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画论

中国画论

中国画论
中国画论

张怀瓘:【神妙能】朱景玄:【神妙能逸】黄休复:【逸神妙能】

赵佶:【神逸妙能】张彦远:【自然神妙精谨细】

郭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韩拙: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荆浩六要:气韵思景笔墨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刘道醇:六要【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

六长【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

绕自然《绘宗十二忌》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人物伛偻,楼阁错杂,滃淡失宜,点染无法。

邹一桂《小山画谱》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黄钺,二十四画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慌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建拔,简洁,精谨,俊爽,空灵,韶秀

盛大士,画有七忌:用笔忌软滑,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从密而乱。

画有三到:理也,气也,趣也。

画有六长:所谓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采,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

画有四难: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淡,结构自然。

先秦,秦,汉美术理论概论:从文献的角度看,由于时间的久远,流传至今关于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以迄秦.汉有关美术史方面的记载,尤其是美术理论已不多了,但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发端期,却对后世美术发展起着遗传基因般的决定性作用。

美术观念带上了明显的阶级的.伦理的.功利的性质。夏商周三代时期美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艺术的实际功用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其实,不论老庄道家哲学,还是孔孟儒学观念,他们的学说都是原始文化,三代文化传统的一个不同方面的总结与发展。中国文艺理论的开山鼻祖是“诗言志”说。在我国最早的史籍《尚书》里出现的这一观念中,“志”作为主观精神的说法,在商周时期固然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的要求、命令、评论等,个人情感的成分比较少。

同时,作为中国美术意识和文艺思想的发端期,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的儒道两家已基本确立,而互补三家中的佛教,也在汉代引入。后世中国的石窟艺术、佛教壁画乃至中国画史中的文人画、南北宗,也无不折射着佛学的灵光。三家互补的中国文化心理格局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另外,由于先秦时期影响文艺的屈骚传统及充满奇丽幻想的神话传说这种与中原理性主义大相庭径的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楚人在汉代政治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这种奇丽的色彩在战国、秦、汉美术中别具特色。而这种发端期的杂乱现象在以后的发展逐渐分化而成为以伦理教化为主的宫廷艺术,以情感表现为特质的文人画艺术及情感鲜明、形色夸张、气氛浓烈,直接反映劳动群众喜好的民间艺术。它们各具特色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美术之传统。

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概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这个绵延三百余年的痛苦的现实却反而促进了精神领域的高度发展,也给美术的演进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论魏晋玄学、佛学理论对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的发展影响:随着社会的衰微,国家的解体等原因,儒家观念逐渐丧失其作用而趋中衰。以道释儒而实为道家观念的玄学是在魏晋时期产生的,玄学本质是根源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人们为了超越人生的有限而获得对无限的自由的满足,在玄学影响下的文艺对绝对自用的精神境界的向往成为一种强大的时代的趋势。这既是主观精神表现的一个自然发展,同时又是时代精神反映的必然。玄学以其独特的意象、有无、形神等观点,对当时及后世的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绘画美学由于受到玄学影响而表现出对主体精神的强调,又因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才发展并来势发

挥重要影响的佛教的刺激而加强。到东晋时,玄佛已日益合流,而且愈往后,佛学的影响愈强大。可以说,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是直接从玄佛,尤其是佛学肇其端的。如我国美术史上美术理论之奠基顾恺之、宗炳、王薇等人就受佛学影响,他们的著作带着明显的佛教思想的痕迹。

不论是玄学对无限精神境界的追求,还是佛学对客观世界的虚无观念,都没有导致对“象”、“形”的绝对否定。佛学之法身独发类乎形,不出有无,不在有无等观念形成了中国绘画虽然极端重视神情却也并未放弃形、象这一重要而稳固特征的哲学渊源。同时,随着绘画艺术的愈趋精密,这种重精神而不放弃对形的描绘的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出现了对自然造化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及精确描绘的倾向。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那种严格依据自然形色所作的类似西方油画式的设计。

齐梁阶段,在佛学大盛的同时,玄学影响减弱,由于取代门阀贵族以纵情声色享受的角度,把魏晋那种高深玄妙的精神内涵降到世俗中来。美术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与魏晋乃至刘宋时期颇为不同的审美风尚。中国美术史上完整的理论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批地出现的原因。为什么魏晋南北朝出现第一批文人作画?(为什么是文的觉醒?):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文的自觉”的时代。中国美术实践由先秦、秦汉时的粗朴、古拙逐渐进入严谨、精密的阶段。与此相应,中国美术史上完整的理论著作也是在这个时期第一次成批地出现。这种情况的产生,除了作为美术发展阶段演进使然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汉代以来文人参与绘画,改变了绘画纯系工匠者流的状况。

文人作画,必然要把一种深厚的文化修养带进绘画创作中去。同时,从事绘画的文人们又有能力有兴趣对绘画实践作出理论性的分析、研究、总结。如顾恺之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画论著作,宗炳著有《画山水序》,王薇著有《叙画》、谢赫著有《古画品录》等。再加上痛苦历乱的社会引发的哲学的思辨,以及追求在著书立说中的不朽等因素,使魏晋南北朝成为我国美术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

