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的变异观课报告

生物的变异观课报告

生物的变异观课报告
生物的变异观课报告

课堂教学新层次---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有机交融

我认真观看了赵心红老师的《生物的变异》一节课,受益匪浅。在这节课上,赵老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宜的生活常见的食材,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并结合小组讨论,深入探究,将抽象难懂的一节可具体化、形象化。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研究学生,出奇制胜

赵教师在备学生这一关上确实是下了力气的。一上课就抓住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一曲周杰伦的《稻香》歌曲导入,把本就枯燥、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整合在一起,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用同学们喜欢的名人周杰伦及其妈妈的相片,自然地引出遗传和变异之间的内在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这是到外地学校给陌生学生上课,在心理上,很好地拉近了师生距离,赢得了学生的认可。

赵老师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已有知识引导、启发学生,知识点层层递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堂秩序有条不紊。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变异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把它们下逐渐整体化、科学化。课程一开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填写观察记录表来体会什么是变异、变异怎么描述,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认识,并用数字统计的科学方法引领,总结时,教师注意从多个角度把变异的有关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网,尤其是用概念图形式呈现出彼此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另外,学生个体间在学习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赵老师则是采用了实物的直观观察、文字、图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辅助,就使认知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和收获。

以上做法,如果不是用心地研究学生、理解学生,是不可能做到的。

二、研究教材,勇于创新

我很佩服赵老师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她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大胆地对教学内容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一些书上没有的教学资源。比如,赵老师课件中用了大量图片,这些图片都是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花、鸟、金鱼、宠物狗、猫等生物的漂亮图片,同时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以提升教学资源的观赏性。通过观看这些不同形态的同种生物,得出结论: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遗传物质和环境是造成生物变异的原因。再如把教材中测量花生果实的实验进行改进,把以前的观察成果直接呈现,使数据分析变得简单易理解。而让学生改为观察、品尝各种水果。还有在遗传育种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视频,得出变异的意义: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激励学生探究学习。

三、研究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备课

通过赵老师的备课和上课,可以看出,她在研究教学环节方面同样下足了功夫。本节课的每一小节内容都做到了精心设计,图片、音乐、资料分析的、视频等材料的播放、展示时机,都恰到好处,显然是经过细心准备和精心研究的。形象描述、抽象的理解、直观的探究。例如,对周杰仑母子的描述、变异概念的阐述、各种水果的观察测量;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的交叉使用,由浅入深的知识结构。如视频的播放、花生种子的测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贯穿了科学的学习过程。

另处,赵老师的备课从实物教学材料和视频图片材料的选辑,到课堂环节的设计等都独具匠心。用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且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

生层层深入地开展学习,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游刃有余。

四、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突显研究性学习

赵老师提前准备好了花生、橘子、香蕉、苹果等材料,将学生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都有明确的分工,谁负责操作测量,谁负责观察记录,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同学都有收获,每个学生都受到了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思考、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有序规范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验研究中“科学”、“严谨”的思想在赵老师的引导下“生动”地贯穿其中,生物性状的归类观察、平均值的测量计算彰显了科学研究的态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总之,赵老师的《生物的变异》这节课,整体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励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是一节科学的、理性的、充满研究性学习韵味的成功课例。以音乐《稻香》引入,以变异的应用--杂交水稻相呼应,科学、严谨中,不乏艺术气息。

我认为一节好课应是根据课标要求,利用教材和各种资源,运用各种方法和措施等最终让学生很乐意且很主动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和素养,培养和提升情感。这节课做到了且很到位,更重要的是赵老师能结合教学实践不断研究和探索,并用与时俱进地把研究所得及时指导教学实践,实现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有机交融。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我认为本节课有个别地方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1、探究生物的变异的实验时间是否可以适当缩短些。

