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地震中的父与子123公开课教案

17地震中的父与子123公开课教案

17地震中的父与子123公开课教案
17地震中的父与子123公开课教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学生能利用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方法,从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思想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从课文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在品词析句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课件(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

学生:1.充分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熟课文,把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并简单写一写体会。

3.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搜集并阅读颂扬亲情的故事或实例。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

(一)同学们: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在美国洛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灾难,是无情的;亲情,更是无价的。就在这一片废墟中,同样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揭示课题,深情读题,生读课题。

【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读课文上来】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叩响情感和弦

(一)请大家小声快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让你感动的地方标出来多读几遍。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二)老师检查字词

出示:洛杉矶阿曼达混乱昔日废墟爆炸

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

(三)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学生回答,相继板写:父子了不起)

【进一步学习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检查了预习,摸清学情,以学定教】

三、细读品味,掀起情感波澜

这对劫后余生的父子是多么了不起啊!现在就让我们把画面定格在这一片废墟上,聚焦到一个镜头,出现在你眼前、震撼着你的心灵的是谁?是什么情景?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想: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哪些语言行动,感动了你。并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那了不起的儿子感动你的语句。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只要认真读,仔细体会,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悟!

(学生默读课文,边思考边圈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中。)(二)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分享收获的快乐。(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出示课文的有关句子及相应画面。)

父亲:1.我们把镜头聚焦到父亲的身上,那如山的父爱,你感受到了吗?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的爱。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

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

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范读,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学生谈完自己的理解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父亲挖废墟时的情景,(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1.概括:不知疲倦,奋力拯救儿子的父亲,意志坚定,决不放弃,不顾一切,很有毅力;2.具体:父亲的头已经破了流出了鲜血,身上手上也被划出了斑斑血迹,衣服早已破烂不堪,可父亲的目光还是如此的坚定。)

②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挖着。在这三十六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他挖瓦砾时手会被扎破。到处都是小孩血肉模糊的尸体。)当父亲在挖出一具尸体的一刹那,他会怎样?(浑身冰凉、浑身发抖)他会想什么?(这会不会是我儿子呀?不是我的儿子,不是我的阿曼达,我的阿曼达还在等我,于是抹掉眼角的泪光继续挖,这位父亲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痛苦煎熬中继续挖。)

这是饱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配乐读)

【课文中父亲个性鲜明,主要是通过外貌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语言描写,让学生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父亲的品格。

同时出现汶川地震中被废墟掩埋人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感悟文本。】【抓住课文空白处,大胆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掘已有的知识储备,拨动他们的情感心弦,让学生透过文本,体会人物的心情,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父亲不断地在痛苦煎熬中继续挖着,谁来了?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④其他父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播放洛杉矶大地震视频,让学生体会地震中的不安全性,从而感悟父亲的伟大。)【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父亲的伟大。】

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 2.我们把镜头聚焦到孩子的身上,一个年仅七岁的小男孩,他的了不起,你感受到了吗?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

自信,激动。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②此时此刻,你想不想对阿曼达深情地说一句话。

③指导读:多么了不起的小男孩啊!读出你的敬佩来!

【通过阿曼达的语言,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透过词句揣摩阿曼达的心理,以此来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使阿曼达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也丰满起来。】

3.说小练笔:阿曼达说,他不怕,同学们他真的不怕吗?师叙述:同学们都在教室,突然,教学楼像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地狱,只觉得四周是无边的黑暗。耳边是轰隆隆的声音,那是房屋倒塌的声音。还有小孩哭泣的声音。废墟会随时倒塌下来,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我们有理由相信,七岁的阿曼达恐惧过,颤抖过,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并且影响着同学,他是怎样面对这三十六小时,他会对自己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请你写下来,把这个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学生交流: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在想什么?他会说什么?

