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商品学概论 第四章

4商品学概论 第四章

论 第四 商品质量

目录

第一 质量的概述及其演变 第二 商品质量与质量特性 第三 商品质量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 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

事件经过: 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功能,但外观有划痕。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并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

点评: 作为一种企业行为,海尔砸冰箱事件不仅改变了海尔员工的质量观念,为企业赢得了美誉,而且引发了中国企业质量竞争的局面,反映出中国企业质量意识的觉醒,对中国企业及全社会质量意识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导入 事件2——火烧温州鞋

事件经过:1987年8月,5000余双劣质温州鞋在杭城武林广场被付之一炬。随后全国许多城市商场拒售温州鞋。1990年,原轻工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温州产皮鞋列为重点整治对象。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温州鞋成为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点评:当年的“火烧温州鞋”事件至今还作为失信案例供人们警示。如今,温州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名牌之都,但温州企业家为此付出了长达十多年的努力。同样是在杭州武林,1999年,温州奥康鞋业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和浙江皮革协会领导以及温州市的领导点燃了一把火,2000多双假冒奥康等名牌产品的劣质鞋,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从被别人烧鞋到烧别人的鞋,温州终

案例导入

事件3——三鹿三聚氰胺奶粉

事件经过: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宗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家长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迅速扩大到14名。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中国其他省区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当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

案例导入 事件3——三鹿三聚氰胺奶粉

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的产品受到三聚氰胺污染。三聚氰胺是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同日晚上,三鹿集团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从市场召回约700吨奶粉产品。 9月13日,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三鹿毒奶案由去年12月27日开始在河北开庭研审,今年1月22日下判。 总共有6个婴孩因喝了毒奶死亡,逾30万儿童患病。三鹿停产后已宣告破产。

以上几个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以上几个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商品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第一节 质量的概述及其演变

一、质量

质量是“符合规范或要求”—克劳斯比(对规范和要求的符合)

质量是“适用性”—朱兰(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适用性是指产品在适用期间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

质量是“社会总损失最小” —日本田口玄一(给社会带来的总损失最小,功能本身产生损失除外。包含功能波动成本、弊害项目损失、使用成本) 质量是“满足顾客期望的各种特性综合体” —菲根堡姆(用户对产品

的使用要求的满足程度,反映在对产品的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环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因此,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

根据国际标准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给出的定义,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未明确界定质量的载体,可以存在于不同领域或任何事物中。可以为产品、过程的结果、过程、体系等。

2.特性是指事物所特有的性质,固有特性是事物本来就有的,它是通过产品、过程或体系设计和开发及其后之实现过程形成的属性。例如:物质特性(如机械、电气、化学或生物特性)、官感特性(如用嗅觉、触觉、味觉、视觉等感觉控测的特性)、行为特性(如礼貌、诚实、正直)、时间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可用性)、人体工效特性(如语言或生理特性、人身安全特性)、功能特性(如飞机最高速度)等。这些固有特性的要求大多是可测量的。赋予的特性(如某一产品的价格),并非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固有特性。

3.满足要求就是应满足明示的(文件中规定或顾客要求的)、通常隐含的(如组织的惯例、一般习惯)或必须履行的(如法律法规、行业规则)需要和期望。

4. 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它将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定期对质量进行评审,按照变化的需要和期望,相应地改进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确保持续地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

5. 质量四性:经济性(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

广义性(不仅指产品质量,也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时效性(组织应随着

顾客要求的提高而不断调整对质量的要求)、相对性(需求不同,质量要求

也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是质量最好的)。

与质量相关的概念

组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例如公司、集团、商行、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等。

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功相互作用的活动。(输入——实施——输出)。

产品:过程的结果。(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润滑油) 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组织内、外部)

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广义质量概念与狭义质量概念的对比(朱兰博士) P82

主题 狭义质量概念 广义质量概念

产品 有形制成品(硬件) 硬件、服务、软件和流程性材料

过程 直接与产品制造有关的过程 所有的过程,制造等核心过程,销售等支持过程

产业 制造业 各行各业,制造、服务、政府等,赢利或非赢利 质量被看着是 技术问题 经营问题

顾客 购买产品的顾客 所有有关人员,无论内部还是外部 如何认识质量 基于职能部门 基于普遍适用的朱兰三部曲原理

质量目标体现在 工厂的各项指标中 公司经营计划承诺和社会责任 劣质成本 与不合格的制造品有关 无缺陷使成本总和最低 质量的评价主要基于 符合规范、程序和标准 满足顾客的需求 改进是用于提高 部门业绩 公司业绩

质量管理培训 集中在质量部门 全公司范围内 负责协调质量工作 中层质量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者组成的质量委员会

二、质量概念的演变

??20世纪40年代,质量主要指符合性,“质量是检验出来的。” ??从技术领域——经济领域

20世纪60年代,质量从单纯的标准符合性发展到考虑顾客

的需求的“适用性”

??从产品质量——过程质量

从单纯的产品质量扩展到过程(市场调研、开发、设计等)

在内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

??从工商业 ——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 ??从生产者、消费者——各利益相关方(例如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商品质量及质量特性

一、商品质量的概念

(一)商品质量的狭义概念

狭义的商品质量是指产品质量,通常称为商品品质。它是指产品 与其规定标准技术条件的符合程度。它以国家标准、专业标准、 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或订购合同中的有关规定作为最低的技术 条件。

