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范乳腺癌普查流程

规范乳腺癌普查流程

规范乳腺癌普查流程
规范乳腺癌普查流程

规范乳腺癌普查流程,提高超声检查诊断水平

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李俊来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一百多万妇女患有乳腺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乳腺癌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在天津召开的临床肿瘤学术会上,卫生部正式公布了乳腺癌为中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之首。大量研究表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直接关系到该病的预后,因此提高乳腺癌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和及早诊断。在我国,超声的普及率要高于钼靶X线;且适用于致密型乳腺;另外,我国乳腺癌有年轻化趋势,所以乳腺超声在中国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潜力。提高乳腺疾病超声诊断的准确水平,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关键,也是提高预后的基础。虽然在国外,钼靶X线摄影是乳腺筛查的主要工具,超声只是辅助诊断或用作疾病排除,但我们推荐中国女性乳腺筛查采用超声和钼靶相结合的方式,不具备钼靶检查的医院采用超声普查。

如何在乳腺超声扫查过程中规范检查方法、提高检查阳性率和超声报告是所有乳腺超声检查工作者始终关注的问题。

一、掌握乳腺疾病临床知识,熟悉乳腺超声操作要点,具备检查前的“知识关”:(一)乳腺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乳腺是受多种激素调控的外分泌器官,也是女性第二性征的器官,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可因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多种临床病症,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

大多数乳房疼痛是自限性的,大概有69%的女性经历过严重的乳房疼痛。如炎症常是剧痛和触痛;囊性增生多为胀痛且有周期性,经前重经后轻;乳房肿瘤可不痛。先判断疼痛是源自乳房还是乳房外。如胸外侧静脉及其属支的表浅血栓性静脉炎称Monder’s病,也可引起乳房痛。一般多数乳房疼痛是由激素活性引起的良性病变,任何性质的乳房痛在乳癌中均为少见,乳癌以乳痛为惟一症状的仅占7%。乳痛合并肿块的乳房痛在近一半乳腺门诊的患者中出现,门诊问诊中近2/3工作女性和77%的普查人群有近期乳腺痛,被认为是与月经周期相关的正常改变。疼痛与非疼痛活检未发现组织学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白介素6、白介素1 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乳腺痛分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大组,其中2/3为周期性,1/3为非周期性。周期性乳痛平均年龄34岁,为每次月经前3~7天敏感性加强,有不适和沉重感,影响外半乳腺;非周期性乳痛年龄较大,平均43岁,可有

持续性或随机性,1/4被描述为灼痛或牵拉痛。有认为小结节形成可能与乳痛有关,导管扩张程度与疼痛的严重程度相关。

自我发现的肿块,最后被确诊肿块的占29%~36%。生理性乳房结节通常是双侧的、柔软的、并随月经周期消长,正常乳房边缘或乳晕边缘的组织被误认为肿块,其它结构如肋骨肋软骨结合点、隆凸的肋骨、胸大肌腱部或乳腺导管扩张被误认为肿块;拙劣的乳房检查技术导致乳腺组织在手指间聚拢也会产生乳房肿块的错觉。真正的显性肿块一般持续贯穿整个月经周期,乳癌质硬、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结节感、活动度小、固定;纤维腺瘤呈圆形、光滑、活动度大、易滑脱移位、有跳跃现象;急性炎症时局部压痛;浅表脓肿可及搏动感;囊性增生多为两侧发病或一侧轻一侧重,有散在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结节或片状隆起,边界不清,与皮肤无粘连。单纯依靠体检很难将囊肿与实体肿块鉴别,单纯依靠X线很少确诊良性肿块。

在非妊娠和非哺乳期,自乳头内流出液体属病理溢液。原因有内分泌失调、炎症、增生性疾病、良性和恶性肿瘤等。乳腺疾病患者中,大约3%发生乳头溢液。常见的乳腺溢液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正常时常无任何分泌物,哺乳期乳汁分泌呈乳白或微黄色;鲜红血性溢液多见于乳管内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癌;棕褐色多见于乳管内乳头状瘤或囊性增生;黄色或黄绿色常是囊性增生。

溢夜的性状,可区分为血性和非血性。一般来讲,血性溢液也多为良性肿瘤,其次为非肿瘤性病变;非血性溢液多为非肿瘤性病变,其次为良性肿瘤;癌在两种溢液中皆少见,但在血性溢液中所占比例约为非血性溢液的3倍。良性肿瘤几乎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伴溢液率约4.2%,约6.2%的乳头溢液具有癌的可能。

