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武汉的水文化

谈谈武汉的水文化

谈谈武汉的水文化
谈谈武汉的水文化

谈谈武汉的水文化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通过这个城市的一些地标性建筑或者其自身具备的特质决定的。比如巴黎的时装,维也纳的音乐,罗马的建筑,洛杉矶的好莱坞,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武汉市作为“江城”和“百湖之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武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九省通衢,百湖棋布。武汉市水面面积2117.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水域面积率居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首。全市境内5公里以上的河流165条,总长度2166公里,水面面积471.31平方公里,河流综合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总体水质状况稳中趋好。

近年来,随着“大江大湖大武汉”的中部崛起战略开展,武汉的发展优势和地理位置变得尤为突出。武汉市政府也在梳理一些可以代表武汉的城市文化,如楚文化、知音文化、码头文化、黄鹤楼文化、盘龙城文化、江滩文化等等。这些也确实是武汉的城市文化,但这些文化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水文化,它们都离不开水。可以说水文化是武汉城市文化的母文化。

武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文化和壮丽的水景观。所以武汉有“江城”之称。武汉三镇隔江鼎立,全市现辖13 个行政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4A风景名胜区,市域国土面积8494 平方公里,人口897万。如果制作一张水资源名片,必然要写上这些数字:境内河流165条,湖泊166个,水库272个,水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湖泊面积77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湖泊40个,水域面积约170平方公里。东湖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交通上,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调查分析,湖泊不仅养活了千千万万的武汉人民,而且当之无愧成为我们武汉市最具标志性的特色文化符号。这个特色

文化符号可以从我们武汉城市形象口号中充分体现出来,那就是“大江大湖大武汉”。武汉首先有大江,再有大湖,然后才有大武汉。大江大湖是大武汉的第一构成条件。在一个城市拥有上百湖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唯有武汉。只有湖泊真正属于一座城市,只有湖泊是属于一座城市独有的特色资源,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武汉湖泊纵横,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武汉是典型的傍水城市,现在有166个湖泊,272座水库。如此多的湖泊在全世界各大城市中绝无仅有。

武汉中心城区有40个湖泊。新城区有126个湖泊,这些原郊区的湖泊有的比中心城区的湖泊更大更美。作为城市的湖泊,它具有雨水调节、排洪防涝、养殖、绿化园林、景观休闲的作用,把这些湖泊称之为武汉明珠、武汉之肺一点也不夸张。

三大湖泊造就三大城市文化。在武汉166个湖泊中,东湖、月湖、盘龙湖三大湖泊,造就了江城三大城市文化:楚文化、知音文化、盘龙城文化。

东湖是武汉标志性的景点,也是我国最大的楚文化游览胜地。外地游客来武汉除了去黄鹤楼就是去东湖,除了东湖秀丽的自然景观很受人们的欢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湖的山水孕育了很浓厚的楚文化色彩。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武汉一带属楚地。楚国将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开放多元的有自身特色的楚文化。东湖周边有不少关于楚国遗迹的传说和故事,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楚国的一个贵族,由于政见不合被楚王流放了。他来到今天的东湖这个地方,被东湖的美景所吸引,使他吟颂高歌。后人为了敬仰他建造了行吟阁。

武汉的知音文化起源于月湖。觅知音一定离不开高山流水,那高山流水在哪里呢?在座的许多人一定到过古琴台,它就在汉阳的月湖边。其实这里有武汉最早的城堡。在月湖东畔,有为纪念两千多年前的楚国人士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而筑的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在月湖改造过程中,为弘扬知音文化,特地修建了

一座知音桥,这个桥上也是月湖观景最好的地方。

盘龙城是武汉的城市之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很少人知道有个盘龙湖,而且盘龙湖比盘龙城历史更长。盘龙湖被誉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据清同治年间《黄陂县志》记载,盘龙湖位居汉口北郊,坐落黄陂西陲六十里,千余亩水面拥抱着盘龙古城,犹抱琵琶半遮面。“长江流域第一城”——盘龙城商代遗址,也因盘龙湖而得名。盘龙城遗址是1954年防汛起土时被发现,上世纪70年代正式发掘,列为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一。

武汉湖泊水文化是个有机融和的体系,可以说三镇湖泊文化各有特色,在武昌有以东湖为代表的楚文化,铸就了武昌人的儒雅知性的个性。在汉阳,以月湖为代表的知音文化,形成了汉阳人讲义气、够哥们的气质,这些是知音文化的延伸。在汉口,以盘龙湖盘龙城为代表的武汉城市之根文化,塑造了武汉大城市的脉络。正是这三大湖泊文化体系构成了武汉城市文化的特色符号。

