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例谈高考地理统计图的分类与解读技巧

2020例谈高考地理统计图的分类与解读技巧

2020例谈高考地理统计图的分类与解读技巧
2020例谈高考地理统计图的分类与解读技巧

例谈高考地理统计图的分类与解读技巧

地理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据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

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地理统计图主要有柱状图、扇形图、线状图、曲线图、饼状

图、折线图、坐标图、风玫瑰图等。

统计图的一般解题方法与技巧:正确判读各类统计图形的坐标系统,获得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等信息;根据数值反映出来的变化、构成特征等,与相应知识联系对照,并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注意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因为统计图分析题的备选答案,通常有

一两项是迷惑性不强或极易排除的,往往通过图中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在进行计算时,可以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

下面分类解析。

(一)坐标图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常见的是三角坐标图,由一个等边三角形构成。

对于三角坐标图的判读,应注意:三角坐标反映的是构成现象,图中数据只表示

相对量,不表示绝对量;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三角坐标图的构

成要素只有三项,不可以任意增减;三角坐标图中的三个坐标轴上的数值由低到高的

递增方向一致,即可能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大到小或全部向左由大到小分布。

判读步骤:

首先找出三个坐标轴的原点,然后过某点分别作平行于和每一个坐标轴的原点相

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的平行线,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出数据。

例1 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 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 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 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2)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农业B.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

解析:首先根据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小,不难看出图上部曲线表示的是泰国

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高,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低,图下部是德国产业构成人口的历史

演变曲线。从图中可读出,1961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约为70%,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

(2)首先,明确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商业和旅游业为第三产业。

其次,泰国农业人口从1980年到1999年下降最快,其数量变化也最大。

答案:(1)B(2)A

(二)曲线图(含折线图)

曲线图指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字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图形。如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等。

判读步骤:

1.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

2.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

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

则表示变化幅度小;

3.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例2 图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

B.亚热带大陆西岸

C.温带季风区

D.高寒地带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98地理统计图的判读含解析人教版.doc

专练98 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2020·成都一诊]下图为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近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情况示意图,实心圆圈表示人口增加,空白圆圈表示人口减少,圆圈的大小表示增减的多少。读图回答1~2题。 1.由示意图可以推断( ) A.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安徽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C.上海市城镇化率增长最快 D.辽宁人口迁入大于迁出 2.北京、上海、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严格的房地产政策 B.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C.人才引进政策变化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下表为我国某河谷城市根据当地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的人口规模测算数据表。据此完成3~4题。 项目河谷用地空间可供水资源生态环境 适度人口规模(万人) 73.5 77.67 73.37 最大人口规模(万人) 109.8 211.39 116.96 3. A.73.37万人 B.77.66万人 C.109.8万人 D.211.39万人

4.目前该城市的人口为55.84万人,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适宜的是( ) A.大肆开发河谷用地 B.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 C.促进人口合理迁入 D.大力开发区域矿产资源 [2020·三明月考]一般认为月太阳辐射总量在300 MJ/m2以上,能够使集热面积3平方米热水器产生的热水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读重庆市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5~6题。 5.重庆太阳辐射量( ) A.年内变化比较小 B.满足利用时间达 5 个月 C.在我国总量丰富 D.超过半年时间不可利用 6.重庆各月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2 月少于 3 月是因为 2 月太阳高度大 B.11 月多于 1 月与 1 月昼短无关 C.6 月少于 8 月是因为 6 月地球公转速度慢 D.2 月少于 10 月是因为 2 月云雾多 [2020·贵阳月考]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下图为我国某风景区山腰与山麓各月平均雾日比较图。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该山地山麓地带雾日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空气中水汽含量高,雾日较冬季多 B.受冬季多对流层逆温现象的影响,冬季雾日较多 C.植被状况的差异导致了冬夏季雾日天数的不同 D.山麓地带集中大量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导致雾日较山地其他地区多