例:

婴幼儿配方奶国家标准(GB10767-1997)

要求的蛋白质含量10~20g/100g

一、商品质量的概念

(二)商品质量的广义概念

1、概念:广义的商品质量即商品的市场质量。是指商品在一定使用

条件下,商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明确规定的和通常隐含的需求或期

望的程度;即消费者最满意的质量。

2、质量范围:产品的制造质量和产品的服务质量

它不仅是指商品的各种特性能够满足需要,而且包括价格

实惠、交货准时、服务周到等内容。

商品质量就是衡量商品使用价值的尺度。

二、商品质量的意义

(一)不断提高商品质量,是发展生产、扩大经营的重大前提。 (二)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是创造社会财富、满足消费的重要标志。 (三)改进和提高商品质量,是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完善的中心环节。 (四)改进和提高商品质量,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三、商品质量特性

衣服的需求(舒适 )转换为质量特性(热传递性、水分传递性 和空气传递性三项质量指标)

商品质量特性:指商品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商品质量特性分为:

真正的质量特性(很难直接定量表示)

代用质量特性(确定一些技术参数,即质量标准或技术标准)

三、商品质量特性

商品质量特性分为:产品质量特性和服务质量特性两大类

产品质量特性:

使用性能

人体工学特性 信息性

安全性 可追溯性

使用寿命

可信性:可用性及影响因素(可靠性、可维修性、维修保障性)P87 环境友好性

审美性

经济性

商品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A.劳动力; B.人类社会生产力; C.工业化; D.农业化 2.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A.劳动产品; B.社会产品; C.工业品; D.农产品 3.商品是供()消费的。 A.生产者; B.经营者; C.社会; D.城乡 4.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 A.功能/效用; B.附加服务; C.使用价值; D.价值 5.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 A.功能; B.有用性; C.价值性; D.价格 6.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来衡量的。 A.消费需要; B.商品属性; C.商品价格; D.商品品种和质量 7.商品学是研究()的科学。 A.商品质量; B.商品品种; C.商品消费; D.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 8.商品学是一门()。 A.自然科学; B.技术科学; C.社会科学; D.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 9.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商品使用价值; B.商品价值; C.品种、质量及其相关问题; D.微观、宏观管理 10.商品学起源于()。 A.美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11.商品学的产生大约在()。 A.18世纪末; B.19世纪末; C.300年前; D.400年前 12.商品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在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商品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商人的出现; D.商业教育的发展 13.国外最早涉及商品学领域的著作是()。 A.《完美商人》; B.《商业之美》; C.《商品学导论》 14.商品学的创始人是()。 A.约翰·贝克曼; B.达尔文; C.陆羽; D.李时珍 15.()年,我国商业教育中开始把商品学作为一门必修课。 A.1902; B.1949; C.1978; D.1985 三、多项选择题 1.某些天然物品,如()等,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因其不是劳动产品,所以不能称为商品。 A.空气; B.阳光; C.雨水; D.原始森林 2.商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要受到()的支配。 A.价值规律; B.供求规律; C.竞争规律; D.社会规律 3.商品流通包括()等。 A.运输; B.装卸; C.储存; D.销售 4.商品的无形附加物有()等。 A.送货上门; B.售后维修; C.免费调试; D.使用说明书 5.下列项目中,可能成为商品学研究内容的是()。 A.商品质量; B.商品标准; C.商品检验; D.商品包装 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

商品学概论重点总结

1商品:商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 2商品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消费需要。 3商品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于人或社会的正面意义或积极作用,或者说是指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能力。 4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可以用它来进行交换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货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为了反映这种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及其本质称其为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 5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马克思把商品对消费者、用户所具有的直接的消费使用价值称为实际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赋予商品以各种有用性而产生的,是由商品的有用性在实际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作用而形成的。 6以具体商品为例,试说明其功能、商品体、有形附加物和无形附加物,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1)商品的功能效用是指商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一定需要所能提供的可靠地、必须的职能或效用,如电冰箱的功能和效用是冷藏食物。 (2)商品体。是商品功能效用的载体,它是人们利用原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效用的劳动投入而创造出来的具体劳动产物。不同的使用目的要求商品有不同的功能和效用。而功能效用又是商品体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能如化学性能、物理性能、生理生化性能等的综合。商品体能够具备哪些性能,是由商品体的成分组成和形态结构所决定的。 (3)有形附加物。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名称、商标、及其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商品包装及其标识、专利标记及其原产地标志或证明、质量及安全卫生标志、环境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购货发票。 (4)无形附加物。是指人们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有形附加物或附加利益。 7如何正确理解商品使用价值的本质?商品学如何研究商品使用价值? 8为什么说商品使用价值是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 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要经历一个过程,即由潜在的使用价值向现实的使用价值转换的过程,我们把该过程称为商品使用价值的动态系统。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首先在交换过程中实现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第二阶段最终在消费过程中实现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如果商品的交换价值因故没有实现,那么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也无法实现。只有最终实现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才算真正实现。商品的动态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需要、商品、使用价值。需要经过使用价值选择与定向以及创造而转化为商品,由此潜在的使用价值已经形成;商品在通过交换[ ],消费实践,转换为现实的交换,消费使用价值即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然后再过渡到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形成螺旋。 第二章商品的分类与编码 1商品分类:按商品的属性和人的目的将商品集合系统的逐次划分的过程和结果。 2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是将分类对象按照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的分成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又分成若干类目,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3面分类法:又称平行分类法,是把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划分成彼此没有隶属关系的若干组独立的类目,每组类目构成一个面,再按一定的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 4商品代码:是为了便于识别、输入、储存和处理,用来表示特定商品项目一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规律排列的符号。 5层次编码法:按商品类目在商品分类体系中的层级顺序,依次赋予对应的数字代码的编码方法。

