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与考核重点(2017年)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与考核重点(2017年)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与考核重点(2017年)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与考核重点(2017年)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领会: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一、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更偏重于应用学科和社会学科。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陈鹤琴。1925年他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808天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该书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著作。同年,在此基础上,他又写出了《家庭教育》一书,该书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典范。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受近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进化论思想和科学心理学的影响。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在对自己孩子3年的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因此,普莱尔被尊称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L.Hollingworth)提出要研究人的一生心理发展。1930年,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

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性原则。

识记: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测验法。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二)发展性原则:是指坚持用发展变化析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

(三)教育性原则:是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

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教育实践。

(五)伦理性原则: 是指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

识记: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两个随机后测设计;两个随机组前后测设计。

领会: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两个随机后测设计;两个随机组前后测设计。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1.横断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优点是:①研究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研究任务,并可以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年龄被试的某种心理活动开展研究。②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③在同一时间对被试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可以避免研究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①比较系统地、详细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质变的规律。②可以揭示出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③对于那些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看出学生发展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才能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

这种研究设计就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1.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

2.两个随机组前后测设计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什么是观察法: 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2.观察法的种类:(1)长期观察法与定期观察法; (2)全面观察法与重点观察法

3.观察法实施的要求

第一步,先采取自由地观察。

第二步,在假设指导下进行有系统地、有组织地观察。

第三步,控制某些变量进行观察。

(二)实验法: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2.实验法的种类:

(1)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2)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3.实验法实施的要求

①理论准备,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

②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包括说明实验目的、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操作(即要给出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要使研究的自变量可以进行操作)、变量的测定方式以及实验的步骤等。

③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试,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靠,性能是否正常。

④对被试进行训练,让被试熟悉实验环境,理解实验的指导语以及进入实验状态。

⑤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加以解释与评价。

(三)调查法:是指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

(四)问卷法:是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它是调查法的一种。

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

(五)测验法

1.什么是测验法: 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一节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领会: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儿童教育观,儿童情绪发展与人格发展简单应用:行为注意的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华生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四)华生的儿童教育观: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 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第二节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识记:本我,自我,超我,焦虑,心理社会任务,自我同一性。

领会: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阶段轮与儿童焦虑情绪的发展,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简单应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越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1)原我类似于“无意识”的含义。它是最原始的、本能的、而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部分。

(2)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

(3)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良心,一是自我理想。

(1)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

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的标准,即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是由其“性”的发展所造成的。

(2)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

第一阶段:口唇期;第二阶段:肛门期;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第四阶段:潜伏期;第五阶段:生殖器期

焦虑主要有三种:

第一,客观性焦虑。这种焦虑是由环境中真实存在的、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的。这是一种最容易降低的焦虑,因为只要采取必要的行为就能排除这种焦虑。

第二,神经性焦虑。这种焦虑是由于担心原我的需要所产生的冲动可能战胜自我引起的。

第三,道德上的焦虑。这种焦虑是由于担心违背超我,使原我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

(2)儿童焦虑的特点:第一,存在着个体差异。第二,存在着年龄差异。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信纸P38

1.心理发展的动力

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人在出生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体。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发展。人的发展不是单纯地表现为情绪过程或心理过程,而是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加以结合,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

3.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五个阶段是埃里克森针对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提出来的。

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识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成熟。

领会: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与内容;心理结构的特性。

简单应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

综合应用: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第一是成熟。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第三是社会经验第四是平衡。

皮亚杰认为,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他属于毁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观点。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遗传,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有三种方式:

(1)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2)顺应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亦即当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主体的图式不适应客体时,就要调整和改变主体的图式,使之适应客体的过程。顺应是图式的质变。

(3)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皮亚杰认为,心理是按一定阶段发展的,阶段的具体含义是:

第一,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过程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发展表现明显的阶段性。第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由于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到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则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会改变。第三,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次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质的飞跃。

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四)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岁—7岁):第一,自我中心主义。即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是一致的。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谓运算,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

第一,守恒性。所谓守恒,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五)心理结构的特性

皮亚杰提出,心理结构有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

所谓结构的整体性,就是说心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

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临床法。所谓临床法,就是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P51

维果斯基(L.S.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识记: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内化学说

领会: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心理发展的含义与原因

简单应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内化学说

综合应用: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维果斯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维果斯基提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

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重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结合,形成了高级的心理结构。

第四,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第五,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心理发展的原因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

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维果斯基给内化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

第五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领会: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综合应用:比较并评价维果茨基与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①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只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②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③承认遗传,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要反对遗传决定论;④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夸大,要反对教育万能论。

朱智贤认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①要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②反对脱离实际,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风气;③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④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智力与人格。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遗传、成熟与环境的关系

识记:遗传;成熟

领会: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遗传、成熟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遗传及其作用

(一)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笥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二)遗传的作用

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1.孟德尔法: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作的作用。