不同的人文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但追根溯源,两江分三镇的武汉,经过世世代代长江水的孕育,也陶冶和激励了一辈辈的武汉人。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武汉首义的红色文化,还有湖北人都喜闻乐见的“楚剧”文化,不论是哪一类的文化,都离不开养育了武汉人无数辈的水文化。作为一名武汉人,为先辈的创造和付出,深深感动,同时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去建设好自己的“大武汉”,愿一代一代武汉人把武汉这座“江城”建设得更美。

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饱含水文化内涵 现代科学的文化观认为:一切有利于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归属于文化。都江堰水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既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也代表着我国悠久文化的精神文明。在这里,水利工程与自然及人文景观良性互补,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水与民风、民俗、水与园林建筑、水与民间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绘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江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都江堰是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最佳组合。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已经树立了以下形象: 1 水资源科学开发形象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都江堰建成使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世无饥谨”的鱼米之乡。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自然位置优越,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运行发挥了引水、分洪、排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以历史悠久,布局合理,经久不衰,费省效宏的特色而闻名于世。它历经二千多年,延用至今,是举世无双的。都江堰不是简单延用而已,它在二仟多年后仍焕发青春,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万亩发展到1993年突破一千万亩,在全国也是第一个突破一千万亩的灌区。同时,还担负着二仟多万人的生活用水、流域内的工业用水、防洪、发电、环境用水等多目标、多层次用水。这表明了都江堰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也表明了新中国水利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2 水利工程形象,任何建筑工程都是凝固的艺术,有蕴藏和孕育文化的功能,在都江堰灌区有现代的坝、渠、闸、桥、水库、渡槽、涵洞等,也有传统的庙宇亭

水功能区划分

水功能区划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水资源工程的经济效益,在满足用水户对水量和水质要求的前提下,使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代的水资源管理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①效益最优。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规划、设计、运用),都要拟定最优化准则,以最小投资取得最大效益(见水资源规划)。②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规划,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两个组成部分,存在互相补给、互相转化的关系,开发利用任一部分都会引起水资源量的时空再分配。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质和储存条件,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③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要重视森林保护、草原保护、水土保持、河道湖泊整治、污染防治等工作,以取得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的效应。④水量和水质统一管理。由于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可用水量逐渐减少,因此在制定供水规划和用水计划时,水量和水质应统一考虑,规定污水排放标准和制定切实的水源保护措施。 管理方法 解决中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三是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管理,有效保护水资源。 四是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 五是加强工程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 六是抓好水域岸线管理,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 七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 八是务实行业管理基础,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常德城市水文化

