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育示范校举措

美育示范校举措

美育示范校举措
美育示范校举措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

图解

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

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三)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

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

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

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四)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

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

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

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

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

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

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特殊教育学校美育课程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潜能发展,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

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

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级各类学

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

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

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

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

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

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

(六)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教学计划,实施

课程化管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

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

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中小学校应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严禁

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

三、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

(七)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建立以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按照国家规定

的不同学段美育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内容要求,切实强化美育育人目标,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

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

交流与合作,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

地建设,取得一批美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成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学校美育的整体发展。

(八)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

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九)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艺术院校要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应与学科建设、产业发

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衔接。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专门人才。遵循艺术

人才成长规律,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坚持德艺双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十)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建设,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

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美

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

(十一)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

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进一步办好大

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

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

(十二)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美育专项课题,

并予以一定倾斜。以服务决策为导向,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深入研究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

题,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研究制定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深入开

展美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形成教材更新机制。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研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准入

制度,严格考核要求。探索建立县(区)美育中心教研协作机制,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

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

(十三)采取有力措施配齐美育教师。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普通高校要根据美育课程开设

需要,加快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制定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中小学校美育教师紧缺问题,根据实

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要求,通过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综合改革实践,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美

育教师补充机制,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美育教师。实行美育教师交流轮岗

制度,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挂牌授课等多种形式,鼓励城市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十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各地要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美育

教师的新机制,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师资水平。鼓励成立

校际美育协作区,发挥艺术学科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美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

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美育课程,倡导跨学科合作。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和新老教师互帮

互助机制。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加强经验交流与培训,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中加大对中小学校教师特别是乡村美育教师培训力度,带动各地开展农村美育教师培训。

(十五)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教育部门要联合和依托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选派优秀文化艺术

工作者积极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

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积极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

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继续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团体、非专业的高水平文艺社团有计划地赴高校开展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讲学团开设专题美育讲座。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关工

作室。专业艺术院校要积极在中小学校建立对口支持的基地。

(十六)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为导向,加强对家庭美育的引导,规范

社会艺术考级市场,强化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转变艺术

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

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

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

五、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美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履行发展美育的

职责,将美育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切实抓紧抓好。建立健

全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明确责任,按照职能分工,落实好推进

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十八)加强美育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美育综合改革。研究完善学校美育

工作有关规章制度,使美育制度规则体系能够及时适应实践发展需要,为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十九)加大美育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满足美育发展基本需求,建立学校美育器材补

充机制。各地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场馆建设,将更多的文化建

设项目布点在学校,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各地筹措和利用社

会资金对农村中小学校美育走教教师给予专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

条件等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尽快补齐学校美育的短板。

(二十)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各地要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抓好一批试点地区和试点学校,及时

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制度,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美育工作自评,自评工

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纳入校长考核内容,并通过当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示自评结果。制定

符合高校艺术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各级教育部门每年要全面总结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编制年度报告。教育部应委托第三方机构研究编制并发布全国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

