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困境与建议文献综述

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困境与建议文献综述

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困境与建议文献综述
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困境与建议文献综述

一、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区域一体化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削弱贸易壁垒,

使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的状态,理论和实践均显示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古典政治经济学主张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的市场可以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地增长。徐现祥(2007)构造了地方政府晋升博弈模型,将长三角地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证明理性的地方政府会自发选择区域一体化,而已选择区域一体化的地方政府经济增长速度相比非一体化区域更快。都泊桦(2017)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数十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区域一体化通过政府间的协调作用、社会资本投资的增加和人力资源的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长三角一体化(一)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

长三角地区包括沪江浙皖一市三省共26个地级市,是我国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6%。长三角国土面积仅占3.74%,但常住人口为2.25亿,占全国的16%,2018年创造的GDP 高达21亿,为全国的23%,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首先,长三角地理位置优越。最早出现的城市,最发达的城市群几乎都出现在沿海沿江沿湖区域,长三角东临东海,对外可与日韩经济体进行贸易;内怀长江,与内陆的经济联系紧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其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次,资源优势显著。长三角区域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28020.6亿元,上市公司1219家,占全国近1/3,资金资源丰富,就业前景好。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有8所位于长三角地区,211高校更是有23所之多,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邹卫星、周立群(2010)提出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方面均领先全国,

中心城市上海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致力于发展高端服务业,苏浙皖三省的制造业发展也远超其他省市。在《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政策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的技术支持下,

长三角地区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高端装备产业群,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二)长三角一体化历程

从1982年长三角经济圈的提出,到现在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探索发展过程艰难而曲折。邹卫星(2010)从制度层面入手,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分为实践探索、停滞、重启、快速发展四个阶段。侯赟慧(2009)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计算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值,通过凝聚子群的变动反应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唐亚林(2018)通过分析近四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发布的合作政策与规划方案,

依照区域治理模式的不同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划分为分割式、经济协作式、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式三个阶段。

(三)长三角一体化现状

周立群(2010)将国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国之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区别,指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基础设施、市场、产业结构、政府职能和投资环保五个方面。徐现祥(2005)结合理论分析实证模型,得出结论,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已经使得地方市场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作用已经下降了近50%。黄征学(2019)指出长三角地区商品市场一体化快速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稳步推进,产权市场一体化加速推进和市场监管一体化迅速推进的现状。葛立成(2006)研究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

指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已从产品趋同、政府壁垒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局面逐渐转向共同构建旅游经济圈,实现一体化发展。于迎(2019)回顾了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演进历程,认为经历了碎片化阶段、有限协同阶段,长三角地区已经进入整体性治理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阶段。

