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式的乘除法2课时教案

分式的乘除法2课时教案

分式的乘除法2课时教案
分式的乘除法2课时教案

§16.2.1 分式的乘除(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受到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

难点是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问题1 一个长方体容器的容积为V,底面的长为a 宽为b,当容器内的水占容积的 时,水高多少? 长方体容器的高为 ,水高为 .

问题2 大拖拉机m 天耕地a 公顷,小拖拉机n 天耕地 b 公顷,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

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

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 公顷/天, 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 公顷/天, 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 )倍.

观察下列运算:

,4

3524532543297259275,53425432??=?=÷??=???=?, .2

79529759275??=?=÷ 猜一猜??=÷=?c

d a b c

d b a 与同伴交流。 2、解读探究 经观察、类比不难发现,ac bd c d a b =?.ad

bc d c a b c d a b =?=÷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分式乘除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用符号语言表达: n m ab V n m ab V ?m a n b n b m a ÷ac c a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用符号语言表达:

例1计算

注意:分式运算的结果通常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2计算

小结:①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所以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

最低次幂,注意系数也要约分 ②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先要进行因式分解,才能够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做一做:

通常购买同一品种的西瓜时,西瓜的质量越大,花费的钱越多,因此人们希望西瓜瓤占整个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的皮厚都d ,已知球的体积公式为33

4R v π=(其中R 为球的半径,)那么 (1) 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各是多少?

(2) 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的比是多少?

(3) 买大西瓜合算还是买小西瓜合算?

3、课堂练习

4、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bc

ad c d b a d c b a =?=÷3

x 2341y y x ?)(cd 4b 2a 25c 22b 3a )2(-÷m 71491)2(m m 22-?-4a 1a 4a 4a 1a )1(222--÷+--

§16.2.1 分式的乘除(2)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2.乘方的意义:

(二)新课

1.由整式的乘方引出分式的乘方,并由特殊到一般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由乘方的意义由分式的乘法法则

(2)同理:

2.分式乘方法则:

文字叙述:分式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

3.目前为止,幂的运算法则都有什么?

(1)a m·a n=a m+n;

(2) a m÷a n=a m-n;

(3)(a m)n=a mn;

(4)(ab)n=a n b n;

4.例题与练习

例1 计算:

小结:

①对于乘、除和乘方的混合运算,应注意运算顺序,但在做乘方运算的同时,可将除变乘.

②做乘方运算要先确定符号.

练习:教材P.25中1、2.

例2 计算:

(三)小结

1.分式的乘方法则.2.运算中的注意事项.

二、作业

三、板书设计

平面的基本性质(一)

平面的基本性质(一) 教学目的: 1能够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中所说的“平面” 2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 3正确地用图形和符号表示点、直线、平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 教学重点:掌握点-直线-平面间的相互关系,并会用文字-图形-符号语言正确表示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 教学难点:(1)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2)集合概念的符号语言的正确使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立体几何课程是初等几何教育的内容之一,是在初中平面几何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以空间图形的性质、画法、计算以及它们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演绎法为研究方法通过立体几何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平面图形延拓至空间图形,完成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化,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平面的概念和平面的性质是立体几何全部理论的基础平面,是现实世界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形态的数学抽象,在立体几何中是只描述而不定义的原始概念,但平面是把三维空间图形转化为二维平面图形的主要媒介,在立体几何问题平面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 “立体几何”作为一门学生刚开始学习的学科,其内容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完全陌生的,应以“讲授法’的主,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空间想象力 本课是“立体几何”的起始课,应先把这一学科的内容作一大概介绍,包括课本的知识结构,“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和作用等而后引入“平面”概念,以类比的方式,联系直线的无限延伸性去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突破教学难点在进行“平面的画法”教学时,不仅要会画水平放置的平面,还应会画直立的平面和相交平面(包括有部分被遮住的相交平面)在用字母表示点、直线、平面三者间的关系时,应指明是借用了集合语句,并用列表法将这些关系归类,以便作为初学者的学生便于比较、记忆和运用 9.1节,平面的基本性质共4个知识点:平面的表示法、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的推论、空间图形在平面上的表示方法这一小节是整章的基础通过平面基本性质及其推论的学习使学生对平面的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主要是通过对图形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图形的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空间图形性质的正确概念,这样才能学好立体几何 为了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小节通过观察太阳(平行)光线照射物体形成影子的性质来学习直观图的画法先直观地了解平行射影的性质,这样就可正确地指导学生画空间图形 这小节教学要求是,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直观了解空间图形在平面上的表示方法,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和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初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平面图形就是由同一平面内的点、线所构成的图形平面图形以及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等都是空间图形,空间图形就是由空间的点、线、面所构成的图形 当我们把研究的范围由平面扩大到空间后,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在空间仍然成立例如三角形全等、相似的充要条件,平行线的传递性等有些性质在研究范围扩大到空间后,是否仍然成立呢?例如,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是否仅有一条?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否仅是连结两定点的线段的一条垂直平分线? 二、讲解新课: 1.平面的两个特征:①无限延展②平的(没有厚度) 平面是没有厚薄的,可以无限延伸,这是平面最基本的属性一个平面把空间分成两部分,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