商品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目录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 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 (3) 第三章商品品种 (5) 第四章商品质量 (8) 第五章商品质量管理 (10) 第六章商品标准 (13) 第七章质量认证与质量监督 (16) 第八章商品检验 (19) 第九章商品包装 (21) 第十章商品储运的质量管理 (23) 第十二章新产品开发 (25)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商品学 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商品的有形附加物 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名称、商标及其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商品包装及其标志、专利标记、商品原产地标志或证明、质量、安全及卫生标志、环境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购货发票。 3.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于人或社会的正面意义或积极作用,或者说是指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能力。 4.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

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用其进行交换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货币,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 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商品对其消费者、用户所具有的直接的消费使用价值。由商品的有用性在实际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作用形成。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A.劳动力;B.人类社会生产力;C.工业化;D.农业化 2.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A.劳动产品;B.社会产品;C.工业品;D.农产品 3.商品是供()消费的。A.生产者;B.经营者;C.社会;D.城乡 4.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A.功能/效用;B.附加服务;C.使用价值;D.价值 5.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A.功能;B.有用性;C.价值性;D.价格 6.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来衡量的。A.消费需要;B.商品属性;C.商品价格;D.商品品种和质量 7.商品学是研究()的科学。A.商品质量;B.商品品种;C.商品消费;D.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 8.商品学是一门()。A.自然科学;B.技术科学;C.社会科学; D.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 9.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商品使用价值; B.商品价值; C.品种、质量及其相关问题; D.微观、宏观管理 10.商品学起源于()。A.美国;B.英国;C.意大利;D.德国 11.商品学的产生大约在()。世纪末;世纪末;年前;年前 12.商品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在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商品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商人的出现; D.商业教育的发展

商品学概论

商品分类与编码 商品分类概述 1.商品分类是指为了满足生产、流通和消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志,并按照一定的 分类方法,科学地、系统地将商品分类成若干不同类别的过程。 2.商品分类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延性、兼容性。 商品分类的标志、方法、分类体系 1.商品分类标志是建立商品分类体系和编制商品目录的重要前提。 2.常用的商品分类标志:①商品的用途;②商品的原材料;③商品的生产加工方法;④商品的化学成分;⑤其他特征:如商品的形状、结构、尺寸、颜色、重量、产地、季节等。3.优点:易被接受、概念清楚、形象直观、特征具体、通俗易懂、容易区别; 缺点:此类标志具体应用范围较小。 4.商品分类时通常采用的基本方法: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我国编制国家标准时采用的是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相结合,以线分类法为主的综合分类法。 5.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指将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地分成若干个层级、类目,并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体系中的上下级类目构成隶属关系,同级类目构成并列关系) 线分类优缺点:①优点:信息容量大、层次性好,使用方便,即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方便,又便于计算机处理信息;②缺点:结构弹性差,标志固定后改变困难,使用该方法时必须留有足够的后备容量。 6.面分类法:平行分类法,指将所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分类标志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划分为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再按一定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构成的分类体系。(应用时将每一个面的一个类目与另一个面的一个类目组合在一起,可组成一个复合面目。) 面粉类法优缺点:①优点:结构弹性好,可以大量扩充新类目,不必预先确定好最后的分组,适用于计算机管理;②缺点:组配结构复杂,不便于手工处理,不能充分利用容量,有些可组配的类目无实际意义。 7.商品分类体系:指在任一次商品分类中,可将分类对象逐次划分为包括大类、中类、小类、品类在内的完整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类目系统。 8.商品分类体系:基本分类体系、应用分类体系。 商品代码与编码 [1]商品代码是指为了便于识别、记录、存储、处理,用来表示或标识商品信息的一个或一 组有规律排列的符号。商品代码具有分类、标志和便于信息交换的功能。 [2]商品代码类型:数字型代码、字母型代码、混合型代码、条码。 [3]商品编码是商品分类编码的简称,是选择代码类型、确定编制原则、赋予商品相应代码 的过程。

商品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目录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 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 (4) 第三章商品品种 (6) 第四章商品质量 (7) 第五章商品质量管理 (9) 第六章商品标准 (11) 第七章质量认证与质量监督 (12) 第八章商品检验 (13) 第九章商品包装 (14) 第十章商品储运的质量管理 (15) 第十二章新产品开发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理解记忆 1.商品学 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商品的有形附加物 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名称、商标及其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商品包装及其标志、专利标记、商品原产地标志或证明、质量、安全及卫生标志、环境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购货发票。 3.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于人或社会的正面意义或积极作用,或者说是指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A.劳动力; B.人类社会生产力; C.工业化; D.农业化 2.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A.劳动产品; B.社会产品; C.工业品; D.农产品 3.商品是供()消费的。 A.生产者; B.经营者; C.社会; D.城乡 4.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 A.功能/效用; B.附加服务; C.使用价值; D.价值 5.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 A.功能; B.有用性; C.价值性; D.价格 6.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来衡量的。 A.消费需要; B.商品属性; C.商品价格; D.商品品种和质量 7.商品学是研究()的科学。 A.商品质量; B.商品品种; C.商品消费; D.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 8.商品学是一门()。 A.自然科学; B.技术科学; C.社会科学; D.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 9.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商品使用价值; B.商品价值; C.品种、质量及其相关问题; D.微观、宏观管理 10.商品学起源于()。