(1)染色体异常疾病

2.高尔顿法:高尔顿法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1)对双生子的研究

二、成熟及其作用

(一)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工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必须以生理发育、变化、成熟为物质基础。

(二)成熟的作用: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3.第二信号系统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三)坚持成熟制约心理发展,反对成熟决定论

关于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1880—1961)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②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③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当发育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时,学习或训练不起任何作用。

成熟和遗传因素一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个体心理的发展,但它们不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惟一条件,更不是决定性条件。

三、环境及其作用

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和平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

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关于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作用的社会环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卢纳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对社会环境做了系统分析。

布鲁芬布卢纳将社会环境系统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

①核心子系统是家庭与父母。家庭是个体生存和生长的基本环境,父母为个体提供了生存和生长的条件。

②中间子系统是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

③外在子系统是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

④外在大系统是历史文化。

(2)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

遗传只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社会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因为研究发现,贫乏环境可使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丰富环境可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①剥夺环境可导致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

②丰富环境可改善儿童智力的发展

(3)社会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

①教育主导个体心理发展

②教育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但这并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四、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一)遗传决定论:该理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二)环境决定论:该理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调和论

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儿童内

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二者的合并。实质上,这都是把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看成是两个等同的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遗传是差不多的,其心理发展之所以有差异,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因此,在遗传与环境关系问题上,绝不能不分主次地加以并列、折中、调和,从而在理论上陷入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在实践上带来危害。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动力

识记: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

一、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

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

第一种,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英国哲学家罗素。第二种,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德国心理学家彪勒。

第三种,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格式塔学派。第四种,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联想主义心理学。

第五种,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心理学家桑代克。第六种,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皮亚杰。

二、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

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对内因或内部矛盾的认识,要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第二,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

第四,新的需要和原须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五,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识记: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关键期

领会: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简单应用: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综合应用: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二)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对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必须以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为依据。

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同时,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

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

第一,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即印刻不是由被印刻的客体与食物联系在一起而使小鸡跟着它的;学习则是如此。

第二,印刻是不可逆的。而学习则不会这样。

第三,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

第四,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

四、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而又互相促进的。同时,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的具体表现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们是:

第一,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顺序。

第二,心理发展受个体所掌握的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

第三,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需要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

第四,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

(二)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的具体表现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

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P83

第一节婴幼儿发展的概述P83

(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识记:身高的发展;体重的发展;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领会: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P83:1.身高; 2.体重;

(二)神经系统的发育

1.神经系统的结构

(1)脑的重量

2017.4 P85 C

(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阶段1,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阶段2,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阶段3,具体刺激—词的反应。

阶段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

识记:游戏;单人游戏与集体游戏;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领会:游戏的发展。

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P86

(一)游戏:

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并通过游戏了解周围人们的劳动、生活和道德貌,同时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游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游戏是婴幼儿的主要活动。

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二)游戏的种类

单人游戏是指单独一个人进行的游戏。

集体游戏是指多名儿童共同参与进行的游戏活动。

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通过创造性想象而形成的游戏,它有明确的主题、目的、角色分工、内容丰富、情节多变等特点。

教学游戏是指结合一定教学目的的而编制的游戏。

活动性游戏是指发展幼儿身体技能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可以使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其运动能力。

(三)游戏的发展: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心身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出现,其游戏的内容、形式等都发生了变化。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 2.独立性显著增加 3.计划性逐渐加强 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 5.内容更加丰富

第二节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P91

(三)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识记:记忆的发展规律。

领会:动作发展的意义,动作发展的规律。

综合应用:婴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P88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

二、记忆的发展P90

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的发展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发展(短时记忆的容量)

幼儿初期主要以无意识为主。凡是他们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容易被记住。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识记能力初步发展起来。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92

婴儿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即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

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幼儿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而不是凭借事物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来进行。

四、言语的发展P96

言语的发展是从婴儿1岁左右能说出第一批真正理解的词开始的。学术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词出现之前过程称为言语发生期。将词出现之后的过程称为言语形成期。

2.言语形成期

婴儿在言语形成期内,经过短短的2—3年的时间,便初步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在言语形成时期,婴儿言语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3.语法的发展

随着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语法结构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简单句逐渐发展为复合句。第二,陈述句逐渐被多种形式的句子所取代。第三,修饰句逐渐取代无修饰句。

内部言语的发展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99

(一)情绪的发生

(二)情绪情感发展的内容

情绪的发展(笑、恐惧、)

情感的发展(依恋、道德感)

六、意志(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而下原则、由近及远原则、由大到小原则

(二)动作发展的意义及过程

手的动作

行走动作

(四)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识记:自我意识

领会:性别角色

综合应用:婴幼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婴幼儿的主导活动

第三节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P103

一、个性的发展P103

(一)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形式: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二)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一种最为明显的、稳定的个性特征。1.婴幼儿的气质类型

