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变迁历史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新思路

从变迁历史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新思路

从变迁历史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新思路
从变迁历史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新思路

从变迁历史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新思路

刘瑶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本文介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历程,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钉住货币篮子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双轨制及两种不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通过对历史上汇率制度的探讨和我国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应沿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爬行钉住制—浮动汇率制”这条道路稳步发展,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制度最终过渡到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改革思路

A new path of the RM

B 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in the historical view

Liu Yao

(Business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 Shandong264209,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mainly includ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 adjustable peg system of fixed exchange rate,pegged to a basket of currencies and the exchange rate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two different dual-track system of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Throug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our status quo,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hina's 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should follow a"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crawling peg system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path to proceed steadily.with the gradually increased fluctuations of RMB exchange rate,the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will eventually transit to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Key words:the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transition;changing path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这一时期,我国的汇率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2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汇率制度。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外局势还不稳定,我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可,对外经贸尚未正式起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为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调整频繁,稳定性弱。第二阶段(1953~1973年),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这一时期国际汇率制度正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这种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具有刚性,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受市场供求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失去了经济杠杆作用。第三阶段(1973~1979年),钉住货币篮子。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崩溃,我国将汇率制度的目标设定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并要求汇率制度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人民币汇率稳定与效率的权衡决定了其制度为钉住一篮子货币。

(二)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这一时期的汇率制度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3年),汇率双轨制。这一阶段,官方汇率先与贸易内部结算汇率并存,后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前者由于存在严重高估官方汇率的情况,最终导致人民币频繁大规模的贬值;后者存在的基础是外汇留成制度,即允许出口商将官方市场上的留成拿到调剂市场去交易,实际上是一种政府给予出口商补贴的隐性复汇率制度,所以此时汇率制度较为灵活。第二阶段(1994~2004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并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有条件的兑换,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但完全意义上的汇率市场化还未实现。第三阶段(2005~至今),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

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人民币汇率体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此转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新思路

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实质上是固定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制度的中间制度,政策当局的管制使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太小,无法真正的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不能一步到位地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应沿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爬行钉住制—浮动汇率制”这条道路稳步发展,随着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加大,人民币汇率制度最终过渡到浮动汇率制度。

1、第一阶段—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按照本国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干预外汇市场,以使货币汇率的变动向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的汇率制度。它是现在大部分国家实行的一种汇率制度,也是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在我国,这一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政策当局的目标是建立更加灵活多变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应做好一下三点。

(1)既然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就要摆脱原有管理思想的束缚,尽量避免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过多干预,学会信任“看不见的手”对外汇市场的调节作用,维持国内外市场供求均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所谓参考一篮子货币,是指一国根据与其他国家贸易的密切程度,选择几种不同的货币并对它们设置不同的权数,从而组成一篮子货币,该国货币就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在一定范围内浮动。这就要求政策当局必须合理的选择货币种类,必须合理的设置货币权数,还必须合理的制定汇率浮动范围。

(3)虽然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它并不像浮动汇率制度一样,完全取决于市场供求,而是要受到政府的控制,这就使浮动汇率制度的天然优势显现不出来。另外,国家尚未对政府的管理权限做明确的规定,极易产生越权和寻租等行为。所以,加强汇率制度管理的法制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是我国今后几年努力的方向。2、第二阶段—爬行钉住制

爬行钉住制是指各国按同样的权重钉住一篮子货币,同时确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在此幅度内波动,政府承诺不进行干预,若汇率波动超过规定的范围,政策当局可以进行干预。该制度包括三个要点:钉住一篮子货币、浮动区间和爬行。

(1)一篮子货币制要求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而是钉住以国际收支为权重的货币篮子,对名义有效汇率进行系统的管理。这样的汇率制度避免了钉住美元时,人民币汇率随着美元对他国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名义有效汇率波动的情况,使人民币汇率从被动钉住美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2)政策当局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汇率浮动区间,并保证在此区间内不对市场汇率进行干预,使汇率能够相对自由的满足市场供求的需要,使市场自身调节机制发挥作用,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分配。在这种制度下,政府保持必要的权威和可信度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人民币升值,其汇率偏离了中心汇率向区间边界移动,此时若政府可信度高,即政府承诺在汇率偏离到一定程度后会采取相应求助措施以保证汇率稳定,人们预期到政府会采取相应措施,就自发的使汇率贬值,并回到中心汇率周围,这样政府就无需采取任何措施,这种效应被形象的称为“蜜月效应”。

