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

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

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
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

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

——读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

袁筱一

1943年夏,法国尼斯后方的一个小村庄成了意大利人管辖下的犹太人聚居区,艾斯苔尔,小说《流浪的星星》的第一女主人公就是从此时开始慢慢明白过来在二次大战期间,做一个犹太人意味着什么:宁静的少年时代被打破了,接下来

便是恐惧,耻辱,翻山越岭的逃亡,还有父亲的离去。

战争结束后,艾斯苔尔决定和母亲一起出发去寻找传说中的自己的家园:刚成立不久的以色列圣地。在旅途中,在拥挤不堪的船舱里,在风雨飘摇的大海上,在与当地政府的纠缠不清里,她发现了祈祷和宗教的力量。她学会了等待,但是所谓的圣地并没有给她带来所期许的和平;自己家园的建立意味着别人家园的丧失,这是一个孩子所无法明白,无从理解的事情。当她到达圣地时,却在那个梦想中到处是橄榄树、和平鸽、教堂和清真寺的穹顶尖闪闪发光的地方,遇到了萘玛。这短暂似烟却炽热如梦的相遇昭示了某种命运之外的捉弄——萘玛正处在前往难民营的途中。

艾斯苔尔和萘玛,一个犹太女孩和一个阿拉伯女孩,自此再未相遇。她们交换的只是彼此的一个眼神,还有姓名。然而她们的命运已经注定地纠结到了一起,在她们日后各自的流浪中,她们从未停止过对对方的思念。战争将她们分离,她们在各自的难民营里艰难地生活着,但是她们却在不同的地方齐声控诉着战争,以最低的生存要求反抗着战争所带来的

绝望和死亡的阴影,而这,就注定要流浪。

等待,希望,绝望,死亡,包括宗教,这些都是克莱齐奥的表层主题。人类在这样的“死生契阔”下,竟是永远也完不成寻找自我的梦想,这是克莱齐奥式的绝望和悲情。艾斯苔尔和萘玛都是坚强的孩子,她们靠着她们自己也不甚明白的一种等待生存了下来,并且为了这等待颠沛流离。艾斯苔尔起先是靠一种近似神话的信念,关于耶路撒冷的许诺。虽然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她也不只一次地问过“也许耶路撤冷并不存在?”这真的是只有孩子才敢直面的事实,那就是“也许我们梦想中的精神家园并不存在?”可是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抱着一种不可理喻的固执认为他们的家园就在前方旅程的尽头。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等待都是价有所值。于是既然人们“这样强烈地想去耶路撤冷,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到那里的。”她这样模糊地想着,等着。然而经历了那么多那么多的折磨和流离以后,圣地弥漫着的竟还是战争的硝烟:“这山脉,这位于法老城市之上的山脉,白骨累累。阳光一点也不温和。它刺痛了人的双眼,它是那么强烈,那么残酷,恐惧就在风

中,在蓝天里,在大海里。”

相较起来,萘玛或许是因为没有这么强烈地希望过的缘故,所以她的绝望是更低层的,是没有生存条件的绝望。在难民营里,只有饥饿、干渴,还有鼠疫。他们只晓得等联合国的运粮车,“在人们的眼里,开始出现一缕轻烟,一片云,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漠然。再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再也没有眼泪,没有欲望,没有焦灼。”

在这样的绝望里,人们似乎无可救药。爱情或者温情都无可挽回地成了战争的牺牲品。艾斯苔尔和雅克,萘玛和萨迪在惘惘的威胁里,也偷过一点好时光。甚或在奴尚难民营里,还有过新生命的诞生以及随诞生而来的愉悦。但是这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于是在漫漫的旅途中,艾斯苔尔不止一次地看到过宗教的光辉。在圣?马丁的教堂里,在翻山越岭的逃亡途中,在土伦的监狱里,艾斯苔尔发现了这种具有神秘色彩的镇痛剂,十几岁的孩子不至于有“上帝死了”的哲学思考,但是她也会问“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他,为什么他要躲起来,而他在这地球上是无所不能的啊?”哀怨和疑惑亦可窥一斑。写到宗教,作者更多的是用了“神秘”这个词,不可理解,但是“好像有一种源自我们体内的声音在述说着我们所听见的一切。”“有时候我们简直相信我们什么也不曾明白,只有在我们这间牢房的寂静里,听着这神圣语言的词在这里回响。”显然,宗教也不能阻止人们的绝望,萘玛的那一边,事情似乎更加明了,因为宗教于他们并不比乌伊雅姨妈的神话故事来得更让人透彻。在这些表层的主题后面,是作者对于战争根源的深刻探讨。主宰“死生契阔”的不是命运,这是克莱齐奥作为一个男性作家的严肃的、不宿命的眼光。然而这只黑手究竟是什么呢?或许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在他的宽容里有更直接的异曲同工的解答,他说:“是的,我们现在像过去一样惊讶和绝望。现在我们再想扫除席卷了整个地球的瘟疫——偏执和暴徒精神的瘟疫——已经为时过晚。但至少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它们存在的现实,把它们看作某些非常古老的人