(1)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以下9个维度(①活动水平;②生理节律;③注意分散度;④接近—退缩;⑤适应性;⑥注意广度和持久性;⑦反应阈;⑧反应强度;⑨心境)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1,容易型。类型2,困难型。类型3,延缓型。

(2)巴斯和普罗敏的活动特性说

情绪型、活动型、社交型、冲动型四种。

2、婴幼儿的气质的发展:首先婴幼儿气质类型及特点有很强的稳定性。其次,婴幼儿气质类型及特点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三)性格

性格是婴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婴儿生活的环境中,母亲起决定作用。

陈帼眉(活动好动、好奇好问、易冲动、自觉性差、缺乏自信心,模仿性强)

二、社会性的发展P107

(一)婴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婴儿社会化要经历一系列阶段逐渐进行的。

具体为:1.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0—6个月)。2.社会性情感联结建立阶段(7—24个月)。 3.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4—36个月)。

(二)同伴关系

(三)性别角色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没有性别恒常性。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性别认同阶段(2-3岁)。

阶段2,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阶段3,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同性别孩子,异性别孩子。

第五章小学生心理的发展P110

第一节小学生发展的概述P110

(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

识记:身高和体重的发展特点,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

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P110

(一)身体的发展: 1.身高 2.体重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1.脑的重量:刚入学的小学生的脑重已经发展到成人脑重的90%。

大脑皮层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神经系统的机能

(1)神经兴奋——抑制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

(2)抑制性条件反射的发展

(3)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发展;

(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的转变

(5)左右脑机能不断分化

(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

领会:学校学习的特点;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态度的发展。

简单应用: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应用:小学生学习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P113

(一)学校学习的特点

1.学习要越过直接经验;

2.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3.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倾向性。

4.学习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为主

(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

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

1.学习促进学生责任感和义务感发展

2.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心理活动有意性和自觉性发展

3.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和性格发展

(三)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习动机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具有如下趋势:

第一,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远大的、自学的学习动机发展;

第二,从具体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

第三,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

2.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并能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

3.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所作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

(1)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

(2)小学生对对待学业分数的态度

(三)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

识记:形状知觉的发展;方位知觉的发展;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发展的过程;观察品质的发展;记忆发展的特点。

领会:概念的发展;想象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

简单应用:小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与教学;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与教学;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与教学;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综合应用: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教学。

第二节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P116

一、感知觉的发展P116

(一)感觉

1.颜色视觉

小学生的颜色视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而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视觉感受的发

展(2)颜色偏好

2.听觉

(二)知觉

1.知觉发展的特点:(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提高

2.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的发展

(2)方位知觉

(朱智贤等,1964)研究发现小学生对左右关系的认识,经过三个阶段:

阶段1(5-7岁)。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阶段2(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阶段3(9-11岁)。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3)时间知觉

进入小学以后,在教学影响下,小学生的时间观念就很快地发展起来。

(1)时间估计能力的发展;

(2)时间标尺的利用;

(3)时间单位的认识

(三)观察

1.观察发展的过程:(丁祖荫1964)

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被试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片面,看不到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被试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空间关系认识图画的内容。

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被试认识各个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被试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个图画的内容。

2.观察品质的发展

观察品质指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

第一,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个别颜色。三年级学生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

第二,在观察的目的性方面,一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排除干扰能力较弱;集中注意使观察服从于规定的任务要求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

第三,在观察的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而且在观察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说。

第四,在观察的判断力方面,一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作出整体概括的能力很差,表述事物特征不系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于各种无意义的特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三年级学生的判断力有较大提高;五年级又有显著发展,观察的分辩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明显提高。

二、记忆的发展P120

(一)记忆发展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

2.意义识记逐渐超过机械识记;

3.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122

1.思维发展的特点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并表现出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

2.概念的发展

(1)概括性发展的阶段:阶段1,直观形象概括水平(7-8岁):阶段2,形象——抽象概括水平(8-10岁);阶段3,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10-12岁)

(2)数概念

小学生概念的发展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①7-8岁阶段。小学生一般已初步形成三位以内整数概念系统,可以逐步掌握三四位数。②9-10岁阶段。小学生的整数、小数概念系统正处于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已基本上能掌握万以上整数,其中个别项目(数位、相邻数)的掌握较好;分数概念正在开始形成中。③11-12岁阶段。小学生的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系统逐步趋向统一。

(3)字词概念

①小学生在选择概念的定义和给概念下定义时,都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水平;水平1,错误的定义;水平2,概念的重复;水平3,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水平4,接近本质的定义或具体的解释;水平5,本质的定义。

②小学生的字词概念发展,经历了从直观特征到具体形象特征,再到初步能揭示字词概念的一般特征,并接近本质的特征,最后到揭示本质特征,对字词概念下较完善定义的方向发展。

③小学生对不同的字词概念的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1)判断:是指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2)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由许多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二)想象P124