(3)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是爬行的,即经常的、小幅度的根据货币篮子和其他变量进行调整,政府当局无需紧盯汇率变动,较小幅度的调整有市场即可控制。

为了应对未来人民币汇率有升值压力不断放大的趋势,人民币汇率在消除与中心汇率差异之前,应尽量向下调整,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以抵御升值压力。

3、第三阶段—浮动汇率制

经过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爬行钉住制两个过渡制度后,人民币汇率将变得更加稳定,汇率制度也将变得更加灵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将进入全面发展时代,中国金融将需要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来满足其要求,这时浮动汇率制就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浮动汇率制度可以防止国际游资冲击,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增长,促进国际间资本的有效流动。但它会导致外汇市场的经常性波动,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国际贸易收支均衡。所以,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来说,浮动汇率制度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目标,在初期必须配以有效的国家政策干预,只有国家力量足够强盛之时才可采用较为完全意义上的浮动汇率制度,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黄瑞玲.汇率稳定机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15—256.

[2]沈国兵.汇率制度的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51—257.

[3]姚萱.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01.

[4]张小会.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9.

人民币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多重汇率制度。 4.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实践证明,这一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精编版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8.17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819.38,比上个月上升了12.33。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在向更富弹性的方向转变。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导致现钞和现汇买卖价持续下降,中行的尽管汇率水平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尚待进一步完善。

人民币汇率改革论文

人民币汇率改革论文 从日元升值看人民币汇率改革 摘要: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开始不断升值。比较日元与人民币的升值历程发现,当前人民币的升值与1985年的日元一样都受到国内经济增长和国际强权势力的压力。但中国相对于日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中国应注重人民币升值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强金融监管,慎重对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弱化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日元升值;广场协议;汇率改革 中国从2005年7月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便开始踏上了升值之路,人民币不断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之后同样也经历了日元的快速升值过程,而当前仍深陷经济衰退泥潭不能自拔的日本经济也与日元的升值有很大关系。当前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国内背景与1985年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应在深入研究日本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其经验教训,积极做好中国当前的经济工作。 一、日元升值的历程及对经济的影响

