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地生态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

湿地生态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

湿地生态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
湿地生态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

湿地生态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Word文档-可编辑

编制单位:XX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二O一八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1.1项目概况 (1)

1.2设计依据 (1)

1.3水生态治理的目的和目标 (4)

第二章污染物来源及规模论证 (6)

2.1循环水处理土地处理系统 (6)

2.2再生水处理土地处理系统 (17)

第三章土地处理系统进出水水质论证 (23)

3.1循环水水质控制目标 (23)

3.2再生水水质控制目标 (23)

第四章工艺流程及水质可达性分析 (24)

4.1工艺流程设计 (24)

4.2流程说明 (25)

4.3水质可达性分析 (27)

第五章人工土地处理系统工程设计 (33)

5.1工艺设计 (33)

5.2水力高程设计 (38)

5.3总平面设计 (44)

5.4水闸及泵站设计 (46)

第六章运行管理 (67)

6.1运行管理 (67)

6.2植物的管理 (68)

6.3沉积物 (69)

6.4加强抗旱措施 (69)

6.5土地处理系统正常运行寿命 (70)

第七章投资估算及运行成本 (71)

7.1投资估算 (71)

7.2运营成本 (73)

第八章工程效益 (77)

8.1社会效益 (77)

8.2经济效益 (77)

8.3生态效益 (77)

第九章结论和建议 (78)

9.1结论 (78)

9.2建议 (79)

第十章附件 (81)

(1)平面布置图 (81)

(2)水平流向图 (81)

(3)管线布置图 (81)

(4)工艺流程图 (81)

(5)泵房设计说明 (81)

(6)泵房主要设备材料表 (81)

(7)泵房平面图(一) (81)

(8)泵房平面图(二) (81)

(9)泵房剖面图 (81)

(10)闸门位置图 (81)

(11)堆载预压法设计图 (81)

(12)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设计图 (81)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湿地生态水处理工程;

项目建设规模:循环水处理土地处理系统规模为20.0×104m3/d,再

生水处理土地处

理系统规模为 3.0×104m3/d;其中一期工程循环水处理土地处理系

统规模为

8.0×104m3/d,再生水处理土地处理系统规模为3.0×104m3/d

项目建设地点:xxss东部新区;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业主:xx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1.2设计依据

1.2.1资料来源

(1)xxss东部新区分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2)xxss市区东部组团排水专项规划(2011~2020);

(3)xxss市区东部组团中水利用工程专项规划(2011~2020);

(4)xxssff市区东部组团排涝规划及批复;

(5)xxss东部新区启动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详细规划;

(6)xxss东部组团蓝月亮水系水工程深化研究;

(7)其他相关规划资料;

(8)湿地生态水处理工程(设计)招标文件;

1.2.2规范和标准

(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3)《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2010)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版)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2002)(10)《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2002)(11)《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93)

(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1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14)《10 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94)

(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

(1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1.2.3设计原则

(1)生态学原则:植物生态学、鸟类生态学。

(2)因地制宜原则:尊重场地现状,根据现状塑造地形、恢复植被、营造各类不同的土地处理系统。

(3)综合治理原则:将水体净化处理、各类型土地处理系统营造、栖息地恢复、植被恢复、环境教育中心和相关游客活动空间的创造等各个不同的内容综合考虑、统一布局。

1.2.4设计范围

项目位于xxss东部新区,具体为星星大道以西,现代大道以南,十条河以东,也弄南路以北,面积约92公顷。现代XX生态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处理系统、蓝月亮生态修复、配套泵站、水闸工程等设计内容。

1.2.5设计前提条件

本项目为北部现代XX生态工程范围内土地处理系统水处理,包括蓝月亮水系循环水处理、海江污水厂一级A中水处理、河道补水处理。

(1)海江污水厂尾水水质条件

海江污水厂目前正在改造升级,污水排放水质将由现在的一级B标准提升至一级A标准,再生水土地处理系统进水水质按一

级A考虑。

(2)循环水水质条件

循环水进水盐度<3‰,循环水初始进水利用雨水和十条河、短浦的水。进水水质按地表水劣V类考虑。

(3)河道补水进水条件

目前长江浦还未建成,可从短浦经九条河引水进入人工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后排入蓝月亮水系,河道补水进水水质按地表水