类性格在现今生活里的再现。多少年来,这些性格一直在沉睡着,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时机一到,它们不仅要凯旋而归,而且由于受了这么长时间的压抑,其狂暴、愤怒和凶残的程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甚。”就是这种“非常古老的人类性格”,只要这一类的人性恶仍然存在,孩子们就会永远沦为战争的囚徒,四周就会永远有对暴力和血腥的需求,艾斯苔尔和萘

玛永远是流浪的星星。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流浪的星星》里,仍然是克莱齐奥关于战争和人性以及由此连带出来的关于欲望、等待、绝望、死亡、宗教的最根本的看法。但是与他其余的作品有所不同的,特别是与他另一部直接探询战争根源、且直接题为《战争》的作品有所不同的是,作者选择了两个年轻的女孩子作为叙述的主视角。情节都是以她们的所见、所感、所

触和所想而展开的。

这或者是作者的第一点精心安排,而且是颇具现代意识的安排。任何一种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都是被置于一张复杂的关系网内:正是作者,叙述者,小说人物以及读者之间的关系成就了文学。而在这四个因素里,作者往往是隐形的,是另一个隐形因素即读者所努力探求的。于是作品内在的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便要凭借叙述者与作品人物之间的张力来实

现。

E.M.福斯特在其《小说纵横谈》里说过,小说家可以作为公正或者不公正的观察者从外部来描写世界,也可以作为无所不在的人从内部进行描写。克莱齐奥显然在这里更偏向前者,但是他也没有完全地摒弃后者。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叙述的手法。然而即使是在叙述者直接在场的第三人称里,叙述者也决没有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口吻依旧是十几岁孩子的口吻,想法也是十几岁孩子的想法,就连十几岁孩子视野所受到的限制,在这里也是一应俱全。这使我们从这部小说的结构所得到的第一个印象便是它的简洁明快。作者用的是类似流水账的独白,没有心机和花哨。战争在一个孩子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战争进行的时候,那些男人,那些戴着滑稽的羽饰帽子的意大利宪兵和警察就敢到费恩先生家抬走钢琴,抬到旅馆的饭厅里去。然而这架钢琴,费恩先生把它看得比生命里所有的一切都要重要,这是他生活中所留下的唯一的东西。”这种角度的有限性当然需要适当的技巧和暗示来补足,这也就是我们要谈的关于这部作品结

构的第二点。

为了避免过分的浅白直露,作者用了一点曲折。他采用了对称式的写法。在艾斯苔尔和萘玛之间并没有具象的关联,人物的命运是各自展开的。她们没有作为具体的两个人相遇,相爱,或是相离,也没有作为具体的两个人发生冲突。她们终其一生只有一次构成情节的相遇,就是艾斯苔尔初到以色列,而萘玛踏上流浪征途的时候:

突然,从队伍中脱出了一个很年轻的女孩子。她向艾斯苔尔走过来。她的脸苍白憔悴,裙子上布满了灰尘。艾斯苔尔看到她的皮带和鞋子都已经坏了。年轻的女孩子走近她,一直挨到她的身边。她的眼睛里有种奇怪的光芒在闪耀,但是她没有说话,也没有提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她就这么一动不动地站在艾斯苔尔面前,将手搁在她的臂上。接着,她从衣袋里拿出一本没有写过字的黑皮本子,在第一页的右上方,她写下了她的名字,就这样,用的是大写字母:NEJMA。然后她把本子和笔递给艾斯苔尔,让她也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艾斯苔尔从此再也无法从脑中抹去萘玛的那张脸,她的目光,她那搁在她的臂上的手,还有她把本子递给她时那种缓缓的,凝重的手势。

