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感受到的是杜甫沉郁顿挫文字背后所流淌着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读

我们感受到的是杜甫沉郁顿挫文字背后所流淌着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读

我们感受到的是杜甫沉郁顿挫文字背后所流淌着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读
我们感受到的是杜甫沉郁顿挫文字背后所流淌着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读

小屋里的文人情趣

——《项脊轩志》赏析

文继艳

读《饮酒——结庐在人境》,我们感受到的是陶渊明闲适自然文字背后摆脱尘世纷扰后的畅达和淡定;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感受到的是杜甫沉郁顿挫文字背后所流淌着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读《我的空中楼阁》我们感受到的是李乐薇清新隽永文字背后想要摆脱尘世的喧嚣和寻求宁静的心灵向往。同样是描写小屋,不同的作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怀,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个文人不事雕琢的炽热情怀,感受到的是一个文人高雅浪漫的独特情趣。

一、诗情画意表达文人雅兴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一觞一咏”“流觞曲水”来抒发文人雅兴,李商隐在《无题》中以“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来呈现文人雅兴,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来传递文人雅兴,而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则用他的诗情画意来表达文人雅兴。

项脊轩,这个小屋虽然空间小得仅仅可容一人居住,但是在文章中我们感觉不到小屋狭窄却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开阔:它虽然破旧,作者在其中却能怡然自得;虽然光线不好,我们却感受到作者内心明亮。这种开阔、这种自得、这种明亮似乎也给这间陈旧的小屋增添了几分光彩,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出了归有光先生身上所特有的文人雅兴。

颜回身居陋巷却可以安贫乐道,周敦颐身在陋室却能乐在其中,归有光身处破旧、狭窄、阴暗的小屋里却能够乐以忘忧。这不只是文人的一种雅兴,还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种境界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身上具有的一种超脱,这种超脱能让作者在窘迫的境况下仍然保持着文人特有的情怀。“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小屋虽然陈旧但作者却没有忘记用心去装饰它,这似乎也是在用文人特有的方式来装饰自己的内心。在此,我们似乎看到了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高洁,感受到毛泽东“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乐观,理解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不仅写出了读书的状态,而且可以让我们窥探到归有光在生活困顿之时所

爆发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即便是借的书,也要读得津津有味;即便是在小屋,也要昂首高歌心声。这是怎样强大的生命力啊!正是这种生命力,恰恰体现了文人“压不弯,折不断”的性格,也正是这种性格铸就了中国文人的特殊情怀。这种情怀能够使他们在失意之时从文学中得到愉悦。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他自己盖房,种地,在生活上也颇有情趣。“东坡肉”不仅让我们闻到肉香,更能嗅到文人特有的气息,这种气息使得中国古代文坛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生活失意,文学多产。此时的归有光也和许多文人一样,“冥然兀坐”,不为外物所扰,不觉得生活清贫,不觉得境况艰难,他的眼中看到的却是“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之美景,这是怎样的一种诗情画意啊!这种诗情画意不正是文人特有的雅兴嘛!

二、百态人生浸透文人志趣

文人写文章大都在抒写情怀,同时也在抒写自己的志趣。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是以搜句忌於颠倒,裁章贵於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可见,文人写文章怎样构建,用什么题材来构建,会体现不同的志趣。

归有光不写雄心壮志和襟怀抱负,不写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和痛苦,不写奋发昂扬,不写国家大事,不写历史兴替,不写现实的理乱,他却写了一些生活中的繁杂小事。但这种小事却有所寄托,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内心细腻而富有志趣的归有光。“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通过大母的话,我们了解了归有光的生活方式,能够在家境贫困,境况窘迫之时,保持一种淡然之心,保持一些文人所特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气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特别描写了小屋的变迁。“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家族的中落,似乎让我们读者觉得有些凄凉,但作者却是哀而不伤。在作者笔下,“东犬西吠”“鸡栖于厅”,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又多么充满人情味啊,似乎让作者在小屋变迁的同时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个“殆”并不是写推测,却表现出作者对生活充满无尽的希望。这种希望也借助于大母和母亲对他的关怀传达出来。“儿寒乎?欲食乎?”,传达出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吾

