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考前冲刺30天语文训练卷(1)

2016年考前冲刺30天语文训练卷(1)

2016年考前冲刺30天语文训练卷(1)
2016年考前冲刺30天语文训练卷(1)

2016年考前冲刺30天语文训练卷(1)2016年考前冲刺30天语文训练卷(1)(解析版)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就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

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和文化

的思想精髓。

B.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C.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D.

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各种饮食文化元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B.

世界上凡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只要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C.

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本土化的变。

D.

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合餐的新时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量外来食物能被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适宜环境,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和文化的平台上进行消融。

B.

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这为现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

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而进入精神范畴。

D.

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与科学改造中,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聚。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连大克获,北州略定。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机并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注]更始立:指刘玄登基。明公:指刘秀。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更始虽都关西建都

B. 莫如延揽英雄邀请

C. 匡等莫能当

占据

D. 欲乘机并关中兼并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邓禹有才能的一组是( )(3分)

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A.

B.

C.

D.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邓禹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长安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光武帝刘秀,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B. 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却想办法追随光武帝。

C. 见到光武帝后,邓禹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分析了当下形势,并向光武帝进言献策,光武帝非常高兴。

D. 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译文:

(2)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答案及详解-word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7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2017全国卷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2017全国卷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2017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04729)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大学语文试卷 (课程代码04729) 本试卷共7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秋水》(节选)语句中,被用作例证而非比喻的是 A.礨空之在大泽 B.中国之在海内 C.梯米之在大仓 D.毫末之在于马体 2.下列《论毅力》提及的正反对举中,既在“人生历程”中,又出现于“譬诸操舟”中的是 A.顺与逆 B.成与败 C.强与弱 D.幸与蹇 3.《吃饭》提及的古人中,被作者认为“早已明白”“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的是 A.伊尹 B.老子 C.孔子 D.孟子 4.《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不复歌”的根本原因是 A.出有车 B.孟尝君左右的厌恶 C.食有鱼 D.满意孟尝君的宽容 5.下列《张中丞传后叙》细节中,展现了南霁云性格特征的是 A.背诵《汉书》 B.记百姓名姓 C.拔刀断一指 D.操纸笔立书 6.《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赵武灵王推行胡服,而“国人皆不欲”的原因是 A.胡服过于窄小 B.公子成极力反对 C.胡服便于骑射 D.夷夏有别的观念 7.《前赤壁赋》中描写洞箫的语句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8.下列《西湖七月半》语句中,体现了笔调诙谐特点的是 A.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 B.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C.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

2016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pdf

2016高考全国Ⅰ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 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 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 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 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 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 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 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 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 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 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 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 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 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 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

