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急诊医学绪论

第1章 急诊医学绪论

第1章 急诊医学绪论
第1章 急诊医学绪论

外科学总论

系部: 医疗系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急救医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Ⅰ 总学时:32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 学分:2.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课考 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网络课程 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Ⅰ》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Ⅰ》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

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 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3. 掌握气道开放、静脉开放基本操作技术及呼吸机的基本使用。 4. 掌握常用急诊操作技术:洗胃、导尿、胸穿、腹穿、心包穿刺、颈托的使用。 (三)掌握各类急症的抢救流程与治疗原则,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加强本科学生的“三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急救医学Ⅰ》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 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以现代医学所需要的急救医学基础为主,力求反映现代医学技术所涉及的急救医学临床思路及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讲解学习

急诊重点总结 绪论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症、儿科急诊、火灾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 在起科学范畴中。 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 疾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 伤害给与迅速的内、外及精神心理救助。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1)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求救电话到派出救护车抵达伤病现场的平均时间。国际目标为5-10分钟),现场抢救时间,转运效果。 (2)院前急救效果 (3)院前急救需求 医院急诊hospital emergency:是EMSS种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 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 (1)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fatal patient):要立即抢救

(2)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critical patient):5-10分钟内(3)暂无生命危险的急症患者(acute patient):30分钟内(4)普通急诊患者(emergency patient):30分-1小时(5)非急诊患者(non-emergency patient) 要严密监护的危重患者: (1)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2)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3)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再住院治疗(4)其他专科难以收入院的危重患者 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 (1)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2)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3)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4)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5)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 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感染的主要部位:肺部 最常见的致病菌:G-菌 SIRS(全身性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诊断标准:

急诊医学试题概论

名词解释 1 呼吸衰竭 2 多发伤 3 心源性休克 选择题 1.Rotch 征是指 A.心浊音界向两侧增大,呈绝对浊音 B.心尖冲动微弱,位于心浊音界左缘的内侧或不能扪及 C.背部左肩胛角下呈浊音,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 D.胸骨右缘第3-6 肋间出现实音E.心音低而遥远 2.环磷酰胺的毒性作用是 A.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出血性膀胱炎、肝损害 B.胃肠道反应、口腔溃疡、骨髓抑制、巨幼红样变 C.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胃肠道反应、口腔粘膜炎、脱发 D.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粘膜炎、肝功能损害 E.发热等过敏反应、高尿酸血症、低血浆蛋白、出血、白细胞少、高血糖、胰腺炎、 3.Cullen 征是指 A.上腹可们及肿块,有肌紧张及反跳痛 B.明显腹胀、肠鸣音稀少而低 C.急性胰腺炎下见肋腹皮肤呈灰紫色斑 D.急性胰腺炎下见脐周皮肤青紫 E.胆总管或壶腹嵌顿性结石时出现黄疸 4.Mobius 征 A.眼球向前突出,突限度一般不超过18mm B.上眼睑退缩,睑裂增宽 C.双眼向下看时,上眼睑不能随眼球下落 D.向上看时,前额皮肤不能皱起 E.两眼看近物时,眼球辐辏不良 5.关于紫癜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中,描述正确的是 A.可有粘膜下水肿、出血 B.血管壁可有灶性坏死及血小板血栓形成 C.脐周围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 D.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E.关节肿胀、疼痛 6.下列哪一项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中最有意义 A.血气分析 B.血常规检查 C.临床症状和体征 D.呼吸功能检查 E.胸部X 线检查

7.Beck 三联征是指 A.血压突然下降或休克、心包摩擦音、呼吸困难 B.心胞摩擦音、颈静脉显著怒张,呼吸困难 C.血压突然下降或休克、颈静脉显著怒张、心包摩擦音 D.心音低弱、遥远、颈静脉显著怒张、呼吸困难 E.血压突然下降或休克、颈静脉显著怒张、心音低弱、遥远 8.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心室压力——容量曲线 A.向右移位 B.向左上移位 C.向左下移位 D.向右上移位 E.向右下移位 9.对于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如有频繁抽搐,应首选 A.地西洋10-20mg 静滴 B.静滴苯妥英铀0.5—1g C.静脉滴注20%甘露醇 D.静脉滴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E.注射呋塞米 10.有关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胰腺肿大,质地结实 B.可见轻度黄疸 C.腹痛多3—5 天后缓解 D.多数病人可能发生休克 E.可发生假性囊肿 11.当肝性脑病患者出现抽搐时,不应使用下列哪种药物 A.安定 B.东莨菪碱 C.水合氯醛 D.扑尔敏 E.异丙嗪 12.下列不属于阿托品化指标的是 A.心率增快 B.颜面潮红 C.瞳孔较前增大 D.肺部罗音减少 E.口干、皮肤干燥 13.关于清除进入人体尚未吸收的毒物,下列不正确的是 A.患者处于昏迷、惊原状态,吞服石油蒸馏物、腐蚀剂不应催吐