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现了母亲对自己的激励。归有光也以文人特有的细腻心理,感受到了这种关怀和激励,也借助母亲的激励,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这种以生活琐事来抒写人生志趣的写法,可谓高妙,表面平实淡泊、琐碎现实,但这种细小琐碎却带着一种人情味,带着一种儒雅,是审美化了的志趣。

三、绿荫如盖诠释文人浪漫

古代文人凡寄情山水,都是为了表达情趣,凡厌恶官场宦游市井鄙俗,无不歌颂松风竹节,寄寓情操,但寻求浪漫确是文人追求的境界。“红袖添香”可以说是每个古代文人都希望逢着的一种浪漫。宋代文人赵彦端有一首《鹊桥仙》,其中云“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说的是暮春之夜,月色溶溶,百花凋零春深似海,能觅一闺中知己,花容月貌者,挑灯夜读书声琅琅,耳鬓厮磨情意绵绵。所以柳永会抒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李商隐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表达这种情趣,也曾有许多文人在生活中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的情思。我们现代人也想追求“执子之手,与尔偕老”的境界;也想效仿红娘传笺崔生莹莹,放浪形骸;更想端一盏烫手咖啡相赠,共忆似水流年。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生活的浪漫,这种浪漫寄托在平实的生活中,更显惬意。“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是多么温情的生活场景,又透着文人的浪漫,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妻子向丈夫学习写字的一种幸福,亦能感受到作者教妻子读书时的一种愉悦,他们或许会心一笑,或许痴笑矫情,别有一番风味。“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个“亲”字写出了作者和妻子之间特别的情感,作者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和妻子的感情,因为情感是无形的,一棵树却能客观地记录了他对妻子的情思。这棵树承载着他对妻子的想念,也是对妻子的情感寄托,他不直接抒发思念,却以“今已亭亭如盖矣”来表达。这个比喻生动形象,这棵树的生长也表明作者的情思会象这棵树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停地流淌。这种流淌的情感就是文人的浪漫,更是将生活浪漫化的文人情趣。

四、小屋命名彰显文人意趣

在古代,书斋的命名本来就带有文化的特色,这些名字或缘于某事,或由于

某因,异彩纷呈,各有寓意,饶有情趣,但这些书斋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主人的性情与志趣。所以用“陋室”来表现高洁的品行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用“苦斋”来书写“以苦为乐,发奋用功”的志趣,用“聊斋”来表达讲讲故事、传闻,或品茶聊天的文人情趣。何以将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据说归有光的远祖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他以“项脊”命名,有纪念祖先之意。“轩”是有窗槛的小屋,作者在轩中的活动让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个普通的供居住的小屋,而且还是充满着意趣的。“读书轩中”有“偃仰啸歌”的情志,“余扃牖而居”写出了生活的情韵,“冥然兀坐”感受到的是“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清幽和淡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写出了夫妻之间的情意绵绵。我们发现归有光还把“项脊轩”称为阁子,而且也赋予了阁子不同的情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个“旧“字”不仅写出了作者的怀旧情怀,也写出了一种流光掠影的心酸。在那里,作者想起了童真无邪的小妹问话,妻子简述中流淌的幸福,也想起了新婚的其乐融融。作者虽然享受过新婚燕尔的佳期,可现在确是失偶独对残年,心中剩下的只有凄凉。这让我们读者仿佛想起放翁重题沈园,易安独病江南,感叹这千古岁月,谁遇见过唐婉!谁又逢过赵明诚呢!有了这种凄凉,阁子的称呼又变成了“室”,“吾妻死,室坏不修”,妻子一死,“轩”似乎也失去了诗情画意,呈现的却是作者“久卧病无聊”的哀伤和孤寂。项脊轩经历了沧桑变化,它的称呼也变得多样复杂,不管是“项脊轩”还是“南阁子”或是“小屋”亦或是“室”,这些称呼都表达了归有光在不同的心绪下的特殊情感,也体现了文人的独特意趣。

