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赵熠生物科学史文献综述保护生物学

教学-赵熠生物科学史文献综述保护生物学

教学-赵熠生物科学史文献综述保护生物学
教学-赵熠生物科学史文献综述保护生物学

中学生物教学资料保护生物学文献综述

10生本赵熠10112314150摘要: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是在人类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后才出现的学科,其目的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与途径。本文主要回顾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概况了该学科的两大基本原理,即功能原理与伦理原理。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种保护途径。保护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一些对策。

关键词: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文献综述

1.保护生物学发展历史

1.1保护生物学的产生

1.1.1保护生物学在中国古代的起源

人类在距今160万年的第四纪成为地球上的优势族群,在人类形成初期,人类为了求生到森林里去采果,到草原去猎杀动物,到河流去捕杀鱼类和虾。以本能的方式生存了几百万年,随着人口的越来越多,人类发展到了黄金时期,人类开始驯养牲畜和栽培作物。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公元前8000年就有了稻米,小米,蚕和猪等。

在农业社会,我们的先民就产生了一种崇敬自然的情感,中华民族就有了较为自觉的"天人"观念。《史记·历书》有记载: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宫,各司其序,不相乱也"。说的是天地万物不仅对人有养育之恩,还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被人类随意的干扰和打乱。这说明在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保护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直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就从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儒家和道家而言,都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在《易经》中,深刻地阐述了天人关系。"有天地,然后有

万物,天地感而万物生","天地细蕴,万物化醇"。说的是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同为天地所生的鸟兽草木和人都是神圣的,人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天下才能太平,人如果不与天道合一,人类就不可能存在。

而且佛教教义认为,人类与其居住和生存的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只有融合谐调,才能共存共荣。认为一切生命现象,不论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不论是有智慧的还是精神现象比较低的,都有生存的权利,并坚决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出来供人享用的论点。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对自然进行赞美,讴歌大自然,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保护生物的意识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中,形成了一些良好的风俗习惯。如我们的祖先给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合的动植物,也定了过年的日子:如"一鸡"(即正月初一鸡过年)、"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这种排法并没有把人排在第一天,而是排在第七天(即正月初七为人过年),其内涵是说人与诸种动物是平等的。

历代的统治者也设立了日趋完备的生物保护机构,制定了保护生物的法令。夏、商、周等朝代都制定了保护和管理山林的制度与禁令,据《逸周书·大禹篇》记载《禹禁》中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禹禁》可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资源保护法。

1.1.2 世界范围的起源

在中世纪,西方哲学占优势的信条是自然应转化为财富,尽可能地用于为人民谋福利。这种对自然以人类为中心论,导致自十六世纪以来欧洲殖民地大量资源被开发和退化,这种哲学没有顾及自然资源的长源后果。与此同时,在遍及世界各殖民地中,一些科学家逐渐得出受保护的森林对于防止土地流失,保护木材供给和防止饥荒都是相关的。某些

殖民地官员也开始认识到一些森林应该禁伐,因为它们对确保附近农田稳定降水是必需的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警兆意义。1769年法国殖民行政当局,首先在印度洋毛里求斯岛,颁布了25%的土地面积保存森林,以防止土地被侵蚀;到1852年,英联邦科学研究人员发表了一份报告,强烈呼吁在全部辽阔的次大陆建立森林保护区,以减缓环境灾难和经济损失。

现代保护生物学的许多论点,在100年前或更早欧洲科学家的著作中已经建立。物种可能遭致灭绝的可能性,已于1627年野牛从欧洲丧失所证实。还有毛里求斯特有的杜杜鸟也于十七世纪70年代灭绝。波兰政府在1546年建立保护残存野牛的自然保护区,并禁止狩猎,确实做了许多工作。然而保护野牛行动终归失败。

十九世纪晚期,英国由于栽培作物面积增长和广泛使用火器狩猎,导致野生动物显著减少。许多物种大约同时从野生状态中消亡:鹤、鹤、硕鸭、鹊、海鹰、野猪、狼等。这些惊人的变化促使英联邦自然保护运动形成,但由于种种原因,英国的自然保护区占不到总面积的1%。伦理保护学家缪尔(Muir)认为,美丽的自然地区,如森林丛林、山峰、瀑布对于宗教,心智培育和情感恢复都有很大价值。缪尔坚信自然的美学价值可与商业开发的金钱价值相比较。

另一位自然保护学的先驱,利奥波德将人类也看成是生物群落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于自然之外。利奥波德提出“进化生态土地伦

