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课时训练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课时训练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 )

①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理论创新的源泉②体现时代精神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追求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所在④理论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选B。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明体现时代精神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追求,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所在,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材料没有涉及理论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2.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绍剧等剧种的特色,近些年来,更是吸收了西方话剧的元素,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新戏曲。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A.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B.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C.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解析:选C。材料强调嵊州越剧通过继承传统、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戏曲,深受观众喜爱,表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C正确;A、B、D表述都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

3.一位艺术家曾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示是( )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

C.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艺术创新的根本目的

D.实现文化创新就要完全脱离传统文化

解析:选A。材料强调的是创新对艺术的重要性,应选A项。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D两项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C项错误。

4.大型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老诗词与流行音乐创新相结合,为传统古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掀起了全民“诗词热”。《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带领观众领略诗词之美,引起巨大反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大众传媒为文化的即时传播与创新提供了不竭之源

②融入时代性和时尚性,才能增强经典诗词的感染力

③创新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得到认同和传承

④传统文化只要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就具有生机与活力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C。大型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老诗词与流行音乐创新相结合,为传统古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掀起了全民“诗词热”。《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带领观众领略诗词之美,引起巨大反响。这启示我们融入时代性和时尚性,才能增强经典诗词的感染力,推动文化的创新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得到认同和传承,②③符合题意;大众传媒为文化的即时传播与创新提供了条件,实践是文化创新的不竭之源,①错误;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5.漫画启示我们( )

①离开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就是空谈

②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是文化创新的追求

④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能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解析:选C。“你看家本领都没了,还不投降”折射出文化创新不能丧失民族文化的根基,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

6.中国当代艺术家王林旭首创的超象主义绘画在精神上起源于中国古代“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的文化思维,在艺术语言上融西方视觉艺术和中国水墨技巧于一体,其作品多次被选为中国国礼。这说明( )

①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完善

②文化创新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④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选B。“超象主义绘画在精神上起源于中国古代‘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的文化思维”,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③符合题意;“在艺术语言上融西方视觉艺术和中国水墨技巧于一体”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④符合题意;①说法不科学;

②说法片面,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7.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④D.①③

解析:选A。“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材料体现不出。

现代芭蕾舞剧《牡丹亭》是通过西方古典芭蕾舞与中国昆曲音乐的巧妙结合,采用西方艺术传播中国文化的形式,由中央芭蕾舞团携交响乐团共160人组成的强大阵容来完整演绎的。据此回答8-9题。

8.由上述材料可知,《牡丹亭》的成功演绎表明( )

①艺术创新的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②艺术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艺术创新必须是引进与输出的统一

④艺术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进行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由“通过西方古典芭蕾舞与中国昆曲音乐的巧妙结合,采用西方艺术传播中国文化的形式”可知,②④符合题意。艺术创新的过程包括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①观点错误。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9.《牡丹亭》的创作是文化创新的成功范例。这一范例告诉我们,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是( )

A.文化多样性B.文化的交流

C.文化的借鉴D.文化的融合

解析:选A。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A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与题意无关,排除。

10.春节期间,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央视黄金档播出。这一系列节目形式新颖、颇有深度,邀请明星或音乐家,用歌唱方式演绎经典诗词,开播后好评如潮,豆瓣评分一度达到9.3。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当流行遇上诗词,是音乐的创新,更是文化的传承,唱的是诗词,展现的是中华风骨、民族自信。这主要体现了( )

①优秀的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②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③大众传媒能够跨越时空局限,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C。题干中,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当流行遇上诗词,是音乐的创新,更是文化的传承,唱的是诗词,展现的是中华风骨、民族自信。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众传媒能够跨越时空局限,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②③正确;①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

11.目前我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不少,但有关弘扬中华文化精华的优秀作品不多,还没有真正做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启示我们( ) A.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坚持批判继承

B.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解析:选C。要做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就应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故选C项。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给丰厚斑驳的传统文化灌注进理念先进、气质清新的思想灵魂;采取开放包容、择善而从的态度,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这说明( )

①文化交流改变了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文化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④文化创新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材料只是体现了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没有体现出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①不选;“采取开放包容、择善而从的态度,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说明文化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②正确;“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材料说我们要为传统文化“灌注进理念先进、气质清新的思想灵魂”,这表明文化创新要克服“守旧主义”倾向,我们要“采取开放包容、择善而从的态度”,这表明文化创新要克服“封闭主义”倾向,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收集、选择、传递文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极大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网络文学和网络翻译。

对于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恐惧者,有不屑者,也有包容者。而某权威媒体表示,当下重要的不是纠缠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PK中哪方取胜,重要的是中国作家应该努力创作,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因为,读者不会亏待他们喜欢的作家。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了解和吸收世界上最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把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最新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成果传播出去。前者可谓“文化输入”,后者则谓“文化输出”。让这出入通畅的一座关键桥梁,就是翻译。

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你认为中国作家应该如何努力,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26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属于措施类题目,可结合材料信息,从文化创新的途径方面作答。

答案:(1)立足于社会实践,为自身创作寻找智慧的源泉和动力。(6分)

(2)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7分)

(3)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要使作品体现时代精神。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作品创新。(7分)

(4)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作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要复兴,文化当振兴。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的大火让上亿观众领略到了中国诗词之美,紧随其后的《朗读者》第二季重磅归来,给观众带来新的视听享受。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一个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

情感之美;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参与节目的朗读者,既有专家名人,也有普通百姓;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凡人大爱。从主流媒体的报道评论和微信朋友圈里的点击量、转发度看,很有铺天盖地之势。互联网时代,丰富的是传播介质,不变的是核心价值,唯有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文艺作品才能获得大家的喜爱,才能生发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让朗读活动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26分)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文化生活的知识,问题指向如何让朗读活动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属于措施类题目,可结合材料信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大众传媒的作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要求等方面加以说明。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关注朗读,把朗读融入自己的生活。(6分)(2)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借助舞台视觉语言、主流媒体和微信等,让朗读活动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6分)(3)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回顾古今诗词和文学经典,让朗读活动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7分)(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7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