小学生入学以后,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想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1)有意性迅速增长;

(2)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3)还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4)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2.幻想的发展: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1)直观性和虚构性向抽象性和现实性发展;(2)由笼统性和肤浅性向分化性和深刻性发展

(3)由易变性向稳定性发展;(4)由非社会性向社会性发展

四、言语的发展P125

(一)口头言语

入学前的儿童,已掌握了2500-3500个口头词汇。一年级小学生的口头言语以话占主导地位;二、三年级小学生的独白言语开始发展;四、五年级小学生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他们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小学生掌握阅读,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

阶段1,分析阶段。

阶段2,综合阶段。

阶段3,分析综合阶段。

3.写作的发展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大体上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阶段1,口述的阶段。

阶段2,过渡阶段。

阶段3,独立写作阶段。

4.内部言语的发展

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阶段一,出声思维阶段。

阶段二,过渡阶段。

阶段三,无声思维阶段。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127

(一)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强

(二)情感发展的内容

1.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道德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②具有明显的转折期,一般是在小学三年级。③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德范畴的情感体

验有所不同,如义务感,良心等情感体验发展较早较好。④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崇高道德观,对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六、意志的发展P129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定的目的和任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意志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46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下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体现其学习方法的观点是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教无类 2.问卷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以下关于问卷法实施的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问卷中的题目数量不应过多 B.问卷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 C.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 D.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开放式形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封闭式形式 3.被世人公认的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癔病研究》 B.《精神分析引论》 C.《梦的解析》 D.《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4.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中,以下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A.守恒性 B.去自我中心主义 C.具体逻辑推理 D.命题推理

5.第一个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关系的是 A.高尔顿 B.孟德尔 C.詹森 D.高德尔得 6.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中间环节是 A.教育措施的提出 B.激发个体新需要的产生 C.知识的领会 D.个体心理发展 7.个体的身高在人的一生中增加最快的时期是 A.婴幼儿期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8.幼儿游戏的最高级形式是 A.集体游戏 B.创造性游戏 C.教学游戏 D.活动性游戏 9.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当他们对不同的对象能做出有很大差别的反应时,表明其正处于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 C.特定的依恋阶段 D.目标调整的参与阶段 10.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 B.学校学习 C.体育训练 D.德育训练 11.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指的是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点 课程代码:00456 第1篇德育心理 第一章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我国的传统德育心理思想 1.关于道德认识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其的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是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论述。如王守仁也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调理其性情”。 3.关于道德行为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我国不少思想家强调行的重要,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如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4.关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求说与外铄说。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现今品德心理研究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2.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价值取向 3.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观)。 4.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作用。 5.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节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品德发展? 2.什么是品德教育? 3.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四节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1.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最早由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应用的间接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法主要是把道德矛盾投射在道德情境故事中,进而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章道德认识的发展 1.什么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什么是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1.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2)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4)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 1.如何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理解)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5)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 年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他律水平逐渐过渡到自律水平;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2.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第三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资料

1、广义、狭义“发展心理学”的含义: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个体发展学 2、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伦理性原则 4、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式交叉设计 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问卷法(5)测验法 6、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种类: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上的焦虑 8、皮亚杰关于适应的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10、格赛尔的成熟决定论:关于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小。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当发育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时,学习或训练不起任何作用。格赛尔上述观点得到了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的支持。 12、性别恒常性的发展: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照片上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没有性别的恒常性。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性别认同阶段(2—3岁)。阶段2,性别稳定阶段(4—5岁)。阶段3,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13、几种知觉的类型:(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 14、自我意识: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16、高尔顿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17、不同心理学家关于人格个别差异的理论:(1)人格类型差异;性向说、独立—顺从说、机能类型说、场独立—场依存类型说、文化—社会类型说(2)人格的特质差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 18、智力诊断的工具:(1)筛选性测验;分类测验、画人测验、图片词汇测验(简称PPVT)、丹佛发育筛选测验(简称DDST)(2)诊断性测验;儿童智力筛选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ISC)、斯丹福—比纳智力量表、格赛尔发育诊断量表 20、桑代克的学习的规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 21、程序教学: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原理所设计的程序进行的一种自动化教学方式。程序教学把学生学习的教材分成许多小单元,然后按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分层次排列起来,学完第一小单元,就按程序学习第二小单元,依此程序前进。 22、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和条件: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24、替代强化:是通过观察榜样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简介引起的强化作用。 26、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含义: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将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全国2014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提出课程改革运用,使美国心理学更加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的心理学家是【】 A.杜威 B.布鲁纳 C.桑代克 D.皮亚杰 正确答案:B 2.横断研究设计是发展心理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优点不包括【】 A.缩短完成实验任务所用的时间 B.节省实验所需的人力物力 C.同时对相对较多的被试进行研究 D.有利于揭示连续心理过程 正确答案:D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学阶段儿童心理社会危机如果得到积极的解决,那么他们将体验到【】 A.希望的实现 B.意志的实现 C.能力的实现 D.目的的实现 正确答案:C 4.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华生 D.弗洛伊德 正确答案:D 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逻辑思维最早出现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正确答案:C 6.根据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高级心理机能源自【】 A.教育 B.成熟 C.练习 D.遗传 正确答案:A 7.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A.家庭 B.发展 C.学校 D.教育 正确答案:D 8.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在布鲁芬卢纳的社会环境系统中属于【】 A.核心系统 B.中间子系统 C.外在子系统 D.外在大系统 正确答案:B 9.埃里克森将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所依据的标准是【】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胬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强调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指的是 A.教育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将实验法分为 A.自然实验法和教育心理实验法 B.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3.被世人公认为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梦的解析》 B.《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4.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随意机能的发展 B.个性的形成 C.社会文化历史制药性的发展 D.抽象一概括机能的发展 5.遗传学之父”是 A.斯波丁 B.孟德尔 C.高尔顿 D.格塞尔 6.在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上,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皮亚杰总结出有6种观点,其中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学派是 A.联想主义心理学 B.桑代克 C.皮亚杰 D.格式塔学派 7.婴幼儿的主导活动是 A.吸吮 B.睡眠

