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第三节人口迁移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标准”的认知目标“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属于理解水平层次;技能目标“举例说明”属于迁移水平层次。举例由学生来完成。活动要求关注本地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设置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两个知识结构类的二级段落目标,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条理化。本节活动较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本节知识对第二章知识城市化的学习有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1.通过实际调查,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影响。

2.通过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

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

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正确的人口迁移观、环境观。

【教学过程】

本报5月31日讯 目前,长沙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已完成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据《长沙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长沙市常住人口为704.4118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0年共增加常住人口90.5399万人,增长14.75%。

据长沙市统计局负责人分析,长沙市人口在自然增长的同时,作为全省唯一净流入大于流出的地区,通过吸引外来人员来长就学、就业、居住等机械性增长,实现常住人口持续增加。

读《长沙晚报》,长沙的人口增长有哪两方面的增

长? ,

调查成果展示

(调查表附在后面)

1、分组展示社会调查的结论。

2、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思考长沙人口迁移的规律,找

一找调查中还有哪些不足和令你不解的地方。

新课探究学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学生自学课本16-17页,完成下列问题:

①填下面的空;②何为人口迁移?它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1、概念:是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空间流动行为。

变更空间上:须跨越。

定居地

时间上:或长期。

2、分类:按空间范围分:、

按迁移方向分:、、、。

思考:大家的调查结果显示,长沙的人口迁移以什么方

向为主?

调查案例分析:某老师,湖南娄底人,家住农村,家境贫寒,于是刻苦读书,1998年9月就读于湖南湘潭师范学院。2002年8月任教于江苏灌南第二中学。父母思儿心切,希望儿子离家近一点。2005年8月任教于桃源第二中学。因女友在长沙工作,该老师2009年进入明德中学工作并结婚。期间,该老师曾到蒙古旅游,每年过年回家探亲。

思考:(1)该老师的活动,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①娄底到湘潭,②湘潭到灌南,③灌南到桃源再到长沙,

④春节回老家探亲,⑤去蒙古旅游。

(2)该老师发生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探究

学生自学课文17-21页,完成下面的探究活动。

案例分析:

(1)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引起该种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还有哪些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请举例说明。

(2)深圳1978年是一个小渔村,人口很少,2008年常住人口为878万人;2011年底则达到了1280万。

深圳人口增加速度怎样?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3)请分析上面案例中某老师进行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1、影响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和的地域差异,、等。

经济:主要有水平(就业、经商、大型建设项目);。

政治:、。

社会文化:、、等。

课堂训练:

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

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

社会文化因素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2、根本原因:人口发展与自然环境、 的不协调。

3、推拉理论: (或排斥力)和 (或吸引力)共同作用。

右图中,+代表一个地区吸

引人口的因素。-代表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0思考:①结合调查经历,长沙对人口迁移的

吸引力和排斥力有哪些?

② 人口迁移的中间阻力有哪些?

三、 拓展讨论

? 长大后,你想离开长沙还是就在长沙生活工作?你欢迎

别人来长沙生活工作吗?

读材料:美国的移民政策

从50年代开始,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规定只要是专业“精英”,可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1965年,美国又颁布“优惠制”新移民法,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鼓励各类专业人才移居美国。

为吸引优秀学生留居美国,美国对他们实行“绿卡制”,给予入籍优惠,结果外国留学生学成后约有一半定居美国,如在1991-1992年留美的约60万名外国留学生中,有近5%毕业后滞留美国或加入美国国籍。

你对美国的移民政策如何看?

课堂小结

讲讲你这节课的收获。(从知识、方法、观念等方面去讲。)

练习巩固

单选题: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据此

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是( )

A.由城市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

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3.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4.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5.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

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6.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7.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 )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

8.下列城市的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 )

A.中国的广州、深圳

B.美国的阿伯丁、伦敦

C.美国的纽约、华盛顿

D.中国的大庆、攀枝花

9.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10.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的政策影响

B.战争的影响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开发国外资源

答案:B B D D B A D D A B

附:关于长沙市人口迁移现状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长沙市明德中学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学习的需要,我们需要您的帮助。非常感谢您!

1、现居长沙区,原住省县(市)村。

2、来长沙的时间:年。

3、来长沙的原因:()

A经商 B求学 C工作 D随亲 E其它

4、您在长沙居住后,长沙最令您满意的方面有哪些?

5、您在长沙居住后,长沙最令您不满意

...的方面有哪些?