有人认为,日元的升值是在签订了“广场协议”之后才开始的,或者说“广场协议”是促使日元升值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日本在1971年由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后,日元已出现明显的升值趋势,只是这一时期的日元升值速度较慢,而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就进入了快速升值阶段。 1971—1995年,日元经历了三次大幅度升值:第一次是1971—1973年,升值幅度为25%;第二次是1976—1979年,升值幅度为26%;第三次是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1985—1987年升值46%。1995年日元兑美元汇率最高升至79.75∶1的高点。而2009年在雷曼兄弟破产和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下,日元先后两次急剧升值,2009年11月27日,日元兑美元汇率升至84.82∶1,刷新了年初记录;2010年10月8日,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飙升至82.25∶1的水平,创下了1995年以来日元兑美元的新高。 日元升值影响了日本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日本商品的成本,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本的出口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动摇了日本经济增长的基础。日本企业为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选择到境外投资生产,使得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外流,造成国内产业空洞化。日本政府为消除日元升值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断降低贴现率,甚至在1987年,又与西方六国签订“卢浮宫协议”,进一步下调利率,使美日间保持较高的长期利率差。低利率政策使日本货币供给量增长迅速,流动性过剩。这些货币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论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一、引言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焦点所在的问题之一。2003年我国加入了WTO组织以来,宏观经济呈现出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激增的局面,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人民币存在巨大升值压力。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应该适当改革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这也反映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而复杂的历程,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及盯住一篮子货币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双轨制及两种不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个新特征。一方面,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兑换主要外币的汇率不断降低(间接标价法),即对外升值。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国内却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通货膨胀,也就是对内贬值。 对于我国来说,32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发展,而人民币作为中国这一经济腾飞中的大国的基础货币,其汇率问题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我们要慎重对待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这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保障人民优质小康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其在现阶段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建议。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可以称为单一浮动汇率制。此时新中 国才刚成立,我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可,国内外局势并不稳定,对外贸易还未正式起步。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调整频繁,稳定性弱。 第二阶段(1953-197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为单一固定汇率制。这个阶段国际汇率制度正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上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国家的货币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这种制度使人民币汇率表现出刚性的特点,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受市场供求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失去了重要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第三阶段(1973-1979年),人民币汇率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单一浮动汇率制。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我国把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设定为汇率制度的目标,并且要求汇率制度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钉住一篮子货币”是人民币汇率稳定与 效率权衡的结果。 (二)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制度发展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为汇率双轨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进入了经济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使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提高,我国的汇率体制由单一汇率制改革为双重汇率制。我国的汇率制度从官方汇率制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并存(1981—1984年)过渡到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弊病逐渐显露,所以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改革中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94-2005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有条件的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其后《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在1993年12月正式颁布,其中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包括:将人民币官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原因探析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原因探析 摘要: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如何解释开放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动因和目的?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原因 一、背景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币在发行时未规定其金平价。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2008年4月29日,《中国证券报》发表文章称: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行,我国推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由此,与人民币升值问题密切相关的我国汇率制度演变历史,引起人们关注。 二、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原因 1.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总论 汇率是国际金融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人民币汇率是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杠杆,也是实现和衡量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重要指标。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增长状况;经济增长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都会引起货币价值的上升,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心,外国投资者必然踊跃前往该国投资,从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增加,该国货币需求旺盛,币值自然上升。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来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经常项目顺差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就潜在地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且在我国资本项目基本上是连年顺差的,外汇储备明显增加,这表明外汇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本国货币有升值的压力。 三: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一般地,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波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们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该国货币转化为其它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 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汇率是两国币值的对比,发行货币过多国家,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在该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时,就要付出比原来多的该国货币。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相反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美元的币值在下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上升,人民币会有升值的压力。 四: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则本币由于稀少而更有价值。通常货币供给减少与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相伴而行,从而造成总需求、产量和就业下降,商品价格也下降,本币价值提高,外汇汇率将相应地下跌。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额货币则以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本国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这将会促进相对低廉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外汇汇率将上涨。 五:国外环境的变化:(1)外国政府的政治压力:一些西方国际声称人民币价值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姓名:李骥班级:08市场2班学号:0845207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亦即人民币升值2%,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人民币就开始了不断的升值,这一消息随即震动了整个世界。中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需求,确定一篮子货币的货币种类及其权重,作为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参考。这种币种多元化的,分散组合增强了汇率的弹性,符合中国当今的国情,特别时经济全球化和外贸多元化的实际。可以说,这一汇率改革的推出,是在恰当的时候打出了一场漂亮的战争,时机把握相当准确。 汇率改革以来,实践证明,一篮子结构性政策为发挥汇率在影响内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造了条件;而汇率改革的适时推进,也能为其他改革赢得空间,在我国资源价格等改革的推进中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汇率政策还与解除进口管制、放松外汇管制和加快走出去等政策相结合,对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加剧发挥重要作用。汇率的灵活性增强,还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总之,汇率改革对于我国各个方面都意义重大。 汇率机制的改革,人民币升值,扩大进口支持内需,降低进口成本,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国累计进口27290亿美元,其间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相当于节约进口成本16497亿元人民币。同时大量的技术、装备进口迅速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生产效率。此外,通过降低进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特别是减少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直接缓解我国物价上涨。 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改善和更加平衡的发展。在包括汇率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下,三大产业关系更趋合理,服务业比重增加,2008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9%,较2005年上升2.6个百分点。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配合了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2008年中西部地区GDP 占全国比重为37.1%,较2005年上升1.3个百分点。我国资源大量向出口部门分配的倾向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摘要:汇率制度是一国政府针对外汇交易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其对平衡一国内外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49年公布人民币汇率开始到现在,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调整过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在通过不断评估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逐步退出了固定汇率制度,走向了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于2005年0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发展历程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 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终于,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历程以1994年为分界线,可以分为“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和“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两个时期。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时期为1978—1993年期间,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1994年至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2004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2005年至今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多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无章可循的,其有内在的逻辑性、方向性和原则性,既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与国际汇率制度的接轨。 一政府调控为主时的汇率制度沿革: 1978年起,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原有的人民币固定汇率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越来越不利于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和促进对外经贸活动的开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逐

