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产品评价 软件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

软件产品评价 软件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

软件产品评价 软件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
软件产品评价 软件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260—1996

idt ISO/IEC9126:1991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product evaluation-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elines for their use

-----------------------------------------------------------

1.范围

本标准定义了六个特性,它们以最小的重迭描述了软件质量。这些特性可以作为进一步细化和描述软件质性的基线。本际准描述了如何使用质量特性来评价软件质量。

本标准正文不规定子特性和度量以及有关测量(masurement)、评级(rating)和评估(asscssment)的方法。本际准符合GB/T 6583-92的质量定义。

注:在附录A中提供了子特性定义的建议,供参考。

本标准的特性定义和相关的质量评价过程模型适用于对软件产品质量需求的确定以及在软件生存期中对软件产品质量的评价。

这些特性运用于各种软件,包括固件中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

本标准供获取(acquisition)、开发(development)、使用(use)、支持(support)、维护(maintenancen)或评审(audit)软件的那些人所使用。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6583-92质量术语(idt ISO 84O2:1986)

ISO/IEC 2382-2O:1990 信息技术词汇第2O部分:系统开发

3.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发评估assessment

为了确定一特定的软件模块、软件包或软件产品是验收合格还是发布,把特定的已成文的评估准则应用到该软件模块、软件包或软件产品上去的活动。

3.2特征features

特征是一软件产品的可识别的性质,该性质与质量特性相关。

注:特征的例子包括路径长度、模块性、程序结构和注释。

3.3固件firmware

载有在用户环境中不能加以改变的计算机程序及数据的器件。包含在固件中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归类为软件;载有计算机程序和数据的电路归类为硬件。

3.4性能等级level of performance

性能等级就是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由一组质量特性的特定值来表示。

3.5测量measurement

把软件质量度量应用到特定的软件产品上去的活动。

3.6质量quality

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能力的情征和特性的总和。(见GB/T 6583-92)

注:在合同环境中,需求是规定的,而在其他环境中,隐含需求则应加以标识和确定。(见GB/T 6583—92,注1)

3.7评级rating

把测量值映射到相应的评定等级的活动。用于确定软件某一质量特性的等级。

3.8等级rating level

尺度中某一范围的值可用来按照明确或隐含的需求,对软件进行分级评定。相应的等级可能与不同的质量观点有关,例如用户、管理者或开发者的观点。这些级别被称为等级。

注:这些等级不同于GB/T6583中定义的“等级grades”。

3.9软件software

与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有关的程序、规程、规则及任何与之有关的文档。

3.10软件产品software product

指定支付给用户的软件实体。

3.11软件质量software quality

与软件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的能力有关的待证和特性的总和。

3.12软件质量评估准则software quality assessment criteria

被用来确定一特定软件产品的总体质量是否能被接受的已定义的和成文的规则和条件的集合。质量由与软件产品有关的评定等级的集合来表示。

3.13软件质量特性softwar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用以描述和评价软件产品质量的一组属性。一个软件质量特性可被细地成多级子特性。

3.14软件质量度量software quality metric

能被用来确定特定软件产品某一特性值的一种定量尺度和方法。

4.软件质量特性

软件质量可用下列特性来评价。

4.1功能性

与一组功能及其指定的性质有关的一组属性。这里的功能是指满足明确或隐含的需求的那些功能。

注:

1)这组属性以软件为满足需求做些什么来描述,而其他属性则以何时做

和如何做来描述。

2)质量定义的注解运用于本特性中的明确或隐含的需求(见3.6)。

4.2可靠性

与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和条件下,软件维持其性能水平的能力有关的一组属性。

注:

1)软件不会老化。可靠性的种种局限是由于需求、设计和实现中的错误所

致。由这些错误引起的故障取决于软件产品使用方式和程序任选项的选

用方法,而不取决于时间的流逝。

2)在GB/T 6583的定义中,可靠性是“…·完成需求功能的能力”,在本文

件中,功能性仅是软件质量诸特性中的一个特性,因而,可靠性的定义

已被扩充为“……维持其性能水平……”而不是“……完成需求功

能……” (见3.4)。

4.3易用性

与一组规定或潜在的用户为使用软件所需作的努力和对这样的使用所作的评价有关的一组属性。

注:

1)“用户”可按最直接的意思解释为交互软件的用户。用户可包括操作员,

最终用户和受使用该软件影响或依赖于该软件使用的非直接用户。易使

用性必须针对软件涉及各种不同用户环境的全部,可能包括使用的准备

和对结果的评价。

2)本标准中定义为软件产品的一组特定属性的易使用性不同于由人类工

效学观点所下的定义,在后者中其他特性诸如效率和效果也被看作是易

使用性的组成部分。

4.4效率

与在规定的条件下,软件的性能水平与所使用资源量之间关系有关的一组属性。

注:资源可包括其他软件产品,硬件设施,材料(如打印纸、软盘)和操作服务、维护和支持人员。

4.5维护性

与进行指定的修改所需的努力有关的一组属性。

注:修改可包括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要求和功能规格说明的变化而对软件进行的修正、改进或更改。

4.6可移植性

与软件可从某一环境转移到另一环境的能力有关的一组属性。

注:环境可包括系统体系结构环境、硬件或软件环境。

5.质量特性使用指南

5.1用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软件质量需求进行定义和对软件产品进行评价(测量、评级和评估)。它包括:

——定义软件产品质量需求;

——软件规格说明在开发期间是否满足质量需求;

——描述已实现的软件的特证和属性(例如用户手册);

——对开发的软件在其未交付使用以前进行评价;

——在软件验收前.对它进行评价。

对于本标准中所描述的特性,目前,仅有少数几种普遍接受的度量。标准小组或组织也许会建立他们自己的评价过程模型以及建立和确认与这些特性相关的且可以抽盖不同应用领域和生存同期阶段的度量方法。当无合适的度还可供使用又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有时也可能采用语言描述或“经验准则”。

为了使用这六个质量特性来定义和评价.还必须制定组织或应用所特有的,或者两者共同特有的等级和准则。

在告知评价结果时.应该说明进行质量评价时所使用的度量、等级以及准则。

尽管没有普遍接受的软件分类体系,但确存在几种被广泛接受的软件类型。对于不同的软件。各个质量特性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例如,可靠性对于任务关键型系统软件是最重要的;效率对于时间关键型的实时系统软件是最重要的;而易使用性对于交互终端用户软件是最重要的。

各个质量特性的重要性也因所考虑的观点不同而异。

5.2软件质量的观点

下面对其中某些观点进行论述。

5.3用户观点

GB/T 6583-92中的质量定义反映了用户观点,本标准的特性定义也反映了此观点。

用户主要感兴趣的是使用软件、软件的性能和使用软件的效果。用户评价软件,对软件内部的各方面或软件是如何开发的情况一无所知。用户的问题会包括:——软件是否具有所需求的功能?