C.游戏 D.学习 8.婴幼儿怕黑、怕狼、怕坏人等,属于 A.本能的恐惧 B.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C.怕生 D.预测性恐惧 9.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突出特点为经常大声哭闹,容易烦躁和发怒,爱发脾气,不容易接受爱抚,这类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属于 A.容易型 B.困难型 C.延缓型 D.狂躁型 10.学生对学习所做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指的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态度 D.学习情感 11.以下关于小学生注意广度发展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B.随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C.存在性别差异 D.男生的注意广度优于女生 12.研究发现,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是在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一年级 C.初中二年级 D.初中三年级 13.美国心理学家派瑞通过对青少年思维过程的研究,提出青少年思维发展要经过 四个阶段才能逐渐成熟。其中思维特点表现出认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表明学生思维发展处于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6)

2005年自学考“教育心理学”02111试题(有答案) 一、单选: 1、1924年出版的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廖世承)。 A、陆志伟 B、廖世承 C、陈德荣 D、潘菽 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对教材的(概括)。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D、概括 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思维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预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小李把测验成绩不理想归因为运气差,这种归因模式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 B、内部、稳定、不可控制 C、外部、稳定、不可控制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5、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自考自考”实验属于(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A、实验室实验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随机化现场实验研究 D、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6、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 A、顿悟过程 B、尝试--错误过程 C、同化过程 D、自行发现过程 7、布鲁姆提出的教育认知目标最低等级是(知识)。 A、知识 B、应用 C、综合 D、评价 8、心智技能的特点是(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A、观念性、内稳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A、学生的品德教育 B、教师的教学活动 C、课堂管理活动 D、学生的学习活动" 10、教师自编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指有效测验的(效度)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多选: 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能增加反应概率的条件作用范型包括(消极强化、积极强化)。 A、惩罚 B、消极强化 C、积极强化 D、无强化 2、与实验室实验比较,随机化现场实验具有(教学情景真实、外部效度高)。 A、教学情景真实 B、内部效度高 C、外部效度高 D、实验条件控制严格 3、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定向者”喜欢工作是(成败机会参半的、有风险的)。 A、非常容易的 B、极难的 C、成败机会参半的 D、有风险的 4、属于布鲁纳“再现表象”模式的是(动作性表象、映象性表象、象征性表象)。 A、外加性表象 B、动作性表象 C、映象性表象 D、象征性表象 5、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中的同化包括(归属学习、归总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A、归属学习 B、观察学习 C、归总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6、心智技能原型定向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直观示范、讲解操作程序)。 A、直观示范 B、讲解操作程序 C、操作实践 D、获得动觉映象 7、为促进学习迁移,合理安排教材的原则是(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综合贯穿)。 A、从一般到个别 B、逐渐分化 C、综合贯穿 D、难点分散 8、反映操作条件作用消退规律是(无强化、惩罚)。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无强化 D、惩罚

最新1月全国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 A.归纳作用B.调节作用 C.分化作用D.推理作用 2.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 C.教育D.心理发展 3.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A.霍尔B.华生 C.伍德沃斯D.高尔顿 4.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 A.需要 B.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C.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个体的实践活动 5.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 ..的是() A.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而学习则依赖于强化 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 C.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D.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 6.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属于()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 C.感觉登记D.长时记忆 7.斯金纳认为,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是() 1

