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 说课稿(完整)

高中地理必修一 说课稿(完整)

高中地理必修一 说课稿(完整)
高中地理必修一 说课稿(完整)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地位作用:本节课不单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还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课。学生只有对本节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后,才能对自然环境中诸多自然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地球整体概貌有一个清晰的科学的了解。

2、课程标准:能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

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

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八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

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3、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教法:同时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六分钟看人类探测到的宇宙,将知识直观化。

学法:针对天体的分类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我会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我将采用活动探究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1、课前准备:在上课之前,我将会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1的天体的类型和天体系统的概念等基本知识。

2、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六分钟带你观看全人类观测到的宇宙的视频直观导入本节课的开始,把学生带到神秘的宇宙空间,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镜头一拉一伸,既可透彻解剖知识体系,又可创造神秘而激动人心的氛围,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

3、知识点讲解:看过视频之后,让学生展开思维回答:什么是宇宙?使学生明白“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再让学生回顾刚刚看的视频中提到的光年,什么是光年?天体的类型和相关知识由于课前已经让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这一部分,所以我会采用多媒体展示导学案这个知识点的答案,并让学生核对答案之后,我会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部分天体的图片,向学生演示各种天体的特点和视觉性状。让学生通过图片加深对天体的了解。同时向学生提问:飞机宇宙飞船和是天体吗?提醒学生行星的附属物不属于天体。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会让学生自学7~9页的内容,独立思考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并回答导学案中的探究一和探究二(太阳系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小行星带位于哪两个轨道之间?根据八大行星结构特征,可把其分为那三大类?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动的三大特征等)相对简单的问题可以通过抢答的形式进行回答。相对困难的问题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再得出答案。然后请同学根据导学案提示归纳天体系统层次图,并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最后是本节课的重点兼难点,地球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我会根据太阳系模式图及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分析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它存在高级生命。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会根据书本上第11页

探究活动,带领学生完成活动3个题目。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加上时间的关系,我会采用直观讲解加上板书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通过地球存在生命的的原因引申出拓展思考题:为了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人们提出移居月球的幻想,要想把幻想变成现实,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地位作用:本节课以“宇宙中的地球”为基础,以太阳为例,进一步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的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对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今后学习气压带和风带、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只是做好了铺垫。

2、说教学目标:新课标下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2、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只要影响。

b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参与探究活动,利用图表分析法初步掌握三维空间分布图的判读。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讲授法、以问题探究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1、课前准备2、设问导入:太阳对地球到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3、学习内容:自主学习回答,太阳辐射的定义,波长分类,能量来源。

观看多媒体播放的“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的四幅图结合生活体会,小组探究合作讨论并派代表回答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影响。板书总结。

活动探究:读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三维图和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和分布,让学生归纳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太阳辐射对地球景

观的影响。通过这个活动探究能让学生学会判读空间三维图像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战期间,英国海军防卫部接到各地的雷达报告,说雷达收到了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且干扰的方向与太阳活动方向一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通过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展出太阳黑子图,仔细观察太阳表面,由太阳黑子图引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的定义,以及黑子和耀斑的特点,并说明耀斑与黑子同步发生,带来大量粒子流。对于太阳风和日珥则简单的带过。学生自学教材,小组合作归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活动探究:分析北半球三个不同纬度带的降水量和黑子的相关性。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太阳黑子活动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光、热——生物生长的条件

2)温度——降水、天气变化的关键

3)能源——煤、石油

4)太阳能……

地球的自转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是,首先非常希望能够成为^^中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下面进入我的说课。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的自转。课型是新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四大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首先我将从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三方面对教材进

行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学习地球的自转的基本规律,以及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对后面学习大气的环境等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新课标下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根据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4、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5、能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

2.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

己的话说明地球自转对三角洲的形成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地球自转的特征,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难点设置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二、说学情。从知识掌握程度上看,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昼夜长短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学习能力上看本节课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特点,图形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学习难度大,但是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教法学法。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以达到教学目标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学法指导。本节课我将使用导学案的手段进行教授,通过目标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思考抢答,反馈练习这五个方面,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昼夜更替我将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实物演示法加深学生空间思维感。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完成地方时和时区计算,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那么如何把我的教法和学法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呢?下面我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上课前我会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展示的教学目标,自学课本完成自主学习1地球自转基本规律相关的填空内容。

2、导入:引用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提问学生这种情况是否能发生。讨论后给出明确的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的运动,从而引出与人类最为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3、课前已经布置好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地球仪。然后小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小组共同讨论填写以下表格内容。