读作品亦是读生活,将生活情感化是唯美的,将情感生活化更是充满情趣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让我们在感受到文学艺术唯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艺术化的生活情趣。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专题检测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苏 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樯.(qiánɡ)萧.萧(xiāo)辚.辚(lín) B.省.识(xǐnɡ) 干.云霄(ɡān) 沙鸥.(ōu) C.青冢.(zǒnɡ) 盘飧.(sūn) 戍.守(shù) D.旧醅.(pēi) 万壑.(hè) 金樽.(zūn) 答案 C 解析“冢”应读zhǒnɡ。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兵车行.行:出发 B.武皇开边意未已.已:停止 C.独留青冢.向黄昏冢:坟墓 D.信.知生男恶信:确实 答案 A 解析“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 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 ) 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答案 D 解析都作“停止”讲。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耶娘妻子 ..走相送 B.行人 ..弓箭各在腰 C.君不闻,汉家山东 ..二百州

D.归来头白还戍边 .. 答案 D 解析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士兵”;C项为“华山以东”。 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武皇开边意未已B.归来头白还戍边 C.古来白骨无人收D.禾生陇亩无东西 答案 D 解析“陇”通“垄”。 6.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答案 B 解析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 7.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 (下联)示例: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 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 8.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惟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 9.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陆游杜甫屈原的忧国忧民思想

陆游杜甫屈原的忧国忧民思想 陆游、杜甫、屈原,诗,的忧国忧民思想 陆游~出生于宋金南北对峙、国家分裂的南宋时期。作为手无博鸡之力的孱弱书生~他一生却以诗为剑~面对朝政腐败~反复呼吁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统一国家。喜欢陆游~不仅佩服他的才华横溢~更多的是喜欢他的一腔才情。他的情~首先体现在爱国忧民之上。他与岳飞一样有着“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的远大政治抱负。其次~他的情也大量体现在儿女私情上。他一辈子的感情生活不可谓不丰富~可婚姻生活却成了他一生最大的不幸。面对百万胡虏~他可以吼出“弹压胸中十万兵”的豪言壮语,而面对封建礼教~却只能无奈长吟“错、错、错:”。吟诵他的诗文辞章~我们不仅为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立志报效祖国的忠诚所激励~也为他那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不忘的追求所感动。他那一首首情诗~字字哀怨~句句情长~既体现了这位七尺男儿对爱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对吃人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二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他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山东省临朐实验中学张民强2013年8月23日10:16浏览:23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3作者信息 姓名张民强 所教学科语文所教学段高中 本课程的结业作业要求您选择一个您所教的,且包含有项目学习要素探究内容的单元,为这个单元设计评价计划。最终完成的作品要提交到平台上供学友们互评。 单元主题: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一、单元概述: 在下面空格处简要介绍这个单元,清晰简洁地介绍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主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分析出诗歌主导风格的具体表现,可以探究出杜诗?沉郁顿挫?这一风格的形成原因。从而让人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站在盛唐诗歌颠峰之上的杜甫,并深刻体会到杜甫诗歌对后世诗歌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单元是高中二年级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的专题内容。其中的《兵车行》《客至》等作品,表现了杜甫不同的诗歌内容和人生经历,这些诗歌凝聚了杜甫鲜明的情感色彩。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5-8人组成一个小组,利用一周时间完成。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用2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四首诗,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活动涉及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二,讨论会。举行?我看‘杜诗’?主题研讨会,通过观察、辩论、写随笔等,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综合展现学习成果。整合、建构、反思后,撰写一篇?杜甫的诗歌特点探

