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学实验项目

水文地质学实验项目

水文地质学实验项目
水文地质学实验项目

《水文地质学》

实验一松散岩石容水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测定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学时:2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认识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加深理解松散岩石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孔隙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掌握给水度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实验测出样砂的容水度、给水度,通过计算得出持水度。

三、仪器设备

给水度仪、试样筒、量筒、滴定管、水槽、管夹

四、所需耗材

沙子自来水擦水纸

五、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将试样装入给水度仪的试样筒中,自下而上充水,达到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一部分水从孔隙中流出,另一部分保留在孔隙中,测得给进和退出的水量及试样的体积,以求出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先测出试样筒的容积即为装入试样筒中试样的体积(V干试样),再测出试样饱水时所用水的体积(从滴定管读数视差) ,称为进水量。

最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测出给出水的体积(V给水),则为给水量;则试样所保持的水体积(V持水)为:V持水=V饱水― V给水

据此, 就可求出相应的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进水量/试样体积)ⅹ100%

给水度%=(给水量/试样体积)ⅹ100%

持水度%=[(进水量―给水量)/试样体积 ]ⅹ100%

六、实验步骤

1、饱和透水石及底部漏斗充水

将试样筒从开关C处卸下,以底部漏斗向上,倒置水槽中,并从底部管中吸气,使透水石完全饱和(不在冒气泡),并使底部漏斗完全充水,关闭b,在水中倒转试样筒,并保留半筒水放回支架上。

将滴定管充水,同时打开a、b,连接管子,关闭b,倒去试样筒中的水。

2、测定透水石的负压值

打开a、b,缓慢降低滴定管,同时注意观察滴定管液面,当液面停止不同,接着突然上升时,液面到透水石底部的高差,即为该透水石的负压值。

3、测定试样筒容积

重复步骤1,试样筒盛水与筒口平齐,然后将水倒入量筒,记下水的体积,重复测量三次,求其平均值。

4、装样

用干布将试样筒内壁擦干(注意不要接触透水石),将试样分次少量倒入,同时拍打试样筒,以保证试样均匀密实,装样至与筒中平齐为止。

5、测定进水量

将滴定管充水至零刻度,然后抬高滴定管,使其液面高于试样筒口,打开a、b,用开关a控制进水速度,使试样逐渐饱水。(注意,若进水速度过快,则孔隙中的气体不易排出)。当试样表面看到液面时,立即关闭a,记下滴定管液面刻度。

6、测定退水量

降低滴定管,使滴定管液面与透水石底部高差比透水石的负压值小5厘米。打开b,控制其缓慢退水,当滴定管液面稳定时(2分钟内退水不足1毫升),关闭a、b,记下滴定管液面刻度。

7、换试样,重复步骤4~6。

七、实验结果处理

1、认真填写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表1-1和表1-2。

1、充水结束底部漏斗不可留气泡,固定后保证透水石面水平

2、装样前擦干试样筒时不可接触饱和过的透水石。

3、滴定管充水要缓慢,否则空隙中的气体不易排出。

九、预习与思考题

1、从试样中退出的水是什么形式的水,退水结束后,试样中保留的是什么形式的水?

2、能否得出该样的空隙度?

实验二 达西渗流实验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学时:2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样砂的渗透系数k 值,掌握特定介质渗透系数的测量技术。

2、通过测量透过砂土的渗流流量和水头损失的关系,来验证达西定律。

二、实验内容

通过测渗流筒两测点间的压差,求出流量、流速和渗透系数。

三、仪器设备

本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

1、恒压水箱

2、进水阀

3、输水管

4、进水管

5、试验筒

6、试验砂

7、下过滤网

8、下稳水室

9、放空阀 10、水质过滤器 11、蓄水箱 12、水泵 13、排气嘴

14、上稳水室 15、上过滤网 16、溢流管 17、出水阀 18、排气嘴 19、U 型差压计

四、所需耗材

样砂、自来水

五、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液体在孔隙介质中流动时,由于粘滞性作用将产生能量损失。达西(Henri Darcy )在1852—1855年间通过实验,总结出渗流能量损失与渗流速度成一次方的线性规律,后人称为达西定律。

由于渗流流速很小,故流速水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总水头H 可用测管水头h 来表示,水头损失h w 可用测管水头差来表示,则水力坡度J 可用测管水头坡度来表示: w 12h h h h

J l l l

-?=

==

式中:l 为两个测量管孔之间距离;h 1与h 2为两个侧压孔的测管水头。

达西通过大量实验,得到圆筒断面积A 和水力坡度J 成正比,并和土壤的透水性能有关,所建立基本关系式如下:

w

h k

kJ l

==v

V q kAJ =

式中 v —— 渗流断面平均流速;

k —— 土质透水性能的综合系数,称为渗透系数;

V q —— 渗流量;