自转运动

定义

旋转中心

运动方向

周期

速度角速度

线速度

由于考虑到部分同学可能会参照参考书来填写答案,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了解不透彻,所以我让小组派代表回答相应表格的内容后,用多媒体展示答案,并对需要补充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讲到运动方向时,然后带领学生边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运动方向,为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这个问题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采用模拟演示法进行说明。我会利用课室讲台南边的窗的方向代表一颗遥远的相对于地球来说可以看作是不动的恒星,用桌面上的水杯代表太阳,自己代表地球,我的鼻尖代表地球上的某一点,通过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来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周期角度不同。从而形象深刻的把书本上的图1-12还原到现实的模拟实验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然后让学生结合模拟实验完成16页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并强调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但是太阳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24小时。然后学生完成思考抢答一的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角速度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

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多媒体展示不同纬度经度线速度三维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可增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思考抢答: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

4、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这个重难点。我会分点进行讲解。我将使用演示实验法加多媒体展示探究法进行突破。首先设立情境,假设太阳光是从教室后面黑板照射过来,地球仪放在讲台上,不运动,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地球会不会形成昼夜现象,以及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再通过地球仪引出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的概念及晨线和昏线的区别和通过板图法引入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并说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和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然后学生完成思考抢答 1、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不动的?它的移动方向怎样?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3、一天中哪时的太阳高度角最大?通过思考抢答让学生巩固晨昏线和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然后用红色粉笔在地球仪上标志出一点代表大家所在的地方,太阳光依旧是从后墙黑板照射过来,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大家观察红点所在地看到的昼和夜是怎样变化的?由此得出地球自转的第一个意义,昼夜更替。进而引出昼夜更替的原因和周期。然后完成思考抢答昼夜更替对我们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即可以达到知识迁移的作用,又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的生活性。对于第二个地理意义地方时的产生,我将用宾馆内显示不同时刻的时钟来引入。用演示法在地球仪同一纬线上标识两点,在转动地球仪的同时,让学生观察这两点哪点先进入白天。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得出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要让学生注意这里说的早和我们平时生活中说的早晚的区别。进而引出地方时的产生。通过回顾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得出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让学生意识到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然后在黑板上举两道相对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掌握对地方时的计算。

对于时区和区时,提问学生各地都用自己的地方时行不行,全球都用同一个地方时呢?讨论后得出划分时区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打开地图册世界时区的划分图,讲解世界时区的划分依据和原则。并强调相邻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个小时,在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并让学生区分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对于时区和区时的计算,我将用与练习结合的方式进行总结性学习。层层递进的完成导学案相应的练习通过练习得出时区和区时简单的计算方法。(1、计算116°E,10°E,5°W所在时区。总结出时区的计算方法。2、计算东八区和东二区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八区和西五区相差多少个小时。从而得时区差的计算方法:异区相加,同区相减。3、已知东八区八点,求此时西五区和东十区的区时。掌握东加西减原则)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18页活动的三个问题,从问题中引出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相关知识。并用板图加深学生理解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该如何变化。并让学生思考抢答为什么国际日期变更线所在时区很特殊?同时强调地球上有两条日界线,一条是前面学的180°国际日期变更线,另一条是零点所在的经线。

对于自转的第三个意义,产生地转偏向力。让学生自学18页阅读内容,根据导学案提示总结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并向学生强调是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然后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案例探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然后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结,然后让学生进行疑问反馈,把对本节课的疑问提出来当堂解决。最后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反馈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以上便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有说得不好或者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地球自转的意义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

2、晨昏线

3、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

二、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2、时区和区时

3、日界线

三、地转偏向力

地球的公转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四大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首先我将从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三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学习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以及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同时也对后气压带风带和气候等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新课标下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能够描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根据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速度、及黄赤交角的产生。

2.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画出其运动规律。

3.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增强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模拟演示试验和展示多媒体动画,增强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难点设置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二、说学情。从知识掌握程度上看,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同时上节课也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地理意义,为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从学习能力上看本节课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图形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学习难度较大。但是本节

知识在生活生产上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以达到教学目标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学法指导。本节课我将使用导学案的手段进行教授,通过目标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思考抢答,反馈练习这五个方面,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用导学案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和作图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将使用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自主学习和作图法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四、那么如何把我的教法和学法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呢?下面我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上课前我会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展示的教学目标,自学课本完成自主学习1地球公转基本规律相关的填空内容。

2.我将用复习导入的方式。多媒体列表让学生回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等内容,这样便于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联系。然后自然的导入新课,地球的公转。

