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政治 计算题(教师版) 人教版

2020年高考政治 计算题(教师版) 人教版

2020年高考政治 计算题(教师版) 人教版
2020年高考政治 计算题(教师版) 人教版

2020届高考政治专题复习之计算题归类分析

一、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

考查知识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方法:准确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以及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

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1:(2020年全国卷Ⅰ24)假设某国2020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2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20年的价格分别是:( A )A. 5元 6元 B.10元 12元

C. 20元 24元

D.8元 16元

解析: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甲产品的价格应为5元,通货膨胀率为20%情况下则为:5+5×20%=6元,(注:通货膨胀率= 差/原来,贬值率= 差/现在)

例2:(2020年全国Ⅱ卷24 )假设某企业2020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2020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

A. 4元、 4元、 60万元

B. 6元、 8元、 90万元

C. 4元、 6元、 90万元

D. 8元、 6元、 120万元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计算。因为2020年该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50%,所以该企业甲商品的个别价值为6/(1+50%)=4元;社会价值即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所以不变,为6元;价值总量=6×10(1+50%)=90万元。故答案为C。

例3:(2020·全国新课标卷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2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A.80,84 B.84,80

C 84.64 D.84,100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价值量与汇率计算。实行零关税前,因为汇率为1∶8,关税为5%,所以M商品用N国货币表示价格为(10×8)×(1+5%)=84。实行零关税后,因为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且零关税,所以价格为:10/(1+25%)×8=64。故答案为C。

4、(09全国Ⅰ24)某小企业2020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20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20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20年相比:()

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

解析:2020年该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0万*6=60万元,2020年该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0万*(1+10%)*6=66万元,故增加6万元。

5、(09江苏7)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 B 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A.2

B.4

C.8

D.16

6、(08海南卷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20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20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20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 B.7小时

C.7.5小时 D.8小时

解析:2020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1+20%)=12万件,每件生产时间为6/(1+20%)=5小时,乙企业不变,2020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2万*5+8万*10)/(12万+8万)=7小时。

二、纸币发行量的计算题

考查知识点: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关系

方法:记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并能熟练使用。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商品数量×商品单价/货币流通次数

例1:如果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销售商品总量为500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8元,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5次。那么,这一年里货币发行量应为亿元。如果这一年实际发行了16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钱相当于元,这会引起 :

A.8000 0.5 通货膨胀

B.4000 0.25 购买力降低

C.16000 2 纸币升值

D.2000 3 购买力提高

解析:根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这一年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5000

×8)/5=8000(亿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纸币为16000亿元,为实际所需货币量的2倍,所以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此时1元钱的购买力只相当于8000/16000=0.5(元)。

例2:假定市场上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亿元,且待售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此时发行纸币500亿元。纸币在此期间平均流通4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 ) A、0.5元货币的购买力 B、1元货币的购买力

C、2元货币的购买力

D、4元货币的购买力

解析:纸币平均流通4次,实际需要纸币250亿元,但发行量为500亿元,故此时的1元纸币相当于0.5元的购买力。

例3:假定今年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由去年的2000亿元上升为3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由去年的一年4次上升为今年的一年5次,那么今年流通需要的纸币量应有这样的变化:( )

A.需要发行纸币400亿元

B.需要增发纸币100亿元

C.纸币发行量不变

D.需要增发纸币10亿元

解析:根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去年流通需要的纸币量为500亿元,今年为600亿元,故需要增发纸币100亿元

4、甲国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为,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现在的价格是。()

A.28% 44元B.25% 40元C.22% 36元D.25% 37.5元

解析:根据根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由于生产发展,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应6万亿元,而实际执行结果却有8万亿元。因此, 8万亿元的购买力只相当于6万亿元的购买力,意味着等量货币只具有了原来75%的购买力,故贬值了25%(X=(8-6)/8)。注:通货膨胀率= 差/原来,贬值率= 差/现在

三、关于汇率的计算题

考查知识点: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

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外汇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利:人民币升值可以使老百姓手中的钱更值钱,用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外国商品;有利于偿还外债;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结构,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增强,有利于扩大进口,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弊: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和资本外流,失业增加,不利于扩大内需,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1、(2020高考·北京卷35)不考虑其他因素,图9中汇率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

①2002至2020年,中国出口到法国的纺织品更具竞争力了

②2002至2020年,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机械设备变得便宜了

③2020至2020年,中国企业赴欧元区国家投资设厂更有利

④2020至2020年,法国学生来中国留学需要的费用减少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例2、(2020?重庆,35)根据表1数据计算判断,汇率的变化将有利于:

A、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B、欧元区对中国的出口

C、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

D、欧元区对美国的出口

解析:08年2月,1欧元=1.46*7.18=10.4828元人民币, 08年7月,1欧元=1.59*6.83=10.8597元人民币,故欧元升值,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

例3、(2020四川文综26)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小张又将1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小张:()