为什么是人的觉醒?: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那种从整体风貌上对人的主观精神、情感的充分肯定,作为一种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产生了一种划时代的意义,它构成了后世中国文艺精神的基础。尽管王薇《叙画》中也不乏因艺术创造而带来的真实情绪的宣泄,而使其成为上承秦汉情感表现表现倾向下启由魏晋南北朝之宗教意识向唐、宋个性情感表现过渡的关键人物。但总而观之,在主体意识的真正独立上,那仅仅不过是一种觉醒,一种萌芽而尔,与后世建立在个体感受,个体情感表现基础上的缘情性绘画。

隋、唐、五代、两宋美术理论概述:从先秦以来就开始的艺术为政教伦理服务的绘画倾向也随着封建帝国的强盛而在此时达到高峰。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开篇第一句就是“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政治意图相当明确。

中国艺术精神中那种写实的追求出现得是比较晚的,它是先秦理性,尤其是儒家理性主义的直接结果随着社会转折的产物,那融会着老庄道家意识的中国式佛学——禅宗在盛唐中堂崛起,个人情感的抒发代替了政教伦理的宣传。如王维、张璪的画。当朱景玄论画时,已不得不把这种“非画之本法”、“盖前古未之有”的崭新画风列为逸品拈出,正是这种朦胧混沌的状态显示出有着无穷生命力的新画风——文人画——的滥觞已经开始。苏轼首次提出“士人画”概念的时候,确立了文人画。

试述唐宋时期文人画基本理论萌芽和发展的情况。(唐宋时期是文人画的滥觞期和发展期)

1唐宋时期,作为文人画本质特征的主观精神、情感的表现,已成为绘画的核心理论被正式提出。

2对内心自性的高度强调,必然使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那种反对谨毛失貌、主张得意忘象的传统一度因儒学的强盛而减弱被重新连接

3禅道观念的盛行,对寂寞、静谧的追求使水墨的趋向在盛唐中唐际出现,放弃对美丽炫目的自然色彩的追求,这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罕见的特殊现象。

4对内在情感的珍视导致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论述,导致对内心修养的重视,导致对情感表现自然无意效果的追求。

5对后世影响巨大诗画结合的提倡,也随着苏轼对王维的倾心赞叹而出现,甚至影响到院体绘画。

6在文人画意趣的追求上,随着禅宗影响的日益强大,融入道家意识的佛学观念自然影响文人画情感的内

涵。

7唐宋时期,禅道观点只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活态度。唐宋文人画家的情感更多地带有禅道意味,而不是魏晋南北朝那种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宗教信仰。

唐宋画论是如何论述人品与画品关系的?

1对内在情感的珍视导致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论述,(如苏轼文同之德与画),导致对内心修养的重视(如黄庭坚评赵大年、赵希鹄关于胸中万卷书,车辙马迹半天下等),导致对情感表现自然无意效果的追求(如张彦远之关于自然而后神、苏轼之书出于无意乃佳、董逌之为画而忘画,画当脱去辙迹,黄庭坚之如虫蚀木说法等等)

2张彦远对于“自然”之格的最高评价和围绕逸品位置的争论也无不是源于对主客体关系的不同认识而呈现的文院画风的区别。

3对后世影响巨大诗画结合的提倡,也随着苏轼对王维的倾心赞叹而出现,甚至影响到院体绘画。

4画院以诗命题考试之法,其殚思极虑、辩言巧令固然与文人画之诗画结合主要从个性气质之自然表现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出自宫廷之《宣和画谱》中也出现“绘事之妙,多于诗人相表里”的提法。

为何写实在盛唐如此盛行?

1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势力的强大,必然伴随着封建政治思想、伦理观念的辅持,其代表当然是儒家思想。

2从先秦以来就开始的艺术为政教伦理服务的绘画倾向也随着封建帝国的强盛而在此达到高峰。

3于是帝王图、功臣图、故实图充斥画坛。

4与政治重宣传教育的观念相适应,一则表现为人物画空前发达,二则表现为适应宣传效果之需求在现的真实。

中国美术写实风气,为什么起步很晚,而结束又如此迅速?

1缺乏源远流长的艺术渊源,缺乏积淀于深层的古老民族审美心理的支持。

2过分依赖、隶属统治阶级政治学要之故,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国画论习题1

中国画论习题 一、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解衣般礴”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转》 D.《淮南子》 2.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A.“使民知神奸” B.以形写神 C.存形莫善于画 D.迁想妙得 3.“君形”及“谨毛失貌”出自( )。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4.“君形”指绘画首先要(),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A.外观 B.注重整体 C.形似 D.神似 5.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返质朴”的思想的理论出自( ) A.畅神 B.似与不似 C.心师造化 D.“解衣般礴” 6.“使民知神奸”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7. ()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A.《左传》 B.《史记》 C.《庄子》 D.《淮南子》 8.《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 ) A.最早的品评说 B.最早的功能说 C.最早的技法说 D.较早的功能说 9.韩非属于战国时代的()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论语》 二、填空题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此段话出自____________,这是中国美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关于____________的问题。 2.春秋至汉代诸子论美术,论述比较简略,且作者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________,阐发 他们的哲学观点或学术思想。 3.孔子的“绘事后素”论中的“素”指的是先有____色的底子,后有画。 4. ________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5. “君形”指绘画首先要________,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三、名词解释/简答 1.使民知神奸 2.解衣般礴 3.君形 4.谨毛失貌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论述古人对关于绘画及美术作品功能的认识。 二、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南陈姚最写了《续画品录》,作为《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 A.传神论 B.骨法用笔论 C.气韵生动论 D.心师造化论 2.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 )中。” A.阿堵 B.思想 C.心胸 D.学问 3.宗炳在其绘画理论中提出( )的山水画功能论。 A.“使民知神奸” B.士气 C.存形莫善于画 D.畅神 4.《魏晋圣流画赞》出自( ),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A.王微 B.顾恺之