3.对于地球的公转的基本规律,我会播放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通过认真观看动画,发现规律,并结合课本自学填写导学案上表格内容,包括:公转的定义、绕转中心、绕转轨道面、方向、周期、速度。播放多媒体动画增强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空间想象感。在同学自由回答了相应答案后,我会对需要补充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例如讲到公转的速度时,涉及到近日点和远日点的知识,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近日点地球公转的速度比远日点快,我将用板图结合开普勒第二定律进行解释。学生较容易接受。然后设置悬念:按照常识,地球距离太阳越近就越热,为什么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寒冷的冬季,而在远日点时是这里反而是炎热的夏季”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给学生点明:地球距日远近与地球本身获得的热量多少影响不大,而主要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在不断的南北运动的。然后再启发学生什么原因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引出“黄赤交角”这一重要概念。我将用模拟演示法加强学生对黄赤交角产生的空间感,假设讲台上空与讲台平行的平面是黄道面,叠在一起的粉笔盒代表太阳,模拟地球的公转。提问学生假如地球是正着身子公转的,那赤道面和黄道面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可得出是重合关系。再提出事实上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强调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从而得出黄道面和赤道面存在一个夹角,叫黄赤交角。让学生读图1-15,明确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的大小。通过举例说明平行的太阳光线与球面和平面的关系,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太阳直射点。然后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动画,一边观看动画一边引导学生作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正玄曲线。通过动画演示增强了学生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过程的空间感,同时通过绘图加强了学生的归纳动手能力。同时提出回归年和南北回归线的来历,及提醒学生注意远日点和近日点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位置是不同的,并在图上做好相应的标识。然后学生完成导学案中思考抢答的问题,1、归纳地表各地一年太阳直射的次数。2、假设地球不公转,只自转,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3、假设地球不倾斜着自转,即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从这两个思考问题得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作用结果。

4.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将使用画图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归纳进行突破。首先让同学们回忆现在昼夜长短和春节的时

候相比较有什么变化呢?把生活常识融入到地理学习中,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带领同学画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并指出图中的晨昏线,昼半球,夜半球,昼弧,夜弧,让学生学会通过昼夜弧长判断昼夜长短,并带领同学分析北半球夏至日全球的昼夜分布情况。并把结论填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空格中。根据相类似的条理小组合作讨论北半球冬至日和春秋分日全球的昼夜分布情况。并小组派代表回答结果。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而变化的动态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动画根据导学案提示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导学案是列表展示北半球、南半球和赤道分别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夏至日到秋分日,秋分日到冬至日,冬至日到春分日四段时间昼夜长短的变化。然后通过思考抢答的方式回答课本活动的三个问题,得出极圈的由来,并回顾南北回归线,得出五带的划分,并通过画图加深学生的记忆。

5.对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我先画图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太阳高度,然后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多少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书本上图1-16~1-18中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归纳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演示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动态变化图,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和多媒体动画演示小组合作探究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分别提问,归纳讲解。导学案中分别列表对北半球夏至日冬至日的太阳直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的地方和一年达最小值的地方进行总结。学生完成列表后,小组派代表回答,后,我再用多媒体展示答案。然后学生回答导学案中思考抢答问题: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有什么变化?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求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会直接列出公式,让大家运用公式计算出我们乳源当地(24°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后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补充部分太阳高度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日影长短的问题和我国南北方建楼楼距差别的原因等。

6、五带和四季形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体系,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5°,五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四季最明显的纬度是?

(课堂小结)

(板书)

一、公转的基本规律

1、定义、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2、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纬度变化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定义

2、变化规律

3、计算:H=90°—纬度差

4、应用

四、五带、四季的形成

地球的结构

1、地位和作用

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学好地球的圈层结构能为以后学习人类生存环境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知道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3、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教法:学案导学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作图法、

三、1、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我们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探知地球神秘的内部结构呢?夏季如果让你五挑选西瓜,你会采用怎样的方法呢?既然我们能够通过敲击西瓜产生的震动判断西瓜的好坏,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地球内部产生的震动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呢?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同学们自习书本上关于地震波的知识,回答导学案上关于地震波的前三个问题:1、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2、这两种波各有什么特性?(速度、通过介质)3、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带领学生分析图1-21,地震波传播速度随距离地表距离的加深而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得出两个结论:1、33km处v上升,2、2900km处s消失(液态)p速度下降。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在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带领学生板图地球的内部圈