告。

(二十一)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已列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各地要将其作为对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每三年组织一次学校美育质量监测。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美育质量进行监测。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美育纳入督导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工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713342352.html,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 作者:王维生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13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 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成为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全面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236-022001年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这一文件,标志第八次课程改革得到全面启动。经过多年的发展,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也在不断的调整,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素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学中蕴含着许多美育因素,有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题材。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却走向了唯理性主义的极端,使数学教学活动变得抽象、枯燥、冰冷和乏味,学生也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数学当中的美育因素,從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因素1.奇异美。数学的美是千姿百态的,引人入胜的。数学当中的奇异美主要表现在奇特、巧妙、非常规,会让我们体验数学的神奇与魅力。比如,七巧板是我国传统的智力拼图游戏,它可以用七块可以拼成拼成正方形的板以不同的组合方法拼凑成千变万化的形象图案,比如鸟兽、花草、房屋等。此外,还有圆的推导过程以及“鸡兔同笼”等问题都充满了奇妙。2.对称美。对称美是数学当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并且与生活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在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对称美的影子。比如,在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在哪一个角度看圆都是对称的。世界上还有一些著名的对称性建筑,如伦敦塔桥、巴黎圣母院、埃及金字塔等,这些由几何图形组成的建筑充满了对称美。此外,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数与负数等都可以看成“对称”关系。 3.简洁美。简洁是数学当中的重要特征。世界上普遍采用了阿拉伯计数法,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几个数字就可以组合出无限的可能,就好像音乐中的几个音符就能组成一首首华美动听的音乐一样。数学符号都表现出简洁性的特点,方便地呈现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让一些事物化繁为简,这就是数学的魔法。揭示数学的简洁美对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和简约性有着莫大的帮助。 4.统一美。统一性是数学美的重要标志,数学当中的公式和定理就是统一美的最好印证,他们是无数个案例归纳总结出的一般定律,可以解析无数种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归纳和整理,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数学知识,让这些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琴瑟和谐,感知数学的统一美,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帮助。比如最简单的加减乘除之前可以相互转化,和谐共生,就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1.不断加强学习,夯实自身的美育功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要想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首要要有美育的观念以及美育的素质,掌握一定的美学理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美育素质普遍较低,并且在观念上也不重视审美教育,认为审美教育和数学是无关的。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也就不会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教学流程的设计也比较粗糙,对教学语

中国美学 专题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合之美 “和合”思想,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它以 “天人合一”为核心, 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合”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和合 文化,亦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构架和展开。“和合”文化构建了 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对“和”美的追求、对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 和谐基调。 一、“和”、“合”与“和合” 《说文解字》解“和”为“和, 相应也” , 意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配合, 和谐一致。而解“合”为“合, 合口也 , 即口的上下唇和上下齿的闭合, 引申为相合、吻合之意。由于”和“与“合”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融会结合之意, 在这个意义上两者是同义词。在中国哲学中,“合”与“和”往往交互使用。到了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 成为一个整体概念《墨子》有:“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 离散不能相和合。”和合思想在思想家那里, 又成为一种社会学理论, 成为一种调控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论原则, 根据 这个原则, 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各种关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 整体, 只有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协调、和合, 有序组合, 社会有机体才能有效 运行。和合思想与尚中观念又紧密相联。“中”与“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十分重要的范畴,“中”是“和”的本体, 而“和”是“中”的呈现。《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事物发展达到中和状态, 即是《易传》所设想的“保合太和”的理想境界。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依据: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 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姓名:何春葵学号:1000705211 班级:10小教2班 (一)诸子时代。先秦最突出的美学思想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由于伦理美学思想本身的不足, 因此产生了与之对立或相补充的其他学说, 并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而向外辐射的美学思想网络,儒墨的对立与统一形成了使用美学思想, 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儒道的对立与统一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 补充了儒家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人的个性自由的不足; 儒法的对立与统一则形成了重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 确立了美的本质的基本含义, 也使巫史文化向“史”而不是宗教的方向发展, 中国先秦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西汉初年, 民心、军心、政治之心与审美之心都体现出思静的时代要求, 黄老之学将道家的清虚无为纳入儒家思想规范, 进入政治领域。汉代的新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 将“仁”作为经学基本文化的主题, 提倡天地之美乃是人之美。 (三)魏晋。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成为这有一时代著名的玄学命题和美学呐喊; 西晋元康( 291 -299) 年间,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激烈玄风狂放过甚, 大批士子口尚虚诞, 身则放荡不羁, 于是便有“崇有”一说。才性之辩是魏晋清淡命题之一, 即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充满了关于生命的悲剧感, 是这一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文