急诊医学发展及概论 修订版

急诊医学方法及原则概论 ——读《急诊手册》有感 作者单位宝鸡市陈仓医院姓名景晓剑摘要:本书主要对急诊医学发展,概念,急救理念及及原则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各系统与各专科急救措施详细记叙。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对急诊工作的目的,要求及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习本书内容对我们在日常对临床工作中遭遇突发事件所进行的应急措施有所借鉴和指引。 关键词:急诊医学急诊理论急救措施 一、本书与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石应康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侨联原副主席,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原院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院长。在心脏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状动脉外科等方面具有很高造诣。曾获国家卫生部、人事部“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曾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书对急诊概念、理论、原则、方法及各类突发急救情况处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急诊医学作为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的学科,是一项为无限制人群提供全面紧急和便捷医疗服务的学科。主要为健康危机者做出紧急决定与医疗行动以避免死亡及伤残发生,所以急诊医学与各专科相比是围绕挽救生命,赢得时机而展开,有别于其他专科的认识和处理原则。学习本书对于急诊与临床突发事件的急救处理具有完整的理论依据,在救治过程中规范了临床诊治流程,对临床工作而言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本书主要分为五篇三十七章,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篇.总论(1)急诊医学简介;(2)急诊医学个体;(3)急诊问题的分折与紧急评估;(4)急诊处方的原则; (5)院前急救与转运;(6)大型伤亡事故与灾难;(7)濒死与死亡;(8)心肺脑复苏; (9)气道处理;(10)休克;(11)急性中毒;(12)物理及环境因素所致疾病或损伤;第二篇.创伤急诊(13)多发伤;(14)头部损伤;(15)颌面部与颈部损伤;(16)胸部损伤;(17)腹部损伤;(18)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损伤;(19)脊柱与脊髓损伤;(20)四肢与手部损伤;(21)烧伤;第三篇.非创伤急诊(22).心脏急诊;(23)呼吸急诊;(24)消化急诊;(25)血液病急诊;(26)泌尿生殖急诊;(27)神经急

急诊医学概论

急诊医学概论 陆一鸣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它既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相连。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它主要是研究如何最大可能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他们的并发症和致残率。 因此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急性病人的安危和预后。它的状况,也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 急诊医学的发展史与现状 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美国。美国人发现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受伤士兵由于战场和途中的及时急救,其存活率大大高于因车祸而送至缺乏专业急诊医师的医院急诊室的病人。于是1968年成立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CEP),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加强急救工作法案。 1979年急诊医学正式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并成为美国各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必修课程。全国有急诊医师进修学院,各省、州卫生当局下设急诊医疗服务办公室,负责计划和组织对危重病、创伤、灾害等特发事故进行急救并提供技术援助,并且负责领导、培训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员。 全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目前每年有25000急诊医师在全国6000多个急诊室为约1亿名急诊病人提供医疗服务。院前急救医疗技师(EMT)进行国家登记与考试。全国划分为304个急诊医疗体系行政区,并相互联结成急救网。 日本的急救中心可通过电脑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署、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紧密联系,可随时了解急诊病人应诊的科别,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空床情况,以便使急诊病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获得治疗。