人民币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改革

一、汇改历史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实行过多种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情况如下图所示。 二、汇改解析 2.1 由单一汇率向汇率双轨制的改革 计划经济下的牌价汇率,在实质上并不是价格,而是一种财政手段,是国家对于计划内出口的补贴。外贸公司每完成国家出口创汇任务1美元,外汇必须上交国家,并且按牌价汇率得到相应的人民币。决定牌价汇率标准的,是出口换汇成本,即每出口创汇1美元,在国内付出多少人民币,主要是国内出口商品收购价格,加上13%的外贸手续费。每年年底,出口任务完成后,外贸部都要向财政部和计划委员会上报各个行业及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牌价汇率要根据平均出口换汇成本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保证按汇率支付给出口公司的人民币,能够补偿出口换汇成本。 2.2 由汇率双轨制向单一浮动汇率的改革 由于牌价汇率不可能因为出口连续大幅度贬值,我国在1982年开始试行汇率双轨制,到1988年正式实行汇率双轨制,计划牌价和调剂价格并存,二者之差是外汇额度价格。由于调剂市场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干预,因此,在管理严格的时候,调剂汇率与真正的市场汇率相差较多,出现黑市汇率。这时候,市场上存在着牌价汇率、调剂汇率、个人调剂汇率和黑市汇率共4种汇率,形成了综合汇率的复杂局面。双重汇率矛盾运动,调剂汇率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外汇管制失效,黑市严重。 2.3 由单一浮动汇率向参考一篮子货币浮动汇率的改革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正是在上述背景和环境下,经过一年多的周密部署和准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出台。在这之前的一年多时间内,确实有一些国际舆论和外部压力想迫使人民币升值。但是,这次汇率改革表明我国的立场十分明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不会屈从于外界压力,在对我国不利的情况下进行改革。 三、汇改效果 3.1 由单一汇率向汇率双轨制的改革 由单一汇率向汇率双轨制的改革,是人民币汇率走向市场化的一个过渡步骤。外贸企业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出售外汇,扩大了它们的利润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外贸企业出口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 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2. 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 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化,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摘要]本文先是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然后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背景;未来展望 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 (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国内背景。国内经济高速运行,汇率的变动是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对我国来说,决定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力量取决于经济层面。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球经济增长比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同低增长、衰退经济体一比,我国经济显得独树一帜,产生了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动力。国内经济走势健康平稳,为汇率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内在环境。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增加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增强吸收我国服务、货物出口能力,对外贸易顺差持续进行,提高了我国外贸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弹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回落,通胀率下降。固定资产增长速度、物价涨幅有所回落,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状态良好,稳定性增强,在这个时期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小的波动。国内货币信贷增长合理。我国货币信贷增长比较合理,M2增长速度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5%增长标准,贷款增长速度也比较平稳。货币信贷的良好运行给国内人民币汇率改革提供了经济环境。 (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背景。主要国际贸易伙伴顺差减少、逆差加大。德国、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作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对外贸易中的赤字加大。比如美国最大贸易逆差产生国就是中国。国际贸易变得政治化。美国目前处于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需要对某些行业进行结构的调整,提高行业竞争力,引起了行业利益的损失和失业的加剧。美国行业协会、劳工组织把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当成了就业市场压力的原因,通过对美国政府施压,要求政府保障其利益。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流入美国市场的商品量降低。日本也想通过嫁接经济危机到其他国家,提高人民币汇率来增强日本产品出口竞争力,缓解日本经济委靡不振的景象,平息长期国内不满情绪。 国际间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出现。新经济泡沫破灭导致经济衰退,美国经济面临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的难题,通过商品出口可以有效缓解这些赤字压力。想将产品出口到中国,体现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日本经济、欧盟经济体也处于经济的缓慢上升阶段,拉美国家也面临着金融债务问题,亚洲四小龙还处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同这些经济体一比较,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很快。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害怕中国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想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 国际贸易壁垒正在加大。2002年以来,美国、欧盟等地区对中国的贸易壁垒明显加大,例如贸易壁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立可以更好地为发达国家服务,使他们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得到优先保护,借此获取垄断利益。阻碍其他国家进入本国市场,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来说是不利的,中国的技术、科技、运输不发达,很难通过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这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依靠先进的技术可以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技术性贸易堡垒的存在还限制了中国向别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中国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改善了贸易条件。经济快速增长,国内对能源消耗程度加大,出口产品的国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汇率对整个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有重要影响,保证汇率水平的合理均衡十分重要。人民币汇率包括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汇率水平,二是汇率形成机制。只有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汇率水平的均衡和合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这就需要保持人民币的合理与稳定,从而保持人民币资产价值的稳定,因此,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5年7月以来,在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指导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初步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逐步向均衡水平靠拢,为国际经贸发展提供了稳定和良好的汇率环境。本轮经济危机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的波动幅度,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较快地实现稳定和复苏。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这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显著增强。企业和个人反应平稳,银行柜台结售汇业务并未出现异常波动。 