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时空观念]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 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的等级制度

(1) 形成: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 内涵: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3) 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4) 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

2. 庄园与农奴制度

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1) 庄园

①历史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②土地类型:由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和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收入归领主所有自耕自收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份地和自由农份地)两部分组成。

(2) 农奴制度

①农奴和自由农民: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二者均为领主的

佃农

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

向领主缴纳租税。是独立的小生产者,土地权利受法庭保护②领主: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

维护庄园的秩序。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 王权集中

(1) 过程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名义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②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到15 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出现等级君主制国家。等级君主制国家司法和

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国王)

15 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 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城市自治

(1) 背景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

②10—11 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③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2) 方式: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斗争形式多种多样市民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反对封建特权而

进行的斗争是13 世纪城市自治运动的主要内容

(3) 意义: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 教会专权

(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教皇基本实现了对教会的集权统治

(3) 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

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1)由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2)强盛: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3) 查士丁尼统治

①对外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一度强大,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②法律编纂: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4) 衰落

①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6 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②表现:7 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5) 灭亡:1453 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

(1) 基辅罗斯:9 世纪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2) 莫斯科公国

①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②强盛: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③结

果:

到17 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5“学思之窗”:这段话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怎样的关系?提示: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封君和封臣形成了一定的契约关系。

2.阅读教材P17“思考点”: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通过斗争,城市由领主的统治变为自治,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 (见教材P16)

信息解读:庄园里有磨坊和烤面包坊手工作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2.阅读“历史纵横”:英国议会的起源(见教材P17)信息解读:《大宪章》在原则上和实质上包含了后来发展起来的议会所具有的征税权,对王国政务放入国民参与权,监督权等因素,这说明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王权集中,但是新的因素(等级君主制)在孕育。

3. 阅读“中古西欧的‘三种人' (绘画作品)”及文字说明(见教材P17)信息解读:城市兴起之初,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十分微弱,因而产生于10至11 世纪的职业人群划分并未将手工业者与商人包括在内,忽略了城市以及城市居民的存在,这成为城市自治兴起的重要因素。

4. 阅读“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见教材P18)

信息解读:拜占庭帝国经过查士丁尼的扩张一度强大,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

地。但7 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5. 阅读“史料阅读” (见教材P18)

信息解读:一个国家所特有的,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叫市民法;出自自然理性,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叫做万民法。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疆域广阔,为维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专题概述:在世界历史上,5—14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本课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历史解释】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

第5课中古欧洲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学习目标:1.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 2. 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 3. 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4. 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 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习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意大利等国。2.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 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制度结束,也衰落了。6.东罗马帝国定都,此地原称。 7. 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3世纪末,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 ②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④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课文动脑筋。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 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 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四)系统总结

九年级历史上:6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华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一)华师大版 【内容标准】 1、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丕平献土,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城市兴起,君士坦丁堡陷落等史实;能归纳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天主教会的这一独特地位,可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宗教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过何等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罗马天主教廷。 难点: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一系列小王国,西欧逐步进入中古时代封建社会,并形成一系列特点。

【新课探究】 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查理·马特采邑制的核心内容是什 么? 查理·马特改革实行采邑制后,加速了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的发展。查理曼统治时,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大批贵族接受采邑,其中很多人获得查理曼赐予的“特惠权”,即享有封地内的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大权,采邑逐渐变成世袭领地,大批农民沦为农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国王以下的大封建主往往把一部分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亲信贵族和骑士,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主要公爵、侯爵、伯爵、子爵、

男爵,处于最低层的是骑士。受封的中小封建主和骑士直接向自己的领主效忠,并承担许多封建义务;领主有义务保护自己的附庸和调解附庸之间的纠纷。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利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土内,甚至不能支配一个不直接隶属于自己的小封建主。即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就使西欧封建国家管理系统不完善、王权衰落和政治分裂,战祸连连。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等的庄园。“封建金字塔”沉重地压在广大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的身上。归纳强调:查理·马特推行采邑改革,以土地为中心层层分封,封主封臣之间形成严格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一、课程标准及分析】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课标分析 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 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这一系列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的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 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 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 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这也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精神与经济