这是萘玛的第一次出场,小说自此有了第二条主线,情节进入了实质性的第二部分:二战结束,可战争还远远未结束,甚至它将意味着又一场噩梦的开始,萘玛在难民营里的苦难经历成了很好的证明。这种并行不悖的对称写法实际上倒是古典的,有人工的技巧和安排在里面。可是我们看到在《流浪的星星》里,它显然还更具有一种结构暗示的功能。诚如我们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那样,艾斯苔尔和萘玛并不具有人物的典型意义,也不能够作为情节发展的有力支撑,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在这里还是遭到了淡化的厄运,几乎要被身后那个“死生契阔”的大背景吞了下去。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当然需要一种人为的,甚至带点补拙色彩的技巧来维持作者一向擅长的结合。这唯一一次的相遇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纠葛,无论你多么不理世事,命运还是注定要与人纠缠,并且终其一生也难以摆脱。这种纠缠由于人性恶的一面,可以一直衍

生成为一种伤害。

时间的调子,似乎也是作者手法中不可避而不谈的一点。很显然,小说家动笔时,一切已经成为过去了,即使相对于叙述者来说,一切也已成为过去,所以他用过去时。然而小说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时也会采用现在时,在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整个小说的时间调子还是回到了现在时。作者之所以用这样的交替,无疑是为了表现过去的想忘却而又不可忘却,现在的想开始却又无从开始。未来在这里是没有的,包括想象在内,一切只能是噩梦的再现。在时间上和在视角上一样,

作者几乎未曾转换地使用了另一种对称。它给了小说一种“事实性”(注意,不是真实性),却又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它的可

感性。

如果说在结构上,克莱齐奥在《流浪的星星》里仍然是在试图完成一种结合的话,那么在语言上应当说是经典的。我们在这里没有用“古典”一词,因为经典的含义是“古典,但未过时”。

一个作家的可贵之处往往在于他能够创造一种具有个性标记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又往往能够引导本国的语言文字往一个良好的方向去,这可以补足作家在哲学精神方面的某些缺憾。

克莱齐奥的语言一向是为读者所称道的。大约是因为人们在这个乱哄哄的世界里,一直在潜意识里寻找一种俭约、凝炼、相对朴素却不乏优雅的美。用这几个形容词可以来概括我们的作家在语言上的四个特点。

一、俭约。我记得罗新璋先生在他的某篇文章里说,他译《红与黑》,每句一般不超过二十二字。《红与黑》的研究是旁的事,可是用在这部《流浪的星星》上,却是不带任何夸耀之意的事实。法语的复杂、精确往往是通过它的从句套从句的句式,仿佛连环套似的,一层层地深入下去。但这决不是克莱齐奥的语言。《流浪的星星》里,从句一半只限于一层,且简单句很多。克莱齐奥善于描摹外部世界,他用艾斯苔尔那双单纯的眼睛去看,所以那世界也是单纯的。“下面传来水流的声音,那是一种沙沙的声音,在山中的岩壁间回响着。天边,白色的云朵在东面聚集起来,在山谷深处幻化成各种奇形怪状,有的像雪峰,有的又像城堡。……她想起她那时候想和云一起走来着,因为它们可以自由地随着风飘来飘去,因为它们可以无优无虑地从山的另一边飘来,一直飘到大海那边。她想象过它们一路上所看见的一切,山谷,小河,那如蚁窝一般的城市,还有那些大海湾,海水在它们的怀抱中闪闪发光。今天,还是同样的云,然而它们却含有某种威胁的味道。它们好像是在山谷深处拦了一道屏障,吞噬了山峰,它们竖起一面白色的墙壁,郁郁的,不可穿越。”如果说长的句式带来的是一种曲径探幽的宛转,那么短的句式带来的则是与它简洁明快的结构相对应的简洁明快的文学风格。二、凝炼。凝炼除了简洁之外,更令人看中的是一种力量。克莱齐奥文字的力量取决于两点,而这两点都是与词有关的。第一在于词语的重复。克莱齐奥的每一部著作里,几乎都有几个词是反复出现的,几乎可以烂熟于心的。《流浪的星星》里,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空茫、回响、闪闪发光、令人晕眩、神秘……第二在于形容词的运用。克莱齐奥一向长于用色彩耀眼的形容词,给人一种刺激的印象。大海是那种要了命的碧蓝,天空是万里无云的苍白,夜是沉沉的黑仿佛能吞噬一切似的。他的形容词没有通融的余地,仿佛他笔下的树,高大,笔直,直走云际。他原本就是一个很在乎词语力量的作家,即便是在《流浪的星星》里,谈到宗教时,他也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他起先是用一种神圣的语言在说这些词,慢慢的,每个词,每个音节都在回响……这是上……的词,是他在创造这世界以前悬于天际的词。”词该是第一级具有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它的本身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何况克莱齐奥更重视短的句式,这就无怪乎他这样