究?主题文章,然后用博客或制作主题网站,展示学习成果。 在单元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经了解的杜甫生平及其诗歌风格进行检查性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此阶段运用讨论会、检查表进行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检验学生对杜甫诗歌个点分析研讨的自助合作能力,运用量规进行评价。 在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博客展示的关于杜甫诗歌特点的研究论文进行终结性评价,运用量规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方式。 二、21世纪技能 这个单元将重点培养哪种或哪些21世纪技能:信息与素养、主动性和自主性、交流与合作。 三、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模块4第1节后完成) 请明确单元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来自于现行课标)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与课程标准相联系,并体现21世纪技能。 课程标准: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中,应该以目标三为重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杜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杜诗风格的指导训练。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方式,进而去体会杜甫作品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用2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四首诗,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活动涉及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二,讨论会。举行?我看‘杜诗’?主题研讨会,通过观察、辩论、写随笔等,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综合展现学习成果。整合、建构、反思后,撰写一篇?杜甫的诗歌特点探究?主题文章,然后用博客或制作主题网站,展示学习成果。 四、评价时间线(模块4第2节后完成)

杜甫诗歌主题的多样化

杜甫诗歌主题的多样化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体验疾苦,感受生活,对贫苦百姓的无限同情;反对战争,反对侵略,对祖国统一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杜甫诗歌多样的主题分别体现在不同阶段或不同境遇的诗歌作品之中。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许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成分最多,其主题在总体上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因此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一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热爱山河,憧憬未来的主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杜甫在北游齐鲁期间,正值青年对未来和前途充满了希望,创作了一系列表达雄心壮志的诗篇,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三首《望岳》诗是反映这一类诗歌主题的代表作品。这里仅以《望岳》的第一首为例进行解析。全诗无一“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岱宗夫如何?”是初见泰山的感受,充满了对泰山的惊叹和仰慕之情;“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仔细揣摸后得出的总体印象,烘托出了泰山绵延和磅礴的气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句为近望泰山的印象,“钟”字写出大自然也有了偏爱之情,一山横亘,阴阳两隔,凸显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句是仔细观察泰山的印象,山中云气翻滚,心中波澜起伏,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归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关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而在《登高》中杜甫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描写,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爱。在《秋兴》八首中,杜甫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国都长安昔日的繁华景象,以低沉的格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在《春望》中,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抒发别国离愁的情绪,也是基于对国家的热爱。

品读杜甫诗歌 传承家国情怀

《品读杜甫诗歌传承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 3、品味语言,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2、难点: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配乐朗读视频(音频)、盛世中国图片资料及配乐。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古代诗词,似星光浩繁,如日月夺目。重拾传统文化,吟诵诗词歌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将国家存亡置于最高地位的理想追求,更能深切体会他们胸怀天下,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诗歌殿堂,用心感受诗中圣哲的笔底波澜。 (二)裘马清狂胸怀凌云志——学习《望岳》: 过渡:“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与同时期其他的大诗人一样,杜甫在进入仕途之前,也有一段漫游的经历。用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这一时期,青年杜甫始终带着盛世的自信与朝气,充满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豪情壮志,也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比如最负盛名的《望岳》。 1、朗读诗歌(指名读,齐读),思考: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联系诗句来说一说。 明确:①“齐鲁青未了”看出泰山是广阔的。②“造化钟神秀”可以感知泰山很秀丽。③“阴阳割昏晓”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遮天蔽日的。④“一览众山小”中,看出泰山是高大的。适时引导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2、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永丰二中松根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结构和外结构,涉及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圆,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此时的诗人,正由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征入伍的士卒可别的悲凉身世(《无家别》),全方位地反映了战争的灾难,朴实而悲痛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时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一)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一) 内容摘要: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仁爱精神 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 杜甫自始至终执着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 ——忠君爱国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