溢液量区分,多者似哺乳乳腺,少者难以评价,以下标准可做为简要参考:+++:不用挤压、自然流出;++:轻压时丝状喷出;+:强压流出2-3滴;+-:强压时勉强可见;-:压迫亦不见溢液。

(二)乳腺超声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乳房超声检查时,受检者常规采用仰卧位,同侧手臂置于头部上方。如果乳房较大,可在检查侧的肩膀下垫一枕头;如果肿块只有在直立姿势容易摸出,可以采用坐位接受检查,另外,乳房超声检查宜放足量的耦合剂,尤其是乳头附近。

宜选用变频线阵电子聚焦探头,近场频率10~13MHZ,远场频率5MHZ,中心频率7MHZ 或更高,穿透深度为5cm;

检查前仪器调节的参数包括:增益、动态范围、焦距、视野等,使其处于最佳状态,否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

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最新乳腺癌放疗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肿瘤科乳腺癌术后放疗(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癌。 1、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有以下指标:1)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高危的患者,即T3及以上或腋窝淋巴结阳性≥4个;2)T1、T2有1-3个淋巴结阳性同时含有高危复发因素者。 2、保乳术后原则上都具有术后放疗指征。 (二)诊断依据。 病理学明确为乳腺癌。 (三)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为乳腺癌: 1、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有以下指标:1)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高危的患者,即T3及以上或腋窝淋巴结阳性≥4个;2)T1、T2有1-3个淋巴结阳性同时含有高危复发因素者。 2、保乳术后原则上都具有术后放疗指征。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0-42天。 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电解质; (3)乳腺及引流区淋巴结彩超、胸片或胸部CT、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ECT全身骨扫描; (2)提示肿瘤有转移时,相关部位CT、MRI; (3)合并其他疾病需进行相关检查:如心肌酶谱、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肺功能检查、BNP等;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1.常规放疗。 2.适形或调强放疗。 3.放疗期间可选择的治疗:必要的升血和皮肤保护剂等。 (六)出院标准。 1.放疗计划制定完成,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及合并症。 (七)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中出现局部皮肤严重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肺炎等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或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诊治,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3.医师认可的变异原因分析。 4.其他患者方面的原因。 二、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乳腺癌(ICD-10:C30.08);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天

乳腺癌诊疗规范

卫生部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二)乳腺触诊。进行乳腺触诊前应详细询问乳腺病史、月经婚姻史、既往肿瘤家族史(乳腺癌、卵巢癌)。绝经前妇女最好在月经结束后进行乳腺触诊。 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乳腺体检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按一定顺序,不遗漏乳头、乳晕区及腋窝部位,可双手结合。 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触到肿块,此类乳腺癌容易诊断。部分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应提高警惕。诊断时要结合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必要时可活检行细胞学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1.乳腺X线摄影。 常规体位包括双侧内外侧斜位(MLO)及头足位(CC)。对常规体位显示不佳或未包全乳腺实质者,可根据病灶位置选择补充体位。为使病灶显示效果更佳,必要时可开展一些特殊摄影技术,如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等。 (1)适应证: 1)乳腺肿块、硬化,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 2)筛查发现的异常改变。 3)良性病变的短期随诊。 4)乳房修复重建术后。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临床实践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既往发展历程,从引进并学习NCCN指南,推广规范化治疗,到参与St.Gallen共识,随后开展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循环肿瘤细胞应用,推动智能决策的研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指南;中国乳腺癌历程走过了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的发展之路。 一、NCCN指南:学习国际指南、普及规范诊疗 临床医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转变[1],医疗行为对指南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增加。NCCN是由28个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联盟,致力于患者护理、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在提高和促进癌症护理质量的过程中,NCCN认识到创建适合患者、临床医师和其他卫生保健决策者使用的临床实践指南的重要性。基于此,NCCN在1996年推出了首部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共涵盖八个瘤种。NCCN指南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包括肿瘤筛查和预防、治疗、支持性护理和特定人群的四大类近80部指南,对不同阶段和类别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模式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具有直接的临床指导意义。 2006年由孙燕院士牵头,NCCN指南中文版(cNCCN指南)工作启动,江泽飞教授负责乳腺癌部分的讨论和执笔。cNCCN乳腺癌指南在学习原版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特别注意采用"推荐'建议""考虑"等区分不同级别的证据[2]。首部cNCCN乳腺癌指南中,还提出了中国专家对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建议,使指南兼具国际