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加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 一、英国甚至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 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为认识中古欧洲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 封君与封臣制度(政治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欧封建庄园” 03 中古时期的欧洲 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基础) 城市自治、大学兴办 推动 王权强化、国家统一“王权、教会与城市” 基督教会经济、精神力量 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庭与俄罗斯” 俄罗斯帝国与伊凡四世改革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二)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二)华 东师大版 【内容标准】 1、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丕平献土,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城市兴起,君士坦丁堡陷落等史实;能归纳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天主教会的这一独特地位,可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宗教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过何等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罗马天主教廷。 难点: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二、罗马天主教 1、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说明:教会凭借罗马国教的余威影响西欧,并且趁机扩张。“丕平献土”实际上就是世俗君主与教会势力的互相结合利用(课本36页小字第二段),此后,教皇既是宗教领袖,又获得了一定的世俗权力。 2、基督教分裂(1054年) 东方:东正教 西方:天主教 3、天主教会影响:控制西欧 经济:直接占有大量土地——财 政治:教皇是至高无上仲裁者——权 思想:控制西欧思想和文化——势

4、中古欧洲基督教文明——西方文明主流 天主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大量土地,从事土地剥削,教民还得交纳“什一税”作为向上帝的奉献,实际都落入教会腰包。 西欧封建社会,存在两大权力体系——世俗政权势力与教会神权势力。西欧封建制初期,罗马教廷势力超过世俗君主势力,干涉各国内政,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世俗君主屈从于罗马罗马教皇。但是他们双方既互有矛盾(课本38页小字),又相互勾结,共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西欧中古初期文化落后,教士垄断了文化教育。教会推行“愚民政策”,教皇曾说“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强调知识服从信仰,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天主教神学,扼杀、迫害反对的思想和人士。教会的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造成西欧中古时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当然它也渗透到西欧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留下了很多遗迹和踪影,举例:圣诞节、教堂(课本37、41页)、拉斐尔圣母像、米开朗琪罗雕塑、十字架国旗(理解为什么有人把西欧地区归入基督教文化圈)。 三、西欧城市的复兴 1、背景 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工商业中心)兴起。11世纪前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城市作为工商业中心开始兴起。 2、影响 经济上:促进手工业和商贸交通发展 政治上:城市居民争取城市自治斗争此起彼伏,市民力量正在成长。 结合课本38页,归纳:一、城市居民的主体是工商业者,是新兴群体;二、城市土地都属于封建主领地,城市居民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实际上是为了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榨;三、形式多样,有的温和(赎买),有的激烈(起义),大多数城市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或独立。 文教上:西欧社会诞生最早一批大学,显示了西欧文化教育的进步和突破神学控制的努力。 总之,西欧城市的复兴,标志西欧中古社会进入兴盛时期,也为西欧迈向近代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四、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1、全盛:7世纪前地跨亚非欧三大洲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476年就宣告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则持续到了1453年,比西罗马多了上千年。 2、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16世纪中成为地跨三洲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教案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主备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讲述君士坦丁堡的故事,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难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三、课前教学准备: 地图册本课相关的地图(或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地图册、制作多媒体课件、图片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改革者、内容、意义? 2、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创立者、作用? 3、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哪一年?伊斯兰教的圣地? 4、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何时建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希腊、罗马历史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说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之后,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国是西欧主要的国家,它们是在什么时候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呢?,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的? 自学指导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谁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时间?其中最强大的是? 2、经过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什么制度?谁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思考题: ①西欧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以什么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②西欧的封建社会等级贵族制有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③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3、罗马教廷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特点? 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引导) 后教(引导、讨论、更正) 1、日耳曼人;5世纪;法兰克王国 2、严格的等级制度;农奴(农民) 思考题:①土地②没有 ③A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B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附庸的关系。C教会占有大量的土地。 3、罗马教廷的特点:(1)政治上: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使教权凌驾于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案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材分析】 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欧洲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对全体高中学生历史最基本基础知识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个模块。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的进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有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内容,属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社会)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欧洲的历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过渡的桥梁,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史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必须对本课设计主题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初中学段向高中学段的转折期,属于青年期初期阶段,处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学习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觉性高,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的只是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同时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因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其主动作用,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十分关键。为此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师生一道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改变以往知识中心、单纯记忆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