常德城市水文化 曹先辉 水,是生命的依托,她与人类文明素有难以割舍的情缘。这篇《常德城市水文化》将围绕水讲述常德的故事,诠释桃花源里的城市水的神韵! 人说:“张家界的山,常德的水。”其意是玩转常德的水后,其他地方的水都不要去玩了!因为常德是座水资源十分富裕的城市。据《武陵区志》统计:“全区土地总面积(含柳叶湖)24949.1公顷”,其中“水域8760.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35.5﹪。境内共有大小河流8条,最大的河流沅江发源于贵州东南,它从河洑平山脚下入境后将城区切割成两个自然区。南岸系雪峰山余脉丘陵岗地,俗称前河。这里毗邻著名的“桃花源风景旅游区”。北岸系滨湖平原区,俗称后河。常德主城区就坐落在这里。这里有誉为“中国城市第一湖”的“柳叶湖风景旅游区”。流经城区的还有渐河、马家吉河、三闾港、穿紫河、新河、邵花河、花山河。这些河流与柳叶湖和沾天湖相连贯。此外,这里遍布着沟渠、港湾和塘堰,它们通过水水相连,编织成一张绿悠悠、湿漉漉的水系网络。给这座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有力的排渍容泄能力。也给常德打造了厚重的水文化。 常德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常德的水文化博大精深,她包含了水文明,水精神,水哲学,水文艺,水教育,水法规,水管理,水经营,水技术。据明、清《常德府志》和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 常德老城区除了外有太阳山、河洑平山、德山和城内的大高山、小高山外,还有类似杭州西湖的柳叶湖、沾天湖和城内的东湖(現上、中东湖巷); 有类似苏州小桥流水的玉带河、便河和城内的许多水道、古桥; 有类似济南名泉的许多水泉; 有类似重庆朝天门的许多水岸码头; 更有那星罗棋布的许多水井,如現存的丝瓜井、四眼井、葵花井。《常德城市水文化》将逐一阐释它们的神韵和风采。 常德城市内古代有许多河流、湖泊、塘池。清嘉庆《常德府志·山川考》记载:“玉带河:府西北一里,自火星池(人民路华云宾馆)流至西水关出城外。宋端平间,太守龚颕尝篆“秀水斗门”四字。有仙人海蟾翁曰:‘此秀水河乃武陵一條玉带也,他年必应’。”果然离西水关不远的丝瓜井,就是美丽传说中的刘海居住处。;“便河:在县北界外。合七里桥水,入柳叶湖。《旧志》: 元都监哈珊以民艰于输运,乃从北门外起至潜水十五里,开河以便之,岁旱因以溉田,民甚赖。”;“三闾港: 府东二里,昔屈原游此,故名。”;“东湖:在城内,旧有铁船庙。”;“明月池:府城天庆覌左(現丝瓜井南),旧称放生池,有桥。”;“柳映池:城东报恩观。以杨柳交荫堤上,故名。”;“龙坑(現屈原公园):府西清平门(大西门)外西。”; “火星池(現华云宾琯):府学后。昔传有火星坠其中。”;“龙池:府治前。《武陵记》: 宋谢承为守时有黄龙见郡东水中。承拜表称贺,因以名。”; “白鹤池:府治内。”; “玉斝池:府学东。”; “三雅洞: 在府西。”。此外还有“白马湖”、“乌龙港”、“沙港”、“罗卜港”、“沙河”、“蔡家堰”、“上老鸦池”、“下老鸦池”、“五花洞”、“溷眼洞”等。 古代常德曾是一座泉城,如今却鲜为人知。清同治《武陵县志·卷之三》记载:“双柏泉: 府治内,戒石亭左。明知府杨瑛凿井植双柏故名。”;“清白泉:府堂西北。”;“冽清泉:庆丰坊西。”,“果行泉:大善寺前。”;“圣惠泉: 修真观前,同知吴寅凿。”;“濯剑泉: 修真观内。”;“得一泉: 天庆观前,其水澄澈甘美。”;“江信泉:城西涵碧亭东。”以及“莱公泉”、“竹根潭”等。 据方志记载: 北宋元丰五年(1082),鼎州(常德)主簿李湜在古城墙设置三个斗门,上在清平门(大西门)内后营处(今葫芦口西北)。中在武陵县学(今泮池街)右侧。下在卫署(职业技术学院附二医院)后面(今工人文化宫)。并开有沟渠(护城河)自西向东绕城背和水关相连通,减排城中渍水泄入城濠。迄至清末,它们一直是城内的主要排泄渠道。另有城内东湖(現上、中东湖巷处)在古城墙下建有一隐蔽涵口,供宣泄东湖积水至沅江。其濠沟上建有一座桥,它就是闻名遐迩的“仁智桥”。

水文化校本课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校“水文化”建设及传承的探究与思考大桥中学从一开始建校,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三面环水。 二、博大的水文化精髓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观书有感》。 先说一说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这首借景喻理名诗《观书有感》所说的理。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空云影。这种情景,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而大有收益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经凝缩为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我们现在借用这首名诗来表现大桥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水文化”建设及所取得的喜人效果,则很是形象。朱熹的这首借景喻理名诗《观书有感》与我们大桥中学的“水文化”建设及其传承有着极大地渊源。 在建设“水文化”之初,可以说,我们就是按照朱老夫子在读书方面的做法。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不断地提炼,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水文化”特色。以至于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成绩,而且,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里,教育教学成绩一直进步并一直处于领先,达到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取得这一成绩的“源头活水”,就是让“洪泽湖水文化”形成特色,形成精神特色,滋养心灵。 我们通过开掘,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水文化”的精髓。 1.上善若水——“善”。 对于“水文化”的精髓,我们首先突出其“善”。 这里的“善”,我们有两个层面的理解。 一是“人之初,性本善”之“善”,亦即“善良”之“善”。我们以为无论是“学之初”,还是“教之初”,都是“性本善”的,而且也必须都是“性本善”的。正所谓“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二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善”,亦即态度、方法之“善”。可以说态度“善”了,方法也“善”了,还有什么“其事”不可“欲”的。所以,“其器”“必先利”。我们讲究“水文化”的滋养,本身就是在“先利其器”,是“先利”思想“其器”,是“先利”心灵“其器”,这很重要,事实也证明,我们的“其器”“利”得很“利”。 2.海纳百川——“容”。

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

学术报告《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 发表日期:2008-06-11作者:刘树坤来源:中国水利网评论0条本文章系网络收集转载,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谬误或者任何侵犯权益的地方,请联系QQ 31184 摘要:人类在长期与水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各种载体表达的水文化,中国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内容极其丰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水利建设事业中应当注意发掘和保存优秀的中国水文化,同时要满足现代人对水文化的需求。伴随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水域空间的景观和休闲娱乐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改善水域空间的景观,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也成为现代水利建设应当追求的目标。 1.社会的发展与水利事业的进步 水利事业的发展由来已久,数千年来人们对水利的需求基本保持在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方面。即使如此,限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人们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洪涝灾害一直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类对大江大河的干扰能力也比较小,一直到近代大多数河流还能够保持比较自然的景观和特征。但是在建国后的近五十年,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在得到防洪抗旱的相对安全保障的同时,人们发现,人类活动对这些自然的河流湖泊的干扰过分严重。水系污染、江河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美丽的自然特征消失、……等重大问题相继发生。与此相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河流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人们要求河流能够给社会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除了防洪、抗旱的安全保障之外,在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水环境,8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水域的景观,90年代以来又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社会的要求必然推动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水利建设的同时如何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主流。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水利事业的进步。在湖泊水环境的治理中,比较普遍重视湖泊的生态修复,采用生态技术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如湖滨带的修复、湿地净化、生