二次根式的乘除(第1课时)教案

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a ·b =ab (a ≥0,b ≥0),反之ab =a b (a ≥0,b ≥0)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a b ab a ≥0,b ≥0)ab a b (a ≥0,b ≥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a b ab (a ≥0,b ≥0)并运用它进行计算;?ab a b (a ≥0,b ≥0)并运用它进行解题和化简. 教学重难点关键 a b ab a ≥0,b ≥0)ab a b a ≥0,b ≥0)及它们的运用. a b ab a ≥0,b ≥0). 关键:要讲清ab (a<0,b<0)=a b g ,如(2)(3)-?-=(2)(3)--?--或(2)(3)-?-23?2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14949?=______; (21625=_______1625?. (31003610036?. 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 4×9_____49?,16×25_____1625?,100×3610036? 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 (1236,(22510 (35630(44520,

(5)7×10______70. 老师点评(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让3、4个同学上台总结规律. 老师点评:(1)被开方数都是正数; (2)两个二次根式的乘除等于一个二次根式,?并且把这两个二次根式中的数相乘,作为等号另一边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 a · b =ab .(a ≥0,b ≥0) 反过来: ab =a ·b (a ≥0,b ≥0) 例1.计算 (1)5×7 (2)1 3×9 (3)9×27 (4)12×6 分析:直接利用a ·b =ab (a ≥0,b ≥0)计算即可. 解:(1)5×7=35 (2)1 3×9=1 93?=3 (3)9×27=292793?=?=93 (4)12×6=1 62?=3 例2 化简 (1)916? (2)1681? (3)81100? (4)229x y (5)54 分析:利用ab =a ·b (a ≥0,b ≥0)直接化简即可. 解:(1)916?=9×16=3×4=12 (2)1681?=16×81=4×9=36 (3)81100?=81×100=9×10=90 (4229x y 2322x y 232x 2y

八年级数学 《分式的基本性质2》教案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x y y x a c b ----++++,24,)(3,)(5,412222222课题:8.1 分式的基本性质(2)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感悟现实世界的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②认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分式约分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2.理解最简分式的定义 3. 能熟练的进行约分 【教学时间】 ( 1 学时) 【教学手段】自学+讨论+互帮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三)自学+互帮 1. 阅读“自学提示” (1)自学内容1 阅读课本P38页,并完成P39页的尝试填空,说出分式约分的定义。 (2)自学内容2 (小组合作交流) 1.分式约分的方法是什么? 先找公因式,然后再约分,找公因式应从系数开始,然后再考虑字母。 2.最简分式的意义 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练一练】下列最简分式有哪些? 3.分式约分的注意点 分式约分时,一定要把结果化成最简分式 (四)释疑 (可配合预先制作的课件讲解) 例1 约分

(1)23636abc c ab (2)) )(()(3 b a b a b a -++ (3)343123ab c b a - (4)43 ) (6)(3b a a b -- 例2.约分 (1)c b a mc mb ma ++++ (2)2 22 2444b a b ab a -+- (3)2222242n mn m n m ++- (4)ac c b a ab c b a 22222222-+-+-+ (五)练习 1.下列分式a b b a b a b a b a b a x y y x a c b ----++++、、、)(、24)(35412222222中,最简分式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约分:

1.2.1平面的基本性质

1.2.1节平面的基本性质(一)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平面的概念;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3 1 );能正确使用集合符号表示有关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 正确使用集合符号表示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平面的基本性质. 一、课前预习 1. 直线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线的画法: 直线的表示方法:平面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面的画法 平面的表示方法: 2.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点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文字语言描述为: 图形语言表示为: 符号语言表示为: 公理2:文字语言描述为: 图形语言表示为: 符号语言表示为: 公理3:文字语言描述为: 图形语言表示为: 符号语言表示为:

二、课堂研讨 例1. 按照给出的要求,完成两个相交平面作图,线段AB 是两个平面的交线 例2.正方体的各顶点如图所示,正方体的三个面所在平面 A 1C 1,A 1 B 1,B 1 C 1,分别记作γβα,,,试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11____,___)4(BB B A ==γββα γβα________,______,_____)5(11111B A BB B A 例3.已知:Q BC R AC P AB ABC =?=?=??αααα,,外,在平面 求证:P,Q,R 三点共线。 ,_______)1(1αA α_______1B ,_______)2(1γB γ_______1C ,_______)3(1βA β_______1D P A B C R Q α

10.2分式的基本性质2教案

教学过程 预设问题: 1. 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怎样约分? 2. 约分的步骤是什么? 3. 应用分式性质进行约分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探、合探) 1.分式的基本性质用字母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式分解:m 2 –m= , x 2-9= , a 2-2a-3= 3. 不改变分式的值,将下列分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各项系数都化为整数: (1)y x y x 2.0203.01.0-+ = (2)n m n m 5.03.035.1--= 4. 21?11x x x -=+-,111?2+-=-x x x 则?处应填上_______ _ _ 5.根据分式的性质进行约分,把下列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a a 1282=_____;c a b b c a 23245125=_______,()()b a b a ++13262=__________, (二)自探、合探 例1:将下列分式进行约分(提示:怎样找到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呢?可参考书上7页例2)

(1)()22y x xy x ++ (2)2232m m m m -+- (3)22699 x x x ++- (三)学生展示、评价 (2)、(3)两组派学生展示,两组评价。 (四)、教师精讲 通过上面的例题,总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进行约分的步骤; 1. 先将能分解的分子分母分解因式 2. 找到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利用分式的性质进行约分。 3. 检查分式是否是最简分式 注意:当分子、分母中的各项是相乘关系时才能进行约分。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分式哪些是可以约分的?对可以约分的分式尝试写出约分的结果。 A 、m m --44 B 、4 4---m m C 、2)2(2m m m -- D 、n m n m +-22 E 、n m n m ++22 F 、21-+x x 2、下列约分正确的是( ) A 1x y x y -+=-- B 022=--y x y x C b a b x a x =++ D 33=+m m 3、约分:(1)22248ab b a ; (2)()()a ab a b a --1241822; (3)12122+--x x x (六)检测:1、化简分式2b ab b +的结果是: ( ) A 、 b a +1 B 、b a 11+ C 、2 1b a + D 、b ab +1 2、下列分式中是最简分式是( ) A 2222n m n m +- B 9322-+m m m C 32 2) (y x y x +- D 222)(n m n m -- 3、当m=________时, ()()4 322--+m m m 的值为0. 5、化简求值: (1)22 2448x y x xy --其中4 1,21==y x 。 (2)96922+--a a a 其中5=a (七)小结(1)知识 ;(2)注意: (八)作业 :书上8页基础2,提升1、2 (九)课后反思: 10.2 分式的性质(第二课时)学案

华师大版数学九上《二次根式的乘除法》word教案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教学内容 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教学目标 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运算. 利用具体数据,通过学生练习活动,发现规律,归纳出除法规定,并用逆向思维写出逆向等式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教学重难点关键 1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 算和化简. 2.难点关键:发现规律,归纳出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解疑合探 自探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1=____;(2; (3=_____;(4. 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 (1,(2,(3=____,(4=_____. ;。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阐述运算结果.(老师点评) 刚才同学们都练习都很好,上台的同学也回答得十分准确,根据大家的练习和回答,我们进行合探: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 下面我们利用这个规定来计算和化简一些题目.