标准和中国特色。2007—2011年,cNCCN乳腺癌指南在保留原版精华的基础上,继续吸收中国特色内容,逐年更新。 2007年指南中提出,年龄<35岁的年轻患者复发和再发风险相对较高,患者在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时应充分知情;同时补充了中国开展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检测应参考的标准和指南。 2008年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指导辅助化疗的依据(2B类证据)。考虑到该检测在国内尚未普及,c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可选手段,不做推荐;同时考虑到中国实情,尤其是中国临床研究开展尚不普及,对激素受体阴性或激素受体阳性但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如仅有骨或软组织转移,或仅有无症状的内脏转移,建议考虑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原则进行1次内分泌治疗。 2009年cNCCN乳腺癌指南中删除了9周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方案,同时将中国《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等纳入注脚。 2010年纳入了《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并提出了"中国专家根据危险度推荐化疗方案的原则"。 2011年删除了艾日布林、地诺单抗等在中国不可及的治疗药物,同时考虑到药物毒性,删除了EC×8周期辅助化疗方案(表1)。

《全国二级医院原发性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

原发性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乳腺癌(简称乳腺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 乳腺癌 Breast cancer 全称为原发性乳腺癌,起源于乳腺导管、小叶的恶性肿瘤。 2.2 乳腺癌保乳手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乳腺肿物局部切除,根据活检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3.1 ER:(Receptors, Estrogen)雌激素受体 3.2 PR:(Receptors, Progesterone)孕激素受体 3.3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 3.4 CA125(cancerantigen 125)肿瘤抗原125 3.5 CA153:(cancerantigen 153)肿瘤抗原153 3.6 BI-RADS:(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乳腺X线象BI-RADS分类

4 诊治流程图 5 诊断依据 5.1 病因 月经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初次足月产的年龄越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越大。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危险性呈负相关。有乳腺癌家族史、高脂饮食、肥胖、外源性雌激素过多摄入可增加发生乳腺癌的危险。 5.2 高危人群 5.2.1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 5.2.2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

乳腺癌分级的诊疗

乳腺癌分级的诊疗 乳腺癌分级诊疗能充分发挥团队服务的作用,通过普及乳腺癌防治知识、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比例、规范乳腺癌诊断治疗方法、发挥中医药在乳腺癌防治方面的作用、强化乳腺癌治疗患者的终身管理等方法,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乳腺癌分级诊疗路径 双向转诊标准 1.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1)社区初诊的乳腺疾病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之一: ①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良性乳腺病变,有手术指证的、治疗较为复杂的,或需要和恶性疾病相鉴别; ②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示为乳腺疾病,无法判断良恶性; ③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示为恶性乳腺疾病。 (2)在社区随访的乳腺癌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之一: ①术后换药患者,出现病情变化; ②术前或术后化疗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③术后放疗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④术后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⑤怀疑肿瘤复发转移; ⑥其他无法处理的情况。 (3)如有以下情况之一: ①患者有中医药治疗需求,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提供者; ②经中医综合治疗2-4周后,症状未明显改善者。 2.上转至三级肿瘤专科或综合医院的标准 (1)乳腺肿物临床检查高度怀疑乳腺癌; (2)乳头血性溢液; (3)超声或者钼靶检查BI-RADS分级IVB以上; (4)乳腺癌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 (5)怀疑肿瘤复发转移; (6)治疗期间疾病进展,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7)经中医综合治疗2-4周后,症状未明显改善者; (8)其他无法处理的情况。 3.三级医院治疗后,下转至二级医院的标准 (1)手术后伤口换药。 (2)伤口或者肿瘤破溃、需要长期换药的患者。 (3)乳腺癌患者治疗后康复。 (4)治疗后随访。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乳腺癌诊疗规范( 2018 年版)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一、乳腺癌筛查 乳腺癌筛查是指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在无症状妇女中识别和发现具有进展潜能的癌前病变患者以及早期浸润性癌患者,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筛查分为群体筛查( mass screening )和机会性筛查 ( opportunistic screening )。群体筛查是指在辖区或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适龄妇女进行筛查;机会性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结合门诊常规工作提供乳腺癌筛查服务。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50 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 (一)一般风险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策略 1.20 ~39 岁 (1 )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2)每1-3 年1次临床检查。 2.40 ~69 岁 (1 )适合机会性筛查和群体性筛查。 (2)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选择乳腺超声检查)。 (3 )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超声检查联合。 (4 )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5 )每年1次临床检查。 3.70 岁以上 (1 )机会性筛查(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2 )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3 )每年1次临床检查。