劣V类考虑。

1.3水生态治理的目的和目标

蓝月亮水系位于xx集聚区东部新区的核心区,其中蓝月亮、蓝月亮绿岛为集聚区中轴线核心位置,承载着生态休闲、运动活力、购物娱乐等多项功能。同时,循环水经现代XX生态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用于现代有机生态也弄,其水质比一般也弄用水水质要求略高,因此对蓝月亮水系的水质控制要求为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和现代有机生态也弄用水,即水质指标介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V类。

东部新区核心区位于ff市下游出海口,周边河道水环境质量较差,水质不能满足核心区的功能定位要求。根据《xxss东部组团蓝月亮水系水工程深化研究》,将蓝月亮水系建成一个独立封闭的水系,因封闭水系循环不畅,加上外来污染,长期积累水质会逐步恶化,从而影响核心区的水生态环境。

本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对海江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和蓝月亮水系进行水生态治理,使蓝月亮水系的水质达到并维持在地表水IV类,以此来达到沟通现代也弄、生物群落、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目的。

表1-1 蓝月亮水系水质控制指标

第二章污染物来源及规模论证

2.1循环水处理土地处理系统

2.1.1污染物来源分析

蓝月亮水系在常规情况下为独立封闭的水系,仅在极端天气情况下才参与排洪。蓝月亮水系及水系内陆地的总面积为30.7平方公里,蓝月亮水系面积为3.9平方公里,启动区的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蓝月亮水系污染物来源主要有三类:点源、面源、内源。

点源污染主要指水系的补水水源。补水经蒸发后其内的污染物物质如氮、磷等营养元素并未随着水蒸气脱离湖体,而是留在了湖水中,成为水系的点源污染物。

面源污染主要指大气降尘、湖体周围沿草坡护岸引入的雨水等。这些降尘与径流绿化水进入水体,会使得水体的能见度降低、COD等污染物浓度指标上升。

内源污染产生的原因有:

a、湖体流动场的设计不合理,导致局部有死角,或湖水因风力等自然原因流动不畅。

b、湖中生物操纵系统设计不合理或管理不到位:如水生植物、鱼类等种类与数量不合理控制,造成水中生物链的不完整,破坏水生态系统。

c、长期造成的湖底泥沙淤积。

因此,对湖水的水质保持方案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对点源、面源和内源等进行污染物输入与输出总量进行控制。

(1)点源

蓝月亮水系控制范围为东部新区核心区,范围内无工业企业排放污水,水系来源包括海江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河水。

a、海江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水

从海江污水处理厂补给的污水,水质要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后,进入现代也弄土地处理系统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后,再接至蓝月亮水系进行补水。

b、河水

根据提供的历时两年的水质检测结果,汛期河道水质仍为地表水劣Ⅴ类标准。目前ff市正在进行河道水污染整治工程,整治完成后河道水质将分别提升至IV或V类,设计河水进入核心区的进水水质如表2-1,若以后不采用海江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补水时,可采用河道补水,补水量按3万m3/d考虑。

设计河水进入核心区的进水水质如表2-1,污染物数量如表2-2所示。

表2-1 河道水质

表2-2 河水污染物计量表

(2

面源污染有大气降尘、地表径流和生活污水泄漏。

a、大气降尘

大气降尘、刮风时的灰尘不能迅速的排出水体,沉积而导致的有机污染化学反应。这些大气降尘落入水体,会使得水体的能见度降低、污染物浓度指标上升。本规划区位于ff东部沿海地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沿海城市受海洋季风影响,空气质量比较好,参照我国同类沿海城市数据,大气降尘产生的总氮和COD污染物的量可忽略不计。

b、地面径流入湖的污染物

随着雨水地表径流冲入湖中的植物、落叶等在水中腐败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夏季高温季节更加剧了湖体底部的缺氧程度,湖底的有机污染物厌氧发酵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出现恶臭。