生态水文化论文

生态水资源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栖息地对水源的要求越来越低,池塘水的饮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自来水,地下水。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家门前的小河和屋后池塘里的水都是清澈见底的,也没有什么杂草,里面的鱼也是相当多的。每逢放假,同村的小伙就会接伴去钓鱼,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到了农耕时节,秧田里也是可以捉到什么鱼啊虾的什么的。到了夏天,那更是兴奋不已,在池塘里摘莲蓬,在小河里洗澡,那都是我们的乐子。 现在到了大学,回家的时间也少了许多,上次放假回去,在周围转了转,变化可真是不小啊。昔日金色的稻田,如今已是杂草丛生,宽阔清澈的湖水,也只剩下中间巴掌大的面积,水中的草爬上岸来,已分不清哪是路了,更不用说小河小沟了,眼下都是面目全非的。 在武汉读书一两年,也武汉的水资源发展也略知一二,书中说武汉是“百湖之市”,在我看来,已是名存实亡。据武汉水文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仅中心城区就有湖波59个,水面面积273平方千米,2000年统计的湖波数量为41个,水面面积122平方千米,数量减少30%,水面面积减少55%。以近郊的汤逊湖为例,上世纪50年代水面面积56.9平方千米,80年代初减至36.6平方千米,面积约较少36%。一些在世纪80年代面积为0.1-0.6平方千米的小湖,如晒湖、肉沙湖、西湖、北湖静湖等,现状面积以减少至0.05-0.2平方千米,一般减少了50%-70%。 以上表明武汉市湖泊湿地萎缩十分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比较

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蓄水调节功能减弱,产生滞涝灾害的机会增多,受灾程度增加,加重了防洪排涝压力。二是水面大幅减少后,纳污能力衰退甚至丧失,加速了湖泊水质恶化。三是湖泊水面萎缩,改变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特性,特别是水生类植物,水禽等的生存受到破坏,其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亡。再加上工业,生活废水的排放,使武汉市主城区大多数湖泊水质类别为IV类或V 类。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总氮、总磷、高锰酸盐等。根据2003年中心城区27个湖泊水质抽样监测结果统计,总氮超标率为45.1%,总磷超标率为39.2%高猛酸盐指数超标率为21.6%。

川大水文化题库

1.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一地区逐年可以恢复和()的淡水资源。 A.更新B.开采C.储存D.消耗 2.陆地上普遍存在的淡水水体分别是地表水、地下水、()。 A.降水B.海水C.土壤水D.矿泉水 3.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为()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量为223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 A.3.2B.2.81C.1.7D.3.5 4.我国水资源分配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仅占全国的%。 A.81,19B.51,49C.91,9D.70,30 5.表征天然水物理性质的指标主要有温度、嗅与味、色度、浊度、悬浮物质、电导率、()。 A.细菌B.CODC.BODD.溶解气体 6.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定为世界水日。我国将每年的()定为中国水周 。 A.3月22日,3月22~28日B.4月22日,4月22~28日C.5月22日,5月22~28日D.7月 22日,7月22~28日 7.水体由水、水生生物、()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A.悬浮物B.溶解氧C.漂浮物D.底质 8.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 A.灌溉用水B.生态环境用水C.采矿用水D.航运用水 9.我国现行的水质标准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三类,国家、两级。 A.水环境质量标准,地方B.管理标准,地方C.水环境质量标准,国际D.管理标准 ,国际 10.绿色技术分为末端治理技术、清洁工艺、()三个层次。 A.植被恢复B.水土保持C.绿色产品D.环境管理 11.根据建站的目的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水质监测站分为基本站、辅助站、()。 A.重点站B.背景站C.省界站D.控制站 12.《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的管理体制。 A.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B.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相结合C.国际管理与国内管理 相结合D.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 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造成破坏。 A.生态环境B.交通C.通信设施D.农田 14.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 A.航运B.生态环境C.耕地D.河道 15.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doc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水利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力支撑。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以及水利部党组关于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具体部署,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水也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水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水文化建