【读、说、写体现了感悟人物想象的层次性。】

四、回文引读,引发情感升华

(一)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压力,可是他却从不间断对儿子的寻找!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贴:“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引读: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是啊,8小时过去了,他满脸灰尘,双手早已被磨破,可他还在挖着,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12小时过去了,他更加疲惫了,可他人在坚持。(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6.24小时过去了,他的双眼布满血丝,双手早以血肉模糊,可他没有停下来,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7.36小时过去了,父亲仅凭着心中的信念支撑着他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分分秒秒中都包含了对儿子的爱(板书:爱)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二)当教学楼像山一样向小阿曼达压下来。他的脑海里闪现的是(贴: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当饥饿,寒冷,恐惧向小阿曼达袭来。支撑他的还是那句话(生读: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就是这句话让7岁的小阿曼达,顽强地等着。一直等了三十八小时,几乎是39小时的生死离别啊!现在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惊喜,把他们父子俩个,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读父亲的话。你们读阿曼达的话。

【通过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穿起全文,让父亲挖废墟的情景和儿子等的情景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体会故事中蕴涵的情感。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五、课文拓展,延续亲情无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他们之所* 以了不起,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精神,力量,我可以失败,可以牺牲,但我永远不可以被征服,人就需要有这种力量这种精神支撑,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读到这里,回味这个故事的感人至深的一幕,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推荐阅读:《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背影》

(一)引入片段,拓展亲情

1.我今天还特意给大家带来了《背影》的精彩片段,我们来重温一下身边的父爱吧!(投影出示《背影》片段。)请大家轻轻地、深情地读吧。

我们刚才学的这篇课文中的父亲对儿子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爱,那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这位父亲,对儿子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阿曼达父亲的爱是一种强烈的爱,是外显的爱。而《背影》中的父亲是深沉而含蓄的爱,都是伟大的爱!)

2.由这伟大的父爱,我接着又想到了伟大的母爱。由母爱我又想到了唐朝一位诗人描写母爱的一首诗。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

三春晖。

孟郊只是选择了母亲在他远行之前给他密密地缝衣服这么一件小事,来表达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这种事情,这种母爱是惊天动地的吗?但是你能说它不伟大吗?

作业:1读网上文章:《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地震中的撑起》。

2自主作文,回味亲情。写日记:父母的爱

我们每天生活在父母的身边。每天感受着父母亲的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也许你会觉得一切都很正常。孩子们,现在,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做了哪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爱的事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记住,这样的事不一定要惊天动地。

【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激起他们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体现“大语文观”,让语文课堂走向开放,走向课堂之外。】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爱)在一起(信任)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公开课教案

山铝一小姚宗鹏

2008年9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张家口市张北县民乐街小学周文艳 [教学目标] 1、通过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通过语言描写理解儿子的了不起。 3、获得自己对父爱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层次] 1、感受父亲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的承诺。 2、探究儿子对“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信任。 3、思考我们对“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理解。 [教学步骤] 1、读出感悟 2、读出思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继续去感受父爱创造出的伟大奇迹。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正确,流利,有感情,你到达了哪个台阶。 生:我达到了有感情。师:那你从文中随便挑一句话读读。 生读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谈朗读的体会。

师小结:我们也应该像这些同学一样不仅要读出字面的意思,还要走进父亲的心理,读出体会,读出感悟(出示幻灯片)。今天就要把这种方法用到整篇文章的学习中去。 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夸奖这对父与子的句子。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细读品味,感受“了不起” 1.读文,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对父子,起感受他们创造出的生命的奇迹。请默读2—12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并画下来,也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在巡视中发现同学做批注的方法不正确,就及时出示幻灯片中的批注示例,及时的进行纠正。)2.交流父亲的了不起。 下面我们就开始交流吧,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预设: (1)生: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冲”比“跑、走”更急切,更写出了父亲在急切地盼望着儿子能平安的回来。师:就在父亲冲到学校时,那个昔日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时父亲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完整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阅读中,品位作者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几个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3、情感与态度: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激发学生热爱父亲,能够在生活小事中感受父爱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PPT 课时计划:3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10 1、出示一组父子温馨照,请生谈一谈,从这组照片中感受了到什么?你能够想象他们平日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父子关系如何呢?(围绕幸福、温暖、父子关系和谐融洽即可) 2、再出示一组地震后断壁残垣的照片,并出示6个词语,学生自主选择1——2个,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了什么? (1)6个词语:混乱血迹瓦砾废墟爆炸颤抖 (2)先读一读这6个词语,再结合这组地震的图片,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你会想起谁?为什么? 3、小结,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灾难人的感情是脆弱的,人的感情却又是坚强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去认识那里的一对感人至深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概括全文

