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早培班,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早培班,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早培班,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早培班,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早培班,

含解析)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请将故选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栏内.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类文明在世界多个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发生了几次社会分工,其中,最早的一次是

A. 农业和手工业

B. 商业和手工业

C. 农业和畜牧业

D. 管理者和农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是指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故C项正确。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属于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故A项错误。商业和手工业分离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故B项错误。管理者和农业分离不符合材料中社会分工的内涵,故D项错误。

【点睛】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第二次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地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3、第三次分工

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2.菲律宾棉兰老岛上的塔萨代人在至少600年中过着完全一样的生活,他们与世隔绝,而且完全没有侵略性,过着采集为主的生活;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芬图人则完全不同,他们都是勇猛的武士。以下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A. 塔萨代人与世隔绝所以没有学会暴力

B. 塔萨代人没有学会暴力是因为他们从事采集而不是狩猎

C. 芬图人与塔萨代人两种不同的文明说明人性是扭曲的

D. 这两种文明都很原始,没办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答案】C

【解析】

【详解】“塔萨代人在至少600年中过着完全一样的生活,他们与世隔绝”代表的是原始的封闭生活方式,“芬图人则完全不同,他们都是勇猛的武士”表明芬图人是暴力文明的代表,二者显然都是代表极端文明,人性出现了扭曲,故C正确;塔萨代人与世隔绝所以没有学会暴力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塔萨代人没有学会暴力与从事的采集业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两种文明虽然原始,但是可以进行研究,D错误。

3.苏美尔人是于公元前4000年迁徙到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居住的一支古老民族。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000年代率先进入了文明时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古文明,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下属于他们的文明成就是

①汉谟拉比法典

②楔形文字

③农耕文明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排除①;②③是苏美尔人的成就,故②③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A、C和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有关如图的文字说明中,正确的是

A. 这是古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

B. 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字

C. 这种文字大多数刻在石头上

D. 这种文字记载了法老的法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文字可以看出,这是古代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故A项正确。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文字,故B错误;古埃及象形文字大多写在纸草上,故C 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这种文字记载了法老的法律,故D项错误。

【点睛】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与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学习和使用难度较表音文字大,但信息密集度高于单纯的表音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赫梯象形文、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

5.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都建立古代文明古国,这样的古国都建立过帝国,有发达的农耕文明,马克思称这种帝国的社会经济为

A. 东方奴隶社会

B. 古典奴隶社会

C. 早期封建社会

D. 亚细亚生产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都建立过古代文明古国,且这样的古国都建立过帝国,有发达的农耕文明,都是奴隶社会,故B 正确,东方奴隶社会是中国的特征,A错误;此时并不是封建社会,C错误;亚细亚生产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6.公元前6世纪,释迦族的隐修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为了平息种姓社会的阶层矛盾,释迦摩尼提出了

A. 万事皆空

B. 苦海无边

C. 苦集灭道

D. 众生平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了平息种姓社会的阶层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尖锐,为了平息种姓社会的阶层矛盾,释迦摩尼提出了众生平等,故D项正确。万事皆空、苦海无边和苦集灭道均属于佛教的思想主张,但不符合题意主旨,

A、B和C项错误。

7.下列有关古代文明成就的对应,不正确是

A. 古代及﹣金字塔

B. 达罗毗努人﹣哈拉帕文化

C. 克里特岛﹣雅典城邦

D. 阿摩利人﹣古巴比伦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代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开创哈拉帕文明是古印度达罗毗努人,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希腊克里特岛不是雅典城邦所在地,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河流域的阿摩利人创造了古巴比伦帝国。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的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权力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种民主制度正式建立于

A. 雅典城邦开始形成的时候

B. 梭伦改革之后

C. 克里斯提尼改革成功之时

D. 伯里克利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正式确立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C正确;雅典城邦开始形成的时候并没有民主政治制度,A错误;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B错误;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时期,D错误。

9.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率领希腊联军东征,逐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

国,有关这个帝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帝国的首都是古希腊雅典

B. 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C. 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第一次碰撞

D. 帝国建立以后不久四分五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亚历山大帝国的首都是巴格达,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亚历山大帝国是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碰撞,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在亚历山大死后就解体了,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雅典的辉煌与其民主政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雅典民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梭伦改革时四个等级各派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B. 克里斯提尼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对付想称帝的家族