来自湖体四周绿地的土壤和草木肥料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会在绿化、施肥或降雨过程中,大量入湖,导致湖水呈富营养化状态,表现为湖水发绿、甚至藻类爆发。由于目前无ff雨水水质数据,按与启

动区类似沿海城市的雨水径流计,其主要污染物浓度如下表2-3、表2-4。

表2-3 不同汇水面雨水径流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统计表

表2-4 与启动区类似沿海城市的雨水径流主要污染物浓度表

根据表2-3、表2-4可计得启动区地表径流的污染物输入量表2-5所示:

表2-5 启动区地表径流的污染物输入量表

量》,取各月份5年的平均值作为当月的计算依据。

c、启动区生活污水泄漏量

根据《xxss市区东部组团排水专项规划》(2011~2020)中污水管网收集率取90%;《xxss东部组团蓝月亮水系水工程深化研究》中污水管网收集率取100%。

东部新区近期(启动区,至2015年)规划人口12万人,远期(至2020年)25万人,根据《xxss市区东部组团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1-2020)及《xxss东部新区分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知该区产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的量如下表2-6。

表2-6 东部新区生活污水污染物产生量

查井有一定的渗漏,部分生活污水可由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进入蓝月亮水系,污水中的COD和TN可以水体造成污染。根据相关资料和经验,污水渗漏率取5%,则进入蓝月亮水系的污染物的量见表2-7。

表2-7 点源污染物产生量

湖体的底部生物代谢呼吸将消耗深水层中的氧气,并释放出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形成湖泊的内源污染。

内源污染物的形成,与景观湖的周边的环境条件、温度、溶解氧、有效水深、流动场设计等息息相关,在充分考虑到整个湖体的复氧措施、生态系统的合理建设、流动场设计时,内源污染物的输入量可忽略不计。重点水域的内源污染物治理需结合重点功能区的划分选择合理的处理设施。根据污染物来源及产生量分析计算,蓝月亮水系近期污染物输入总量见表2-8。

表2-8 近期污染物输入总量

2.1.2水处理规模分析

根据表2-8可知,6月、8月污染物输入量较大,日均需降解COD 量为1860kg,日均需降解TN量为119kg。

表2-9 降解COD指标对土地处理系统的面积要求

表2-10 降解TN指标对土地处理系统的面积要求

处理蓝月亮全水系的水质需要高效土地处理系统面积为7.9~9.3ha,即7.9~9.3万m2。综合以上两个污染物指标的降解所需高效土地处理系统面积,最终确定本项目的高效土地处理系统面积为8万m2。

对于景观水和现代也弄用水的污染物降解,国内土地处理系统的总水力负荷一般取0.25-0.5 m3/m2.d,本项目循环水处理高效土地处理系统的水力负荷为1.0m3/m2.d,可推算土地处理系统日处理量为8万m3/d。

蓝月亮全水系的总库容量为1200万m3,启动区建成期若日处理量按8万m3计,则循环周期为150天。

2.1.3补水水量分析

根据《xx集聚区东部组团蓝月亮水系水工程深化研究》(华北院)

可知,蓝月亮水系需要补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蓝月亮水系蒸发损失,二是蓝月亮水系渗漏损失,三是集聚区内绿化浇洒从蓝月亮水系取水造成水的损失,四是蓝月亮水系压盐需要的水量。而补水来源主要有降水和海江污水厂再生水两个来源。由于蓝月亮水系形成期已考虑脱盐,所以本水量核算不包括压盐水量。

(1)水量计算依据

1)计算公式

输入水量= W1+ W2

W1——地表径流的水量,m3/年;