理”(Evolutionary Ecological Land Etllic)。即土地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正常运行。保持这种生态过程将最后给予人类最大的长期价值。

1.2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1.2.1世界范围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渐趋空前繁荣,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全世界面临着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等五大问题的挑战。与此同时,生

态学经过E。P。Odum和H。T。Odum兄弟的加工宣传,生态系统理论已变得完整和充实,并逐渐为广大生态学家和人们所接受。人们开始将人类自身放在生态系统之中,正确全面地看待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尝试利用生态学来解决一些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协调人类既是栖息者又是操纵者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在经济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地发展。60~70年代,群落生态学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发展更是丰富了保护的理论和实践。1978年,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召开,生物多样性危机已普遍受到关注,保护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迅速发展起来。1985年的美国保护生物学协会创立和1987年的/Conservation Biology0杂志创刊标志着该门学科的成熟。现在,保护生物学会已成为北美会员人数增长得最快的一个学会,而2本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0和/B-iological Conservation0的发行,则为保护生物学家们提供了交流研究成果,传播保护生物学知识的园地。1990年开始,北美的许多大学设立了保护生物学专业,并成为大学生们喜欢选修的热门专业。

许多基金会,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都将保护生物学作为生物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功能整体,局部的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将影响整个生物圈。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自1973年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签订以来,国际上已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是1992年6月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里约宣言(The Rio Declaration)和气侯变化框架公约(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1.2.2中国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起步较晚,力量薄弱,但发展较快,在我国,大多数物种受威胁状况不明,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缺乏长期的、系统的有效监测,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还没有应用;许多自然保护区虽然已经建立,但其设计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959年中国科学院在鼎湖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但真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开始于80年代后期。199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工作组,1992年3月改立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统一协调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1993年,生物多样性杂志创刊发行。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5中国21世纪议程6和5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6以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这些均表明中国加快了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步伐。1994年8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和中国植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到2000年11月,已召开了四届。至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保护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基础等专著的出版则标志着我国保护生物学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已从学科及其方法的介绍转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

2.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定义

2.1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征

保护生物学研究是为了保存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物种的进化潜力,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Soul(1985)将保护生物学称为危机学科,这种学科往往要求根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否则等搜集到足够的信息再决策将会错过决策机会。决策者将利用直觉和创造力加上现有的信息来比较相似的事例,再参照理论模式进行决断检验决策的标准是:珍稀物种是否仍然具有野生状态下的可生存种群?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否保存完整?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是否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保存了未来利用的基础等等。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生态系统是复杂的、难以预测的研究对象。因此,保护生物学常常不能对一个环境问题提供简单的答案。环境问题往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不确定性是生态与自然保护的固有的客观特征,因此只能在一定概率水平上给出生态问题

和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答案。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科学应当是不涉及人的观点与愿望、无价值取向的、完全客观的东西。然而,科学研究是靠人来完成的,人的经验和目的往往影响科学。在这一点上,保护生物学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它是一门价值取向、使命取向的科学。

2.2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soule(1985)将其原理分为功能的和伦理(或规范)的两类。

2.2.1功能原理

主要居于历史事件以及生态学、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和种群遗传学的理论和研究结果。

进化原理构成自然群落的物种是进化的结果。在生物群落中,每一物种都是群落组成的有意义部分。它们的遗传特征所赋予的生理和行为等特点都是特定生物区系相互作用和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协同进化的稳定性不同于非自然的群落。这一原理又有以下推论:1)物种是相互依存的。处于群落中的物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寻找和捕获食物、逃避天敌等行为,而且有各种密切的种间相互依赖和尚未完全确定的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寄生、共生、中性、偏利、偏害和协同进化等,或说每一物种都有各自的特定功能,对群落产生影响。因此,自然群落中的每一物种都应受到保护。2)很多物种是高度特化的。它们以特定的生物为宿主。宿主面临灭绝,可能会影响几十甚至上百的物种存亡(Erwin,1983)。如热带雨林中的榕树、无花果,以及传播花粉或种子的某些昆虫、鸟类、灵长类和其它一些哺乳动物等。3)关键物种(keystonespecieEJ的灭亡,将产生长远影响。关键物种是保持生态系统基本结构和过程完善的特定物种。一般在食物链中起关键作用的食肉动物、大型食草动物或某些植物的灭绝会导致一系列其它物种的灭绝。4)广适性物种的引进可能会减少多样性。引进的,特别是大型的广适性物种,往往会改变食物链的结构,从而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多样性