A —— 圆桶断面面积; h w —— 水头损失; l —— 测孔间距。

当实验中的渗流区为一圆柱形的均质砂体时,属于均匀渗流,可以认为各点的流动状态是相同的,任一点的渗流流速u 等于断面平均渗流流速,因此达西定律也可以表示为:

u kJ =

上式表明,渗流的水力坡度,即单位距离上的水头损失与渗流流速的一次方成正比,因此称为渗流线性定律。

六、实验步骤

1、准备 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结构特征、作用性能,认识装砂圆筒内砂的种类,记录圆桶直径D 、测压孔间距l 等常数。

下一步,若实验从新装干砂开始则转入步骤2,若仪器已装砂充水则转入步骤4。

2、安装试验砂 将干燥的试验砂分层装入筒内,每层2 ~ 3 cm ,每加一层,用压砂杆适当压实,装砂量以高出上测压点6 ~ 7 cm 为宜。装砂完毕,在实验砂上部加装过滤网15及玻璃球。最后在试验筒上部装接恒压水箱1,并在两法兰盘之间衬垫两面涂抹凡士林的橡皮垫,注意拧紧螺丝以防漏气漏水。

3、 新装干砂加水 旋开试验桶顶部排气嘴13及进水阀2,关闭出水阀17、放空阀9,开启水泵对恒压水箱1供水,恒压水箱1中的水通过进水管4进入下稳水室8,如若进水管4中存在气柱,可挤压其软管予以排除。继续进水,待水慢慢浸透装砂圆筒内全部砂体,并且使上稳水室完全充水之后,旋紧排气嘴13及进水阀2,待接上测压计,并排气后即可试验。

4、测压架排气 待试验筒内加水完成之后,把测压架顶部排气嘴旋开,用吸气球放在排气嘴抽吸气体排除连通管与测压管内气体,使测压管保持一半空气段,并及时旋紧气嘴。关闭出水阀17,静置数分钟,检查两测压管水位是否与装砂圆筒内的水面齐平,如不齐平,说明仪器有集气或漏气。需检查原因或重新排气。

5、开启进水阀2、出水阀17,待出水流量恒定后,用重量法或体积法测量流量;测读U 型差压计水位差。

6、调节出水阀17,改变流量,重复实验过程5,再次测量。

7、试验结束,关闭进水阀门2、出水阀17,如果短期内做该实验,为便于下次试验开启,关闭进水阀2、出水阀17、排气嘴13、放空阀9,(防止试验筒内进气)再关闭水泵。如果长期不做该实验,可将出水阀17、放空阀9(在水箱内)开启,关闭水泵,水体由放空阀9流回蓄水箱。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不允许气体渗入砂土中。若在实验中,下稳水室8中有气体滞留,应关闭出水阀17,打开排气嘴18,排除气体。

2、 实验停泵后,再次启动时,应使上水箱水位淹没进水口后,方可打开进水阀2。否则,气体将进入进水管。若进水管4进气,应予排除,方法是:在上水箱正常溢流情况下,关阀9、17,开启阀1

3、2,将洗耳球充满水后,通过阀13口向上压力水箱加压注水,则可使进水管倒流排气。

八、实验结果处理

1. 记录有关常数。

砂土名称:

测点间距l = cm 砂筒直径 d = cm 2. 记录及计算(见表2-1)

1当砂桶的试验段滞留大量气泡后,对实验结果的渗流系数k有何影响?

2 绘制V-J曲线图

实验三潜水模拟演示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与潜水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解潜水与潜水含水层的基本要素。

2.增强对潜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感性认识。

3.加深对流网、潜水流动系统概念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1.观察降水与降水入渗过程。

2.确定潜水面形状。

3.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移动。

4.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潜水流网。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1.潜水演示仪(图2-1)。该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介绍如下:

(1)槽体:内盛均质砂,模拟含水层。

(2)降雨器:模拟降雨,可人为控制雨量大小及降雨的分布。

(3)模拟井:两个完整井和两个非完整井分别装在仪器的正面(A面)和背面(B面),均可人为对任一

井进行抽(注)水模拟,也可联合抽(注)水。

(4)模拟集水廊道:可人为控制集水廊道的排水。

(5)测压点:与测压管架上的测压管连通,可以测定任一测压点的测压水头;注入示踪剂可以演示

流线。

(6)测压管架。

(7)稳水箱:用于稳定河水位。

图2-1 潜水演示仪装置实体图

2.示踪剂:选用红墨水演示流线。

3.直尺(50cm)和计算器等。

四、实验步骤

1.熟悉潜水演示仪的结构及功能。

2.降水入渗与地表径流的演示。

打开降雨开关,人为调节降雨强度。保持两河较低水位排水。认真观察降水与降水入渗过程、地表径流产生情况。分析讨论:

(1)降雨强度与入渗、地表径流的关系。

(2)地形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3.观测有入渗条件的潜水面形状

如图2-2所示,潜水含水层中,等势线上各点的水头都相等,即B、C、D各点测压水位分别与潜水面上M、N、O各点的测压水位相等。由此可以按以下具体步骤确定潜水面形状。