W2——需补入的水量,m3/年。

输出水量= W3+ W4+ W5

W3——全年湖体蒸发量,m3/年;

W4——全年绿化与道路浇洒用水量,m3/年;

W5——全年渗漏水量,m3/年。

水量要达到平衡,输入水量要等于输出水量。所以,需补入的水量W2=W3+W4+W5-W1

2)基本数据

蓝月亮水系面积及雨水地表径流面积见表2-11所示。

表2-11蓝月亮水系面积及雨水地表径流面积

建筑用地绿化率按20%,道路用地绿化率按30%,绿地内灌溉率按60%计,则绿化、道路浇洒面积见表。

表2-12 绿化、道路浇洒面积汇总表

月蒸发量根据业主所提供的《2009-2013年海江气象站月蒸发量》,取各月份5年的平均值作为当月的计算依据,详见表2-13。

表2-13 蓝月亮水系蒸发损失量

4

采用不同防渗措施后湖底下渗的水量相差非常大,因此做好湖底

防渗措施,减少湖水的下渗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工程采用天然的湖体自然防渗,渗漏量较小,忽略不计。

须根据地勘报告、湖体渗漏评价报告,确定渗漏量。

常规生态防渗人工湖防渗的渗漏系数可达到2×10-6cm/s (1.7mm/d)。

河道水系(210万m2)全年渗漏损失约130万m3。

蓝月亮水系(180万m2)全年渗漏损失约110万m3。

聚集区内蓝月亮水系(390万m2)全年渗漏损失约240万m3。5)绿化及道路浇洒取水量计算

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绿化、道路浇洒用水定额按2.0L/m2?d。结合表2-12以及各月绿化、浇洒道路用水天数,可算出绿化及道路浇洒用水量,详见表2-14.