急诊医学习题库

《急诊医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急诊医学的研究范围? (C) A 危重病医学 B 灾难医学 C 流行病学 D 复苏学 E 急诊医疗体系 二、多选题: 1.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组成包括:(ABC) A 院前急救 B 重症加强病房 C 急诊科 D 手术室 E 航空救援中心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包括:(ABDE) A 急救医护人员 B ICU的医护人员 C 现场的群众 D 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 E 第一目击者 三、填空题: 1.( )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独立的医学学科。(1979) 四、名词解释: 1.急诊医学:急诊医学就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许多边缘学科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它包括复苏学、院前急救、危重病医学、创伤学、急性中毒、灾害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 五、简答题: 1.高效的院前急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健全灵敏的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急救专线120、指挥通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完善的车载电话;(2)布局合理、急救半径较小的急救网络(三级急救网络);(3)业务素质良好的医技人员;(4)性能良好的救护车、急救器材、设备与配备合理的药品。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由哪几部分组成? EMSS组成: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救、ICU急救。 第二章现场急救原则 一、单选题: 1.以下哪项不就是院前急救的措施?(C) A 心肺复苏 B 气管插管 C 骨折复位 D 止痛E搬运 2.有关包扎的叙述,错误的就是:(D) A 包扎动作要轻柔,不要触及伤口 B 包扎松紧要适宜 C 包扎时要保持伤员体位舒适 D 包扎方向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注意露出肢体末端 E 包扎时应在肢体的外侧面打结,不要打在伤口上 3.应用止血带时错误的方法就是:(C) A止血带应扎在伤口的近心端,并应尽量靠近伤口 B 前臂与小腿不适于扎止血带C上臂扎止血带时,应扎在中1/3处,以防损伤桡神经D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应加衬垫,以免损伤皮肤E 凡就是上止血带的伤员必须作标记,记上使用止血带日期、时间与部位并挂在醒目的部位,便于观察 4.现场伤员急救的颜色标记不包括哪个?(D) A红色 B 黑色 C 黄色 D 橙色 E 绿色 5.患者意外受伤后在多长时间内属于最佳急救期?(A) A 1小时 B 6小时 C 12小时 D 24小时 E 48小时

急诊医学概论讲稿

第一章概论 一、急诊医学的概念与范畴 (一)急诊医学的概念 急诊医学( )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手术)、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 )、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病、儿科急诊、灾害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在其学科范畴中。急诊医疗的主要任务是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症)、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疾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 传统认为,急诊是紧急救治的过程和医疗的前期阶段,仅对住院前患者的伤、病情简单评估,经专科会诊及初步处理后,再收入院进行治疗。现代医学对创伤、疾病早期发展影响临床预后认识的深入,公众对急诊医疗服务(, )需求的日渐提高,医疗技术的快速进展,都要求在致伤或发病早期快速采取有效的救治,如现场基本生命支持,止血,包扎,固定,镇痛,液体复苏,抗感染初始治疗,确定性手术,早期冠状动脉再开通等。目的是在“黄金时间”内抢救生命,控制病情发展,保护器官功能,争取良好的临床预后。所以,集中人力、技术和设备的优势资源来发展急诊学科,对提高社会和医疗机构急诊医疗水平和急救反应能力至关重要。 “急诊”与“急救”经常被混用,含义却有所差别。急诊医

学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更突出对急危重病(症)、创伤及伤害急性发生和(或)加重过程中特殊规律的探讨研究和救治措施,如现场急救、安全转运、医院急诊及对危重症的器官功能支持。目前医院急诊中大多数患者并非都是真正需要紧急救治的危重患者。而在院前急救中,特别是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往往需要调动全社会总的救助资源,涉及政府部门、交通、通讯、消防、公安以及军队等方面的通力协作。 急诊医学是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判断、救治急危重症和创伤。急救医学则侧重对急危重症、创伤、灾害事件的急救反应能力,包括急救人员、车辆、通讯的调动准备,现场初级抢救、转运过程,到达医院的抢救,更加突出抢救生命和稳定生命指征的救治和组织管理,其核心是急救的合理过程;还涉及熟练急救技术,有效使用;也包括培训非专业人员或普通公众了解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参与到突发伤病的自救互救中。由此可见,急诊与急救二者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相互交叉、重叠,在医疗任务上有所不同,二者可以融合在一个完整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之中。 (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我国完整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 )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含全部答案 分章节