程筱艾/文

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困境

与建议文献综述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一体化;行政壁垒;文献综述

10.13999/https://www.doczj.com/doc/5418583712.html,ki.scyj.2019.08.018

区域发展

55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一、序言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 是我国未来先进生产力、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素质, 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兴国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学习, 因此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尤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研究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需要对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现有的研究大部分为针对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单方面调查,主要有: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倦怠问题、学习拖延问题等几个方面,但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定位于从大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整体上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提供帮助,令其更好的完成学习和教学工作。 二、历史发展 (1)学习拖延 Hin,Hill,chabot和Barrall(1976)对大学生进行了最早的有关拖延的问卷调查,共调查了5个大学的500名学生,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拖延程度进行自我评定。他们的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绝大多数时间和绝大多数学习任务上都存在学习拖延,而且学生的拖延程度和年级是呈正比的。Bridrdy(1980)首次对大学生的拖延进行了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问卷调查,也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比如发现有20%的学生报告说自己是“问题型拖延者”。Aitken(1982)对大学生的拖延问题进行了一个更加广泛也更加可信的问卷调查。她研究的样本是美国两个州立大学的大约120位大学生。尽管Aitken从来没有公开发表她的问卷,但这依然是拖延研究中重要的工具。Aitken发现学生的拖延是呈正态分布的,而拖延分数在标准分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她认为有超过25%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而且拖延和“低自尊”有着一42的相关性。solomon和Rothblum(一984)对342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拖延的调查,有半数的学生认为拖延是个中等的或者严重的问题。McCown,Johnson和Petzel在1986年也进行了类似的问卷研究。他们发现学生的拖延和学习成绩以及大学厦门论文网生活的满意度是呈反比的。但有关拖延的最大范围的研究是1994年McCown和RobertS进行的,他们用Aitken的问卷和其他行为问卷、自陈量表调查了共1543名大学生。他们发现拖延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压力源,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国内,对学习拖延的实证研究几乎是从2006年才开始的。陈宝华(2006)通过对上海476名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大约2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拖延。 (2)Maslaeh的三维倦怠理论 1981年,Masla。h与Jacks。n编制了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认为职业倦怠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定义,即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缺乏人情味(depersonalization)、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personalacc。mplishment)。情绪衰竭是指个人的情绪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生理资源被用尽的感觉,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在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是报告最广泛、分析最彻底的一个,有很多研究报告指出,情绪衰竭维度代表着工作倦怠的核心内容。Maslach等人提出的这种三维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是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型。〔田MBI量表也被运用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在研切孟究学习倦怠时往往采用不同版本的姗I 量表。有些学者就曾根据MBI最早期版本发展了MBI的学生版。古尔德等(Goldetal.)学者曾以师范生为对象,探讨它们未来在教学上的倦怠现象。采用MBI一FormED.量表,修正量表中的工作地点、对象、及工作性质以适合学校情境,他们将此修正过的量表成为大学

《茶馆》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的文献综述 1.引言 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年完成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部三幕剧上演以后,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国际的一片轰动。作为该剧主人公的王利发是老舍塑造的一个经典的小人物,在商场上,他表现得既精明、干练,又自私、圆滑;在被压迫的时候他既逆来顺受,又愤世嫉俗。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矛盾体,这

些悲剧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个人性格因素和时代背景等因素,本文将对王利发的形象进行有益的探索。 2.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当前国内外对于《茶馆》中王利发的研究甚少,但是对于《茶馆》以及老舍先生本身的研究颇多,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多数学者是从《茶馆》的艺术结构,语言特色以及戏剧矛盾冲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王利发作为《茶馆》的主人公,学者们大多从个人性格特征,身份,时代环境等方面研究,同时又与老舍的其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研究。大多看法是一致的,认为王利发是动荡时代中的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反映时代的变迁。 2.1国外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 《茶馆》在国外也是声誉极高的,曾经在世界50多个国家出演,凭借颇富神韵的民族文化和京味文化特色,以及精巧的艺术结构受到国外的广泛好评。《莱茵—内卡报》指出“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展示了对我们来说还是陌生的文化,但就其人类的共性来看,却似乎是极其熟悉的境界”,《茶馆》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永载文学史册。国外众多学者目前对于《茶馆》以及王利发的形象也在深入研究和探 索,由此可见,剧作拥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2.2国内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 首先,艺术成就方面。李健吾指出了《茶馆》艺术结构上的缺陷“毛病就在这一点,本身精致,象一串珠子,然而又一刻有一颗,少不了单粒的感觉”。针对这种建议,老舍先生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一文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不熟悉政治,所以只能把他熟悉的小人物集中到茶馆中,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侧面透露政治消息。并申明“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有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其次,形象塑造方面。在当代话剧中,很多学者注意到老舍先生剧作打破了传统的格式,不以情节为重,而以人物为重,利用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去反映广阔的社会。苏必扬在《<茶馆>艺术特色初探》对于《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有较为深入的分析,他将《茶馆》中的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也就是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个人。“这三个人是作者刻画的重心,他们不但有着独立完整的个性特征,而且是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第二类是形形色色的过场人物,对于这类人物“作者采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方法,并不重视他们动作的连贯性,而是突出他们命运的某一个侧面的勾勒,透过点点滴滴反映时代面貌”。第三