(1)中等强度降雨,保持两河同等低水位排水,待水位稳定后测定井水位和河水位,并按比例表示在实验二A剖面图上。

(2)在河与分水岭之间选择3~5个测压点,注入示踪剂,观察流线特征,分析流网分布规律,在A剖面图上画出流线和等势线。

(3)选择3~5个测压点与测压管连接(注意连接时不要进气),测定测压水位,按比例表示在A 剖面图上。自各测压点测压水位顶点作水平线交各测压点所在的等势线(各交点均在潜水位

线上)。结合井水位和河水位以及各平行线与等势线的交点,在A剖面图上描绘潜水位线。

图 2-2 潜水含水层中等势线任一点水头示意图

(测压管涂黑部分为对应点的测压高度)

4.观测地下分水岭的偏移

中等强度均匀降雨,保持两河等值低水位排水,观察地下分水岭位置。

抬高一侧河水位,即抬高一侧的稳水箱。观察地下分水岭向什么方向移动。试分析为什么分水岭会发生移动?能否稳定?停止降雨,地下分水岭又将如何变化?认真观察停止降雨后地下分水岭变化过程。

五、实验成果

1.根据步骤3绘制实验二A剖面流网图。

实验二潜水模拟演示(A剖面)

2、思考题:河流附近河水位下方的水位要比河水位高,为什么?

3、抬高右侧河水位,分水岭会如何偏移?河间地块流网会如何变化?

实验四土的毛细水上升高度测定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学时:2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毛细上升高度是指水在松散岩石孔隙中毛细力的作用,以一定速度上升的最大高度。

毛细上升高度对研究非饱和带水的运动、大气将水入渗滞留量、水均衡计算以及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土壤沼泽化、盐渍化的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 掌握用卡明斯基毛细管法测定毛细上升高度的原理及影响毛细上升高度的因素。

2 熟悉非饱和带中毛细水的赋存与运动特征。

3 了解毛细水传递静水压力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观测、比较不同粒径砂样的毛细上升速度,观测砂土毛细饱和带水的运移。

三、仪器设备

卡明斯基毛细仪(图3-1)、止水夹(普通2个和调速1个),小桶

图3-1

①-供水箱②-玻璃管③-胶皮管④-试样筒⑤-刻度管

四、所需耗材

粒径不同(0.25~0.5mm、0.5~1mm、1~2mm)的砂子、自来水

五、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卡明斯基管法基本原理:将试样装入有刻度的底部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中,然后置于水面上,记录一定时间内测定毛细管水上升高度得出上升速度。即根据毛细力支持上升水柱的原理实验。

六、实验步骤

1、装样:将欲测砂样经漏斗装入玻璃管中,每装入2~3厘米高度的砂以捣棒轻捣之。

2、将装满砂样的玻璃管固定在支架上,其下端插入水槽中部。

3、注水入槽,应使水面高出管下端0.5~1cm,实验过程中槽中水面应保持一定。

4、注水如槽后,经过2、3、4、

5、10、20、30、60分钟,以后每隔数小时,根据玻璃管中图样颜色的深浅,记录各时刻毛细水上升高度值,直至上升稳定为止。

5、干沙回收,湿沙倒入指定容器,冲洗擦干(或烘干)。

七、实验结果与整理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绪论 (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本课程是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有关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煤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 >>宝贵的资源①理想的供水水源②重要的矿水资源③良好的景观资源 >>敏感的环境因子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状态,使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扰地下水,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图14-1): ①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衰减、沼泽湿地消失、土地沙化、海(咸) 水入侵等; ②过量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 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粘土压密释水释放有害离子、化肥农药的不适当使用、废弃物的无序排 放──地下水恶化、污染; ④地下水位的变动会破坏其与周围岩土构成的统一的力学平衡,而产生某种效应──地面沉降 与地裂缝、岩溶塌陷、地下洞室垮塌或突水、滑坡、岩崩、水库诱发地震、渗透变形。) >>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传输热量和化学组分、侵蚀(化学溶蚀、机械磨蚀和冲蚀)等。 >>重要的信息载体由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同时又是在流动,所以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提供埋藏在地下的许多信息,如找矿、地震预报、地质演变。(3)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略。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着,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 >>水的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研究水的地质循环,对深入了解水的起源、水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乃至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循环特点──速度快、途径短、转化迅速。 内因──固、液、气三相可相互转化。 动力条件──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 形式──蒸发、径流、降水。) (2)试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水文地质工作需求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降水偏少,年总降水量比全球平均降水量少22%; (2)人均水资源量偏低; (3)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丰富,西部贫乏; (4)季节及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5)水质污染比较严重。 合理有效地利用及保护水资源,是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头等大事。 (3)地球上水的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 √ )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 ×)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 √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 )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 ×)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 √) 四、简答题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题A2013