一、绪论课后作业 1.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作用为( E ) A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治 B科学地管理急诊科工作,组织急救技术培训 C对突发性的重大事故,组织及时抢救 D战地救护 E 以上都是 2. 以下病例不需启动EMSS的是( D ) A 心肌梗死 B 窒息 C 休克、骨折 D 乙型肝 炎 E 急腹症 3. 属于急诊分诊I类标准的是( C ) A创伤病人的GCS评分为11—13分 B脉搏>140次/分或<50次/分 C喉头血管神经性水肿;喘息 D低血糖或高血糖伴有精神状态改变 E呕吐、腹泻,重度脱水或病态貌 4. 问诊时同时测量生命体征,如果发现生命体征不稳定或不正常,应立即( D ) A 安排病人躺在诊断床上 B 将病人送往ICU C 将病人送往CCU D 将病人送往抢救室 E 给予心电监护 5. 院前急救的首要任务是( A ) A 对急症、创伤患者进行现场生命支持和急救处理,包括快速稳定病情和安全转运。 B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难事故实施紧急医疗救援。 C 在特殊重大集会、会议、赛事和重要人物活动中承担预防意外救护。 D 承担急救通讯指挥,即联络急救中心、医院和行政部门的信息枢纽。 E 参与非专业人员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6. ( B )年卫生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草案)》,规定“市、县以上地区都要成立急救医疗指挥系统,实行三级急救医疗体制”,成立医院急诊科、城市急救站(中心)。 A 1983年 B 1986年 C 1989 年 D 1992年 E 1995年 病人,男性,41岁,剧烈胸痛伴胸闷40分钟,大汗伴濒死感,既往有冠心病史,由120急救车送入急诊,血压115/55mmHg。 7. 若采用五级分类法对此病人进行分诊,此病人属于( B ) A Ⅰ级 B Ⅱ级 C Ⅲ级 D Ⅳ级 E Ⅴ级 8. 该病人的就诊候诊时间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B ) A. 立即进行抢救与治疗 B. 立即送到抢救区域,在10分钟之内给予紧急处理与严密观察 C. 在30分钟内经急诊检查后,给予急诊处理 D. 在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急诊治疗 E.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多选题 9.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有(ABCDE ) A 危重复杂性 B 时限急迫性 C 病机可逆性 D 综合相关性 E 处置简捷性

急诊医学复习资料总结

急诊医学总结 Chapter1 绪论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病(症)?创伤,以及患者自认为患病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 2.急救:表示抢救生命,改善病况和预防并发病时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 急诊:是紧急地或急速地为急性病人或伤病员诊查?察看和诊断他的病与伤及应急的处理?3.急诊医疗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救和各监护或强化医疗病室 (1)院前抢救 (2)医院急诊 生命垂危患者刻不容缓地立即抢救,心肺复苏 有致命危险危重者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措施 暂无生命危险急症者30分钟内急诊检查及急诊处理 普通急诊患者30分钟至1小时予急诊处理 非急诊患者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3)危重病监护 Chapter2 心肺脑复苏 1.基本概念 (1)心跳骤停/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即为心跳骤停,其中心脏自身病变以冠心病最为多见? (2)猝死(Sudden death):指平时看来健康者或病情稳定的病人,突然意外的自然死亡?不包括各种人为因素如创伤?自杀?他杀?手术及麻醉等意外所致?心脏性猝死指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 (3)临床死亡: 自主呼吸和循环停止,大脑活动暂时停止,处于死亡的早期,但尚未到不可逆的阶段(一般情况心跳停止4~6分钟内),及时正确地进行CPR,脑及其它脏器功能可望恢复到心跳呼吸停止前的水平 (4)生物学死亡: 临床死亡期未行CPR或CPR失败,机体所有组织相继死亡,并发生组织自溶 (5)脑死亡:为全脑功能的不可逆停止和神经坏死?临床表现为无自主呼吸,无任何意识及反射活动,全身肌肉无张力,仅靠升压药物维持循环,无任何脑电活动? (6)社会死亡:指CPR成功而脑复苏不完全,处于昏迷状态,脑的某些低级功能和反射活动存在,成为植物人 (7)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CPR / CPCR):CPR是指对心脏骤停/猝死的急救过程,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电除颤纠正VF/ VT,及药物治疗等?又称心肺脑复苏/CPCR (8)心脏骤停的时间:发生心脏骤停的即刻至抢救开始之前的时间为心脏骤停的时间? (9)心肺脑复苏的安全时限:系指大脑皮层耐受完全性缺血缺氧的最长时间,而并非心脏能否复跳的时限?一般认为,安全时限为4~6分钟,在此时限内抢救成功,则大部分可无任何后遗症 2.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①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抽搐);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 ③呼吸短续?呈叹息样,随即停止; ④瞳孔散大; ⑤苍白或紫绀明显,二便失禁?

