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进展

国外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进展

国外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进展
国外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进展

药物经济学研究概述

药物经济学研究概述 随着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卫生保健费用逐年上涨,且药品费用占医药总费用的比重远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1],中国未来的医药卫生预期将越来越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项目。药物经济学为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药物治疗备选方案(包括非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或效果,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边缘学科。目前已被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比利时、芬兰、葡萄牙等多个国家应用于药品定价管制、药品补偿或共付水平的确定、用药目录的制定及促进合理用药等多个领域。

中国论文网/6/view-12957225.htm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热点 2.1 成本―效用分析中生活质量指标研究: 生活质量指标的确定直接影响药物治疗后的效用值,且统一的指标利于进行不同疾病诊疗措施间的比较。由于指标是不同健康状态的一定比例组合,而不同疾病影响生活质量的不同方面,指标中具体健康状态的选择以及占生活质量指标的比例大小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研究、制定。 2.2 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意愿支付法的方法学: 成本―效益分析要求给予生命、健康一定的客观货币价值较难为临床医务人员及公众接受,相对易于接受方法是调查适当的意愿支付值,将其作为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意愿支付法),但受个人生活水平、对

健康的看法以及知识层次等方面的影响,实际应用层面有待深入。 2.3 实际临床试验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药物经济学研究和实际临床试验的结合,需要从试验的开始增加成本信息的收集,可能的情况下延长观察时间,或进行远期疗效的模型预测。 2.4 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的矫正、敏感性研究以及统计学模拟技巧: 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中的模型假设检验、事件的随机性检验以及蒙特卡罗模拟、自助法模拟等的应用,有助于药物经济学家在研究的设计阶段改进模型,在分析阶段进行结果的稳定性分析。 3 国内外研究对比 3.1 研究数量[2] 注:158篇中有23篇与药物经济学基本无关,10多篇内容基本相似或类同,其余100多篇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

药物经济学基本考点

1.药物经济学定义 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的学科。 药物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来源于成本效益分析在药物治疗上的应用。1991年Principle of pharmacoeconomics(《药物经济学原理》)专著的问世和1992年《药物经济学杂志》的出版,标志着药物经济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 2.药物经济学中的成本 成本是指社会在实施某一药物治疗方案或其他治疗方案的整个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所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用于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所花的代价或资源的消耗,它包括疾病的医疗成本(医生的时间、工资、医院、药物和其他保健成本)和病人的旅差费、伙食费、营养食品费及其他。 间接成本是指由于伤病或死亡所造成的工资损失,它包括休学、休工、过早死亡所造成的工资损失等。 隐性成本一般是指因疾病引起的疼痛,精神上的痛苦、紧张和不安,生活与行动的某些不便,或因诊断治疗过程中带来的担忧、痛苦等。 3.药物经济学中的用药结果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用药结果主要有3种形式: (1)效果。以客观指标表示的用药结果,如发病率、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2)效益。转化为货币值的用药结果; (3)效用。以主观指标表示的用药结果,如病人对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舒适程度和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等。 ☆☆☆☆考点2: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 1.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MA)、成本效果分析(CEA)、成本效用分析(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BA)。 (1)最小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种特例,它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他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所以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主要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分析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①成本与效果比值法。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②增量成本与增量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增量成本,是否能产生增量效果呢?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地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人类社会地基本经济问题 稀缺性是指经济物品和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或需要而言所表现出来地有限性. 经济资源地有限性人类欲望地无限性 二、选择与资源配置 (三)选择地原则 最小投入得到最大产出,即选择资源最优配置地方案 资源配置地方式——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混合经济体制市场调节与行政手段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地定义与研究对象 、广义地说,西方经济学是行为科学,是研究人们在稀缺条件下地行为选择 、狭义地说,西方经济学研究如何选择最有效率地资源配置方式,如何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分配社会产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西方经济学研究地是人与物地关系. 、西方经济学地研究对象是一定制度条件下地 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 西方经济学地主要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地定义[]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地经济行为和相应地经济变量地单项数值地决定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价格机制将稀缺地资源在各种用途上进行有效配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树木)(居民户、厂商)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解决地问题——资源配置研究方法——个量分析(经济变量地单项数值) 、微观经济学地主要内容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 .分配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地定义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 研究社会经济中地有关总量地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充分 利用资源地问题. .研究对象——整个经济(森林).解决地问题——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总量分析(经济变量地总量指标)(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地关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地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解决地问题不同、中心理论不同、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地联系 .研究目地相同(对人们地经济活动提供正确地指导,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 .在理论上互为前提,互相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地基础 .都采用实证分析为主地方法,都属于实证经济学地范畴 二、实证经济学(客观性)与规范经济学(主观性)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地区别——是否以一定地价值判断为依据 西方经济学地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

