (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五个方面) ◇巩固练习:略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巩固练习:略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新郑一中高二政治组王金五 教学目标: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意义等。 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投身实践,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热爱劳动、热爱人民。 教学方法:教师引领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时政要闻回放,以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时政热点,做到学以致用。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二、复习巩固上节所学内容 (1)社会存在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_____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的___作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的,马克思主义的______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3)____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在生产方式中,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 (5)经济基础___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____。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____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___;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____生产力的发展,___社会前进。 (6)___________的矛盾,_____________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___的、___的,发展的过程是____的。 (8)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实现的,_____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加以解决。___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____________的发展,使______________的发展。____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

社会历史的主体优秀公开课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优秀公开课教案 2016-02-16 12:21 594次 社会历史的主体高中思想政治人教2003课标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历史地、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能力,以及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展示并发展个性特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 1、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2. 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学习新课〗 探究活动一: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第一.“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第二.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 体部分。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曲辕犁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黄道婆改进纺车,提高工效好几倍;“珍妮机”的出现,使大批的纺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过的蒸汽机广泛应用后,物质财富简直像魔术似的变换出来。劳动群众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社会上才有了数不清的物质财富。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鲁迅说: 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哪里还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 《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瞎子阿炳”,1893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一生坎坷,献身音乐, 终成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演奏的6首二胡、琵琶乐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其中,《二泉映月》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国宇宙飞船带入太空播放。华彦钧又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代名人。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我国解放战争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就有490多万,支前粮食就有40多万吨,从而有力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探究活动二: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让同学们看材料 产党员邱娥国,“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时时刻刻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他为走失寻找亲人,赡养无助的孤寡老人,为一千多人办“农转非”户口却不收分文。他参与破获五百多起刑事案件,保得一方百姓平安。 通过材料让同学想一想引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社会历史的主体汇总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命运我把握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学案 课题: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时间:1课时 主备:张广学复备:王娟周兰备课组长:魏新春张广学教研员:张广学 【使用说明】 1、课前25分钟根据课前预习案部分,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 2、课堂上学习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3、检测题限时8分钟内完成;附加题A层做,带※C层可不做。 【学习目标】 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情感、态度目标: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课前预习案】 要求:利用课前25分钟时间,自主复习,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 【创设情境】 歌唱《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弱不经风雨,百里森林并肩耐岁寒, 耐岁寒。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百舸争流千帆进,波涛在后岸在前。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 思考讨论:歌曲形象地说明什么哲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人民群众含义: 注意:(1)人民群众的主体是。英雄人物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历史首先是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具体表现: 在合作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在探索中追求知识的真谛 ①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的决定力量。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课内探究案】 要求: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2.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探究活动:读材料,揭本质 2009年3月9日,某市市委书记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生活更舒适,更幸福。因此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该市也非常注重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力争在大项目大发展的同时,青山绿水仍美,碧海蓝天更醉。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生活更舒适,更幸福”的原因。 ★有效训练(限时8分钟完成) 1.重民生、促和谐是今年政府工作的原则之一。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哲学依据是 A.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草根道德是我们社会健康的道德细胞,草根人物理应是“道德中国”建设的主体。从历史唯物主义看,这是因为 A.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B.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将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全体“中国人”。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上述材料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它包括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主要内容。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也是整本书的落脚点之一,为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该框内容无论在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因此他们能够自主获取信息资料,能做好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人民群众的含 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 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 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的事迹,体会榜样的力量; (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走进新课: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2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 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多媒体展示提示:(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2)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观点,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从探究中发现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完整)初中历史说课稿完整版

初中历史《中日甲午战争》 说 课 稿 考号:xxxxxxxx 姓名:xxxxxxxxx 报考学校:xxxxxxxxxx

中日甲午战争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中日甲午战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侵略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情,围绕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过程与方法:在感知、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2、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认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知道以黄海海战为代表的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及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 难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应积极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