急诊医学定义概论

急诊医学的定义 急诊医学的定义: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性病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急诊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医学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尽管作为一个学科,急诊医学存在时间并不很长,但急诊作为一种医疗现象却是和临床医学与生共存的。生存的本能使人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在患了急性病或受了意外创伤时,需要立刻找医师诊治,以减少病情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其重要性,正被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关注,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急诊医学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 迄今对“急诊医学”尚未有统一确切的定义。以致目前在一些医院科室名称的称谓和医学刊物中,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等名词经常与急诊医学相混淆,造成了一些思想和概念上的混乱。因此,进一步发展急诊医学,首先要十分明确地阐明急诊医学及其相关概念,弄清急诊医学与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病的关系。明白急诊医学的任务与体制,急诊科的作用,急救模式究竟是什么十分必要。本讲座就急诊医学及其在我国发展的意义、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任务进行探讨和展望,以期宣传急诊医学,对急诊医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急诊医学及其相关概念 急诊医学与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病的关系虽然已有共识,急诊医学是在临床急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临床医学专业,但迄今尚未见有统一确切的定义。以致目前在一些医院科室名称的称谓和医学刊物中,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等名词经常与急诊医学相混淆,造成了一些思想和概念上的混乱。 因此,进一步发展急诊医学,首先要十分明确地阐明急诊医学及其相关概念,弄清急诊医学与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病的关系。 急症是急性病症的简称。指急性发病、慢性病急性发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edicine of Emergency 编写日期:2015-09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0030137 2.课程性质/类别:专业限选课/考试课目 3.学时/学分:32学时/ 2学分 4.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灾害医学、中毒以及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大纲通过急诊医学概论讲述,使学生掌握急诊医学的畴,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熟悉急诊医学的现状,了解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本大纲包含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急诊基本技能,如气管插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熟悉常用洗胃液的种类及用途,以及心肺脑复基本理论和操作步骤的进展。增加了危重病患者监测等在急救诊断和治疗上与急诊有关的知识点,重点讲述休克的分类,临床表现和治疗,熟悉休克致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急救和支持措施及其病理生理。 三、教学安排建议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 主要容 ⑴急诊医学发展史 ⑵急诊工作特点 ⑶急诊医学的畴 ①院前急救 ②复学 ③危重病医学 ④灾难医学

⑤创伤学 ⑥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⑦急诊医疗管理学 ⑷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①院前急救 ②医院急诊室和急诊科 2.基本要求 ⑴掌握急诊医学的畴 ⑵掌握现代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 ⑶了解急诊工作特点 第二章心肺脑复(4学时) 1. 教学容 (1)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 (2) 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 (3) 心肺复术(初期复方法、要领、有效指标和后期复方法、步骤)。 (4) 脑缺氧病理生理,脑复疗效评价。 (5) 脑复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重点容为降温和渗透疗法及维持血压问题)。 2. 基本要求 (1) 掌握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和心肺脑复具体方法、步骤、操作要领及有效指标。 (2) 熟悉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缺氧脑损害的病理生理及脑复的疗效评价。 3. 实习容 (1)观看复录相。 (2)在模型上做复操作。 第三章休克(2学时) 1. 教学容: (1) 休克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治疗中强调补容时,补什么?怎样补?补多少?) (2) 低血容量休克病因、诊断、治疗。 (3) 感染性休克病因、诊断、治疗。 (4) 过敏性休克病因、诊断、治疗。 2. 基本要求