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三点主要意义:第一、意味着中国金融改革的进一 步深化,它加速了中国金融市场和国际接轨的进程并能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并购已经形成趋势,人民币升值为中国企业应该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有利于中国百姓的消费,随着中国百姓到国外留学、旅游的人数日增,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升中国百姓的高档消费,对中国居民到境 外旅游、留学提供有利条件。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选择,不仅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继续推进汇改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维护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国际经贸环境。同时,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就必须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继续强调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重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要进一步改进汇率调节机制,更加注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增强汇率弹性,实现双向浮动。 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2005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案例三十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1949年至今,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有官定汇率到市场决定,从固定汇率导游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演变。 1、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制度(1949-1978年) 1949年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天际公布人民币汇率。以后,上海、 广州在中央统一管理下以天津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物价状况,公布各自的汇率。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一直钉住一揽子货币。 2、转轨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9-1993年) (1)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对外公布汇率的双重汇率制度。1981年-1984年间,人民币官方汇率实行了贸易内部结算价和非贸易公开牌价的双重汇率制度。1985年1月1日取消内部结算价,重新实行单一汇率,汇率为1美元折合2.8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汇率的第一次并轨。 (2)根据内外物价变化调整官方汇率。1985-1990年期间,我国根据国内物价的变化,多次调整汇率至1990年11月17日的1美元折合5.22人民币。 (3)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1980年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实行外汇调剂制度,设立外汇调剂中心,开办外汇调剂公开市场业务,形成了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从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实行汇率有管理的浮动,1993年底调至1美元折合5.8元人民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至今) (1)自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汇率。这是人民币汇率的第二次并轨。 (2)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中国为维护地区经济与金融稳定,以大国负责任的姿态,保持人民币汇率坚挺,从而也使中国的汇率实质上形成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人民币汇率至1美元折合8.7 元人民币。 (3)2005年7月21日央行发布公告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至此人民币汇率进入稳中有升的态势,并且2007年人民币汇率更是节节攀升,屡创新高,至2007年9月13日已达到1美元折合7.516元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9—9190(2005)8—0003一06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李晓鹏 [摘要]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认为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减少贸易摩擦;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等。面对今后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取向,文章建议相关部门应主动应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和国际热钱炒作的压力;央行可通过“一篮子”货币的界定实现汇率调控的灵活性;人民币汇率更趋灵活性将加大央行对外汇市场管理的难度;大力发展远期外汇市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关键词]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升值 自200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为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金融界和学术界对于如何改革汇率制度及人民币是否升值和何时升值也展开了诸多讨论。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消息,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与此同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那么,如何看待此次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和意义,本文将从国际、国内的经济金融背景入手,对此次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重点内容做一初步分析,以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实质与走向。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的国际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和外贸总额不断增大,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民币汇率也因而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所处的国际背景主要有:1.主要贸易伙伴逆差扩大,顺差减少。作为中国的贸易伙伴,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华贸易赤字持续扩大。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5月,美国货物与服务贸易逆差为553亿美元,其中,对华贸易逆差158亿美元,占比高达28.6%。2005年1—5月,美对华贸易逆差累计达725亿美元,同比增长33%。中国仍是美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来源国。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速报显示,2005年上半年日本贸易顺差为4.5万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6.4%,这是日本贸易顺差的降幅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首次突破20%。 2.贸易政治化趋势突出。美国经济现今处于经济周期的调整期,某些行业失去竞争力,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由此带来失业与行业利益损失。美国相关行业协会和劳工组织认为中国的廉价商品给美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较大压力,纷纷出面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保护其原有利益。美国迫于这些压力,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量进入美国。多年来日本经济一直萎靡不振,日本政府也急需转嫁经济危机给其他国家,迫使人民币升值以提高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乎息国内长期以来的不满情绪。 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新经济泡沫崩溃带来的经济衰退,美国经济一直难以摆脱贸易、财政双赤字的困境,这种情况下发展出口就显得特别重要。美国希望更多地将美国产品出口到中国,这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不景气,欧盟经济也未见好转,昔日生机勃勃的亚洲“四小龙”也未完全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拉美国家经济由于金融与债务问题,发展速度今不如昔。相对其他地区经济普遍萧条的现象,中国经济和出口增长的速度相当快。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担心中国经济和贸易增长过快可能会给自己的经济利益带来损害,势必会想办法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以期扼制中国这种发展势头。 4.贸易壁垒强化。自2002年以来,美、欧对华的贸易壁垒明显加强。据统计,美国2002年至2005年4月 [作者简介]李晓鹏,男,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在职博士生(北京,100032)。