化。同时, 这一时期, 刘勰5文心雕龙6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美学体系正式建构。 (四)隋唐时期。佛学的中国化, 使渐入的印度佛学原本庞巨的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得以简约, 成为了唐代禅宗的“不立文字”, 对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的由唐人王昌龄所首倡的“意境”本义, 受到了佛教“意境”说的深刻濡染和影响, 艺术审美上的“意境”, 指由一定文本符号系统所传达、召唤的艺术创造与接受的心灵境界。 (五)宋代。宋明理学大量吸收了道佛思想, 具有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特点, 很自然地浸染了道、佛思想中的审美气息,加之理学本身也具有性情逼近的切实需要, 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感悟之域的路径, 程颢、程颐的道学思想, 朱熹的道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王夫之的气学思想就是宋明理学的代表。理学在文论诗论中用道统否定文艺和美学, 同时把人生境界奉为最高的美和乐, 以冷色调和女性化为主流, 理学的修养学是人生论、修养论, 又是一种纯粹精神美学, 宋明理学发展完备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成过程。 (六)清代。王夫之的清代实学的美学思潮, 具有尚物、尚事与尚实的思想与思维是属儒的“实用理性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 (七)近代。世纪之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先驱者最早在国外接触到美学并将其引进国内, 同时对中国传统美学保持一种批判的姿态, 批判“文以载道”的传统功利主义美学, 张扬个性主义和浪漫倾向以疗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育.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无论是生命体自身表现的形状、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一致,还是在生物群体生存过程中体现的多种原则、规律,都蕴藏了丰富的美感.这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生物课堂应是美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让学生认识领悟生物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首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所教的知识与美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去理解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复杂奥妙的生命现象、生命规律.生物教学中有丰富的美育内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世界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生物是自然界中最活跃、最生动的音符,是自然美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地上有茂盛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农田等,是那样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海洋中有各种鱼类、海藻,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春天,

百花争艳,冬天,梅花傲放;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更是多彩多姿、奥妙无穷.生物界形成了自然界最有变化,最有生机的自然美. 2.生物作用的生态美 生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把CO2、H2O等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物,给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的有机养料.同时把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为各类动物提供可利用的能量.为人类社会也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光合作用中吸收CO2产生O2,使大气中O2和CO2的含量保持稳定,多种生物得以生存繁衍,自然界的重要化学变化――燃烧等氧化反应得以进行,人类得以生存发展.形形色色的微生物,是净化自然界的清道夫,他们不断将动植物的尸体、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回到自然界,促进了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3.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美 生物体的构造总是与功能相协调、相一致,精巧的结构总是与高效的功能相吻合.如线粒体是细胞内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要依靠多种酶的催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在线粒体的构造中,内膜向内凹陷,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从而使附着于内膜上的酶增多,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的美术教育是沿着“艺”和“技”两条脉络发展的,对应着美术教育效能的两个侧重面,在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有不少的问题出现,我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薄弱之处,也是眼下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过去的教育方式有的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的要求,如何借助于文化娱乐的丰富多采的活动来进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美育必须担当起新的历史任务。”一九八四年全国美育座谈会上,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就尖锐地提出了这一问题。 一、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 (一)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开始,给学生打好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中国美术教育初级阶段的教育理念。但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语数轻美育、重技能轻创造、重考分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等现象,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接受美术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美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其实直接影响着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2.全社会应重视美育教育,学校应尊重美术教师,安排好美术课程。教师应切实上好美术课,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建立学习的信心,最终让全体学生都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 3.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为小学阶段艺术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初高中阶段 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美育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美术教育是美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导入纯洁、高尚、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学美术教育侧重于审美教育,即以美术欣赏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为数众多的家长和教师片面的认为学生爱好美术及书法就是画画儿,学校开不开美术课和学生懂不懂艺术无关紧要,由此而产生的恶劣影响是十分严重的。由于来自社会的种种因素,导致大多数人对美术教学的误解和偏见,以至使中学美术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由于学校在教学上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及漠视非智力因素或形象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从某种程度上约制学生求知的视野。所以说,这是导致学生想象力渐次削弱的主要症结。 近几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虽然制定了美术欣赏课教材,但少有学校开设,只有为了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始考前美术培训。但学校没有给这些学生分配合理的训练时间,很多学校整个高中阶段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高中美术教育的一种畸形发展,给高中美术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农村美术教育 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诸方面的因素,农村美术教育与城市比较而言,存在着长期落后的状况。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偏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依然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变劣势为优势,