地理图表的判读

专题复习之“地理图表的判读” 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 王 龙 276300 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之中,明确提出高考的主要考核目标之一——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而信息的获取来源地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分值等等方面,其中从图表当中获取解读信息是整个信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一直是高考的命题的重要理念。那么图表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怎样利用你的慧眼恰当的获取并解读其中的信息呢?下面与笔者一起进入探究天地。 地理图表的主要类型见下图。 一、景观图类 景观图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突出特征。地理景观图多为地图事物的素描图或照片,包括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如地形、矿物、植物、动物等自然景观图和人种、名胜古迹、工农业生产等人文景观图。 判读地理景观图的基本方法:(1)准确判读图中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要说明何种地理现象。(2)细心观察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3)根据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相关知识作答。 (一)人文景观图 例题:(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 .柴达木盆地 B .黄土高原 C .山东半岛 D .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 .提升地表温度 B .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 .误伤途经飞鸟 D .提高作物产量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 ,则 电站远景反光板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简析:该题辅以景观图,利于学生理解光热电站的含义。该电站为太阳能光热电站,反光板的主要目的是聚焦太阳能,使高塔锅炉加热。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从青藏地区继续向东北经过甘肃中部直到内蒙古中西部,单从资源条件来看,第1题选项中只有柴达木盆地符合光照条件。第2题,由于高塔的特殊性(高度大、温度高),容易吸引鸟类栖息,而误伤鸟类。第3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冬至日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5度,故影长与塔高之比大于1。 答案:1.A 2.C 3.D (二)自然景观图 例题:(2014年重庆文综)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4~6题。 4. 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 5.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2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6. 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 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2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简析:该题提供了一副自然景观图,为河滩砾石分布图。根据图中提示参照某一块砾石的直径为9厘米,可以看出该图中大部分砾石粒径都很大。由于粒径大,重量大,一般显现出的沉积作用明显。根据流水中沉积作用的特点(河口处粒径小,多为砂石;河流的凸岸多发生沉积;凹岸多为侵蚀),不难选出答案。图中砾石圆滑,是流水在携带过程中砾石的相互磨蚀,加上流水的侵蚀而形成。

地理:原因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第3讲原因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课程简介】 通过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问题的阐释,能够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非选择题的常见的命题。命题形式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XX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原因”、“分析XX地理事物的成因”等。这一讲我们通过典型试题分析,帮助考生构建此类问题的答题模板,掌握解题思路,实现知识迁移和原理应用,从而获得优异成绩. 【经典例题】 例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概括某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例2 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图示时间银川气温(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例3 读图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指出尼日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例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例5 说明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共同特点主要原因 不同特点主要原因

例6 (2009.北京卷)读图,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 例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例8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完整版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专题 一、点状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1.(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6分) 2.下图表示200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空间格局。 简述我国各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3.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4分) 答: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描述

(单条线描述)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 4.描述45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6分 (多条线描述)5.读“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图中降水量线分布特点。 (6分) 三、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6.(2009浙江卷)读下图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7.据图2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10分) (1)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海岸线大体平行;(2分)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2分)山地多于平原。(2分)形成原因:福建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带

来湿润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2分)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2分)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降水少。 答案 1.【参考答案】 分布不均衡(2分); 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2分); 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2分);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2分) 2.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2)东部地带地级市的共轭竞争力 较强,中西部地带地级市的工业竞争力较弱;(2)大部分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工业竞争力强。(2分) 3. 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 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4. 4500 ℃等积温线大体沿秦岭-淮河分布;(2分) 东段(110°E以东):大致为东西走向;(2分) 西段(110°E以西):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2分) 5. 大体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与海岸平行);

中考地理专题突破篇一读图、用图类型四地理统计图复习考题训练

类型四地理统计图 [2017 ?福建]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和 “全面二孩”的调整。下图示意 1987—2015年我国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据此完 成1?2题。 1. 下列关于1987— 2015年我国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B. 人口数量缓慢下降 C.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D.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2. 2011年以来,我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 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B. 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C. 大幅度增加人口数量 D. 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3. [2017 ?东营]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与下图反映内容不相符 的是( ) A.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B. 耕地少,难利用土地较多 C. 林地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 D. 草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 [2017 ?福建]6月25日是我国土地日。下图示意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读图完成 题。 可剧用草地 3448% 31.86% — 刑朗的土地 12.68% 人口自勲增长事 1M1 L996 2001 2006 —人口总敷【亿人1 --人口自然堆也車 图 ZT1— 4 — 图 ZT1— 4 —

图ZT1 4.我国的耕地状况是() 2

A.比重较小,后备资源充足 B.比重较小,后备资源不足 C.比重较大,后备资源充足 D.比重较大,后备资源不足 5?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是() A.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B.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C.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D.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于2011年4月28日发布(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 湾省人口数)。读图,完成6?7题。 近二次人口善誉总人口数” I 图 ZT1— 4 — 6 6.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数约为() A.14 亿 B.13.4 亿 C.12.8 亿 D.12 亿 7.从199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增幅是() A.逐渐上升 B.快速上升 C.逐渐下降 D.基本持平 & [2017 ?上海]印度和中国均为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大国。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印度农业分布图