层示意图。对于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内容相对较简单,学生自学并边填图边回答导学案上相应的问题:1、地壳的平均厚度?2、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最薄的地方在(马里亚纳海沟)(地形)1、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判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样的?2、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在上地幔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呈熔融状态)3、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别与关系?(范围和界面不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物质都由岩石组成)1、外核的形态是怎样的?(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2、内核的形态是怎样的?其主要组成成分是?(固态,因为地震波波速加快,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加大)个别提问学生问题,并对内部圈层知识用表格进行总结和补充。(投影)

内部圈层组成分层状态地理意义

地壳岩石硅铝层固态

硅镁层

地幔富含铁镁的硅

酸盐类上地幔固态岩浆和地震下地幔

地核铁镍等金属元

素外核液态磁场内核固态

(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对地球的外部圈层只做简要的了解。1、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对流层范围内。2、水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展示地球的卫星云图)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组成岩石的矿物,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特点和地壳物质的循环。承接了上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开启下一节地表的物质形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难点: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二、1、教法:案例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2、学法:作图法

三、1.导入:一般陨石的年龄是46亿年,和地球的年龄相当。但现在我们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任何46亿年前的东西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0多亿年前形成的。为什么地球上古老的岩石不存在了呢?难道地球上的岩石也有生死么?

2、地壳上的化学元素含量从到小为:O Si Al Fe Ca。给同学们展示几张我们常见的矿物(石英,方解石,云母)固态的矿物集合在一起组成了岩石圈。

3、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空的内容。用图片展示不同的岩石的形态,加深学生对各类岩石的印象。

4、播放地壳岩石循环的示意图然后在黑板上板书总结各类岩石的转化。

讨论思考月球上哪一类岩石不存在?为什么?沉积岩

板书:

一、化学元素→结合→矿物╱有用矿物→富集→矿产存在于

╲固态矿物→→岩石

二、岩石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喷出岩侵入岩

成因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特征矿物结

晶颗粒

较大矿物结晶颗粒

小,有的有流

纹或气孔

层理构造、化石片理构造

代表岩石玄武岩、

流纹岩、

安山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

岩,石灰岩

片麻岩,石英

岩,板岩,大

理岩

用途金属矿

是工业

生产原

料建筑材料石灰岩是建筑材

料和工业材料,

煤石油是当前世

界最重要的能源

大理岩建筑

材料

三、岩石的转化—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定义

2、能量来源

3、内容

(画图)

地球表面形态

1、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讲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高中地理体系中,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掌握这一部分知识为区域中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做铺垫。

2、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知识与技能

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

外力作用的关系。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

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3、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并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4、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5、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

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2、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2、通过对地表形态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想。

3重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难点:1、从内外力的综合角度分析向斜山和背斜谷的形成原因。

2、板块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法:学案导学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作图法、

三、1、导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一起看下面的资料(多媒体展示)

资料一:1975年,我国科学家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资料二:今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森林的遗迹,这又

说明了什么?

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任然在不断的变化中。在这节中,我们将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2、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板书)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力和外力(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后填写下面表格)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表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胚”,那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呢?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首先我们来了解下造成全球地表宏观形态的板块构造运动,(让学生了解三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图2—10得出1、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本活动的内容,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从活动内容中总结出:3、板块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或者海洋,红海、东非大裂谷。板块相向运动: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山脉,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屿和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台湾山脉。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属于内力作用。2、地质构造(板书)地质构造就是地壳运动留下来的痕迹,(向学生展示我在庐山考察时拍摄的地形褶皱图,图中有明显的地层弯曲现象。)假设这本书代表的是岩石圈,一页页的纸代表岩层,当岩石圈受到水平力的挤压时,岩层就会发生弯曲,这个弯曲现象我们就叫做褶皱。(版图设计)褶皱又分成两种,岩层向上拱的像老爷爷的背一样的叫做背斜,岩层向下拱的叫做向斜(板书)在内力的作用下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大家探究活动的内容:背斜顶部容易受到张力的作用宜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受挤压力的影响,岩层坚硬不宜被侵蚀,所以形成山地,这叫做地形倒置现象。是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提示学生不能仅根据山地或者是谷底而判断是向斜还是背斜)那么给出一幅岩层的图示怎么判断它是向斜还是背斜呢?判断依据(板书)补充岩层图示更具形态判断,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做剖面线判断岩层的新老)(给出两道关于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的题目让学生当堂检测知识掌握情况,再举例说明哪些山是褶皱山)断层是另外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面形态呢?(提醒同学断层和断裂的区别在于岩体是否有错位移动)用动画演示岩层断裂并发生上下位移的图像,形象的向学生展示断层的形成。并做好相应的板书,举例地垒和地堑事例。那我们学习这几种构造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3、实践应用背斜开采注水开采石油;修隧道选择背斜;采石场选择背斜(省时省力);断层面岩石破碎,易被腐蚀,形成河流。补充内力作用除了地质构造外还有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简单的提问学生:1、岩浆活动的产物是什么岩石(注意岩浆活动和火山的区别)2、火山喷发和地震会带来地表形态怎样的变化?小结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向同学们展示以下两份资料: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千米,每年造陆23~28平方千米。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体现,试解释这种现象。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