设不仅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对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会日益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水文化建设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水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让人们对水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断深化;在水利工程建设与水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批水文化产品和具有水文化丰厚内涵的水利精品工程;水利行业精神在水利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弘扬;基本形成了一支分布在各地、各领域的水文化研究队伍,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水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水忧患意识、水资源节约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对优美水环境的生活追求和文化品味不断增强,人水和谐的科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目前,对水文化引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支撑作用认识不足;水利法规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水文化研究与解决中国现实水问题结合不够紧密;水文化的传播还不够广泛深入;水文化建设的成果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我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水问题,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新期

水文化资料

水文化资料 一、关于水: 1、老子在《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他认为高尚的人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看不上眼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具有崇高美德的人,像水那样避高趋下善居人后,不计地位卑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对人善于真诚相待,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无为而治,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以水论道,以“水德”养“人德”,是老子得“道”之道。 2、流水滋润着大地的一切生命。 《管子·水地篇》: “水者何也?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从高山流水,小桥流水到门前流水,落花流水,水无时不在丰富着这个世界。以盘古开天地为始,潺潺的流水就伴着时光吟唱着春花秋月,似水流年,沉舟侧畔,橘子洲头,人生长恨水,双溪舴艋舟…… 水具有的大概品质:恩泽万物的博爱精神------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恩施天下,无欲无私;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无私无欲,公正公平;志存高远的求知精神—博采众长,矢志不移;荣辱与共的团结精神------聚细成河,众志成 城;道法自然的管理精神------少管多理,以文化人… 二、校园文化之水文化 1、水文化系列 水的成语:顺水推舟 水到渠成 水泄不通 杯水车薪 车水马龙 滴水穿石 跋山涉水 似水流年 细水长流 行云流水 如鱼得水 萍水相逢 2、水文化系列 水的歇后语: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冬天吃冷水——滴滴在心头; 竹篮打水——一场空 电线杆子挂暖壶——水平(瓶)高

水文化浅谈-论文

水文化浅谈 姓名郑传凯 学号1514063210 系别水利工程学院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班级2015级 时间2016年5月25日

红纳河哑呀龙潭传说 红纳河简介:位于中国贵州省西南部,是北盘江左岸支流,发源于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猫营镇老凹坡,河源分水岭高程1678.5m左右。西南流经箐口进入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革利乡大岩脚,经镇宁县革利乡罗家湾转向南流,汇于小河龙井流入本寨乡菠萝寨接纳由北而来的水淹坝后转向西北流经呀呀龙潭,再至沙子乡弄染寨东成为镇宁与望谟两县界河,红纳河在镇宁本寨乡张家坝村以上称座马河。红纳河沿镇宁和望谟县边界至镇宁县六马乡八大村北右纳乐纪河后复入镇宁县境,红辣河在乐纪河口至简嘎乡板岩村河段又称乐运河,至镇宁和望谟县边界左纳简嘎河后又称清水河,之后红纳河沿着望谟县与镇宁和贞丰县边界西南流,至望谟县乐元镇云保村北注入北盘江。河长140千米,河道平均比降8。67‰,流域面积2046平方千米。 哑呀龙潭简介:它由大龙潭、小龙潭及出水洞组成。三者都处于一水平面,大龙潭与小龙潭因一小土坡相隔,间距约在400米;大龙潭在小龙潭的上边,小龙潭的左侧是出水洞,出水洞与小龙潭相距约100米左右,它们同处于一个水平面。但出水洞出的水跟大小龙潭出的水总有些不一样,出水洞出的水常年比较清,而大小龙潭遇着大雨季节,就要浑些。 哑呀龙潭以上的河流由于植被遭到大量的砍伐,长年处于断流状态,水田不多。多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水资源比较短缺。而龙潭以下河流水资源丰富,有现代化的电站群,渔业很发达,关于龙潭为河流分界红纳河上下流域水资源的差别,有个关于龙潭古老的传说。 那是在很远古的时候,天下无比的大旱,人间处处火烧火燎,人们像热锅上的蚂蚁,苦不堪言,无所适从。然而天上龙王老儿的行宫里,却是歌舞升平,灯红酒绿,好不热闹非凡,且常年如此,那管你凡间是旱是涝,还是鸡飞狗跳。与他们全无干系。龙王老儿的儿子和媳妇看在眼里,抑在心里,夫妇心想:这不但无聊至极,还会把我们的大好青春给废了,以其如此,还不如到凡间去做点实事,过得充实而有价值些,也会更舒心和幸福些。夫唱妻随,一言敲定,说做就做,立马去见龙王老爹,他同意也得去,不同意也得去。夫妻俩去向父王叩首道:“我