备注:请每位同学在本周末完成此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可以是你的家人、同学、老师或其他人。问卷完成后,请各班分组总结调查成果(建议每班起码要分4个组,每组要选出组长或中心发言人),上课时以文字或ppt的形式展示。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城市化和人口迁移

城市化和人口迁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当今各国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人口在推力与拉力的作用下.采取直接转移或间接转移的形式.按照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贫穷地区向发达地区,乡村向城市迁移流动的规律不断迁移流动.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迁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人口迁移增加了城市劳动力供给、促进了人力资源集中,就业和创业的增加进一步吸引了投资,增加了消费,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乘数式连锁性的推动,下面我们从劳动力资源角度探讨常住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促进了人口的迁移。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迁移就与此有关。 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实现家庭团聚)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引起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为获得更高收入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之一, 所以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经济原因。Nong zHU(2002)的研究支持了收入差距对移民决策有重要影响的假设归1;Zhongmin WU和ShujieYAO(2003)的研究证明了人口迁移与城镇产出和工资正相关、与农村收入负相关n们;K.H.Zhang和S.Song(2003)认为经济增长是移民产生的原因¨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势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44%。而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龙头,东部城市又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极,东部城市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对迁移人口产生了持续的吸引作用。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资源的聚集效应越有优势;参与对外经济交流、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等都不断提升,使得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优越于中、小城市,收入水平较高,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大。 从人口迁入地——城市的角度看,2000年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具有以下特征: 1.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而且迁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也越大。2.西部城市的净迁入率大于中部城市。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把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自然环境的整体差异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程度呈现一种弱化趋势。换句话说,生产力水平越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强,由自然环境差异引起的人口迁移活动就越频繁。因此进入工业社会后,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就逐步缩小了

实验一-人口迁移问题

实验报告一 人口迁移问题 一、 实验内容 假设一个城市的总人口数是固定不变的,但人口的分布情况变化如下:每年都有5%的市区居民搬到郊区;而有15%的郊区居民搬到市区。若开始有700000人口居住在市区,300000人口居住在郊区。请分析: (1)10年后市区和郊区的人口各是多少? (2) 30年后、50年后市区和郊区的人口各是多少? (3)分析(2)中数据相似的原因。 二 、实验目的 1.巩固线性代数的知识,培养学生用矩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n 年后的人口预测模型,如题目中所要求建立的矩阵为A=??????85.005.015.095.0和B=?? ????300000700000 则第n 年后的人口模型为C=(A ^ n )*B,其中C 的a11元素为n 年后市区居民人口,a21元素为n 年后郊区居民人口 三、 实验结果 (1)(2)题实验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三、实验拓宽 对于(3)问中提出的“实验结果趋近于相似数据”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证明: 如果选择R^2的基u1和u2,令u1为??? ???13,u2为?? ????-11,则B 可以由该两基表示为 B=?? ????300000700000=250000??????13+50000??????-11=250000* u1+50000* u2 且A*u1=??????85.005.015.095.0??????13=?? ????13=u1 A*u2=??????85.005.015.095.0??????-11=0.8?? ????-11=0.8u2 由此得到(A^ n) B=250000 u1 + 50000 (0.8)^ n u2 所以,当n 增大的时候,右式第二部分趋近于0 则数据会趋近于250000 u1=?? ????250000750000. 四、实验总结 本题通过建立有关矩阵乘法及其幂运算的数学模型,采用Matlab 数学软件,将原本复杂的人口迁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从而成功将问题进行简化。 通过多次幂运算的结果,得出了数据趋近某一极限值的结果,并通过对相应线性空间合理选取其基础解系的方法,成功解释并证明了“人口将逐步趋近于稳定这一结论”。 这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如类似的人口迁移计算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 实验人:金铭 学号:2110101162 班级:机自17 2011.12.15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1)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前言 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在区域规模上的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 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70% , 全世界已有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 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的关键与核心。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他在1880年的《人口迁移规律》一书中提出了七条人口迁移规律: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 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 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 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 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 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雷文斯坦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渊源。 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 D. J. Bogue) 于20 世纪50 年代末明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为: 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的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一、古代的人口政策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基本是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人的体力成为操作工具的主要动力。在这个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人既是劳动者、生产者,也是封建国家征税和为之服兵役、服徭役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封建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繁殖的政策。不仅如此,封建国家还往往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家强大的象征。 国家鼓励,促进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发展,但长此以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乱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只有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反之,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延缓作用。 二、古代人口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高潮主要在: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②唐末安史之乱后经五代十国至两宋。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一)