河北农业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2013-—2014学年第材1学期学院专业卷别:A 考试科目: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核方式: 开卷 姓名: 学号:专业班级: (注: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共(4)页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占5分,多选题占10分,共15分) 1、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 ⑴ 二十一世纪,水文地质学着重向着( )应方向发展. A.环境水文地质学; B。水资源水文地质学; C.三维地理信息系统;D。遥感水文地质学 ⑵ 毛细饱和带与饱水带虽然都被水所饱和,但是由于毛细饱和带是在 表面张力的支持下才饱水的,所以也称( )。 A.饱水带; B.张力饱和带;C.包气带;D。支持毛细水带 ⑶ 舒卡列夫地下水分类的依据是地下水中六种主要离子(K+合并于N a+)及( )。 A.酸度; B.碱度; C。矿化度;D。固形物 ⑷在冲积平面上,要通过打井获取较丰富的地下水,通常在( )

地段布井。 A. 地势相对较高的; B.河间较低洼的; C. 平原区的上游;D。平原区的下游 ⑸地下水污染主要与()等人类活动有关。 A.工农业与生活; B.过量开采地下水; D。矿山开采排除地下水;C. 基坑开挖降水 2、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都选对者给分,否则不给分) ⑴ 下列属于地下水功能的描述是( )。 A.宝贵的资源; B。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C.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D。工农业用水; E.地球内部地质演变信息的载体 ⑵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两类。 A。地质循环; B.大循环; C.水文循环; D.小循环; E.全球水文循环 ⑶岩石的空隙有( )哪三大类? A。孔隙; B。裂隙; C.溶隙; D.洞隙 ⑷根据给水与透水能力,可将岩层划分为( )。 A.弱透水层; B.隔水层; C.含水层;D.绝对不透水层 ⑸绘制地下水流网时,首先应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 或流线.边界包括( )三种类型.

水文地质学实验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土柱给水度实验 操作原理说明+实验数据

自选实验土柱给水度实验 均质(或层状土)理论给水度的求取方法 一、实验目的 1.根据给水度的定义与影响因素,自行设计方案求取均质土理论给水度。 2.进一步理解影响给水度测试的主要因素,掌握求取土层给水度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选择一种砂样,求取均质或层状土层理论给水度。 2.研究均质土层包气带负压与含水量的关系。 三、实验仪器与用品 1.实验一所用的给水度仪、试验样品和相关用品。 2.土柱给水度仪(图1-3)。 3.不同粒径的砂样。 四、土柱给水度仪简介 本仪器主体结构包括有机玻璃试样柱、可升降的供水/排水装置以及测压板。试样柱上设有多个多孔陶土头测压点及一般的测压点,测压点与测压板相连,可以连续测定土层从饱水的正压到非饱和负压水头,从而了解土层负压变化及其对给水度的影响。 通过升降装置调节供水/排水装置(溢水箱)水位,控制试样柱中的水位;通过溢水箱水位变化的快慢控制试样柱水位下降速度,从而求取不同埋深或不同水位下降速度下的土层给水度。 图1-3 土柱给水度仪装置图 五、基本要求(参考实验演示步骤) 1.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土层结构、初始水位埋深、退水速度等,实验前写出详细实验方案。 2.根据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表格,表格设计要求直观、内容齐全、有利于计算分析。

3.根据设计方案自己动手装样与实验,详细记录实验步骤、数据和现象。 4.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内容与步骤、主要现象与结果分析。 六、思考题 1.试样给水度仪和土柱给水度仪的测试结果有何差异?为什么? 2.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土层给水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附实验测试结果表: 表1:土柱给水度仪测定细砂土层在(潜水)水位分步下降时的释水量。 表2:土柱给水度仪测定粗砂土层在(潜水)水位分步下降时的释水量。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能力拓展练习 班级: 学号: :