杜甫

摘要 唐代诗坛上冉冉升起两颗璀璨的明星,其中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更是中国诗歌领域的骄傲,他有着“仁者爱人”的思想,有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有着“感怀悲切”的家庭责任感,他把这些情感都体现在诗歌中。因此在杜诗中关于人伦之情的描写,既是杜甫亲情世界的真实流露,又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伦理道德的真实反映。在诗歌中,杜甫表现出对妻儿的关爱之情,不论身处何地,依然保持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对儿女的疼惜、慈爱;也表现出对骨肉亲情的珍惜,连年动乱,与弟妹忍受分离之苦,心中惦念着弟妹的生活。这些诗歌之所以能长久流传,主要是与诗人的真挚情感、博爱情怀和艺术形式的人工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家也能从这些诗歌中,体会出他高尚的品格,崇高的道德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杜甫;亲情世界;真挚情感;博爱情怀;人工美 目录 摘要……………………………………………………………………………………I 前言 (1) 第1章杜甫亲情诗的内容 (2) 第1节伉俪情深 (2) 第2节父子之爱 (3) 第3节手足之情 (5) 第2章对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探析 (7) 第1节以情为文 (7) 第2节仁者爱人 (7) 第3节人工之美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前言 “人之本性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感情强烈之际和新的尝试之中,因独居时不必矫揉造作,激动时会忘掉清规戒律,而在新的尝试中则无惯例可援引。”[1]在诗歌的国度中,杜甫以独特的情感体验方式,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经历。他的诗不仅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还体现出“仁者爱人”的真挚情感。因此,在今天物欲横流、喧哗浮躁、亲情淡薄的世界之

中,重新解读杜诗中的情感世界,呼唤亲情的回归,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杜甫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中外学者对他的研究也数不胜数。1949年前的研究,研究者力图剥去他的“诗圣”的外衣,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诗人,其中以梁启超的“情圣说”和胡适的“表现人生说”最为经典。1977年至今,出版有关杜甫的各类著作100余部,论文2500余篇。其中陈贻焮《杜甫评传》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环境等一些客观因素结合主观的判断去研究杜甫,研究杜甫的诗歌。莫砺锋的《杜甫评传》,书中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书中在第一章就详细地研究杜甫的家庭亲情和反映出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杜甫生平行迹的考辨,这以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所著的《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最为详细;而对杜诗艺术成就研究,裴斐《杜诗八期论》等都阐述自己的观点。查阅了大量的诗史资料和文学大家的研究成果,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将从他的亲情世界的角度来写,以至更加全面的了解杜甫的博大情怀,道德思想和人格魅力。目前,有关杜甫亲情世界的诗歌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太过详细的研究,只是在一些期刊网上有涉及,所以本篇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妻子、儿女、兄弟之情着手,以诗为依据,把杜诗总结归纳出属于亲情类的诗歌,再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合情合理地分析。 论文尊重史实,借鉴前人研究的观点,尽量多地查找有关资料,例如书籍、报刊等有关信息,以诗为佐证,用具体的材料,举例说明杜诗中亲情的表达。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大约60多首写到亲情,论文从亲情诗歌内容的研究,透过对妻子伉俪情深,对儿女的疼惜关爱,对亲人的惦念之感,体现出杜甫高尚的品格和“仁者爱人”的情怀;再从“以情为文”、“仁者爱人”、“人工之美”三个方面分析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具体展现了杜甫作为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第1章杜甫亲情诗的内容 “梁启超先生说,别人都称杜甫为‘诗圣’,我却要称他为‘情圣’,因为杜甫体现在他的诗歌中的情感是最深厚的、最诚挚的,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所以要称他为‘情圣’。”[2] 杜诗之所以能千古传唱,为人们所推崇,就在于那最为难得、又最为平常的人伦之情。 第1节伉俪情深 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对妻儿的关切之情。众所周知,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诗人,他“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致使他“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生活的潦倒,贫穷的煎熬,战事的连绵不断,仕途的接连挫折,使他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类似于乞丐式的生活。对于此,身为人父、作为丈夫的诗人,内心深处有着一股深深的歉疚之情:“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尤其是处于世事纷扰、战火连绵的动荡岁月里,杜甫不计个人的安危,深深地挂念着一家老小的安危与生计,他把一片深情熔铸在诗歌中,形成荡气回肠的感人诗篇,如《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八月,诗人因世事离乱,被叛军羁押于长安牢狱之中,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此刻诗人却不能忘怀于寄寓在异乡的妻儿,自己一死固然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家老小的生活却成了大问题,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叛军嗜杀成性,“比闻同罹祸,屠戮到鸡狗”,诗人深切地关注妻子和儿女们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着落。诗歌在反复的吟唱中,抒发出自己焦急与不安,诗歌“语丽情悲”,“词旨婉切,见此老锺情之至”。刘克庄评价说,此诗可见杜甫笃于伉俪情深。[3]可谓知人之论。此类诗句在杜甫的诗歌中是屡见不鲜,如以下的一组诗句:

忧国思亲诗圣情怀——《春望》赏析

忧国思亲诗圣情怀——《春望》赏析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内容讲解】: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赏析评价】: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

杜甫古诗颁奖词

杜甫(颁奖词) 江水不尽,壮志滚滚奔泻千里;落木无边,孤愁潇潇飘洒万年。八月的淫雨,你用朴素的姿态走来,瘦弱的身躯,支撑起,时代的高度,你是诗中的圣贤,披襟挡风,踞立绝顶,众山因你而渺小;你是乱世里的芝兰,朱门酒肉,路边冻骨,历史因你而芬芳。你用啼血的忧心,温暖了天下的破庐,流年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却蹂躏不了你英雄的壮志,命运喝干了你的血汗,却摧折不了你人性的伟岸。 为什么你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你爱这土地爱得深沉!篇二:颁奖词-杜甫 第二组 拄一只竹杖,你从泥泞的小路走来, 光焰万丈的吟诵却如晨星照亮半壁诗空。 着一领布衣,你自华丽的大唐退去,一泻千里的叹息却像明镜映出一朝民生。 你,动荡一生,书山河支离破碎,终达巍峨山巅。 你,尾随二主,道百姓民不聊生,末至诗圣之境。 庇天下寒士,愿为街角饿殍乞衣羹。斥满朝权贵,甘做边疆小吏守兵器。国破之中,却酣撒血泪锻造不朽爱国诗, 家亡之下,仍满载苦难书写非凡真英雄。 你脸颊总挂忧思,为国疾首书《三吏》你眼角常噙泪水,为民痛心做《三别》渺茫之中,似曾看到一位有丝丝白发的中年人走在《北征》之路上, 身后留下稀疏的脚印,永恒的脚印,永烙于后人心中。篇三: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杜甫篇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杜甫篇(2015届版) (2013-05-04 21:36:08)转载▼ 标签:高中语文颁奖词杜甫教育分类:桃红柳绿[学生的美文]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杜甫篇(2015届版) 【注】模仿“cctv感动中国颁奖词”写作训练之一——学完《杜甫诗三首》,命学生按传统惯例作“感动中国杜甫颁奖词”,选较佳颁奖词若干篇。 (近日不断增补中,以孩儿们来邮件先后为序。) 你一步一回首,定格为少陵野老,永远的悲戚,国忧民忧,被你抑扬顿挫成一篇篇史诗。记录下了唐朝由盛至衰和压在最低层百姓的呻吟,你的每一个字都影响着后代,成为无价的文化瑰宝,诗圣是闪耀于你身上最美的光环。 【2015届高一(9)班张欢】 “车辚辚,马萧萧”之中,我看见了瘦骨嶙峋的杜甫。他可以不顾自己常年多病,可以忘记自己“艰难苦恨繁霜鬓”,可以忘记自己“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坚韧善良的杜甫没有顾怜自哀,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百姓,自己蜷缩在茅屋,却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谓字字血,声声泪。纵然只有一身疾病,一叶孤舟,杜甫炽热的胸怀里绵亘着的依然是万里江山,满载着的依然是家国之悲。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诗圣”杜甫漂泊一生,却忧民一世,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在青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届高一(9)班杨雅晶】 十载长安的屈辱和心酸,饱尝“感时花渐泪”的心伤,战乱贫困病老积淀的一生,有如苍老坚毅的西南高山,厚重的底蕴承载千年华章。即便杨花落尽,仍旧锲而不舍,“戎马关山北”如你,“永夜月同孤”如你。“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顿挫即是你的基调,厚德载天即是你的涵蕴。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雪浦中学吴应文摘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他在为国家时局的担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具有常人的情思,长时在外,无不思念家乡的亲人。凡此种种,使他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就杜甫诗歌家国之情的表现方面进行阐述,意在探讨这位中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他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眷恋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思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史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忧国思民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大多是反映现实社会与劳动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诗也称作“诗史”。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