文献综述示例

1.1 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伦敦大学学者I.Stumpf(1995)对英国建筑业超大型、大型、中型以及小型建筑业企业的标准进行了界定,认为在建筑业中,组织处在动态经营、竞争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因此,为了在各种各样的内外环境下取得成功,应当很好地进行构建、指挥和控制组织[1]。 新加坡学者G.Ofori(1996)通过测算绝对集中度的变化,分析了国外建筑承包商的进入对新加坡建筑业市场结构的影响,认为从长远来看,国外承包商的进入可以增强新加坡本国承包商的竞争实力[2]。 2000年I.Stumpf又对英国建筑业从1981年到1996年的企业规模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市场中的中型建筑企业的相对数量和市场份额有所减少,认为中型建筑企业减少的原因在于英国中型建筑市场萎缩,同时中型建筑企业缺乏大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小型企业灵活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3]。 美国学者D.Arditi,A.Koksal 等(2000)等对1989年到1993年美国建筑企业失败退出情况和原因进行了分析[4]。 D.Crosthwaite(2000)采用的是150个国家经济数据的横断面比较来模拟漫长历史时期建筑业的纵向发展轨迹。经济发展的历程一直在继续,不同时代建筑业和国家发展也面临不同的形势,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取样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现不同的演变轨迹,也会预示出建筑业发展的新起点或成长轨迹的特殊点[5]。 香港理工大学的Y.H.Chiang,B.S.Tang等三位学者(2001)研究了香港建筑业市场结构,分别测算了香港土木工程承包市场、公共房屋市场和私人房屋承包市场的赫芬达尔指数,并从指数大小判断出集中程度最高的是土木工程承包市场、公共房屋市场次之、最低的是私人房屋承包市场,并指出技术、资金壁垒的高低是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政府将成为建筑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客户,香港政府在促进承包商的整体竞争中能扮演一个更加活跃的角色[6]。 新加坡学者G.Ofori和S.L.Chan(2001)对新加坡建筑市场中的当地大型承包商、国外承包商、业主和咨询公司进行调查问卷研究,调查的目的是鉴别影响建筑企业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政府政策援助排在第一位,然后是企业协作、融资支持和业主支持[7]。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自沉浸理论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网络学习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介绍了沉浸感的提出与完善及其产生条件,分析了网络学习的概念和本质,指出了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沉浸感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沉浸感;网络学习;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网络学习在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网络学习效率不高。而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沉浸感从提出到完善,已经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对网络上的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沉浸感概述 1.1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之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沉浸行为研究并修正其定义以期更能符合沉浸状态的描述。 随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沉浸理论延伸至人机互动上的讨论,Webster等人视这种互动具游戏( playful )和探索( exploratory )的特质( Webster,Trevino&Ryan,1993 )。Ghani和Deshpande( 1994 ),以人机互动对工作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两个沉浸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完全专注( concentration )和活动中被引导出来的心理享受( enjoyment )。Novak、Hoffman和Yung 等人从1996年开始,即对网络沉浸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模式发展,有别于原始的沉浸模型,在人机互动中的沉浸主前提( primary antecedents ),除挑战与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之外,还必须加上专注(focused attention)。之后Novak等人针对其模式做修正及更仔细的研究(Hoffman&Novak,1996; Hoffman,Novak&,Yung,1998,2000),并针对不同的网络行为做沉浸模式的检验,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行为中,信息寻求最容易进入沉浸,其次为阅读与书写。不同的网络活动型式,如在线游戏、在线购物、E-mail 等,也会带来沉浸经验的差异。 1.2沉浸体验条件 沉浸理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备受重视,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也