商品学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8章商

目录 一、名词解释 (159) 二、多项选择题 (162) 三、问答题 (162) 一、名词解释 1. 商品储运:商品储运是商品储存和商品运输的总称。商 品储存是指商品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暂时停留和存放过程。商品运输是指运用适当的运输工具使商品产生位移的过程,商品运输实际也是短时的储存。 2. 挥发:挥发是低沸点的液体商品或经液化的气体商品,在空气中经汽化而散发到 空气中的现象。 3. 溶化;溶化是指固体商品在保管过程中,吸收空气或环境中的水分达到一定程度 时,就会成为液体的现象。 4. 熔化:熔化是指低熔点的商品受热后发生软化甚至变为液体的变化现象。 5. 渗漏:渗漏主要是指液体商品发生跑、冒、滴、漏的现 159 6. 串味:串味是指吸附性较强的商品吸附其他气体、异味,从而改变本来气味的变 化现象。 7. 沉淀:沉淀是指含有胶质和易挥发的商品,在低温或高 温条件下,部分物质凝固,进而发生下沉或膏体分离的现象。8.玷污:玷污是指商品外表沾有其他脏物、染有其他污秽 的现象。

9. 破碎与变形:破碎与变形是指商品在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形态上的改变。 10. 商品的化学变化:商品的化学变化,是指不仅改变物质的外表形态,也改变物 质的本质,并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现象。 11. 氧化:氧化(包括锈蚀)是指商品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放出氧的物质接触,发 生与氧结合的化学变化。 12. 分解:分解(包括水解)是指某些化学性质不稳定的商品,在光、热、酸、碱 及潮湿空气的影响下,会由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现象。 13. 化合:化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互相作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160 维等)在储存过程中,受到光、热、氧等的作用,出现发黏、龟裂、变脆、强力下降、失去原有优良性能的变质现象。 15. 聚合:聚合是指某些商品组成中的化学键在外界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成为聚 合体而变性的现象。 16.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指有机体商品在生命活动过程 中,由于氧和酶的作用,体内有机物质被分解,并产生热量 的生物氧化过程。 17. 后熟作用:后熟是指瓜果、蔬菜等类食品脱离母株后继续成熟过程的现象。 18. 霉腐:霉腐是商品在霉腐微生物作用下所发生的霉变和腐败现象。 19. 虫蛀:商品在储存期间,常常会遭到仓库害虫的蛀蚀 20. 空气温度:空气温度指空气的冷热程度,又称气温。 21. 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 22. 绝对湿度:绝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的空气里实际所含的水汽量,一般用“克/

商品学概论复习资料

商品学概论复习要点 1,商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为了交换或出卖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是具有价值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供别人消费即社会消费,而不是供生产者或经营者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且必须通过交换到达用户手中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 2,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可以定量表达。(自然属性:商品的成分、结构、性质,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商品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商品质量标准,商品检验、包装、贮藏;社会属性:消费者需求规律,商品美学、商品文化,商品信息与商品预测,新产品开发,商品、资源与环境。) 广义的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使用价值、消费使用价值。 3,以具体商品为例,试说明其功能(或效用)、商品体、有形附加物和无形附加物,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1)商品的功能/效用:为满足消费者的一定需要所提供的可靠的、必需的只能或效用,如电冰箱的功能效用是冷藏食物; (2)商品体:商品功能效用的载体(物质构成),是由多种不同层次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商品使用价值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3)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名称、商标及其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商品包装及其标识、专利标记、商品原产地标志或证明、质量、安全及卫生标志、环境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购货发票等;

(4)无形附加物:附加服务、利益,如送货上门与免费安装调试、技术培训、售后退换退赔以及一定期限的保修、质量保证措施、一定时期内的优惠折扣、附加财产保险等。 一套住房作为商品的三个层次 核心层次:(功能/效用)居住功能:餐饮、睡觉、休息、工作遮风防晒、避雨、保温 有形层次:(商品体、有形附加物) 三室一厅一卫:客厅、卧室、书房、儿童室、厨房、卫生间、墙壁、空调、暧气延伸层次:(无形附加物)服务:商业、维修、保洁、安全、邮政、通讯、文化、小区环境 4,为什么说“商品使用价值是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 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要经历一个过程,即由潜在的使用价值向现实的使用价值转换的过程,我们把该过程称为商品使用价值的动态系统。商品使用价值分两个阶段完成,一是在交换过程实现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二是最终在消费过程中实现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商品的动态系统包含三个要素:即需要、商品、使用价值。需要经过使用价值,选择与定向以及创造而转化为商品,由此潜在的使用价值已经形成,商品通过交换、消费实践、转换为现实的交换,消费使用价值即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然后再过渡到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形成螺旋。 1,商品分类:指为了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科学地、系统地将商品分成若干不同类别的过程。商品分类的结果,一般可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品类或类目、品种和细目等类目层次。商品分类时主要采用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