浅谈急救医学院前急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急救医学院前急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1-11-15T14:40:42.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7期供稿作者:王旭良[导读] 对于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王旭良(新疆哈密红星医院急诊科 839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275-01 【关键词】急诊院前急救现状趋势 急救急诊医学是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学科,其专业特点是正对各临床医学专业的急性病,危重病的救治和病情评估以及院前急救,应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医学的紧急救援。院前急救作为整个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急救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农村医疗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一种弥补。对于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目前院前急救的现状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各个方面还都不完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抓紧时间,加快院前急救的建设,立法,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急救急诊医学的发展是关系到全国人民健康的大事。 一急救急诊医学的发展史 急救急诊医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学科,其专业特点是针对各临床医学专业的急性病,危重病的救治和病情评估并稳定其生命体征;急性病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肺脑的复苏;急性中毒;创伤;各类型休克的救治以及院前急救,应对突发公卫生事件和灾难医学的紧急救援。 二急救急诊医学的特点 是用最少的数据,最短的时间,最敏捷的思维,和果断的决策,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对病人展开救治并使其转危为安,还有着社会性,时间性,独立性,艰苦性和随机性。包括现场急救、途中转运及医院内急诊三个部分。 三急救急诊人员的配置要求 急救急诊医学专业人员应该是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各科专业知识的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五年以上的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医疗质量管理年要求急诊科人员配备75%相对固定,25%的不固定,这个基数都没有达到。 四院前急救的任务 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综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整个急救过程是相互分工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公共的自救互救是第一棒;救护的医护人员及车辆就是第二棒;急诊科、重症监护的院内治疗室第三、四棒。现代医学证明猝死的病人最佳抢救时间是四分钟,严重创的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十五分钟,院前急救争取到关键的几分钟就可以把伤员的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 五院前急救的现状 政府投入不足,急救急诊人员不是急救专业的,专业培训不规范,人员配备严重不足,风险大待遇低,晋升职称困难,年轻有经验的的医师都不愿意去,急救急诊队伍不稳定,急救电话不统一,救护车车载医疗设备层次不齐,虽然是各医院的窗口,但得不到领导的重视。院前急救作为政府各医疗卫生服工作中急救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必然与本国的医疗制度相适应的,也是人类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制约。 六对策及发展趋势 1、国家应通过立法制定出政策,确定出院前急救的任务和保障机制,一个地区只有一个急救指挥中心‘120’,各医院的急诊科配合实施。以就近出诊的原则,根据病情选定相对专科医院治疗,避免来回转送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2、要建立院前急救的准入制度,各医疗单位急诊科的院前急救工作统一由急救指挥中心规范化管理,不能各自一体。浪费资源不说,还存在相互推诿,引发医疗纠纷。 3、医学院要全面开设急救专业课程,培养更多的急救急诊医生,提高急救急诊医生的综和素质,把院前急救知识也纳入到医学院校学生的必修课。 4、急救急诊工作的风险大、压力大、工作辛苦、待遇低,而且得不到领导和同事们认可。要改变现状就要对急救急诊工作的医护人员的人生安全,福利待遇,要有明确的规定,给与政策性倾斜,保障急救队伍的相对稳定。 5、急救急诊工作艰苦,不出成绩,都是年轻医生不愿意去的单位,职称晋升困难,所以要对急救急诊医护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同时其他专科的医护人员在晋升中级之前必须轮转急诊科。 6、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广大的公民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国家事业单位及工矿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上岗前的必修课“合格证”。使第一目击者在急救医生来到之前能实施正确有效的处置,为急救医生的抢救赢得时间。 以上是我从事医疗工作近三十年对急诊急救方面的一点认识,供广大从事急诊急救专业的同仁们参考。参考文献 [1]李春盛主编.院前急救概论.现代临床医学内科进展.急诊分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a).21—26. [2]秦俭.高仿真模拟技术在急诊医学培训中的应用.现代临床医学内科进展.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54—58. [3]何剑鹏,主编.急救中心组织管理与灾难事故损伤抢救治疗技术.吉林音像出版社13—16.

《急救医学基础》

《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0 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医学中专开课时间:第4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急救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 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 掌握院前急救,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3.熟悉各急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4.掌握各急症的临床表现,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5. 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内容 6、掌握常用急救药物 (二)技能教学目标 1. 应用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作出解释。 2. 运用急救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学会对常见急症的识别及处理,特别 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3. 初步学会使用常用急救药物。 4、学会急救常用技术 (三)素质教学目标

1. 具有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患者 尊重、关心、爱护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概念,充分认识急诊病人危、急、重的 特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3. 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1.了解急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了解急诊与急救医学的范畴。 3.熟悉急诊与急救医学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急救医疗体系 1.熟悉急救医疗体系的基本组成形式。 2.了解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 (三)院前急救 1. 概述 (1)了解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2)熟悉院前急救的任务和特点。 (3)熟悉院前急救伤员的分类。 (4)掌握院前急救的原则。 (5)熟悉院前急救的组织与实施。 2. 院前急救管理 (1)了解如何建立急救网络。 (2)熟悉急救管理制度。 (3)了解急救设备的管理方法。 (四)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1.熟悉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方法。 2.掌握急救处理的原则。