表2-14 绿化及道路浇洒用水量

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关键词:湿地公园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 ?摘要: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是主要针对湿地监测用户的一种实用型自动监测系统,集“气,水,土三大战役”的监测参数,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平台。整套系统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 ?一、方案背景 ?湿地与人类的繁衍、生存及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近年来,作为《湿地公约》缔约国之一,我国政府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极为重视,更是部署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但由于早期,人们对环境的漠视、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对经济利益的单纯追求,长期以来在围垦、基建占用、环境污染、过度捕猎、泥沙淤积、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等诸多因素的不断叠加作用下,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牵一发而动全身,湿地是由水文、土壤、大气成分和小气候相互作用构成的特有生态环境,而构成这一环境的任一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当它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湿地生态系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破坏和退化,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 ?辰迈智慧在充分考虑环保部门对于生态环境监控和集中管理的应用需求后,利用物联网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视频处理技术等,建立完善的湿地监测体系,全面掌握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湿地管理、科学研究、有效管控和合理利用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资料,对于保护湿地、维持湿地生态功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系统组成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摘要介绍了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并提出湿地重点攻关技术,以期为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湿地保护技术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占地球表面面积6%的湿地,却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特别是为濒危珍稀鸟类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成为众多珍稀濒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经之地。 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境,增加湿地面积1]。湿地入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萎缩不可忽视的原因,水文条件成为湿地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相关水利工程加以改善,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积极进行各湿地引水通道建设,以获得高质量的补充水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固堤防,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 2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二是湿地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目前,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 12化41 杨冰清 12234014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湿地是开放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人类对湿地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湿地排水和围垦上。如沼泽排水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森林湿地排水发展林业;围湖造田、造地发展农业和建筑业;深挖库塘灌水来发展养殖,吸引野生水禽;泥炭被开采作燃料,发展园艺业。 但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日趋影响下,湿地丧失和退化严重,导致了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水质改变、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和效益衰退。为防止这些过程的进一步恶化,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湿地,已经成为发挥湿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手段。 所谓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湿地恢复与重建的原则有(1)、尊重湿地生态过程;(2)、充分利用自然能源;(3)、生态系统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干扰,并从中迅速恢复;(4)、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功能,提供多种效益;(5)、湿地是介于高地和水体的过渡带,要考虑它的生态交错带;(6)遵循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设计原则的要求。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协调与平衡原理和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是指湿地的生物数量不超过湿地环境的承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整体性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使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不同的湿地类型,恢复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策略亦不同。对沼泽湿地而言,由于泥炭提取、农业开发和城镇扩建使湿地受损和丧失。如要发挥沼泽在流域系统中原有的调蓄洪水、滞纳沉积物、净化水质、美学景观等功能,必须重新调整和配置沼泽湿地的形态、规模和位置,因为并非所有的沼泽湿地都有同样的价值。在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应用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探讨及设计应用中国湿地资源极其丰富 ,在国民经济和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同时 ,湿地在调节气候、参与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很高,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平横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利用活动,使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收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湿地生态功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目前,湿地受到的威胁的种类和程度日益加大,约40%的重要湿地受到中等程度或更严重的威胁,而且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加,威胁会继续加大。威胁主要来自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围垦和开垦、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引进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是方大天云针对湿地生态环境监测需求设计的一款湿地公园、水源地专用生态环境监测站。通过对空气质量、全类型降水、日照和辐射、氧气含量、负氧离子、二氧化碳浓度等湿地生态环境关键指标的长期连续监测,定性定量反应湿地对生态环境改变的大气组分调节功能、水分调节功能、净化功能和局部小气候调节作用,为气候生态环境评价及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广泛用于江河、溪流、水源地、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生态公园环境测量等应用。 一、系统内容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是由综合数据采集单元,无线通讯单元,交直流供电单元,生态环境数据服务中心组成的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集成度环境测量系统。通过对湿地环境中小气候因子,日照和辐射、氧气含量、负氧离子、二氧化碳浓度及土壤温湿度,空气质量,湿地水量,水质等关键要素的测量,实现了湿地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测记录,通过收集湿地水体及其环湿地生态系统及在湿地环境中栖息、繁衍的野生动物的各种基础数据,方便了湿地相关研究部门对每一区段植被、水源等做详尽的基础性数据分析,有效地提高了科学化指导区域自然保护与旅游资源利用工作的效率。此外,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可以与方大天云公司配套LED室外显示屏兼容,用于实时环境数据发布。 二、系统指标 工作环境:-50 — +50℃、0 — 100%RH 防护等级:IP65 走时精度:累计<20秒/月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10000小时 观测方式:气象水文行业标准 供电:AC220V;太阳能+电池供电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1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 1.1 地域性原则 我国湿地分布广,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各种类型的湿地。因此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 1.2 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位原则等。生态学原则要求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1.3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恢复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 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如下: (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中国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都属于改变系统基底类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湿地的不可逆演替。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 王 伟1 陆健健 2** (1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摘 要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及价值评估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在服务价值的评估方面,国内相关研究多数套用现有的一般化计算公式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计算,缺少针对性和探索性。总结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得失,并综合前人的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新的分类,提出 核心 服务功能、 理论 服务价值与 现实 服务价值的概念,并以温州三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作为实例,论证所提出的新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态系统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因此服务价值评估的意义不在于对每一项服务功能价值的精确估算,甚至不需要计算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服务功能价值,而应抓住一个或几个有计算依据的核心服务功能。提出理论服务价值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同现实服务价值的比较,量化某服务功能的退化程度,明确后续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主要目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生态恢复的重要指标。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价值评估 中图分类号 Q1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5)11-1314-03 An approach on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ion.WA NG Wei 1 ,L U Jianjian 2 (1School of L if e Science,Shanghai Univ ersity ,Shanghai 200444,China;2State Key Labor atory of Estuar ine and Coas tal Resear ch,East China N or 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Chinese Jour nal of Ecology ,2005,24(11):1314~1316. T he study of ecosystem serv ices and their valuation i s a ho t pot issue in eco log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osting sustainable ecosystem management.At pr esent,there are no systemic theories in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 ion,and most domestic studies are focused on the repeated estimation o f some prevalent ser vices by using established methods,w ithout any pertinence and exploration.Based on our previous studies and related liter atures,this paper put fo r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ecosystem services,and named t hree new concepts,i.e .,top dr aw er ecosystem serv ices,theor etical value,and actual value.A case study o n t he Sangyang wetland of Wenzhou further illustr ated the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new concepts.It is sug gested t hat if t he main purpose of ecosystem serv ices study is to serve decision making,it is no need to evaluate all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a regio n accurately and roundly,w hile the v aluation of several top dr aw er ecosys tem services is sufficient.T he co 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nd actual values could help to analyze the degree of e cosystem degeneration and ev aluate the process of ecolog ical r esto ration.Key words ecosystem ser vices,classification,valuatio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4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0131020)。**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5-01-17 改回日期:2005-04-20 1 引 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19]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 价值评估研究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 要作用[9,15,17,20,24]。 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方面,Daily [19]、Costanza [18]、Norberg [23]、欧阳志云等[10,11]、童春富等[16]和de Groot 等[21]都曾对服务功能的分类提出各自的观点,但各种分类框架不尽相同,国内外在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面存在很大争议,尚未形成让公众和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评估体系。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数是对某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述式评估,基本上是套用现成公式计算服 务功能[2~8,12~14],缺乏针对性和探索性。本文总结笔者前期经验和教训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新的分类,提出 核心 服务功能、 理论 服务价值与 现实 服务价值的概念,并以温州三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和价值评估研究作为实例阐述所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5,24(11):1314~1316

