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

能具备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

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属性因素,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性作为与兽性和神性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即生理构造和食欲、性欲等生物本能,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另外,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例如,人类不仅仅有食欲,还有饮食文化,人类的性欲也是与两性间的感情相联系的,并由此产生了家庭。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为自然属性注入了社会内容。所以,如果否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而把人的自然属性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混为一谈。

人 的 本 质 需 求

人的本质需求 人的本质需求分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层面上的需要,如食物、衣服、房屋等等;另一类是社会意义方面的需要,即通常所说的人文关怀。这里简略谈谈后面一个问题。 所谓人文关怀,如交流、理解、重视、肯定、激励、奖励、赞誉、报酬、同情、安慰、看望、开导、帮助、支持等。 小孩需要大人的关怀,下级需要上级关怀,弱者需要强者关怀,人民需要领袖的关怀,领袖需要上帝的关怀,人与人之间都需要这样的关怀。离开了这些关怀,人就会在一种病态的人文环境中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会出现消极、伤害、坠落、犯罪、战争,即便是物质极大满足,丰衣足食,社会也难免走向衰落甚至灭亡。相反,有了这些关怀,人就会在一种健康的人文环境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社会关系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有了这种关怀,个体之间、社会各层面就会变得和谐、健康、充满生机,就会出现关爱、友爱、友好、友情、友谊,社会就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才会幸福,人性美丽的光