金字塔,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米,而现在只有138米,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让学生阅读课本回答:1、什么是外力作用?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我们既然知道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那我们就逐一的进行学习。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和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粒的过程叫风化作用。分化作用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展示沙漠地区一块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后崩解成很多小块石头的图片以及我在湖光岩游玩时拍摄到的一幅一块两米高的大岩石被树根劈成两块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分化作用的理解。水,冰川和空气在运动时会对岩石或者风化的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向同学们展示冰斗,角峰,U型谷,V型谷,海蚀崖,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的图示,让学生判断总结这些地貌是受什么物质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并说出这些类型的地貌分别分布在我国什么地方。风化和侵蚀下来的产物容易被风,流水和冰川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叫做搬运作用。在搬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或者外力减弱的话,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例如有风力堆积地貌(展示沙丘图片)流水堆积地貌(三角洲,山前洪基扇地貌)然后向同学展示几张我国特有地貌的图片,小组谈论这些地貌分别是经过哪些外力作用而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青藏地区水拍云崖的壮丽景观,肥沃的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桂林山水,云南地下溶洞,新疆沙漠魔鬼城)学生回顾解释前面提到的资料一二的问题。5·前面提到的是自然力量下对地表形态的作用,那人类活动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变化吗?讨论活动内容。(坡地上修建梯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

6·根据板书小结这节课的内容

7·练习

一、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

1、板块运动

2、地质构造

Ⅰ、褶皱

背斜向斜

①内力作用山谷

②内力外力作用谷山

③判断依据: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中间老周围新中间新周围老

Ⅱ、断层

(图)

地堑地垒

断块山凹陷地带

华山,庐山渭河谷底,吐鲁番盆地

Ⅲ、应用

3、岩浆活动

4、地震

5、变质作用

三、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物理

化学

生物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V型谷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冰川侵蚀:U型谷,角峰,冰斗

海浪侵蚀:海蚀柱,海蚀崖

3、搬运

4、堆积风力堆积:沙丘

流水堆积:三角洲、山前洪积扇

大气环境

1.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关键,它说明了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和大气能保持一定的温度而且变化不大。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天气现象,如接下来要学习的热力环流,天气系统及气候的形成和演变,都是以大气的热状况为基础的。

2、课程标准: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大气的分层情况和各层的特点

2、运用图示说明并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能说出并解释大气热量的来源是地面辐射

4、利用图示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列表对比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参与成分、作用波段和特点

2、通过绘制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图示,提高学生解图析图能力

3、列举生活中所见到的天气现象,运用大气受热的各种原理对其进行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把当地天气现象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的兴趣,培养热爱地理的精神

2、通过对温室效应原理的理解,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精神

3、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和温室效应

三、教法:绘图析图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作图法、

五、那么如何把我的教法和学法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呢?下面我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月球昼夜温差301℃,而地球平均昼夜温差只有10℃。为何两者相差这么大?设疑导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2、简单介绍大气的成分,以及带领学生边画图边介绍大气层的分层和各层的特点,同时完成课本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太阳辐射的概念和波长分段等知识。通过大气成分和大气分层引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带领学生边画图边列表总结三种形式的削弱作用的参与成分,吸收波段和特点。学生完成思考抢答:为什么夏天的白天若是阴天我们会感觉比较凉爽?晴朗的白天为什么是蔚蓝色的?为什么黎明的阴天填空呈灰白色?同时向学生强调,大部分可见光能透过大气直接到达地面,所以大气温度并不是来源于太阳辐射。

削弱作用参与成份作用波段特点天气现象

吸收O3 紫外线有选择性

H2O,CO2 红外线

反射云层,较大尘埃各种波段无选择性

散射空气分子,较小尘埃蓝紫光有选择性

较大尘埃各种波段无选择性

对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了加强学生的空间感,也是选择边板图边讲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的过程。同时强调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同时思考抢答:为什么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时在中午12点,温度最高时却在14点?为什么夏天有云的夜晚比较闷热?晴朗的夜晚比较凉爽?并小组讨论回答活动三题内容。学生自学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并完成导学案上相应的巩固练习。对于温室效应,则通过带领学生完成阅读内容并思考活动题目来强化知识点。