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

最新精选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练习题二

最新精选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练习题二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 既深且广。 D、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éi) 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é) 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èng) 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草木凋落衰败。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增多。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块陆地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各加横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横线词相同的一项( ) 例句:引石泉兮阴松柏 A、猨啾啾兮狖夜鸣 B、左骖殪兮右刃伤 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

忧国忧民 诗人陆游的家国情怀

忧国忧民诗人陆游的家国情怀 一个在清辉月影之中悲春伤秋如泣如诉的诗人。 一个在朝廷之中忧国忧民却无处报国的臣子。 一个在情爱之中母命难违爱而不得的失意之人。 一个在刀光剑影之中纵横捭阖亦不惧生死的武将。 我们初识陆游,惊叹于他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大气磅礴;伤感于他那“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无力吟叹;悲伤于他那“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的终生遗憾。他“六十年间万首诗”,是我国古往今来写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其诗多为经典,代表宋诗的最高成就,是我国诗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一生志在社稷,怀抱苍生,是继屈原、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词中总是隐现着他的身影,让我们我穿越时空,走近陆游…… 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还在襁褓中的陆游便尝到了人世的艰辛,先是随父亲从东京回到寿春,3 岁时,由于金兵不断南侵,再次踏上逃难的路途,这段艰苦危险的离乱生活,是陆游一生中最初的记忆,令他刻骨铭心。成人之后,他又饱尝了人世的磨难:28 岁时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孙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官; 29 岁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被秦桧除名;33 岁,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建宁德县主簿,而后陆游先后出任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看似风光无限,而实际却是在宦海中沉浮。当时的朝政又怎能容忍陆游这等忠正不阿、力主抗金的人存在,悲哀啊! 陆游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期间从来都是尽心竭力为百姓排忧解难,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洪水、旱灾,他都密切注视灾情变化,上书请求开仓赈灾,又在未得到南宋政府同意前冒着被处罚的危险拨义仓粮至灾区赈灾;他宦游四方搜集 100 多个药方,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四处发散。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换取百姓生活的安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中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地形地貌,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国贵族铁蹄的蹂躏之下,“泪尽”一词,千回万转,广大中原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江西永丰二中刘松根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内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内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此时的诗人,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积极进取 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读书颇多,才艺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人们所惊赏。二十岁以后,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青年时期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长安十年(35岁——44岁)———壮志难酬 杜甫35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却无结果。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

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此期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他逐渐从爱自己的家族、个人的建功立业,转到爱国、忧民,诗歌创作从较多的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这就使原来比较抽象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其名篇《丽人行》、《兵车行》、《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都作于这一时期。 3、经历战乱(44岁——48岁)——离乱中咏叹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与人民一道逃难。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的苦难,加上屡受贬斥的屈辱,使他与社会、人民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从而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爱国精神和同情人民苦难的不朽诗篇。 4、漂泊西南(49——59岁)——颠沛流离中深沉爱国 杜甫入蜀后,在友人的资助下,定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51岁时曾由友人严武表荐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为期半年,以后曾到过梓州、阆州,又漂流到夔州。大历三年携家离川,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流转徙,最后病逝于湘水舟中。杜甫晚年动荡不安,但创作精力空前旺盛,忧国忧民的感情有增无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