当代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调查Word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社 会实践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调查——以 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当代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调查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摘要:本次调研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探讨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活动;现状;科学发展;价值观。 一、前言 (一)调研背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志愿服务队伍迅速壮大。社区志愿 者和青年志愿者成为我国最大的两支志愿者队伍,而大学生志愿者又成为这两支队伍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近年来形成了品牌,对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毋庸讳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率、服务面、服务质量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如,对日常、琐碎的志愿服务关注不够;长期坚持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少,将志愿服务当作生活、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更少;对志愿服务缺乏理性的、有深度的认识等。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时代期待着中国能尽快迈入国际志愿者时代,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如何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机制,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要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调研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现状,总结志愿服务管理机构的发展问题,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二、方法 (一)调研地点:中央民族大学 (二)调研时间:2014年10月 (三)调研对象: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 (四)调研对象的选择:随机抽样 (五)样本数量:200

机电一体化文献综述定

机电一体化文献综述定 CA6150普通卧式车床机电一体化改造文献综述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08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作者:程斌指导老师:朱海燕一、前言常规CA6150普遍车床的对于高速发展的制造业已经有很大的不足,因此提出机电一体化改装方案和单片机系统设计,提高加工精度和扩大机床使用范围,并提高生产率。本论文说明了普通车床的机电一体化改造的设计过程,较详尽地介绍了CA6150机械改造部分的设计及数控系统部分的设计。采用以8051为CPU的控制系统,由 I/O接口输出步进脉冲,经一级齿轮传动减速后,带动滚动丝杠转动,从而实现纵向、横向的进给运动。根据刘勇军《机电一体化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我们了解了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一般由结构组成要素、动力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智能组成要素五大组成要素有机结合而成。是系统的所有功能要素的机械支持结构,一般包括机身、框架、支撑、联接等。 动力驱动部分(动力组成要素):依据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使系统正常运行。测试传感部分(感知组成要素):对系统的运行所需要的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参数和状态进行检测,并变成可识别的信号,传输给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职能组成要素):将来之测试传感部分的信息及外部直接输入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的运行。执行机构(运动组成要素):根据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发出的指令,完成规定的动作和功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 二、文献资料综述

关于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 1、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 平克斯和米纳汉(Pincus&Minahan)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他们把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还通过帮助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系来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成员的福利与利益,直接提供给成员资源,并帮助他们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众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①国外学者如所茨(Thoits)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②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③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④(Wellman and WoI-tley,1989)。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自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⑤ 2、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 在对国外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我国相关学者对“社会支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如郑杭生认为:“在笼统的含以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李强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⑦从社会网络与物质与精神支持相结合的角度陈成文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一定社 ①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②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J].国外社会学.1994,(4) ③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 ④Wellman and WoI-tley.Social support[J].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1989,(5) ⑤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 ⑥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⑦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性》 的评价综述

《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性》 的评价综述 本论文以20个工作单位、79位个体为调查对象,深入研究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人口背景相同性可以增强群体社会融合性,从而降低个体员工流动性。 现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对文章进行评价分析。 1 目录 摘要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人口背景和社会融合程度 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性 研究方法 研究程序 研究对象 变量测量 研究分析 研究结果 员工流动性 讨论 2 研究设计框图 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分析,其研究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设计框图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文献综述部分 本文通过对大批量文献包括Shaw、Katz、Kahn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得出“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心理联系,是一个多层面现象”。又用大批量的文献验证了“衡量社会融合程度的一些方法会受到群体成员相对的相似性的影响”。在提出两个假设后,深入研究了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3.2 问题和目的部分 问题:为什么同类群体背景差别越大,个体流动性就越大;为什么在控制个体人口背景特征后,上级与下级之间在年龄、教育程度、种族和性别上的差距越大,上级主管对下级员工的工作效率的评价就越低,下级员工的角色也就越模糊;为什么人口背景可以影响群体的相对凝聚力,从而又增加或消除员工流动的可能性,离职的人可能是那些年龄和加入时间与其他人差距最大的人。 研究目的:深入研究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3.3 假设部分 假设1:群体人口背景特征相同性与社会融合性程度的提高有正向关系。