《西方经济学》讲义完整版 第一章导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稀缺性的含义;选择的含义;机会成本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 一般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实证分析方法 一般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 (一)定义: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二)注意问题: 1、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 2、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各个时期:原始社会…当今社会 一切社会:贫穷或富裕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一)选择:有限的资源满足什么欲望

(二)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 注意: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损失,并不是实际的支出。 (三)生产可能性曲线 1、定义:资源既定条件下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也称生产转换线。 2、假设。 (1)、固定的资源:在一定时间上,可供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2)、充分就业:在现有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着资源闲置。 (3)、生产技术:在考虑问题的时间范围之内,生产技术,即由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 (4)、两种产品:为了简化问题起见,通常假定某一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 3、图形分析: 从图象上看出,生产力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且凹向原点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第一,生产可能性曲线揭示了稀缺法则。任何经济不可能无限量地生产。 第二,任何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但不可能有同时选择二个不同的点。同时,决定了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一点进行生产就意味着决定了资源的配置。 它是在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的轨迹,它一般凹向原点,隐含着成本递增法则成立。该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有产率的产量组合,曲线之外的任意一点表明在

药物经济学评价

对我国药物经济学应用的思考 徐国成*杜继文*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应用思考 摘要:药物经济学是一项为决策者提供实证分析的评价技术。国际上许多国家都用药物经济学来制定药品价格和医疗保险报销价格及新药研发,但我国却起步晚、发展慢,原因是制度、体制、研究方法及人员短缺等因素制约,因此,建议我国政府,提高政策引领、完善制度保障、健全药物评审评价机制、规范技术支撑和培养研究型人才,使药物经济学在医药领域里发挥应有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药物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并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人类健康状况最大限度改善的科学。是一项为决策者提供实证分析的新兴学科。药物经济学评价是其主要研究的内容,其的主要评价方法有:成本最小化分析法(CMA)、成本效果分析法(CEA)、成本效用分析法(CUA)和成本效益分析法(CBA)。我国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才刚刚起步,大多数研究尚处于学术研讨阶段,其根本原因是政策引导乏力、制度保障缺位、体制机制环境缺失、研究方法、评价标准不够完善及研究人员短缺等因素,如此障碍使药物经济学处于发展的瓶颈。 1.我国药物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1.1政策引导乏力 *徐国成,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物经济学长春 130117 *杜继文,长春中医药大学社会发展与管理药学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117

药物经济学已被众多国家运用于控制药品费用控制的工具与手段。世界经合组织(OECD)中约三分之一的国家都已利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来制定药品价格和医疗保险报销价格①,如澳大利亚就强制规定药品注册申请时提交药物经济学评价数据, 加拿大将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医疗保险赔付的依据, 日本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不仅用于企业申报新药和药品定价,还用于新药研发方案的设计和制定营销策略②。但在我国,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宏观药品政策中的应用甚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在《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中指出“对可替代药品和创新药品定价逐步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促进不同种类药品保持合理比价关系”。《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提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原则上3年调整一次。在三年调整基本药物目录时要根据“已上市药品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评价”,这仅仅说明,药物经济学评价已列入药物相关政策制定的参考因素,至于在国家宏观药品政策中如何具体应用药物经济学评价,还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和严格的技术标准,还没有具体的政策去引导药物经济学在相关政策里进行有效应用,特别是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及药品价格制定方面的具体应用。 1.2制度保障缺位、体制机制环境缺失 药物经济学做为药品费用控制的工具必须有制度保障才能发挥其识别、测量和比较的作用。目前,我国药物经济学仅在药品宏观政策中有所提及,还没有一项相关制度去保障其实施与运行,特别是新药的研制与生产、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医生用药规范及药品定价等方面评价制度缺失。同时,我国还没有正式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是用来评估研究质量的标准,更是一项针对医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