高中地理 原理规律大归纳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示意图分类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513974445.html, 地理示意图分类解读 作者:刘德辉 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地理》2013年第01期 地理示意图种类繁多,是地理教材和试题中最常见的图形之一,它用简明形象或直观图形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发展演变规律。地理示意图一般包括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过程示意图、地理关联示意图、地理模式图等,另外,各种地理景观图和地理漫画也可看成是示意图。当然,各类示意图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生物循环示意图”既可看成是过程示意图,也可看成是原理示意图或模式图;再如“大气环流示意图”可看成是原理示意图,也可看成是模式图。 复习地理示意图时,考生要能够用地理术语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读图来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读地理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1)了解图意,图文转换。读图名、图例以及图示内容和功能等,从图中获取解题所需的信息。 (2)回顾知识,寻找依据。在读图基础上,结合题意,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紧扣题意,准确答题。结合具体问题,要求答案简明,紧扣题意。 一、地理原理示意图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地理原理示意图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例题 2012年8月,一热带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某地,如图1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的是 A.① B.②③ C.③ D.④ (2)该天气系统中心在图2中A、B、C三地时,受其影响,城市E的风向分别是 A.偏北风、东北风、东南风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高考地理七大图表类问题分类精练

-------------------------------题型归类、方法探析----------------------------- 高考地理七大图表类问题分类精练 地理图表即直观反映地理事物特点和联系的各类图像和表格,它可以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表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是地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地理图表来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非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这也是各级各类考试命题的有效形式和重要方向。就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几乎达到题题有图的局面,所以,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图表的总结、归纳。 【考纲解析】 1. 高考对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核主要表现为以下10种能力:(1)识记能力;(2)概括能力;(3)综合能力;(4)读图、析图、作图能力;(5)表述能力;(6)运用能力;(7)判断能力;(8)比较评价能力;(9)应试能力;(10)创新能力;其中,(4)能力是最具学科特色的能力。 2. 考纲的能力目标,在内容制定上是以考试要求为依据,按照解题的思维过程而制定的。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来源,往往来自于地理图表。 【命题热点】 1.近年高考试题中,地理图表的比重逐年激增,因其强大的兼容性和广阔的覆盖面,成为高考题最为理想的切入点。 2.局部区域图、变式统计图、景观示意图、等值线图、表格图是考察地理能力目标的有效载体,也必将成为09高考命题的主要的信息呈现形式。 【命题方向】 结合各地历年考题的关联情况,该类考题的呈现形式涉及: (1)地理统计图 (2)等值线图 (3)光照图 (4)地理景观图 (5)地理模式图

(6)关联图 (7)区域图 【分类解析】 I、统计图表 按其表述形式,可以分为表格、坐标图(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图、玫瑰图、三角坐标图)、结构图(扇形图、饼状图、柱状图、矩形结构图) 【1.坐标图】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表示两项或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它一般用柱状、曲线、折线、点等来表示相关的地理信息。常见的坐标形式有: 1.两维坐标:即直角坐标,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它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如课本中比较多见的有: 横坐标表示时间的变化,包括一日内的变化(如气温的日变化图、气压的日变化图)、一年内的变化(如全球气温年变化图、降水量柱状图)、多年内的变化(如郊区农作物产量变化图、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气温平均值的变化图)。纵坐标表示空间的变化:包括水平方向的变化(如夏至日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图、海水温度和盐度随纬度分布图、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图)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如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示意图、气温的垂直变化图)。 此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有相互关联的地理事物,它们也可以用两维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如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资源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之间的关系等。 2.三维坐标:这种图表尚未在课本中出现,它是用三维空间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将之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形成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3.多维坐标图: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如土壤的成分组成、气候的气温降水资料、风频玫瑰图等。 【方法与规律】 解读坐标图时,首先要能正确判读并理解坐标系统中各坐标的具体含义,明白该图反映了哪两个或哪几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获得坐标中的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直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如曲(折、直)线递减段表示纵坐