2、播放生物种类的视频是否需再做精简。

3、学习效果是否可以进行适量的检测。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安岳县岳新乡中心小学的刘强,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变异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结构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课题、位置:《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从教材第17页至19页) 2、教材的编排: (1)、本课与《生物的遗传》《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共同组成“遗传与变异”单元。这是小学科学课标中“生命世界”领域中的科学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比较一对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找出她们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初步了解个体间存在着差异。然后比较同学间外形特征的差异,揭示变异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种金鱼,康乃馨、玉米等的不同之处。利用图片展现了形态各异的金鱼、千姿百态的康乃馨、颜色各异的玉米的照片。这些动植的外形特征,颜色等各不相同,表现为生物之间也存在变异,说明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部分:查找关于变异的谚语。和遗传现象一样,人们很早已经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创造了丰富的关于变异的谚语和俗语。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第五部分:拓展知识,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学生已学习了生(2 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因为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本课先是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导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变异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3、教材前后联系: 这部分教材是以前面3至5年级科学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植物的一生》;《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等内容为基础,由浅入深来揭示生命的发展历程及其中的奥秘。 4、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同一类动植物的外形特征的差 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3)、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德育目标:(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5、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 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章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教案 (新版)济南版

《生物的变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能够分析生物变异发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遗传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知识,体会到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释生物现象。 【教学重点】 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合作探究、资料搜集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金鱼和金鲫鱼的图片 金鱼美丽的风姿常常让我们驻足流连,但其实他们都是有野生类型的金鲫鱼人工培育的。从图片中可以看出,金鱼和金鲫鱼外形差异很大,你能说出金鱼身体颜色变化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可能说出: 金鱼和金鲫鱼个体间的差异可能是变异的结果。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物的变异》,具体了解有关变异的知识吧!

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 (一)变异的概念 1.玩一玩,找差异 课件展示: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变异的图片 思考: (1)从以上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变异的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并作出描述,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生物世界绚丽多姿的根本原因。 (2)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兔子一家、不同品种的玉米、金鱼等。 2.小发现:我是唯一 (1)推举一位调查员调查有无耳垂、能不能巻舌以及单双眼皮等性状一致的学生,按指导要求做好人数记录。 (2)分析结果:看看人数的变化,最后剩一人。如果我们换一个调查性状再来一遍,推测是什么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 人体性状完全一样的两人是很难找到的,人体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3)在活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就是独特、唯一的个体,其他的生物也是一样独一无二,我们要更加珍爱生命。 3.变异的概念 在我们周围,变异所处可见。那么什么叫做变异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概念。 学生积极展示总结: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做变异。 (二)变异的类型 (过渡)生物的变异和遗传一样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引起这些变异的因素是什么呢?变异又有哪些类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生物的变异》word版 公开课获奖教案 (7)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2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 染色体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 “桥梁”。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三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 状。 2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成有两种,为:DD 或 Dd 3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 婚。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 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 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四 人的性别遗传 1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条+XY 女:44条+XX ) 2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 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 ,女性为XX 。 3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男女 比例大致是1:1。 五 生物的变异 1 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 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 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典型习题: 一 选择题 1“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句俗语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 ) A 遗传现象 B 繁殖现象 C 变异现象 D 进化现象 甜 非甜 甜玉米果穗上所结的玉米粒(A ) 有 有 非甜玉米果穗上所结的玉米粒(B ) 无 有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2.5生物的变异课后拓展训练新版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选择题 1.诱变育种可以改良某种性状,这是因为①后代性状稳定较快②提高突变率,增加变异类型③控制某性状的基因突变成等位基因④有利突变体数目多()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2.基因的随机重组及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分别发生在①分裂间期DNA复制过程; ②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③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④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时期; ⑤配子受精形成合子的过程;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A.①④B.②⑤ C.⑥③ D.①③ 答案:D 3.如果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患者血液输给一血型相同的正常人,将使该正常人() A.基因产生突变,使此人患病 B.无基因突变,性状不遗传给此人 C.基因重组,将病遗传给此人 D.无基因重组,此人无病,其后代患病 答案: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遗传病,红细胞没有细胞器,不携带遗传信息,红细胞的代谢率是很高的,镰刀形的红细胞会随血液运输之后代谢掉,马上会被骨髓中新造出的正常红细胞取代。引起基因突变往往是理化因素引起的。这差不多就和黑发人染了金发又会很快长出黑发是一个道理。 4.下列不属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是() A.果蝇的白眼B.血友病C.短腿安康羊D.猫叫综合征 答案:D 5.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A.基因重组B.染色体数目变异C.染色体结构变异D.基因突变 答案:D 6.生物界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这都要建立在生物丰富变异的基础上。生物丰富的变异主要来源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变化 答案:A