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推动和保障,但目前由于社会工作事业缺乏立法支持,致使社会工作不能全面系统地展开。本文拟从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境外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在理顺社会工作立法的基本理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本土化实践,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立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立法 ; 社会建设 一、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 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解读实质上就是要解决怎样把社会工作纳入到法律之中来的问题。要想正确解读社会工作立法,就必须要理顺社会立法、社会法和社会工作立法三者之间间的差别和联系。 (1)社会立法的概念在英美法中,社会立法是对具有显著社会意义事项立法的统称,例如涉及教育、住房、租金、保健、福利、抚恤养老企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最早的社会立法当数《济贫法》,但最重要的社会立法应该是在19世纪,如当时有《工厂法》、《学徒健康法》和《劳工赔偿法》等。[1]在我国,劳动法制、社会保障法制等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并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律.通常被称为“社会立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弱势阶层的生存及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 (2)社会法就社会法而言,在外延上,最广义的社会法即国家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有公法和与私法相融合特点的第三法域。狭义的社会法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义的社会位居于上述两者之间’。其调整领域主要包括教育权利保障关系、社会保障关系、弱势群体保护关系以及其他应有社会法调整地关系。[2] (3) 社会工作立法目前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并不明晰,而我们平时谈及的“社会工作立法”更多地足指与社会上作有关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更进一步说,社会工作立法则可看成是国家关于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改善和管理社会生活、开展社会福利等方面社会工作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3] 二、社会工作立法的背景文献研究 “社会工作是社会安全阀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内容和范围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有着不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社会工作,包括社会指导、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教育、社会服务、社会预防、社会建设和社会促进等。狭义的社会工作,主要指社会保障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与安置和社会福利等。” 在社会工作的立法背景的研究上,有的学者从当前社会环境视角出发, 认为社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的根本职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以人为主体,就必须以人的本质作为出发点,即以“社会关系”作为出发点。所以,以人为主体的和谐,其本质是人的关系的协调。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协调,同时还有最为重要的关系,即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即人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接纳等问题,[5]从理论视角论证了社会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其看来,西方社会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工作的立法相关,从英国的《济贫法》开始,就已经了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立法工作。法是由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法的特点决定了物质条件一旦成熟,就需要制定、颁布和实施与之相适应法律规范,以确保由该物质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的规范化。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的。纵观中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 一、如何理解社会融合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概念( 杨菊华,2009),是“一个综合而有挑战性的概念,而不仅仅具有一个维度或意义”( 张文宏、雷开春, 2008) 。社会融合是迁入人口在迁入地逐步接受与适应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并以此构建良性的互动交往,最终形成相互认可,相互“渗透、交融、互惠、互补”(周皓,2012)。 二、社会融合相关的国内外理论 许多研究在归纳总结“社会融合”理论渊源时认为,在众多流派中,“融合论”( Assimilation) ( 也称“同化论”) 、“多元文化论”( Pl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 和“区隔融合论”( Segmented Assimilation) 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理论( 张文宏、雷开春,2008; 杨菊华,2009) 。西方关于社会融合的理论主要分为“同化论”、“多元论”和“区隔融合论”三种。 “同化论”的代表人物有克雷夫科尔、特纳、帕克以及戈登(黄匡时,2010;Park,1924;马戎,2004)。①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针对特定对象提出来的。这是一个族群内部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外部主流文化不断侵入的过程(Simons,1901;Leonard & Kitsuse,1955;Spiro,1955)。②但事实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它地方,真正意义上的同化始终没有出现。“多元论”是相对于“同化论”提出的。它主张各群体内部应该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认同,保存原有的种族和族群文化(Berbrier,2004)。③经验研究中,多元融合原本以种族移民为研究对象,之后扩展到妇女、同性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Berbrier,2002)。④其最初是一种政治主张,目的是对抗具有明显种族歧视的同化论。它强调当移入地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时,新移民会倾向于维持原有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Portes,1980)。⑤“区隔融合论”主要是针对移民二代的融合而提出。它认为,移民的人力资本(教育、技术、文化)及他们在流入地最早遭受的待遇与社会融合模式之间存在互动(Portes,1995)。 三、社会融合的相关测量维度