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

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 节次3授课教师闫博博授课班级九(3)班 考点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第一单元学习内容的继续,而本节课重难点内容之一的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以及罗马教廷的地位等对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以后的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世界近现代史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1、识记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2、结合“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理解记忆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 3、记忆罗马天主教廷的特点。 4、识记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5、识记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时间及标志,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重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难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教学 准备 1、多媒体幻灯片总课时数1当前课时1 新课导入 日耳曼人在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之后,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哪些重要国家?西欧封建制度是如何确立的?西欧城市是如何兴起的等等问题,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的?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1、识记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2、结合“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理解记忆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 3、记忆罗马天主教廷的特点。 4、识记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5、识记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时间及标志,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三、自学指导 师:给同学们4分钟认真阅读课文P28——30,边阅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找出答案。 1、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建立最强大的国家是什么? 2、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是谁?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谁?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 师:看完能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检测,比谁的答案正确。 (学生举手回答) 师:给同学们3分钟认真阅读课文P28——30,边阅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找出答案。 5、10世纪时,欧洲开始出现了著名的城市有哪些? 6、城市争取自治权斗争的原因和方式有哪些? 7、市民争取自治权斗争最典型的是什么? 8、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什么阶级?它后来进一步分化为哪些? 9、和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 师:看完能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检测,比谁的答案正确。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 【基本知识】 采邑改革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丕平献土琅城起义 罗马天主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复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重点知识】 1、归纳西欧封建社会和罗马天主教廷的特点 2、理解宗教神权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理解中古欧洲基督教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主流 【课堂记录】 一、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奴隶制结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西欧封建等级制 (1)由来:采邑改革、分封土地 西罗马灭亡后,日尔曼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些小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面临内忧外患,于是当时的宫相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此处说明此时的国王已经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宫相手中,为后面的“丕平献土”铺垫。) (2)采邑改革核心:有条件的分封→无条件的赏赐 何谓“有条件”,主要指:第一,受封的封臣必须对上级封主在政治上宣布效忠,在军事上服从,如不履行,封主有权收回采邑;第二,采邑只供封臣终身享用,但不可世袭。(结合西周的分封制,分析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欧的分封制的异同点。) (3)封建等级制特点 分封基础:采邑分封,权利对应义务 从属关系: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 以土地为纽带,组成自上而下的封建等级体系,封主通过授予封地,取得对下属封臣的统辖权;封臣得到采邑,则有接受封主号令的义务。各封建主通过分封,建立起各级之间互为主从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只存在于上下互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课本34页图示及小字部分) (4)封建等级制的影响 这种制度在当时对法兰克王国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调节了封建主的内部关系,增强了王国的政治军事力量(结合“分封基础”);但是这种制度直接导致整个西欧社会权力趋于分散化,形成政治上分裂割据局面(结合“从属关系”)。 (5)知识拓展 试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同印度种姓制度、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的异同点? 【思路】本题重点在不同点,相同点只要学生知道同样是维持自身统治就可以了。 【不同点】 西欧:封建主范围内;地方分权,王权衰微 印度:涉及全体社会成员 中国:权归中央,君主专制 、罗马天主教廷 1、教皇国由来 (1)基督教产生与发展:罗马帝国镇压→定为国教 (2)教皇国建立 有利条件:地方分权,教会扩张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教案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温故知新): 1欧洲文明的起源与亚洲文明的起源有什么不同?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兴起于海洋旁边,海上贸易和工商业特别发达;亚非文明古国兴起于大河流域,以农业经营为主。这说明了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文明类型。) 2板书下列年代,请学生说出古代罗马历史线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 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后来,在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国。欧洲的封建制度不断发展起来。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发展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教材以查理·马特改革为例,介绍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哪些特点?(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2教师演示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但是,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于是,中小封建主阶层的力量得到加强。中国古代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则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相比较,差异十分明显。 3请学生根据第29页注释、课文、插图谈一谈: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地位如何?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如:布鲁诺最后就是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4教师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在整个中古时期,教会对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以后西欧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事件,无不与教会有关,也与城市的重新兴起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线索: 1西欧城市在什么时候重新兴起?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11世纪西欧城市普遍兴起,发展最快的是意大利和法兰西南部。那里既有西罗马帝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基础,又适于同拜占廷帝国以及东方维持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城市容易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对接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 多元面貌。时空 观念 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这一 时期的欧洲,封建庄园经济发展;在亚洲,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兴起;非洲、美洲文明灿烂辉煌。 史料 实证 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经济发展,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在 亚洲,阿拉伯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美洲印第安文明对 人类的贡献。 历史 解释 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西非、美洲文明的发展。唯物 史观 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家国 情怀 中古时期的世界,很多民族和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为世界 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 1.封建庄园的政治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2)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封建庄园的经济特征 (1)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①领主的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2)庄园秩序的维护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图解历史] 封君封臣制度 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的王权 (1)西欧王权的衰落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西欧主要王权国家 ①英国: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国:法国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中古西欧的城市 (1)城市的兴起 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争取自治权 ①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②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中古西欧的教会 (1)教会的经济特权 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教会的等级制度 ①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②教会控制着西欧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时空观念]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 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的等级制度 (1) 形成: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 内涵: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3) 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4) 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 力 2. 庄园与农奴制度 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1) 庄园 ①历史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②土地类型:由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和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收入归领主所有自耕自收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份地和自由农份地)两部分组成。 (2) 农奴制度