7.基因重组发生在() A.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B.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 C.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中D.通过嫁接,砧木和接穗愈合的过程中 答案:A 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发生在DNA的复制过程中B.基因突变都是有害的,不利于生物进化 C.只有细胞核中的基因才会发生基因突变D.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往往同时突变答案:A 9.下面叙述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的是() A.割除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相互移植,因而部分改变的第二性征 B.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具有特定的形状 C.用生长素处理未经受粉的番茄雌蕊,得到的果实无子 D.开红花的一株豌豆自交,后代部分植株开白花 答案:D 10.引起生物可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有三种: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 ①果蝇的白眼;②碗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④人类的色盲; ⑤玉米的高茎皱形;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答案:C 11.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培育无籽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原理 B.培养无籽西瓜是利用单倍体育种的原理 C.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D.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答案:C 12.取普通小麦(六倍体)的花瓣细胞进行离体培养,所得的植株是() A.单倍体 B.二倍体 C.三倍体 D.六倍体 答案:D花瓣细胞就是体细胞。 13.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这是因为()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材分析: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在教学的建构模式上,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观察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技能目标: (1)学会调查及进行统计。(2)学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3、情感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知道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变异玉米实物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给学生提出问题: 1.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但是有的为什么就很难被认出来呢?(容易认出来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像,难被认出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不像)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不同的地方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揭示课题) (设计目的: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调查探究,初识变异

1.游戏“找不同” (1)找一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进行汇报 2、汇报在课前调查的“自己与父母特征的异同”。 3、通过游戏“找不同”和课前调查“自己与父母的异同”,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4.班级同学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头发是否能卷”等。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 (3)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5、小结: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种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6、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7、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学生之间进行着不同见解的交流) 8、了解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课件出示金鱼、康乃馨、玉米图片,并请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几种玉米,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原来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着变异现象,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设计目的:观察、调查、统计、假设等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探究什么是变异现象。) 三、继续探究,拓展变异 课外知识补充: 1、交流有关变异现象的谚语。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等。(说明人们早已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 2、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3、了解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4、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教案2浙科版必修2

第1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 本课时为必修2的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本课时主要由“基因突变”、“诱变育种”两部分构成。前面三章学习了遗传,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学习了遗传物质如何控制性状的传递以及遗传规律,本章内容是变异,遗传是变异的基础,变异是遗传的补充,本章的内容安排让学生知道生物变异的来源以及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更为后面要学习的生物进化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知识框架而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命观念】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建立结构与功能观,理解基因突变带来的影响。 【科学思维】运用基因突变的原理,提高诱变育种的频率。 【科学探究】探究不同的育种方法,得到更好的育种产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创新意识。 【社会责任】关注育种知识,积极运用生物学原理,指导生产实践。 重点:基因突变、诱变育种 难点:基因突变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知 以太空育种为例,引入诱变育种的概念。 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提高种子变异的频率,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

接下来请各小组就课前准备的材料上来进行介绍。 1.太空育种主要涉及的技术。 2.太空育种特殊的环境有哪些? 3.目前进行太空育种的国家有哪些? 4.太空育种的生物有哪些? 5.太空育种得到的变异个体的特点有哪些? 6.太空育种每次都是成功的吗?是否一定能按照预想的模式得到想要的变异结果? 7.太空育种的食品是安全的吗?变异的原因是? 7.影响太空育种的因素有哪些? 8.太空育种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太空育种这个实例,接近生活,容易与学生引起共鸣,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上课状态,而对太空育种知识的普及以及学习,是本节课的诱变育种的内容之一,也可以解决一些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基因突变 太空育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很自然地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注意这里是基因内部,再次复习基因的概念。 1.基因突变的方式 方式一:碱基对的替换 思考:基因突变为什么常发生在DNA复制时?基因突变对子代DNA的影响? 方式二:碱基对的缺失 方式三:碱基对的增添 思考:碱基对缺失和增添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此处注意缺一对和缺三对的结果不同)2.实例(镰刀型贫血症)解释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六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的变异现象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二课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与它们的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来展开的,但是对于“变异”这个概念,学生的背景知识非常之少,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作为一节概念教学课,其中包含不少的名词、术语,如何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和准确?如何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关系处理本课的教学。 1. 知识与能力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科学知识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科学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载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反之,学生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推测植物是否也存在变异现象后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对多个苹果进行观察,从而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和收集证据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这个结论性的知识。 2.探究与传授的时机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在概念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些传授。在“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概念中“同一物种”、“子代与父代”等术语大部分学生对于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起始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以解释,消除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障碍。当然,我的设计是先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同一物种来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如果发现学生确实有异议后才开始解释的。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又可以扫除概念理解中的障碍,一举两得。而在归纳“变异”概念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事实信息,有了较多事实信息后,我就引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科学处理各种信息:“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水到渠成”的形成“变异”具体概念。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目的 1、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意义(b:识记) 2、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知道) 3、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意义(a:知道)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重组的概念 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 教学用具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了解了性状为什么能够遗传以及性状遗传时遵循的规律。我们知道生物的