——软件的可靠程度如何?

——软件的效率如何?

——软件使用是否方便?

——该软件转移到另一环境是否容易?

5.3.1开发者观点

由于软件质量特性对需求和验收均适用,故开发过程要求用户和开发者使用同样的软件质量特性。在开发现行软件时,隐含的需求必须反映在质量需求中。

由于开发者负责生产满足质量需求的软件,放他们对中间产品质量以及最终产品质量都感兴趣。为了在各个开发阶段评价中间产品质量,开发者不得不对同样的特性使用不同的度量。因同一度量不适用

于生存周期的所有阶段。例如考虑效率时,用户用响应时间,而开发者在设计规格说明中则必须用路径长度、存取时间和等待时间。一般而言,适用于产品外部接口的度量被那些适用于它的结为的度量达所取代。

开发者的观点还必须体现维护软件者需要的质量特性观点。

5.3.2管理者观点

管理者也许更注重总的质量而不是某一特性,为此须根据商务需求对各个特性赋于权值。

管理者还需要从管理的准则.诸如进度拖延或成本超支。与质量的提高之间进行权衡。因为他希望以有限的成本、人力和时间使质量达到优化。

5.4评价过程模型

图1 表示用本标准中定义的质量特性来评价软件质量的主要步骤。由于图1的高层次性,故一些具体的过程(如度量分析和确认)均未示出。

图1 评价过程模型

这过程由三个步骤组成:质量需求定义、评价准备和评价过程。这个过程可应用于软件产品每个组成部分的每个合适的生存期阶段。

5.4.1质量需求定义

第一步骤的目的是根据质量特性和可能的子特性来规定需求。需求表达了环境对被评价软件的要求,必须在开发前就被定义。当软件产品分解成若干主要组成部分时,从总的产品需求衍生出来对各个组成部分的需求就可能有所不同。5.4.2评价准备

第二步骤的目的是准备好评价基础。

5.4.2.1发质量度量的选择

对质量特性进行定义所采用的方式不提供对它们的直接测量,需要建立与软件产品的特性相关的度量。与某一特性相关的每个可定量的软件特延和软件与其环境的每个可定量的相互作用均可作为一个度量。

度量可以因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开发阶段而异。由于根据用户观点所采用的度量是关键的,故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度量应与用户各自采用的度量相关。

5.4.2.2等级的定义

对可定量的特征可以用质量度量来定量地测量。测量结果即实测值可映射到某个尺度上,这个值并不表示满足的程度。为此,这些尺度必须分割成对需求的各个不同满足程度的区域(见图2)。因为质量

与给定需求有关,故不可能有通用的等级。每一次具体的评价中都必须对等级进行定义。

图2测量和评定等级

5.4.2.3评估准则的定义

为了评估产品质量,必须把不同特性的评价结果加以归纳。评价者必须为此制定一种规程,例如使用决策表或加权平均法。这种规程通常还包括其他方面,诸如在特定环境下对软件产品质量评估有影响的时间和成本等。

5.4.2.4评价过程

评价过程模型的最后步骤又细化为三步,即测量、评级和评估。

测量

测量是把选定的度量应用到软件产品上去进行的活动。测量结果就是度量尺度上的那些值。

5.4.2.5评级

在这一步中,确定某一测量值的等级(见图2)。

5.4.2.6评估

评估为软件评价过程的最后一步。在这一步中,把一组评出的等级加以归纳,其结果就是一份软件产品质量报告。然后将归纳的质量与其他方面诸如时间和成本进行比较。最后管理人员根据管理准则作出决策,决定对该软件产品是否通过验收,或者是否发行。

软件项目质量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 1、软件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就是管理者在对软件质量进行一系列度量之后做出的各种决策,促使软件产品符合标准。在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中,质量管理总就是围绕着质量保真该过程与质量控制过程两方面。质量保证就是在项目过程中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确保项目满足相关的标准。质量控制就是采取适当的方法监控项目结果,确保结果符合质量标准,还包括跟踪缺陷的排出情况。质量控制就是确保项目结果与质量标准就是否相符,同时确定消除不负的原因与方法,控制产品的质量,及时纠正缺陷的过程。质量控制就是对阶段性的成果进行检测、验证,为质量保证提供参考依据。软件质量控制主要就是发现与消除软件产品的缺陷。质量控制的方法有技术评审、走查、测试、返工、控制图、趋势分析、抽样统计、缺陷追踪等。 质量保证的三个要点就是: 1)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定期对项目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2)通过评价来推测项目最后就是否能够达到相关的质量指标。 3)通过质量评价来帮助项目相关的人建立对项目质量的信心。 2、软件管理系统质量计划 2、1导言 教务管理系统的质量计划就是确定哪种质量标准适合该项目并决定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过程。说明了该项目管理小组具体执行它的质量策略,该计划可以作为软件质量工作指南,帮助项目经理确保所有工作按计划完成。 2、2项目组织机构 在项目实施期间成立项目质量保证组织,该组织由质量保证人员与项目经理等组成。项目经理负责质量监督工作及项目进展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把关,开发经理负责质量控制的工作,质量保证人员负责质量保证的工作。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2、3项目质量保证组织职责 2、3、1高层管理 高层管理就是公司负责质量的高级管理,其质量职责如下: 1)受理项目内不能解决的不符合问题,必要时与项目经理协调。 2)负责听取质量保证组的工作报告,评审质量保证活动与结果。 3)参加有关质量保证过程改进的评审。 2、2、2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的质量职责如下: 1)评审质量计划。 2)与质量保证人员一起协商不符合项问题的纠正措施,并安排资源实施纠正措施。 3)定期或事件驱动地评审质量保证活动与结果。 2、3、3项目质量保证人员 质量保证人员的质量职责如下: 1)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包括对项目实施过程与工作产品进行监督检查。 2)实施项目组成员的质量保证培训。 3)制定质量保证计划。 4)按计划实施审计活动,依照质量保证计划执行评审/审计,并记录执行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项目评价质量指标说明