-乳腺癌中医诊疗常规

乳腺癌诊疗方案 乳腺癌中医称之为“乳岩”,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溃后凸如放莲或如菜花。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肿瘤的 7-10%,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子宫瘤。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绝经期前后的妇女(40-6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多因情志不畅,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或冲任失调,经络阻塞;或脾虚失运,痰浊内生,痰瘀互阻所致,治宜疏肝解郁,调理冲任,化痰散络等。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 1、病史及体检 询问肿物发生时间、疼痛、及与月经关系,有无乳头溢液,有否作过治疗,既往乳房是否等大,乳头是否内陷,局部是否治检,及子宫或甲状腺功能性疾病,询问月经及婚育史,是否妊娠,哺乳期,家庭中恶性肿瘤病史,特别有否乳腺癌,体检中注意观察双侧乳房外形,有否静脉回张,乳头位置及分泌物,皮肤有否红、肿、结节及湿疹样变。记录肿块部位,大小,形状,质地,表面情况,活动度,与皮肤、

胸大肌、胸壁关系,积压乳头有否溢液,数量,性质,管口部位,注意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绘图表示乳房肿块与腋窝肿大淋巴结。 2、病理、细胞学诊断 (1)脱落细胞学检查:早期管内癌有乳头溢液者,可将液体作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糜烂疑Paget病者可作刮片或印片检查。 (2)针吸细胞学检查:可部分代替冰冻切片检查,阳性可确诊,阴性不能除外,应进一步作活组织检查,操作时应注意避免造成肿瘤的播散。 (3)活组织检查:包括切除及切取活检。除非肿瘤很大,一般均以切除活检为好。最好能同时作冰冻切片检查,如果恶性的则作根治性手术。标本应常规作受体测定。如无冰冻切片检查条件,病理证实后,应在不迟于2周内作手术治疗. 3、其他辅助检查 1)、乳腺X线摄影:有干板照相和钼靶X线照相两种方法。 2).B超检查。 3).近红外线乳房扫描。 4).CT:乳癌CT表现与钼靶X线片相似,并可清晰显示腋淋巴结与内乳淋巴结。 5).疑有肺、肝或骨转移者应作相应的检查。 乳腺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结果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

乳腺癌诊疗指南

乳腺癌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乳腺癌的易感因素(高危因素); (1)家族有患乳腺癌者; (2)月经初潮较早或绝经较晚者; (3)未婚、未育或高龄初产者; (4)一侧乳腺癌经治疗后; (5)患乳腺增生病者; (6)放射性大剂量或长期接触者; (7)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 2.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无痛; 3.乳头溢液、溢血,乳头皮肤脱屑、长期摩烂。 【体格检查】 1.双侧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无抬高或内陷,肿物有无溃烂,肿块表面皮肤有无凹陷或呈“桔 皮样”改变; 2.肿物位置、大小、性质、与皮肤及胸大肌是否粘连;3.同侧液窝及锁量上淋巴结有无肿大。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钼靶X线摄片; 2.B型超声检查; 3.近红外线扫描; 4.ECT全身显像检查有无骨转移; 5.必要时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有乳头溢液者做反复涂片寻找癌细胞; 6.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肝胆B超,胸部平片。 【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多能确诊,术前未能确诊者,术中应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瘤、脂肪坏死结节和乳腺导管扩张症。本病诊断应注意临床分期。 1.乳腺癌的临床分期: (1)第一期:癌瘤完全位于乳腺组织内,直径<3cm,与皮肤无粘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2)第二期:癌瘤直径<5cm,尚能活动,与覆盖皮肤有粘连;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推 动的淋巴结; (3)第三期:癌瘤直径>5cm,与覆盖皮肤有广泛粘连,且常形成溃疡,或癌瘤底部与筋膜、 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或锁骨下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能推动; (4)第四期:癌瘤广泛扩散至皮肤或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淋巴结成块且已固定,或 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常伴有远处转移。 2.乳腺癌TNM分期法: T O :原发癌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侵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癌); T1:癌瘤长径<2cm; T2:癌瘤长径2~5cm; T3:癌瘤长径>5cm,炎性乳腺癌亦属之;