中国现代美术

编写:田开萌审批: 2009-10-19 中国现代美术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现代美术概况,知道中国现代绘画、雕塑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里。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画、油画、版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 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等名词。 【课前预习】 要求:结合课本做完下面的题目,以此完成预习。 一、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中国现代美术,一般是指起始的美术。 中国现代绘画的变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画发生激烈的演变,二是西方绘画(画)的引进并迅猛发展。 1、中国现代绘画的两种类型: 传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法等方面有所发展的中国画,其代表人物有、、等;融合型中国画是指融合的中国画,其代表人物有、等。 2、中国油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油画取得了长足发展,著名油画家的《开国大典》和吴作人的《》是中国现代油画具有典范性的作品。 3、中国现代版画: 中国传统版画是画家作稿,刻工刻版、印工印制的“复制版画”,自20世纪20年代末,将西方版画引进中国并倡导画家自画、自刻、自印的“创作版画”以来,出现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版画家。 4、新品种的中国绘画: 泛指用新型工具材料创造出有别于以往所有样式的绘画。这里主要指基本上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却以西方的造型观念、形式法则、色彩方法创造出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笔墨和技法,又注重诗意和境界的绘画,代表画家有、等,其作品被称为画或画。

二、再现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 中国现代雕塑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的创作揭开了新中国雕塑史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重要雕塑作品有《》、《》等。60年代为政治服务的雕塑取得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80年代“”雕塑成为了中国现代雕塑的主流。90年代产生了一批经典城市雕塑作品,代表作品有《》、《》等。 【课堂探究】 中国现代雕塑的成就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

芭蕾艺术的美学原则

第三节芭蕾艺术的美学原则 占典芭蕾舞是一种系统、科学、规范的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形成了一套科学、 系统、完整、规范、严谨的训练体系,并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的形体及动作姿态完全符合几何构图的科学性。用几何构图的抽象线条来设计动作姿势,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 西方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人们认为西方舞蹈强调人为的形式,而东方舞蹈则顺从自然的形式。但是我们发现在西方舞蹈形式的纯粹抽象中追求的“黄金分割比”也是符合“人体自然”的。“古希腊人认为数学的原理是一切事物的原理,舞蹈作为人体的“动.”,也是存 在于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基础便是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的0.618。又称为“黄金律”或“黄金比”:如头顶至脐与脐至脚底之比:臂宽与躯干之比:下肢长度与上肢长度之比:下肢长与身长之比;眼高与脸长之比;前额到鼻孔的距离与脸长之比等等。”∞在此基础上,最终归纳把它的审美标准归纳为“开、绷、直、立、轻、准、称、美”八个方面。 一、开、绷、直、立 从1661年法国皇家舞蹈院成立时开始建立芭蕾舞的基础,例如四大美学原则中的外开就 是在当时建立的,还有各大学派通用的五个脚的位置也是皇家舞蹈院制定并提出的。而传统的古典芭蕾技术是建立在开、绷、直、立的基础之上,它是一切芭蕾舞动作的基础,只有符合其美学原则,才能称的上是完美的古典芭蕾,下面将“开、绷、直、立”的美学原则进行分析阐述。 “开”就是指身体从肩、胸、胯、膝、跺5大关节向外打开,双脚向外打开180度,最 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的线条,扩大舞蹈动作的范围,增强表现力,同时也增强了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的灵活性。舞者通过芭蕾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使身体可以达到非职业舞者所不及的境界,使身体理想化、完美化、职业化。正如美国著名舞蹈评论家珍妮·科恩指出:“芭蕾的 。古典风格是以脚的五个位工为基础的动作。这五个位置中表现出外开的本质是指两腿以碗关 节处向外旋转。表演时,在舞台有限的空问内炫耀和张扬贵族的气派。”回 “绷”是指将膝关节和踩关节绷直。“绷”也是芭蕾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芭 蕾是一种形体艺术,舞者只有将身体各部位“绷”直,才能使观众有延长肢体原有线条的视觉感,并且芭蕾是一种放射性的艺术,因此必须通过“绷”才能将肢体放射到舞台当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能量聚集在肢体末梢部位,使舞姿更加舒展。例如做Battemt tendu时,脚跟推动脚背、脚尖向外擦出,擦到最远点一直到脚趾尖,同时仍然保持延伸的感觉;在做Battement tendu jete时,脚经过擦地离开地面踢向空中时,要用脚尖的力量带动腿踢出去,绷脚可以延长腿的长度。通过“绷”还可以使肢体各部位的肌肉能量向身体的中垂线上凝聚,也只有通过绷才能使肌肉收紧,从而产生上升的动作态势。这也符合芭蕾曾在一段时期内追求“灵空”,呈现出舞姿轻盈飘逸的艺术魅力, “直”是指双腿膝盖伸直以及后背的垂直,也就是将身体垂直、拉长,使舞姿舒展、优 ,达到完美的长线条视觉造型。同时芭蕾动作在舞台中的运动路线多呈直线形,这也与西人的思维方式有所相似之处,与中国舞的“拧、倾、圆、曲”的审美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如在旋转中,动作时除了全身收紧向上立起外,更重要的是颈、背、腰、臀垂直于地面,力量集中在人体的垂直中心轴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旋转运动起来,如果没有直立也就谈不中心轴,没有中心所有的旋转更是无从谈起。在对“直”的分析中我们会谈到芭蕾的贵族质,这与西方国家的审美思想及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从精神气质的角度来看,要求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依据: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