探索水文化

探索水文化 摘要:本文旨在对水文化的一些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与探索,同时由于本人家住渭河边上,所以会着重对渭河水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水文化 1.1文化及其作用 提到水文化,我们自然要先从文化说起。所谓文化,就是人适应环境与创造活动的总和,通俗地说,文化就是人类通过思考所造成的一切,因此也有人把文化称作是“人化”。 文化虽由人所创造,但文化反过来对人类的进步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大了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的主体设计者与承担者,同时又外化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产品物质;往小了讲,文化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个人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社会而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国家而言,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就个人而言,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文化与人类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看中国的文化,纵观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华文化起源于鬼神、术数、天和祖,经历了先秦诸子、两汉、魏晋、隋唐、宋明、明清这么几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如今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 而水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水文化在文化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2水文化的几个表现形式 水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从事水事活动中创造的和水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其内涵自然也是包罗万象的,在本文中我就着重说一说国学与水、科学与水、以及人文与水。 (1)国学与水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派的数量极多,国学常呈现出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特点。根据现在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一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二说“国学”即“以易学为根基发展出来的华夏诸子百家学术”,那么我就主要来谈一谈儒学和易学中德水文化。 A.儒学 儒家认为,水代表了德,人们应该向水学习,君子应该像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地加强道德修养。 水是孔孟思想中重要的意象,也是哲学思想表达的隐喻。就意象与哲学思想的关系而言,水思想并非独立于孔孟哲思之外,而是与孔孟思想紧密联结。孔孟思想 以尚水之动为主轴,流贯其中,呈现出日进不懈、自强不息的直线流动模式。《论语》和《孟子》等儒家代表作中较多地提到了尚动之水与行仁、为政和心性等的关 系。《论语·雍也》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论述了水与行仁的关系。《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论述了水与为政的关系。《孟子》借水喻人性的精辟论述更是对后人影响尤深:“人 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也?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善,其性亦犹是也。” 由此可知,孔孟之水思维除前人所论之政治、心性及治水等范畴之外,更与孔孟理想境界有关。孔孟水思维具有从宗教仪式转化为理性道德的发展脉络。就时间

淮安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淮安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1-11-28 10:50:13 来源:淮安新闻网【大字中字小字】【打印预览】 淮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中,地理位置独特、区域优势明显、自然水资源丰富、水生态环境优美、水人文历史悠久,河湖水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0.37%,是“一块漂浮在水上的土地。淮安,取“淮水安澜之意,八个县区除盱眙县名外,有七个县区,地名都用水。淮安的兴衰与水密切相关,她曾因水而兴,历史上有“壮丽东南第一州、“运河之都、“淮上江南的美誉,也曾因黄河夺淮,饱受洪灾肆虐。一部淮安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兴水史,在此历程中形成内涵丰富的水文化,是淮安地方文化中格外闪光的组成部分。 作为治水兴水的主力军和实践者,淮安水利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挖掘水文化、传承水文化、弘扬水文化方面做足了水文章。我局抓住“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精心筹划开展了系列水文化活动,与河海大学共同编制《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举办“淮安水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动,成功举行了淮安市水利系统第二届职工文化体育运动会,通过《水利之春》文艺汇演、发行《水利淮安》专辑、激情唱响《淮安水利之歌》、征集提炼新时期淮安水利精神、开展18大类49小项文体竞赛活动,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传承了水利文明,丰富了水文化的内涵。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为我们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带来了发展的政策机遇,淮安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展水文化建设,通过各级政府主导,主管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协同,围绕“安全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的治水理念,坚持以“立足水利行业、挖掘水道文脉、彰显水貌特色、提升水城品味为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初成型、五年创特色的要求,推动淮安由“水在城中向“城在水中转变,将淮安的水文化深入挖掘、匠心打造,进一步提升淮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增强区域竞争力,把淮安打造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具有生态特色的碧水宜居城市。 一是物质水文化建设创精品。物质水文化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把物质水文化建成精品,是淮安水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凸显淮安文化底蕴,彰显淮安水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每个水工程、水景观与水环境都具有丰富深刻的历史人文信息,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对这些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社会文化,应该经过仔细考证与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其文化内涵,结合富有淮安风情的史实与传说,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进