辉就会尽情展现。无论过去或现在有许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有的家庭并不富余,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敬如宾,尽享天伦之乐;而不少家庭金山银垛,成员之间彼此猜疑没有信任、理解和关爱,生活得好苦好累甚至破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到团体,大到国家无不如是。 是人就需要人文关怀,我们都是人,都食人间烟火,都需要人文关怀。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所以我们都强烈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朋友们,让我们千万别忘了,更多得给亲人、邻舍、朋友、同学、同事、同类,甚至另类更多的人文关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携手向前,不遗余力,把人文关怀——普通自然而又圣洁高贵的爱——给亲人、给朋友、给邻舍、给同学、给同事、给社会——也给我们自己。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的基础上,坚持从人的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内的活生生现实的人,并得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结论。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在《提纲》第五条,他批判了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明确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这就注定了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只是“感性对象”而非“感性活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本质问题。而马克思则认为人具有具体性和实践性。 2.现实的个人是研究人的本质的立足点 在《形态》中,马恩提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P66-67)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的立足点,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从抽象的类的存在物,转变为在现实之中、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去真正地触及何为人的本质。 马恩认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P71-72)这意味着物质生产才是现实的个人最为重要的特质,是了解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变化发展的关键。 3.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共产党宣言)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5.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他们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P514)需要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人本身的最重要自然属性之一,反映了人类无论怎么发展,归根到底始终还是自然界的一员。人源源不断的新的需要成为人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促使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②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了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把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想发展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 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史,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史。人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人的特殊本质。只有把人的本质问题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探讨才会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才能从特殊的现实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身包括有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由于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因而具有作为一般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物性,例如生育、饮食、新陈代谢等等,这种自然属性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人总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说,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而其中的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因此,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就成为人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本质属性就成为了人的社会性。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加上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具体人性也是不断发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意识及其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过程的构成物,是以其生命为其物质承担者的,在其活动中实现的同他人,同社会的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 每个人的自我,都要依赖于社会集体,通过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而取得自己的存在,自我实现于人类社会的共同活动之中,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不断充实和改变。“由于人们的共同生活条件,人的自我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集团的共性;又因为个人所处的生活条件和从事的活动不尽相同,每个个体的自我又具有某种不重复性和惟一性。如果使人的自我脱离他的全部社会关系,脱离他的活动,脱离构成他实践和认识活动前提的客观世界,脱离他的生存条件,脱离他自己的肉体,这个‘自我’只能是虚幻的想像物。” 正是对自我的认识与探索,才会促使人们进一步寻觅人的价值,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对人生意义的评价。!" 世纪后期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为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统治阶级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价值的说教行为,曾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在当时有其进步作用。但是,这些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在全人类的普遍的外观下,追求资产者的私利。在随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并不存在什么资产者和无产者共同的所谓人的价值。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 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们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来看人,必然把人的价值说成是一种脱离具体历史的、超阶级的、抽象的。而当今,我们认为,对于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把人放在他赖以存在和活动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获得对人的价值的客观评价。因此,历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人的价值观。 所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她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她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些什么责任,作了些什么贡献。自我的价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712964196.html,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 作者:王晓杰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6期 摘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恩格斯称之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费尔巴哈以宗教来确定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出科学的实践观。这使得马克思本人彻底摆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延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人的本质 作者简介:王晓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001-0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被迫迁移至布鲁塞尔后所写的一部提纲式笔记,生前并未发表。在《提纲》中,马克思借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尤其是人本质问题,对自己以前的信仰做了总的清算,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核心建立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完成了世界观上的转变。这也为马克思政治观念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奠定了哲学基础。对此,恩格斯为《提纲》作了高度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理论上的分歧最初是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而最根本的是在人的实践问题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从前的”、旧唯物主义,它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豍”。以此世界观为指导,费尔巴哈就直观地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及其种族的生理构造、起源、特点,把人当做自然人来考察,不能“把人的活动 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豎”,只能借助于宗教来解说人,“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豏”,不是具体的、历史的,而是抽象的、孤立的考察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这种人本学,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豑”。以实践为纽带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摆脱了只发展人能动方面的唯心主义和只从形式上理解对象的唯物主义,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哲学观。 费尔巴哈在谈人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先言说了他的宗教问题,这在《提纲》第四条中完整体现。“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世界。豒”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的费尔巴哈,他与之前的无神论者对于宗教与人的关系上还是有所差别的。费尔巴哈之前的无神论者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于人的无知或是被欺骗而在主观上产生的幻想,例如施特劳斯认为宗教是由当时传教的团体无意识杂凑起来的,鲍威尔认为宗教是由一些有一定宗教目的的人有意识编造出来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浅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来抽象的考察人和宗教的感情,实际上都是具有社会关系的人,宗教感情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仅仅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的类特征出发去揭示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独立的——人的个体。”①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在认识上是一个重要发展,他揭示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来源是社会。社会的环境是具体的人形成的重要条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提及:“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互相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他们的前代所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方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带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的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绝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有这种历史决定的。”通过这段文字是我们了解到人的本质的问题取得了重要发展,马克思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也越来越成熟。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现实的人是以一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人们还发生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上去思考。在全部生产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他决定其他社会关系。其他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阶级关系,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阶级性。同时,社会关系又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生产关系就形成了人的本质。对于认识人的本质,有几层含义:第一,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②。这句话就表明,当人存活在社会中时必然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第二讲人的本质

第二讲人的本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讲主要讲述作为人生主体的人的内涵,人生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在自然与社会的背景下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古老的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是这样讲述的: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兽,传说她在古埃及的提佛城郊外守着路口,对过路者提出一个谜语,猜不中的就要被她吃掉。这个谜语就是:“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谜底是人。后来俄狄浦斯从那里经过,猜出了谜底。于是,斯芬克斯就把自己杀死了。由神话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这也就牵涉到了人的本质问题。 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所以要确定一种事物过程的本质,只有把它放在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整体关系中来考察,才有可能。人的本质是相对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而言的,它必须以动物为对象,与动物作比较,才能确定。的本质是什么?首先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具有自然性,人又属于社会中的人又具有社会性,后者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和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人的属性;而前者则是指这种不同的人们之间相同和共有的东西,即人的自然本性。而无论是后者,还是前者,都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后者是指人的差异而不是指人和动物的差异。在历史和社会之中,人和动物的这种相同之处,只能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如食欲、性欲之类生物学上的本能,而这些本能,是动物也有的。 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类如何认识自身?这些复杂而永恒的哲学问题貌似不切实际,玄远无比,其实它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若人类无自知之明,就有可能被至于毁灭的境地。哲学作为人类系统性和理论性反思自身的一种世界观,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具有人学的性质。当人们想要去探索世界的本源之时,同时也就是在追问自身的本质。在中外哲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哲学家正是因为在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才得以被后人铭记。 一、古今中外对人的本质的探讨 (一)中国的人性之辨 1979年,改革伊始,中国青年潘晓“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提出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点,一时间引起了“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不是自私的?”讨论,大学校园尤甚。实际上中国早就开始了,人性善与恶的讨论,历史上早已有之。 早在春秋战国时,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无恶之说,“食色,性也”,认为人的天生资质就是人生,人性就象水一样,没有善恶之分,“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这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后天道德论。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批评了告子,不能把人性与牛之性、马之性区分开来,由此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就在于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在于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种“善端”,扩展开来就是仁、义、理、智“四德”。在孟子看来,这四端与生俱来,人与人都有,且相同,之所以有的人不能成为善人,就在于他没有努力培养和扩充这四种“善端”罢了。这是先天道德论,是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是错误的。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