1、听读课文录音,划出本课生字词。5 B 2、小组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两个问题15 在听读的过程中,你从课文中收获了哪些关于地震的信息?收获了哪些关于这对父、子的信息?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预设一: (1)关于这次地震——有一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这是一场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给很多人造成了伤害。 (2)关于父亲——在学校的一片废墟里,他不顾爆炸和余震的危险,坚持要把儿子挖出来。因为他和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最终,成功救出了儿子。 (3)关于儿子——在地震中,和同学一起被埋,但是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因为父亲和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在等待中鼓励同学坚持下去,最终他与同学都得救了。 (4)父与子的相通之处在于那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引导学生,概括全文P 1)《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同学们的口中慢慢地被讲述出来了,谁能试着来填一填。课文讲述了在()的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的危险,心里想着自己对儿子的承诺——(),他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里救出()的故事。 2)课文讲述了在…… 一位父亲…… 儿子…… 最终…… 三、小结方法 1、生试着总结概括全文的方法 概括全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六要素法,再找出中心句,遵循着这样的顺序,一点点地把文章的脉络理出来。

长城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城优秀公开课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导入 1、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象征,有不少名人慕名而来,这些人都对长城赞叹不已,请看(出示名言: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统拉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指名读。 2、有一个词在他们的话语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是什么( 3、伟大) 4、 对于“伟大”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十分崇高卓越;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非常雄伟宏大) 5、今天,我们一起去伟大的长城游览一番。板书:长城,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划出课文中同样是赞叹长城,出现“伟大”这个词的句子。(回答,并读一读) 6、为什么说长城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认真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请划出相关句子或词语。(板书:伟大的奇迹) 7、 二、精读感知 (一)学习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你认为其中有写长城伟大的词句吗? A、长城的长 (1)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长城的长? a、打比方:把长城比作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这样打比方有何好处(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有何特殊意义把“长龙”换成“长蛇”好不好(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人不屈不饶的精神,成语中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蛇就差远了,“虎头蛇尾、蛇鼠一窝”等,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以此为傲,读读第一句) b、列数字:一万三千里,你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位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万里长城,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吗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图文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 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墨红中心小学施小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于1994年1月17日凌晨在美国洛杉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而在这次地震中,当儿子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的信念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2.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思考这句话的意思,通过提出疑问展开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品读体验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3.分析文中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在具体的品读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父亲的了不起: 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眼神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教师点拨: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爱。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从此时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中你看出了什么) 教师点拨: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双眼布满血丝”是因为父亲许久没睡了,当人处于极度紧张的时候眼睛里会布满血丝;父亲的衣服之所以会破烂不堪,因为被瓦砾、钢筋等尖锐的东西钩破了;“到处是血迹”,说明尖锐的东西钩破的不仅是父亲的衣服还有父亲的身体。④教师小结:可是父亲有没有因为这些而停下来包扎自己的伤口没有,他依然在挖……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呢为什么他不认为没有希望了,因为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长城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1、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象征,有不少名人慕名而来,这些人都对长城赞叹不已,请看(出示名言:设计者太伟 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统拉宾;只有一个伟大 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指名读。 2、有一个词在他们的话语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是什么?(伟大) 对于“伟大”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十分崇高卓越;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非常雄伟宏大) 3、今天,我们一起去伟大的长城游览一番。板书:长城,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划出课文中同样是赞叹长城,出现“伟大”这个 词的句子。(回答,并读一读) 4、为什么说长城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认真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请划出相关句子或词语。(板书: 伟大的奇迹) 二、精读感知 (一)学习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你认为其中有写长城伟大的词句吗? A、长城的长 (1)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长城的长? a、打比方:把长城比作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这样打比方有何好处?(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有何特殊意义?把“长 龙”换成“长蛇”好不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人不 屈不饶的精神,成语中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蛇就差远了,“虎头蛇尾、蛇鼠一窝”等,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以此为傲, 读读第一句) b、列数字:一万三千里,你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位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万里长城,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吗?真是 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出示地图)一万三千里,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的嘉峪关,横贯9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书兴趣。 1、上课时先挂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教师深情诉说: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地震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见真情啊!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向忙碌在灾后救援工作的人们致敬!好请坐! 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3)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长城》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长城》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崇、峻、嘉、峪、瞭、屯、垒、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蜿蜒、崇山峻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长城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词句和资料展示体会长城特点和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教学难点】 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方法】 引导法、品读词句法、资料补充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说一说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说的真棒!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长城谣》,在音乐中感受长城的雄伟。(课件播放歌曲) 补充长城资料。(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是啊,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长城都一如既往的屹立在绵延群山中,今天,咱们就一起去学习《长城》一课,深入的了解长城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课题:17.长城)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一些描写长城的词语。思考: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长城的哪些特点? 2.标注好自然段,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长城的哪些特点?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总结整理:这篇课文从远看、近观和联想三个方面写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并由长城展开联想,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和聪明才智,最后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3.出示带音生字:崇、峻、嘉、峪、瞭、屯、垒、魄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4.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崇山峻岭嘉峪关瞭望屯兵堡垒气魄 (1)各种形式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2)词语理解。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5.理解重点词语:气魄雄伟:气势雄壮而伟大。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高大坚固:很高很大,牢固结实。 6.学习多音字:堡:bǎo(堡垒)pù(十里堡);垛:duǒ(城垛)duò(麦垛)。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城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出自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orG,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 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详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 细巷中心小学孙石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中的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书写课文中的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读中感悟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评价、体会) 一、导入明标 同学们,从刚才的演讲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去感受灾难中深深的父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出示学习目标: 1、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能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自学质疑: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告诉我们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是啊,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势不可挡。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这是一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昔日的欢声笑语,如今已变为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惨烈的变化。孙老师这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后的图片,同学们来看一看。)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五一中心小学刘亚兰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废墟、血迹、绝望、瓦砾、开辟、爆炸、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地震的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的危害。 2.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讨论划分课文层次。