①农奴和自由农民: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二者均为领主的 佃农 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 向领主缴纳租税。是独立的小生产者,土地权利受法庭保护②领主: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 维护庄园的秩序。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 王权集中 (1) 过程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名义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②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到15 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出现等级君主制国家。等级君主制国家司法和 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国王) 15 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 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城市自治 (1) 背景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 ②10—11 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③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2) 方式: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斗争形式多种多样市民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反对封建特权而 进行的斗争是13 世纪城市自治运动的主要内容 (3) 意义: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

3,6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4)(1)

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庄园形成的时间,记住11世纪前后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的名称,记住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和灭亡的时间;了解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理解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5世纪叫世纪西欧和中国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会的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西欧社会结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比原西罗马奴隶制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西欧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农奴的处境仍然很悲惨;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分析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教会统治的黑暗; 通过对比9世纪一14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情况,认识东方文明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封建等级制度;教会的统治。 二、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封建等级制度

1.读书,列表:欧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结合地图) 法国:西法兰克→法兰西 德国:东法兰克→德意志 意大利:意大利王国 英国:英吉利王国 2.阅读教材,理解 1)欧洲封建社会的核心是什么? 2)欧洲封建等级制度采取什么形式? 3)西欧封建庄园在封建制度中的地位。 回答,明确 第一,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 第二,等级制度是由于实行采邑制形成的。公元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改革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即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臣下,臣下又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下属又将土地再分封。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等不同爵位的封建主等级。各封建主之间以主臣关系依次隶从,构成一座封建等级金字塔。各级土地分封都要举行“臣服礼”的仪式。 第三,西欧封建庄园。西欧封建庄园是随着9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的确立而形成的,兴盛于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到资本主义萌芽的9世纪一14世纪。它既是西欧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基本单位,又是封建主实现其封建剥削的基本组织,它既是封建大地主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又是封建社会最基层的政治组织。 教材插图《西欧庄园情景图》作了生动的展现。指导学生看插图)。 二、教会的统治 提问:罗马教皇国是怎样形成的? “丕平献土” 阅读、讨论:为什么我们把欧洲中古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指导学生归纳要点 1.政治上:教会是西欧最强大的封建政治力量。 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地主。 3.思想文化上:教会推行愚民政策。 结论:“黑暗时代”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1)