2013年4月 大学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大学语文试卷 (课程代码04729) 本试卷共11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核分人题分 20 10 10 30 30 复查人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 未选均无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演绎 B.演绎、归纳 C.类比、演绎 D.对比、归纳 2.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反诘句中,引出“抱定宗旨”一段结语的是【】 A.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B.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 C.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 D.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 3.下列《吃饭》一文提到的古人中,被作者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的是【】 A.孔子 B.老予 C.伊尹 D.孟子 4.《冯谖客孟尝君》中,总体而言,冯谖再三弹铗而歌的目的是【】 A.不甘无所事事 B.为赡养老母而求助 C.要求优裕生活 D.有意试探孟尝君 大学语文试卷第1页(共11页) 5.《种树郭橐驼传》:“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其中“养人”指的是【】 A.治民 B.养生 C.侍奉官吏 D.养育后代 6.下列《前赤壁赋》中的语句,与《诗经》有关的是【】 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C.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7.《哭小弟》中将整篇文章主旨升华的语句是【】 A.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呵 B.回首悠悠无恨事,丹心一片向将来 C.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D.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 8.《都江堰》中“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所指的是【】 A.他的学问还不够清晰,难以被人理解 B.他的治水理论比现在更全面、更严密 C.他的学问局限于水利,其他方面有所欠缺 D.他的治水理论直到现在仍有指导意义 9.《蚂蚁大战》最后说:“至于我目睹的这场大决战,发生于总统波尔克任内,时间在 韦伯斯特制订的逃亡奴隶法案通过前5年。”这句话的深层用意在于【】 A.记录蚂蚁大战发生的具体日期 B.表明作者对逃亡奴隶法案的不满 C.学习吉尔贝和斯宾塞的记录方式 D.以蚂蚁大战“微言”社会和历史 10.《蒹葭》属于《诗经》中的【】 A.风 B.大雅 C.小雅 D.颂 11.从《饮酒》(其五)的内容看,它的创作时间是在陶渊明【】 A.步入仕途之前 B.任江州祭酒时 C.任彭泽县令时 D.归隐田园之后 12.下列《行路难》(其一)的诗句中,运用了吕尚典故的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 B.闲来垂钓碧溪上 C.忽复乘舟梦日边 D.长风破浪会有时 13.《长恨歌>所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秘誓今生来世两情相守的地方是【】 A.蓬莱宫 B.太液池 C.昭阳殿 D.长生殿 大学语文试卷第2页(共1 l页),’ 14.《早雁>中表现敌人猖狂、朝廷无能,以致边民有家难归的一联是【】 A.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B.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c.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D.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5.下列《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词句中,借景抒情的是【】 A.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B.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C.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D.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16.下列《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所写的景物中,标志着“春又归去”的是【】 A.烟柳 B.落红 c.芳草 D.蛛网 17.下列《再别康桥》诗句中,诗人以物自喻的是【】 A.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B.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C.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2016年全国3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6年全国卷作文是一幅漫画作文,整个画面由2组图面组成,构图和内容是:第一组两幅图是一个孩子考了100分,(家长给了一个吻,一个孩子考了59分,(家长给了一巴掌;第二组两幅图是同样这两个孩子,之前考了100分的孩子考了98分,(家长给了一巴掌,而考了59分的孩子升到61分,(家长给了一个吻。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作一篇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道比较传统的漫画作文试题,漫画作文多年未考,全国卷还是是2007年考过《摔了一跤》漫画作文,围绕“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反映的是孩子“成长”中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问题。而今年的这幅漫画作文与2007年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也是反映了当下社会、学校、家庭如何面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和成功等问题。当然,如果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可以突破教育这个范围,从当下社会国人对待各项工作事业、思想观念态度中去深入挖掘我们的评价及标准。 从构图和画面看,图中的两个人物(孩子形成鲜明对比,但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只要抓住形象特征,联系社会现实,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从审题的角度看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一是唯分数论的教育是错误的;二是分数的进退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第三如何看待学业成绩与素质教育;第四即要鼓励进步,更要包容不足;第五社会要允许失败,创新才有可能;第六要树立正确的成功与失败的观念等以及围绕这些立意谈应该怎么样去做。 从写作上看,议论文构思可以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论述,先要简单概述漫画画面(结合材料,再明确主旨,揭示寓意(所论述的中心后展开论述。注意论据的丰富性,论证的层次和多种论证方式的运用。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围绕漫画的主旨,确立线索和人物故事,注重描写,叙议结合。 由于漫画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漫画,所以较文字做材料作文增加了“读图”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自由度。比起今年重点训练的“任务驱动作文”来看,多了形象性,使

答案版2014年04月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历年真题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试题 课程代码:047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更多自考资料请百度搜自考一点通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中“仲尼”指的是 A.伯夷B.孟子 C.孔子D.老子 正确答案:C 2.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提及他自己在德国的生活经历,用以说明的论题是 A.抱定宗旨B.端正学风 C.砥砺德行D.敬爱师友 正确答案:B 3.下列《我的世界观》语句中,表达了作者“人生基本理念”的是 A.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B.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C.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 D.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 正确答案:A 4.下列《冯谖客孟尝君》情节中,能够显示孟尝君礼贤下士品格的是 A.弹铗三歌B.收责于薛 C.西游于梁D.立宗庙于薛 正确答案:A 5.下列《垓下之围》项羽的言语中,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精神的是 第 1 页

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B.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C.吾为公取彼一将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正确答案:D 6.下列著作中,作者为韩愈的是 A.《壮悔堂文集》B.《昌黎先生集》 C.《震川先生集》D.《樊川集》 正确答案:B 壮悔堂文集——侯方域;昌黎先生集——韩愈;震川先生集——归有光;樊川集——杜牧。 7.《先妣事略》一文中,“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的人物是 A.外祖B.周孺人 C.大姊D.老妪 正确答案:B 8.《马伶传》一文的叙事特点是 A.夹叙夹议B.双线并进 C.插叙D.倒叙 正确答案:D 9.《香市》:“在我看来,这所谓的‘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 A.赞赏民间技艺的进步B.反衬重兴香市的冷落 C.证明香市品位的提高D.讽刺观众素质的降低 正确答案:B 10.《哭小弟》:“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这段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夸张 C.比拟D.层递 正确答案:A 11.与其他单纯游记文相比,《都江堰》的一个重要特色是 A.生动地讲述历史故事B.把人生经历融入到自然描写之中 C.严谨地描述地理环境D.具有较强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 正确答案:D 12.下列语句所写的月色,引发了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是 A.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额面 B.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 C.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D.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正确答案:B 13.下列《蒹葭》诗句中,描述抒情主人公顺流而下追寻意中人的是 A.蒹葭采采,白露未已B.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C.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正确答案:D 14.杜甫《秋兴八首》的创作地点是 A.夔州B.长安 C.巩县D.成都 正确答案:C 第 2 页

2016全国1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 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 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 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 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 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 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

“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 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 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 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 “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 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 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 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 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 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