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 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达到室内设计员和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应有的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学生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在此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的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这在于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同时运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重构中国美学的历史还只是新近的事情。比起中国哲学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开掘。 对于中国是否有美学是一个一直具有争议的问题。在此争论的背后,还隐藏着两种对立的立场,即西化派和保守派。在中国传统思想面临危机和中西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西化派和保守派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前者否认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要求用西方思想取而代之。与此相反,后者中国传统思想的优越性,认为其创造性的转化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这种立场在美学上也是一样的。对于中国的美学传统,西化派否定,保守派则夸大。但对于中国美学的思考应该超出这两种思想的对立,不是从某种预设的立场出发,而是从中国美学自身的历史出发。 事实上,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美学在西方的历史上经历了诗学、感性学和艺术哲学等几种形态,其中尤其是感性学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但中国的美学不是在感性学的意义所使用的。同时中国关于美与艺术的思考也没有形成"知识学",亦即关于知识的系统表达。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都是关于美的思考的体系。而这在中国美学的历史上是无法寻找的。 尽管这样,我们现在还是在谈论中国美学,不过它是在极其宽广的意义上使用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丰富而深刻的关于美和艺术的本性的思考。只要美学不是狭义地规定为感性学,而是可以广义地规定为关于美和艺术的思考的话,那么中国美学的历史就可以得到承认。当然这既要考虑到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共同性,也要考虑到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性。我们要力图避免用西方美学来衡量中国美学,或者是将中国美学西方化。 中国美学的确具有独特的形态。这特别表现在其文本样式方面。中国几乎没有关于美和美感分析的独立性的系统著作,而只有格言般的片言只语。它们主要保存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等思想性的论著中。不过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关于各种艺术门类的论述,如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这些论著既有关于各们艺术门类特性的探讨,也有对于具体作品的赏析。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摘要:小学古诗词教学在美育渗透的过程中存在美育内涵界定不清、美育价值未彰显、美育渗透策略指导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明晰美育的概念,界定语文美育的内涵,明确古诗词的声律美、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等美育价值,重申小学古诗词教学在不同学段的美育要求,进而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即在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感知声律美激发诵读兴趣、感受画面美促成美感体验等策略进行美育渗透,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通过体味语言美品读字词精妙、体会意境美领悟情感表达等策略进行美育渗透。 关键词:美育小学古诗词教学美育渗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渐发展为核心素养教育,审美情趣成了学生在人文底蕴维度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与能力等成了美育层面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受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层次等限制,美育仍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美感的初步形成、审美能力的逐渐提升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成了美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小学古诗词教