一、阅读以下材料,分别说明A、B两区的气候类型并比较两种气候类型对地下水的影响。 (1)A区处于黄土高原地带,气候变化显著,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9.8℃。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7.2mm,最大年降水量767.4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385.4mm(2004年)。最大年蒸发量2346.4mm,最大冻土深度61cm。全年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2)B区为温带季风区海洋~大陆性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据气象站1959年1月到1998年11月的观测资料: 年平均气温13.5℃,月平均最高气温34.3℃(1957年7月),日最高气温41.6℃(1960年6月21日),月平均最低气温-9.8℃(1963年1月),日最低气温-19.4℃(1964年2月18日),多年来最低平均气温月为1月,平均气温-2℃,平均最高气温月为7月,平均29℃。 年平均降雨量677.17mm,年最大降雨量为1186.0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347.90mm(1988年),日最大降雨量177.1mm(1965年7月9日),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7、8月份。一般春季雨量少,时有春早。年平均蒸发量1728.27mm,年最大蒸发量2228.2mm(1960年),年最低蒸发量1493.0mm(1984年)。春夏两季多东及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8级,平均风速为2.3m/s。历年最大积雪厚度0.15m,最大冻土深度0.3lm。 说明:本题通过实际材料向学生说明气候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 本题主要从降水量、蒸发量等要素说B区比A区降水量丰富,蒸发量小,更有利于地下水形成。 本题中A区实际是山西省潞安矿区,B区实际是山东省济宁矿区。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二) 一.填空题(30 分) 1.从成因角度分析,粘性土空隙主要组成有原生孔隙(结构孔隙)、次生孔隙、次生裂隙。(3 分) 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和接触带泉(3 分) 3.地下水含水系统按岩石空隙特征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3 分) 4.由地下水蒸发排泄作用,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水位埋深浅和土层岩性。(3 分) 5.上层滞水是指分布在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含水岩层空隙之中的重力水。(4 分)6.导水断层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意义,它可以起到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作用。(3 分) 7.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水的流动性。(2 分) 8.水文循环按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2 分) 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相邻含水层间和人工补给。(5 分) 10. 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2 分) 二.是非判断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是) 2.承压水头是指井中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是) 3.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时,地下水必然向河水排泄。(否) 4.通常情况下,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是) 5.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水位埋深越大,给水度也越大。(是)三.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达西定律对下列条件适用( C ) A.层流、稳定流;B.层流、非稳定流;C.层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D.层流、紊流2.砂砾类松散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C ) A.孔隙度大小;B.排列方式;C.颗粒直径大小;D.结构 3.地下水流网中流线与等势线(C ) A.正交;B.斜交;C.相交;D.平行 4. 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循环的长期结果,使地下水向( A )方向发展。 A.溶滤淡化; B.水质不变; C.溶滤咸化;或B。 5.在天然条件下,控制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轮廓的影响因素是(B )。 A 水文因素, B 气象因素, C 地质因素, D 人类活动 四.根据图4-1 条件,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4.1 在图中画出示意流网;(图中“”表示地下分水线)。(5 分) 4.2 在甲、乙处各打一口井,要求井的深度不同,且甲井水位比乙井水位高。试在图上表示出两口井如何打,并标出井水位。(5 分)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和地位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选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阐述其本身的理论,又为后继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等专业课的教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一至九章阐述地下水形成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十至十二章进一步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交替循环等特征,是前一部分理论的应用和深化。十三、十四章介绍地下水的资源特征及其供水意义,并介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环境问题。十五章介绍地下水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72,其中讲授50学时,课程实习12学时,综合课程设计(实习)10学时。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学时分配见下表。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题A(2013)

河北农业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2013--2014学年第材1学期学院专业卷别:A 考试科目:水文地质学基础考核方式:开卷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注: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共(4)页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占5分,多选题占10分,共15分) 1、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 ⑴二十一世纪,水文地质学着重向着()应方向发展。 A.环境水文地质学; B.水资源水文地质学; C.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水文地质学 ⑵毛细饱和带与饱水带虽然都被水所饱和,但是由于毛细饱和带是在 表面张力的支持下才饱水的,所以也称()。 A.饱水带; B. 张力饱和带; C.包气带; D. 支持毛细水带 ⑶舒卡列夫地下水分类的依据是地下水中六种主要离子(K+合并于 Na+)及()。 A.酸度; B.碱度; C.矿化度; D.固形物 ⑷在冲积平面上,要通过打井获取较丰富的地下水,通常在()地 段布井。

A. 地势相对较高的; B.河间较低洼的; C. 平原区的上游; D.平原区的下游 ⑸地下水污染主要与()等人类活动有关。 A.工农业与生活; B. 过量开采地下水; D.矿山开采排除地下水;C. 基坑开挖降水 2、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都选对者给分,否则不给分) ⑴下列属于地下水功能的描述是()。 A.宝贵的资源; B.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C.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D.工农业用水; E.地球内部地质演变信息的载体 ⑵自然界的水循环分( )两类。 A.地质循环; B.大循环; C.水文循环; D.小循环; E.全球水文循环 ⑶岩石的空隙有( )哪三大类? A.孔隙; B.裂隙; C.溶隙; D.洞隙 ⑷根据给水与透水能力,可将岩层划分为( )。 A.弱透水层; B.隔水层; C.含水层; D.绝对不透水层 ⑸绘制地下水流网时,首先应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 或流线。边界包括( )三种类型。 A.隔水边界; B.水头边界; C.地下水面边界; D.分流线