合探1.计算:(1(2(3(4 分析:上面4 a≥0,b>0)便可直接得出答案. (1(2(3(4 a≥0,b>0)就可以达到化简之目的. 三、质疑再探: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或疑问?与同伴交流一下! 四、应用拓展 ,且x为偶数,求(1+x的值. = ,只有a≥0,b>0时才能成立. 因此得到9-x≥0且x-6>0,即60(a≥0,b>0)及其运用. 六、作业设计一、选择题 1的结果是(). A.B.C D 2 ==== ().A.2 B.6 C.D =_________;(2) =________;(3) 二、填空题1.分母有理化:(1) =______. 2.已知x=3,y=4,z=5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计算

分式的基本性质(2)教案2

16.1.2 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了解最简分式的概念.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约分化简及分式的通分运算,并能正确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分式基本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理能力,?通过对分式约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分数、分式的基本性质的类比,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形成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分式的基本性,对分式进行约分、通分等有关计算. 难点:把分式化成最简分式以及找最简公分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做一做 1.下列各式与x y x y -+相等的是 (C ) A .()5()5x y x y -+++ B .22x y x y -+ C .222()x y x y --(x ≠y ) D .2222x y x y -+ 2.下列各式中,变形不正确的是 (C ) A .23y -=-23y B .66y y x x -=- C .3344x x y y =- D .-8833x x y y -=-- 3.分式约分的根据是 分式的基本性质 .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明确 ①分式的通分和分数的通分类似 ②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做一做 不改变分式的值,把213x 和512xy 化成相同分母的分式. 归纳 分式的通分,?即要求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为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作为公分母,叫最简公分母.最简公分母:(1)系数取最小公倍数;(2)字母取所有字母;(3)所有字母的最高次

二次根式的乘除(第2课时)教案

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a b = a b (a≥0,b>0),反过来 a b = a b (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教学目标 理解a b = a b (a≥0,b>0)和 a b = a b (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运算. 利用具体数据,通过学生练习活动,发现规律,归纳出除法规定,并用逆向思维写出逆向等式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a b = a b (a≥0,b>0), a b = a b (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 和化简. 2.难点关键:发现规律,归纳出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及逆向等式. 2.填空 (1) 9 16 =________, 9 16 =_________; (216 36 =________ 16 36 ; (3 4 16 =________ 4 16 ; (436 81 =________ 36 81 . 9 16 9 16 16 36 16 36 4 16 4 16 36 8136 81 3.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

(1)3 4 =_________,(2) 2 3 =_________,(3) 2 5 =______,(4) 7 8 =________. 规律:3 4 ______ 3 4 ; 2 3 _______ 2 3 ; 2 5 _____ 2 5 ; 7 8 _____ 7 8 。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阐述运算结果. (老师点评) 二、探索新知 刚才同学们都练习都很好,上台的同学也回答得十分准确,根据大家的练习和回答,我们可以得到: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 a b = a b (a≥0,b>0), 反过来,a b = a b (a≥0,b>0) 下面我们利用这个规定来计算和化简一些题目. 例1.计算:(112 3 (2 31 28 (3 11 416 (4 64 8 分析:上面4a b a b a≥0,b>0)便可直接得出答案. 解:(112 3 12 3 4=2 (231 28 313 834 282 ÷=?=?33 (311 416 111 16 4164 ÷=?4=2 (464 8 64 8 82 例2.化简: (13 64 (2 2 2 64 9 b a (3 2 9 64 x y (4 2 5 169 x y a b a b a≥0,b>0)就可以达到化简之目的.