减少。在孤立的生态系统(岛屿、周围被不同生境包围的自然保护区)中尤其如此。一个新的捕食者、竟争者或病原体会对不能与其共同进化的物种很快造成危害。在夏威夷,大约86种引进植物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一种引进树种现已取代了超过3万英亩的当地森林;云南滇池的土著鱼种银白鱼(Anabarl’llusalburno声)由于多种外来鱼种的引入现己绝迹。进化原理及其推论的核心是物种,物种及其基因受到协同生存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生态学原理生态学过程是一种环境大小和时间尺度的协调。多数生态过程(ecologicalProcesses)都有一个闭值,低于或超过此闲值,生态过程呈现出不连续、混乱甚至终止。

许多生态过程或模式(包括演替、营养循环和密度制约现象等)被打断或丧失常发生在较小的生态系统。有两个主要推论。l)生境和演替阶段的时间连续性依赖其大小。在较小的生境中,容易因传染病、火灾、风暴袭击等发生片断化,甚至消失。而物种将随生境的消失而转移或灭绝。如仅生活于云南异龙湖的特有种异龙鲤,就是在70年代末一场人为制造的40多天干涸后绝迹的。2)“爆炸”减少多样性。如果生境中的优势种群的密度超过了一定的维持水平,可能会消灭被食种和与之资源共享的物种。由于小生境缺乏完整的种群缓冲机制,如果种群密度过高,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率通常很高,可能波及到所有个体,因而爆炸常常发生在较小的生境。

种群的原理遗传和种群数量统计过程有一个闭值。低于这一阔值,非适应的、不规则的动力将超越种群的适应性和稳定动力。最终导致灭绝的可能性增加(Shaffer,1981)。1)种群的存活力与种群大小有关。当种群个体数小于一定量(如<50一。100头)时,会因近亲交配增加遗传基因的同质性,导致适应性减退(Franklin,1980)。2)小种群(个体数低于数百头)的遗传漂变将导致失去基因多态性,直接降低适应性。损失速率与有效种群大小有关。在小种群中,自然选择将失去作用(Franklin,1980)。3)小种群中异质性变小,生物居群中遗传变异的减少,导致对环

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自然保护区对于大型的稀有生物有内在的失去平衡危机这一原理基于两条理由:l)在大小受到局限和生境隔离的自然保护区,灭绝很难避免。对这种保护区内的很多种群而言,物种多样性的保持须通过人工引进外来资源进行,而这与自然增殖或重建(reestablishment)是不同的。2)在长期隔离的保护区,用非人工的方法重建或保持大型的稀有生物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保护区间的基因交流被阻断时。基因的流动有助于防止种群内基因发生分化。

2.2.2伦理的原理(normative postulates)

生态伦理(ecosophy)是从伦理的角度来阐述生命的另一种含义,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衡量准则。伦理的原理包括:

有机体的多样性是好的这无法检验或证实,或许只是人类本能地对世界的看法。人们不愿看到一个单调、枯燥的世界,大量动物园和国家公园被建立的原因就在于此。与这一原理相关的推论是种群和物种的灭绝是坏事。但保护生物学不僧恶自然灭绝。因为自然灭绝是适应性更好的取代适应性降低的物种的自然过程,它并不象灾难性事件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在过去几个世纪,有数百种脊推动物灭绝,但自然灭绝仅占极少数。而由于人类干扰使物种灭绝的数量增加却是坏事。保护生物学家关心的是保护自然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不仅是个体。在种群水平上,最重要的过程是遗传和进化,这是生存的潜能。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种群都有同等价值。种群的价值在于它的遗传性、生态位和它的现生种群数量;大的、基因多态(包括等位基因或基因组合)的种群具有较大价值。

生态复杂性是好的这一原理与有机体的多样性是并行的,只是更强调生境多样性和复杂生态过程的价值。强调自然比人工好,野外比花园好。生态的多样性可用人工方法调节,但它不能反映真实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对一些隐蔽的类群及有关生物很难体现,如上壤生物和微生物群落。此外,人们常牺牲生态和地理的多样化以换取和保持能源以及用人