浅谈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

1 湿地生态系统 1.1 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高度多样性的独特生态系统。《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就是广义的定义, 是为许多加入公约国家接受的定义“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又规定“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m的区域”。 1.2 湿地的类型 像湿地的定义一样, 湿地的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湿地公约》, 湿地的定义将湿地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二大类, 天然湿地又包括海洋/海岸湿地和内陆湿地的2个分支32种, 人工湿地10种。 1.3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境, 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1996年10月《湿地公约》缔约国常委会通过决议, 宣布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系统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以水体及永久性或间歇性处于饱和状态的基质为依托, 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分解、吸收、转化, 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据美国科学家研究, 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价值达4000美元至14000美元以上, 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 (1)生命的摇篮。科学已经证明, 生命来源于水, 所以湿地与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2)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河, 国外的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恒河、帽公河和我国的黄河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直接利用的价值。湿地出产了人类必不可少的直接利用产品, 主要有:水资源、鱼、虾、贝、藻类、莲、藕、菱、芡、泥炭、木材、芦苇、药材等湿地产品, 硼、铿、盐类等湿地矿产, 泥炭、水能等能源、水运等。 (4)间接利用的价值。湿地的间接利用价值范围广泛,如流量调节、防止海水入侵、与地下水的交流、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保护海岸, 防止侵蚀、生态功能、景观价值、教育与科研价值等。 2 北京市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目前北京市湿地面积约5万hm2, 其中天然湿地面积3.5万hm2,人工湿地面积约1.5万hm2。已建成野鸭湖、汉石桥、金牛湖、拒马河、怀沙怀九河和白河堡等7个湿地自然保护