2015年4月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大学语文试卷 (课程代码04729)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孟子提出的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中,能够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元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咬文嚼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 类比法, B.对比法 C.归纳法 D.演绎法 3.《吃饭》一文提及的古代典籍中,把“做宰相”比为“和羹调鼎”的是 A.《尚书》 B.《礼记》 C.《论语》 D.《吕氏春秋》 4.下列《冯谖客孟尝君》情节中,展现冯谖深谋远虑、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为孟尝君谋取利益的是 A.弹铗三歌 B.焚券于薛 C.西游于梁 D.立庙于薛 5.《种树郭橐驼传》的写作目的是 A.称赞长人者的勤勉 B.讽刺长安富豪的奢侈 C.批评执政者的繁苛 D.阐述正确的种树方法 6.《马伶传》中,侯方域所讥讽的当朝权奸、被马伶称为“昆山相国”的是 A.阮大铖 B.顾秉谦 C.严嵩 D.魏忠贤 7.《西湖七月半》“断桥石磴始凉”一句是表示 A.农历七月半已至秋凉季节 B.游客散尽,西湖冷清下来 C.杭人游湖,巳出酉归,此时已到傍晚 D.月光澄澈,给人一种寒冷的幻觉 8.从《秋夜》“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可以看出文中“月亮”所象征的是 A.带来光明的思想者 B.抒情主人公的高洁人格和精神 C.黑暗势力的一部分 D.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

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

答案版2013年04月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历年真题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试题 课程代码:047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更多自考资料请百度搜自考一点通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使用的论证方法是(A )3-12 A.对比、演绎 B.演绎、归纳 C.类比、演绎 D.对比、归纳 2.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反诘句中,引出“抱定宗旨”一段结语的是(C )5-19 A.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B.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 C.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 D.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 3.下列《吃饭》一文提到的古人中,被作者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的是(C )8-36 A.孔子 B.老子 C.伊尹 D.孟子 4.《冯谖客孟尝君》中,总体而言,冯谖再三弹铗而歌的目的是(D )12-62 A.不甘无所事事 B.为赡养老母而求助 C.要求优裕生活 D.有意试探孟尝君 5.《种树郭橐驼传》:“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其中“养人”指的是(A )15-80 A.治民 B.养生 C.侍奉官吏 D.养育后代 6.下列《前赤壁赋》中的语句,与《诗经》有关的是(C )17-85 第 1 页

2016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 即中宫 ..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 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 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 ..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 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 ..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答案版2010年04月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历年真题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试题 课程代码:047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更多自考资料请百度搜自考一点通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通过类比法阐明论点的论据是( B )1-4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不违农也,谷不可胜食也 2.《容忍与自由》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 C )6-26 A.自我反思B.深入浅出 C.例证典型D.旁征博引 3.用韩愈“惟陈言之务去”的名言,来阐发文字的运用要有创造精神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A )7-31 A.演绎法B.归纳法 C.类比法D.对比法 4.下列文章中,塑造了悲剧英雄形象的是( B )13-67 A.《冯谖客孟尝君》B.《垓下之围》 C.《赵武灵王胡服骑射》D.《马伶传》 5.《张中丞传后叙》中,用来刻画南霁云形象的典型细节是( B )14-70 A.“食其所爱之肉”B.“抽矢射佛寺浮图” 第 1 页

C.“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D.“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6.《种树郭橐驼传》中,用“长安豪富人”“皆争迎取养”写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这种表现手法是( A )15-77 A.侧面烘托B.对比反衬 C.象征暗示D.类比显现 7.下列作品中属于散文诗的是( A )21-104 A.《秋夜》B.《香市》 C.《爱尔克的灯光》D.《都江堰》 8.下列出现于《纪念傅雷》中的词语,用以表现傅雷性情刚直的是( C )24-117 A、不以为然 B、鸦雀无声 C、干柴烈火 D、同归于尽 9、下列《都江堰》文句中具有象征意味的是(A )26-130 A.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B.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C.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D.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10.《湘夫人》开头所展现的特定情境是( D )31-160 A.朝夕厮守B.如约而至 C.不期而遇D.期而不遇 11.下列诗歌,属于田园诗的是( C )33-167 A.《蒹葭》B.《陌上桑》 C.《饮酒》(其五)D.《秋兴八首》(其一) 12.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B )35-172 A.奔放雄奇B.沉郁顿挫 C.平易晓畅D.清朗俊爽 13.杜牧《早雁》中,暗示逃难民众有家难归的诗句是( C )37-184 A.云外惊飞四散哀B.长门灯暗数声来 C.岂逐春风一一回D.水多菰米岸莓苔 1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借景抒情的特点是( A )38-186 A.以乐景写哀,愈显其哀B.以哀景写乐,愈显其乐 C.以哀景写哀,倍增哀痛D.以乐景写乐,倍增欢乐 15.闻一多《一句话》的创作年代是( C )43-200 A.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B.1922年作者赴美留学前 第 2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