电机变频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机变频控制系统设计 一、前言 在现代工业和经济生活中,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变频器作为高新技术、节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它依靠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断作用将固定频率、电压的交流电变换为频率、电压都连续可调的交流电的装置,主要用于对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控制。而变频调速就是利用变频器产生可变频率、可变电压的交流电源向交流电动机供电而实现的交流调速。它具有节能、易操作、便于维护、控制精度高等优点。[1-3]本设计通过DSP编程等知识实现远程终端与多个变频器的驱动与控制功能,从而实现PC机能远程控制电机的启停、加减速、正反转等各种运行状态。涉及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变频调速系统设计、PWM控制技术以及DSP的控制系统等知识。 二、主题 变频器技术是强弱电混合、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性技术,既要处理巨大电能的转换(整流、逆变)问题,同时又要处理信息的收集、变换和传输问题。在巨大电能转换的功率部分要解决高电压、大电流的技术问题,及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问题,而在信息的收集、变换和传输的控制部分,则主要解决控制的硬件、软件问题。变频调速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基础技术和节能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领域的所有技术部门中。[1.5.6.8]目前变频器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智能、操作简便、功能健全、安全可靠、环境低噪、低成本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2] 变频器是由主回路和控制回路两大部分组成的。主回路由整流器(整流模块)、滤波器(滤波电容)和逆变器(大功率晶体管模块)三个主要部件构成。其中逆变器是变频器的核心部分,它可由不同器件做成,如高频变频器用功率MOS晶体管,大容量变频器用GTO晶闸管,中小型变频器用IGBT晶体管等。控制制回路则由单片机、驱动电路和光电隔离电路构成。[4]现代通用变频器的控制电路电路大都是以微机为核心的数字电路。[1.3.7]控制电路的主要作用是将检测电路得到的各种信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 1、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 平克斯和米纳汉(Pincus&Minahan)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他们把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还通过帮助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系来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成员的福利与利益,直接提供给成员资源,并帮助他们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众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1] 国外学者如索茨(Thoits)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2]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3]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4](Wellman and WoI-tley,1989)。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5] 2、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 在对国外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我国相关学者也对“社会支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如郑杭生认为:“在笼统的含义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6]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李强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7]从社会网络与物质与精神支持相结合的角度陈成文将社会支持定义为“ 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8]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周林刚将社会支持进行了概括与梳理,他认为社会支持“从其性质上来看,不外乎以下这两大块: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这种社会支持不以个体感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二是,主观体念的支持,即个体在社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被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这类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9] 王思斌的观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研究人们的社会网络,发现在人们的社会网络中有一部分时可以给人们支持作用的,并将之称为社会支持。可以将人们的社会支持笼统的表述为:各种社会形式对社会脆弱群体及生活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的援助和服务,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于他人的各种帮助。他认为社会支持是社会资源系统相关的概念,是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一个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J].国外社会学.1994,(4) [3]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 [4] Wellman and WoI-tley. Social support[J].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1989,(5) [5]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 [6]郑杭生.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8]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9]周林刚.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6)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11-12- 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 编号:71073102)和国家社科基金(编号:10CGL048)。童雪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摘 要: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包括“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的社会融合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理论和视角,结合个案调查、访谈等方式来分析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的状况、适应的层次与路径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包括研究视角单一、缺乏从流动人口自身因素进行探讨等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文献综述 目前, 中国有1.2亿农民工“离土离乡”在大中城市就业和生活。与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民工潮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迁徙、怀有叶落归根之情的“ 候鸟式”农民工相比,新时代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融入城市,他们希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而非被当作“打工者”看待,希望在城市拥有稳定住所而不是居无定所,希望把打工地当作自己的家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地方。他们的生活状态正逐步由城市流动向城市融入转变(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6)。农民工合理、有序地融入城市,既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可促进城市化进程,对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会融合的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国外对社会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的移民身上,虽然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存在差异,乡-城流动人口与国际移民自身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流入地的客观环境也不一样,但他们在流入地均属于弱势群体, 面临许多类似的问题,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情况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1 国外对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研究 在国外,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90年代就展开了对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的分析,研究其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城市环境。虽然不存在城市户籍和农村土地制度的阻碍和牵绊,他们仍然要面对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要经历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可能要 随之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也面临社会融入问题。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形成了不同流派的社会融合理论。虽然众说纷纭,但大致可以分为“ 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1.1 同化论、 融合论与熔炉论同化论(acculturation)或融合论(assimila-tion )在字面意思有所差异(后者更强调族群之间的竞争、冲突、渗透与交融),但两者均强调外来移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的抛弃。 同化论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论述之中,并历经发展,到20世纪中叶,由Gordon等人发扬光大, 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大理论范式。Park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30年版)中为“社会同化”下了定义,“社会同化指的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 这种文化的共性至少应当达到足以使国家得以延续的程度。”Gordon提出应从七个方面来测量族群的社会融合程度:文化接触、社会结构的相互深入、通婚、族群意识或身份认同、族群偏见消除、族群间教育或就业等领域无歧视和价值趋同。 同化论认为随着移民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的延长,并经过语言的适应、经济的整合、文化的认同等一系列过程,移民终将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中。“熔炉论”正是这一同化模式的形象表述。以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为实证基础,熔炉论认为,各外来民族应当、而且必然会在美国这个“上帝的伟大的熔 ·041·陕 西 农 业 科 学2012(2 )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针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的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更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在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词:品牌、品牌建设 1国内外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他非常形象的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其目的是借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些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和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为消费者对其使用产品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2]。 本文认为,朱华锋为品牌写的一个构成公式很清晰准确地表述了品牌的内涵,即:品牌=品名+品记+品类+品质+品值+品德+品行[3]。 大卫·奥格威(Confessions of an Advertising Man)将罗塞·瑞夫斯的USP 理论看作是在强卖,奥格威认为品牌的建立与提升是要塑造一个个性与发布一项成功的广告运动,这十分重要。企业必需思考品牌要用塑造怎样的形象,形象代表着个性,和人一样,产品也要有自身的个性,是产品形象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成功或者失败[2]。 定位理论的创建者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认为企业品牌提升的关键是要在目标