工的方法来保持一些地方品种。地方局部多样化和地理同一化的结合使人类得到不少好处。外来种不仅显得更加壮观,而且使旅游者感到就象在自己的花园里,许多城市常常把原生生境破坏而引进多种植物以使城市壮观。然而这种美学的代价是昂贵的。这降低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进化是好的说明种群保持持续进化的潜能是好事。生命本身的存在就表现了进化过程的多样性。从伦理角度来理解,就是尽可能地保持进化过程的连续性、完整性和避免更多的干扰。生命的多样性有其内在价值。这是最基本的原理。强调非人类生命的固有价值。物种的存在就表示了它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具有自己的价值。无论是获得的,或是失去的,它都具有潜在的或是遗传的价值。

3保护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保护生物学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有下列几个方面:

3.1 小种群生存概率

由于生境异质性和个体扩散,形成了许多小种群。随着小种群内近交系数逐代上升,种群的适合度下降,最终导致小种群的灭绝。在迁地保护物种时,保存种群大小涉及资金投入和保护效果,因此,物种的最小可生存种群应如何确定是一个热点问题。

3.2 确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地区

世界上物种最多的地区是热带雨林,珊瑚礁和热带湖泊。但位于生物多样性高的热带地区的国家多缺少保护所需的资金,如何保护这些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现实问题。

3.3 物种濒危灭绝机制

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着眼点是减缓现有物种的灭绝速率,特别是减缓单种科、单种属的灭绝;其次是研究防止生态系统种的旗舰种(Flagship species)、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灭绝的措施;此外,从物种生存的生物学机制和外部生态环境着手,探讨物种灭绝的可预防性。

3.4 生境破碎问题

在这方面的研究热点有生境破碎的动态过程,生境破碎与生境异质

性,边缘效应与岛屿效应,生境斑块的隔音程度、微气候环境,生境斑块中种群生灭动态,以及在破碎生境中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

3.5 自然保护区理论

建设自然保护区时,保护区的地点、大小、形状、保护区之间的生境网络关系以及怎样管理和利用自然保护区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3.6 立法与公众教育

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这些方面的许多工作正在进行。

4保护生物学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

4.1保护生物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4.1.1 过分强调价值和实用

保护生物学家过分强调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式双赢,陷入了一个僵化的意识形态系统;保护生物学正在演化为一门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认识和分析现实世界的复杂本质,后者是以实验结果为根据进行归纳分析。现代生活越来越多的方面正纳入市场竞争的框架,商品、服务和机构可以用金钱来交易,原本与商业无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正在转化为商业关系。供应―需求法则越来越决定价值。

4.1.2 缺少机理研究和理论体系

保护生物学还缺乏理论模式的探讨。到目前为止,保护生物学未能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内核。这一点与保护生物学是一门融合的综合学科有关。然而,也与保护生物学不注重综合研究,不注重理论探讨,缺乏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有关。因此,保护生物学需要加强理论研究,这种研究必须与区域的、全球的物种保护工程相结合。

4.1.3 研究方法的缺陷

保护生物学存在研究方法的缺陷。例如,在研究濒危物种的生境

时,存在没有标准化的取样方法、取样样方过小、仅在局部的景观尺度上取样、样方之间的距离小、缺少重复、缺少原始生境作为对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保护生物学常常不能像传统生物学那样设计实验,缺少对比试验,常常无法找到变异的来源及其驱动因子。许多保护生物学论文对取样的过程和方法(如样本量等)描述得不详细,使得后来的研究者无法重复实验。当其他研究者利用已经发表的文献数据进行荟萃分析(Meta-analyses)时,无法获得必要的信息,从而降低了荟萃分析的科学价值。

4.1.4 存在大量的灰色文献和灰色信息

灰色文献指在非英文学术刊物或正式出版物发表的文献,例如第三世界各国的非英文出版物、学位论文等,这些文献相对于那些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读者来说是灰色的。这些未发表的数据、信息和研究结果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例如,我们统计了200份中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报告,这些报告都是中文的,没有英文摘要或小结,其中124份没有正式发表。这些数据对于中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研究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却不能被国际上的研究者所利用。如何利用与发掘这部分信息,是事关保护生物学发展的大事。

4.1.5 来自生物多样性立法领域的挑战

生命科学现象的不确定性与法律条文对准确性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生命科学现象多是随机现象,不确定性是其固有特性,而法律条文必须定义清楚。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一些基本概念如物种(species)、标本(specimen) 、生物资源(biological resource)、遗传资源(genetic resource)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立法中,物种的概念仍是一个挑战。

4.2对策

保护生物学的前景是整合一切相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分支,研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大格局,以自然保护立法、自然保护工程和社会公众参与手段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相关的环境问题。针对上述挑战,