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

《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二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导论 一、简答论述题 1.西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行为。具体而言,微观教学研究单个的居民户如何做出消费和劳动供给决策,研究单个的厂商如何做出产品供给和要素需求决策。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消费、总的就业、总的供给。在上述基础上,微观经济学研究某一类商品的供求均衡与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一个经济体所有商品与服务的总供求、总产量和一般物价。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的结论是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来的。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要点: 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3.西方经济学一般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般方法论包括演绎推理、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原理假设和求解均衡,这些属于根本性的方法,是基础层面的,是目前所谓主流经

济学都要遵循的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原理。而具体研究方法则是用来实现上述研究方式的工具,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目的而从各种研究工具中选择合适的工具。一个理论有没有采用上述一般方法论决定了这个理论是不是经济学,而上述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则不具有这个性质。 4.什么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是怎样体现的?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行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相信,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总体经济结果,都是由经济体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带来的。简单来说,它认为总体是个体的加总。因此,不管是研究一个市场或是一个行业,还是研究总体经济,都需要从分析单个经济决策者如居民户和厂商等的选择行为着手展开研究,由此推断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例如,西方经济学研究商品的需求时,它会讨论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是如何在价格与收入约束下选择各个商品的消费需求,然后由此推知所有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是什么。如果要研究的是一个经济体的总需求,那还是按照上述思路研究,然后把所有人对各个商品的需求加总起来。 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总体往往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例如,当每个人都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时,他们的互动会带来

周其仁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周其仁 天则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一批成果(张曙光,1996)。这批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将自科斯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许多新发展运用于中国近年发生的制度变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同时,这项研究也比较系统地在中国实践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但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已有评论的注意。因此,本文侧重讨论这项研究的方法论含义,并借此机会和读者交流关于科斯研究经济学方法的体会。 一、科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科斯有一个迷人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好像总也造不成“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读者一定知道,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要到二三十年后才被世人刮目相看。后来大行其道的“交易费用”概念,据科斯自己回忆,形成之时约为1932年。其时,科斯还是一个中国人所讲的“小年轻”,在英国一家经济和商业学院里担任“担心备课达不到水平”的助理讲师。五年后,论文发表,师友学长中有人前来道贺,但竟无一人讨论科斯的新见解。当时看好这篇论文对经济学发展异常贡献潜力的,好像只有科斯自己(他当时写信告诉友人,“我不相信我的一生中还会做出如此重要的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论文被选入美国一本重要的价格理论文选;60年代,有人在脚注里加以引证;70年代,开始有人讨论;直到80年代,引证和讨论才突然与日俱增,以致比“以前40年的总和还要多”。1991年11月,当科斯在斯德哥尔摩为他在交易费用、产权、企业和社会成本问题上对经济学的贡献而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已经80多岁高龄,垂垂老矣。 不过,即使在科斯名扬四海之后,还是少有人谈到他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贡献。我们看到,无论行家里手们同意不同意,“科斯定理”已经被广泛“考虑”过了。“交易费用”概念,有人阐述,有人运用,有人批评,也已经广泛地、甚至过于广泛地被“考虑”了。“社会成本问题”的思想,对产权、商业纠纷、环保和其他公用财产的利用,以及一切具有所谓“外部效果”的合约问题的深远影响,更是有目共睹。但是,科斯何以得出这些影响和改变当代经济学的成果来的?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它用一套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中经济规律的理论,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内容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所组成。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和提高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经济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其他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至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采用尹伯成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同时参考国内外最新优秀经济学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能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学会运用理论分析身边的经济学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学习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越来越重要。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1、使学生掌握好“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准确理解记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经济学考研:西方经济学复习最全策略

经济学考研:西方经济学复习最全策略 宏观经济学流派众多,各种经济学观点不同,需要同学们掌握很多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同时联系经济现象作出分析、给出对策。 一、宏观经济学特点: 1.考不同学派的观点并进行比较 与微观经济学不一样,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派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些甚至差异很大。考察不同学派的观点是经济学专业考研试题的一个趋势,希望同学们予以重视。 要学好宏观经济学,一定要对宏观经济思想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在理解各宏观经济学派理论时会感觉到很大的难度。 因此,建议在复习的时候,适当地看相关的教材,如推荐的方福前教授所著的《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2.考宏观经济热点问题 一些高校,最后一道论述题一般为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要求考生利用所学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宏观经济现实问题,并要求考生就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主张等。 所谓经济热点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方面含义是指当年经济社会发生的事件,比如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地方债等; 第二方面含义是指经济学术热点讨论,比如人民币升值、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等。 这两方面有可能重叠,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类似于时事,知识性强,后者类似评论,学术性强。这两点在考试中都有体现。 一般的解题思路包括:①分析理论;②解读当前经济形势;③对当前经济政策进行评论和政策建议。虽然常考经济热点,但不是简单的考察经济事件的内容,而是以“热点与重点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命题。 仅仅看考研指定参考书目,复习一些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花费时间总结一些专题热点,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多看一些经典的经济类期刊杂志,一些不错的期刊论文可打印下来,予以归纳总结,对应付最后一道大题很管用。 3.重视各章内容的综合关系