地看中每一个词语的实现与完成了。

三、朴素。朴素建立于修辞手段的慎用之上。这里没有猜谜似的大量的隐喻、双关、文学游戏,作者最常用的,反而是修辞里最简单的明喻。一切都在你的面前,在孩子的想象中。作者也并没有跳过孩子去连接两个可比因素的过程。因为真诚,克莱齐奥是不难理解的。只要你有一颗同样简单的心,事情就会同样的明了。因为朴素,克莱齐奥也不是这样难

以翻译的。简单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可以沟通。

四、优雅。虽然克莱齐奥的语言句短,词重,修辞手段变化有局限,但这种语言却仍然不失优雅。说克莱齐奥的语言风格具有经典之美,优雅便是其中的一条。在克莱齐奥诗化的语言里,他刻意在追求一种繁丽的意象。这或许是现代某些作家都滤去不用的手法,如杜拉斯,她似乎刻意将一些句子进行破坏与割裂。但是克莱齐奥的语法整齐,规范,意象应景。他描写周围风景简直有雨果的浪漫之风,不惜笔墨。克莱齐奥是不重事件的,但是,他重描写,重“死生契阔”的大背景:“冬天,雪覆盖了整个村庄,房顶、草坪一片皑皑。檐下结满了冰椽,沿着侧梁,沿着树枝滴落下来,汇聚成溪,小溪再汇成河,沿着村里的每一条小路欢舞雀跃,倾泄而下。”克莱齐奥开头的这段描写简直是可以做学习的典范语言。

事实亦复如此,克莱齐奥的小说确实被选进了中学教材之中。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场围绕家书兴替的讨论就此展开。学生甲认为家书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当然不用写信……说到底,这是一场有关科技与传统争论的问题。 其实,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既有千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为破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

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京都的灿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发展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翼齐飞,整个人类的发展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吉林联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A. 《呐喊》 B. 《彷徨》 C. 《狂人日记》 D. 《阿Q正传》 2 【单选题】(10分) 祥林嫂是鲁迅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 《孔乙己》 B. 《药》 C. 《离婚》 D. 《祝福》

3 【单选题】(10分) 《阿Q正传》收入鲁迅的小说集()。 A. 《朝花夕拾》 B. 《故事新编》 C. 《呐喊》 D. 《彷徨》 4 【单选题】(10分) 《故事新编》中哪篇作品原题《不周山》?() A. 《采薇》 B. 《奔月》 C. 《铸剑》 D. 《补天》

5 【单选题】(10分) 《野草》出版前发表于《语丝》上的散文诗有()首。 A. 23 B. 21 C. 22 D. 20 6 【单选题】(10分)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哪部诗集中的诗作()。 A. 《前茅》 B. 《恢复》 C. 《女神》 D. 《星空》

7 【单选题】(10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A. 《呐喊》 B. 《彷徨》 C. 《沉沦》 D. 《女神》 8 【单选题】(10分)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 A. 陈梦家 B. 闻一多 C. 徐志摩 D. 朱湘

9 【单选题】(10分) 《再别康桥》实现“中和之美”的方式是()。 A. 虚实结合 B. 动静结合 C. 去粗取精 D. 快慢结合 10 【单选题】(10分) 最能代表周作人冲淡平和艺术风格的散文集是()。 A. 《谈龙集》 B. 《泽泻集》 C. 《雨天的书》 D. 《谈虎集》