项目评价质量指标说明 一质量管理的依据 1 过程质量管理 对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开发过程质量有保证,最后开发出来的软件的质量就会有保证。对开发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符合软件工程的原则:“缺陷越早发现越早修改越经济”。 2QA和SEPG、QC的区别 SEPG:制定过程,实施过程改进; QA:确保过程被正确执行 SEPG应当提供过程上的指导,帮助项目组制定项目过程,帮助项目组进行策划;从而帮助项目组有效的工作,有效的执行过程。如果项目和QA对过程的理解发生争持,SEPG作为最终仲裁者。 如果将一个软件生产类比于一个工厂的生产。那么生产线就是过程,产品按照生产线的规定过程进行生产。SQA的职责就是保证过程的执行,也就是保证生产线的正常执行。 QC,检验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符合客户的需求;是产品质量检查者; QA,审计过程的质量,保证过程被正确执行;是过程质量审计者 QA只要检查项目按照过程进行了某项活动没有,产出了某个产品没有;而QC来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评价指标里包含和QA和QC的内容。 3公司程序文件 《软件设计开发服务控制程序》对软件产品设计开发过程进行了说明。 《过程和产品的监视测量控制程序》对软件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进行了说明。4绩效考核 公司绩效考核里有100分的质量考核分数。质量考核分数根据项目质量评价分数计算。 二如何实施 参与项目的整个过程。从项目启动开始,参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实施以及维护的所有阶段。每个阶段都要详细了解项目的情况,根据项目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同时提出改进意见。需要完善指标的,对指标进行完善。

软件评价指标

软件评价指标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我们常说某某软件好用,某软件功能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这些表述很含糊,用来评价软件质量不够确切,不能作为企业选购软件的依据。对于企业来说,开发单位按照企业的需求,开发一个应用软件系统,按期完成并移交使用,系统正确执行用户规定的功能,仅仅满足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在引进一套软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如下问题: ● 定制的软件可能难于理解,难于修改,在维护期间,企业的维护费用大幅度增加; ● 企业对外购的软件质量存在怀疑,企业评价软件质量没有一个恰当的指标,对软件可靠性和功能性指标了解不足; ● 软件开发商缺乏历史数据作为指南,所有关于进度和成本的估算都是粗略的。因为没有切实的生产率指标,没有过去关于软件开发过程的数据,企业无法精确评价开发商的工作质量。 为此,有必要先了解软件的质量评价体系。美国的.Boehm和先后提出了三层次的评价度量模型:软件质量要素、准则、度量。随后提出了自己的软件质量度量SQM技术,波音公司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了SQM技术,日本的NEC公司也提出了自己的SQM工具,即SQMAT,并且在成本控制和进度安排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层是软件质量要素,软件质量可分解成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是软件的基本特征:

1. 功能性:软件所实现的功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功能性反映了所开发的软件满足用户称述的或蕴涵的需求的程度,即用户要求的功能是否全部实现了。 2. 可靠性: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软件所能维持其性能水平的程度。可靠性对某些软件是重要的质量要求,它除了反映软件满足用户需求正常运行的程度,且反映了在故障发生时能继续运行的程度。 3. 易使用性:对于一个软件,用户学习、操作、准备输入和理解输出时,所做努力的程度。易使用性反映了与用户的友善性,即用户在使用本软件时是否方便。 4. 效率:在指定的条件下,用软件实现某种功能所需的计算机资源(包括时间)的有效程度。效率反映了在完成功能要求时,有没有浪费资源,此外"资源"这个术语有比较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了内存、外存的使用,通道能力及处理时间。 5. 可维修性:在一个可运行软件中,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环境改变或软件错误发生时,进行相应修改所做的努力程度。可维修性反映了在用户需求改变或软件环境发生变更时,对软件系统进行相应修改的容易程度。一个易于维护的软件系统也是一个易理解、易测试和易修改的软件,以便纠正或增加新的功能,或允许在不同软件环境上进行操作。 6. 可移植性:从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转移到另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的容易程度。 第二层是评价准则,可分成22点。包括精确性(在计算和输出时所需精度的软件属性);健壮性(在发生意外时,能继续执行和恢复系统的软件属性);安全性(防止软件受到意外或蓄意的存取、使用、修改、毁坏或泄密的软件属性);以及通信有效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图书馆查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查新质量评价指标 《科技查新规范》对查新工作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查新工作质量可以通过以下“查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是根据查新程序和工作内容而建立的,对查新人员自我评价查新质量和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评价指标见下图: 查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图 从查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查新质量主要表现在文献检索质量和查新报告质量两方面。 二、文献检索质量

文献检索质量是整个查新质量的基础,检索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查新报告结论的准确性,即直接影响到查新报告的质量。检索质量可以从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检索全面性 “查全”与“查准”是用于判定情报检索系统检索性能的两个标准。查新检索是对项目内容新颖性的检索,具有较高的查全要求,需要相当数量的文献,在查全的基础上追求查准率。检索的全面性主要受查新点分析、检索标识、检索范围、检索年限、检索途径、检索策略、检索结果的检验与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1.查新点分析 查新点分析是指查新人员在对查新项目内容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查新委托人对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等新颖性的查询要求和管理部门的查新规定,将需要查新的内容(一般为多主题)用一条条查新要点(单主题)清楚地表示出来,即分解开来,以便于找准查新点,选择相关文献,并进行比较,最终得出针对性强的公正、客观结论。该指标反映了查新人员对查新项目的实质内容的掌握程度,是检索的前提,是对比分析与论述的依据,是查新质量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求全面准确地理解查新内容,找准查新点。 2.检索标识 如果说“查新点分析”是概念分析整理的过程,那么检索标识的确定便是概念的转换。检索标识是指通过对查新项目的主题分析将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语言,即确定检索入口的问题,包括分类号标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技术要求,必须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检验进行控制,特制定本规定。 一、外购件及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一)外购件及原材料程序控制 l、按照公司生产计划,由供销科制定外购件及原材料明细计划,内容包括:外购器材名称,牌号(型号)规格,数量及质量要求。 2、计划报经理批准后,由采购员按计划购买。 3、采购员买回外购件或原材料后交到库房复验, (二)外购件及原材料质量控制 1、末经复验或复验不合格的外购器材或材料,不得办理入库手续,更不得投入使用。 2、复验原则 a、一般类外购件主要复验其型号、规格、数量,并查验所带来的质量证明文件,及在发运中有无损伤等,无合格证不予验收。 b、关键、重要类外购件及原材料,除按上述a的规定复验外,还应按其技术标准、质量要求逐件 (或逐批)进行检查复验。 c、经复验合格后,由保管员建卡入库。 d、经复验不合格的外购件或原材料,由采购员退货处理。 二、外协件的质量控制