22.2二次根式的乘除(第二课时)教案

22.2 二次根式的乘除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教学目标 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运算. 利用具体数据,通过学生练习活动,发现规律,归纳出除法规定,并用逆向思维写出逆向等式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教学重难点关键 1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 和化简. 2.难点关键:发现规律,归纳出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解疑合探 自探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1=____;(2=_____; (3=_____;(4=________. 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 ,(2,(3,(4=_____. (1 ;。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阐述运算结果.(老师点评) 刚才同学们都练习都很好,上台的同学也回答得十分准确,根据大家的练习和回答,我们进行合探: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 下面我们利用这个规定来计算和化简一些题目.

合探1.计算:(1 (2(3(4 分析:上面4 a ≥0,b>0)便可直接得出答案. 合探2.化简: (1(2 (3 (4 a ≥0,b>0)就可以达到化简之目的. 三、质疑再探: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或疑问?与同伴交流一下! 四、应用拓展 =,且x 为偶数,求(1+x 的值. 分析:a ≥0,b>0时才能成立. 因此得到9-x ≥0且x-6>0,即60(a ≥0,b>0)及其运用. 六、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的结果是( ). A .2 7 .27 C D 2 = == = 数学上将这种把分母的根号去掉的过程称作“分母有理化” ( ). A .2 B .6 C . 1 3 D 二、填空题 1.分母有理化:(1) =_________;(2) =________;(3) =______. 2.已知x=3,y=4,z=5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计算

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教案

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a≥0,b≥0)(a≥0,b≥0)及其运用.教学目标 (a≥0,b≥0)(a≥0,b≥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a≥0,b≥0)并运用它进行计算;? (a≥0,b≥0)并运用它进行解题和化简.教学重难点关键 a≥0,b≥0)(a≥0,b≥0)及它们的运用. (a≥0,b≥0). 关键:要讲清(a<0,b<0)=,如=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1=______; (2=_______. (3. 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 ×_____,×_____,× 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 (1,(2 (3(4,

(5. 老师点评(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让3、4个同学上台总结规律. 老师点评:(1)被开方数都是正数; (2)两个二次根式的乘除等于一个二次根式,?并且把这两个二次根式中的数相乘,作为等号另一边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 反过来: 例1.计算 (1(2(3(4 分析:a≥0,b≥0)计算即可. 解:(1 (2 (3 (4 例2 化简 (1(2(3 (4(5 (a≥0,b≥0)直接化简即可. 解:(1×4=12 (2×9=36 (3×10=90 (4

(5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学生练习,老师点评) ①②×2 (2) 化简:; 教材P11练习全部 四、应用拓展 例3.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予以改正: (1 (2=4 解:(1)不正确. ×3=6 (2)不正确.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a≥0,b≥0)(a≥0,b ≥0)及其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课本P151,4,5,6.(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边长分别为,?那么此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是(). A.cm B.C.9cm D.27cm 2.化简).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2教案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变号法则,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 2.通过分式的恒等变形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变号法则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 三、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分式的定义? 2.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学生小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2.加深对分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 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由学生口述分析,并反问:为什么c≠0? 解:∵c≠0, 学生口答,教师设疑:为什么题目未给x≠0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解:∵x ≠0, 学生口答. 解:∵z ≠0, 例2 填空: 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开展竞赛,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准确,并能小结出填空的依据. 练习1: 化简下列分式(约分) (1)2a bc ab (2) (3) 教师给出定义: 把分式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叫分式的约分. 问:分式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分式的基本性质 在化简分式 时,小颖和小明的做法出现了分歧: 小颖: 小明: 你对他们俩的解法有何看法?说说看! 教师指出:一般约分要彻底, 使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 d b a 24c b a 323223-()()b a 25b a 152 +-+-y x 20xy 5222x 20x 5y x 20xy 5= x 41xy 5x 4xy 5y x 20xy 5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案

3.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1)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法则)0,0(≥≥= ?b a ab b a 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 2.会用公式)0,0(≥≥= ?b a ab b a 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点】 运用)0,0(≥≥= ?b a ab b a 进行化简或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复习旧知:什么是二次根式?已学过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 2.计算: (1)254? 254? (2)916? 916? (3)225332?? ? ?????? ?? 2 25332??? ?????? ?? 二、探索活动: 1.学生计算; 2.观察上式及其运算结果,看看其中有什么规律? 3.概括:)0,0(≥≥=?b a ab b a 。 得出:二次根式相乘,实际上就是把被开方数相乘,而根号不变。 将上面的公式逆向运用可得: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三、例题讲解: 1.计算: 1).32? 2). 63? 3). 322?