性状是由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性状的表现除了与遗传物质有关外,还与外界条件有关。当性状由亲代传递到子代时,不会一成不变,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这是因为生物体不仅具有遗传还具有变异。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表现有差异的现象。那么生物的变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生物的变异又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变异。(一)变异的类型生物的变异有这样两种类型,不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1、不遗传的变异什么情况下的变异不遗传,什么情况下的变异可遗传?生物的表现型与基因型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由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引起的(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这种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主要类型。它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二)基因突变 那么,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怎么产生的?又怎么导致生物变异呢?下面我们以正常的红细胞基因突变形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为例来看一下。1、基因突变的概念 (1)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我们知道,正常红细胞是圆饼形状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变异现象。 教学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1、游戏:同学们,我来考考大家的眼力,我为每组都准备一些相片,请你来找出他们的家人都是谁?是本班的送回本人处。 2、谈话:我们做了一个看相片找家人的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遗传。 3、回忆一下,什么是遗传?学生回答。 4、可是有的同学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的,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么这些不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请你们拿出与家人的照片,找一找你跟父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同桌互动) 小结:看来,我们大家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2、今天我还给你们带来一组特殊的照片,照片中的孩游戏:请你来找出他们的家人都是谁? 学生回答:什么是遗传? 请你们拿出与家人的照片,找一找你跟父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子都是我们学校的,可他们却是双胞胎,知道什么是双胞胎吗?学生汇报已有经验。请你们仔细观察照片,找一找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小组活动) 小结:即使是双胞胎也与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3、那么我们同学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异呢?做一次班级调查,了解同班同学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有多大呢? 提出要求,教师并讲解各特征。 4、从统计结果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小结:同一种外形有不同的特征,有差异。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些外形特征是我们可以看见的,还有一些内在的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 5、我们同学在一起六年了,你们能来说说同学们在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吗? 我们把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出示小黑板,学生理解)教师揭题,板书课题。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生物界的人类有变异现象,猜测一下,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观察图片,学生回答。 (金鱼---形态各异,颜色不同,师介绍金鱼的发展史;玉米---颜色各异,康乃馨-----千姿百态) 2、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3、小结:同遗传现象一样,生物的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学生汇报已有经验。请你们仔细观察照片,找一找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 做一次班级调查,了解同班 同学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有多大呢? 你们能来说 说同学们在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吗? 猜测一下,动 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观察图片,学生回答。 思考: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 的差异?

初中生物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 1.【答题】下列哪一种肤色不能遗传给后代() A.黑种人的肤色 B.白种人的肤色 C.混血人的肤色 D.晒黑的肤色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区别。 【解答】可遗传的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黑种人的肤色、白种人的肤色、混血人的肤色这些都可以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指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晒黑的皮肤是长期在阳光下作业造成的,是环境因素造成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不能遗传给后代。 2.【答题】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性状都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 B.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相同则性状一定相同 C.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D.使用射线处理种子再选出优质高产新品种,其原因是改变了种子的遗传物质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生物的性状有的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如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有的肉眼看不到,如生理特征人的A、B、O血型等,A错误;生物的特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但也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基因组成相同,则性状不一定相同,B