商品学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商品学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商品,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一个历史范 畴。 2、商品整体概念是指由商品的实质性、实体性和服务性三方面构成的统一体或 系统。这三个层次分别称为: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 3、为了使商品分类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并能满足某种特定的目的 和需要,在对商品分类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 4、由于商品品种繁多,结构不同,用途广泛,性能繁杂,不同的消费者对各种 商品有不同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对不同的商品制定出各自的质量标准。人们把对商品质量、以及与质量相关的各个方面所作的统一规定,称这商品标准。 5、商品品种繁多,商品检验的项目因商品品种不同而各异,因而商品的检验方 法也有所区别,商品检验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对检验结果和评价商品质量的正确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商品检验的方法通常分为感官检验法、理化检验法和生物检验法。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小题后 的括号内。)

1、金融商品也称(): A金融资产 B 金融价值C交换价值D商品经济 2、商品的安全卫生性是指商品在使用时要有() A安全的包装B美观的装饰C商品要有耐用性 D有保护人身安全和人体健康所需要的各种性质。 3、食品卫生质量是指() A保证干净B不加色素,C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不洁物。 D外形整洁无异味。 4、商品质量的高低优劣是根据() A人们的主观判断的B外形及包装决定的。C商品标准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法规来确定的D由工商行政部门认定的。 5、商标注册与不注册的区别在于() A、是否有利于产品的销售B是否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C是否享有法 律赋予的商标专有权D是否被行业认可。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0分) 1、商品质量:(P14)

商品学概论复习资料

商品学的研究 一、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任务: 1、商品学研究对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影响使用价值实现的相关因素的客观规 律。 (1)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的效用或物的效用。 2、商品使用价值的两重性 (1)自然属性:即商品对人有用的客观的物质基础性。 (2)社会属性:即商品对人有用的主观的社会性 二、商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商品质量——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分类与编码 一、商品分类的原则和标志 1、商品分类的概念(P24) :是将商品集合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特征)科学、系统地逐次划分为总类、大类、类别、组别、品目乃至规格、花色等细目的过程。 2、商品分类的原则: 科学性、适用性、可扩展性、系统性、兼容性、唯一性 3、选择商品分类标志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区别性、适应性、唯一性、简便性、层次关联性 4、商品分类的标志: 是表明商品特征、用以识别商品不同类别的记号。是编制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的重要依据和基准。 二、商品分类体系 (一)、商品的分类方法 1、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 是将待分类的商品集合总体,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志,逐次地划分成若干层级和类目,形成一个层级相连、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同层是并列关系,上下层是归属关系。 优点:信息容量大、层次性好,逻辑性强,符合传统应用的习惯,既对手工处理有好的适应性,又便于计算机处理 缺点:结构弹性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 2、面分类法(平行分类法) 是把待分类的商品集合总体,根据其本身固有的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标志,分成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面(分类子集),每个面都包含一组类目。将某一个面中的一种类目与另一个面中的一种类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复合类目。 优点:结构弹性好,适应性强,适用于计算机管理 缺点:整体逻辑性不强,传统上不习惯采用,组配结构太复杂。 3、应用性分类体系(也叫习惯分类体系) 应用性分类体系是以实用性为原则,为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是从处理商品方便角度出发的,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志,而是根据商品的某些共性加以分类,可以适应不同分类目的的需要,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分类体系。 (二)、商品编码 1、商品编码的定义 商品编码又称商品代码,是指以某种代表符号表示某种或某类商品,符号可以是字母、数字和特殊标记及其组合。