(一)外协件过程控制 1、按照公司生产计划,由生产科制定外协件明细计划,内容包括:外协件数量,协作进度及流程。 2、技术部门提供外协技术资料,包括;图纸、工艺及其它必要的技术标准。 3,由生产科组织有关人员联系外协加工厂家,签字协作加工合同,其内容包括:数量、进度、价格、质量要求、验收方法及服务内容等。 (二)外协件质量控制 1、自带材料毛坯工艺外协工件,每批转回公司须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 2、由外协厂家提供原材料加工而成的锻件,铸件毛坯,交货时除附产品合格证明外,还需附"化学成份分析报告"或"机械性能检测报告"。 3、外协件存在加工后才能发现的内在缺陷:如气孔、夹杂裂纹等应由协作员退回厂家更换。 4、外协件进厂后,随同有关的质量证明文件交检验员进行复检,并做好记录,验收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时,由生产科负责退货,并联系返修或更换。 三、产品零部件质量检验控制 (一)产品质量检验的依据是图样、技术文件、工艺规程、检验规范和有关标准及订货合同的要求。

软件产品(项目)质量管理方案

软件产品(项目)质量管理方案 研发部

变更记录

目录 1概述 (1) 1.1编写目的 (1) 1.2使用范围 (1) 2质量保证体系介绍 (1) 2.1预防体系 (1) 2.2有效检查体系 (1) 2.3快速抢救体系 (2) 3产品发布前资料 (2) 3.1需求规格说明书 (2) 3.1.1需求规格说明书重要性 (2) 3.1.2需求变更 (3) 3.2测试计划 (3) 3.2.1测试计划重要性 (3) 3.2.2测试计划内容 (3) 3.3测试用例 (4) 3.3.1测试用例重要性 (4) 3.3.2测试用例内容 (4) 3.3.3测试用例标准 (5) 3.3.4测试用例评审 (5) 3.4测试日志 (5)

3.4.1测试日志重要性 (5) 3.4.2测试执行 (5) 3.4.3BUG管理跟踪 (6) 3.5测试总结报告 (6) 3.5.1测试总结 (6) 3.5.2报告内容 (6) 4产品发布条件 (7) 4.1缺陷等级 (7) 4.2发布条件 (9)

1概述 1.1编写目的 制定本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协助项目组保证软件产品(项目)质量,以保证所交付的软件能够满足项目预定需求,能够满足经领导小组评审批准的软件产品(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规定的各项具体需求。 1.2使用范围 本方案作为本部门在软件开发、测试时的质量要求,以保证软件产品(项目)质量。 2质量保证体系介绍 为保证软件产品(项目)质量,应该建立三套体系:预防体系,有效检查体系、快速抢救体系。 2.1预防体系 预防体系能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有效地防止工作成果产生缺陷。主要措施有: (1)专家培训,不断提高项目组成员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 (2)流程化,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把经验和教训固化在流程中,流程化的目的是希望产品质量不要依赖于人,而是要依赖于流程、制度、规范,当然流程化不仅仅是把流程 整理出来,还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优化,保证流程确实是好用的、容易执行的。 (3)复用化,实现相同的功能尽量复用现有代码,或者把公共功能做成模块,便于大家复用,减少重复开发。 2.2有效检查体系 有效检查体系能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能尽早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这样付出的代价最小。主要措施有:

软件质量量化标准

软件质量量化标准版本记录: 文件状态: [√] 草稿 [ ] 正式发布 [ ] 正在修改当前版本: 作者:徐涛 完成日期:2005-3-18签收人: 签收日期: 1编写目的 本文档描述了对软件质量的量化方法,适用于软件相关各部门:项目部、电力产品部、研发中心、支持服务中心。 量化指标主要有:测试缺陷率、遗漏缺陷率、设计评分、代码评分。 2 定义 有效缺陷:经过测试总结会、或由技术总监组织评审,确定为影响软件质量的缺陷(包括已立即修改、及因客观条件影响而暂缓修改的缺陷)定义为有效缺陷。测试组提出的改进性建议不记为有效缺陷。 测试缺陷率:以测试阶段发现并确认的有效缺陷为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开发团队。 遗漏缺陷率:以软件试运行阶段客户或维护人员发现并确认的有效缺陷为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测试团队。 设计评分:《需求说明书》、《构架设计》、《概要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必须通过正式会议评审,并由技术总监组织评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软件设计人员。 代码评分:项目编码阶段结束之后、项目总结会之前,软件代码成果必须经代码复审,并

由技术总监组织评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程序员。 3执行细则 测试阶段: 有效缺陷以测试组提交的《测试总结报告》为依据,通过测试总结会,由技术总监组织评 审,并经开发团队和测试团队确认。 试运行阶段: 1)试运行结束日期以客户签字的《试运行分析报告》日期为准。 2)未作版本控制的系统,以《客户信息交流表》记录的缺陷为准。 3)作版本控制的系统,以迁入迁出记录为准,要求迁入迁出必须作修改备注,说明所更 正的缺陷。 缺陷率计算方法 有效缺陷,分为A、B、C、D四级,加权系数分别为、、、; 系统复杂度,分为A、B、C三级,加权系数分别为、、1; 总缺陷数=测试阶段确定的缺陷数+试运行阶段确定的缺陷数; 缺陷比=(A* + B* + C* + D*)/总缺陷数; 缺陷率=(A* + B* + C* + D*)/ (代码行数 * 系统复杂度); 缺陷分类标准 软件缺陷分类标准 缺陷 备注分类范畴细类 等级 不能执行正常工作工那或重要功系统缺陷由于程序所引起的死机,非法退出A类 能,使系统崩溃或资源严重不足程序死循环A类 程序错误A类

军工产品软件质量管理规定

军工产品软件质量管理规定 【发布时间:2007-8-13 】 军工产品软件质量管理规定 2006年06月19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军工产品型号计算机软件(以下简称软件)的质量管理,保证软件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军工产品型号中的计算机程序、相应的数据和文档(包括固件中的程序和数据)的开发、生产、使用和维护。 第三条软件开发应贯彻国家质量法规和标准,严格按软件工程化方法组织软件开发工作。 软件应作为型号配套产品,纳入型号研制计划和产品配套表。 第二章职责 第四条型号行政指挥系统应将软件开发工作纳入型号研制计划,对人员、经费、进度和软件开发质量保障条件予以保证,并实行有效的管理。 第五条型号设计师系统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软件开发人员参与计算机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的制定、优选本型号所用的系列计算机、总线体制、程序设计语言、开发编译工具及运行环境,尽量使其统一; (二)严格按照软件工程要求进行软件开发,在软件开发各阶段及时编制相应的文档; (三)组织实施软件配置管理; (四)组织软件开发各阶段的内部评审; (五)组织实施软件的测试工作,并配合软件的第三方测试。 第六条型号质量师系统或型号质量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软件质量保证大纲)和其它软件质量管理文件; (二)对软件开发过程实施过程控制和监督; (三)会签有关软件文档; (四)组织软件正式评审;