中国画论

中国画论 1、“使民知神奸”出处及解释 这句话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本意是:夏代皇帝有鼎,天下万物铸在鼎上的好坏物象。让百姓从鼎中看出好坏,与社会教育政治的功能。出自《左传》“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早期是说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作为道德基本范畴善与恶,即神奸二字,这句话是通过铸鼎象物教育人们区别善恶,这里的善恶是贵族阶层标准。青铜器图纹种类繁多有善恶真实与虚幻想象之分,善称之为“神”恶称之为“奸” 2、庄子“解衣般礴” 出自《庄子·田子坊》所谓“解衣般礴”是指脱衣箕踞,借用画画故事讲道家“任自然”思想即不受现实理法约束放任自然,这种不受世俗理法束缚的思想却道出艺术创作一条特殊性,即艺术家创作时应该有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不受约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3、庄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4、“绘事后素”的出处及解释 引申为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出自孔子《论语》本意:先有白底子,后有画。引申为讲文与质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个本质,也都有表现本质的形式,这就是质与文。素是指“质”,绘是指“文”文是表现质的。同时也是解释儒家的仁和礼,现有内容后有形式。 5、《淮南子》论“君形”及“谨毛失貌” “君形”出自《说山训》篇即“神似”表现事物人物各自持有的神态,体现在绘画、音乐、上是“传神”是艺术创作和表演的重要东西。 “谨毛失貌”出自《说林训》绘画局部与整体关系问题,“毛”即局部,“貌”即全局。达到统一而和谐。要局部刻画,服从全局形象,不可以脱离整体孤立对峙。 6、宗炳和王微山水画论 肯定艺术美感享受,提出审美作用柔情。宗炳《画山水序》和王微《叙画》是山水画论的开端。宗炳(畅神)在论山水画功能“山水以形媚道。”反映出山水画,作用的畅神——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王微“神明降之”提出画山水画不是单单手法山的灵活,要倾注画家思想,所以才能产生画的情趣。“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 7、顾恺之的绘画理论(1)画论著作(2)代表理论(3)贡献 顾恺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对魏晋名流画家如卫协、戴奎等人作品的评论《论画》专谈临摹画知识,也涉及画论《画云台山记》创作文字设计稿 代表理论:以神写形;迁想妙得;明确提出传神重要性,其中以形写神是迁想妙得的途径。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存在于客观本体形象中,通过形表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重视人物与环境关系,景物的描绘应托起人物身份地位和思想情感。提出体验生活“迁想妙得”即通过它达到以形写神,实现传神。提倡画家与描绘对象之间主客关系。作画前首先应观察,研究描绘对象,深入体会对象思想情感。即“迁想”画家在逐渐了解和掌握对象精神方面经历分析构成“艺术构思”即“妙得”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此外还有“置陈布势”“密于精思”“临见妙哉”把构图作为理性活动看待,降调精思妙哉。 8南陈姚最画论著作《续画品》最早提出 9、谢赫的“六法”内容及意义 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美术理论一项新贡献,是前代美术理论出色继承和发展。特备是以顾恺之的理论为基础,但由于只是提出纲要没有逐条明确说明解释,对历代绘画理论家影响深远,特别是唐宋时期《图画见闻之》,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绘画实践总结。气韵:精神气质,骨法:用笔要有功力。应物:描绘对象随类:色彩问题,经营:构图设计,传移:临摹画的技能。 10、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述绘画功能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是张彦远关于人物画的功能说,其核心是成教化,助人伦。概括绘画功能一个是教化,一个是抒情。 11、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含义 学画,学习的来源一个是外界自然界,一个是内心,这句话概括了画家创造过程中反映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的联系作用。“外师造化”是画家以客观实物汲取创作材料,忠实与描绘对象,并还必须进而对他表现的对象作分析研究,评价,在头脑中加工改造,这就是“中得心源”两

中国画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解衣般礴:未必真有其事,借助虚构故事说明哲理为其目的。说明了绘画创作的特殊性,借绘画的故事表现道家无为,“任自然”的思想,成为后世艺术家的口头禅,强调艺术创作需要更好的表现自我,而不受任何拘束。不仅成为转子哲学的形象化说明,也成为中国画论的重要范畴。屡屡被后人引用。如清初的辉南田在其画礴中就说过“作画需要有解衣般礴若无人之意,然后画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将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 2.笔墨当随时代:语出石涛《大涤子提画诗跋》。傅抱石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笔墨不仅仅是对画家生活,感情的反映,时代变化了,思想也变了,笔墨就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代和生活。 3.心师造化: 姚最(公元535-602年),是南梁至陈时的画评家,在他的作品《续画品录》中提到:『学穷性表,心师造化。』『性』指的是『现象』。意指对事物外的现象和内在本质都有透彻的认识,用自心去领会自然的法则。这里的『造化』,除了指自然风景外,有多少含有精神层面的『大自然运行的法则』之义。 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代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地说”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