C. 五百人会议与四百人会议基本上是一样的

D. 伯里克利时期陪审法庭的成员都由抽签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四等级的公民不能担任公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故A错误;克里斯提尼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对付对民主造成威胁的人,故B错误;五百人会议的组成与四百人会议不同,故C项错误。伯里克利时期陪审法庭的成员都由抽签决定,故D正确。

11.如图是雅典卫城中最杰出的建筑帕特农神庙,有关这个建筑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这是典型的古希腊建筑

B. 这个建筑采用的是多尼亚柱式风格

C. 它位于雅典卫城中

D. 主要用于召开雅典公民大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帕特农神庙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建筑风格,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雅典卫城是典型的古希腊建筑,A正确,不符合题意;帕特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中,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帕特农神庙主要是用于召开公民大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古希腊哲学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以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

B.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

C. 古希腊开创了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今天所有学科

D. 古希腊人认为哲学的含义就是“智慧”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故A正确; B错在“最早”,排除; C错在“所有”,排除;哲学本身就是“智慧学”或“爱智之学”,并不是智慧,故D项错误。

13.雅利安人在古印度建立的种姓制度中,刹帝利属于哪一阶层?

A. 祭司

B. 贵族

C. 平民

D. 非雅利安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印度种姓制度中,祭祀阶层属于婆罗门。A错误;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刹帝利应该属于贵族阶层,B正确;平民应该属于当时的吠舍。C错误;非雅利安人不属于种姓制度的约束范围,D错误。

14.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辉煌时期有体系完备的民主制度,这一时期,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 十将军委员会

B. 雅典公民大会

C. 元老院

D. 五百人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辉煌时期是在伯里克利时期,其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故B项正确。十将军委员会是负责军事的组织,不是最高权力机构,排除A。元老院是古罗马的机构,排除C项。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下属机构,排除D项。

15.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 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B.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 对外战争需要动员公民奔赴战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说明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故A项正确。B项是材料现象,排除。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战争,故D项错误。

16.以下关于古罗马帝国历史事件的排序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①布匿战争胜利

②罗马共和国建立

③《十二铜表法》

④罗马帝国建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布匿战争的胜利是公元前146年。②罗马城建立于公元前8世纪的意大利台伯河畔,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③《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449年。④罗马帝国建立是公元前27年。依据时间排序,C符合题意;A、B和D的顺序错误,排除。

17.在如图中,迦太基人与罗马人对抗,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迦太基的地点在图上处?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迦太基是希腊人在北非建立的一个殖民地,长期与古罗马对峙,所在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图中的B项,故B正确;A是亚平宁半岛,属于意大利,排除;C是希腊半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是尼罗河流域,排除。

18.公元1世纪,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兴起了基督教,以下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传说耶稣是上帝之子

B. 传播平等、博爱、互助

C. 遭到罗马统治者的镇压

D. 导致罗马帝国的灭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灭亡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传说耶稣是上帝之子,A正确,基督教传播的是等、博爱、互助。B正确;基督教遭到罗马统治者的镇压,C正确,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9.“古罗马帝国征服世界的不是军团,而是其法律。”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最重要的是

A. 公民法

B. 万民法

C. 成文法

D. 自然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古罗马帝国”,结合所学可知,AC两项出现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和稳定,故B项正确。D项是法律观念,排除。

20.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主要原因是

A.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 罗马经济的强盛

C. 习惯法的发展

D. 罗马为了大规模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早期,实行习惯法,使得贵族任意曲解法律欺压百姓,引起百姓不满,因此制定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的结果,故A项正确。罗马经济的强盛和习惯法的发展都不是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原因,故B和C项错误。D项是万民法出现的原因,排除。

21.“历史长河里,我们看不到任何真实的事件,因为,所有的事件都已经过去,后人只能从各种遗留的残迹中寻求事件的脉络,解释曾经的因果。”这段话说的是

A. 历史学即对史料的阐释

B. 历史是由谎言组成的

C. 历史学科的学术影响

D. 历史真相永远不可能发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所有的事件都已经过去,后人只能从各种遗留的残迹中寻求事件的脉络,解释曾经的因果”表明历史学是对史料的阐释,故A正确;历史并不是谎言组成,故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历史学科的学术影响,C错误;只要掌握了足够的历史资料,历史的真相是可以发现的,故D项错误。