(五)建立问题报告制度,对软件故障实施归零管理; (六)组织软件验收。 第七条软件承制单位应健全本单位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切实提高软件质量保证能力,培训软件人员,对软件开发中所需的条件予以保证,严格实施管理;在软件交付使用后,负责软件生产和使用维护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第八条软件测评机构受型号和管理部门的委托进行独立的软件测试和评价,指导并监督型号软件测试工作。测评机构应严格按规定履行职责,保护被测方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对测试结果和评价结论负责,并向被测方提交完整的测试分析报告。 第三章质量保证要求 第九条型号研制应设专人负责软件技术抓总和管理工作。软件的设计、实现、测试工作应由不同人员承担。 第十条软件等级根据软件失效后对系统安全性和功能的不同影响程度予以确定,并实施软件的分等级管理。 第十一条软件开发各阶段应严格按有关标准或规范编制软件文档。 第十二条软件任务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软件测试和分析报告应进行正式评审。在阶段评审前应确定评审方式、内容、要求。在评审中对照评审提问单逐项评审并作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应进行分析并实施闭环管理。 第十三条软件配置管理按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进行。软件的基线和版本应在开发过程中按规定进行标识并实施控制。已归档软件的更改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更改后的软件应进行回归测试,重新归档。 第十四条软件应按有关标准或规范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完成相应的测试。 对影响系统安全性和关键功能的软件,应提交经授权的软件测评机构进行独立的测试和评价。 承担独立测试任务的机构应在需求分析阶段确定,软件承制单位按阶段向其提交相应的文档。 各级型号管理部门应将软件测试工作纳入型号研制计划,软件测试费用计入型号研制成本。 第十五条建立软件问题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软件的更改必须正确填写软件问题报告单和软件更改报告单,并按有关规定记录、整理、分析软件的故障数据,采取纠正措施,实施闭环控制。对软件的问题和更改记录等信息应纳入型号的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六条软件承制单位在选择分承制单位时,应考察分承制单位的软件开发和质量保证能力,对分承制单位提出软件质量保证要求,参加分承制单位的阶段评审,检查软件测试结果并参与验收测试,对提供的软件是否满足质量要求予以确认。 第四章过程控制 第十七条系统分析与软件定义阶段,应分析系统要求和运行环境,明确软件验收方法、确定软件等级,编制并正式评审软件任务书。 第十八条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应确定软件的功能、性能、数据结构需求和接口要求,编写需求规格说明,进行危害性分析以确定软件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准则,选用设计规范,并生成软件的系统测试计划。需求规格说明应进行正式评审。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是产品及其质量的保证和实现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和开发过程的质量很 高,能得到很高的设计和开发成果;采购过程的质量高,能采购回高质量的产品,而生产过程的质量不高,就不能保证实现最 终产品及其质量,这是不言而喻的。 1 生产准备状态检查制造业的产品,无论是构造复杂的,还是构造简单的,其生产过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为确保这个系统工 程协调、有效地运行,多、快、好、省地生产出产品来,产品在生产之前,组织应对生产的准备状态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 并对检查工作进行有效地控制,保证检查过程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1.1 成立检查组 1.1.1 检查组的组成最高管理者授权一名主管领导(一般是管理者代表)组建生产准备状态检查工作组,并担任检查组 组长。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质量管理、质量检验、理化计量、标准化、生产计划、生产部门、生产现场间)、设备动力,物 资供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选派出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检查工作组。如合同有规定顾客派代表参加,则按合 (车同规定执行。为了防止泄密,不允许外组织的人员和无关的人员参加检查活动。 1.1.2 检查组工作职责 ①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检查计划与检查活动的协调工作,并监督检查过程的工作质量; ②检查组组长负责组织、领导检查工作,审查检查单,提出检查报告质量; ③检查组成员的工作: ?根据分工,确定检查项目及检查的方式方法、编制相应的检查单,送给组长审批,批准后实施; ?实施检查。按检查项目和检查的方式方法检查; ?对检查结果做出准确、公正、客观的评价。 1.2 检查工作流程生产准备状态检查流程:申请检查一审查申请一实施检查一处置。 1.2.1 申请检查 受检查的部门(单位)根据检查内容与要求进行认真准备,当准备好后,向质量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检查报 告,列出受检查的各项内容。 1.2.2 审查申请检查组长组织检查组全体成员对申请检查报告进行审查,如同意申请,则按组内分工,检查组成员对 受检查对象确定其检查项目,将其列入检查单,送组长审批。 1.2.3 实施检查 由于检查的专业性很强,要按分工进行检查,由2?3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检查,互相协作,互相监督, 做到检查科学、公开、公平、公正、准确,按计划按程序进行检查。 1.2.4 处置 根据检查结果,做如下处置: ①根据检查结果全组开会讨论,填写检查报告,对产品生产准备状态提出明确的结论和对存在主要问题的改进措施建 议,检查组长签字,检查组成员签名。 ②如检查中提出问题,最高管理者组织协调,责成相关部门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限期解决,质量管理部门跟踪 监督、检查。 ③如检查未通过,则让检查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后再申请检查。 ④检查通过,则最高管理者批准检查报告,方可开工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生产过程 进行监督检查。如有的组织的“生产现场 检查”就是一例。 产品转厂生产前和产品停产一段时间后又恢复生产前,也应该进行准备状态检查,不打无准备的仗,也不打没有准备好 的仗。 1.3 生产准备状态的检查内容与要求制造业产品生产准备状态,应从人、机、料、法、环、测等生产要素去检查,检查这些要 素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1.3.1“人"及其要求1.生产工人及其要求①数量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生产工人和辅助人员,以满足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各工种和各工序的要求。 ②素质要求。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2.检验员及其要求 ①数量要求。检验员数量以能完成检验工作任务,并能有力配合生产为宜。