A.强化B.教学 C.学习D.同化 8.主张把“S-R”改为“S-O-R”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B.托尔曼 C.布鲁纳D.威特罗克 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 C.强化D.观察学习 10.在以下观点中,不属于 ...布鲁纳关于发现法作用的观点是() A.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 B.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 C.发现法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 D.发现法有利于记忆 11.在下列四种内驱力中,属于稳定的内部动机的是() A.继起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12.在下列强化时程表中,强化效果最好的是() A.连续强化B.定比间隔强化 C.定时间隔强化D.不定时间隔强化 13.在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们列出了下列原因,其中属于积极的归因模式的是 ()A.考试太难了B.我的能力太差 C.我最近太贪玩了D.我正好没有复习到这部分考试内容14.1岁~1岁半的婴儿能够对熟悉的物体作出词的反应,表明这个时期婴儿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A.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具体刺激—词的反应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15.婴幼儿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与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是()A.生活活动B.劳动 2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2)

2001年自学考“教育心理学”02111试题(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强调“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是(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模式)。 A. 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B.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C. 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模式 D. 凯勒计划 2. 矫正来自同伴支持的问题行为的最佳方式是实施(团体相倚管理)。 A. 代币制经济 B. 家庭强化 C. 团体相倚管理 D. 个体相依管理 3. 如果受测者在多次进行某种测试时,所得测试分数几乎相同,说明测试(信度)高。 A. 效度 B. 信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4. 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整个学习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来确定每个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属(常模参照测试)。 A. 常模参照测试 B. 标准参照测试 C. 学绩测试 D. 教师自编学绩测试 5. “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加里培林)。 A. 布鲁纳 B. 乔姆斯基 C. 加里培林 D. 巴甫洛夫 6. 客体永存的概念是在(感觉运动)阶段建立的。 A. 感觉运动 B. 前运算 C. 具体运算 D. 形式运算 7. 埃里克森认识,小学儿童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主要是(勤奋对自卑)。 A. 主动对内疚 B. 主动对怀疑 C. 勤奋对自卑 D.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8. “五短教学法”是有(赫尔巴特)。提出的。 A. 夸美纽斯 B. 裴斯塔洛奇 C. 赫尔巴特 D. 乌申斯基 9. 在观察学习中,只要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强化,则等于观察者受到了间接强化,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此为(替代强化)。 A. 内部强化 B. 外部强化 C. 自我强化 D. 替代强化 10. 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研究持续时间较长,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它教育措施的效果,这种研究方法是(随机化现场实验)。 A. 实验室实验 B. 随机化现场实验 C. 单一个案研究 D. 描述性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 1. 强调学习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心理学家有(桑代克、斯金纳)。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托尔曼 D. 加涅 2.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奖励时,应该(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帮助学生作努力定向的归因)。 A. 完全依据分数的高低进行奖励 B. 注意创造一种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C. 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 D. 帮助学生作努力定向的归因 3. 阅读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智力技能)。 A. 操作技能 B. 动作技能 C. 心智技能 D. 智力技能 4. 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自动发生的、训练内容无关紧要、迁移取决于官能训练的程度)。 A. 迁移是自动发生的 B. 共同要素越多,越易迁移 C. 训练内容无关紧要 D. 迁移取决于官能训练的程度 5.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方法有(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缺乏需要、借助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 A.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B. 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C. 满足学生的缺乏需要 D. 借助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

2019年10月全国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9年10月全国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真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选题应该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实践,研究结果要接受实践检验、服务于实践。这一研究原则是 A.教育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2.下列有关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B.在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方面,年龄越小,言行越不一致 C.小学儿童的自觉纪律并未形成 D.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3.小学生在书法课上练习书法主要是一种 A.知识的学习 B.技能的学习 C.态度的学习 D.社会规范的学习 4.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持上述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布鲁纳 C.奥苏贝尔 D.班杜拉 5.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而学习,该学习动机属于 A.内部学习动机 B.远景性学习动机 C.认知的动机 D.近景性学习动机 6.高明把数学考试没有考好的原因归为:”自己平常不努力,很多时间浪费在打游戏上了“。高明的归因是 A.内部的归因 B.外部的归因 C.稳定的归因 D.不可控的归因 7.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使学生朝向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效应是 A.马太效应 B.晕轮效应 C.南风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8.下面心理学家中,属于认知学习理论流派的是 A.罗杰斯 B.布鲁纳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表示一般重要,※※表示比较重要,※※※表示很重要) 第一章绪论※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幼儿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得基础。※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更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得,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学前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6、卢梭写的《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的宣言”。※ 7、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8、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强调“感官教育”。※ 9、直接教学方案又叫贝-英学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教学方案,主要针对处境不利的儿童。※ 10、认知主义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一时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二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三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包括凯米-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和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12、凯米-德弗里斯幼儿教育方案的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原则、充实性原则、结构化原则。※ 13、对幼儿学习的特点的新发现(1)幼儿是主动邪恶学习者(2)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3)幼儿出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里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4)幼儿日常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学习效果最佳。(5)学习的个体差异。※ 简答题 1、简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选择题 1、哪位学前教育学家建立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A 卢梭 B 蒙台梭利 C 陈鹤琴 D 福禄贝尔 2、一下哪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流派() A直接教学方案 B 凯米-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 C 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D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第二章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华生、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托尔曼、班杜拉。※ 2、行为主义对学习的主张:一客观主义、还原主义、决定论、控制性。※ 3、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1)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应答性反应是只由主体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操作性反应指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2)强化原理:强调两个方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网络课堂答案Word版