商品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讲解全集1

1.简述水的主要生理功能? 答:(1)水是人体吸收食品中营养成分的介质;(2)水直接参与人体各种生理活动;(3)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4)水能保证人体正常体温。 2.简述高分子链结构的几何形状。 答:高分子的大分子链结构的几何形状通常分为线型、支链型和体型三种。 10.简述决定商品吸湿性大小的主要因素。 答:商品吸湿性的大小取决于商品的组成成分、商品的组织结构和空气的温湿度。 11.氧化铁膜与氧化铝膜有何异同? 答:(1)氧化铁膜不完整、不致密,与基体金属铁结合不牢固、较易被剥离,对钢材无保护作用,腐蚀将继续进行,直至钢材全部被破坏,这对保持钢材的正常质量是极为不利的。 (2)氧化铝膜组织致密、完整并与基体金属铝结合牢固,不易被剥离,且稳定,使铝表面钝化,谓之钝化膜。钝化膜能使金属与外界介质隔离,显著减轻或阻止腐蚀的继续进行,而具有防腐蚀作用,能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12.简述商品燃烧的形式。 答:商品燃烧有闪燃、着火燃烧、受热燃烧、本身燃烧和遇水燃烧等形式。 13.简述爆炸性物品的种类。 答:1)点火器材;2)起爆器材;3)炸药和爆炸性药品;4)其他爆炸性物品 14.简述后熟作用与水果食用品质的关系。 答:后熟作用是指粮食、果实、瓜类和以果实供食用的蔬菜类等生物有机体商品离开母株后,在自身催化酶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而使其从收获成熟达到生理成熟的过程。后熟作用本身又是一种生理衰老的变化,当它们完成成熟后,生物组织开始变得粗老,使用品质下降,难以继续储藏。 试述题 1.试述僵直作用、软化作用及其与畜、禽、鱼肉食用品质的关系。 答:(1)僵直作用是指动物在屠宰或捕捞致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肌肉丧失原有的柔软性和弹性而呈现僵硬的现象。处在僵直期的鱼肉,新鲜度最高,食用价值也大;处于僵直期的畜、禽肉,由于弹性差,不易煮烂,缺乏香味,消化率低,未达到最佳的食用品质。 (2)软化作用是指畜、禽、鱼肉的僵直达到极限(肉的酸度达到最低pH值)后,肉中的蛋白酶(自溶酶)开始活化并分解肌肉中蛋白质、三磷酸腺昔等,而使肉逐渐变软、恢复弹性、多汁并有肉的芳香气味和滋味的现象,也称成熟作用。软化作用有利于改善畜、禽肉的食用品质,因此畜、禽肉在食用前,应该使其完成软化过程。但鱼类因属冷血动物,肌肉含水量大,组织脆弱,又带有水中微生物,经软化过程会将低食用价值,甚至招致腐败变质,因此应防止鱼类死后发生软化。 2.试述霉变、发酵、腐败及其与食品食用品质的关系。 答:(1)霉变:霉变是由于霉菌在商品上生长繁殖而使商品中的营养物质转变成各种代谢物,

商品学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4章 商

商品学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4章商品标准与标准化目录 一、名词解释 (69) 二、多项选择题 (70) 三、问答题 (70) 1.标准的含义有哪些?如何理解? (71) 2.商品标准是如何分类的? (72) 3.我国商品标准是如何分级的?各级的使用范围有何不同?73 4.商品标准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75) 5.掌握商品标准的表示方法。 (75) 6.标准化有何意义? (75) 7.商品标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76) 一、名词解释 1.商品标准:是指为保证商品适用性,对商品包括商品的品名、 规格、性能、用途、使用方法、检验方法、包装、运输、储存等所 做的统一技术规定,是评定、监督和维护商品质量的准则和依据。2.商品标准化:商品标准化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中 制定、发布以及实施商品标准的活动。推行商品标准化的最终目的 是达到统一,从而获得最佳市场秩序和社会效益。 3.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对 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4.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 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 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 5.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质量认证也称产品认证,国际上称合格认 证。根据199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产品质量认证是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 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 技术要求的活动 6.强制认证:CCC认证是中国国家强制要求的对在中国大陆市 场销售的产品实行的一种认证制度,无论国内生产还是国外进口, 凡列入CCC目录内且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均需获得CCC认证,除特 殊用途的产品外(符合免于CCC认证的产品)。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E 3.ABCD 三、问答题 1.标准的含义有哪些?如何理解? (1)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联合发布第2号指南《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1991 年第六版)》,该指南给“标准”做出如下定义:“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 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结果领域内最佳秩序

商品学概论试题及答案精选

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A.劳动力; B.人类社会生产力; C.工业化; D.农业化 2.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A.劳动产品; B.社会产品; C. 工业品; D.农产品 3.商品是供()消费的。 A.生产者; B.经营者; C.社会; D.城乡 4.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 A.功能/效用; B.附加服务; C.使用价值; D.价值 5.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 A.功能; B.有用性; C.价值性; D.价格 6.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来衡量的。 A.消费需要; B.商品属性; C.商品价格; D.商品品种和质量 7.商品学是研究()的科学。 A.商品质量; B.商品品种; C.商品消费; D.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 8.商品学是一门()。 A.自然科学; B.技术科学; C.社会科学; D.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 9.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商品使用价值; B.商品价值; C.品种、质量及其相关问题; D.微观、宏观管理 10.商品学起源于()。 A.美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11.商品学的产生大约在()。 世纪末;世纪末;年前;年前 12.商品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在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商品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商人的出现; D.商业教育的发展 13.国外最早涉及商品学领域的着作是()。 A.〈〈完美商人》; B.〈〈商业之美》; C.〈〈商品学导论》 14.商品学的创始人是()。 A.约翰?贝克曼; B.达尔文; C.陆羽; D.李时珍 15.()年,我国商业教育中开始把商品学作为一门必修课。 三、多项选择题 1.某些天然物品,如()等,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因其不是劳动产品,所以不能称为商品 A.空气; B.阳光; C.雨水; D.原始森林 2.商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要受到()的支配。 A.价值规律; B.供求规律; C.竞争规律; D.社会规律 3.商品流通包括()等。 A.运输; B.装卸; C.储存; D.销售 4.商品的无形附加物有()等。 A.送货上门; B.售后维修; C.免费调试; D.使用说明书 5.下列项目中,可能成为商品学研究内容的是()。 A.商品质量; B.商品标准; C.商品检验; D.商品包装 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