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试题-乳腺癌

100分通过。因为自己没有找到相应的答案,努力完成后发出来方便大家查阅。格式不美观,请包涵,我 已经尽力了。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乳腺癌治疗中首选的方法是B A.放射治疗 B.手术治疗 C.化学药物治疗 D.内分泌治疗 2.大部分的乳腺疾病都是因为身体内分泌失调体内激素分泌不平衡。由各种因素所引起体内 雌性激素偏高、孕激素相对减低从而无法节制雌激素和保护乳房所造成的。()A A.正确 B.错误 3.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于第几位A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4.对于乳腺癌的化疗方案说法错误的是D A.根据患者特点和治疗目的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B.联合化疗适用于病变广泛且有症状, 要迅速缩小肿瘤的患者C.既往使用过的化疗药物应避免再次使用D.既往使用过的化疗药物可以再次使用 5.乳腺癌患病的相关因素因素有哪些D A.内分泌因素 B.饮食因素 C.精神因素 D.上述都包括 6.I-III期乳腺癌,在初始治疗后的最初3年内,应每4-6个月随访一次,此后为每年随访一次。随访应包括常规体检,并应每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摄片检查。()B A.正确 B.错误 7.乳腺癌表现乳头溢液者为多见,因癌瘤坏死、出血、分泌物增多等原因造成。45岁以上妇 女发生乳头溢液,尤以血性溢液者,应高度重视。()B

A.正确 B.错误 8.血行转移好发部位不正确的是()D A.骨 B.肝 C.皮肤 D.肾 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晚期乳腺癌首选的内分泌治疗适应症有()ABCD A.患者年龄大于35岁 B.无病生存期大于2年 C.仅有骨和软组织转移 D.ER和/或PR阳性 2.关于乳腺癌目前多采用的病理分型有()ABCD A.非浸润性癌 B.早期浸润性癌 C.浸润性特殊癌 D.浸润性非特殊癌

乳腺癌诊疗指南

乳腺癌诊疗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乳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原位癌:癌组织局限于导管或小叶内的乳腺癌。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DCLS:(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导管原位癌 LCIS:(lobul acarcinoma in situ) 小叶原位癌 ER:(estrogen receptor)雌激素受体 PR:(progestin receptor)孕激素受体 HER-2/C-erbB-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四、规范化诊治流程

图1 乳腺癌诊断流程

图2乳腺癌治疗流程 五、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TNM分期 1 原发肿瘤(T) 原发肿瘤的分期定义,不管是临床还是病理都是一样的。如果肿瘤的大小有体检得到的,可用T1、T2或T3来表示。如果是由其他测量方法,如乳腺X线摄片或病理学测量得到的,那么可用到T1的亚分类。肿瘤大小应精确到0.1 cm。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is (DCIS),导管原位癌 Tis (LCIS),小叶原位癌 Tis (Paget’s),乳头Paget’s病,不伴有肿块 注:伴有肿块的Paget’s病按肿瘤大小分类。 T1 肿瘤最大直径≤2 cm T1mic 微小浸润癌,最大直径≤0.1 cm T1a 肿瘤最大直径>0.1 cm, 但≤0.5 cm T1b 肿瘤最大直径>0.5 cm, 但≤1 cm T1c 肿瘤最大直径>1cm, 但≤2 cm T2 肿瘤最大径大>2cm, 但≤5 cm T3 肿瘤最大径>5 cm T4 无论肿瘤大小,直接侵及胸壁或皮肤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要点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 要点 1 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 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群体筛查。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⑴本指南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 ⑵老年人乳腺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因此本指南认为老年人是否停止筛查需要考虑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各种合并症情况。如果合并症多,预期寿命有限,则不需要进行乳腺癌筛查。因此对于7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考虑机会性筛查。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⑴乳腺X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⑵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2个体位,即头足轴(CC)位和内外侧斜(MLO)位。 ⑶乳腺X线影像应经过2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 ⑷乳腺X线筛查对5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但乳腺X线对40岁以下及致密乳腺诊断准确性欠佳。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女性进行乳腺X 线检查。 ⑸常规乳腺X线检查的射线剂量低,不会危害女性健康,但正常女性无需短期内反复进行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目前已经有较多的证据提示在乳腺X线检查基础上联合乳腺超声检查较之单独应用乳腺X线检查有更高的筛查敏感度,尤其是针对乳腺X线筛查提示致密型乳腺(c型或d型),因此乳腺超声检查可推荐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有效补充。 1.3.3 乳腺临床体检 在经济欠发达、设备条件有限及女性对疾病认知度较不充分的地区仍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1.3.4 乳腺自我检查 ⑴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⑵由于可以提高女性的防癌意识,故仍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向女性传授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建议绝经前妇女选择月经来潮后7~14 d 进行。