关于人的本质

社会文化论文 关于人的本质 人和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也是现代美学的中心问题。 审美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审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需要。所以美的本质,基于人的本质。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中一个关键性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美则不研究人,或者研究人而不研究美,在这两个方面都很难深入。 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人”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重门深锁的禁区,以致于现在要研究这个问题,不得不从头开始。本文的写作,是为寻找出发点面蜍的一个初步的努力,只谈了一个人的本质问题,即便如此也还是感到题目太大。“茫茫大海与无齐,无限行程望欲迷”。不知一叶蓬舟,能得几许? 一 我们关于“本质”的理论,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它是我们把一事物与一切其他事物及其有机整体区分开来加以研究的方法。宇宙本体是一个有机的和生态的过程,一股生生不息的永恒之流,如果没有这样一种

方法,则所有的事物在其终极的意义上将合而为一,而在现象上的多样性将不可理解。 分开来看,一事物、一过程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是有区别的,但不是独立的。 所谓“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所以要确定一中物一过程的本质,只有把它放在与他事物、他过程的整体关系中来考察,才有可能。例如生物的本质是相对于无生物而言的,它必须以无生物为对象,与无生物作比较,才能确定。人的本质是相对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而言的,它必须以动物为对象,与动物作比较,才能确定。 所以关于本质的规定性,不仅来自人类具体地考察各别事物的需要,也来自人类整体地认识世界的需要。孤立的、单独的事物是没有本质的。孤立的、单独的个人也是没有本质的。用马克思的话说,这就叫“无对象的本质是非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怎样超越出动物界,人就怎样进入历史,而形成自己的本质。 所以马克思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这种提法,同现在在我国学术讨论中所通用的“共同人性”这一提法,有重大区别。我们所谓的“共同人性”,是同人的“阶级性”相对而言的。后者是指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坝实价值 [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理解也有不同。对此,我们应该深入马克思的原着,结合他当时的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找出不同历史阶段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内部联系,从而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条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展缓慢,只有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整理解。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 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马克思在他的第一部哲学着作《博士论文》巾就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领域。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肓》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他