智慧旅游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管护系统建设方案

智慧旅游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 管护系统建设方案 经历多年坚持不懈的生态修复,XXX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显著,与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相辅相成,自然生态系统逐步修复,生态功能逐渐展现项目建设意义。目前,XXX湿地现有各类植物366种、鸟类182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达11种)、鱼类40种。XXX湿地优越的气候、地理环境也使其成为我国南方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建设XXX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于监测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强化XXX湿地及相关流域生态资源管护,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系统建设包括以下子系统: 1.1.1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子系统 通过收集、采购多期的遥感影像数据、整合地理国情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交通、气象等专题数据,以及XXX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库模型的设计和实现;同时,封装运算模型,以服务的形式进行发布;根据监测成果的特点进行展示方案和详细设计,构建XXX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进行相关数据组织管理、指标计算、综合评价及成果展示、发布工作。 1.1.2视频监控子系统 建设鸟类栖息地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湿地流域内鸟类栖息地及所属鸟类的全方位视频监测,系统包含实时视频查看、历史回放,自动放大跟踪和点选跟踪等功能。 1.1.3生态因子监测子系统 整合湿地公园内所有视频监控设备、水文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系统等感知系统,构建生态因子监测系统。系统由气象监测、水文监测、人工湿地水质监测、统计分析,统计报表及图形展示输出等模块构成。 1.1.4科普宣传教育子系统 科普宣传教育系统包含在线图片视频展示模块、在线数据库查询与展示模块、科研论文/报告/指导模块、互联网交互模块。 1.1.5三维可视化管理子系统 建成统一的XXX国家湿地公园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及数据融合应用业务软件

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 董哲仁,刘蒨,曾向辉 1 概述 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治污工程,量大面广,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迫在眉睫。 我国的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另外,湖泊水库蓝藻及赤潮给水域生态、人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于富营养化的控制,发达国家以控制营养盐为主,大多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即控制外源磷污染负荷并配合生态恢复措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类:1〕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2〕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3〕生物-生态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实际上,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的水体洁净。目前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处理效果好。其次,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所需的微生物具有来源广、繁殖快的特点,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其进行筛选、定向驯化、富集培养,可以对大多数有机物质实现生物降解处理。另外,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所以,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用生物-生态方法治污,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帖子28 精华0 威望25 土木币33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2 主要处理工艺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利用细菌、藻类、微型动物的生物处理;利用湿地、土壤、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处理等。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针对江河湖库污染大水体的修复技术。 2.1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其反应过程是:1〕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2〕在生物膜内部扩散;3〕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4〕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它的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此外,运行管理时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该技术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非常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还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适用范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 一、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 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①湿地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根据处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对脱N 除P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②水生植物的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苇。植物的选择最好是取当地的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以保证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尽可能地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植物的栽种方式有播种法和移栽插种法。移栽插种比较经济快捷。 二、人工湿地系统的类型 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类型可分为浮生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

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20100713

1 概述 1.1 设计依据 1.1.1相关批文及文件 (1)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书,2010年2月12日 (2)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年3月 (3)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4月 (4)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量图,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3月 (5)关于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8月18日 (6)关于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批复,包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0年7月20日 1.1.2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排水工程》(91SB4-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小型潜水排污泵选用及安装(含2003年局部修改版)》(01S305) (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0)《鼓风曝气系统设计规程》(CECS97:97) (11)《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BB/T14529-93) (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1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5)《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16)《港口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8) (17)《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98-2000) (18)《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1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2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设计规范》(GB50069-2002) (2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2)《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2003) (2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修订版) (2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97-94)(2000版) (2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995) (27)《防洪标准》(GB50201—94) 以及国家其他有关的现行规范、标准等。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2)人工潜流湿地处理系统。(3)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编辑本段] 人工合成湿地类型 地表流人工湿地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 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内部构造系统、活性酶体介质系统、植物的培植与搭配系统、布水与集水系统、防堵塞技术、冬季运行技术。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的形式分为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和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利用湿地中不同流态特点净化进水。经过潜流式湿地净化后的河水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再通过排水系统排放。

保护湿地的措施

( 整改措施)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3858 保护湿地的措施Measures for wetland protection

保护湿地的措施 保护湿地的措施 1 法律手段 法律是最有力最强制的措施,湿地治理也应做到有法可依,为了防止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湿地立法刻不容缓,通过有关法律程序,如民事、刑事等等来进行湿地保护,加快湿地保护方面立法步伐。 2 行政手段 制定有关行政部门的湿地保护政策,在湿地生态管理中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湿地监控和功能评价体系,对已有的湿地进行长年的追踪测定和调控,并且强制执行湿地保护政策,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 湿地污染要防治、治理统筹兼顾 湿地管理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湿地污染主要来自工农业的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要严格加强对城市排污场所的管理。严禁在湿地附近进行大型农业生产、建设重污染工业园,已建的工业基地要强行迁走。对已经污染的湿地,通过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城市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逐步恢复湿地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最终达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严