参考:300个管理学论文题目选题

参考:300个管理学论文题目选题 1. 以KPI(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研究 2. 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3. 基于价值的企业薪酬体系研究 4. 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绩效评估系统研究 5. 中国民营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研究 6. 企业薪酬管理研究 7. 企业招聘中的人员测评管理研究 8. 跨文化管理研究 9.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研究 10.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研究 11.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1关于规避审计风险的几点思考 2试析我国独立审计市场失灵的原因 3探析政府审计成本特征分析及控制 4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 5浅析审计独立性保证 6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探讨 7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对策 8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9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研究 10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研究 11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 12上市公司内部成本信息及其应用探析 13 浅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14 CPA职业道德及其规范研究 15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及其规范研究 16企业并购中的若干财务问题研究 17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 18浅析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资本的管理

19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效果分析 20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分析21新所得税法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 22关联交易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23对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的思考 24对中小企业融资中会计问题的探讨 25网络时代会计的发展趋势与策略选择 26股权分置改革的若干会计(财务)问题探讨27上市公司送、转股短期财富效应分析 28中国上市公司债券筹资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29人力资源会计计量问题探讨 30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 1.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 2.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 3.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4.企业信用管理问题探讨 5.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的动机分析 6.企业财务目标探讨 7.企业融资方式及特点的比较研究 8.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探讨 1、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2、论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3、论企业员工的薪酬方案与激励机制 4、员工招聘与配置研究 5、企业员工的绩效考评方法与机制研究 6、经济危机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7、招聘面试技术及其运用 8、某公司(单位)薪酬方案设计研究 9、某公司(单位)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10、某公司(单位)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研究 11、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机电一体化设计实例论文(有参考文献)