A.损失了人民币1600元

B、减少了人民币损失1600元

C. 损失了美元160元

D. 减少了美元损失160元

解析:小张按1:8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需要人民币8000元,两年后美元汇率下跌20%即汇率为1:6.4,挽成人民币为6400元,故损失了1600元。

例4、(2020·天津·27)我国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按10美元/件的价格售出100万件某商品,该企业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为人民币14元/件。假设结算当日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7元,则该企业可以获得利润为人民币:( B )

A.1400万元

B.5600万元

C.7000万元

D.9800万元

四、储蓄存款(债券)利息计算题

考查知识点: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注意材料提供的是何种利率,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就是指年利率)

注:注意复利的计算,2020年10月9日起暂免征收利息税。

1、农民工小张返乡创业获得当地银行40万元贷款支持,贷款期限2年,贷款年利

率5%。如果按复利计算,贷款期满时小张需支付的贷款利息为(C )

A.2万元 B.4万元

C.4.4万元 D.4.2万元

2:(2020高考?浙江卷26)如果甲国年利率为 1%,乙国年利率为 3%,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呈贬值趋势,预期一年后贬值 2%,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从投资的角度看

A.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甲国

B.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乙国

C.甲乙两国资金出现等量流动

D.甲乙两国间停止资金流动

解析:以甲国货币100元为基准,如果在甲国投资,一年后本息共101元,如果在乙国投资,一年后本息共103元。但贬值2%后,实际币值为103*(1-2%)=100.94元,可见,更多的资金将流向甲国。

3(2020辽宁、宁夏文综12)某企业年初自有资本4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当年贷款的年利率为8%,企业的毛利润(毛利润/总资产)为10%,则企业的年净利润为 D

A.29.2万元 B. 32万元

C .39.2万元D. 42万元

解析:总资产=自有资本4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净利润=毛利润(自有资本4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10%-银行利息(银行贷款100万元×8%)。

4(2020年·北京文综卷·29)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居民的理财方式日益多样。小华

有人民币7700元,如果目前汇率是1美元=7.7元人民币,人民币一年存款利率是3%,美元是4%,预计一年后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7.5元人民币,小华可行的最佳理财方式是

A.用人民币存款,一年后可得8142元

B.用人民币存款,一年后可得7931元

C.用美元存款,一年后可得1057美元

D.用美元存款,一年后可得1040美元

解析:用人民币存款,一年后可得:7700*(1+3%)=7931元人民币,用美元存款,一年后可得:(7700/7.7)*(1+4%)=1040美元,转化为人民币为:1040*7.5=7800元人民币,故选B

五、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适用5%~45%的税率;

比例税率:20%。适用范围:

(1)劳务报酬所得;(2)稿酬所得;(3)特许权使用费所得;(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5)财产租赁所得;(6)财产转让所得;(7)偶然所得。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20日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拟将工资薪金减除费用标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000元。草案拟将现行工薪所得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扩大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

个税改革前后部分税率对比表

如果某工程师月薪8000元,结合上表,他在个税改革后每月可以少纳税金:A.825元 B.200元 C.325元 D.500元

解析:改革前:8000-2000=6000 500×5%+1500×10%+3000×15%+1000×20%=825元

改革后:8000-3000=5000 1500×5%+3000×10%+500×25%=500元

少纳税金=825-500=325元。

七、关于替代品与互补品的计算

考查知识点:

在互为替代品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导致人们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在互补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不仅会导致人们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例:(07海南)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商品的需求数量B

A.增加50单位B.减少50单位 C.增加10单位 D.减少10单位

八、关于分配方式的计算

考查知识点:

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1) 前提是在公有制范围内。(2) 形式:工资、奖金、津贴。

3.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种类: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注意:劳动收入指通过付出劳动而取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例1:(2020年·安徽3)李某是以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 44000元、26000元

B.36000元、19000元

C. 49000元、21000元

D.44000元、11000元

解析:按劳分配对应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李某的工资收入与奖金属于按劳分配,其妻开个体属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李某的个人专利转让收入与房屋出租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例2: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出租住房,年收入2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_________。

A. 10万元

B. 9万元

C. 8万元

D. 7万元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劳动收入”,即通过付出劳动而取得的收入。试题中,只有年薪才是劳动收入,即5+2=7(万元)。红利收入和出租住房的收入都是非劳动收入(党的十七大把它称为合法的财产性收入)。所以,答案为D。

六、关于恩格尔系数的计算

考查知识点: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注意:恩格尔系数是一个相对量,系数的降低并不意味着食品支出金额的降低。

例:(2020年上海)联合国对消费水平的规定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度富裕。根据下表推断某市的消费水平已经达到:B