22.如图框中的内容有道理吗?下列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 这句话区分了历史和历史学

B. 这句话的比喻形象生动但很无知

C. 这句话明显是错的

D. 这句话是说历史总是后人乱写出来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历史不可改变,但是后人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撰写历史”说明撰写历史的局限性,这里显然区分了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故A正确;比喻形象生动但很无知不符合材料中信息的内涵,B错误;材料中的比喻是区分历史和历史学,不是错误的,故C错误;D中“后人乱写出来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3.某同学要研究扬州古代唐朝的历史,她找到的资料是《鉴真东渡》剧本和百度资料进行研究学习,以下评价她所用的史料中正确的是

A. 都是不可信的史料,完全不能用

B. 都是第一手史料,可以使用

C. 剧本不可信,百度完全可信

D. 都不能作为史料,但是可以参考

【答案】D

【解析】

【详解】《鉴真东渡》剧本和百度资料,都不能作为一手史料使用,但是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可以参考,故D正确;《鉴真东渡》剧本和百度资料不是一点研究历史的价值没有,故A项错误;《鉴真东渡》剧本和百度资料,都不能作为一手史料使用,B错误;《鉴真东渡》剧本和百度资料都不能完全信任,故C项错误。

24.自古以来,人们对历史充满的探索的热情和勇气,史学家们更是撰写了浩如烟海的著作,这些著作

A. 都是可信的

B. 都需要研究才能确定

C. 都是一手史料

D. 史学家都是骗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们对历史充满的探索的热情和勇气,史学家们更是撰写了浩如烟海的著作”表明这些著作都需要研究才能确定,故B正确;史学家撰写的历史著作并不都是可信的,故A 项错误;历史著作并不都属于一手史料,C错误;史学家都是骗子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D错误。

25.概念有不同的分类,有单一对象的史实概念,也有对多种对象概括后的史论概念。下列概念中,不属于历史事实概念的是

A. 胡夫金字塔

B. 汉谟拉比法典

C. 释迦摩尼

D. 古希腊城邦

【答案】C

【解析】

【详解】胡佛金字塔是一个历史事物,属于历史概念,A正确,不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法典,属于历史事物,也是历史概念,B正确,不符合题意;释迦牟尼是一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历史概念,C符合题意;古希腊城邦是一个历史事物,属于历史概念,D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8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有人控告一个人,被告到河边跳进河里,如果他在河里下沉,他的控告者将占有他的房子。但是如果河流证明被告是无罪的,他毫发无伤,那么带来指控的人将被处死,而跳进河里的人将占有属于原告的房子。

——《汉谟拉比法典》第2条材料二若因其子年幼无承担能力,其母将获得之一的田地以及庭院,并且抚养幼子成人。

如果一个人领养了一个儿子,养子却对其养父母造成伤害,则这个养子将回到他的原来的家庭。

——《汉谟拉比法典》第29、186条材料三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

——《汉谟拉比法典》第55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个法律条文有哪些特点?并指出依据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两个条文的核心内容,说明这两个条文实施后可能产生哪些影响?(3)据材料三,这个法律条文合理吗?为什么?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答案】(1)特点:神明审判。依据“被告到河边跳进河里,如果他在河里下沉,他的控告者将占有他的房子。但是如果河流证明被告是无罪的,他毫发无伤,那么带来指控的人将被处死”。

(2)保护私有财产和关于家庭和财产继承,第一个条文对后世的影响是保护未成年人,而第二个条文则对后世的子女的赡养老人以及财产的继承有指导意义。

(3)合理,保护私有财产。

(4)《汉谟拉比法典》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使其发展到完善地步。它公开确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对各种法律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东方文明的灿烂明珠,代表了古东方文明的伟大成就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如果河流证明被告是无罪的,他毫发无伤,那么带来指

控的人将被处死,而跳进河里的人将占有属于原告的房子”可知是神明审判;第二小问通过“被告到河边跳进河里,如果他在河里下沉,他的控告者将占有他的房子。但是如果河流证明被告是无罪的,他毫发无伤,那么带来指控的人将被处死”说明理由。