4). 821? 5). )0(82≥?a a a 6).)53 2(153-? 2.化简: 1).12 2). 3a 3). 324b a 4). )144()16(-?- 5).2237- 6).2242+ 小结:如何化简二次根式? 1.(关键)将被开方数因式分解或因数分解,使之出现“完全平方数”或“完全平方式”; 2.P62结果中,被开方数应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四、课堂练习: (一).P62 练习1、2 其中2中(5)221026- 注意:221026-不是积的形式,要因数分解为36×16=242 . (二).P67 3 计算 (2) (4) 补充练习: 1.x y x xy y 32 322?? (x >0,y >0) 2.483 1152023?-?)( 拓展与提高: 1.化简:1).328b a -(a >0,b >0) 2).2 2)()(y x y x -+(y <x <0) 2.若3323+-=+m m m m ,求m 的取值范围。 ☆3.已知:102-=x ,求642--x x 的值。 五、本课小结与作业: 小结: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作业:1).课课练P49-50 2).补充习题 P34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 第2课时 分式的基本性质2 教案

分式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变形;(重点,难点) 2.理解最简分式的概念,会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约分,化为最简分式;(重点) 3.通过与分数的类比学习,掌握这一基本而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学过下列分数:21,42,63 ,它们是否相等?为什么? 2.请叙述分数的基本性质. 3.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猜想分式的基本性质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式的基本性质 【类型一】分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例1 填空:(1) y ax xy2 3 ) ( 3 = ;(2) ) ( ) (2 2 2y x y x y x+ = - - . 解析:(1)小题中,分母由xy变为3ax2y,只需乘以3ax,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子也应乘以3ax,所以括号中应填9ax.(2)小题中,分子由x2-y2变为x+y,只需除以x-y,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母也应除以x-y,所以括号中应填x-y. 方法总结: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求未知的分子或分母时,若求分子,则看分母发生了何种变化,这时分子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若求分母,则看分子发生了何种变化,这时分母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变式训练 【类型二】分式的符号法则 例2 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不正确的是() A. y y3 2 3 2 - = - B.x y x y 6 6 = - - C. y x y x 3 8 3 8 - = - - D. y x a b x y b a - - = - - - 解析:选项A中,同时改变分式的分子及分式本身的符号,其值不变,正确;选项B中,同时改变分式的分子、分母的符号,其值不变,正确;选项C中,同时改变分式的分母及分式本身的符号,其值不变,正确;选项D中,分式的分子、分母及分式本身的符号,同时改变三个,其值变化,错误.故选D. 方法总结:根据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同时改变其中的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探究点二分式的约分 【类型一】运用约分,化简分式 例3 约分: (1) 5 3 2 32 8 xyz yz x - ;(2)2 2 2 2b ab a ab a + + + . 解析:约分的关键是确定分式中分子、分母的公因式,(1)中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是8xyz3 ,(2)小题先因式分解,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是(a+b). 解:(1)原式= ) 8 ( 4 8 3 2 3 xyz z xyz x - ? ? =2 4z x - ; (2)原式= 2 ) ( ) ( b a b a a + + =b a a +.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六章二次根式16_2二次根式的乘除3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3) 教学内容 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运算. 教学目标 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运用它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通过计算或化简的结果来提炼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根据它的特点来检验最后结果是否满足最简二次根式的要求.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最简二次根式的运用. 2.难点关键:会判断这个二次根式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请三位同学上台板书) 1.计算(1),(2),(3) 老师点评:=,=,= 2.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如果两个电视塔的高分别是h1km,h2km,?那么它们的传播半径的比是_________. 它们的比是. 二、探索新知 观察上面计算题1的最后结果,可以发现这些式子中的二次根式有如下两个特点: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我们把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那么上题中的比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呢?如果不是,把它们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学生分组讨论,推荐3~4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老师点评:不是. =. 例1.(1) ; (2) ; (3) 例2.如图,在Rt △ABC 中,∠C=90°,AC=2.5cm ,BC=6cm ,求AB 的长. 解:因为AB 2=AC 2+BC 2 所以AB=222.56 ==6.5(cm ) 因此AB 的长为6.5cm . 三、巩固练习 练习2、3 四、应用拓展 例3.观察下列各式,通过分母有理数,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1, ==3-2, 同理可得:=4-3,…… 从计算结果中找出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计算 (+++……2002+1)的值. 分析:由题意可知,本题所给的是一组分母有理化的式子,因此,分母有理化后就可以达到化简的目的. 解:原式=23243……200220012002+1) =20022002) =2002-1=2001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运算的基础,它们是后续学习分式运算的强有力武器。分数与分式关系密切,它们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所以在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基础,通过分数类比,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要充分突显类比方法在教学中的统帅作用。 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是进行分式四则运算中不可或缺的变形。分式的约分找出公因式是关键,约分时,一定要约去分子、分母的所有公因式;分式的通过分找出最简公分母是是关键,确定最简公分母先要将各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确定公倍式。 所教学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给分式进行变形。如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分母里的系数变为整数的题,分子分母系数既有小数的,又有分数的,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分母既要化整,又要最简。在约分或通分的过程中,要依据分式的性质,千万不能改变分式值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归纳、类比等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