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4.2.1明确保护生物学的价值取向

针对目前保护生物学研究过分强调价值与实用的倾向,我们应当在研究中探讨自然保护、物种保护的潜在价值。不要热衷于计算价值,用货币衡量的价值往往只是建立在需求之上的最低价值。此外,我们应当开展有关自然保护伦理学的研究,探讨与现代社会形态相适应的自然伦理观。

4.2.2建立保护生物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保护生物学发展到今天,除了应当设计可以重复的实验,详尽地介绍研究方法,重视学术批判和反批判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别于传统方法的新研究方法。科学发展到今天,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在全球的政治家开始协商全球性政治经济问题的同时,科学家已经有条件开展全球性的协作,探讨大科学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超导大型对撞机(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和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以及需要全球共同解决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问题等等。时至今日,网络化和全球化为保护生物学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在强调微观研究的同时,已经具备了开展综合集成研究的前提条件。多层次、多学科、多尺度、大范围的综合研究将是保护物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当鼓励开展大的综合研究。

4.2.3重视和探讨保护生物学的空间尺度问题

在上个世纪末,美国生态学会指出生态学的最新前沿是空间生态学3S(GPS、Remote sensing和GIS)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空间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3S技术已经应用于从分子系统学(Molecular Phylogeny)研究,到濒危物种的复合种群与生境结构、空间分布格局、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到探讨物种在局部、全球空间尺度范围内的生存概率等方面。可以预见3S技术在未来保护生物学的信息整合和分析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4.2.4充分收集利用保护生物学灰色数据和文献

相对于同行评议刊物发表的论文,有关物种的分布信息具有草根

性。例如,一个观鸟者的观鸟记录的科学价值有限,而汇集一个国家的

观鸟者数据的观鸟网络可为研究鸟类分布与保护提供有价值的数据。通

过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将为保护生物学开展大尺度的系统研究提供基础

数据。

4.2.5积极围绕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国际法开展相关研究

重视有关生物多样性立法、执法和管理中的科学问题,积极参与这

些保护生物学前沿问题的探讨,将促使保护生物学真正成为一门综合

学科。

参考文献

曹丽敏,司马永康等.2001.保护生物学概述[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 (植物学专辑): 65~70

陈静,张保卫,马克平等.2009.中国保护生物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生物多样性. 17 (4): 423–429

范繁荣,马祥庆,潘标.2008.中国濒危植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22(3):1-5

傅之屏,房凯,刘君荣.1997保护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J].绵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5(2):49-55

季维智,朱建国.1995.保护生物学概要[J].动物学研究,16(3):289一300

李春旺,蒋志刚,张恩权等.2007.保护行为学: 正在兴起的保护生物学分支学科[J].生物多样性.15 (3): 312–318

李俊清.2012.保护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亚妮.2006.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1):67-69

马克平.2012.2011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简要回顾[J] .生物多样性.20(1): 1–2 肖宜安,时明芝,李晓红等.2003.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4):47-49

杨蕊,景湘蓉等.2008.保护生物学综述[J].湖南林业科技,35(3):41-43

于洪贤,覃雪波,何卓等.2005.保护生物学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3(4):67-69

张大勇,姜新华.1999.遗传多样性与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7(1):31-37

张正旺.1995.保护生物学生物学的新分支[J].生物学通报.30(8):7-9

周红章.2000.物种与物种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8(2) :215~226

周开亚.保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及我国近期的发展战略[J].动物学杂志.27(5):44-47

Gardner TA, Hernandez MIM ,Barlow J, Peres CA (2008)Understanding the biodiversity consequences of habitat change: the value of secondary and

plantation forests for neotropical dung beetles.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45:883–893.

Hu JH , Hu HJ , Jiang ZG (2007)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species diversity at large spatial scale.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 ,13, 731–735.

Lehmann S, Jackson AD, Lautrup BE (2006) Measures for measures. Nature, 444, 1003–1004.

M.E.soule,1986. Conservation biology. The science of scarcity and diversity. Sinauer Associates Sunderland (Mass.). 584 pages.

M.E.soule,1985,What is conservation bilolgy?Biosvcence35.727-734 Zhang YB, Ma KP (2008)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status assessment of threatened plants in China.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7, 1783–1798.