错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不一定会遗传给后代,如隐性的致病基因,C错误;通过高能量、大剂量的γ射线照射或药物处理,使得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再选出优质高产新品种,D正确。 3.【答题】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变异都是可遗传的 B.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C.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D.变异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变异。 【解答】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A错误;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变异,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正说明了变异的普遍性,B正确;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C错误;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不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D错误。 4.【答题】下列现象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A.黑头发染成金黄色 B.经过训练的鹦鹉能学说人类语言 C.太空番茄 D.暗处培养的韭菜呈黄色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学案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预习目标】 1.知道生物的变异及生物变异的类型。 2.了解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3.了解遗传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 【预习过程】 1、温故:谚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天生会打洞”,说明生物都具有的基本特征,老鼠的孩子与其父母的形态、生理特征及行为方式我们统称为,老鼠的后代之所以与其亲代有诸多相似之处,是因为他得到了亲代的;谚语又说:“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生物具有 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通过既能使每种生物的固有特征代代相传,又能向前发展进化。 2、知新:预习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有些变异仅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叫的变异。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越多越好。 (2)有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叫的变异。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越多越好。 (3)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利还是不利呢?说明理由并举出一些例子,越多越好。 (4)你能够说出遗传和变异在实践的应用的一些例子吗?与同桌讨论,课堂上小组积极展示的时候大显身手! 【我的疑惑】 请将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课本上标记或记录在下面。

课内探究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及生物变异的类型。 2.描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3.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 探究点一:变异的类型 1.根据你的观察和理解,请总结出变异的概念。 以及存在差异的现象。 2.变异的类型包括和。引起变异的原因分别是和。(出示图片) https://www.doczj.com/doc/571057285.html,/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cl=2&cm =1&sc=0&lm=-1&fr=ala2&pn=1&rn=1&di=102688509800&ln=1999&word=%BE%D5%B B%A8%B1%E4%D2%EC%CD%BC%C6%AC#pn1&-1&di102688509800&objURLhttp%3A%2F%2 https://www.doczj.com/doc/571057285.html,%2Fupload%2Fcz2010%2Fimages%2F1008%2F04%2F22045412 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vzda8a_z%26e3Bqspjwvij6_z%26e3Bv 54AzdH3Ff7k4tfft5gAzdH3Ffijg2o7AzdH3Fman0ca9&W799&H600&T9670&S274&TPj pg https://www.doczj.com/doc/571057285.html,/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cl=2&cm =1&sc=0&lm=-1&fr=ala2&pn=0&rn=1&di=125379302850&ln=1967&word=%D3%F1%C 3%D7%B1%E4%D2%EC%CD%BC%C6%AC https://www.doczj.com/doc/571057285.html,/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cl=2&cm =1&sc=0&lm=-1&fr=ala2&pn=0&rn=1&di=169853080050&ln=1995&word=%BB%A8%C 9%FA%CD%BC%C6%AC#pn35&-1&di287277550&objURLhttp%3A%2F%2Fpic16.nipic.c om%2F20110930%2F7765701_164040389000_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 zdH3Fooo_z%26e3Bgtrtv_z%26e3Bv54AzdH3Ffi5oAzdH3F8AzdH3FccAzdH3Fc80dnd 9hv89uudu8_z%26e3Bip4s&W1024&H768&T7649&S256&TPjpg 3.结合课本87-88页提供的四幅图片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变异类型,可遗传的变异填写“A”,不遗传的变异填写“B”,并说明理由。 (1)体态优美、颜色艳丽的金鱼是人工选择鲫鱼的变异逐渐形成的,属于;(2)“一家子”狗的毛色各不相同,是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导致的,属于;(3)无子西瓜是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引起的,属于; (4)番茄幼苗的长势不同是由于土壤条件不同造成的,属于属于。 第 2 页共5 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章末过关检测(四) 浙科版必修2