2020高考地理地理统计图的判读大全

2020高考地理地理统计图的判读大全地理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据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地理统计图主要有柱状图、扇形图、线状图、曲线图、饼状图、折线图、坐标图、风玫瑰图等。 统计图的一般解题方法与技巧:正确判读各类统计图形的坐标系统,获得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等信息;根据数值反映出来的变化、构成特征等,与相应知识联系对照,并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注意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因为统计图分析题的备选答案,通常有一两项是迷惑性不强或极易排除的,往往通过图中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在进行计算时,可以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 一、坐标图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常见的是三角坐标图,由一个等边三角形构成。对于三角坐标图的判读,应注意:三角坐标反映的是构成现象,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不表示绝对量;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三角坐标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不可以任意增减;三角坐标图中的三个坐标轴上的数值由低到高的递增方向一致,即可能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大到小或全部向左由大到小分布。判读步骤:首先找出三个坐标轴的原点,然后过某点分别作平行于和每一个坐标轴的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的平行线,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出数据。 例1、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2)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解析:首先根据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小,不难看出图上部曲线表示的是泰国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高,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低,图下部是德国产业构成人口的历史演变曲线。从图中可读出,1961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约为70%,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2)首先,明确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商业和旅游业为第三产业。其次,泰国农业人口从1980年到1999年下降最快,其数量变化也最大。答案:(1)B (2)A 二、曲线图(含折线图)曲线图指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字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图形。如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等。判读步骤:1.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2.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则表示变化幅度小;3.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例2、图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完整版)地域分异规律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落区图,回答1-2题。 1.如图所示,由海南背心—广西、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辽宁大衣—吉林、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2.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 性 D.差异性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年降水量及植被类型分布。读图,完成3-4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典型植被分别是 ( ) A.草甸灌丛、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B.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常绿阔叶林、草甸灌丛

C.高寒荒漠、草甸灌丛、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 D.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甸灌丛 4、导致甲、乙、丙植被更替的直接原因是 (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土壤 读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回5-6题 5.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 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 C.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6.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7~10题。 7.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 A.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 B.雨林常绿硬叶林草原 C.雨林落叶阔叶林草原 D.雨林落叶阔叶林荒漠或半荒漠 8.甲、乙、丙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9.影响图中5°S~30°S安第斯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相对高度10.图示山麓自然带中,导致丙自然带所跨纬度最大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 C.洋流 D.地形 导致100N-50S和300S-370S两段垂直自然带数量差异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洋流 B.地形洋流 C.纬度海陆分布 D.纬度相对高度读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最适合图的图名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高三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一、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起点低、内容细,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二轮复习应该是一轮复习的延续与深化,在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基础之上,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是二轮复习应该实现的最重要目标。 二、二轮复习专题划分的依据 (二)高考考核目标的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是高考考核的重要目标之一。二轮复习仍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这是由高考的要求与地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地位,在于这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人文地理中的五大区位因素、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可操作性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是高考考核的又一重要目标。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阅读索契、长春位置图及两地气候统计图,完成1~2题。 1.对两地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地理位置相同B.两地白昼时间相近 C.两地水热条件相似D.两地自然带相同 2.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地面状况 C.大气环流D.洋流 解析:1.B 2.C 第1题,结合索契、长春位置图及两地气候统计图可知,两地海陆位置明显不同。二者纬度位置相当,同处北温带。索契属于地中海气候,长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二者水热条件和自然带都不相同。第2题,形成长春气候的主要条件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索契气候的主要条件是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 (2018·洛阳模拟)读我国三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完成3~4题。

3.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夏季降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夏季( ) A.西风带北移的影响B.东南信风从海上吹来 C.受夏季风影响明显D.暖流带来丰沛的水汽 4.海螺沟夏季气温比上海和武汉低很多,影响海螺沟夏季气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D.地势高低 解析:3.C 4.D 第3题,根据图中三地的经纬度可知,三地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来自于海洋的东南季风或者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故选项C 正确。第4题,根据经纬度可知,海螺沟位于亚热带地区,夏季应该高温;结合图中该地夏季气温较低——只有13 ℃左右,可以推断该地所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势高低,故选项D正确。 一般来说,凡受海洋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凡受大陆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冬季受海洋影响明显的地区,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夏季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地区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 C.②④⑤⑥D.①②④⑤ 6.下图为世界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图,该地可能位于上图中的( )