内心的感悟,然后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5.气韵生动: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6.荆浩山水画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7.谢郝绘画”六法:指南齐谢赫在《中国品录》中总结的绘画创作的六种原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默写 8.顾恺之画论“六法”:传神、用笔、造型、敷色、结构、制作技巧。 9.“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能使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 10.南北宗论:是董其昌提出,是文人思潮的一个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得加保,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界,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 11.庶兔马首之络:明代王履在绘画美学中说道对这句话的见解,意思就是说不要把一个马套驾在任何一个马嘴上,其意思在今天当代艺术中可以说已经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意义,纵观当代艺术,抄袭、模仿无处不在,而这归咎一点就是在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

中国画论课程(0745) 习题集 参考教材:《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解释: 1、《宣和画谱》P6:中国画著论书。无编者姓名,二十卷,卷首有赵佶和二年御制序,记录宫廷所藏历代名画家二百三十一人的作品共六千三百九十六件。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每门先作叙论,次为画家评传,传后则列画目和件数。在官家著录中,是一部画家传记较完整的巨著。 2、“六艺”P5: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 3、吾道一以贯之P4:“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4、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P10: 5、顾恺之P19: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著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 6、《历代名画记》P19-20: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作者唐代张彦远。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收藏印记等。后七卷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373人的小传。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 7、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P22: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的句子为后人各为辑录所致。 8、南北宗P28: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有“南能北秀”之称。 9、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P27:然而玄思冥想是超越世俗功用的功用。--北宋、黄庭坚《山谷集》 10、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P50:--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 11、《画山水序》: 12、解衣磅礴P105:把衣服解开,舒展两足而坐状如簸箕。 13、“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P68:--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画的人,有图之大的宝器,理乱有法制伦常 14、《林泉高致》 15、一画P55-57:指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律和法则。 16、南齐、谢赫《画品》P65: 17、《山水纯全集》P22:--北宋、韩拙 18、姚最:P66南朝陈绘画评论家。所著《续画品》是继南齐谢赫《画品》之后的一种评品画品的著作。所录画家不分品第,评论计画家二十人。 19、《贞观公私画录》P70:裴孝源著,又叫《贞观公私画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足以考证贞观以前名画之存于世者。 20、王微《叙画》P79: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为绘画的主要作用,他以使人从画面上获得自然界的真实美感,激发精神。与宗炳绘画“畅神”有一品。《叙画》于宗炳《山水画序》,同为中国山水画形成期的二大文献。 2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109:在本质上和“迁想妙得”是一致的,但是字面上更加平易近人。其“师”字提的最妙,师造化不只是重现自然,而是以自然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通过作者的理想和艺术加工,而表现到画面上。 22、迁想妙得P106:愈剑华所说。顾长康,乃指画家作画过程。顾恺之单就文字来解释,就是在构思艺术形象的时候‘迁’作者的思想深入去认识和选择客观世界而‘艺术构思’。这种“迁想妙得”不仅限于人物,只要有‘生动之可拟’与‘气韵之可侔’的,如山水、狗马之类,都要用“迁想妙得”才能创造艺术形象来。 23、米家墨戏P98:米家指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墨戏指写意画随兴成画,故名。 24、十六家皴法P103:郑绩将其分为、披麻皴、云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折带、乱柴、乱麻、矾头、骷髅、弹涡、雨点、芝麻、马牙、斧劈。 25、画法P145:指用笔、用墨、设色、临摹等技法。 26、画理P146:指画家对描绘的事物深刻研究它的本质、特点、典型、发展规律,然后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27、画趣P146:指画面上表现的情趣。 28、气韵生动P156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4月浙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画论试题 课程代码:007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对绘画特点的认识。( ) A.陆机 B.顾恺之 C.谢赫 D.姚最 2.作画贵有古意论出自( ) A.钱选 B.倪瓒 C.郭若虚 D.赵孟頫 3.邪、甜、俗、赖出自( ) A.王履 B.黄公望 C.徐渭 D.郑绩 4.“学一半,撇一半”出自( ) A.黄宾虹 B.石涛 C.齐白石 D.郑燮 5.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A.使民知神奸 B.士气 C.传神 D.存形莫善于画 6.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返质朴”的思想的理论出自( ) A.畅神 B.似与不似 C.心师造化 D.“解衣般礴” 7.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是( ) A.《图画见闻录》 B.《叙画》 C.《林泉高致》 D.《笔法记》 8.在清初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的代表者是( ) A.浙派 B.四王 C.四僧 D.吴派

9.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提出绘画功能论的主要内容是( ) A.使民知神奸 B.逸气 C.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 D.传神 10.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关于画派的理论是在( )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D.元代 11.绘画要墨法分明,提出墨法有浓墨、淡墨、泼墨、积墨、焦墨等七种墨法的是( ) A.黄宾虹 B.潘天寿 C.徐悲鸿 D.张大千 12.明代董其昌等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北宗宗主是( ) A.王维 B.李思训 C.关仝 D.荆浩 13.“师意不师迹”提出者是( ) A.郑板桥 B.石涛 C.王时敏 D.张大千 14.“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提出者是( ) A.吴昌硕 B.高奇峰 C.齐白石 D.林风眠 15.倪瓒绘画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以及( ) A.士气 B.笔墨当随时代 C.写胸中之逸气 D.摄情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6.宋人提出画家的修养包括文学造诣、________、________。 17.谢赫《》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他提出的“六法”是美术理论的一项新贡献。其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18.将诗和文直接写到画面上,名之曰题画的是宋代的文人画家________、________等人。 19.“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始于唐代________。理论上宣扬并扩大影响的是________。 20.画风对宋代花鸟画影响最大的画家是________、________。 21.绘画“三远”论提出者是________。 22.“画人物必须分清贵贱气貌”的提倡者是________。 23.荆浩在其山水画论中提出用笔有四势:筋、肉、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4.“君形”及“谨毛失貌”