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案(一)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示例(一) 人教版 导入新课 我们前边学习的有关内容,概括起来分属于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价值观的,本课书要学习和探讨的则是关于人生观的,那么这三者之间是否是彼此分立、毫不相干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本课书的前言这一段,并翻阅一下本课的节题和框题。 (学生阅读,回答) 通过粗略地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部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本课书的主题侧重人生观,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实现人生价值是需要条件的;人生价值总是与人生目标相联系的,这几部分知识的有机联系,便构成了我们将要学习的这课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投影显示: “人处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细,灵长目,人科。” ─林奈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会者,谓之人”。 ─《列子·黄帝》 提问:以上两段话各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 林奈的观点是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列子·黄帝》则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那么,以上两种关于人的属性的观点,对不对呢?人究竟有哪些属性?人与动物有哪些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 正如林奈所说,人处于动物界,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生物,因而,人必然具有与动物相似之处;即具有自然性。人的自然性有哪些表现呢?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板书)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1)人的自然属性及其表现:人的生存和发展,总会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摘要]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工人异化劳动的现实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 人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把握,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完善过程,其思想发展轨迹较为明显地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 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早期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热衷于从投篮出发去理解事物、解释事物的本质。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把理性看成是世界的本质,而把世界看成是理性的表现。从《莱茵报》时期直到《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基本上还是坚持这种观点。在马克思看来,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合乎理性,而非理性的东西只是形式上的存在,没有现实性,因而也就没有存在的根据。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而人的理性是先验预设的。 然而,资本主义现实的窘境使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抛弃黑格尔的先验本质,从人类的根本存在形式——劳动(实践)出发,去提示人的本质。尽管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使用费尔巴哈的“类”、“类本质”、“类生活”等概念,但马克思《手稿》中使用的类本质概念和费尔巴哈使用的类本质概念在内涵上具有很大的区别。费尔巴哈认为真正人的生活以友谊和爱为前提,这是人的类,人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 人性本质之一: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就是贪婪、恐惧、追求控制欲、追求完美、患得患失、目光短浅、懒惰、冲动、无节制等等弱点,交易者是个天生的失败者。 人性本质之二:人性的固有弱点,可以经过训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弱化、隐藏这些弱点,让他们变得不重要,不至于影响交易,成功的交易者都是训练有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人。 但他们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如果彻底克服了,他们就不是人了。 人性本质之三:一个坏习惯往往是一个舒服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而一个好习惯往往是一个不太舒服的习惯,需要刻意的锻炼才能养成;好的东西容易被破坏,好的习惯随时间、背景、境遇的改变,也呈现出耗散结构;比如小学生做早操一板一眼,很认真,到了中学生,就开始有点变形、偷懒了,再到了大学生更是敷衍了事。 由于市场和人性的本质,推导出市场与交易员力量对比的悬殊性。 悬殊之一:市场的资本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资金及其有限,就好比和一个永远无法战胜的巨大打架,退出的方式只有两种,放弃或者被消灭。交易者只能在局部、暂时、某个层面上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 悬殊之二:市场的时间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时间、精力和运气都是有限的,交易是一种运动,运动就有颠峰期,过了颠峰期,自然就走下坡路,无人例外。如果在过了颠峰之后,不限制交易头寸规模或者干脆功成身退,那么只有被市场消灭。 悬殊之三:交易者无法一次性成功,但可以一次性失败。由于人性的贪婪和盲目自我膨胀,当取得一次巨大胜利之后,并不认为这是市场恩赐,而归结于自己的天才,于是无论赚了多少钱非但不会罢手,还是变本加厉。而一次满仓加上对市场偏见,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赢无法快,输可以是瞬间。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麦柯斯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王成华 [摘要] 人与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并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可以看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就是人的特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个特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人的自然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性人的本质人的特性及其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思考和探讨对于我们认识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是非常有益的。但既然这是个哲学问题,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常问常新、可以永无止境地对其追问的问题。在历史上,每当人和人的社会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人的问题(人的本质、生存、发展等)便凸现出来。人的问题在当代的凸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表征着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和关键时期。因此,在今天,结合人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入反思人的特性、本质、生存等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拟就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作些思考。 我们知道,人是直接从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但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同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或只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偏执一端,都不可能认识人的本质,这也是人们常出现意见分歧的一个关节点。我们认为,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不难看出,人在其与动物的联系和区别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方面特性的有机统一。 一、人与动物的联系——人的自然性 (一)人的自然性 人的自然性是人和一般动物都具有的属性。从生物学上看,人是生物群的一个种类,是一种动物,因而动物所具有的所有特性人都无一例外地具有。动物最基本的特性是:

试论人的本质及其基本内涵

试论人的本质及其基本内涵 ——基于实践唯物主义视域进行的论析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Human 高淑玲曹宇明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摘要: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基本内涵,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且诸说并存的问题。从最基本的理论意义上讲,人的本质及其内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的和关键的问题之一。人作为现实的生命存在、类存在与社会化存在,究其本质就是处在诸种社会关系之中、基于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保持其自身发展的自由自觉的劳动。 Abstract: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is a question of divergent, the person's essence is the important and key issues. As the reality of life, the class exists, socialization, essence of human is free and conscious work which in society,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maintain their own development. 关键词:人的本质;劳动;类存在;人的生命;社会化 Key words: The essence of human existence; Labor ;Class exists ; Human life; Socialized 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视域有其特殊的规定性,马克思用物质生产劳动克服了黑格尔把人作为绝对精神的辩证理性哲学,也克服了费尔巴哈的直观人本哲学,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构成人的本质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物”有机的辩证统一的哲学品质。马克思本人在不同的时域和视域对人的本质有过不同的界定,但是,人的本质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全面的具有普遍性的定义和内涵。本文将以人的类的规定性、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规定性和人的社会化规定性来探讨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处在社会关系中、基于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保持其自身发展的自由自觉的劳动。通过综合和归纳的方法来界定人的本质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重要脉络和途径,只有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对人的本质进行探究和反思,才有可能准确厘清和全面理解人的本质。但从根本上说,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和层次来讲人的本质问题,都不能脱离开实践劳动,实践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最核心的内容,“劳动”渗透和贯穿人的本质问题的始终,只有围绕“劳动”才能清晰准确地界定人的本质的基本内涵。 一、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是人其为人的应当本质 人其为人是因为人具有劳动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具有的本质。人本身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与动植物的存在是不同的,人是感性的、能动的并且是在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是类存在物。人与动植物是不同的,动植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活动,而人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能动的生命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使人拥有自然属性的同时,又拥有了能动性和创造性。当然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类特性有其充分的依据和理由。动物和它的生

人性与人的本质

论人性与人的本质 浙江工商大学黄宏伟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关于人的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性、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种种片面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社会本质。 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 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古代区分人性与物性的直观认识阶段。从古代神话、原始宗教直到古希腊罗马哲学及中世纪的基督教,都属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体质特征,柏拉图就把人定义为“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意识特征。如,基督教把人看作“信仰的生物”。 第二,近代寻找人的“本性”和“本质”的认识阶段。近代思想家不再满足于用直接存在、具体人性来规定人,而开始寻找决定人的普遍性质和深层结构,把它看作具体人性、直接存在的决定者。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人性,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认为人性是从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性。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它由深层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后一种观点的代表有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人”理论,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人超越现象世界,个人必须按照人类普遍的伦理规范去行动的“绝对命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则代表了努力综合二者的倾向。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只有实践才是这种统一的现实基础,因而不可能真正克服上述两种观点的“二律背反”。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了近代哲学对人的片面认识,进一步突出了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创造性、个性和能动性,把人看作是盲目的生命冲动或潜能的自我实现,否定了受理性、伦理必然性的制约,认为人只是一种孤零零的存在和纯粹的可能性。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符号文化学则强调人的被创造性、社会性和受动性,认为人是“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的产物,甚至不过是社会结构之网上的一个“位置”。近现代西方哲学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地位矛盾性的反映,不可能真正克服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社会性和个性、能动性和受动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唱的都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同一“主题歌”:“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3页) 第三,用实践和社会关系科学规定人的本质的认识阶段。这是人类的真正的自我认识,它始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观与人性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社会性和个性、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社会历史实践之中。马克思在理论上解决了前人根本无法解决的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而在实践上真正扬弃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人类解放运动。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 马克思的这三个命题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把握人的本质应当贯彻三者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它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具体本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类”的抽象。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活动的组织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类活动都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如何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的本质作出更明晰的界定?这需要澄清对马克思三个命题的误读。 第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命题,带有人本主义色彩,是不科学的。马克思冲破人本主义的桎梏,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