大气运动

1、地位和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最简单的运动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学会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和风的示意图并能解释其形成的原因能为后面学习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和三圈环流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从知识掌握程度上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和大气运动相关的

知识,例如:等压线等压面;大气压与海拔的关系;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以及前一节学过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从学习能力上看,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可把文字和图像相结合,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知识与技能:能绘图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能绘制并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形成的原因

说明大气运动过程中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

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玻璃钢内气流流动的试验录像,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过程。

动手画图,结合知识点解释热力环流及风的形成过程

情感价值观: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当地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绘制局地环流,激发探索地理的兴趣

4、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水平气压梯

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弯曲现象

二、教法学法。绘图析图法,归纳比较法实验法

三、1、导入:播放玻璃缸内气流流动的试验,提问学生为什么玻璃缸内的气流会这样流动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看书回答热力环流的定义。带领学生复习等压线和等压面的概念。假设地面ABC三点受热均匀,等压面则平行于地面,且海拔越高压强越低。然后边画图边向学生讲解假如地表均一,A地受热BC两地冷却,则ABC三地空气是怎样运动的。首先画图讲解空气的垂直运动,即受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再画图讲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同时向学生强调图示的高低压只是水平方向上比较的,而在垂直方向上永远是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并让学生通过作图法比较AA~BB~四点的气压大小,得出等压面的凸向和气压大小的关系:凸高为高,凸低为低。然后向学生画图举例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之一海陆风的形成还转换。城市风和山谷风则在习题上掌握。

对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首先学生自习了解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其画法(方向)。此时强调热力环流是大气的纵剖面,而大气水平运动的示意图是大气的横剖面。通过画图练习让学生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是由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决定的。而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然后再带领学生回顾地转偏向力的规律。画法。强调它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然后板图画出高空风受梯度力和偏向力影响下的风向。然后提问近地面风向除了受气压梯度力和偏向力影响外还会受什么力影响?进而引出近地面风向受三力作用的风向示意图。

然后向学生补充如何在等压线上确定一地点的风向。A画切线b画水平气压梯度力c左或右偏30~45°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季节性移动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首先非常希望能够成为..中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下面进入我的说课。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地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课型是新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三大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二、首先我将从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四分

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讲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

本课时的知识点在本章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点的延伸和综合运用。另一方面,又为接下来学习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和洋流等知识打下基础。

2、说学情: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

能力比较弱,学习的难度较大。从知识掌握程度看,通过前面课本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从学习能力上看,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懂得如何从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

3、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出气

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根据本节课的课标以及高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下

知识与技能1、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2、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发现由此产生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的兴趣和爱好,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置为

全球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将本节课的难点设置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示意图的绘制。

三、说教法学法。那在本课时中应该运用那些方法和手段来解决本节课的重

难点以达到教学目标呢?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我将使用导学案的手段进行教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思考抢答,反馈练习这四个方面,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对较抽象复杂,我将使用多媒体演示,画图分析与讲授问答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则通过绘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进行探究展示。对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我将采用多媒体演示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那如何将我的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应用到我的教学中呢?最后我说说我

的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上课前我会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展示的

教学目标,自学课本完成自主学习1的填空内容。

2、视频导入法:播放视频--冰岛2010年火山喷发,不仅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

巨大灾难,也是西欧的航空业蒙受巨大损失。在播放完视频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冰岛的火山喷发会影响到西欧的航空业。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进而提出是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那全球的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使用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对于新课题、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

3、主要内容的学习:我将整个新课过程建立在预先设定的特定条件中,引导学

生层层深入的探究。首先我会带领同学画图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图示,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让学生思考全球范围内是否存在热力环流并完成探究问题1.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大气的全球运动情况如何?并让一个成绩中上的同学上黑板画出以北半球为例的单圈环流图示。对于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以活动的形式完成,一方面是对前面所学热力环流知识的复习和迁移,同时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进一步学习三圈环流打下基础。然后通过思考抢答,理想状态的单圈环流不能够维持,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不能够维持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4、由此完成活动探究问题二: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自转但不公转,大