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分式的约分时应注意将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 一、导入新知 问题1 喜羊羊和美羊羊共同去一块面积为a的草地吃草,吃草前,二位决定平分地盘,喜羊羊说:“我要把它平分2份,我要1份。”美羊羊说:“我要把它平分4n份,我要2n份。”聪明的同学,你知道他们的分地方案分到的面积都是一样多的吗? 追问1:按照喜羊羊的分地方案,喜羊羊分地多少? 喜羊羊分地是 2 a 。 追问2:按照美羊羊的分地方案,美羊羊分地多少? 美羊羊分地是 n na 4 2 。 追问3: 2 a 与 n na 4 2 相等吗? 通过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问题2 请同学们思考: 3 2 与 6 4 相等吗? 27 6 与 9 2 相等吗?为什么? 3 2 与 6 4 相等,因为 3 2 2 6 2 4 6 4 = ÷ ÷ =。 ◆教学过程 ◆教学重难点 ◆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案

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教学课题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总课时: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利用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和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难点被开方数含字母的二次根式乘法运算及化简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问题点拨、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目标导学: 知识要点: 1.掌握二次根式乘法法则; 2.能够熟练应用二次根式乘法法则进行运算 3.会利用二次根式乘法法则将二次根式进行化 简; 涉及以前学过的知识: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二次根式的性质:a a= 2 二、自主学习 自学学案: 阅读教材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学案 中提出的问题。 1、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公式表示:_____________ 用语言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对二次根式乘法法则的理解,你能自己 编写一道此类计算题,并将其解答出来。 点拨:公式中注意a、b的取值 例如:()()25 9 25 9- ? - = - ? -是不成 立的。 3、根据你的理解你能将下列算式进行计算吗? 了解本节课的目标 自学学案上的内容,根 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学案 中提出的问题。 通过知识要点的解读, 让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 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 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 式,理解二次根式的乘 法法则 通过一组例题交流计算 方法,找到化简二次根 式的基本方法,以及注 意的事项。

(1)53? (2) 273 1 ? (3)3223? (4)y x x 313? 4、二次根式乘法法则逆向应用的法则 公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语言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运算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明理由。 27272771422=?=?=? ()()69-4-9-4-=?= ? () () 3535-35-2 2 =?= ? 7 43169169=+=+=+ ()1 404140)41(404122 22=-=-=- m m m m 555252 2222=?=?= 6、下列二次根式还能不能继续化简,如果能,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4、8、12、16、18、24、28 9、27 三、自学检测与巩固练习 例1:化简下列二次根式 (1)48 (2)228-17 (3)54332?? (4)3 25m 解题过程: 343 4343 1622 =?=?=?=原式 独立完成,之后,相互交流,纠错 独立完成,之后,相互交流,纠错 通过例题由浅入深,找到解题的最佳方案。 对本节课内容整体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印象 检测本节学习效果