A、温饱水平

B、小康水平

C、富裕水平

D、极度富裕

某年某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览表

高考政治计算题汇总

高考政治计算题汇总 1.(07全国Ⅱ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那么,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2.(07全国卷Ⅰ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升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3.(07北京29)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居民的理财方式日益多样。小华有人民币7700元,如果当前汇率是1美元=7.7元人民币,人民币一年存款利率是3%,美元是4%,预计一年后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7.5元人民币,小华可行的最佳理财方式是() A.用人民币存款,一年后可得8142元 B.用人民币存款,一年后可得7931元 C.用美元存款,一年后可得1057美元 D.用美元存款,一年后可得1040美元 4.(08全国卷Ⅰ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升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5.(08四川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1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 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6.(08海南卷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 B.7小时 C.7.5小时 D.8小时 7.(08天津27)我国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按10美元/件的价格售出100万件某商品,该企业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为人民币14元/件。假设结算当日的汇率

(完整版)6-2-4比例应用题.题库教师版

1、比例的基本性质 2、熟练掌握比例式的恒等变形及连比问题 3、能够进行各种条件下比例的转化,有目的的转化; 4、单位“1”变化的比例问题 5、方程解比例应用题 比例与百分数作为一种数学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处理多组数量关系非常有用,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小升初考试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讲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 一、比和比例的性质 性质1:若a: b=c :d ,则(a + c):(b + d)= a :b=c :d ; 性质2:若a: b=c :d ,则(a - c):(b - d)= a :b=c :d ; 性质3:若a: b=c :d ,则(a +x c):(b +x d)=a :b=c :d ;(x 为常数) 性质4:若a: b=c :d ,则a×d = b×c ;(即外项积等于内项积) 正比例:如果a÷b=k(k 为常数),则称a 、b 成正比; 反比例:如果a×b=k(k 为常数),则称a 、b 成反比. 二、主要比例转化实例 ① x a y b = ? y b x a =; x y a b =; a b x y =; 知识点拨 教学目标 6-2-4比例应用题

② x a y b = ? mx a my b =; x ma y mb =(其中0m ≠); ③ x a y b = ? x a x y a b =++; x y a b x a --=; x y a b x y a b ++=-- ;L ④ x a y b =,y c z d = ? x ac z bd =;::::x y z ac bc bd =; ⑤ x 的 c a 等于y 的 d b ,则x 是y 的ad bc ,y 是x 的bc ad . 三、按比例分配与和差关系 ⑴按比例分配 例如:将x 个物体按照:a b 的比例分配给甲、乙两个人,那么实际上甲、乙两个人各自分配到的物体数量与x 的比分别为():a a b +和():b a b +,所以甲分配到 ax a b +个,乙分配到bx a b +个. ⑵已知两组物体的数量比和数量差,求各个类别数量的问题 例如:两个类别A 、B ,元素的数量比为:a b (这里a b >),数量差为x ,那么A 的元素数量为 ax a b -,B 的元素数量为bx a b -,所以解题的关键是求出()a b -与a 或b 的比值. 四、比例题目常用解题方式和思路 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是正确理解、运用单位“l ”。题中如果有几个不同的单位“1”,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将不同的单位“1”,转化成统一的单位“1”,使数量关系简单化,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题中有几种数量相比较时,要选择与各个已知条件关系密切、便于直接解答的数量为 单位“1”。 2. 若题中数量发生变化的,一般要选择不变量为单位“1”。 3. 应用正、反比例性质解答应用题时要注意题中某一数量是否一定,然后再确定是成正 比例,还是成反比例。找出这些具体数量相对应的分率与其他具体数量之间的正、反比例关系,就能找到更好、更巧的解法。

-高考政治计算题汇总

2010-2015年高考政治计算题汇总 1.(2010全国卷1 24)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A.5元6元 B.10元12元 C. 20元24元 D.8元16元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2.(2010新课标卷全国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A.80,84 B.84,80 C.84,64 D.84,100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3.(2010全国卷II 24)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老多耗费为6 元,产量为10万件。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A. 4元、4元、60万元 B. 6元、8元、90万元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C. 4元、6元、90万元 D. 8元、6元、120万元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4.(2010北京卷34)某商品的价格p变化会引起其相关商品的需求量x变化这种变化可表现为两种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A.汽油价格变化和柴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B.汽油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C.煤炭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D.煤炭价格变化和天然气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5.(2010浙江卷26)如果甲国年利率为1%,乙国年利率为3%,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呈贬值趋势,预期一年后贬值2%,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从投资的角度看(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 A.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甲国B.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乙国 C.甲乙两国资金出现等量流动D.甲乙两国之间停止资金流动 6.(2011年文综全国卷大纲版)去年甲利用自有资金20万元开办了一家小企业,一年后盈利2万元,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今年甲以6%的利率借得资金10万元扩大生产。假设该企业今年的利润率(利润/资产)与去年持平,那么,甲今年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为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 A.6% B.10% C.12% D.15%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 7.(2011年四川文综)某上市公司的股票全为流通股,共5000万股,当银行利率为3%时,该股票的总市值为100000万元。如果银行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预期股息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该股票的价格约为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 A.18.46元 B. 21.33元 C. 23.08元 D. 24.75元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

{小学数学}小五数学第10讲:比例及应用题教师版-——平谷田丰[仅供参考]

2021年{某某}小学 小 学 数 学 学 习 资 料 教师: 年级: 日期:

第十讲比例及应用题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是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的后项不能为0。 2、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比值不变。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5、比的化简:用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 6、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4=9:12)。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在3:4=9:12中,其中3与12叫做比例的外项,4与9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的四个数均不能为0。 7、比例的基本性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8、比、比例、比例尺、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 1、掌握比及比例的概念以及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例尺作为重点掌握 2、具体问题中百分数的应用 例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1) 5 :6 和15 :18 (2) 0.2 :0.1 和 3 :1 (3) 21 :31 和 1.2 :0.8 (4) 6 :2 和83:81 解析:依据比例的意义,分别求出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就能组成比例,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1) 因为5 :6 = 65,15 :18 = 65 ,所以5 :6 = 15 :18。 (2) 因为0.2 :0.1 = 2, 3 :1 = 3,所以 0.2 :0.1 和 3 :1不能组成比例。 (3) 因为21 :31 = 23, 1.2 :0.8 = 23 ,所以21 :31 = 1.2 :0.8。 (4) 6 :2 = 3,83:81 = 3,所以6 :2 = 83:81 答案:(1)5 :6 = 15 :18 (2)0.2 :0.1 和 3 :1不能组成比例。 (3)21 :31 = 1.2 :0.8(4)6 :2 = 83:81

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中的计算题集锦

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中的计算题集锦 1.(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C) A.4克B.8克C.16克D.32克 解析:这一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更注重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中各种关系的灵活运用,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对学生的讲解过程中,要求学生牢牢把握住: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根据题意可知:1克黄金=8克白银5件A商品=2克黄金 从题意可知条件发生变化,当黄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白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A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未变),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内: 2克黄金=8克白银(1克黄金=4克白银) 5件A商品=4克黄金 所以,5件A商品=4克黄金X4=16克白银 2.(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要劳动时间为2 小时,价值为40 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D)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生产者A生产甲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意味着A在4小时内可生产甲商品4件,故其使用价值总量为4;其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为40×4=160(元);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然由社会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即40元,故D项符合题意。 3.(200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2)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 商品的需求数量 A.增加50单位B.减少50单位C.增加10单位D.减少10单位 4.(2007年高考文综四川卷26)某国去年的商品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C) A.1.8万亿元B.2万亿元C.2.2万亿元D.2.4万亿元 5.(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29)如果你以7.70的汇率卖出1万美元,并将换得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存期为三年,年利率为4%,利息税率20%,存款到期应得本息为(C) A.7392元 B.79464元 C.84392元 D.86240元6.(2007年高考文综北京卷29)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居民的理财方式日益多样。小华有人民币7700元,如果目前汇率是1美元=7.7元人民币,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美元是4%,预计一年后人民币升值1美元=7.5元人民币,小华可行的最佳理财方案是(B)

人教版6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师版)

第六周 转化单位“1”(一) 专题简析: 把不同的数量当作单位“1”,得到的分率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 如果甲是乙的a b ,乙是丙的c d ,则甲是丙的ac bd ;如果甲是乙的a b ,则乙是甲的b a ;如果甲的a b 等于乙的c d ,则甲是乙的c d ÷a b =bc ad ,乙是甲的a b ÷a b =ad bc 。 例题1。 乙数是甲数的23 ,丙数是乙数的45 ,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23 ×45 =815 练习1 1. 乙数是甲数的34 ,丙数是乙数的35 ,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2. 一根管子,第一次截去全长的14 ,第二次截去余下的12 ,两次共截去全长的几分之几? 3. 一个旅客从甲城坐火车到乙城,火车行了全程的一半时旅客睡着了。他醒来时,发现剩下的路程是他睡着前所 行路程的14 。想一想,剩下的路程是全程的几分之几?他睡着时火车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练1 1、 =920 2、 =58 3、 =18 =38 例题2。 修一条8000米的水渠,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4 ,第二周修的相当于第一周的45 ,第二周修了多少米? 解一:8000×14 ×45 =1600(米) 解二:8000×(14 ×45 )=1600(米) 答:第二周修了1600米。 练习2 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面各题: 1. 一堆黄沙30吨,第一次用去总数的15 ,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14 倍,第二次用去黄沙多少吨? 2. 大象可活80年,马的寿命是大象的12 ,长颈鹿的寿命是马的78 ,长颈鹿可活多少年? 3. 仓库里有化肥30吨,第一次取出总数的15 ,第二次取出余下的13 ,第二次取出多少吨? 练2 1、 =7.5(吨) 2、 =35(年) 3、 =8吨 例题3。 晶晶三天看完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 ,第二天看了余下的25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15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比与比例应用题

授课教案 学员姓名:授课教师:李老师所授科目:数学学员年级:六上课时间:年月日,具体时段::-- :共小时教学标题课题比和比例应用题1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熟练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的注意事项及解答技巧与方法。 上次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内容: A、知识点拨 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数量之间成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审题,判断题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数 3.根据判断列出正比例或是反比例的关系式。 4.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答案 解这类题应注意: 1.某种数量的数值直接告诉我们,可以直接求出它们的比。然后根据数量关系,确定另一种数量两个对应数值的比。 2.某种数量的数值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但知道它们的具体分率,可以根据分率求出他们的比,然后根据数量关系,确定另一种数量两个对应数值的比。 3.应用正反比例性质解答应用题特别注意题中的某一数量是否一定,然后确定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B、例题讲解 例1.甲乙两站间的铁路长360km,两列火车同时相对开出,2.4小时相遇,相遇时两车所行的路程比是8:7。两列火车各行多少千米? 举一反三 1.甲乙两个仓库共存粮4000吨,甲仓运入950吨,乙仓运出450吨,甲乙两仓存粮的吨数比是8:7,甲乙两仓原来各存粮多少吨?