气的全球运动情况如何?以北半球为例,介绍三圈环流我主要通过多媒体演示、画图分析和讲授问答来完成这部分的学习。首先通过提问帮助同学回忆地转偏向力相关知识,来加强学生对于三圈环流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将边板图边从低纬环流中高纬环流分别讲解三圈环流,在板图时必须强调空气上升下沉的运动方向,这里我会设置提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大气运动情况成因进行推导分析。讲解完三圈环流和气压带分布之后,请同学回忆风的成因以及在等压面上如何表示风。

在黑板上首先示范画出东北信风,接着请学生画出北半球中高纬风向示意,通过这种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形式,有助于记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完整讲解完之后,请同学在笔记本上画出南半球风带和气压带分布,让学生意识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之后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便于同学形成一个整体印象。然后设置两个思考抢答,设问 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又有何差异?设问 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通过思考抢答巩固本节课内容又达到了知识迁移作用。

5、对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了很好的了解以后,展示FLASH,让学生

观察,发现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把太阳直射点季节性移动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联系起来,形成前后向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

6、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结,然后让学生进行疑问反馈,把对

本节课的疑问提出来当堂解决。最后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反馈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以上便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有说得不好或者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地位和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本节内容是对大气性质和运动基础之上的深化,是联系大气与气候的关键,深入理解本节内容有助于对气候的分析。

2、学情分析:学生对大气环境和大气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系性的总结能力差,教师应给予指导。

3、知识与技能:总结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说出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季风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出全球气压带分布图,对比学习北半球冬季和夏季气压中心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4、重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季风环流的形成

二、小组合作探究,作图法,

三、1、复习导入:带领学生画图回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小组合作完成活动探究两个问题。并填写好表格。小组派代表回答答案。再通过幻灯片投影答案的方式纠正学生的答案,并最后作出总结:低纬高纬度,陆地

海洋。通过小组合作自学的方法让学生探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对于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的形成难度较大,我将使用板图结合直观讲解法突破难点。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海陆风形成的原理,由此让学生思考冬季和夏季海洋和大陆间的气压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画图解释陆地比热容小,一月份陆地形成高压中心,海洋形成低压中心,相反七月份陆地形成低压中心海洋形成高压中心。那海洋和大陆的气压状况发生季节性变换,对全球的气压带有什么影响呢?在黑板上画出全球大陆的轮廓图,及全球气压带。结合板图讲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和名称,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和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幻灯片投影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让学生看图回答:1、观察南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的差异。2、找出北半球冬季和夏季海洋和陆地上的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对于季风环流,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找出季风环流的定义及发生的典型地区。结合活动三个问题思考回答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

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

一月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七月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二、季风环流

1、定义

2、发生典型地区:东亚,南亚

3、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1、地位和作用: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组成和受热,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密切相关,所以这一节是在综合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天气系统及其形成的天气现象。本节主要介绍了两种天气系统气团和锋,气旋和反气旋。

2、学情:从知识掌握程度上看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等原理,学生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3 2012-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3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难点确立依据:影响区域环境建设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荒漠化大背景下是不容易理解分析,同时对于人为原因具体对区域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部 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5)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8)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一)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二) (13)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16)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18)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2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二) (25)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7)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31)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二) (33)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一) (36)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二) (39)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一) (41)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二) (44)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一) (46)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二) (49)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51)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一) (54)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二) (57)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 (6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二) (6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一) (67)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二) (7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一) (76)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二) (78)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一) (8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二) (85)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一) (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二) (91)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说课稿(一) (96)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的家园,也是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要了解地球,首先就要了解地球的环境,因此,本节课揭开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在整个地理教学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新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

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 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篇一:地理必修3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说教材稿 地理组陶小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对 教材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 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于新课标编写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特别是基本理念突显时代性。课程目标分成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屏幕上是我对地理必修3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再重复。 二、说教材 1.编写特点和体例 (1)以典型案例构成教材的主体。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山西省的能源开发、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西气东输)、2个外国案例(亚马孙雨林开发与保护、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1个地区案例(东亚地区),案例具真实性、典型性,

中外兼顾的特点。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组织教材,努力打造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教材既有主案例,又有拓展案例。这样“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2)内容提要课文:文字和图像读图思考思考案例问题研究 2.教材的地位 高中地理可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必修3册,选修6册。必修1(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过程和规律,体现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必修2(人文地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以地为主,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必修3(区域地理),立足于必修1必修2的基础,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新编实验教材必修3与原人教版地理选修2的对比 4.内容结构课标展示(略)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必修 3的课标有13个,基本与节数相当。这是能容标准,这是教材内容与课标的对应关系。本书共五章10节,本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