格做到治理和防治统筹兼顾。 4 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开发先进的湿地污染治理技术,做到高效治理,低成本治理。贯彻执行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运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来解决湿地结构可持续性、功能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5 宣传教育方面 实施湿地保护教育,普及湿地知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让更多群众参加到湿地保护中来。 我国的湿地保护措施虽然很全面,但是一些细小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不然还是会影响到湿地的安全的。我国湿地破坏主要是在持续大量开垦和不合理开发湿地,使自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水环境恶化,盲目排干湿地、过度取水调水、排污等,导致湿地功能退化甚至丧失。掠夺性开发利用湿地野生生物资源,引起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加速。要想彻底的做到湿地不受破坏是难上加难的。我们只有提高了人们的素质,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湿地对我的的生活我们的栖息地是多么的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湿地的破坏,要开发出新资源来替代湿地里的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做到这步还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做到减少破坏。从而得到更完善的保护。并且要更健全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国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多地少,对耕地和粮食的巨大需求迫使人们对湿地排水造田、围湖造田,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人们无节制地向江湖湿地排放废污水,使湿地生态和服务功能退化,湿地保护面临严峻形势,主要问题有: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目录 第一章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4 - 1.1严格把握好水资源管理制度.........................................................................................- 4 - 1.2提高水源水质监测评价能力和信息共享.....................................................................- 4 - 1.3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5 - 1.4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 5 - 1.5保护水源.........................................................................................................................- 5 - 第二章湿地基本概况.................................................................................................................- 6 - 2.1地理位置.........................................................................................................................- 6 - 2.2自然环境概况.................................................................................................................- 6 - 2.3水环境状况.....................................................................................................................- 6 - 第三章某某河流域生态环境.....................................................................................................- 6 - 3.1主要动植物种类.............................................................................................................- 6 - 3.2保护管理状况.................................................................................................................- 7 - 3.3湿地功能与利用方式.....................................................................................................- 7 - 第四章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先进性.............................................................................................- 7 - 4.1水质监系统功能概述.....................................................................................................- 7 - 4.2系统结构说明.................................................................................................................- 8 - 4.3系统主要功能.................................................................................................................- 8 - 4.4水质监测设备及参数介绍.......................................................................................... - 10 - 4.4.1 水质多参水分析仪.......................................................................................... - 10 - 4.4.2 氨氮分析仪...................................................................................................... - 14 - 4.4.3 总磷总氮分析仪.............................................................................................. - 16 - 4.4.4 COD分析仪 .......................................................................................................- 17 - 4.4.5 明渠流量计...................................................................................................... - 19 - 4.4.6 气泡式水位计...................................................................................................- 20 - 4.5水文监测站功能.......................................................................................................... - 21 - 4.6水文监测站设备介绍.................................................................................................. - 22 - 4.6.1大气温度传感器............................................................................................... - 22 - 4.6.2风向传感器....................................................................................................... - 22 - 4.6.3 风速传感器...................................................................................................... - 23 - 4.6.4雨量检测设备................................................................................................... - 24 - 4.7中心站软件功能.......................................................................................................... - 25 - 4.8 MIS平台应用 ............................................................................................................... - 27 - 4.9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整合............................................................................................... - 27 - 4.10 与应用系统的关系................................................................................................... - 28 - 4.11 软件系统设计........................................................................................................... - 28 - 4.11.1在线监测信息接收处理................................................................................. - 29 - 4.11.2实时信息查询................................................................................................. - 29 - 4.11.3自动预警......................................................................................................... - 29 - 4.11.4水源管理......................................................................................................... - 30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