乳腺癌诊疗常规

乳腺癌诊疗常规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⒈症状 ⑴无痛性肿块:常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 ⑵乳头溢液:乳腺癌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者少见,多数伴有乳腺 肿块。 ⑶乳头和乳晕异常:表现为表皮脱屑、糜烂、回缩、固定。 ⒉体征 ⑴乳腺检查 ①肿块:部位、大小、数目、活动度、硬度、形态及边界。 ②乳房皮肤:有无皮肤水肿、皮肤粘连、浅表静脉曲张、类炎症表 现、皮肤溃疡、卫星结节。 ③乳头乳晕:有无表皮脱屑、糜烂、回缩、固定、乳头溢液。 ⑵区域淋巴结检查: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是否融合、 是否疼痛。 (二)实验室诊断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A125、CA15-3、CEA。 (三)影像学诊断 ⒈乳腺X线照相 ⒉超声显象检查

⒊热图象检查 ⒋近红外线扫描 ⒌CT与MRI检查 ⒍PET检查 (四)病理学诊断 ⒈脱落细胞学检查 ⒉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⒊活组织检查(包括ER/PR及HER-2检测)+ (五)其他检查 胸片、腹部B超、骨ECT、骨髓检查、心电图。 二、诊断 (一)TNM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TNM分期系统(2005年) T Tx To (原发肿瘤)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仅指原位癌,或非侵袭性乳腺癌,如导管原位癌(DCIS)、

小叶原位癌(LCIS)、乳头Paget病无肿瘤者

T1肿瘤最大直径≤2cm T2 2 cm<肿瘤最大直径≤5cm T3肿瘤最大直径>5cm T4任何肿瘤大小侵及胸壁或皮肤(桔皮征、乳腺皮肤溃疡、局限于患侧乳腺的皮肤卫星结节)和炎性乳癌 N N X (区域淋巴结)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如已先期切除)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相互融合或固定;或者,肿瘤已转移至内乳淋巴结,但无腋下淋巴结转移 N3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下淋巴结转移;或者,肿瘤已转移至同侧内乳淋巴结及同侧腋下淋巴结 M M X (远处转移)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二)临床分期 0期Tis N0M0 Ⅰ期T1N0M0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20201227221855)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徐兵河,江泽飞, 胡夕春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就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 就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台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就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 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 另外, 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 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 抑制剂等[1,2] 。2016年, 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 国内乳腺癌病理与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与讨论,经过反复讨论与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需要强调的就是, 本共识就是供中国范围内应用的诊疗建议, 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与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乳腺癌就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 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 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ABC就是乳腺癌发展的特殊阶段, 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她阶段。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二级医院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

二级医院原发性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三、乳腺癌诊断指南说明 ㈠、乳腺查体 进行乳腺触诊前应详细询问乳腺病史、月经婚姻史、既往乳腺癌家族史。最佳的乳腺触诊时间是月经过后的9-11天,此时乳腺比较松软,容易发现异常。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医生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可双手结合,按一定顺序,不遗漏被检查部位。 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摸到肿块,多为单发,边缘不规则,质地较硬,常与皮肤粘连。摸到肿块的乳腺癌容易诊断,可以结合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可活检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有一些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体征和表现,应提高警惕,结合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进行诊断。 ㈡、乳腺彩超:超声成像简便、经济,无辐射,可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是评估35岁以下妇女、青春期、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乳腺病变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可同时进行腋窝超声扫描,观察是否有肿大淋巴结。 1.检查适应症