Zhao SQ, Fang JY, Peng CH, Tang ZY (2006a)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of vascular plants and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in China: analysis based on data of nature reserve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12, 189–194.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生物学史复习题

生物学史复习题 一、生物学史的内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内涵:生物学史是研究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 研究对象: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包括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推理等)和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1)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2)生物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人类社会(尤其是创新意识)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4)科学方法论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二、学习生物学史有何意义? 1、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 思想受文化背景和科技水平制约,生物学新知识的产生需要首先从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物种演变”思想是对“物种不变”思想的突破。思想影响认识。反过来,通过对事物的科学探究,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又会改变人的思想,认识上产生一次飞跃。 2、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形成的历史 它能够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各个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还能告诉我们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3、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 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 4、展示了人们的合作过程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相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和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的合作。 5、展示了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在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不断的澄清。 6、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是分不开的 7、呈现着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 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 科学精神: 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 科学世界观: 世界是可知的,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 三、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缺陷 1、在没有了解事物本质之前,急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往往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 如:亚里士多德解释呼吸的目的:使空气与血液接触,以冷却血液,这一结论明显是错误的。 2、关于世界的起源和性质的设想 (1)持续时间短的静止世界(犹太-基督教创造世界); (2)持续时间无限的静止世界(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 (3)循环变化的世界,鼎盛期与衰败期交相更替; (4)逐渐进化的世界(拉马克,达尔文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坚信世界基本完美无缺从而排除了进化的观点。 3、他认为人是最完善的动物,而其它动物都是低劣的、有缺陷的,因此在描述动物的特征时总要与人作比较。 如:海豹缺乏外耳,他认为这是一种畸形。 他认为女人也是男人缺少某些器官的产物。在新个体产生过程中,男人提供“形”的要素(产生和发育的动力)即精液,而女人则贡献以经血为主的质料。 四、论述盖仑的“三精气学说”,该学说有何主要缺陷? 他从生命最终取决于空气(气)概念出发,提出了“三精气说”。即人体内有三种“精气”:自然精气、生命精气、动物精气。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册回归课本资源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册回归课本 一、教材科学史 1、人教版必修一册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0页)细胞核的功能探究(52页)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65页)关于酶本质的探索(81页)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01页) 2、人教版必修二册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42页) 3、人教版必修三册 促胰液素的发现(23页)生长素的发现历程(46页) 二、重要概念 1、人教版必修一册 单体: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 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生物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的少数种类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加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周期: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无丝分裂。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值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人教版必修二册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DNA的多样性: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可DNA分子的多样性。 DNA的特异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转绿: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加基因突变。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3、人教版必修三册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自生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三、与生产和生活有关 育种方法比较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应用 质壁分离的应用信息传递的应用

教育学文献综述写作

教育学文献综述写作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综述(以下简称综述),不同于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是作者亲自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后所做的文章。综述是一种综合性或专题性的情报资料,属于三次文献。具体地说,是指对某一专题的近期文献,经过阅读、摘选、融会贯通、分析、对比、归纳、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评述。文献综述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二是“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虽不是科学论著,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却不容低估。通过阅读近期原始文献而写成的综述,可以反映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水平、新发现、新趋向以及未来展望。因此,综述被看作是新知识突破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开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毕业生在进入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应该先写一篇有关的综述,以便掌握该专题的最新信息,从而为选定研究论题和修订研究计划提供有益的信息和依据。 二、收集资料:文献综述写作的基础 收集文献资料是写作文献综述的基础。因此,收集的文献资料力求广泛与全面,且尽可能收集与研究论题有关的原始文献,同时也应收集相关的权威的综述性文章。 一般地,收集文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进行检索。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主要应用近2~3年内的文献,这样才能体现出文献综述的新观点、新水平。二是从其它文章的参考文献追溯。即从一篇或数篇最新发表、有权威性的论著或综述,及这些文章所附的参考文献中寻找所需资料,这是一种较为快速而方便的方法。 收集到的文献如何阅读取舍?通常,阅读文献大致有三个步骤: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 识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 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 的基本单位。 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 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 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 放。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 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 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 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 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 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 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 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文献综述 心理学 教育学