2.两筐苹果共130kg,如果将甲筐苹果1/8装入乙筐,甲乙两筐苹果的重量比是7:6,甲乙两筐苹果、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例2.哥哥和弟弟原有钱数比是7:5,如果哥哥给弟弟520元,则哥哥和弟弟的钱数比就变成了4:3,现在哥哥有多少钱? 举一反三 1.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比是5:6,如果将二班的10名同学调到一班,则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比是6:5,求两个班原来的人数。 2.某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甲车间与乙车间的人数比是3:5,如果从甲车间调150人到乙车间,则甲车间与乙车间的人数比是3:7.求原来甲乙两个车间个有多少人? 例3.某学校四、五、六年级共有学生820人,已知六年级学生人数的1/2等于五年级学生人数的2/5,六年级学生人数的1/3等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2/7,那么四、五、六年级各有学生多少人? 举一反三 1.甲、乙、丙三人分270只贝壳,甲每取走5只,乙就取走4只,乙每取走5只丙就取走6只。那么最后三人各取走多少只?

2020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计算题实用方法详解

经济生活计算题实用方法祥解 计算题专题 核心关系图 一、关于外汇汇率的计算 1、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我国通常采用100 单位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100$=656¥ 3、本国汇率是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多少外国币,外币汇率是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多少本国货币。 4、已知人民币要折算成美元用除法,已知美元要折算成人民币用乘法。 (1)通货膨胀率与汇率的变化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假设M 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 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N国币值不变,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x%):n; 若M国币值不变,N 国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 n(1+ y%) ; 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N 国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 国的汇率比为:m(1+x%):n(1+ y%) 。 (2)货币升值、贬值与汇率的变化货币升值、贬值都会带来汇率的变化。假设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 若M国币值不变,N 国货币升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 [n ÷(1+x%)] ; 若M国币值不变,N 国货币贬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 [n ÷ (1 -x%)] ; 若N 国币值不变,M国货币升值x%,则现在M国与N 国的汇率比为:[m÷(1+x%)]:n ; 若N 国币值不变,M国货币贬值x%,则现在M国与N 国的汇率比为:[m÷(1 -x%)]:n 。 1:2012年,甲、乙两国货币汇率为1:6 ,乙国生产的单位A商品价格为120元。2013 年,甲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发货币20%,同期乙国生产A 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3 年乙国单位A 商品出口到甲国用甲国货币表示为: A.11.1 B.12 C.16 D.10

六年级奥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师版

一、解答题(共25小题,满分0分) 1.(2011成都)甲、乙两种商品,成本共2200元,甲商品按20%的利润定价,乙商品按15%的利润定价,后来都按定价的90%打折出售,结果仍获利131元,甲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2.(2006泉山区校级自主招生)100千克刚采下的鲜蘑菇含水量为99%,稍微晾晒后,含水量下降到98%,这100千克的蘑菇现在还有千克. 3.有两桶水:一桶8升,一桶13升,往两个桶中加进同样多的水后,两桶中水量之比是5:7,那麽往每个桶中加进去的水量是多少升 4.(2012哈尔滨校级自主招生)有甲、乙两堆煤,如果从甲堆运12吨给乙堆,那么两堆煤就一样重.如果从乙堆运12吨给甲堆,那么甲堆煤就是乙堆煤的2倍.这两堆煤共重多少吨

5.一堆围棋子黑白两种颜色,拿走15枚白棋子后,黑子与白子的个数之比为2:1;再拿走45枚黑棋子后,黑子与白子的个数比为1:5,求开始时黑棋子、白棋子各有多少枚 6.某班有学生48人,女生占全班的%,后来又转来女生若干人,这时人数恰好是占全班人数的40%,问转来几名女生 7.(2010北京校级自主招生)把一个正方形的一边减少20%,另一边增加2米,得到一个长方形.它与原来的正方形面积相等.问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8.学校男生人数占45%,会游泳的学生占54%.男生中会游泳的占72%,问在全体学生中不会游泳的女生占百分之几