(1)评估<35岁的青年妇女或妊娠、哺乳期妇女的乳腺病变。 (2)囊实性肿物的鉴别诊断。 (3)对乳腺X线片定性困难的乳腺病变进行协诊。 (4)对X线片显示为致密型的乳腺进行协诊。 (5)评估植入假体的乳腺病变。 (6)评估乳腺炎性病变。 2、人员要求:检查医师应从事超声检查2年以上,并经过上级医院的专业培训。 3、技术规范: (1)设备:带高频(10~15MHz)实时换能器的超声扫描仪 (2)扫描方法:常规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腋窝顶部至双乳下界,包括全乳及腋窝。 (3)注意事项:按一定的顺序扫查全乳,勿遗漏;手法应轻柔。 ㈢、乳腺X线摄影: 1、检查适应症: (1)乳腺筛查X线摄影:40岁及以上无症状的妇女。 (2)诊断性乳腺X线摄影: ①乳腺肿块、硬化,异常的乳头溢液,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②筛查发现的异常改变; ③良性发现的短期随诊; ④乳腺移植的患者; ⑤乳腺肿瘤治疗的患者; ⑥其它需要放射科医师检查或会诊的患者。 不建议对35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检查。 2、人员要求:开展乳腺X线摄影检查,必须通过独立的技术步骤以确保获取高质量或满足诊断要求的乳腺X线影像。摄影技师及诊断医师应相对固定,并经过专业培训。要求建立一个“质量控制小组”,包括登记员、放射诊断医师、摄影技师、医学工程师。 3、技术规范: (1)患者体位:常规采用立位或坐位投照。 (2)投照位置:常规摄片体位包括双侧乳腺内外侧斜位(MLO)及头足位(CC)。对于常规体位显示不佳或未包全的乳腺实质,可以根据病灶位置的不同选择补充体位,必要时可进行一些特殊摄影技术,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目的是使病灶得以更好地显示。

中国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一、乳腺癌筛查 乳腺癌筛查是指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在无症状妇女中识别和发现具有进展潜能的癌前病变患者 以及早期浸润性癌患者,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筛查分为群体筛查(mass screening )和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群体筛查是指在辖区或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适龄妇女进行筛查;机会性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结合门诊常规工作提供乳腺癌筛查服务。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至50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

(一)一般风险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策略 1.20-39岁: (1)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2)每1-3年1次临床检查。 2.40~69岁 (1)适合机会性筛查和群体性筛查; (2)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选择乳腺超声检查); (3)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超声检查联合; (4)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5)每年1次临床检查。 3.70岁以上: (1)机会性筛查(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2)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3)每年1次临床检查。 (二)高危人群乳腺癌筛查策略 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乳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 乳腺癌高危人群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①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见下段基因检测标准)②既往有乳腺导管或

2015年第3版NCCN乳腺癌临床诊疗指南

2015年第3版NCCN乳腺癌临床诊疗指南 一、概述 乳腺癌目前仍是美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4年全美共有235030名女性被诊断为浸润性乳腺癌,40430名患者死于乳腺癌。另外2013年有64640名女性被诊断为原位癌(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过去十年乳腺癌的发病率稳步上升,死亡率却在下降,这得益于早期诊断及更有效的治疗。 二、更新要点本次指南在晚期乳腺癌诊疗上的更新不多,主要包括:1、乳腺癌转移患者,应对转移灶再次活检以确定ER/PR及HER2状态。如果无法安全取得活检样本,则按照原发肿瘤的ER/PR及HER2检测结果治疗。 2、唑来膦酸的最佳使用方案是1月1次,持续12个月后减为3月1次。 3、有限的研究显示,ER、HER2阳性并且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后患者中加用曲妥珠单抗或者拉帕替尼,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有所获益,但无证据显示总生存期(OS)延长。 4、已经接受化疗和曲妥珠单抗治疗的乳腺癌转移患者,可考虑采用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的方案,同时结合或者不结合细胞毒药物(如长春瑞滨、紫杉醇)。 三、病情检查与评估1、怀疑乳腺癌复发或转移患

者,建议行胸部CT和腹部±骨盆CT或MRI检查。2、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建议行脑部MRI检查。3、当PET/CT在PET和CT两部分都清楚提示骨转移时,可不必行骨扫描或氟化钠PET/CT检查。4、专家组不推荐使用氟化钠PET/CT作为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检查手段,除非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评估目前病情。5、初次复发与疑似转移的病灶需再行组织活检。6、对遗传性乳腺癌高风险患者应进行遗传咨询。7、由于原发肿瘤ER/PR及HER2检测可能存在假性结果,因此建议再次检测转移灶ER/PR及HER2状态,特别是在初始未知或初始阴性或未过表达的情况下。 四、局部/区域复发治疗1、局部复发的乳腺癌患者如可能则行手术再切除。如最初未接受放射治疗,于术后行胸壁、锁骨上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照射。必要时先予全身治疗,达到最佳缓解率后再行手术切除。2、对于初治局部病灶切除术的局部复发患者,行全乳切除术+腋下淋巴结清扫。3、区域复发的患者均应对胸壁、锁骨上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及相应区域淋巴结进行放射治疗。4、局部治疗后应继续全身治疗 五、骨转移的治疗骨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其发生率为49%~60%,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构成生命威胁,但造成的骨相关事件会导致患者极度痛苦,严重影