2020年4月浙江自考中国画论真题

浙江省2018年4月历年自考中国画论真题 课程代码:007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_________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 ) A.郭若虚 B.郭如虚 C.张彦远 D.张颜远 2.明万历年间,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及沈灏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 ) A.文人画的理论 B.表现手法的问题 C.画家的风格说 D.画派的理论 3.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论画》、_________,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 A.《画云台山记》 B.《林泉高致》 C.《古画品录》 D.《图画见闻录》 4.近代花鸟画家齐白石先生曾讲“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_________。” ( ) A.惑众 B.下能 C.欺世 D.无法 5.《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 ) A.最早的品评说 B.最早的功能说 C.最早的技法说 D.较早的功能说 6.“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其中黄家指的是( ) A.黄修复 B.黄道周 C.黄庭坚 D.黄筌 7.继谢赫后,南陈的姚最写了《续画品录》,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_________”论。( ) 1

中国画论作业

禅宗与王维的水墨山水 目录 一、禅宗 (2) 二、禅宗与禅画 (2) 三、王维和他的禅宗世界 (4) 四、王维的禅画世界(指他的水墨山水画) (7) 五、王维的水墨山水理论 (8)

一、禅宗 儒家“以诚心达成圣人”,道家“以炼心达成真人”,佛家即“以明心见性成佛”。 , 凡圣无差,元无烦恼, 本自具足, 无漏智性, 心心 即佛。亦即开示迷途,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禅宗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一经诞生,便与中国山水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王维这样一位精通诗画的才子,在寄情于诗的同时,还将自己的情感表现与山水画中。在儒释道诸学者对王维等人的洗礼和浸渍,使他们执着用世而又从容舍隐,表现出将生活与审美融合为一体的生命方式。于此,王维还有了“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 二、禅宗与禅画 到它与禅画(水墨山水画)的审美观念的相通之处。 禅画 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禅画就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理的绘画,是禅宗理念在画坛的渗透和体现, 是作者通过禅悟, 以其特有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的一种艺术表现。它渗透着禅的意境,也可以说,它是禅诗的艺术表现,也称为禅境画。所谓的文人画,实际上是以禅宗思想为审美原则,追求淡泊高远、以意境相尚的禅宗画;而禅宗画又把文人画的简淡清幽在禅悟中推到了极至。因此,禅画与文人画有着极其紧密的渊源联系。 禅宗对人的态度 禅宗对人的态度, 也就是禅宗对神的态度。它信人, 不信神, 他强调自主意 识, (坛经) 说: 佛是自性作, 莫向身外求.禅宗一直强调佛在心中, 不在身外。故禅宗重于自 禅宗对世俗的态度 禅宗思想基于出世, 却倾向入世, 他冲破了禁欲主义的篱笆, 将情欲与修禅加以协调, 致使禅宗面向世俗化, 向现实世界靠近,促成它自身的发展。但他 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只是靠近, 不是投入。因此, 禅宗对自然的态度 热爱自然是禅宗思想的一个特征。禅宗对自然的态度是真挚﹑热情的, 它将自然作为人性的寄托而抒发情怀, 从中得到抚慰与启迪。禅师常在自然界中发现禅机而得悟。不论出家的和尚或隐逸的画家, 他们对人世间都怀有不满﹑

7月浙江自考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画论试题 课程代码:007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使民知神奸”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2.“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________中绘画经验的总结。() A.《画论》 B.《山水论》 C.《神、骨、肉》论 D.《叙画》 3.钱选把________视为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标志。() A.笔墨 B.篆体 C.诗文 D.隶体 4.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是() A.《图画见闻录》 B.《叙画》 C.《林泉高致》 D.《笔法记》 5.“成竹于胸”出自() A.《画楷序》 B.《竹懒论画》 C.《林泉高致》 D.《竹谱》 6.将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家是() A.文同 B.郑板桥 C.苏轼 D.石涛 7.南宗画系宗主是() A.苏轼 B.米芾 C.王维 D.董源 8.“摄情说”出自() A.倪瓒 B.钱选 C.王鉴 D.恽南田 1

9.透视学上“三远”论出自() A.郭若虚 B.郭熙 C.王微 D.石涛 10.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的古意指绘画要取法() A.唐人 B.宋人 C.汉代 D.魏晋 11.元代画家赵孟頫绘画上的主张主要有() A.逸气论 B.创作取材要精粹 C.书画用笔同法论 D.士气论 12.“美术革命”的口号由________提出,主张中国画要改良,必须采用西洋画写实之精神。() A.陈独秀 B.林凤眠 C.高奇峰 D.康有为 13.有法必有化提出者是() A.沈灏 B.石涛 C.郑燮 D.恽格 14.美术“变法论”提出者是() A.石涛 B.林凤眠 C.康有为 D.徐悲鸿 15.徐渭艺术思想主要是() A.似与不似 B.重气韵,不拘成法 C.逸笔草草 D.邪、甜、俗、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6.春秋至汉代诸子论美术,论述比较简略,且作者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________,阐发他们的哲学观点或学术 思想。 17.顾恺之的绘画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8.《笔法记》是唐末五代山水画家________所作的重要的山水画论著作。画论中根据山水画的特殊要求和自己的创 作实践他提出“六要”,即:________、________、思、景、笔、墨。 19.宋代表现江南景色水墨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20.黄宾虹认为绘画要墨法分明,提出墨法有七: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墨、泼墨、焦墨、宿墨。 21.张彦远认为山水画从________开始发生变化,达到完美境界的是________、________父子。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2.“心师造化”论 2