9.某校四年级原有2个班,现在要重新编为3个班,将原一班的与原二班的组成新一班,将原一班的与原二班的组成新二班,余下的30人组成新三班.如果新一班的人数比新二班的人数多10%,那么原一班有多少人 10.(2012中山校级模拟)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14:5,如果长减少13厘米,宽增加13厘米,则面积增加182平方厘米,那么原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1.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不同的纸板,正方形纸板总数与长方形纸板总数之比为2:5.现在将这些纸板全部用来拼成横式和竖式两种无盖纸盒,其中竖式盒由一块正方形纸板做底面,四块长方形纸板做侧面(图1),横式盒由一块长方形纸板做底面,两块长方形和两块正方形纸板做侧面(图2),那么做成的竖式纸盒与横式纸盒个数之比是多少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立足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儒家思想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比如,宋明理学对于心性的关注,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道、释三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一个例证。儒家文化的发展( ) A.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时而变 D.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4.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训练150道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训练 计算下面各题: (1–6 1×5 2)÷9 7 71÷32×7 25÷(87–65) 158+32–4 3 1211–(91+125) 254×43–501 (65–43)÷(32+94) 51×[31÷(21+6 5 )] 12÷(1–73 ) [(1–61×52)÷97 [(1–53)×5 2]÷4 用简便方法计算: (51–71)×70 97×96 5 53×8+53×2 15×73+15×74 (98 +43–32)×72 72×(21–31+41) (95+131)×9+134 30×(2 1 –31+61)

4–52÷158–41 48×(31–21+4 1 ) (53+41)×60–27 256÷9+25 6×98 24×(61+81) 5–61–65 98×(9+43)–32 87÷32+87×2 1 5–61–65 54+85÷41+21 2–98×4 3 –31 87+32÷54+61 30×(6 1+5 2–21) 10÷1011 10 +24121÷12 54×31+5.2×31+1÷43 直接写出得数。 2.4÷0.125= 555×13-111×15= 25×0.32×0.25= 125-25+75= 999×15= 10-3.25+9÷0.3= 43.2÷0.125= 55×( 331-441)= 20042003×2005= 10137-(441+313 7 )-0.75= 解方程:12×(2 1 –3 1+41 ) 51+94×83+6 5

185+X = 12 11 2X –91 = 98 X+53 = 107 3X –1.4×2=1.1 X+32–21=18 17 5.5x –3x = 1.75 2512X = 15×53 X ×(61+83)= 12 13 (1–95)X = 158 X ×(1+41)= 25 X ×72 = 21 8 15÷X = 65 X ×5 4 ×8 1 = 10 X ×3 2 = 8×43 X ×43×5 2 = 18 X ×109 = 24×81 X ×31×5 3 = 4 X ×72 = 18×31 3X = 10 7X –4X = 21 4 1 ×x+51×45 = 12

比例应用题 题库教师版

6-2-4比例应用题 教学目标 1、比例的基本性质 2、熟练掌握比例式的恒等变形及连比问题 3、能够进行各种条件下比例的转化,有目的的转化; 4、单位“1”变化的比例问题 5、方程解比例应用题 知识点拨 比例与百分数作为一种数学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处理多组数量关系非常有用,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小升初考试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讲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 一、比和比例的性质 性质1:若a: b=c:d,则(a + c):(b + d)= a:b=c:d; 性质2:若a: b=c:d,则(a - c):(b - d)= a:b=c:d; 性质3:若a: b=c:d,则(a +x c):(b +x d)=a:b=c:d;(x为常数) 性质4:若a: b=c:d,则a×d = b×c;(即外项积等于内项积) 正比例:如果a÷b=k(k为常数),则称a、b成正比; 反比例:如果a×b=k(k为常数),则称a、b成反比. 二、主要比例转化实例

① x a y b = ? y b x a =; x y a b =; a b x y =; ② x a y b = ? mx a my b =; x ma y mb =(其中0m ≠); ③ x a y b = ? x a x y a b =++; x y a b x a --=; x y a b x y a b ++=-- ;L ④ x a y b =,y c z d = ? x ac z bd =;::::x y z ac bc bd =; ⑤ x 的 c a 等于y 的 d b ,则x 是y 的ad bc ,y 是x 的bc ad . 三、按比例分配与和差关系 ⑴按比例分配 例如:将x 个物体按照:a b 的比例分配给甲、乙两个人,那么实际上甲、乙两个人各自分配到的物体数量与x 的比分别为():a a b +和():b a b +,所以甲分配到ax a b +个,乙分配到bx a b +个. ⑵已知两组物体的数量比和数量差,求各个类别数量的问题 例如:两个类别A 、B ,元素的数量比为:a b (这里a b >),数量差为x ,那么A 的元素数量为 ax a b -,B 的元素数量为bx a b -,所以解题的关键是求出()a b -与a 或b 的比值. 四、比例题目常用解题方式和思路 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是正确理解、运用单位“l ”。题中如果有几个不同的单位“1”,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将不同的单位“1”,转化成统一的单位“1”,使数量关系简单化,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题中有几种数量相比较时,要选择与各个已知条件关系密切、便于直接解答的 数量为单位“1”。