从变迁历史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新思路

从变迁历史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新思路 刘瑶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本文介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历程,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钉住货币篮子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双轨制及两种不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通过对历史上汇率制度的探讨和我国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应沿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爬行钉住制—浮动汇率制”这条道路稳步发展,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制度最终过渡到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改革思路 A new path of the RM B 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in the historical view Liu Yao (Business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 Shandong264209,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mainly includ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 adjustable peg system of fixed exchange rate,pegged to a basket of currencies and the exchange rate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two different dual-track system of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Throug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our status quo,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hina's 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should follow a"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crawling peg system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path to proceed steadily.with the gradually increased fluctuations of RMB exchange rate,the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will eventually transit to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Key words:the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transition;changing path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这一时期,我国的汇率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2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汇率制度。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外局势还不稳定,我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可,对外经贸尚未正式起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为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调整频繁,稳定性弱。第二阶段(1953~1973年),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这一时期国际汇率制度正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这种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具有刚性,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受市场供求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失去了经济杠杆作用。第三阶段(1973~1979年),钉住货币篮子。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崩溃,我国将汇率制度的目标设定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并要求汇率制度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人民币汇率稳定与效率的权衡决定了其制度为钉住一篮子货币。 (二)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这一时期的汇率制度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3年),汇率双轨制。这一阶段,官方汇率先与贸易内部结算汇率并存,后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前者由于存在严重高估官方汇率的情况,最终导致人民币频繁大规模的贬值;后者存在的基础是外汇留成制度,即允许出口商将官方市场上的留成拿到调剂市场去交易,实际上是一种政府给予出口商补贴的隐性复汇率制度,所以此时汇率制度较为灵活。第二阶段(1994~2004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并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有条件的兑换,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但完全意义上的汇率市场化还未实现。第三阶段(2005~至今),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