优质课获奖《长城》教学设计

17长城 宜宾凤凰外国语学校陈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简笔画的形式,理解长城的构造。 2. 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4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引入 师:同学们,想猜谜语吗?请猜猜我是谁吧!“我是世界遗产,我属于中国,我像一条长龙横卧在祖国的北方。”生猜。对了,今天我们继续去登长城。板书课题:长城 二、复习生词 1、请生读。 2、开火车读。 三、感知长城 1、引导看图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翻到82页。你从文中这两幅图发现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生答。顺势板书:远看、近看 2、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先结合插图找出文中对应的段落学习你们喜欢的部分,勾画出介绍长城特点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你的体会。 四、品味长城 1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1)学习远看长城的孩子我们来说说远看长城有什么特点。板书:像一条长龙为什么把她比作长龙而不是长蛇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2)学习近看长城的孩子我们来说说远看长城有什么特点。板书:高大坚固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高大坚固呢?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利用简笔画帮助生理解。 五、悟读长城 1 、“不到长城非好汉”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板书:联想 (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然后小组讨论。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案素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案素材 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 1.认识8个生字,会写_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_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7长城公开课配套教学设计

《长城》公开课教学设计 黄杨杨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垛子、嘉峪关、瞭望口、屯兵、堡垒、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顺序及写作特点。 4.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顺序及写作特点。 二、教学难点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大致读顺课文,粗知内容,完成预习单。 (二八老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长城)。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 游一一(生齐: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一一(生齐:长城)。(齐读课题) (二)自读感知,反馈交流 1、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老师想问下,你们对长城的印象是什么?(预设:雄伟、长、坚固等)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直接描述对长城的感受的,找一找。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课件出示)(板书:气魄雄伟伟大的奇迹) 3、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5?读着读着,你们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项气魄雄伟的工程呢?为什么说这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6?同学们,你们提出的两个问题都非常有价值,这节课就让我们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深入的去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再一次打开书,请你认认真真的再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语句。(3)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了长城的,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感受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 7、检查字音: 请把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A、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①A旨名读,注意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读音 ②A注意蜒的写法 ③A齐读这句话 B、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 望和射击用。 ①B旨名读,注意垛子和瞭望的读音 ②B齐读这句话 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读了含有生字的句子,读得都不错,那么把这些句子里的词语单独拎出来,你们还能认识吗?(生:能)那我们就试着读一读它们:出示词语: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垛子、嘉峪关、瞭望口、屯兵、堡垒、气魄雄伟 9、发现观察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师:生字读得都很准确。 (三)深入品读,感受长城的魅力 1 ?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长城的? 出示图片 师:这两幅图里的长城有什么不同? 生:左(远景)、右(近景)(板书:远景、近景) (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借鉴这种手法。 师:你是从哪个自然段读出来的? 生:远景(第1自然段)、近景(第2自然段) 2.品读第一自然段 找出相关句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 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四、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个字组两个词语。好,同学们都非常棒,看样子已经把这些生字掌握了。我们现在继续来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小学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及反思

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四、课后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继续进行课前2分钟交流,谁来说说你所搜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好句子。 师:是啊,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大家又从中感悟出什么。 (学生齐读课题)9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四人一组交流一下。 交流: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3)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4)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