回转工作台的设计 一、设计的目的: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包括参数的选择、传动设计、零件计算、结构设计、计算机控制等培养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能力。 2、综合应用过去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 3、训练和提高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运用设计资料、标准和规范,编写技术文件(说明书)等。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设计题目:数控回转工作台的设计 1. 设计内容包括:总体设计,机械系统的设计与计算,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 设计要求包括:回转角度0~360°;最大回转半径400㎜;最大承载重量50㎏; 3. 机械部分的设计:装配工作图1张(1号); 4. 计算机控制的设计:控制系统接口图一张; 5. 控制装置采用步进电机驱动,MCS-51或单片机FX2N-PLC控制系统,软件环分,由键盘输入实现开环控制。 三、机械系统设计 在数字回转工作台机械传动部分选用蜗轮蜗杆传动,因为蜗杆传动平稳,振动,冲击和噪声均较小;能以单级传动获得教大的传动比,结构紧凑,有利于实现回转工作台所要求的分度的实现.故选用蜗轮蜗杆传动. (一)、蜗杆类型的选择: 蜗杆选择为渐开线圆柱蜗杆.因为此种蜗杆不仅可车削还可以像圆柱齿轮那样用齿轮滚刀滚削,并可用但面或单锥面砂磨削.制造精度高.是普通圆柱蜗杆传动中较理想的传动.传动效率也高,在动力传动和机床精密传动中应用较为广泛. (二)、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

由于蜗杆传动啮合摩擦较大,且由于蜗轮滚刀的形状尺寸不可能做得和蜗杆绝对相同,被加工出的蜗轮齿形难以和蜗杆精确共轭,必须依靠运转跑合才渐趋理想,因此材料副的组合必须具有良好的减摩和跑合性能以及抗胶合性能。所以蜗轮通常青铜或铸铁做齿圈,并尽可能与淬硬并经磨削的钢制蜗杆相匹配。故选择:蜗杆材料为:渗碳钢,表面淬硬56-62HRC 牌号为20GrMnTi.蜗轮材料为:铸造锡青铜,牌号为ZcuSn10Pb1 (三)、蜗杆蜗轮参数计算: 1. 蜗杆传动尺寸的确定: 由设计题目中要求可知:工作台回转直径最大为400mm/50千克. 由《齿轮手册》(上)表6.2-3取蜗杆蜗轮中心距标准a=225mm; 估取蜗杆分度圆直径: 为能获得较大的传动比,取蜗杆头数为: z =1;z =90 估取模数m: m=(1.4~1.7)a/ z =3.6 取m=4 q=d /m=80/4=20 6 tanγ= z /q 则γ=2.86° 2. 确定蜗轮蜗杆各参数值 蜗杆尺寸“ 1) 蜗杆轴向齿距:p =πm=3.14×4=12.56 2) 螺旋线导程:p =p ×z =15.4×4=12.56 3) 法向齿形角:对于ZI蜗杆αn=20°在分度传动中允许减小齿形角α =15° 4) 直径系数:q= d /m=80/4=20 5) 蜗杆分度圆(中圆)直径: d (d )= d =qm=80 6) 蜗杆分度圆(中圆柱)导程角: γ=2.86° 渐开线蜗杆: 基圆柱导程角: γcosγ =cosαncosγγ =15.264° 7) 基圆直径:d d = z m/tanγ =14.16 8) 法向基节:p =πm cosγ =12.12 9) 蜗杆齿轮顶高:h =h m=1×4=4 10 蜗杆齿根高:h =1.2m=4.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