学的美育渗透过程中,仍存在美育内涵界定不清、美育价值未彰显、美育渗透策略指导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深入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美育视角和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 一、美育的内涵 (一)美育的概念 美育作为概念本身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但人类的美育思想源远流长。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美育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统一的界定。 当前对美育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近代学者蔡元培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1]二是美育是艺术教育。1981年《汉英词典》释“美育”为艺术教育。三是美育是情感教育。蔡元培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教育大词典》指出:“美育指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3]此外,周庆元教授指出,美育应有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两个基本维度,美育应走向完整[4]。 美育的概念涵盖内容丰富,与德育、艺术教育、情感教

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超越生命的性灵抒怀 转贴 2007-3-3 14:57:19 中国美学──超越生命的性灵抒怀 刘桂荣光明日报 中国传统美学哲思深蕴、艺境澄澈,充盈着生命的妙悟,荡漾着性灵的清泉。但如何体味、领受其中的生命精神?北京大学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立基于三个意义单元:根源论、形态论、范畴论,每个单元集中于五个方面的精髓来讲,诗意浓浓,哲思深厚。道家的冥然物化、自然优游的天全之美;禅宗的圆成自性、空灵静逸的宇宙人生;儒家的激扬蹈励、放矿高举的生命情怀;骚韵的唯美感伤、超迈烂漫的性灵绝响;气化的吞吐氤氲、蓬勃贯通的气脉荡漾。所有这些,彰显着中国美学独有的生命情怀和人生领悟,建构了中国美学的基源性存在,从中透彻着生命的灵动和深邃的蕴涵,使中国美学特有的生命精神灵光四溢。 正如作者所言:“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万物之主宰。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则为中国哲学关心的中心。”作者认为,中国的美学不是西方的感性学或感觉意义上的美学,而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儒家的超越是不离伦常日用,道家的超越是追求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禅家的超越是在纯粹的生命体验中作性灵的适意优游,而在骚人遗韵中,作者拈出“悬在半空”式的超越,亦即挣脱现实,又不离现实,志在飞旋,又不在飞旋本身,因而,这是一只苦难的鸽子,“它不是以挣脱现实苦难作绝尘之飞为特点,而是在飞旋中眷顾,在眷顾中又落在生命的枯枝上”,“他是在霞光中看着血淋淋的沃野,在云雾中打量他无法忘怀的群生”,这种超越既哀怨凄丽,又奇幻纵肆,既超迈阔远,又慷慨悲凉,既高远冷峻,又壮怀炙热,既孤沉而独往,又情系天下苍生。这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1、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出国学习美术的留学生是关作霖。 2、留法画家林风眠赞成东西融合论,经常使用中国传统笔墨创作仕女画,表达形式美和意境。 3、中国画《流民图》的作者是兆和。 4、在解放区新兴木刻运动中,《怒吼吧,中国》是桦创作的版画作品。 5、《三毛流浪记》是漫画家乐平的作品,“三毛”形象家喻户晓,人人喜爱,深受儿童的欢迎。 6、前海派的第一位重要的画家兼书法家、篆刻家是之谦,他的书画艺术开海派风气之先。 7、近代书法家康有为极力提倡北碑,行书用笔凝重稚拙,圆浑苍厚,结体舒展开,气势非凡,笔力苍劲,一扫帖学中靡弱之风。 8、在近代建筑发展中,外滩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9、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思想和外界的大规模接触只有两次:一次是晋以来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 10、南北宗论中,画论家以禅喻画,其中北宗主渐修,以神秀为代表,南宗主“顿悟”,以慧能为代表。 11、清代绘画中,《渔翁渔妇图》是黄慎的作品,该绘画以狂草入画,信笔挥写,用笔流畅,线条大胆泼辣,画面视觉效果格外生动精神。 12、近代绘画中,“海上三任”指的是任熊、任薰和任伯年,他具有极强的写生本领和创造精神。 13、近代画坛中,由于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供不应求,艺术家请人代劳,即出现了代笔现象。 14、海上画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吴昌硕,他的篆刻上溯汉,笔力古厚;绘画上学习青藤、白阳、八大和画派,气势奔腾,设色古艳,别具一格。 15、在留日学习美术的画家中,叔同在美术、戏剧、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