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研究方法 方法是指做某件事,或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的技术、工具或做法.既包括形成精神产品的思维、研究的方法,也包括形成非精神产品的实践、操作的方法方法论是方法的科学安排,特定科学中的方法体系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实用主义 实证主义产生于自然科学,坚持只有通过包括测量在内的观察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规范主义认为有关好与坏这一主观价值描述性知识是存在的,这类知识可用来得出什么是正确和错误规则性结论 强调人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如效率福利收入、生活标准、生活质量等认为对策性经济研究比严格学科研究更重要 实用主义强调知识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实用主义者的兴趣集中在规则性知识上不太重视理论逻辑,以及实证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等抽象概念之间的区别。侧重解决问题,根据理论在解释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对理论进行评价 决策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使用注意的影响 事实与价值的区别 事实陈述之所以受到价值的影响:1.研究现象本身就包研究人员或者听众存在价值偏见,在社会科学领域含了行为人的价值2.研究者的研究以资料为基础,而这些资料取决于其提供者的价值判断3.研究人员本身是人,必须对什么是重要的作出价值判断 事实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开创理论,观测结果产生建立理论的需要2.有助于对限于理论的重新系统阐述、扩展和澄清

知识可分为二类:实证性知识,规范性知识;规范性知识还可以分为:规则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 实证性知识:关于可以直接观察或测量的条件、情况或事物的知识;规范性知识是关于价值的知识 规则性知识:关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什么应该做或什么不应该做的知识,包含价值判断 价值性知识:是关于环境、处境和事物好与坏的知识,是有关观点和解释的事情 知识还可分为二类:私人知识,公共知识 私人知识是我们自己所接受或“知道”,但不能向其他人证明的知识。如宗教信仰,对它的有效性的接受是建立在“信条”基础上的。任何领域的知识的可靠性如果不是以证据为基础而得到接受,则就是私人知识 公共知识是可以通过逻辑或证据向其他人证明的知识。公共知识是可靠的,不会因共享而枯竭,其他知识也不会因使用它而二倍排斥。在研究领域要慎重使用私人知识,公共知识在科学意义上才是可靠的。在特定条件下,私人知识可以转化为公共知识 获取知识的途径:1.感觉:借助五官,是引申出非价值性的实证性知识的主要手段,是获得私人知识的第一步2经验:是积累的结果,可靠与否取决于知识的性质;从经验中产生新的可靠知识是一个特别繁琐的过程3.直觉:对事物的感觉或感受,是内在的私人知识;是成功研究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发现可靠知识的充分条件4.测量:获得的知识是数据,与感觉与经验有密切联系,被认为是真实、可靠的知识5.推理:是对知识或获得知识的“最终检验”,是得到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没有通过逻辑检验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所要研究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既可以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也可以用规范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怎样对待“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和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是以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实证经济学企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是以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因此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实证经济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得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处于不同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研究是什么,结论的正确性应该是客观的,可检验的。但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不应该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科学。因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提出什么问题进行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突出强调哪些因素,实际上涉及到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方法:理论形成过程 尽管经济学应该既是实证经济学,也是规范经济学,但在当代经济学中,实证经济学是主流,实证方法是经济分析中的最基本方法。 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即经济现象)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1.理论的组成