2012中国画论复习考点

2012中国画论考点 多选题: 总有一道题是ABCDE,检查时留意! ●时代论着归纳: 1.下列绘画着作,属于魏晋南北朝的有:(真题) A《叙画》B《图绘宝鉴》C《论画》D《南田画跋》E《画山水序》 ●宗炳《画山水序》 ●谢赫《古画品录》 ●王微《叙画》 ●姚最《续画品》 ●顾恺之《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2.下列绘画着作,属于唐代的有:(真题) A《叙画》B《贞观公私画录》C《唐朝名画录》D《南田画跋》E《历代名画记》 ●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3.下列绘画着作,属于宋代的有:(真题) A《林泉高致》B《山水纯全集》C《画史》D《画筌》E《广川画跋》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五代名画补遗》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郭熙《林泉高致》 ●米芾《画史》 ●北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谱》 ●韩拙《山水纯全集》 ●董逌《广川画跋》附注:考题中只有《广川画跋》是宋代的,考题提到的其 它画跋都是清代的。 ●邓椿《画继》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 4.下列绘画着作,属于元代的有: ●夏文彦《图绘宝鉴》 ●李衎《竹谱详录》 ●黄公望《写山水决》 ●汤垕《画鉴》 ●王绎《写像秘决》 ●饶自然《绘宗十二忌》 5.下列绘画着作,属于明代的有: 太多,略,请自行归纳教材目录。 王履《华山图序》、王绂《书画传习录》 6.下列绘画着作,属于清代的有:(真题) A《广川画跋》B《传神秘要》C《苦瓜和尚画语录》D《艺概》E《指头画说》 ●人物或着作观点:

1.下列绘画理论,属于孔子提出来的有?(真题) A“绘事后素” B 以形写神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而君子。” D“恶紫夺朱” E“迁想妙得” ●绘事后素 ●“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兴观群怨—艺术的作用:通过观察事物表达情感 ●“仁智之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恶紫夺朱——艺术作用:人伦、身份、地位确认 ●周明堂画(对艺术作用的观点的论述:教化) 2.下列绘画理论,属于庄子提出来的有?注意与老子、《淮南子》进行区别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解衣般礴 ●形色名声不足得情 ●形形之不形 ●真者,精诚之至 ●得意忘言 3.下列绘画着作,属于顾恺之的有:(人称“才绝、画绝、痴绝”三绝) ●以形写神 ●传神写照 ●迁想妙得(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 4.下列绘画观点,属于宗炳《画山水序》的有: ●含道应物 ●澄怀味象 ●山水以形媚道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畅神 5.下列绘画着作,属于沈括的有: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 ●徐黄之异(可能考简答题:黄荃富贵,徐熙野逸) ●董、巨画笔宜远观 ●以大观小之法 ●景在天就,不类人为 6.下列绘画理论,属于苏轼提出来的有?(真题) A“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B“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C“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D“自然为上品之上” E“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传神要得意思所在 ●观画取其意气所到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浙江省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浙江省2009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画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晋代画家________著有三篇画论保存下来,即《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是其绘画思想的中心内容。() A.宗炳B.顾恺之C.谢赫D.姚最 2.被董其昌等人尊为南宗之祖,文人画之祖的唐代诗人和山水画家是() A.张彦远B.朱景玄C.张璪D.王维 3.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是苏轼、蔡襄、黄庭坚、() A.米友仁B.郭若虚C.米芾D.郭熙 4.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________在创作中提出“我用我法”“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他的艺术主张大都收录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A.石涛B.朱耷C.弘仁D.髡残 5.“谚云:…黄家富贵,徐熙________?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其中黄家指的是黄筌。() A.古拙B.野逸C.空灵D.雅致 6.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是元代书画家() A.赵孟頫B.倪瓒C.黄公望D.柯九思 7.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________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 A.张璪B.张彦远C.王维D.张怀瓘 8.继谢赫后,南陈的姚最写了________,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心师造化”论。()A.《古画品录》B.《图画见闻志》C.《山水松石格》D.《续画品》 9.《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________”。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A.存形莫善于画B.则解衣般礴C.美而不可悦D.使民知神奸 10.为金陵八家之一的山水画家龚贤,著有:《诗遇》、、《半亩园尺牍》、《草香堂集》、《中晚唐诗纪》。(D) A.《山水画诀》B.《半千课徒画说》C.《鸥香馆集》D.《半亩园诗草》 11.宋代花鸟画的风格主要以________为主。(D) A.大写意B.小写意C.水墨画D.院体工笔 12.“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墨为之,虽有生意,多不是此花之真面目。”是明代画家________所提出。() A.陈淳B.唐寅C.徐渭D.沈周 13.“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是清代画家________所提出。() A.恽南田B.朱耷C.石涛D.金农 14.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论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________”的区别和转化,成为研究艺术规律的重要思想资料。() A.自然之竹B.画中之竹C.手中之竹D.平常之竹 15.著有《听天阁画谈随笔》是现代画家(A) A.潘天寿B.齐白石C.黄宾虹D.吴昌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广东自考中国画论试题