文献综述 农民工子弟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策略 鹿寨镇二中数学课题研究组黄秀清 摘要:数学学困生是指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不能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听课,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农民工子弟因身份的特殊性,在初中阶段学生成为学困生的比例比较大,一旦成为学困生,教师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最终成为学校、家庭的负担。因此,找出农民工子弟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并找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成绩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近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学困生的心理成因及转化对策。 一、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㈠学困生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学困生自尊心被扭曲,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情绪低落而心态消极、缺乏热情、自暴自弃,自认为“烂泥扶不上墙”,觉得自己永远都比不上别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从而在学习行为上认为“我不行”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常常以烂为烂,破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折,使心理失去平衡而走向反面的变态心理。他们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不进教师的讲课,回答不出提问,时而做小动作,时而伏在课桌上,时而东张西望。他们由于学业跟不上,成绩屡屡落伍,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冷落、同学的小视、家长的训斥,一直处在压抑、冷漠的境况之中,他们在学校、在班里感到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不及他人,心态消极,活泼向上的心理被压抑,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并表现自己,对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和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做好的事情缺乏信心和兴趣。这些学生因为学习不好而自卑,倍感烦闷、孤独、痛苦甚至无助,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自卑心理的产生又会压抑其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其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2、厌学心理:学困生往往因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上进心而产生厌学心理。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上课心不在焉,作业敷衍了事,不愿意学习甚至逃课、逃学。现行的以考试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指向,以相对单调的知识灌输和强化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标准,以及由此引起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等,都是导致学生厌学怕学的重要因素。学困生因知识基础薄弱和接受能力较差,往往成为学习的落伍者和考试的失败者,不管怎样努力总是落后,觉得费力不讨好,总是挨批评,进而对学习、对考试、对学校产生反感,厌学情绪就会滋生。另外,部分学困生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读书无用论思潮的消极影响,认为读不读书、学习成绩好与不好无所谓,只要能够嫌钱就可以,由此而产生的认识偏差无疑进一步滋长了学困生的厌学情绪。 3、惰性心理:学困生得不到家长的关心、教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总是处处自甘堕落。做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学习被抛到九霄云外。他们一旦被列入学困生的群体,做事没有什么动力,自信心大减,人生态度悲观,自暴自弃,一泻千里。有部分脑子并不笨、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也强的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主要是在学习中懒于思考,懒于动口动手,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加上意志薄弱,遇到一些难的题目,不愿多思考,对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学习任务难以坚持、缺乏毅力。久而久之,学习退步、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反过来又更加助长了他们惰性心理的形成。学生的行为方式一旦固定,习惯一经养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范文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农村小学生解答应用题难的分析及解决方法学生姓名: 杨红学号:专业名称: 教育管理学习层次: 本科年级: 12秋指导老师: 高井坪职称: 副教授教学点: 湖口九江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目录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1三、论题的研究方法……………………………………………………………2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2五、参考文献……………………………………………………………………2六、论文提纲……………………………………………………………………5七、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81.宣传自己的事自己管的思想………………………………………82.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班规的自觉性……………………………83.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94.制定学生自主管理机制…………………………………………………11八、建立合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121.要建立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全员制…………………………………122.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123.树立典型…………………………………………………………………13 论文提纲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使学生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 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则必须依靠良好的班级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是实现自主管理的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 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 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 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 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 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 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 的假说。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 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 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 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 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 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 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北华大学 项目名称:学前教育研究 负责人:王腾云 班级:师范一班 学号:15 完成日期:2012-10-11

学前教育研究综述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还是比较相对落后的。就学前教育发展史来看来说,从以前单纯的幼儿园到现在双语幼儿园的普遍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相比国外学前教育发展还是很缓慢的而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学前教育存在幼儿培养片面化; 学前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等。 崔方方;洪秀敏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现状、原因与建议》提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状况,表现为中西部地区毛入园率低、幼儿教师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等。因此,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应当加大学前教育的宣传力度,提升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准入门槛,加大政府政策及财政支持力度并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东北师范大学的汪冬梅《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体现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发展整个教育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的姚国辉在《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史系统分析研究》也谈到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历史就是中国学前教育政策不断调整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史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既是学前教育研究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他把学前 教育划分为三个大时期,分别为: 解放前、解放初至“文革前”和改革开放至今.针对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分析学前教育政策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对学前教育发展状况来指导现在的学前教育发展。 司富春在《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给出了最详细的做法就是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并制定学前教育法,规范全国的学前教育活动。并指出以法律的形式约束学前教育活动,是解决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诸多突出问题,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赞同。现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既然,学前教育这么重要,为什么不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呢? 李玉峰在《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对我国学前教育规划实施的启示》通过对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特出在这样一个启示:提高幼儿入园率,努力普及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公 立幼儿园;建设高素质幼教师资队伍;逐年增加政府幼教经费投入;尽早出台学前教育法,保障各项基础工作顺利实。 吴琼; 林筱彬在《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我国与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相比,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发达国家。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从美国发展学前教育的制定政策和法规、持续投入资金、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等方面经验看,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向应是:政府应加强投入 和管理,承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加快学前教育立法,以立法保障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关注处境不利的儿童,推进我国学前教育公平。 西北大学的王亚新在《我国学前教育的政府职能分析》主要分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还相对缓慢,还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还很不到位。本论文主要立足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以陕西的