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

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 药物经济学在评价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对药物的成本效果做出综合判断,成为为决策者和医疗支付者提供信息和方法的有力工具。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一:克拉霉素治疗尿道炎药物经济学分析 药物经济学(pharmaceuticaleconomics,PE)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评估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效果及其关系的边缘学科。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通过成本分析对比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或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的优劣,设计合理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案,保证有限的社会卫生保健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即应用经济学等相关科学知识,研究医药领域有关物质资源利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它可以为临床合理用药、药品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提供决策依据。支原体尿道炎(mycoplasmaurethritis)是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炎症之一,定植于人泌尿生殖道的支原体主要为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性成熟女性子宫颈或阴道解脲支原体携带率可达40%~80%,成年男性的携带率似乎较低。大环内脂类是目前公认的抗解脲支原体首选药物,为了探讨其最佳治疗方案,对红霉素-克拉霉素序贯治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与药物经济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 86例观察对象均为符合支原体尿道炎诊断标准的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序贯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差异,具有可比性,药敏试验结果均对红霉素和克拉霉素敏感,院前均未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 序贯组:用红霉素注射剂(/支,大连美罗大药厂,批号H20XX0117)2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进行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4天,第5天起改为克拉霉素分散片(/片,秦皇岛海润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20XX0207)2片口服,每天2次,连服10天。对照组:相同的红霉素注射剂2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进行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14天。两组的每日用药间隔时间和对症

经济学研究方法

关于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综述 一、引言 消费需求,特别是作为最终需求的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消费问题历来就是中外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消费经济理论在西方经过了200 年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我国对消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消费产品自给性强,其消费行为和心理明显不同于城镇居民。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消费理论强调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凯恩斯(1936)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由收入唯一决定的,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可以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a+b+Yt,式中C为总消费,Y 为总收入,下标t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b的取值范围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这里所指的收入是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现期”是指本期的收入,不考虑过去的收入以及未来的收入;“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不是收入的相对水平;“实际”是指按照货币购买力计算的实际收入。在该理论中,凯恩斯强调的是绝对收入水平。(2)边际消费倾向是大于0且小于1的正数。也就是说增加的收入中消费也是增加的,但是小于增加的收入。(3)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4)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即MPC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二章

第一章绪论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 题?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经济学能否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 5.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能否妨碍西方经济学家正确认识经济规律?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 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 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 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 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 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 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 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__________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 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 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 2

《西方经济学》(上册)课程教案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教案 2019年12月

导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界定;理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怎样学习和对待西方经济学?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2.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 重难点讲解、学生课堂讨论、案例分析、PPT课件、动画演示和视频资料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①西方经济学的界定。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体系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微观经济学,二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做出各种理性选择,以谋求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国民经济总量包括总产量(或总收入)、总就业量、物价水平等。 ②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和阶级属性。西方经济学既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或者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实用价值,又具有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价值取向或者意识形态属性。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 学习西方经济学,当然有必要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来龙去脉。从总体上说,西方经济学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

别是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和观念在理论上的总结或概括。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重商主义(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后期)、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当代西方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至今)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①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唯一的形态,它只能来自对外贸易活动,因此主张国家鼓励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对海外贸易活动进行积极干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便积累国民财富。 ②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大约100年的时期,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早期阶段。总的来看,古典经济学或者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具有二重性。 ③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期,被称为西方经济学“边际革命”时代。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的出版,是新古典经济学完成的标志。在经济学史上,首次呈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经济学体系并存和交锋的态势。 ④当代西方经济学。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趋于激化。一方面,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迅速发展,大型垄断企业形成,垄断推动生产社会化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加剧,生产严重过剩,这一矛盾最终导致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大萧条。这次大萧条给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以沉重打击,也促使西方经济学家深刻反思自己的经济理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于1936年出版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摒弃了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动恢复均衡机制的传统观念,指出只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实行以刺激需求为核心的需求管理,才能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并据此推出了一系列国家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主张。《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自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凯恩斯的追随者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使之发展成为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调节政策。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资源的稀缺性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起点。任何经济学都有自己的研究起点。研究起点表明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存在和关注的最重要的研究课题。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2 Research Methodologies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Induction Constructing general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specific observation. Deduction Using a theory to draw conclusions about specific circumstances. Positive statement A value-free statement which can be tested by an appeal to the facts. Normative statement A value judgment.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Cross sectional Longitudinal Experiment Survey Case study Grounded theory Ethnography Action research Sampling Secondary data Observation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Research philosophy Research approaches Research strategies Time horizon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The research process ‘onion ’ Mark Saunders, Philip Lewis and Adrian Thornhill 2003 Research onion process Positivism Realism Interpretivism Deductive Inductiv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