(2)通过“幼子”则获得田地和庭院,以及养子对父母的赡养问题,可以得出保护私有财产和关于家庭和财产继承,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对后世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可知是合理性,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主要涉及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主要从对当时和后世两个方面回答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评价。

【点睛】评述类非选择题

(1)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作答:第一“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第二“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第三“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以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进行思考。

(2)回答评价类的问题一般由三种方法:一分为二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分阶段评价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评价历史事物,主客观的评价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估历史事物的历史价值。

(3)注意事项:评价(评述)型材料解析题要注意区分评价和评述二者的区别,前者偏重于结论,后者偏重于叙述。

27.雅典民主是古代民主制度的典范,它的形成经历数百年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棱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

——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材料二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演讲请回答:

(1)材料一梭伦为什么要取消债务?取消之后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说“梭伦引入了民主

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雅典公民不论贫富为什么都能够参与公共政治生活?(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雅典民主经历的三个过程,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中你有哪些认识?

【答案】(1)原因:解救贫困者。影响:引起了富人的不满。新的民主原则:用财产等级制度来规范公民的关系和地位。

(2)伯利克利给公务员发工资,提供津贴。

(3)过程: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政体。伯里克利是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认识: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民主政治发展不是一帆风顺。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可知梭伦是为了拯救贫困者;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取消债务,这就导致了富有者的不满。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一“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信息可知雅典梭伦所引进新的民族原则是财产等级制度(2)依据材料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的信息和所学可知伯利克利给公务员发工资,提供津贴。

(3)过程:依据所学从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政体。以及伯里克利是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进行总结概括。认识: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以及民主政治发展不是一帆风顺回答。

【点睛】结合所学概括型

(1)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2)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28.古希腊古罗马在人类文明史上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

材料二梭伦获得修改宪法、制定新的法律的授权。他依据财产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五百斗级、骑士级、双牛级、日佣级。四个等级都有参加公民大会的权利。但是,只有五百

斗级的公民,才有资格担任最重要的公职。占公民人数半数以上的日佣级公民,被完全排除在公职之外。不过,当时所有的公职都是没有报酬的。

——《梭伦立法是法治文明的第一块丰碑》《法制日报》材料三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遵循的原则。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梭伦这项改革的原因和结果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说明立法的原则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实和逻辑方面论述,政治权利依据的标准从出生到财产是否合理?(220字左右)

【答案】(1)原则:折中原则。

(2)原因:债务奴隶大量存在,危害到公民群体的稳定性,削弱了城邦的综合力量。结果:稳定了公民群体,增强了综合国力,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

(3)相同,都体现了折中的原则,既维护个人利益,又对犯罪者进行惩罚,既允许借贷,又防止高利贷。都体现了维护公民群体利益的特点。

(4)合理。古希腊政治刚开始实行的是贵族制,后来出现了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的多寡来享受相应的权利和承担责任,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也能有效的还和当时的社会矛盾,稳定城邦政体。

不合理:民主政治最终实行的应该是公民的平等,应该是按照出身来规定他们的平等身份,依据财产标准来规定政治权力,最终会导致公民内部矛盾的激化,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逐渐取消了财产对公民选举权的制约,实现了普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的信息可知雅典梭伦改革遵循的是折中原则。

(2)原因:从材料可以看出这项改革是财产等级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因为债务奴隶大量存在,贵族和平民矛盾尖锐,以及外族入侵,使得雅典城邦民族危机加深。结果:依据材料二“占公民人数半数以上的日佣级公民,被完全排除在公职之外”和所学可知通过财产

等级制度,稳定了公民群体,增强了综合国力,也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3)相同: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的信息可知两则材料都体现了折中的原则;理由: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样政策既不过分偏袒罪犯,又给他们应有的权利,既不取消借贷又防止高利贷。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属于论证型试题,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出生到财产的标准是合理的,结合梭伦改革的过程可以看出来,也可以从出生到财产的标准不合理,因为后来雅典民主改革废除了财产标准,而近代西方的民主制也逐渐废除财产标准,仅仅依照出身来规定民主权利回答。

【点睛】背景原因型材料题:

(1) 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

(2) 审题:审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文,因此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知识定位准确,审题定位这一步方告结束。

(3)答题: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此外,在文字表述的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