质量与效益评估系统指标分析

公正指标 一、立案变更率:分子为不予受理、驳回起诉和管辖异议裁定上诉后二审撤销的案件、一审判决二审驳回起诉的案件为立案变更的案件。立案数为刑事自诉、民事、行政一审收案数。其中信息填写点在:结案卡片上的结案方式为:不予受理,管辖异议,以及在填写一审结案卡片上面的二审结果中包涵‘撤销’。都会影响到该指标。 二、一审案件陪审率:一审普通程序中结案数包括刑事一审普通程序结案数、民事一审普通程序结案数、行政一审普通程序结案数中有人民陪审员参加的结案数。其中信息填写点在:立案的时候,在收案信息卡片上的适用程序。结案的时候在结案卡片上的陪审员是否参加。

三、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对所有一审案件的结案方式为判决,改判数信息采集点在结案卡片上的结案方式为判决时的二审结果信息的填写。当在填写结案卡片上

的改判原因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 四、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再审改判数为数据取向为再审案件中结案卡片上面的结案方式为“改判”。再审发回数数据取向为再审案件中结案卡片上的结案方式为“发回重申”。 五、评查案件瑕疵率:此指标为手动数据输入,在计算之前由统计人员将该指标手动输入。 六、司法赔偿率:司法赔偿率指标分母为生效案件数与执行结案数之和。分子数据来源于赔偿案件中的结案方式为“决定赔偿”和立案案由除了“错误执行赔偿”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七、优秀裁判文书比率:此指标为手动数据输入,在计

算之前由统计人员将该指标手动输入。 八、法定审限立案率:是指人民法院有没有在规定期限内立案。数据取向主要来源于立案时间-收案时间只差。案件计算范围:二审案件的法定立案期限为5天 指定管辖案件法定立案期限为3天 一审案件,当案件来源为“发回重申”时法定立案期限为2天 再审案件,当案件来源为“指令再审”的案件立案期限为2天。 刑事自诉案件法定立案期限为15天。 执行案件当案件来源为“申请”法定期限为7天,其他为2天。执行裁决监督案件为3天。 保全案件不进行计算范围。 其他无特殊情况说明的案件法定立案期限均为7天。 九、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一审结案数包括刑事一审案件、民事一审案件。 十、法定(正常)审限结案率:不包含进行了延期申请的案件。注意与中止、不计入审限申请的区别。无审限的案件也不进行法定审限结案率 十一、结案率:结案数包含各类案件结案总数。受理总数为新收、旧存案件总数。

软件项目质量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 1、软件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管理者在对软件质量进行一系列度量之后做出的各种决策,促使软件产品符合标准。在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中,质量管理总是围绕着质量保真该过程和质量控制过程两方面。质量保证是在项目过程中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确保项目满足相关的标准。质量控制是采取适当的方法监控项目结果,确保结果符合质量标准,还包括跟踪缺陷的排出情况。质量控制是确保项目结果与质量标准是否相符,同时确定消除不负的原因和方法,控制产品的质量,及时纠正缺陷的过程。质量控制是对阶段性的成果进行检测、验证,为质量保证提供参考依据。软件质量控制主要是发现和消除软件产品的缺陷。质量控制的方法有技术评审、走查、测试、返工、控制图、趋势分析、抽样统计、缺陷追踪等。 质量保证的三个要点是:? 1)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定期对项目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2)通过评价来推测项目最后是否能够达到相关的质量指标。? 3)通过质量评价来帮助项目相关的人建立对项目质量的信心。 2、软件管理系统质量计划? 2.1导言? 教务管理系统的质量计划是确定哪种质量标准适合该项目并决定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过程。说明了该项目管理小组具体执行它的质量策略,该计划可以作为软件质量工作指南,帮助项目经理确保所有工作按计划完成。 2.2项目组织机构? 在项目实施期间成立项目质量保证组织,该组织由质量保证人员和项目经理等组成。项目经理负责质量监督工作及项目进展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把关,开发经理负责质量控制的工作,质量保证人员负责质量保证的工作。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2.3项目质量保证组织职责? 2.3.1高层管理? 高层管理是公司负责质量的高级管理,其质量职责如下: ?1)受理项目内不能解决的不符合问题,必要时与项目经理协调。?

生产过程主要绩效考核指标

生产过程(车间)主要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可以分成结果和执行(行为)两大类,本文要讨论的是生产过程的结果绩效。过程有两方面的结果 绩效,一是效果,二是效率。效果是指过程的运行状态或产出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效率是指投入产出的结果,包括人、财、物的投入产出。以下就按照这一思路来分析生产过程的主要绩效考核、评价指标。 本文所讨论的生产过程的范围是,从物料投入开始,到产品产出为止,包括生产计划调度和 生产现场的管理,不包括原材料投入前的检验,也不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检验(质检部门进行 的检验)以及成品检验。如果范围是生产车间,不同企业会有所不同,可能会不包括生产计划, 具体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廓清职能范围。 一、效果绩效 生产过程的产出是产品,产品的“效果”就是它的质量以及满足下一过程要求的状况。质量有两种,一种是从使用者角度来说的质量,另一种是相对于产品标准的质量,两者是不同的。简单 地说,产品标准是根据使用者所要求的质量转化设计出来的。生产过程的质量职能是,按照既定 的工艺和标准进行生产,所以,它的产品质量不能用使用者要求的质量来衡量(这是企业的顾客 质量目标),而要用企业内部的要求(比如产品质量标准)来衡量。 过程运行的效果主要是过程运行的可靠性。 1.产品(一次)合格率 反映产品质量最常用的指标是产品合格率。请注意,由于生产过程的范围不包括外部检验, 所以这个合格率不是出厂合格率,而是过程一次合格率,即在生产过程各个外部检验环节(包括 半成品和成品检验)第一次检验就合格的比率,它真实的反映了生产过程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2.能力指数 产品质量标准中常常包含多个质量指标,比如一个圆柱型的零件包括长度、直径、光洁度等 指标;一种食品可能包括理化、微生物、净含量等指标。产品合格率反映的是总的合格情况,如 果要分指标评判,当然可以用分指标的合格率,比如净含量合格率。在质量管理中常用的是能力 指数(具体可参考质量管理的书籍)。 3.因产品质量原因退货(投诉)价值 这个指标一般属于客户(消费者)绩效指标,用这个指标考评必须经过分类,如果发生直接 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质量问题,它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绩效考评。不过要注意,经过成品检验(包括 抽检)并用产品合格率考评的质量问题就不要再用这个指标,至少有重复之嫌。 举一个例子。食品企业对生产过程卫生和食品安全要求是很高的,万一发生现场管理问题, 可能会在食品中混入异物,也有可能使产品微生物超标。在产品标准中,有的没有“异物”这个指

软件-质量保证体系

[主题] 软件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文档作者:微软中国 撰写时间:[发布日期] 文档状态:[状态] [单位] 2