水文地质学基础各章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库 [第1章] (1)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是用什么表示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答:以 雨量计降雨量,以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降水总量平铺于地面得到的水层高度mm 数表示。 (2)某山区的地表水系如下图所示,由分水岭圈闭的流域面积为24 km 2, 在8月份观测到出山口A 点的平均流量为8.0?104 m 3/d ,而8月份这个地区的总降水量是700 mm 。试求出该流域8月份的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径流系数小于1.0;A 点的平均流量中是否包括地下径流。 解:Q= 8.0?104m3/d , F=24km2, X=700mm (3)空气湿度和风速如何影响蒸发量? 答:水面蒸发的速度和量取决于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因素。主要决定于气温和饱和差(饱和差=饱和水汽的含量-绝对湿度)饱和差愈大,蒸发速度也愈大。风速是影响水面蒸发的另一重要因素。 (4)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它们有哪些区别?水循环的大气过程属于其中哪一种? 答: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著,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的地质循环常发生于地球深部层圈水与表层圈水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4)地下径流与地表径流的特征有哪些不同点? 答: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相互转化。 降落到地表的水通过下渗环节,对降水进行地表与地下径流的分配。 (5)沙漠地区降雨量很少,但是也能发现大量的地下水或者泉水,为什么?(P14) 答:它们或者是从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获得补充,实际仍是固他体降水的转化补给;或者是在长期地质历史时期积聚起来的,是多年水文循环的积累。 [第2章] (1) 对比以下概念: 空隙和孔隙;孔隙度和孔隙比;孔隙和裂隙; (2) 在一个孔隙度为30%的砾石堆积体中,充填了孔隙度为60%的粉质粘土,试估算该堆积体的实际孔隙度。 (3) 请对以下陈述作出辨析: A. 地层介质的固体颗粒越粗大,孔隙度就越大; A 分 水 岭 mm 103.3102431108.010F QT Y 3-43-=???=?=15.0700 3.103≈==X Y a

水文地质学基础在线作业3答案

13春学期《水文地质学基础》在线作业3答案 一、单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 1. 气象因素是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天然因素之一,描述其影响的错误表述是:() A. 气象因素主要对潜水动态影响最为普遍。 B. 气象因素对潜水动态在时间上的变化影响表现为周期性地变化。 C. 任何气象要素引起的潜水水位变化都是真变化。 D. 降水补给使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水质变淡;蒸发排泄使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质变咸。 满分:5 分 2. 有关岩溶水的运动特征的正确描述是:() A. 岩溶水都呈紊流运动。 B. 岩溶水都不承压。 C. 岩溶水运动不同步及局部与整体运动方向不一致。 D. 岩溶水具有统一的区域地下水水位。 满分:5 分 3. 下面描述地壳岩石中存在的水的形式正确的是:() A. 地壳岩石中存在在岩石“骨架”中的水只有沸石水和结晶水。 B. 地壳岩石中的水都赋存在岩石空隙中。 C. 地壳岩石中除存在液态水外,还存在着固态水和气态水。 D. 结合水不属于岩石空隙水。 满分:5 分 4. 关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正确表述是:() A. 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都是平面二维流。 B. 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径流方向基本一致。 C. 地下水流动系统中可以发育多个层次不同的径流系统。 D. 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水化学特征一般不随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力特征变化而变化。 满分:5 分

A. B. C. D. 满分: 二、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1. 岩溶含水系统中地下水资源的可恢复性优于裂隙及孔隙含水系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2. 水中HCO3-的含量取决于与CO2 含量的平衡关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3. 潜水埋藏越浅,对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越有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4. 给水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无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5. 地下水系统是以含水层作为基本的功能单元。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6. 饱水带中的水都是重力水。

水文地质学实验项目

《水文地质学》

实验一松散岩石容水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测定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学时:2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认识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加深理解松散岩石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孔隙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掌握给水度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实验测出样砂的容水度、给水度,通过计算得出持水度。 三、仪器设备 给水度仪、试样筒、量筒、滴定管、水槽、管夹 四、所需耗材 沙子自来水擦水纸 五、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将试样装入给水度仪的试样筒中,自下而上充水,达到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一部分水从孔隙中流出,另一部分保留在孔隙中,测得给进和退出的水量及试样的体积,以求出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先测出试样筒的容积即为装入试样筒中试样的体积(V干试样),再测出试样饱水时所用水的体积(从滴定管读数视差) ,称为进水量。 最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测出给出水的体积(V给水),则为给水量;则试样所保持的水体积(V持水)为:V持水=V饱水― V给水 据此, 就可求出相应的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进水量/试样体积)ⅹ100% 给水度%=(给水量/试样体积)ⅹ100% 持水度%=[(进水量―给水量)/试样体积 ]ⅹ100% 六、实验步骤 1、饱和透水石及底部漏斗充水 将试样筒从开关C处卸下,以底部漏斗向上,倒置水槽中,并从底部管中吸气,使透水石完全饱和(不在冒气泡),并使底部漏斗完全充水,关闭b,在水中倒转试样筒,并保留半筒水放回支架上。 将滴定管充水,同时打开a、b,连接管子,关闭b,倒去试样筒中的水。 2、测定透水石的负压值 打开a、b,缓慢降低滴定管,同时注意观察滴定管液面,当液面停止不同,接着突然上升时,液面到透水石底部的高差,即为该透水石的负压值。 3、测定试样筒容积