六年级奥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师版定稿版

六年级奥数分数百分数 应用题教师版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第六讲: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分析题目确定单位“1” 2.准确找到量所对应的率,利用量÷对应率=单位“1”解题 3.抓住不变量,统一单位“1” BJ03-Y0355 知识点拨: 一、知识点概述 分数应用题是研究数量之间份数关系的典型应用题,一方面它是在整数应用题上的延续和深化,另一方面,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在解这类问题时,分析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找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是解题的关键. 关键:分数应用题经常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我们往往把其中的一个量看作是标准量.也称为:单位“1”,进行对比分析。在几个量中,关键也是要找准单位“1”和对应的百分率,以及对应量三者的关系 例如:(1)a是b的几分之几,就把数b看作单位“1”. (2)甲比乙多1 8 ,乙比甲少几分之几? 方法一:可设乙为单位“1”,则甲为 19 1 88 +=,因此乙比甲少 191 889 ÷=.

方法二:可设乙为8份,则甲为9份,因此乙比甲少 1 19 9÷=. 二、怎样找准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 (一)、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 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几分之几?——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解答题关键: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 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 解题关键: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

六年级文字计算题

学员姓名 年 级: 学科教师: 辅导科目: 授课日期 XX 年XX 月 XX 日 时 间 A / B / C / D / E / F 段 主 题 文字计算题 教学内容 1 ?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三步文字计算题; 2 ?能结合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思想探索文字计算题的机构. 回顾上次课的预习思考内容 案例:270除以12加6的和,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 教法说明: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一样,可以采用从条件入手或问题入手这两种方法。 方法1 :从条件入手 根据文字题叙述找到该题的主干(如下图) 主干中的“和”指 12加上6的和,所以我们用把“和”用“ 12+ 6”替换。根据主干图我们可以看到,要求 出最后的“商”,必须先求出“和”,所以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要加上括号。 方法2 :从问题入手 先要看问题要求我们求什么,本题是要求商,可以得出最后一步用除法,再由题目可知,求的是 所得的“商”,画出 树状图如下: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 50- 60分钟) 270 270除以和 动探索 和 12 +

12加上6的和 然后根据树状图补充完整:270 -( 12+ 6 )= 270十18= 15 案例2:用文字描述下列算式(1974+ 3684)-( 84- 38) 教法说明:要注意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本题最后一步是求的商,故最后要求的是商是多少? 参考答案:1974与3684的和与84与38的差,商是多少? 精讲提升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20- 30分钟) 例题1 : 2337除以21加上36的和,商是多少? 教法说明:可以这样思考:最后要求的是商,也就是2337十“和”,所以要先算出“和” 参考答案:2337-( 21 + 36 )= 2337-57= 41 试一试:(1) 12除420的商加上35,和是多少? (2) 4536被63减去36的差除,商是多?

小学数学 分数应用题(一).教师版

1. 分析题目确定单位“1” 2. 准确找到量所对应的率,利用量÷对应率=单位“1”解题 3. 抓住不变量,统一单位“1” 一、知识点概述: 分数应用题是研究数量之间份数关系的典型应用题,一方面它是在整数应用题上的延续和深化,另一方面,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在解这类问题时,分析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找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是解题的关键. 关键:分数应用题经常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我们往往把其中的一个量看作是标准量.也称为:单位“1”,进行对比分析。在几个量中,关键也是要找准单位“1”和对应的百分率,以及对应量三者的关系 例如:(1)a 是b 的几分之几,就把数b 看作单位“1”. (2)甲比乙多1 8 ,乙比甲少几分之几? 方法一:可设乙为单位“1”,则甲为19188+=,因此乙比甲少191 889 ÷=. 方法二:可设乙为8份,则甲为9份,因此乙比甲少1 199 ÷=. 二、怎样找准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 (一)、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 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几分之几?——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解答题关键: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 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 解题关键: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 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需要将题目文字完善成我们熟悉的类似带“比”的文字,然后在分析。 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 完善后: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 “水结成冰后体积比原来增加了” →原来的水是单位“1”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比原来减少了” →原来的冰是单位 知识点拨 教学目标 分数应用题(一)

高考政治计算题专练

2010年高考政治计算题专练(修订) 默认... 2009-07-28 09:15 阅读153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纵观09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以及全国高考地方试卷政治学科试题都普遍涉及计算题,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更强的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 力,应该说这是一种命题趋势,广大师生务必引起高度关注。 下面我们来看看今年高考中政治学科的计算题。 例1、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Ι第25小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币值的大小与商品价格的高低成反比。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计算此题分两步: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07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总量,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1+50%,价值总量没有改变,所以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的货币价值,在现在仅为1-20% =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有X=12.5 综合式为15?(1+50%)?(1-20%)=12.5。正确答案应为B 例2、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第24小题。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 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析:此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额的关系,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如果把2007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100亿元看成一个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其它条件不变,2008年劳动者数量增加10%,即为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10%,使用价值总量为1+10%,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100亿?(1+10%)=110亿元。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M商品的价值总额不变,但M商品数量增加10%,即现在的数量为1+10%。把110亿元看成1单位商品价格总额,则1+10%个单位的M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10亿?(1+10%)=121亿元。即M商品在2008年的价值总额=100亿?(1+10%)=110亿;价格总额=100?(1+10%)?(1+10%)=121亿。正确答案应为C。 例3、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北京卷第33小题。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此题相对于全国卷Ι和四川卷要容易的多。此题考查价值总额,单位商品价值量,及其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把1元看成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25%,即商品数量为1+25%,价值总量依然为1元,则单位商品价值量为1元?(1+25%)=0.80元。正确答案应为B。 例4、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天津卷第26小题。天津?泥人张?彩塑形神毕肖、栩栩如生,被誉为民族艺术的奇葩,深受中外人士喜爱。如果该商品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上涨5%, 其它条件不变,美元贬值后该商品以美元标价为()