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第一课时 【内容标准】 1、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丕平献土,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城市兴起,君士坦丁堡陷落等史实;能归纳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天主教会的这一独特地位,可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宗教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过何等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罗马天主教廷。 难点: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一系列小王国,西欧逐步进入中古时代封建社会,并形成一系列特点。 【新课探究】 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查理·马特采邑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查理·马特改革实行采邑制后,加速了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的发展。查理曼统治时,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大批贵族接受采邑,其中很多人获得查理曼赐予的“特惠权”,即享有封地内的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大权,采邑逐渐变成世袭领地,大批农民沦为农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国王以下的大封建主往往把一部分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亲信贵族和骑士,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主要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处于最低层的是骑士。受封的中小封建主和骑士直接向自己的领主效忠,并承担许多封建义务;领主有义务保护自己的附庸和调解附庸之间的纠纷。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利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土内,甚至不能支配一个不直接隶属于自己的小封建主。即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就使西欧封建国家管理系统不完善、王权衰落和政治分裂,战祸连连。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等的庄园。“封建金字塔”沉重地压在广大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的身上。 归纳强调:查理·马特推行采邑改革,奠定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西欧社会逐渐形成了从国王到骑士的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国王是最高的封建主,以下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最后是骑士。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以封君封臣制为核心。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同印度种姓制度、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异同? 讨论明确:本题重点在不同点,相同点只要学生知道同样是维持自身统治就可以了。 不同点: 西欧:封建主范围内;地方分权,王权衰微 印度:涉及全体社会成员 中国:权归中央,君主专制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要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采邑改革”以及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能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分析西欧封建王权衰落、地方割据严重的原因。 【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的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

《世界历史》上册 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等史实。 2、思考探究综合归纳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有哪些特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怎样?西欧市民阶级怎样形成?拜占廷帝国为什么灭亡?西欧市民阶级的形成有什么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 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 二、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 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三、教学难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的意义;拜占廷帝国衰弱的原因。 四、教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五:学法:创设情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阅读资料、课堂辩论。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在学习本课具体内容前,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希腊、罗马历史的主要内容, 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后来,在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国。欧洲的封建制度不断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2、【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教材以查理·马特改革为例,介绍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哪些特点?(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 教师,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于是,中小封建主

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课标要求】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庄园形成的时间;记住11世纪前后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的名称;知道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和灭亡的时间;了解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理解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比较5世纪前后西欧与中国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会的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西欧社会结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比原西罗马奴隶制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西欧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农奴的处境仍然很悲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教会统治的黑暗;通过对比9世纪一14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情况,认识东方文明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封建等级制度;教会的统治。 —二、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有关欧洲的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教具媒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西班牙大作家塞万提斯作品《唐吉可德》影视片断,教师设问引导) 同学们,刚才影片中的主人翁是谁呢?(短暂停顿后教师过渡)他就是唐吉可 德,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位真正的骑士”,其令人心酸又好笑的行为举止,他把 我们带回到中世纪的欧洲--庄园遍布的封建社会。(出示并板书课题:第3课中 古世纪的欧洲) 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请回忆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内容,思考:西欧奴隶 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节过渡)很好,476年西罗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问题探究法。

第6课_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6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要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采邑改革”以及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能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分析西欧封建王权衰落、地方割据严重的原因;把握罗马天主教会势力发展的原因;同时能比较欧洲封建城市与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不同之处;共同探讨拜占廷帝国兴衰的经过及原因。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本课的重点是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查理·马特改革实行采邑制后,加速了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的发展。查理曼统治时,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大批贵族接受采邑,其中很多人获得查理曼赐予的“特惠权”,即享有封地内的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大权,采邑逐渐变成世袭领地,大批农民沦为农奴。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国王以下的大封建主往往把一部分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亲信贵族和骑士,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主要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处于最低层的是骑士。受封的中小封建主和骑士直接向自己的领主效忠,并承担许多封建义务;领主有义务保护自己的附庸和调解附庸之间的纠纷。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利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土内,甚至不能支配一个不直接隶属于自己的小封建主。即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就使西欧封建国家管理系统不完善、王权衰落和政治分裂,战祸连连。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等的庄园。“封建金字塔”沉重地压在广大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的身上。 【疑难点拨】 本课的难点是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也由此出现了行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商业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得到发展,13—14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两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