1

47.邓春,(主要内容与地位在书简介) 48.简述《宣和画谱》的主要内容。 《宣和画谱》,中国画著录书,无著者姓名,可能为诸家集体编写,共二十卷,分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兽畜、花鸟、墨竹、蔬果等十门,记录宋徽宗宫廷所藏历代绘画作品。书前有宋徽宗赵佶于宣和庚子年御制序。 49.试述唐宋时期文人画基本理论萌芽和发展的情况。(2013年7月考) 答:(1)唐宋时期,作为文人画本质特征的主观精神、情感的表现,已成为绘画的核心理论被正式提出。 (2)对内心自性的高度强调,必然使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那种反对谨毛失貌、主张得意忘象的传统----一度因儒学的强盛而减弱----被重新连接。 (3)禅道观念的盛行,对寂寞、静谧的追求使水墨的趋向在盛唐中唐际出现,放弃对美丽眩目的自然色彩的追求,这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罕见的特殊现象。 (4)对内在情感的珍视导致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论述,导致对内心修养的重视,导致对情感表现自然无意效果的追求。 (5)对后世影响巨大诗画结合的提倡,也随之影响到院体绘画。

(6)唐宋时期,禅道观点只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活态度。唐宋文人画家的情感更多地带有禅道意味,而不是魏晋南北朝那种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宗教信仰。 50.简答明清美术理论从总的角度看似乎可以概况出新、精、博、专几个基本特征。2013年7月考 从新的角度看,明清美术理论继承了传统但又发展了传统而具备自己的特色。自我意识的突出,社会性,世俗性情绪的出现,笔墨形式表现的独立,南北宗,文人画论的提出,情,趣意味等具特定时代性内蕴的新的标准的确定,各种题材理论呈现了崭新的格局. 从精的角度看,明清美术理论之特色也是非常鲜明的。《石涛画语录》以其深邃的思辨,富瞻的论证,完备的体系成为中国画论之颠峰。南北宗论、文人画说也以其对中国艺术精髓的深刻把握,一呼而景从,成为有清画学之旗帜,影响至今犹存。 明清理论又有博的特征.几乎绘画艺术的一切方面在此时期无不涉及,从创作心理的研究,做画情绪的培养,绘画过程中种种精神性和物质性因素、方法、风格、鉴赏、修养,到社会风气、传统流变继承,乃至西洋画的特征及评价。 博的研究又与专的特色相辅相成.此期专题性研究十分发达.以画史论,则有地方史、院画史和以各类画家所分的专史以及各类题材之源流演变史等,博与专的特点显示出明清画论总结传统的意味。 5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认为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登山临水’是画家的第一步,接触自然,做全面观察体验。‘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的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在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致。‘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

福师 《中国画论》期末考试备考资料(一)00

福师《中国画论》拓展资源(一) 第一讲解衣般礴——诸子论画 一、历代重要画论著作论画观点

(其他时代转文档尾部) 二、诸子论画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秋——公元前479年春,73岁)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l取(z0”州)邑(今山东曲阜南辛镇)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専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 在个体层面主张“仁、义、礼、智、圣”之德性与德行;在社会层面侣导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文明、和谐,革故、鼎新,民主、法治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少时贫贱,做过管仓库和放牧的小吏,30岁开始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学,一生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传说有弟子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中国画论

3继谢赫后,南陈的姚最写了《续画品录》,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心师造化”论。 4.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论是由宗炳提出来的。宗炳在论山水画功能时,首先谈的就是仁智之乐 5.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 被后世称为“宋四家”的是苏轼、米芾、蔡襄、黄庭坚。 7.“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其中黄家指的是黄筌。“徐黄异体”“徐”指的是徐熙“黄”指的是黄筌,他们的画风对宋代花鸟画影响很大。 8.明万历年间,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及沈灏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画派的理论。 9.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石涛在创作中提出“我用我法”“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他的艺术主张大都收录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 10..齐白石先生曾讲:“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11..两宋代花鸟画的风格主要以院体工笔为主。 明代王履提出“庶免马首之络”的绘画见解。 13“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是清代画家恽南田(寿平)所提出。恽南田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南田画跋》中.并在《南田画跋》中提出了“画以简贵为尚。” 14、元代黄公望在《山水画诀》中提出了画之四病 ---- 邪、甜、俗、赖 15、.“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观点出自倪瓒的《论画》中。 16、郭若虚在《论三家山水》中,对三家山水评价很高“三家”是指李成、关仝、范宽 17、.以“四王”为代表的“仿古”思想,在清初画坛上占有统治地位,是当时的正统思想。“四王”指的是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 18、.“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荆浩中绘画经验的总结。荆浩《画说》 19、.钱选把笔墨视为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标志。 20、.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是《林泉高致》8.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美术文献。 21、.将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家是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论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区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思想活跃人物。其画以兰、竹、石为名,山水、杂花亦作之,皆以水墨为上。