章末过关检测(四) [学生用书P127(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现有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将aabb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 D.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个体比AaBb个体可表达出更多的蛋白质 解析:选B。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AAbb,首先让基因型aabb与AABB杂交得AaBb,然后取AaBb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Ab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单倍体Ab,由于单倍体高度不育,所以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变成可育的二倍体,在此过程中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正确;杂交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若通过杂交育种获得AAbb,则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将aabb人工诱变获得aaBb,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C正确;多倍体植株茎秆粗壮,营养成分含量多,所以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基因型为AAaaBBbb的个体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可表达出更多的蛋白质,D正确。 2.将抗虫基因导入玉米的体细胞中,培育成抗虫玉米新品种。该育种方法属于( ) A.单倍体育种B.转基因技术 C.杂交育种D.多倍体育种 解析:选B。将抗虫基因(目的基因)导入玉米的体细胞中,定向培育成抗虫玉米新品种,属于转基因育种技术,B正确。 3.下列变化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玉米籽粒播于肥沃土壤,植株穗大粒饱;播于贫瘠土壤,植株穗小粒瘪 B.黄色饱满粒与白色凹陷粒玉米杂交,F2中出现黄色凹陷粒与白色饱满粒 C.在野外的棕色猕猴中出现了白色猕猴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第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 解析:选C。A选项属于不遗传的变异,而B选项为基因重组,D选项中多了一条染色体,已超出基因的范围,属于染色体畸变。 4.下列情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①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

初中生物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教案5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2)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类型 (3)描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⑷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类型 教学难点 描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方法阐释 本节课教师主要采用“导、疑、思”问题导学法实施教学,即选择恰当的问题导入教学,学生通过设疑、思考、分析教材或材料后,然后讨论并达成一致结论。“导、疑、思”问题导学法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一种积极有效的形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中还要注意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圣诞节 师:祝同学们圣诞节快乐!同学们你们喜欢电影明星吗? 生:喜欢 师:那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人是谁?(指着大屏幕) 生:成龙 师:这个孩子呢?

生:房祖名 师:房祖名长的像成龙吗?这在生物学上叫什么现象? 生:像,遗传 师:房祖名和成龙长得一模一样吗?这种现象又叫什么呢? 生:不一样,变异 师: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所以亲子间有相似性,即有遗传现象的产生。那变异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问题引导探究层层推进 (一)变异的概念 师:那么什么是变异呢?我们首先来探究第一个主题——变异的概念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变异现象,那么你能举出几个身边的变异的例子吗?比如:双胞胎不尽相同、小猫与母猫的毛色不同、子女与父母身高眼皮等不一样等等,试试看学生争相展示 师:下面再请同学们分析以下四幅图片,注意观察相似性和不同点,你能否整合出变异的概念? 多媒体出示四幅图片:一对绿鹦鹉的四个子女 同一棵树上的五片叶子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变异存在于一家三代之中 师:看完这四幅图片以后,你再思考一下,你与你的父母之间有哪些性状的变异?(多媒体出示问题) 生:我个子高而我的父母身高一般等等 师:那么同学们什么叫做变异呢?那个小组来总结一下? 生:在生物学上,我们把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现象叫做变异。 多媒体同时展示变异的概念。 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生物世界绚丽多姿的根本原因。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一节生物变异的来源第2课时教学案浙科版必修

第2课时 染色体畸变 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染色体畸变 a a 染色体组 a a 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 a a 课时要求 1.结合教材图4-4,举例说明染色体畸变是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并列举生 物变异的类型。2.在阐明染色体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二倍体、 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舟舟,1978年4月1日出生在中国的武汉。他是个先天愚型患者,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舟舟从小偏爱指挥,当音乐响起时,舟舟就会拿起指挥棒,挥动短短的手臂,惟妙惟肖地做出标准的指挥动作,直到曲终。研究表明舟舟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第21号染色体比常人多了1条,即染色体畸变。那么染色体都有哪些变异,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染色体畸变。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1.染色体畸变的含义和类型 (1)含义: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 (2)类型????? 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变异 (1)概念: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

(2)类型及实质(连线) (3)结果:使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4)影响:大多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的死亡。 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据此分析: 1.图①和图②的变异分别发生在哪种染色体之间?属于哪类变异? 答案图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图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图②和图③相比,二者对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答案图②是易位,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图③是基因突变,只是改变基因的结构,不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 3.图①②③中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哪种? 答案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②。 4.能确定图④中的变异具体属于哪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吗? 答案不能。若染色体3正常,染色体4则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若染色体4正常,染色体3则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知识整合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都观察不到,不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染色体畸变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六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1 苏教版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2 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2.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

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3.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三、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板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 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特征1人数特征 2人数 1有耳垂无耳垂 2直发卷发 3单眼皮双眼皮 4舌头能卷舌头不能卷 5大拇指能弯曲大拇指不能弯曲

初中生物公开课教案《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中生物公开课教案《生物的变异》教 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

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学生讨论热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