急救医学全套教学大纲

《急救医学Ⅰ》 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11150101(第一临床医学院)、11160901(第二临床医学院)、11480015(附四院)、11490014(附属延安 医院)、11500016(附属甘美医院)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Ⅰ 总学时:32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学分:2.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 课考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 网络课程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Ⅰ》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Ⅰ》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 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3. 掌握气道开放、静脉开放基本操作技术及呼吸机的基本使用。 4. 掌握常用急诊操作技术:洗胃、导尿、胸穿、腹穿、心包穿刺、颈托的使用。 (三)掌握各类急症的抢救流程与治疗原则,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加强本科学生的“三基”训练,提高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题.doc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题 1,急救医学的概念 急救医学是专门研究急危重症突发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过程中的相关临床变化规律,及如何使用必耍的手段、仪器设备实施紧急综合救治与预防病悄进展,对生命给予冇效延续支持,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能的一门新兴科学。 2,急救医学的临床特点 1?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 2.保证急救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做到2 4小时不简断。 3.应具备现代化监测条件,能及时发现危机生命的潜在危险因索。 4?根据病悄变化作出快速的判断或诊断,保证急救即时性。 5.进行基本生命支持或高级生命支持的技术与设备条件。 6.具有解决危机生命相关问题的能力,善丁-处理抢救中棘手的问题。 7.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或接待大暈非预期伤病员的预案与纽.织协调能力。 8.对危及生命需紧急处理的患者,不以身份、经济状况作为急救限制条件,首先确保 生命安全。 心脏骤停与复苏 1、心脏骤停: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血液循环即刻中断,进而导致呼吸停止、脑功能丧失的一种频临死亡状态。 2、心脏性猝死: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心脏骤停的直接后果。 3、诊断 1.意识突然丧失,伴或不伴抽搐。 2 ?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

3?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火。 4?心搏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4、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按斥是以连续的有节奏的压力挤压胸骨中下部的1/3。这种挤压通过增加胸内压或直接挤压心脏而产生血流。通过胸外按压把血液循环到帅,伴随适当的人工通气,可把足够的氧气输送到人脑和其他生命器官, 直到完成除颤。 ?体位,仰卧,硕板; ?部位:胸骨中、下1/3; ?手法:肘关节固定,双臂垂直,手学不触及肋骨; ?丿J度:下压深度4-5cm; ?频率:lOObpm; 5、心脏按压有效的指标 1 ?能触及到大动脉搏动或收缩圧〉8kPa(60mmHg) 2?口唇、指甲床及皮扶颜色由发绡转为红润。 3?扩人的瞳孔逐渐回缩或出现睫毛反射 4?呼吸状态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 5?昏迷逐渐变浅或出规挣扎 6、终止心肺复苏操作的指标 1.被抢救者自主呼吸及心搏己经恢复 2?复苏操作已达30min以上而仍呈深度昏迷,且口宝呼吸、心跳一直未能恢复。 3.心电图示波一直呈现直线。 休克 1、定义 休克(shock)指机体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强烈侵袭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全身组织、器官微循环

急救医学

急救医学 第一节概述 急救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综合性医学边缘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美国,1968年成立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CEP),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加强急救工作法案。1979年急诊医学正式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近20年的历史。 1980年10月30日国家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下发了“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 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 目前,绝大多数县以上医院建立了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配备了一定的专业队伍。我国80多个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规模的急救中心,全国统 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 一、现代急救医学的范畴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也称为院外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首先给病人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然后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呼救。 (二)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作为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中对继发于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进行全面监护和治疗。 (三)复苏学 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 现代复苏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生命支持(BLS):(A、B、C:包括气道建立与控制(A)、人工给氧与呼吸(B)、胸外心脏按压(C)。 2.进一步生命支持(ALS):(D、E 、F):其目的是恢复自主循环,包括复苏药物与液体使用(D)、心电图诊断与治疗心律失常(E)、电除颤(F)。 3.持续生命支持(PLS):主要是脑复苏。 复苏学是主要研究如何在心跳骤停后,及时恢复自主循环、促进心脏复跳,及时建立呼吸通道。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公布了最新心肺复苏指南三个步骤:(ABC→CAB)胸部按压(C,compression) 开放气道(A,airway) 人工呼吸(B,breathing) (四)灾害医学 灾害医学:是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灾害是突然发生的,在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同时,也使人群受到伤害。如地震常造成多发伤、感染、休克;洪水造成溺水、胃肠道传染病、眼病、皮肤病;火灾造成烧伤、感染、休克;交通事故如道路、航空、航海等造成的多发伤等等。(五)创伤学 创伤是青年人中第一位死亡原因。2006年全国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8.9万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