就,中年出家名弘一法师。 16、徐悲鸿创造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现实生活想联系的创作理论,其代表作为《泰戈尔像》、《奔马》等。 17、著名国画家齐白石,其画风具有一种诙谐幽默、通俗村野的特点,而且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传统花鸟画的象征手法。 18、建国以后,联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对我国素描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9、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父亲》是罗中立创作的作品。 20、《百骏图》的作者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他采用了明暗和透视的画法。 21、在社会主义写实风格雕塑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院集体创作的收租院和鹤创作的艰苦岁月。 22、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借鉴传统“六法”的基础上提出“新七法”,“新七法”的容主要是指位置得当、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姿态天然以及轻重和谐、性格必现、传神阿堵等容。 23、天寿的绘画观念可概括为一味霸悍,他在构图、设色、形式感等方面具有明显突破。 24、清代金石学的兴起使得文人治印的风气达到全盛,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浙派和徽派两派风格。 二、名词解释: 25、觉澜社 答:觉澜社是由倪贻德、王济远等于1932年10月在发起的美术社团,其主是引进西方现代主义和现代设计艺术,向西方现代绘画流派学习,试图探索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作接近巴黎画坛的画风。代表艺术家有:秋人、阳太阳、弦等。 26、现代艺术运动 答:20世纪初,学习西方艺术的“洋画”逐渐普及,形成了所谓的“洋画运动”。很多留学过来的青年美术家通过创办学校,投身教育,传播西方文明,“洋画运动”也属于现代化过程之一,在这里统称为现代艺术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周湘、海粟等。 30、清代宫廷绘画 答:这里主要指的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绘画,此时的宫廷绘画正值顶峰,其特点是

美育机制

实验中学美育工作机制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美育的科学性,经常性,连续性,时效性,每所学校都应建立健全美育运行机制. 一、组织学生学习,传播美育知识 学校每一学期应组织学生学习美的知识.通过讲座或广播,电视,墙报,板报,橱窗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宣传,讲解美育的意义,目的和任务,原则,途径和方法;有组织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说明美的本质与特征,审美对象与审美过程,以及感受美,判断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方式方法. 二、组织教师研讨,培养美育骨干 学校应要求所有教师既掌握美育理论知识,又掌握美育操作技能(审美教育的途径,原则,手段).并把班主任和语文,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作为骨干加以培养,使他们具备更高的美育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进而成为学校美育工作的轴心. 三、利用课堂渗透,强化美育措施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学校应该要求各科教师都必须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遵循有意(既注意强化美育意识),有序(既注意美育渗透的计划性,渐进性),有机(既注意多种渗透方法的恰当运用)三原则;且确定三标准,既:没有明确的美育渗透点的教案不属优秀教案;没有美育渗透内容的课堂教学不是优质课;没有体现美育教育的教