水文地质学基础

1.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2.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3.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4.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循环。 5.表征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降水、蒸发、风等 6.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由海洋和陆地表面的水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圈,水汽随气流飘移。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凝结成液态或固态降落,降落的水分,一部分汇集江河湖泊形成地表水,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岩石,成为地下水。地表水蒸发为水汽,返回大气圈;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其余部分流入海洋。地下水直接蒸发或通过植物间接返回大气圈,部分形成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或直接流入海洋,或在转化为地表水,然后再返回海洋。 7.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气温、气压、湿度和风速。主要取决于气温和绝对湿度。温愈高,绝对湿度愈低,蒸发愈强烈,反之,蒸发愈弱。气压是通过气压差的大小影响空气对流而影响蒸发的,气压差和风速愈大,蒸发就强烈,反之,蒸发愈弱 8.自然界水循环的意义?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使水质得以净化;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维持生命繁衍与人类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 9. 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对于粘性土,结构及次生孔隙常是影响孔隙度的重要因素。

东华理工学院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B

东华理工学院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B 若想免费下载该文档: 登录https://www.doczj.com/doc/56101371.html, ->论坛->文档下载区->(搜索想要的文档) 一、概念题(20分) 1、 结合水 岩土空隙中,离固相颗粒表面较近,受静电引力较大,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地下水。2、 孔隙水 赋存于松散岩石孔隙中的地下水。 3、 贮水系数 单位面积承压含水层饱水岩石柱体,水位上升/下降一个单位,储存/释放的水的体积。 4、 隔水层 不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5、 承压水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6、 稳定流 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各要素不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7、 地下水均衡 均衡区在均衡期内,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的收支之差等于储存量的变化。

8、 沉积水 包括沉积作用水(软泥水)与沉积成因水(软泥水的进一步演化),前者指存在于沉积物堆积时期水底软泥中的水,后者又包括同生沉积水与后生沉积水。同生沉积水指与岩层同时沉积形成并一直保留于其中的地下水,后生沉积水指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由相邻岩层挤压而来的水。 9、 降水入渗系数 降水中真正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份额。 10、下降泉 潜水补给形成的泉。 二、填空题(20分) 1、取潜水面为基准,饱水带潜水面处的水位是0 ;若包气带支持毛细水的弯液面恰好位于潜水面处,则弯液面处的水位是-hc ;当支持毛细水弯液面上升到最大毛 细上升高度(hc)处时,弯液面处的水位是0 。 2、毛细现象的产生与表面张力和液体对固相表面的湿润有关。 3、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泉分为上升泉、下降泉两类。 4、据排泄方式与水交替程度,潜水可分为蒸发型、径流型、 弱径流型三种动态类型;深部承压水的动态类型为径流型。 5、动态与均衡的关系为:动态是均衡的外部表现,均衡是动态的内在原因。 6、地下水流动系统概念的提出完成了对渗流场、水化学场、水温场三场的统一。 7、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山间堆积盆地地区,潜水的水化学分带最为完整。 8、承压水形成自流井受控于地质构造,而潜水形成自流井受控于地形。 9、裂隙含水系统大多呈带状或脉状分布,其由大裂隙、中裂隙、 小裂隙三种级次的裂隙构成。 10、我国南北方岩溶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岩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重点(结合以前画的) 绪论&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6、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在地面,再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的过程。 二、简答: 地下水的功能: (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空隙:包括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和可溶岩的溶穴。 2、对地下水储存和运移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大小。 3、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为孔隙度。它指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之后由于各种内外应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6、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称为重力水。

7、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沿毛细孔隙上升一定高度,形成毛细水带,其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故称为支持毛细水。 8、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裂隙率或溶穴率。 9、给水性:是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大小,其次才是空隙的多少。 10、透水性:是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特性。决定于空隙的大小,可用渗透系数K作为衡量指标。 11、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2、隔水层: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只能透过和给出极少量水的岩层。 二、简答: 包气带和饱水带运动的区别: (1)饱水带水运动取决于重力势,包气带水运动则取决于重力势和毛细势。(2)饱水带任一点的压力水头是一个定值,包气带压力水头则是含水量的函数。 (3)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数随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小。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水力坡度I:水力坡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消耗的机械能。 2、起始水力坡度I。:克服结合水的抗剪强度,使之发生流动所具有的水力梯度。 3、根据渗透系数在空间位置变化情况,可将地下水含水介质划分为均质各向异性、均质各向同性、非均质各向异性、非均质各向同性。 4、流网:有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所组成的网络成为流网。 二、作图: 1、流网作图细则: (1)首先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或流线:地表水体的断面一般可看做等水头面;河渠的湿周必定是一条等水头线;平行隔水边界可以汇出流线(平行隔水边界)。 (2)中间内插(注意疏密的变化要符合实际情况)。 2、达西定律作图: 参考课本P44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2017年水文地质学基础B试卷及答案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卷(作业考核线上) B 卷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 (共页) .选择题:请将您选择的答案填入上面的表格(每题1分,共10分)1.下面对孔隙大小描述正确的是: A)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储容影响很大。 B)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流动影响大,它取决于孔隙通道最宽大的部分—孔腹。 C)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流动影响大,它取决于孔隙通道最细小的部分—孔喉。 D) 孔隙大小的影响因素就是由颗粒大小决定的。 2.描述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错误的是: A)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都含水。 B)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是根据透水能力来划分的。 C) 弱透水层是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D) 粘土层一定是隔水层。 3. 下面对水力梯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 B) 水力梯度为沿渗透途径的水头损失值。 C)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驱动力,即克服摩擦阻力使水以一定速度流动的力量。 D)水力梯度就是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不断克服阻力而消耗的机械能。 4. 下面哪类物质不是地下水中C1-的来源: A) 沉积岩中所含岩盐或其它氯化物的溶解。 B) 大气降水。 C)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 D)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5. 关于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正确的描述是:

A)在粘性土中都是捷径式下渗。 B) 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要么是活塞式下渗,要么是捷径式下渗。 C)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D)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必须先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然后才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6. 关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正确表述是: A)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都是平面二维流。 B)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径流方向基本一致。 C)地下水流动系统中可以发育多个层次不同的径流系统。 D)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水化学特征一般不随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力特征变化而变化。 7. 水文因素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抬升是均匀的。 B)补给地下水而引起地下水位抬升与地表水体水位抬升基本同步。 C)潜水向河流排泄而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接近河流,水位变幅大,远离河流的分水岭地段潜水位变幅最小。 D)河流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范围:一般数百米至数公里,此范围以外,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8. 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控制: A)孔隙水的分布。 B)孔隙水与外界的联系程度。 C)赋存孔隙水的孔隙大小。 D)孔隙水的渗透性能。 9. 对裂隙水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裂隙水多呈脉状含水系统,裂隙率要比松散岩层孔隙度大。 B)裂隙分布不均匀且具有方向性,导致裂隙水的分布多具方向性,表现为渗透的各向异性。 C)不同方向裂隙相互交切连通,可以构成连续分布的空间—裂隙网络,形成网络裂隙水。 D)有些裂隙水也可以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层状含水系统。 10. 关于各类碳酸盐岩中构造裂隙发育及岩溶透水性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厚层质纯灰岩发育很不均匀的稀疏、宽而长的构造裂隙。 B)中薄层灰岩发育密集、短小而均匀的构造裂隙,岩溶发育均匀而强烈。 C)泥质灰岩形成的裂隙张开宽度比较小,延伸性也比较差,不利于岩溶的发育。 D)厚层质纯灰岩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但岩溶发育极不均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地下水是赋存在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2.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3. 岩石空隙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 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隙。 4.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5. 达西定律也叫线性渗透定律。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 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 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 律。 2. 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 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 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 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達 空、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 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 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流。 三、判断题 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v) 2.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X ) 3. 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 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V ) 4.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X ) 5.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V ) 6. 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V ) 四、简答题 1.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2. 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 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 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 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 成,转换速度缓慢。 4. 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地表 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 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 件下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 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 中,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 水。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 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 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 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 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 方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1. 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 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 隙。 3. 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 的体积。 4. 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 隙。 5. 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 比值。 6. 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 7. 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 洞。 8. 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 的那部分水。 9.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 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 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 水。 11.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 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 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12.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 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 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 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 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 干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 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与 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16. 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 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 值。 18. 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 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 作用而保持的水。 20.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 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 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 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 量。 22 .残留含水量: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 蒸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 23 .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4 .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二、填空 1.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 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 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岩石空隙可分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 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 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厂影响孔隙度。 4. 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 隙、风化裂隙。 5■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 水、和岩溶水。 6. 毛细现象是发生在固、液二三相界面上 的。_ _ — 7. 通常以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和 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 石性质。 8. 岩性 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_大 小与多少。— 9_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孔隙 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对 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三、判断题 1. 松散岩石中也存在 裂隙。(V ) 2. 坚硬岩石中也存在 孔隙。(V ) 3.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形状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X ) 4. 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排列 方式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V ) 5.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分选程度对孔隙度的大小 有影响。(V ) 6.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情况对孔隙度的大小 没影响。(X ) 7. 松散岩石中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 (V ) 8.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对孔隙大小没影 响。(X ) 9. 裂隙率是裂隙体积与不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X ) 10 .结合水具有抗剪强度。(V ) 11 .在饱水带中也存在孔角毛细水。(X ) 12 .在松散的砂层中,一般来说容水度在数值 上与孔隙度相当。(V ) 13 .在连通性较好的含水层中,岩石的空隙越 大,给水度越大。(V ) 14 .松散岩石中,当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 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后,给水度偏小。(V ) 15 .对于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 速率较大时,给水度的值也大。(X ) 16 .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中,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成, 往往滞后于水位下降,所以给水度与时间有关。(V ) 17 .松散岩石中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 和。(V ) 18 .松散岩石中,孔隙直径愈小,连通性愈 差,透水性就愈差。(V ) 19 .在松散岩石中,不论孔隙大小如何,孔隙 度对岩石的透水性不起作用。(X ) 20 .饱含水的砂层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 压力恢复后,砂层仍不能恢复原状。 (X ) 21 .粘性土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力 恢复后,粘性土层仍不能恢复原状。 (V ) 22 .在一定条件下,含水层的给水度可以是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