滨水城市的水文化品质的塑造与提升

四川建筑 第29卷6期 2009.12 滨水城市的水文化品质的塑造与提升 张贵贤,刘福智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青岛266033) 【摘 要】 阐述了水文化的概念及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分析了滨水城市水文化的埋没与退化甚至破坏,提出塑造滨水城市水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塑造和提升水文化的具体措施,现代城市千篇一律的现状应提起人们的注意,将营造滨水文化作为滨水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水文化; 城市; 文化品质; 塑造; 提升 【中图分类号】 T U984118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08-12-25 [作者简介]张贵贤(1981~),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 1 水文化的概念 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 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水文化的基本含义。广义的水文化就是与水有关的文化,或者说是人们在水务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务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生产能力和产品,是人们对水务活动及其与社会活动各方面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的社会意识。本文所讲的水文化主要是狭义的水文化。 2 中国城市的水文化历史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类告别蒙昧时代走向文明时代城市就出现了。纵观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均可以发现除了个别军事重镇外,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临江滨河而建,这主要是为了城市生产生活取水方便。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又是河流养育的骄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出现了城市建设的高峰,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都城。据考证,这些都城无不依江河而建。齐都临淄,建在淄水之滨,又在淄水和济水之间开凿了淄济运河以便交通;鲁国国都曲阜建于洙泗二水之间;燕国下都易,其城北临易水,南靠中易水等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也都位于江河之滨。 古代的都城均依水而建,现代的城市莫不如此。万里长江干流两岸有大小几十座城市,上游临江的城市有宜宾、重庆、秭归、宜昌等;下游临江的城市有安庆、芜湖、南京、扬州、上海等。其中上海通江海之利居水利要津,经历了一个从黄浦江畔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会的历史过程。 古今城市不仅滨临水系而且城市内也往往水系纵横,故古人有“水系是城市的血液”的说法。城市因水而活。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水息息相关,水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认识水、顺应水和治理开发水资源从而推进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水文化发展的历史。纵观世界历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无不与水息息相关,其中非洲 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的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华夏民族则视黄河为母亲河,它与长江等大江大河一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抒发胸臆。因而传统文化也与水有着不解之缘,赋予水以不同于其它要素以独特的文化。在留存至今的优美诗文中就有很多赏水抒情的佳作,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登高》中“无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诗句无不成为借水抒情的千古绝唱。 古文献中还有大量的警句、格言、成语等,借水表达深刻的哲理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溃,伤人必多”的警句,将民众心声的表达比喻为河中水流的自然流动,不得随意阻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格言,将连绵不断的历史比喻为滚滚不息的长江水,形象而富于理性。而与水有关的成语就更为常见,无一不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的与水有关的文字,都是我国古代水文化的具体展现。 3 水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农耕经济,决定了其与水的不解之 缘。水首先为人们生活饮用,给农耕灌溉提供保障。据史籍记载,最早的城墙是用作防洪作用的堤坝,后来进一步发展,由防水转而“防人”,防御外敌入侵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墙。可见传统文化中的防御思想也是因水而来。水也曾一度成为都城设的一道重要防线。这种防御思想进而延伸了中国人封闭保守,安天知命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进而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 1?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水与水文化解析

水与水文化 水与文学 文学自诞生之初起,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与水有关的诗句可谓是俯拾即是,尤其是在那些歌颂爱情的诗句中,水更是不可或缺的诗歌素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是很好的见证。 江河是先人们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水和文学发生关系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水之自然波动,仿佛爱情的波澜起伏;水之浩瀚深邃,有如生活的深沉广袤。水一方面象征着母亲般爱护和哺育后代的能力,一方面却也是人短暂生命的一个隐喻。 文人墨客们或是借水抒发漂泊无依的孤寂感,或是用水歌颂真挚纯洁的爱情,或是拿水书写绵绵无尽的满腔愁怨,或是通过水生发出青春年华即将远逝的悲叹,或是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寄托在水中,或是在风水占星中力求能够得水为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表面看起来是写景状物的诗歌,其实却内蕴着关于水的人格理想。水在这时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意义指向,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人格载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水都成为一种人格力量的象征,而这种人格理想无疑对文学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发古人人格理想的典范作品,而文中对水的描写更是令后人称道不绝的神来之笔。对不同的气侯时令和自然状况下洞庭湖呈现的不同景象的描写,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当然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水文化特质还远远不止这些,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的水文化在数千年更迭不断的文学中的呈现,是这短短的篇幅远不能穷尽的。这些文字只能做一个开启古代文学中水文化的窗口,从而使得读者能够从中窥见华夏民族水文化的万千气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延伸自己的视野,看到后世文学中水文化一如既往、不绝如缕的精神特质。 水文化正如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一样,它不是历史化的定格,而是不断在随着时间的推演而愈发放射出夺目的生命之光。 水与节日

文化与水文化

文化与水文化 文化与水文化 文化,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而又难于把握的概念。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文化犹如许多细胞构成的一个整体,边缘不整齐、内涵不确定、外延也不确定。目前,对文化的解释和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因此,研究文化的人都要说明所要研究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中华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为了了解水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我们主要从文化概说、水文化的界定、水文化的基本架构和水文化的主要功能等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文化概说 在弄清什么是水文化之前先要对什么是文化有一个大体的 了解。“文”在甲骨文中就像一个人,正面站着,人的胸口有一个交错的图案,意为人在思考某种事情。从“文”的象形含义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文化的含义。“文”的上面是一点,代表太阳,代表天;中间是一横,代表地;下面是一个乂(念义),按《辞海》解释,这个字有两种意思:一是有才德的人,二是治理,安定。如果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也可以把文