商品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A.劳动力; B.人类社会生产力;C工业化;D.农业化 2.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A.劳动产品;B社会产品;C工业品;D农产品 3.商品是供()消费的。 A.生产者; B.经营者;C社会;D城乡 4.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 A.功能/效用;B附加服务;C使用价值;D价值 5.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 A.功能; B.有用性; C.价值性; D.价格 6.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来衡量的。 A.消费需要; B.商品属性;C商品价格;D.商品品种和质量 7.商品学是研究()的科学。 A.商品质量; B.商品品种;C商品消费;D.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 8.商品学是一门()。 A.自然科学; B.技术科学;C社会科学;D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 9.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商品使用价值; B.商品价值;C品种、质量及其相关问题;D微观、宏观管理 10.商品学起源于()。 A.美国; B.英国;C意大利;D德国 11.商品学的产生大约在()。 A.18世纪末; B.19世纪末; C.300年前; D.400年前 12.商品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在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C商品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商人的出现; D.商业教育的发展 13.国外最早涉及商品学领域的着作是()。 A.《完美商人》; B.《商业之美》; C.《商品学导论》 14.商品学的创始人是()。 A.约翰?贝克曼;B达尔文;C陆羽;D李时珍 15.()年,我国商业教育中开始把商品学作为一门必修课。 A.1902; B.1949; C.1978; D.1985 三、多项选择题 1.某些天然物品,如()等,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因其不是劳动产品,所以不能称为 商品。 A.空气; B.阳光; C.雨水; D.原始森林 2.商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要受到()的支配。 A.价值规律; B.供求规律;C竞争规律;D社会规律 3.商品流通包括()等。 A.运输;B装卸;C储存;D销售 4.商品的无形附加物有()等。 A.送货上门; B.售后维修;C免费调试;D使用说明书 5.下列项目中,可能成为商品学研究内容的是()。 A.商品质量; B.商品标准;C商品检验;D.商品包装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分类是商品学研究的()。

商品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讲解全集

商品学概论 第1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关键概念 (1)商品学:商品学以商品客体为研究对象,以商品质量为中心内容,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科学。 (2)商品:商品是指用来交换,并能满足人们和社会某种消费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一种特指范畴的产品。 (3)商品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和社会需要的效用,即有用性。(4)通用商品:通用商品是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结合,具有广义商品的概念,是现代商品的整体概念,即商品是由商品体、有形附加物和无形附加物构成的完整商品。 (5)硬件商品:硬件商品一般是指有形的商品体,例如,微机的主机。 简答题 1.我国商品学的发展过程历经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观点和学术主张是什么? 答:(1)我国商品学的发展过程历经了三个阶段:1)商品学的萌芽阶段;2)商品学的创立和发展阶段;3)商品学的全面质量观阶段 (2)每个阶段的基本观点和学术主张是:1)萌芽阶段:这些学科商品学从内容看趋近于商品学体系,但并未系统化、理论化,只是处在商品学的萌芽阶段;2)创立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我国商品学的研究范畴,还只限于商品质量的自然属性研究,还不是全面的商品质量观;3)全面质量观阶段:不少学者普遍认为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商品质量应包含商品的明确质量和隐含质量,商品的有形质量与无形质量,商品的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商品质量应是商品质量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从而使商品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商品学进入全面质量观阶段。这个阶段还将不断深化完善。 2.国际商品学界的主要学派及我国商品界属于哪个学派?其基本学术主张是什么? 答:(1)当今世界商品学界存在着三大学派,即技术学派、经济学派和融合学派。1)技术学派:主张从自然科学方面研究商品学;2)经济学派:主张从社会科学方面研究商品学;3)融合学派:主张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来研究和评价商品的使用价值。(2)我国商品界属于融合学派,进入全面质量观阶段。 3.什么是商品附加物?包括哪些内容? 答:商品附加物分为有形附加物和无形附加物两部分。商品的有形附加物是指在商品体上或商品体之外的必要附加物品,包括包装、标志、商标、附件、说明书、合格证、保修单、和发货票八项内容。商品的无形附加物是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销售服务、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和附加利益。 试述题 1.试述商品体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几个方面? 答:商品体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功能、性能和品质指标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商品体通过功能和效用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不同使用需要,要求商品体具有不同的功

商品学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6章 商

商品学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6章商品检验目录 一、名词解释 (1) 二、多项选择题 (3) 三、简答题 (3) 一、名词解释 1.商品检验:商品检验是指商品的生产方、销售方或者第三方在一定条件下,借助一定的仪器、器具、试剂或检验者的感觉器官等手段和方法,按照合同、标准,以及国内国际法律、法规,对商品的质量、规格、重量、数量以及包装等方面进行检验,并做出合格与否和等级判定的业务活动。 2.包装检验:包装检验是根据购销合同、标准和其他有关规定,对进出口商品或内销商品的外包装和内包装以及包装标志进行检验。 3.品质检验:品质检验亦称质量检验,运用各种检验手段,包括感官检验、化学检验、仪器分析、物理测试、微生物学检验等,对商品的品质、规格、等级等进行检验,确定其是否符合贸易合同(包括成交样品)、标准等规定。 4.卫生检验:卫生检验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规,对食品、药品、食品包装材料、化妆品、玩具、纺织品、日用器皿等 进行的卫生检验,检验其是否符合卫生条件,以保障人民健康和维护国家信誉。 5.安全性能检验:安全性能检验是根据国家规定和外贸合同、标准以及进口国的法令要求,对进出口商品有关安全性能方面的项目进行的检验,如易燃、易爆、易触电、易受毒害、易受伤害等,以保证生产使用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6.感官检验法:感官检验是以人体感觉器官作为检验器具,对商品的色、香、味、形、手感、音质、音色等感官质量特性做出判定和评价的检验方法。