师不是优秀教师. 四、利用课外延伸,拓宽美育渠道 课堂美育固然是主渠道,课外延伸也不可或缺.学校和班级应组织课外活动(阅读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或利用自然风光(游览名山大川,欣赏名胜古迹,采集生物标本,考察地质地貌);或借助社会生活(好人好事);或发挥家庭作用(环境,关系,情调,气氛),以此延续和补充课堂美育,实现美育的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五、开展竞赛活动,展示美育成果 学校应一学年办一次"美育节",以集中展示美育成果.应该建立美育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在"创造美"的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佼佼者. 六、开展自我教育,实现美育目标 学校应把指导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各项活动作为进行自我美育的重要形式.除要求学生坚持参加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一系列常规性活动外,还应要求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即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美育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 2016年9月13日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内容提要】在相当长得时刻里,美育被理解为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伴随时代进程,美育从总体上呈现出退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经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进展时期,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 【关键词】美育/中国美育形态/转换 人类早期得美育大多借助于原始得综合艺术.在相当长得传统社会里,美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然而,在不同得时代有不同得实践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美育逐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更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 (一)美育是乐教. 从美育得实践形态来看,中国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得乐教是传统美育最差不多得存在形态.由于诗歌、音乐在上古教育中得地位较为重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诗教、乐教.孔子讲,人一辈子得成长进步之教育大多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们把中国古代得美育称为乐教,要紧是由于乐是早期中国艺术得母体,且具有非常强得综合性.郭沫若讲:“中国旧时得所谓乐(岳),它得内容包含得非常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讲,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能够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欢乐,使人得感官能够得到享受得东西,都能够广泛地称之为乐(注: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见《沫若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可见,古代美育得乐教形式具有鲜亮得情感和趣味性. 所以,古代得美育——乐教绝不只是形式上得情感性,它得形式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浓郁得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得有意味得形式,社会关怀是古代美育形式得最高指向.孔子教其弟子常常“鼓瑟击罄”,然而它得趣味教育得核心则在于“仁”字,因此他又讲“里仁为美”.孟子讲“充实之为美”,所关怀得也是人得道德境地得完善.因此,古代得乐教,又称为礼乐教育,礼为本,乐为体,乐只是礼得手段与途径而已.《乐记》讲,“乐者,通伦理者也”.由此可见,作为古代美育得乐教,是一种以社会得道德关怀为内核得综合性得艺术教育.另外,古代美育——乐教在形式上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交叉性,还具有杂糅性.所谓交叉性与杂糅性是指古代乐教既与其他教育交合而成,而且乐教之中也常含有非美育得成分.格外令人关注得是,六艺教育不是艺术教育,也就不可能是美育了.六艺教育中,乐与书是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礼是伦理教育,属于德育.数是数学教育,属于智育.射与御则属于技术教育.由此可见,古代得“艺”至少有两层意思,即“艺术”与“技艺”.古代得六艺教育,既重视艺术教育,也注重技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得“礼”,所以是不可分离得,而且必须置于六艺之首.显然,古代美育——乐教不只是一种简单得逻辑学上得指称,而是以一个简单得概念蕴含着一种运动得复杂得内在意义得逻辑形式. (二)美育是美术教育. 当美术教育取代传统美育得乐教得时候,美育得内容发生了全然得变化.尽管称美育为乐教得时刻之长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艺术教育”得概念则到近代中国社会才出现,而且与“美育”等概念几乎是同一个时期诞生得.然而,称美育为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则从全然上显示出由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得变迁.这一时期,在保存中国传统得乐教形态得情况下,西方得素描、写生、钢琴、歌剧等艺术形式,也进入了中国教育领域,它标志着中国美育现代形态得全面形成. 专门需要指出得是,在古今社会转换得时期,尤其是晚清到民国初期得中国学术界,美学与美术、审美和艺术是不分得,因此美育与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也差不多通用.这种现象出现得缘故要紧有二点:一点是由于西方人得aesthetic既有美学也有审美得意思,而且西方人在阐述“aesthetic education”所指涉得通常确实是“art education”(注:尤根·哈贝马斯:《现代性得哲学话语》,德国法兰克福1985年版,第45-50页.).另一点是中西融合与古今转换,使中国人在许多新得概念形式面前还处于习惯时期,一时还不可能得到明晰得理解与运用.因此,人

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王佳义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黑龙江哈尔滨邮编:150080 摘要:我国的美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好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时机,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和美术教育的现状,对于合理的理论要吸收和改造。 关键词:美术教育功能目的发展 新时期的学校美术教育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和现代形态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在经历了本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的发端与建构模式时期,五十至六十年代初的重新整合与变革时期,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停滞与恢复时期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近几年,开始进入了全面勃兴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美术专业点大幅度增设,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迅速扩大,专业结构有较大变化,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我过现代美术教育起步晚,底子薄,不少长期将美术视为“准科学”的综合大学也建立了美术专业,作为扩大规模,完善科学教育结构的新思路`心创举.据有关资料统计,1987年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点140个,近6年来,已经增加到了300多个.如今的美术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成为实实在在的“热门”专业.但是,盲目的扩充规模既是一种浪费,也是对艺术教育的诋毁.我国原有的实力美术院校规模不大,招生数目有限,而不具备条件的院校盲目的扩大招生,不仅带来美术教育的自身贬值,接踵而来的是艺术的恶性循环.评价美术教育效果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看其是否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准的美术生.所以我们在对待美术生扩招方面应该持冷静和谨慎的态度 “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对于这类问题,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