高三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命题是学校命题,分值为100分,,试卷一共设置了两种题型共16个小题。11题单项选择题,共44分,5题综合题共56分。试题特点:1、以地理学主干知识考查为主,本套试题以考察地理学主干知识为主,突出地学的核心知识,都是学生最常见的知识,本次考试都有涉及,所以学生一定要重视基础;2、注重能力考查(图像形式多样),地理学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读图、析图的能力,图是地理学的载体,本套考题中图像形式多样,有示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地图等,体现了注重读图能力的考查;3、试题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实际。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考生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沉淀严重不足,导致概念不清。 (2)读图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差。 (3)答题不规范,阐述能力差。 (4)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审题不准,不会用思维和方法答题,二卷失分严重。 (5)综合能力不足。 2、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不重视教材,只重视教辅资料,盲目地、大量地、“认真地”做题。 (2)平时学习只在乎结论的得出,不思考(或不重视)得出的过程和方法。 (3)太爱记文字(死记笔记,越记越死),不关注图表。导致图文结合能力差。 (4)只做题,不反思。 三、复习建议及实施措施 1、进一步夯实“双基”,完整学科知识结构 学生答题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原理理解不深刻的问题。下阶段主要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或掌握情况不理想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强化教学。要进一步做好地理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强化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指导学生纲举目张,通过思维导图扎实掌握地理“双基”。并且指导学生整理小专题,使理论体系化。 2、强化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 加强识图、填绘图表技能的训练,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要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政区图”等重要的思维地图,熟悉中国分区图、世界各大洲图及经纬线与大洲和中国的关系,这是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正确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各种统计图,也是承载地理信息的载体,就必须进行各种统计图的讲解和专练。常见的有直角坐标系统计图,三角形坐标系统计图,多轴坐标系统计图,

地理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

地理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读图分析类的题型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比重很大。很多试题都是“以图入题”,几乎是“题题有图,无图不成题”。经常是在一道大题中,图表多达3—4幅的现象,可以说是将地理的图表功能、图文结合的特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地理新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对中国和世界的基本状况没有一个清晰的“图”的概念,在接触到地理事物时不注意先去判明其区位,对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作出判断,那当然不能算完全合格。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能够提供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由于从地理图像中可以进行多层次地获取与分析信息、归纳与评价信息,因而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因此地理图表的判读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最大特色。 地理分布图在常考地理图表中所占比例大,以分布图为信息载体,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材料分析处理能力、地理空间位置判断能力和地理原理迁移应用能力。 一、应在复习中帮助学生梳理地理分布图的类型 地理分布图类型复杂多样,首先,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地理事物在图形中分布的范围和形状,将分布图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点状地理分布图 点状地理分布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是标定在图上离散的点。①表示分布地点:如我国水电站的分布(只表示其空间位置)。②表示类别:用不同图例区分,如我国有色金属矿的分布。③表示数量:用定位符号的大小来区分(或同时在符号旁边注明绝对数量)。 2.线状地理分布图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洋流、等值线等。读线状地理分布图要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的沿途变化和事物的走向。线状地理分布图注重同一空间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 3.面状地理分布图 面状地理分布图表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地域、工业区等地理事物。①表示分布范围:在地图中用封闭的界线,或用一种图例把具有某种专题事物的分布范围画出来,表示呈面状分布的某种事物的分布。②表示类别:在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内,用不同的颜色或图例,在各个范围内用不同图形加以区分。③表示数量:常用散点法(点数多少)、等值线法。读面状地理分布图,要明确事物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重点图表解读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重点图表解读(第五章)【图5.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分布】 【知识链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在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以南、以西地区为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主要为高原。向东进入我国的第二级阶梯,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平均海拔1000~2000米,分布着我国绝大部分的高原和盆地,再往东进入我国第三级阶梯,集中了我国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我国各地的降水差别很大,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距海洋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沛;西北内陆地区距海洋遥远,受夏季风的影响小,降水稀少。 我国领土最南端和最北端所在的纬度相差近50度,除青藏高原外,从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这主要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在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更为明显。 【图表解读】本图是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年平均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叠加图,它综合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 自东向西,我国地势逐级下降,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气温及对应的景观表现有规律的变化。第一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白雪皑皑,冰川广布;向东到了长江三角形洲,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一派“水乡”景色。 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多,植物生长茂盛,山清水秀;向西北,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植被开始变疏;再往西,戈壁、沙漠广布。这些自然景观的显著变化都与降水量的变化相关。

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南部的海南岛与北部的黑龙江在气候、自然景观等方面差异明显,对比强烈。 我国各地的气温、降水、地形、地势等各个地理要素不完全相同,自然环境存有着明显的差异。 【图5.3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 【图5.4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 【知识链接】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山脉,东西方向延伸,横亘在我国中部;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向东流经安徽,于江苏注入洪泽湖,全长约1000千米。秦岭—淮河这条分界线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界线,此线南、北两侧的气候差异较大,人文地理景观也存有很大的差异。 【图表解读】本图是秦岭—淮河南、北农村生活景观的素描画。南、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别主要是受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来说,北方多旱地,南方多水田。因为南方降水多,河流流量大,水资源充足;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河流流量也小,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 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