修订记录

目录 修订记录 (2) 目录 (3) 公司内部标准 (4) 1.使用范围 (4) 2.引用标准 (4) 3.定义 (4) 4. 质量管理体系 (4) 4.1软件质量管理责任分配 (4) 4.2工作产品和活动 (5) 4.3评审 (6) 4.4质量保证(QA) (8) 4.5 软件测试 (10) 4.6 配置管理 (11)

公司内部标准 本标准参照CMMI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1.使用范围 本标准作为本公司在软件项目开发、供应和维护时的质量要求,以保证产品的质量,防止不合格产品。 以下详细描述了软件开发各阶段的控制手段和要求。要求质量保证贯穿各个阶段,始终保证严格实施。 2.引用标准 本标准制定考虑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标准仅用于本公司内部控制产品质量。 使用本文档时,请尽量参照最新版本。 3.定义 产品:以下指软件产品,即交付给用户的一整套计算机程序、规程及相关的文档和数据。 开发:软件产品的所有活动。 供方:指本公司。 需方:指具体项目的需求方,即客户。 质量体系:质量要素、各要素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 4. 质量管理体系 4.1软件质量管理责任分配

4.2工作产品和活动

4.3评审 评审是以一种正式的形式进行,如有正式的、事先定义好的有关职责的各种角色,并遵循组织规定的流程。 对于任何工作产品的审计,都会组建与之对应的专门评审组,包括作者、主持人、记录员以及陪审员若干。评审组的成员可以包括PPQA、项目组成员,但不能有作者的直接领导或者管理者。 评审小组先召开一个预备,作者会针对工作产品向大家做个总体的介绍,例如讲解一下本工作产品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其相关的实现细节、开发标准等。应该允许甚至鼓励评审组成员动手查看工作产品,或者查看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检查单。 评审小组的主持人负责确定什么时间开始真正的评审会议,在预备会和正式评审会议之间,评审小组成员对工作产品进行彻底检查,并依据相关标准和准则评审工作产品。

软件质量评估办法

软件系统质量 记分办法,可以按照月,季或者年进行记分合计,每分对应相应的价格进行奖惩。 上线前 需求覆盖率,至少95%; 问题遗留率,最高5%; 严重BUG比率,最高10%; 试运行过程 初期故障率:指软件在初期故障期(一般以软件交付给用户后的三个月内为初期故障期)内单位时间的故障数。一般以每100小时的故障数为单位。可以用它来评价交付使用的软件质量与预测什么时候软件可靠性基本稳定。初期故障率的大小取决于软件设计水平、检查项目数、软件规模、软件调试彻底与否等因素 偶然故障率:指软件在偶然故障期(一般以软件交付给用户后的四个月以后为偶然故障期)内单位时间的故障数。一般以每1000小时的故障数为单位,它反映了软件处于稳定状态下的质量 运维过程 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 指软件在相继两次失效之间正常工作的平均统计时间。在实际使用时,MTBF通常是指当n很大时,系统第n次失效与第n+1次失效之间的平均统计时间。 国外一般民用软件的MTBF大体在1000小时左右。对于可靠性要求高的软件,则要求在1000~10000小时之间。 考核办法:小于1000小时,记10分; 小于500小时,记20分; 小于200小时,记30分; 小于100小时,记50分并记严重缺陷。

易用性指标 易用性可通过多方评审来确定,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极差;较差,记10分;极差记20分并需进行整改。 性能质量 吞吐率 单位时间软件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各种目标的处理批数)。软件必须具有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吞吐率就是体现该能力的参数。随着信息的泛滥,要求软件的吞吐率应该达到数百批 最大并发用户数 系统在用户使用峰值时能够承载的最大用户使用数量,需要通过测试确定,也可由用户指定,通常如果100用户数量,采用80?20原则计算得到每小时峰值活动用户数6.667 /小时 性能每下降5%,记10分,下降超过30%记30分,并需要性能调优。 响应时间 稳定性 平均失效恢复时间 指软件失效后恢复正常工作所需的平均统计时间。对于软件,其失效恢复时间为排除故障或系统重新启动所用的时间,而不是对软件本身进行修改的时间(因软件已经固化在机器内,修改软件势必涉及重新固化问题,而这个过程的时间是无法确定的)。 1小时以内,记1分

软件开发质量保障方案

软件开发质量保障方案 一、质量管理内容 1.1.编制和评审质量计划 制定质量保证计划:依据项目计划及项目质量目标确定需要检查的主要过程和工作产品,识别项目过程中的干系人及其活动,估计检查时间和人员,并制定出本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 质量保证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例行审计和里程碑评审,需要监督的重要活动和工作产品,确定审计方式,根据项目计划中的评审计划确定质量保证人员需要参加的评审计划。明确质量审计报告的报送范围。 质量保证计划的评审:质量保证计划需要经过评审方能生效,以确保质量保证计划和项目计划的一致性。经过批准的质量保证计划需要纳入配置管理。当项目计划变更时,需要及时更改和复审质量保证计划。 1.2.“过程和工作产品”的质量检查 根据质量保证计划进行质量的审计工作,并发布质量审计报告。 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按照过程要求执行了相应的活动,是否按照过程要求产生了相应的工作产品。本项目中对质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不同阶段的审计当中。 1.3.不符合项的跟踪处理 对审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要求项目组及时处理,质量保证人员需要确认不符合项的状态,直到最终的不符合项状态为“完成”为止。 二、质量管理责任分配 开发项目上按照规范化软件的生产方式进行开发。每个项目除配备了项目开发所需角色外,还专门配备了质量保证小组、配置管理小组、测试小组来确保质量管理的实施,下面针对这三种角色进行说明:

2.1.质量保证小组职责 质量保证小组作为质量保证的实施小组,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部门都与质量保证小组有关。质量保证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以独立审查方式,从第三方的角度监控软件开发任务的执行,分析项目内存在的质量问题,审查项目的质量活动,给出质量审计报告。就项目是否遵循已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给开发人员和管理层提供反映产品和过程质量的信息和数据,使他们能了解整个项目生存周期中工作产品和过程的情况,提高项目透明度,从而支持其交付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质量保证人员依据质量保证计划,通过质量审计报告向项目经理及有关人员提出已经识别出的不符合项,并跟踪不符合项的解决过程,通过审计周报或者审计月报向项目经理提供过程和产品质量数据,并与项目组协商不符合项的解决办法。 质量保证小组的检测范围主要包括:项目的进度是否按照项目计划执行,用户需求是否得到了用户的签字确认,软件需求是否正确的反映了用户的需求,是否将每一项用户需求都映射到软件需求;系统设计是否完全反映了软件需求;实现的软件是否正确的体现了系统设计;测试人员是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和全面的测试;客户验收和交接清单是否完备;对于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维护人员是否记录了详细的维护记录;配置管理员是否按照配置管理计划建立了基线,是否严格控制变更过程,是否对配置库进行了维护。 2.2.配置管理小组职责 配置管理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执行版本控制、变更控制、基线管理等规程,借助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来保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产生的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配置管理是对工作成果(阶段工作成果和产品成果、进展状态成果)的一种有效保护形式,是反映项目及其工作产品的过去、现在、动态的资料和数据集中管理体现。 配置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根据项目计划制定配置管理计划,建立配置库,为项目组人员分配配置库权限,创建需求、设计、开发、测试、交付阶段的基线。当纳入基线库的工作产品发生变更时,严格按照配置项变更控制过程执行变更,变更后建立新的基线。 2.3.测试小组职责 作为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如同软件开发一样,测试在执行之前,测试小组制定软件测试计划、测试用例的编写和执行工作。 测试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代码走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为了保证程序的质量,开发人员需要对同伴的代码进行代码走查,同时对自己编写的程序进行单元测试,确保程序编译、运行正确。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终审稿)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由于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和差异性等特征,服务产品的质量很难像有形产品的质量那样进行科学的测定和评价。根据美国学者白瑞、巴拉苏罗门及西思姆等所提出的服务质量模型,归纳出评价服务质量的5个评价指标,分别是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和移情性。 (一)有形性 有形性是指服务被感知的部分,如提供服务用的各种设施等。由于服务的本质是一种行为过程,而不是某种实物形态,因而具有不可感知的特征。因此,客户正是借助这些有形的、可见的部分来把握服务的实质。有形部分提供了有关服务质量本身的线索,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感知。 (二)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服务供应者准确无误地完成所承诺的服务。客户认可的可靠性是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它与核心服务密切相关。许多以优质服务着称的服务企业,正是通过强化可靠性来建立自己的声誉的。可靠性要求避免服务过程中的失误,如果企业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因某种原因而出现差错的话,不仅会给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会损害企业的形象,使企业失去潜在的客户,而这种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三)响应性

响应性主要指反应能力,即随时准备为顾客提供快捷、有效地服务。对客户的各项要求能否予以及时满足,表明企业的服务导向,即是否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服务传递的效率是企业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反映,客户往往非常重视等候服务时间的长短,并将其作为衡量服务质量好快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企业尽可能缩短让客户等待的时间,提高服务传递的效率。 (四)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服务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胜任工作的能力,增强客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信心和安全感。服务人员良好的的服务态度会使客户感到心情愉快,自然会影响客户的主观感受,从而影响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服务人员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服务的工作,会使客户对企业及其提供的产品产生信心,并对获得满意的服务感到愉快。 (五)移情性 移情性是指企业和客服人员能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努力满足客户的要求。这便要求客服人员有一种投入的精神,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需,了解客户的实际需要,以致特殊需要,千方百计予以满足,给予客户充分的关心和体贴,使服务过程充满人情味,这便是移情性的体现。 在这5个属性中,可靠性往往被客户认为最重要,是核心内容。

软件质量量化标准

软件质量量化标准 版本记录: 1编写目的 本文档描述了对软件质量的量化方法,适用于软件相关各部门:项目部、电力产品部、研发中心、支持服务中心。 量化指标主要有:测试缺陷率、遗漏缺陷率、设计评分、代码评分。 2 定义 有效缺陷:经过测试总结会、或由技术总监组织评审,确定为影响软件质量的缺陷(包括已立即修改、及因客观条件影响而暂缓修改的缺陷)定义为有效缺陷。测试组提出的改进性建议不记为有效缺陷。 测试缺陷率:以测试阶段发现并确认的有效缺陷为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开发团队。 遗漏缺陷率:以软件试运行阶段客户或维护人员发现并确认的有效缺陷为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测试团队。 设计评分:《需求说明书》、《构架设计》、《概要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必须通过正式会议评审,并由技术总监组织评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软件设计人员。 代码评分:项目编码阶段结束之后、项目总结会之前,软件代码成果必须经代码复审,并由技术总监组织评分。该质量指标用于评价程序员。 3执行细则

测试阶段: 有效缺陷以测试组提交的《测试总结报告》为依据,通过测试总结会,由技术总监组织评审,并经开发团队和测试团队确认。 试运行阶段: 1)试运行结束日期以客户签字的《试运行分析报告》日期为准。 2)未作版本控制的系统,以《客户信息交流表》记录的缺陷为准。 3)作版本控制的系统,以迁入迁出记录为准,要求迁入迁出必须作修改备注,说明所更 正的缺陷。 缺陷率计算方法 有效缺陷,分为A、B、C、D四级,加权系数分别为1.2、1.1、1.0、0.9; 系统复杂度,分为A、B、C三级,加权系数分别为1.5、1.2、1; 总缺陷数=测试阶段确定的缺陷数+试运行阶段确定的缺陷数; 缺陷比=(A*1.2 + B*1.1 + C*1.0 + D*0.9)/总缺陷数; 缺陷率=(A*1.2 + B*1.1 + C*1.0 + D*0.9)/ (代码行数 * 系统复杂度); 缺陷分类标准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86608

。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质量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的基础。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确保产品质量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尤其以工序过程质量控制更为重要。工序是产品、零部件制造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在制造现场的综合反映。工序状态的优劣决定了产品质量的好坏,工序质量的稳定涉及到人、机、料、法、环、测等因素特别是主导因素发生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取决于工序质量的稳定提高,如果工序发生异常能迅速消除,保持工序的稳定,就能不断提高制造质量,实现制造质量控制的计划预定的目标值。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是必然的,如果生产的过程失控,将会带来重大损失,产品设计或工艺准备的质量缺陷,可以通过样机鉴定来发现并加以纠正。但是,在产品图样和工艺文件正确无误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仍然可能产出不合格品,甚至产生成批报废。从现场质量管理角度来看,制造过程质量控制就是强化生产过程质量保证措施,全面提高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工艺手段、计量和检测手段、生产环境等六大因素的质量与水平,工序的过程就是这六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做好工序过程的控制,应采取如下措施: 1、明确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本途径。在制造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机、料、法、环、测,即构成工序能力的六大因素。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起着决定全局

的作用,所以要提高操作者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培养谨慎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定期检查设备的关键精度,严格检验制度,合理规定检验频次,严肃工艺纪律,检查和督促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