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

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是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为主题展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利用必修一学过的地理规律和必修二学过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努力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是对必修内容的一个应用性总结,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本节课文展示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后来学习区域与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本节知识特点:本节以长三角和松嫩平原为例,以时间和空间为方向向我们解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高考要求: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比较区域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 ○1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能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区域的特征。 ○2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3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臵、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2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 ○3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说学生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学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对本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有一定了解但本节知识点较多,较复杂,学生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运用。学生对松嫩平原不了解,识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

第一组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科学课本中曾涉及过,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但这些知识都是很、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高中的内容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由于要求不同,学生所要认识的深度也不同,学习时应更加注重理性的分析。 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说出宇宙的概念,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 能列举出太阳系的成员,并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

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列举法,读图法和实验法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兴趣导入,案例列举,试误分析,活动演示四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兴趣导入—— 展示一些浩瀚宇宙的图片和一段宇宙大爆炸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以外,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二个环节是案例列举也同样采用的是兴趣培养的原则。 首先我会请同学们我举出几个关于星空神话的故事,然后再分别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现在神六升空和嫦娥奔月,让同学们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是:试误分析—— 展示太阳系九大行星图。让同学发现错误,九大行星已经降级为八大行星,为什么要采用“试误理论”呢行为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降低错误率。 活动演示—— 设置一个“找位子”的活动,请10为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和月球以及套样系的八大行星,根据距离太阳的远近,找到自己的位置。 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

高中语文《劝学》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3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学过本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通过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太阳辐射能为100%,那穿过大气层后太阳辐射能就只有47%,那53%去哪里了呢?----被削弱了。由此引入大气层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此部分内容课本上已经删去了,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需要加入进来) 然后我会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探究生活中的几个案例: 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2、红绿灯的设定依据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通过这几个案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削弱作用) 承转: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又会发生什么呢?(此处承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部分内容较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较难理解,因此我先讲

优秀高中地理说课稿共四篇(精华版)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精华版) 资料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 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平昌县驷马中学刘光辉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2020年高一地理必修二说课稿范文(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说课稿 【导语】我们最孤独的,不是缺少知己,而是在心途中迷失了自己,忘了来时的方向与去时的路;我们最痛苦的,不是失去了曾经的珍爱,而是灵魂中少了一方宁静的空间,慢慢在浮躁中遗弃了那些宝贵的精神;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别人的怜悯或关怀,而是一种顽强不屈的自助。你若不爱自己,没谁可以帮你。高一频道为你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以下文章,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48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

说课稿: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题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自转进行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地球公转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过程与方法: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本节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全套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 (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 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 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第二步,知识要点讲解 要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从时间变化上来分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图表转化,学生绘图,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1。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立体图,图上能清晰的看出某一纬线随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立体感知。导入这个知识点。 2。根据课本上的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学案上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图中的数据,让学生绘图,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转绘成坐标图,横坐标表示二分二至时间,纵坐标表示昼长,最长为24小时。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然后同桌互相点评。

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地理高中必修三-最新范文

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地理高中必修三-最新范文 在现实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想获得成功,你得先学会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用经历和阅历积累,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正如你羡慕别人在某些方面的特长,你可知道他们从小接受了这方面多少系统的训练,克服了多少训练中的困难。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地理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它强调合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读图分析法 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4、歌诀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文本材料(教科书) 3、图像展示(视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全册说课稿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一】 一、介绍“我”为什么要选这节课。(主要是介绍这节课的重要性、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和本课的教学目标。) 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系;对其他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大气运动是大气环境这个单元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的输送、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首先,表现在他和本单元前、后知识的联系上。。。 其次,从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来看,“风”是表征天气和气候特 点的要素之一。。。 第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 第四,从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看。。。 所以我觉得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注意应包括认知、 技能、情感) 二、介绍“我”关于对这节课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介绍这节 课拟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流程、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尤其注意 对教材、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例:(以教学方法为例,注意应说明几方面,针对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有必要还要加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根据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从表现具体现象入手。。。 其理由是。。。

再例:在有等压线配置情况下的实际风向判读,是本节知识应用 于实际的关键,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 其理由是。。。 三、介绍本课的应准备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学习材料。(方法 同上) 例:本课打算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多媒 体具有。。。的特点,而本课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有过程的表现。比如,在不同等压线分布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摩 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 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 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 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 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能够再分几点。 2.说课的关键是解决好“我”将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这样做的 问题。基本原则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据”。 3.如果把说课简单地认为是说“教案”那就大错特错了。 4.从教学相长的原则看,说课时还应说明"我"对学生学习策略的 指导。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标准格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