中国画论 (1)自考

《尚书》“谐”、“和”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周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左传》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论老子的艺术理论思想观点及影响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观点)《老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绘画的论述,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对绘画要素的论述,确立了早期中国人的玄素色彩观,这是最为直接的绘画理论。 2、画论观点往往与其哲学思想互为论证,体现出哲学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导向制约作用。因而讨论老子的艺术主张必须密切联系其基本的哲学观点。(影响)1、历代画家将老子的“有”“无”观点运用在绘画上,解放了视觉画面的局限性,将欣赏者的视线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正是中国画在唐宋以后弃真求写、偏重神似,逸笔草草的重要出发点。正因为如此,“计白以当黑”“挂一而漏万”才成为中国文人画创作的基本法则,成为真情实景的补充和升华2、总之,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独特的审美思想、朴素的艺术观念,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学、审美态度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绘画实践与绘画理论同样富于启示。这一思想既有与众不同之处,又与其他学派的绘画理论相互映照,共同作用。其中,道家哲学美学思想与儒家哲学美学的互补关系,构筑了中国文化艺术审美理想的基本框架。 孔子的绘画主张有哪些?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是专门的画论家,但对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深刻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与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一起,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他将服饰色彩与人的道德修养、行为准则——礼与仪——联系起来,与人的官职地位联系在一起,给自然地颜色赋予了社会政治内容。 2、崇素尚雅是孔子的又一美学观点(绘事后素) 3、明显的带有“文以载道”的艺术观点。 简述庄子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道家哲学,美学的继承人。庖丁解牛,解衣般礴,庄周梦蝶。 1、《庄子》“解衣般礴”庄子咋这里肯定了那位迟到而不拘常礼的画家,他没有像其他画史那样噤若寒蝉的侍奉君王,而是缓步进宫,从容不迫,受命拜揖后便返回居所,交脚箕坐,解衣露体,姿态随意而自若。兴之所至,竟然脱掉衣服裸体而画,因而被宋元君赞为“真画者”。庄子的这则寓言原本意在说明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即要自然而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讲绘画的故事只是一种借喻。 2、庄子倡导真与自然的观点,与其重内在精神的主张是相辅相成的。庄子认为,对人来说,外在形体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在精神,只要顺乎自然,内在的真实比什么都珍贵。(影响)庄子真朴、自然的审美关怀,对内在神韵的核心追求,很容易引导中国绘画从写实走向写意。重意轻形,重写轻绘是自顾恺之,谢赫之后的普遍审美倾向,也是文人画,在宋元以后独占鳌头的重要思想根源。《淮南子》“神似”“君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容)顾恺之、谢赫、宗炳、王微等人的画论思想无不带有明显的佛教与道家思想的印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师造化”“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理论,在中国画论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直接影响了当时以及之后的绘画创作,有些理论直到今天还具有现实意义。(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画论家,他们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与理论概括,为中国画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而使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潮头迭起,波澜壮阔。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人,西晋太康年间著名作家。“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简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他明确提出绘画中的“以形写神”论 1、“以形写神”论是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精确概括,它与“传神写照”共同展现了绘画的本质。顾恺之: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2、顾恺之画论中第二个极富价值的观点是“迁想妙得”。他在《论画》一文中开宗明义,说:“反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如何理解“迁想妙得”? 迁想妙得是中国绘画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基于生活体验基础之上的精思熟虑、绝想佳构,既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的联系,又对画家提出了精于思索、捕捉精髓的更高要求。所谓“迁想”,可以理解为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情感;所谓“妙得”,即通过“迁想”、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想,做到胸中有数。 简论宗炳的山水画论主要思想。 宗炳,字少文,河南南阳人。祖上官宦。

《中国画论答案》

解释: 、《宣和画谱》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系统品评宫廷藏画的著作,此书并非一人之功,北宋宋徵宗(赵佶)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记录宫廷所藏历代画家人的作品共件,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分科很精细,在理论上肯定了前人对绘画功能,作用,意义的一些基本认识采取了许多以往的经典论述,他乃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传统标准。是一部画家传记较为完备的巨著。 、“六艺”礼乐书数御射艺指技艺,包括艺术,出自《周礼?保氏》。 、吾道一以贯之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字面意思是我的学说及思想是以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古人都以古代圣人、贤人的形象事迹以图画文书的形式记录下来,意在作为鉴别贤者与愚人之间区别的参考,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治国 发刊词` 月份`[包庇 。眜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著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绘画作品《女史(竹字头,咸)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他的绘画理论针对人物画和肖像画而多,提出“以形写神”论。 、历代名画记共十卷,内容精详,为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后七卷系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人的小传。叙述简要,除吸取前人评论外,亦参己见,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绘画的全部领域,保留了不少至今已经失传的著名画论篇章,作品反映的客观物象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因素,对艺术形象形成的过程简要总结,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全部秘密,万代而犹新,并为现代艺术创作理论的继承。 、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是指绘画创作要超逸于世俗的社会功利之外而达到向“道”的返璞归真,要带着内心情感对自然精神的领悟。 、南北宗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缘”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北宗,指“院画”,南宗,指“文人画”。 莫是龙提出在先,董其昌提出在后,陈继儒则推波助澜于其中,董其昌是代表人物,南宗指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所之法,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等。 、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是指在玄思冥想后悟到了超越世俗功用的功用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出自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意思是在反映自然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并且完整的主观境界,贤者胸无尘浊杂念,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心斋”。“味象”就是去观察体会,品味物象,意思就是要心无念的去品味物象,感受自然。其实画的技巧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灵魂是画家的感悟,是以笔墨悟道。 、一画.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和法则。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审美创造的根本规律和法则。绘画造型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解衣磅礴原意指解下衣服,箕踞而坐,一副神闲意定,不拘形迹的样子。脱掉衣服裸体而画,说明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既要自然而自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在绘画创作中,作者应持有正确的心态,舒展胸襟,敞开怀抱,排除杂念,不受功名利禄或仁义礼智观念因素困扰,保持一种自然如真谛的精神状态。 、“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根本,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意指绘画家要以国为重,注重修养,用美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