2016年最新乳腺癌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乳腺癌 (2016年版) 一、乳腺癌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癌(C50.900) 拟行乳腺癌根治术(保乳、改良根治、根治术) (二)诊断依据。 1.病史:乳腺肿块、乳头溢液、无痛; 2.体征: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与皮肤粘连; 3.桔皮征、血性乳头溢液等; 4.辅助检查:彩超、钼靶、MRI等; 5.病理:穿刺或活检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改良根治术:明确乳腺癌患者; 2.保乳手术:有保乳意愿、适宜行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 3.其他术式:不适合上述术式的乳腺癌患者; 4.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50.900乳腺癌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

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凝血实验、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传染病四项、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六项; 2.胸片、肝胆胰脾彩超、甲状腺彩超、盆腔彩超、心电图、心脏彩超、双肾输尿管膀胱彩超; 3.乳腺彩超、钼靶,必要时行双乳MRI检查等; 4.根据临床需要选做:肿瘤标志物全套、血气分析、肺功能、24小时动态心电图、头、胸、上腹部CT、MRI、ECT 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应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 1.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2.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3.术后24小时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手术方式:乳房单纯切除术、乳癌改良根治术、乳癌保乳术、乳癌根治及扩大根治术,必要时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及乳房重建术;

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doc

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1制定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在循证医学实践指导下,随着诊治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完善,新药的问世,乳腺癌的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英文、中文版、St.Gallen共识、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治疗指南、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以及一些大医院结合本院情况制定并在该医院使用的乳腺癌指南,代表了当今国内、外乳腺癌诊治水平,但并不适用于医疗资源有限的县市级、地市级医院和广大低收入人群,这些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无条件遵循上述指南实施诊治,按指南治疗所需费用也是广大农村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目前难以承受的。为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立足国情,充分考虑目前广大城乡人均收入低水平状况,针对全国二级医院制定符合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药品供应原则的乳腺癌诊治指南,力求简明、扼要、实用性强,并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完善。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指南的问世,向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临床诊治依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规范化,使广大农村、偏远及欠发达地区的乳腺癌患者及时、就近地获得诊治,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4 乳腺癌诊断指南说明 4.1 乳腺查体 进行乳腺触诊前应详细询问乳腺病史、月经婚姻史、既往乳腺癌家族史。最佳的乳腺触诊时间是月经过后的9-11天,此时乳腺比较松软,容易发现异常。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医生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可双手结合,按一定顺序,不遗漏被检查部位。 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摸到肿块,多为单发,边缘不规则,质地较硬,常与皮肤粘连。摸到肿块的乳腺癌容易诊断,可以结合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可活检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有一些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体征和表现,应提高警惕,结合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进行诊断。 4.2 乳腺彩超 超声成像简便、经济,无辐射,可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是评估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徐兵河,江泽飞,胡夕春 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等[1,2]。201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内乳腺癌病理和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需要强调的是,本共识是供中国范围内应用的诊疗建议,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ABC是乳腺癌

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他阶段。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20世纪末提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根据这一理念,医师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措施,同时各学科相关人员的积极合作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乳腺病专科的建立是另一重要举措,我国最早的乳腺癌中心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以不断完善。多学科合作和乳腺病专科的成立在乳腺疾病诊疗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ABC患者的治疗,多学科合作尚显不足,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转移部位(例如骨转移、脑转移)的综合治疗还亟待加强。本共识中的一部分建议针对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和转移性乳腺癌(MBC)或Ⅳ期乳腺癌均适用,而另一些建议则仅适用于MBC。 1、ABC管理复杂,多学科参与非常重要(包括肿瘤科、放疗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妇科、心理肿瘤学家、社会工作者、护士和姑息治疗专家)。 2、患者一旦被诊断为ABC,个性化提供适当的心理关怀、支持治疗和症状相关的干预作为常规。 3、确诊为ABC后,同患者讨论未来的治疗及护理目标,与患者沟通ABC虽然通常很难治愈,但合理的治疗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时间,部分患者可长期带瘤生存。谈话时应选择患者易于接受的语言,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同时尊重患者的隐私和文化差异,并尽可能提供文字信息。 4、选择治疗决定时,应平衡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考虑患者意愿,尽可能鼓励患者与其亲属一同商讨治疗决定,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