第一章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分数:1分)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普莱尔 D. 何林沃斯 正确答案:C 2、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谁写的?(分数:1分) A. 普莱尔 B. 何林沃斯 C. 古德伊纳夫 D. 荣格 正确答案:B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期有什么特点? (分数:1分) A.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 B. 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C. 人本主义思潮兴起 D. 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经验 正确答案:D 4、关于横断研究的设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分) A. 需要反复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B. 被试会逐渐减少 C. 节省时间,人力 D. 能系统的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正确答案:C 5、探索性实验是指:(分数:1分) A. 对研究的问题了解有限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实验 B. 有明确假设和理论依据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C. 不能得到创造性的结果

D. 是自变量只有一个的方法

正确答案:A 6、关于问卷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1分) A. 只能个别施测 B. 是调查法的一种 C. 不需要严格设计 D. 只能采用开放式答题的形式 正确答案:B 7、哪个学派率先提出了要将人的一生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数:1分) A. 行为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正确答案:B 第二章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教育万能论?(分数:1分) A. 华生 B. 斯金纳 C. 巴甫洛夫 D. 班杜拉 正确答案:A 2、华生认为,初生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是:(分数:1分) A. 怕、爱、恨 B. 害怕,兴趣、哀伤 C. 怕、怒、爱 D. 高兴、哀伤、快乐 正确答案:C 3、原我是:(分数:1分) A. 惩罚性的 B. 是意识结构部分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10年4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9-300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9-305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2-49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2-56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6-200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6-218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1-18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3-74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3-87

1月全国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B.弗洛伊德 C.马斯洛D.华生 2.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A.成熟B.遗传 C.发育D.发展 3.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所构成的研究设计称为() A.聚合交叉设计B.单因素实验设计 C.多因素实验设计D.跨文化研究设计 4.华生认为,人格是人的什么系统的产物? () A.动机B.内驱力 C.习惯D.情绪 5.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受快乐原则支配最原始、最难以接近的部分是()A.超我B.原我 C.自我D.良心 6.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对羞怯、怀疑的矛盾B.勤奋对自卑的矛盾 C.主动对内疚的矛盾D.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 7.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A.成熟B.练习和习得经验 C.社会经验D.平衡 8.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该阶段为()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9.皮亚杰研究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实验法B.测验法 1

C.临床法D.问卷法 10.常见的由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为() A.唐氏综合症B.苯丙酮尿症 C.杭亭顿舞蹈症D.红绿色盲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B.成熟 C.社会环境D.个体心理特征 12.婴儿期的思维主要是() A.具体形象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D.辩证思维 13.婴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 A.生活活动B.游戏活动 C.学习活动D.劳动活动 14.婴儿有选择的社会性笑一般出现在() A.初生时B.5周时 C.3个月时D.5、6个月时 15.言语发展的单词句阶段是在() A.9~12个月B.1~1.5岁 C.1.5~2岁D.2~3岁 16.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A.三类B.四类 C.五类D.六类 17.幼儿理解性别不会因一个人的服饰、形象或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年龄阶段是()A.2~3岁B.4~5岁 C.5~6岁D.6~7岁 18.根据Selman的角色采择理论,到一定年龄时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了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仍可能会有冲突。这个年龄阶段在() A.6~8岁B.8~10岁 C.10~12岁D.12~15岁 19.从身高增长的速度来看,人的一生中会有两个快速发展期。第一次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次出现在() A.幼儿期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2

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将人格类型划分为内倾性人格和外倾性人格的心理学家是() A.斯普兰格 B.威特金 C.阿德勒 D.荣格 2.下面有关动机的错误论述是() A.动机决定行为的方向 B.动机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C.动机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结合 D.动机是行为的启动机制 3.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受意识控制、难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4.人的脑重量和容积达到最大值的年龄是() A.20—22岁 B.20—23岁 C.20—24岁 D.20—25岁 5.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学者是() A.廖世承 B.黄翼 C.陈鹤琴 D.肖孝嵘 6.先前学习中习得的原理和态度影响后面的学习。这是一种() A.逆向迁移 B.负迁移 C.特殊迁移 D.普遍迁移 7.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前后两次施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表示的信度是() A.内部一致信度 B.折半信度 C.复本信度 D.重测信度 8.斯陶布将个体的价值取向、移情能力和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等因素结合起来,解释()产生的过程。 A.道德判断 B.亲社会行为 C.品德 D.道德需要 9.世界上一个心理学验室创建于() A.希腊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10.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并将其划分为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和公正四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柯尔伯格 B.斯陶布 C.皮亚杰 D.林崇德 11.幼儿理解自己性别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年龄阶段是() A.2—3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12.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想法一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 A.自我中心主义 B.直观形象性 C.知觉的集中性 D.不可逆性 1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充当家长的角色。这反映了教师在扮演() A.教书的角色 B.育人的角色 C.管理的角色 D.代理的角色 14.最早对个别差异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是()