文献综述模板范文

海南大学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芦荟提取物的杀虫活性初探 学号: 20070124035 姓名:张宇博 年级: 2007级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系别:化工系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教师:陈祎平(教授)/梁振益(工程师) 完成日期: 2011 年3月30日

前言 浸渍法是在提取时将中草药溶解于溶剂中,以使其有效成分浸出、提取出来。选取溶剂时依照相似相溶原理。但浸出率较低,如果用水溶解,提取液还会发霉变质,因此注意加入适当的防腐剂。 渗漉法是将中草药粉末先装在渗漉器中使药材浸渍24~48h膨胀,然后不断添加新溶剂,使其自上而下渗透过药材,从渗漉器下部流出、收集浸出液的一种浸出方法。经典液体色谱技术分离量大,载样品多,操作方便,设备简单,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多量分离组分,是进行天然产物常用的方法。 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人类越来越青睐于绿色的健康产品。含有芦荟及其有效成分的产品是众多健康产品中的佼佼者。对芦荟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也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多种多样的芦荟产品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但国内很少有高附加值芦荟产品的生产与推广。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芦荟的相关报道与研究,为芦荟产品的研发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文献参考。。 鉴于化学农药本身固有的缺点和人们不合理的长期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天然物质中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杀虫物质,以开发新型的杀虫剂。从植物中筛选杀虫活性成分,开发出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又有人称之为“中草药农药”,由于其来源于天然的生物,具有与环境良好的相容性,易降解,残效期短,不污染环境,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其研究和开发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农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途,己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杀虫植物的抽提物可以直接用于防治害虫,或者与其他农药复配使用以提高药效和安全性,或者以杀虫活性物质为模板,研制和开发新型的杀虫剂。 芦荟作为百合科中的一个属种,是一种多用途的植物,有着较强的市场开发潜力,具有生命力强,药用价值高等特点,有良好的产业开发利用前景,对它的研究和开发将会给人类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必修1 第1 章 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 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 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第3 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 章 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施莱登和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统一性。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析出来,化学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8、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0、斯帕兰札尼:意大利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2、李比希:德国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3、毕希纳:德国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4、萨姆纳:美国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5、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教育学文献综述

学科分类号(二级) 88014 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市先锋小学四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现状调查 姓名唐秋成 学号104010041 院、系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 10教育学 指导教师(职称/学历)冯丽婷(讲师/硕士)

市先锋小学四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现状调查 文献综述 摘要:家庭作业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容和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家庭作业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反映出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数学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可以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查缺补漏。对学生学好数学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对省市先锋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家庭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探寻学生家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家庭作业;数学;小学;作业类型;有效性 一、概念界定 作业,《辞海》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而《教育大辞典》则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教育大辞典》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外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的独立的学习活动。《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也指出,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并且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者是新的问题。因此,课堂作业主要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操练的各种练习,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也称为家庭作业。 数学家庭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数学教学容的延伸,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活动之一,有效的数学作业能及时强化学生课堂所学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数学作业有效性首先是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作业的设计应该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际,让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数学作业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好。数学家庭作业往往被误认为是一些基本习题操练,成为一种机械化的题海训练,学生能够应付考试即可。但是毕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逻辑思维,开发创新思维才是数学学科的目的,而不是应付考试,所以数学作业也应该向思维靠近,而不是向训练靠近。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相关研究现状 国的学者普遍认为在现代教育模式和教育现状的情况下,传统的作业观念、作业类型、作业针对性以及对作业的评价已经不符合当代教育的要求。认为大多数家庭作业的布置形式需要进行创新、有效的改进。 国有的学者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家庭作业,还是追求“重负高质”,仍然延续着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的传统,使布置的数学家庭作业的容、形式、方法高度统一。可实际上每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小编收集了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一】 概述, 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 原则, 是对0岁至入小学前儿童实施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 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 (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 (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 (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趋势, 简述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了解并研究这些新的动向,将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的经验,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将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综述如下。 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 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