80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现。作为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成熟的色彩。在经过早期以数量型为主的迅速发展后,现在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本文将对1978至1998年中国(大陆)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专题②,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另外也补充了一些《人口学》专题中没有收录的论文,由于迁移研究、特别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众多学科,以及检索手段的不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一、关于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科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宏观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所决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口再生产方面,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很少见,只有一些介绍国外人口迁移状况和政策的资料零星散布于各类期刊。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国家计划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关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显化及其转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逐步向相关问题和学科扩展,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强化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人口流动问题的关注,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为迁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进入90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继续对80年代后期开始对社会形成强烈冲击的“民工潮”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色。仇为之(1981)发表的“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是可检索到首篇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从1981到1983年,检索到的迁移和流动研究论文仅有5项。从1984年开始,迁移和流动研究开始迅速发展:1984年检索到11篇论文,1985年为22篇,1988年成为迁移和流动研究的一个高潮,有41篇论文。1995年形成一个新高潮,论文达到65篇。由此大致形成三个阶段:1981至1987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迁移和流动方面的资料极其缺乏,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论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规模的调查,但这一阶段为后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专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编的《中国人口迁移》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后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迁移活动,包括边疆地区的开发型移民、水库移民、自流人口问题等。胡焕庸等(1984)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主编的《中国人口》丛书,都有专门章节讨论人口迁移,为之后的人口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资料基础。李德滨(1987)的《黑龙江移民概要》总结和分析了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发或组织迁入黑龙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价值。1988到1995年为人口迁移研究大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初步确定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这一阶段的大发展,除了学科发展的自身要求外,还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方面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要求学术界对此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另一方面资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如《中国人口》丛书,户籍迁移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发布,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持的“74城镇迁移调查”,若干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调查”,以及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都为迁移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庄亚儿1995)。综合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的研究如李梦白等(1991)对大城市流动人口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杨云彦(1994)主要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抽样数据对人口迁移状况作了较详实的分析;彭勋等(1992)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口迁移的学科体系。1996年以来是人口迁移研

人口迁移 (答案版)

湘潭市第十七中学高一地理周周清课堂作业(二) 范围:人口迁移和地域文化与人口 时量:45分钟总分:100分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个2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2.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在我国引发了规模日益扩大的劳动力跨区流动,形成了庞大的的民工潮。 4.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 5.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6-7题。 6.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7.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8.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10.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11~12题。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计划生育教育--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日期:2007-04-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迁移的流向和机制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平时期最频繁的人口流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压力情况下,中国可能发生大规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脱离传统农业,其中相当部分将以不同形式进入大城市,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使中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这样,人口的流动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总之,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迅速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都是社会活跃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以定居为目的的人口迁移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 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性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项调查。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仍然被统计数据和统计口径等问题所困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不断加强,现有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却不能反映这一趋势,各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迁移数据,则是反映一个时间截面上的存量指标,它是所有年份迁移累计的结果。迁移年度数据是计算迁移强度、测算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活跃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种探索。 人口迁移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人口移动现象,它和临时性的人口流动,特别是旅游、商务、通勤等类型的人口流动有明显差别。国际上一般将人口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但目前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迁移统计中,人口迁移被局限于迁移手续的那部分人口,即"户籍迁移"人口。而其他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事实迁移人口",则和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起全部被称之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自发性人口迁移排斥在外,从而不能准确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均按常住地标准统计人口,按其统计口径,迁移不仅包括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的人口,也包括那些没有办理户口迁移、但是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时限的人口。我们认为,各次普查/调查所采取的迁移统计口径更能反映人口迁移的真实含义,因此采取这一口径。资料是另一个问题。目前全国性的迁移资料,一是由公安部门发

2019年人口迁徙与城市格局分析报告

2019年人口迁徙与城市格局分析报告 2019年5月

目录 一、从“孔雀东南飞”到集聚都市圈,流动规律变化 (4) 1、2005年前,人口由内陆流向东部沿海,向中心城市集聚 (4) (1)我国流动人口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进行乡-城流动 (4) (2)2005年前,人口自中西部流向东部,向中心城市集聚 (6) 2、2005年后,流动规律悄然变化,于区域和城市间再分布 (8) (1)人口向东部流动放缓,回流中西部中心城市趋势明显 (8) (2)东部城市,人口从中心集聚到局部扩散,分布都市圈 (11) 二、人口迁徙背后,是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迁 (14) 1、2005年前,产业向沿海中心城市高度集中带动人口集聚 (14) (1)人口随产业迁移,向产业高度集聚的大城市地区集中 (14) (2)2005年以前,东部沿海优先发展,产业带动人口集聚 (15) 2、2005年起,沿海制造从中心向边缘、东部向中西部扩散 (17) (1)2005年起,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制造业向中西部扩散 (17) (3)东部中心城市产业优化结构调整布局,辐射效应显现 (20) 三、产业和人口政策,决定人口流向、重塑城市格局 (22) 1、沿海中心城市转型引领都市圈,对人口吸引力持续存在 (22) (1)大都市圈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对人口吸引力难逆转 (22) (2)产业和人才政策差异下,不同都市圈吸引力存在差异 (23) 2、中、西部中心城市,积极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强化引力 (26) (1)区域政策继续发力,中西部城市群中心城市仍是重点 (26) (2)产业升级叠加人才引进,中心城市人口或将继续回流 (27)