六年级文字计算题(20200612011318)

沁精讲提升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 40— 50分钟) 学员姓名: 年 级: 授课日期 时 间 主 题 文字计算题 屁学习目标 1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三步文字计算题; 2 ?能结合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思想探索文字计算题的结构. 回顾上次课的预习思考内容,需强调 A 除B 与B 除A 有什么不同? 案例1 :用线把文字和对应的算式连接起来 185除以5的商,再乘36与2的积,积是多少? 185除以5的商乘36,再加上2,和是多少? 185减去5乘36的积,所得的差再乘 2,积是多少? 案例2: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计算 (1) 18乘72的积,减去8除72的商, ; (2) 48与96的和的一半,乘 5, ; (3) 600减去24的差加上128与11的积, 学科教师: 辅导科目: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 10—15分钟) (185 — 5X 36 )X 2 185 - 5 X( 36 + 2) 185 - 5X 36 + 2 动探索

例题1 : 270除以12加上6的和,商是多少? 教法说明: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一样,可以采用从条件入手或问题入手这两种方法。 方法1 :从条件入手 出最后的“商”,必须先求出“和”,所以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要加上括号。 方法2 :从问题入手 先要看问题要求我们求什么,本题是要求商,可以得出最后一步用除法,再由题目可知,求的是 270除以和 所得的“商”,画出树状图如下: 然后根据树状图补充完整: 270 -( 12+ 6 )= 270十18= 15 试一试:文字题(可用树状图帮助思考) 参考答案:(1) 1898+( 4928 - 56)= 1986 ; 12+ 6 ”替换。根据主干图我们可以看到,要求 > 12加上6的和 (1) 1898加上56除4928的商,和是多少? (2) 425中减去多少个 16后,还余57 ? (2) (425 — 57)- 16= 23

高考政治计算题专题

《一》高考《经济生活》计算题类型(2013.2.3. 高84.89班专用)廉基军整理 一、2004——2006年高考政治试卷中的计算题 1.(2006四川)24. 某人持有每股面值100元的股票1000股,预期股息率为3%,当其他条件不变,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从 2.5%降为2%时,他的股票 A.升值35000元 B.升值30000元 C.贬值25000元 D.贬值20000元 2.(2006全国卷2)25.股票W的票面金额为1元,预期一年后可获得5%的股息,同期银行存款年利率为4%。一投资者若以10 000元购买股票W,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理论上最多能够购买股票W的数量为A.12 500股 B、10 000股C、8 000股D、7 500股 3.(2006上海)37.材料一:世界全国人大常委会地18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的决定。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将个人所得税的费用限额(俗称“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据估算,这项调整将使国家财政减收约280亿元个人所得税款。 (1)税法规定,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后,对月工资收入2000元的纳税义务人适用5%税率,其纳税额=(月工资-起征点)×5%。请计算出现纳税额。 4.(2005全国卷3)2 5. 小张曾在网上看中了标价为5欧元的一件小饰品,那时的汇率为1欧元=10人民币元。一个月后,欧元升值了5%。此时,用人民币购买这件饰品,小张要比一个月前 A. 多支付人民币0.5元 B. 少支付人民币0.5元 C. 少支付人民币2.5元 D. 多支付人民币2.5元 5.(2005广东大综合)13. 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A.30元B.60元C.90元D.120元 6.(2004广东广西)9.某股票的上市流通盘为2000万股,当预期股息为0.4元时,股票的市场价格为20元。如果银行利息提高2%,当预期股息为0.6元时,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A.15元B.20元C.30元D.40元二、 2007年高考政治试卷中的计算题 一、考察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007全国卷Ⅰ)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A.4克B.8克C.16克D.32克 (2007全国卷Ⅱ)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 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二、考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2007四川)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回答26-27题。 26.某国去年的商品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A.1.8万亿元B.2万亿元C.2.2万亿元D.2.4万亿元 三、考察利息率和汇率的计算。 (2007天津)29.如果你以7.70的汇率卖出1万美元,并将换得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存期为三年,年利率为4%,利息税率20%,存款到期应得本息为() A.7392元 B.79464元 C.84392元 D.86240元 (2007北京)29.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居民的理财方式日益多样。小华有人民币7700元,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