化理解为天、地、人的关系,这里揭示了文化的实质是人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的关系。郑玄注《礼记》中说:“文,犹美,善也。”“化”在甲骨文中为一正一反的两个人正倒相对,其意为转化、变化。 “文”和“化”的作用在我国最早见于《周易》(《易经》)。这是一部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影响特别广泛而深远的古代经典著作。《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小序》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它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春秋战国的漫长过程,有伏羲作八卦和孔子作《易传》之说。可见《周易》是经过多人、多时的加工编纂而成,看似一部占卦的筮书,实际上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通过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在《周易》的《贲(奔音)卦第二十二》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唐代的孔颖达在解释这段话时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之谓。”这里的“文”和“化”是分开讲的,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上层建筑。 汉代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刘向,在他编著的《说苑》一书中最早完整地使用了“文化”这一概念。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

中华水文化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其意是“美好的道德像水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别有一番滋味:水,原来具备那么多优秀品格! 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词千篇、丰碑万座。可它不以为然,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洋溢着谦谦君子之风,有品位,有内涵,有境界,在低调中彰显着高贵。 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肩并肩,手挽手,一个方向,一个步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们分开,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盖因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和谐之美,妙不可言。 三曰坚忍。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著的信念不懈地追求,令人肃然起敬。你看那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你看那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你看那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急不躁,千万次地“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实乃“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曰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无私之爱是真爱,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无私之爱是至爱,渡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水任劳任怨;布置“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水殚精竭虑。无私之爱是大爱,仰观天空,一滴水见太阳,却从不与春争艳;俯瞰大地,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却只见物而不见水。因为宽厚所以崇高,因为献身所以美丽,不图索取却回馈丰厚,应了那句“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名言。五 中国水文化(一)水,文明与生命所在 谈起水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这里面既包含着人类对水的感激崇敬之情,也有对水的畏惧和忧虑,还有更多的是与水有关的具体的、确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诸如水滴石穿、出水芙蓉、河同水密、蛟龙戏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等等读者耳熟能详的古代典故和成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印记;在古希腊,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其实描述的是一场巨大水灾后人类劫后余生的经历。在非洲尼罗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尼罗河向我们描述的是古埃及法老的权威和王国文明的强势传播,刚果河则是非洲王国时代和欧洲殖民探险时代的代名词。在中南美洲,玛雅人所创造的古老而神秘的石器、农业、数字和象形文字等文明颇令世人瞩目,而更令人好奇的是这一族群所相传的玛雅预言却大多与水有关。 在古代中国,秦代李冰父子建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作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对当时的水系河流做了大量十分细致的考察和研究,这本名著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可谓是中国古代系统阐述水文化的开端之作。开凿于中国隋代、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作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之一是劳动人民利用水的的杰作。这些都是由水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和

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实施方案

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以“水文化”为主线的小学校园环境建设 九江市浔阳区湖滨小学:秦卫萍一、小学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环境是学校文化的外在体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是思想教育、精神陶冶的依托,是学校理念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品位高雅、匠心独运、个性突出、科学合理的小学学校环境设计可以更好地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突显学校的人文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的基础工程,其主题突出的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活动区文化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对在校师生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 学校应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绿化、净化、美化校园,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起到教育作用,要加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重要场所的文化建设。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图书室(馆)、阅览室、网络教室的设施、设备,充实藏书量,加强图书室、网络教室管理员的培训,健全管理制度,积极向学生开放,让图书室、阅览室、网络教室成为学生吸取文化食粮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建设好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阅报栏等校园文化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校园环境与“上善若水”的校园文化 湖滨小学近年来,校园文化与水牵手,以“上善若水”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传承其“善”、突出其“韧”、彰显其“容”、体现其“勤”,激励湖滨师生以如水的善念,如水的智慧,如水的胸怀,如水的坚韧,如水的柔美,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该校校训“上善若水”是对师生都具有水之品性的期许,让师生都具有向上的精神追求、向善的道德品质,让师生的行为都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有序而行。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人生的源泉。学校教育要如载歌载舞的水,流淌着崇高无私的美好品质,流淌着真诚善良的道德情操。 该校把校风、教风定为“海纳百川,润物无声”,是希望教师要具有水井一样的博大胸怀和奉献精神,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去包容和理解学生;要有敢于听取批评和无私给予的心胸,吸纳更好的想法和意见,关怀生命,做一个胸怀宽阔的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该校把学风定为“滴水穿石,水到渠成”,是希望学生要具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不计其数的水滴目标专一,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水的精神、水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学习贵在坚持、重在积累。用“水到渠成”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要循序渐进,终能成功。 在这种水文化理念的引领下,湖滨小学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均与学校坚持建设和传承“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校园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