中国人口迁移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下面我们来学习: 1.6 中国人口迁移(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 飞衔夜 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 闪⒌?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由于人

(完整版)《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运用举例、分析法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分类。运用记者采访、趣味故事、典型例题法,让学生讨论探究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课本插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课题29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世界人口分布(四大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及成因;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及产生的影响。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通过阐述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人口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人口合理分布的认识,强化人类社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信息数据计算人口密度,并从中分析各地区人口分布状况。 2.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说明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探究人口稠密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3.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通过交流探讨活动,认识各主要迁移方式的利弊影响,培养辩证和全面评价的思维习惯。 【设计思想】教学立足于人地关系,目标设计关注“人口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探究人口迁移的影响;全面分析人口迁移所产生的问题。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上海各区县人口密度表(2005年),播放有关人口问题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人口密度。 上海各区、县土地面积、户籍人口及人口密度(2005年)

2.引导学生读“世界各洲人口密度”图,提问: (1)1950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欧洲) (2)1997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亚洲) (3)按现在的速度,将来哪个大洲有可能成为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请说明理由。 预计学生可得出结论: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且发展不平衡。

(二)新课教学 1.人口分布 (1)引导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哪些大洲的哪些区域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分别有哪些国家?哪些地区人口稀疏? (2)出示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这些地方的人口稠密或稀疏? 教师归纳:人口稠密区,往往处于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平原为主的地形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类型区,自然条件一般比较优越。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随着生产力发展,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也都进一步成为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尤其在西欧和北美,工业、贸易、金融的发展,成为吸引人口的重要条件。由此可以得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还有人文环境,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 呈示人口分布的规律: 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地势低平、沿海、经济条件好或历史发展悠久的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内陆、干旱、寒冷、潮湿、地势高峻的高原、高山地区。 (3)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和加拿大人口分布差异及其成因”。 出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加拿大人口分布图,阅读并分析:中国、加拿大人口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获得结论:中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多,西北半壁少;加拿大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和美国交界处的五大湖区和圣劳伦斯河谷,而北部大部分纬度比较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两国人口集中分布区主要都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受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沿海(交通便捷)、水源(充足)等影响;同时又都处于经济发达地区。 【设计思想】通过对两国人口分布情况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人口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为下阶段的人口迁移作铺垫。 (4)出示“民工潮”资料、图片,设问:中国人口东南稠密,为何还会出现人口流向东南沿海这一现象?它会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说明,俗语“人挪活,树挪死”。简要辩证分析农民进城务工现象的利弊。 如今人口的移动越来越频繁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自然导入“人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对学生要求中等。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了解和掌握人口的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举例”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重点内容,在人文地理,甚至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学情分析 (1)授课班级学生为B层次,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成绩和理解能力均有所提高,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简单地解释一些地理事物及现象。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 学校:嘉应学院 年级及班级:071班 授课老师:蔡小丽 授课时间:第12 周星期三第9 节 上课题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2 必修,2006年第1版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P14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实例,培养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事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手段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国内、外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因素,体会人口迁移的艰辛。 通过探讨“德国移民”,激发学生要尊重民工,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三、课型:综合课 !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小黑板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课与新课导入 【讲述】在上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因为上一节课的内容跟这节课的有很大的联系。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哪些形式 【学生回答】永久迁移和季节迁移。 【提问】按照迁移方式划分,又可分为什么形式 【学生回答】自发迁移和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和集体迁移,自愿迁移和被迫迁移。 【提问】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 【学生回答】可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高频考点40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练习(含解析)

高频考点40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2019·哈尔滨第二次调研)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曲线图”。据图回答1~2题。 1.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2.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 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2019·宁夏高三月考)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3~4题。 3.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水利工程建设 C.道路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4.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2019·哈尔滨第一次调研)性别比指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下图为“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情况折线图”。据此完成5~6题。 5.与2000年相比,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 ) A.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 B.男性人口仍占多数 C.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迁入人口性别比呈不平衡态势 6.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产业升级 B.交通运输 C.工程建设 D.家庭婚姻 7.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 A.abc B.abd C.acd D.bcd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8~10题。

人口迁移练习答案

人口迁移练习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据此回答1~4题。 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城市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 答案:B 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答案:B 3.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是( )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 B.古巴、海地、巴拿马 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 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答案:C 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答案:D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答案:D 6.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答案:B 7.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答案:A 8.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