7.理化检验法:理化检验法是在实验室一定环境条件下,利用各种仪器、器具和试剂等手段,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原理测试商品质量的方法。 8.抽样:抽样的相关概念有总体、样本和抽样比。总体又称全及总体,是指所要认识的对象的全体,由具有共同性质的许多单位组成。 样本又称子样,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的部分单位所构成的集合。样本容量n与总体单位数N的比值n/N称为抽样比。 9.商品品级:商品品级是依据商品质量高低确定的商品级别,也是表示商品质量高低优劣的标志。 10.假冒伪劣商品:所谓假冒伪劣商品是指生产、经销的商品违反了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其质量、性能指标达不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或是冒用、伪造他人商标、冒用优质产品标志、质量认证标志和生产许可证标识的商品;或是经销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 的商品。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2.ABC 3.ABCDE 4.ABCDE 5.ABC 6.ABCDE 7.ABCDE 三、简答题 1.说明商品检验的概念及意义。 (1)商品检验是指商品的生产方、销售方或者第三方在一定条件下,借助一定的仪器、器具、试剂或检验者的感觉器官等手段和方法,按照合同、标准,以及国内国际法律、法规,对商品的质量、规格、重量、数量以及包装等方面进行检验,并做出合格与否和等级判定的业务活动。 (2)商品检验是商品质量监督和认证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商品生产和流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确保商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正当利益,具有重要意义。生产企业通过对生产各环节的商品质量检验来保证产品质量,促

商品学概论重点(万融版)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 3.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物品、产品的三个基本特征: 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供别人消费即社会消费,而不是供生产者或经营者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且必须通过交换到达用户手中的劳动产品 4.商品属性可概括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5.价值的概念 价值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价值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动态的 6.使用价值一般是指物对于人或社会的正面价值 7.物的属性与人的需要的吻合程度或一致性程度就决定了物对人的使用价值大小 8.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9.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 商品自始至终处于社会中,其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具有二重性 商品使用价值是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商品价值既对立又统一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 10.商品学的研究内容以商品体为基础,商品人环境为系统,商品质量和品种为中心,商品属性不断满足商品交换和消费需要以及其他社会需要为主线 11.商品品种和商品质量及其系统的微观,宏观管理是商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 12.商品学产生于德国 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 13学会判断分类标志P14 14.商品分类的作用 为政府行业和企业实施各项管理活动以及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了科学基础 有利于商品标准化的实施和商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便于商品经营管理和顾客选购消费商品 有利于开展商品研究和教学工作 15.商品分类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延性原则兼容性原则整体最优化原则 16.商品分类的方法 线分类法:属于传统的分类方法,使用范围最为广泛 优点:信息容量大,层次好,逻辑性强,符合传统应用的习惯 缺点:结构弹性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 面分类法: 优点:弹性较大,一个面内的类目改变不会影响其他面;适应性强,可根据需要组成任何面同时也便于计算机处理,易于添加和修改目类 缺点:不便于手工处理,不能充分利用其容量,尽管其可组配的复合类目很多但实际可用的复合类目并不多 17分类标志选择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唯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包容性原则

商品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目录 .............. 2 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一章 .................... 5 商品分类与编码第二章 ....................... 10 商品品种第三章 ....................... 14 商品质量第四章 ..................... 18 商品质量管理第五章 ....................... 25 商品标准第六章 ................ 30 质量认证与质量监督第七章 ....................... 35 商品检验第八章 ....................... 38 商品包装第九章 ................ 42 商品储运的质量管理第十章 47 ..................... 新产品开发第十二章.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商品学 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商品的有形附加物 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名称、商标及其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商品包装及其标志、专利标记、商品原产地标志或证明、质量、安全及卫生标志、环境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购货发票。 3.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于人或社会的正面意义或积极作用,或者说是指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能力。 4.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 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用其进行交换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货币,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 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商品对其消费者、用户所具有的直接的消费使用价值。由商品的有用性在实际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作用形成。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A.劳动力; B.人类社会生产力; C.工业化; D.农业化 2.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A.劳动产品; B.社会产品; C.工业品; D.农产品 3.商品是供()消费的。 A.生产者; B.经营者; C.社会; D.城乡 4.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 价值D.使用价值;C.附加服务;B.;效用/功能A. 5.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 A.功能; B.有用性; C.价值性; D.价格 6.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来衡量的。 A.消费需要; B.商品属性; C.商品价格; D.商品品种和质量 7.商品学是研究()的科学。 A.商品质量; B.商品品种; C.商品消费; D.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 8.商品学是一门()。 A.自然科学; B.技术科学; C.社会科学; D.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 9.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商品使用价值; B.商品价值; C.品种、质量及其相关问题; D.微观、宏观管理 10.商品学起源于()。 A.美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11.商品学的产生大约在()。 A.18世纪末; B.19世纪末; C.300年前; D.400年前 12.商品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在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商品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商人的出现; D.商业教育的发展 13.国外最早涉及商品学领域的著作是()。 A.《完美商人》; B.《商业之美》; C.《商品学导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