平面的基本性质(2).doc

§1.2.1 平面的基本性质(2) 教学目标: 1.了解推论1、推论2、推论3,并能运用推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初步学习立体几何中的证明. 教学重点: 三个推论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推论的正确理解和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复习:回顾平面的基本性质的三个公理:公理1、公理2、公理3. 问题:根据公理3,不共线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那么, ○ 1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能否确定一个平面呢? ○ 2两条相交直线呢? ○ 3两条平行直线呢? 为什么? 推论1: 推论2: 推论3: 3.例题讲解 例1.已知:,,,A l B l C l D l ∈∈∈?,求证:直线,,AD BD CD 共面。 练习:(1)求证: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的三条直线共面。 (2)已知:平面AB D ∩平面BCD=BD ,AE AB = CH BC = 13 ,AF AD = CG CD = 12 求证:BD 、EF 、GH 共点。 例2.如图,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P 为棱1BB 的中点,画出由1A ,1C ,P 三点所确定的平面α与长方体表面的交线。 A B C D l α A B C D E H F G

变式:若l α β=,,A B α∈,C β∈,试画出平面ABC 与平面,αβ的交线。 4.练习 (1)若空间三个平面两两相交,则它们的交线有 条; (2)四条线段顺次首尾相连,它们最多可确定的平面有 个; (3)给出下列四个命题:○1若空间四点不共面,则其中无三点共线;○2若直线l 上有一点在平面α外,则l 在α外;○3若直线,,a b c 中,a 与b 共面且b 与c 共面,则a 与c 共面;○4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共面.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 (4)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 11AA 与1CC 能够确定一个平面? ○2点1,,B C D 能否确定一个平面? ○3画出平面11ACC A 与平面1BC D 的交线,平面1ACD 与平面1BDC 的交线; ○4P 为棱BC 的中点,画出由11,,A C P 三点所确定的平面α与正方体表面的交线。 A 1A 1B 1C A C B A D C C 1 D 1 B 1 A 1

初中数学 17.1.2 分式的基本性质(2)教案

17.1.2 分式的基本性质(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式的变号法则。 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通分的依据和作用,学会分式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情境导入 1.分式324 x x +-中,当x 时分式有意义,当x 时分式没有意义,当x 时分式的值为0。 2.分式的基本性质。 (二)实践与探索 1、分式的的变号法则 例1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1)a b 65--; (2)y x 3-; (3)n m -2. 例2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正数: (1)21x x -; (2)3 22+--x x . 注意:(1)根据分式的意义,分数线代表除号,又起括号的作用。 (2)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不变;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例3若x 、y 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分式 232y x 的值如何变化?若x 、y 的值均变为原来的一半呢? 2、分式的通分 (1)把分数6 5,43,21通分。 解:126261621=??=,129433343=??=,12 10625265=??= (2)什么叫分数的通分?

答:把几个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而不改变分数的值,叫做分数的通分。 3.和分数通分类似,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4.讨论: (1)求分式4 322361,41,21xy y x z y x 的(最简)公分母。 分析: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中的系数2,4,6,取其最小公倍数12;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的字母,字母x 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x 3,字母y 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y 4,再取字母z 。所以三个分式的公分母为12x 3y 4z 。 (2) 求分式2241x x -与4 12-x 的最简公分母。 分析:先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即 4x—2x 2= —2x (x -2),x 2—4=(x+2)(x—2), 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所有的因式都取到,其中,系数取正数,取它们的积,即2x (x+2)(x-2)就是这两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请同学概括求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步骤。 5.练习:填空: (1)()z y x z y x 43231221=; (2)()z y x y x 43321241=; (3) ()z y x xy 4341261=。 求下列各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1)22265,41,32bc c a ab ; (2);2)3(21,)3)(2(1,)2(31++--x x x x x (3)1 1,1,2222-++x x x x x 6、例3 通分 (1) b a 21,21ab ; (2)y x -1,y x +1; 答:1.取各分式的分母中系数最小公倍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