2017年04月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精神的某种能力在某个时期里对某种环境能敏感地反应和发展,并称之为(D) A.关键期B.准备期C.发展期D.敏感期 2.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派生下位学习,另一种是(A) A.相关下位学习B.变式下位学习C.同化下位学习D.推理下位学习3.我们如果口渴了就找水喝,出汗了就需要毛巾,这类决策的知识表征方式是(D)A.概念B.表象C.图式D.产生式 4.幼儿可以说出笔是用来写字的,这是(A) 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信息类知识D.数据类知识 5.在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个(D) A.具体目标B.网络系统C.变式D.核心经验 6.感觉与统合障碍称为(C) A.感觉统合下降B.感觉统合误差C.感觉统合失调D.感觉统合失误7.按照内部和外部动作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D) A.知觉技能B.运动技能C.操作技能D.智力技能 8.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就是(B) A.幼儿社会性B.幼儿社会性学习C.幼儿社会化D.幼儿社会学习9.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幼儿学习心理和幼儿(A) A.教学心理B.游戏心理C.认知心理D.发展心理 10.幼儿园情绪智力教育模式包括赏识教育模式和(A) A.情境教学模式B.活动教学模式C.暗示教学模式D.角色扮演教学模式11.儿童的发展是一种服从自然规律按照成熟类型进行的过程,它并不依赖于教学。这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A) A.皮亚杰B.维果茨基C.桑代克D.考夫卡 12.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C) A.实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测量法 13.首次提出“发展适宜性教育”这一概念的组织是(B)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B.美国幼儿教育协会C.儿童权利基金会D.世界学前教育年会14.“教育心理学之父”是(B) A.梅伊曼B.桑代克C.华生D.乌申斯基 15.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开始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处于(C)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儿童阶段D.胜任阶段 16.教师在于完善个体的心智,是知识渊博、有理智和有道德感的人类发展者,这体现了教师是(D) A.执行者B.治疗者C.辅助者D.解放者 17.根据霍夫曼的道德情感发展理论,儿童不能意识到另4人是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一个,通

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重点

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重点 第一章 1、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第二章 1、1、加涅:学习记忆模型 A、加工系统(操作) B、执行控制系统 C、预期控制系统(动机) 2、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A、发展对学习有制约作用 1)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基础。(拔苗助长是错误的) 2)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B、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3、学习准备期:又名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 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适合性包含3个因素:个体生理因素、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是教学的出发点、 4、学习关键期: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 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Eg: 2岁——口头语言、4岁——形状直觉形成4-5 岁——学习书面语言。 5、发展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此能力某方面最为迅速时期。4岁前 Eg:2—4岁——语音学习、5—5.5岁——掌握数概念

6、发展性教学:维果斯基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是,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7、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基础) 1、学习理论诞生的标志:桑代克的“联结说”。 2、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2、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实质性练习、非人为的联系、先行组织者、上位学习 下为学习、并列结合学习、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首次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S——0——R。实验:位 置学习、迂回实验、潜伏学习实验。 4、班杜拉(容易被考到)——社会性学习理论: 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 5、人本主义理论——讲学习氛围。(即可)马斯洛、罗杰斯 6、建构:3种倾向:认识、社会文化、行为 第四章 1、幼儿学习:幼儿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学习,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 包括各种生活技能的学习。 2、幼儿学习的基本模式——操作学习。 3、幼儿学习的特点: A、游戏室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 B、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C、幼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 D、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性与促进 4、皮亚杰:前运算阶段布鲁纳:肖像表征阶段 5、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辅导性动机、主导性动机 6、幼儿学习动机的培养:(大题) A、奖励和敲入其分地评价以强化内部学习动机。 B、及时反馈以强化幼儿的成功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C、适时地揭露事物的本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7、发展记住两句话:外部动机起主导,内部动机逐渐发展。主从关系开始形成。 8、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水平迁移、垂直迁移、逆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同化、顺应 9、问题解决等于迁移 第五章 1、游戏的心理特征: A、游戏是一种意向性活动;是与认知性活动相对应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向性活动是人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游戏是一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活动。(活动动机的内源性、活动目的隐蔽性、活动过程松散性、活动内容虚构性、活动规则变通性、活动主体积极性) B、游戏是可观察性行为(认知行为、交往行为、宣泄行为) C、游戏是一种情境性活动(熟悉同伴、玩具或引发儿童兴趣操作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