经典现代诗歌欣赏63首

经典现代诗歌欣赏-63首 2.《你一定要走吗》——泰戈尔 3.《系一根心弦》——泰戈尔 4.《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印度]泰戈尔 5.《假如我今生无缘遇到你》——泰戈尔 6.《思绪之束》——[美]卡尔·桑德堡 7.《只要彼此爱过一次》——汪国真 8.《初恋》——[日]岛崎藤村 9.《我的恋人》——戴望舒 10.《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拜伦 11.《茶的情诗》——张错[美] 12.《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舒婷 13.《沪杭车中》——徐志摩 14.《对镜》——哈代 15.《佛外缘》——郑愁予 16.《等你轻声唤我》——洛夫 17.《咏一朵枯萎的紫罗兰》——雪莱 18.《爱与痛的迁徙》——冷月如霜 19.《难道爱神是……》——食指 20.《这也是一切》——舒婷 21.《阶段》——赫曼赫塞[德国] 22.《我不是》——何博传 23.《这句话》——叶志祥 24.《像这样细细地听》——茨维塔耶娃 25.《你相信爱情吗》——佚名 26.《我已不再归去》——西梅内斯[西班牙]27.《夜风》——慕清 28.《百年孤寂》——林夕 29.《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 个方向吹》——徐志摩 30.《要怀着希望》——[西 班牙]阿莱桑德雷·梅洛 31.《月下》—费特[俄] 32.《寒武纪》——林夕 33.《那不是我的天堂》— —忆明珠 34.《再别康桥》——徐志 摩 35.《当你》——罗洛 36.《亚玛儿菲夜曲》—— [美]蒂丝黛尔 37.《两天》——许由 38.《秋天》——顾城 39.《远方》——安德鲁·怀 斯 40.《独吟秋潭》——何阳 41.《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 ——汪国真 42.《原来是为了分别》— —洛拜 43.《昨夜有雾》——尹玲 44.《一个人》——[一禾诗 社] 45.《流星》——余婷娜 46.《菊》——唐突 47.《热爱生命》——汪国 真 48.《爱在身边》——[德]歌德 49.《门前》——顾城 50.《在我心灵深处》——岛崎藤村 51.《珍惜生命,尊重别人,也尊重我们 自己!》——玛莎 52.《我就要沉默了》——[俄]普希金 53.《我曾经爱过你》——[俄]普希金 54.《致凯恩》——普希金 55.《禅意》——席慕容 56.《莲的心事》——席慕容 57.《月桂树的愿望》——席慕容 58.《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 59.《无怨的青春》——席慕容 60.《渡口》——席慕容 61.《前缘》——席慕容 62.《一见钟情》——辛波丝卡 63.《信仰》——席慕容 ----------------------------------- -------- 《你一定要走吗》——泰戈尔 旅人,你一定要走吗 夜是静谧的,黑暗昏睡在树林上。 露台上灯火辉煌,繁花朵朵鲜丽,年轻的 眼睛也还是清醒的。 旅人,你一定要走吗 我们不曾以恳求的手臂束缚你的双足, 你的门是开着的,你的马上了鞍子站在门 口。

五芳斋: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五芳斋: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在竞争激烈的快餐、食品行业中,五芳斋可谓其中的佼佼者。提到白酒,人们会立即想到茅台;提到烤鸭,人们会想到北京烤鸭;提到粽子,大部分国人会想到五芳斋。2009年度,在中国 快餐50强中,五芳斋位居排行榜第十一名;2009年,五芳斋获得嘉兴市“十佳”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曾先后荣获“最有影响力的餐饮企业”、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2009年度嘉兴市本级软环境建 设先进观测点”、“商业顾客满意商品”、“商业顾客满意企业”等称号。 但是,和很多中华老字号一样,五芳斋也曾经历过衰退期。原因有: 1、缺乏现代品牌经营观念,忽视了对品牌的持续宣传和对不断 更新换代的消费者品牌情感的持续培育,最终导致顾客群体断代,大批消费者对“五芳斋”的品牌和产品的认知日渐模糊; 2、外部环境的变化、洋快餐的大量涌进、销售渠道的限制以及 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改变给五芳斋带来了很多难题,而五芳斋显然在这方面准备不足,没有应对竞争的战略和战术准备。五芳斋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正是老字号的优越感让企业走向了失败; 3、政府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手段的影响。过去实行国有独资体制,在行政垄断条件下,也许能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而一旦开放市场后,由于产品生产较低的技术壁垒与较小的投资规模,竞争一下子激烈起来,再加上假冒伪劣防不胜防,僵化的国有体制就很难应对如此挑战。

在消沉了一段时间之后,历建平和朱自强的加入给这家老字号注入了新的活力,令五芳斋重换新生,一跃成为市场的领军者。其中原因有: 1、丰富的文化积淀。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 适中而著称的五芳斋粽子号称“江南粽子大王",到目前已有80多年历史。“五芳斋”得名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姓沈,系吴县陆墓采莲人。“五芳斋”粽子于1921年问世,创始人为当时以弹棉花为业的浙江兰溪人张锦泉先生。五芳斋粽子选料日益考究,配制方案日趋完善,口味日趋精美,由此声誉鹊起,驰名江南。 2、靠近原料产地。嘉兴自古以来就以生产优质稻米而闻名于世,是名副其实 的稻米生产基地。 3、优质企业家的正确导向。一家企业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最高管理者的领导是否正确。譬如,联想有柳传志,海尔有张瑞敏,淘宝有马云,新东方有俞敏洪。奥地利学派认为,只有以企业家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当今世界,越发达的国家一定有着更多伟大的企业。历建平和朱自强开拓思维,不把粽子当粽子做,整合各种资源,使企业驶入了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可贵的是,历建平不以功臣自居,不刻意宣传自己,不搞“一言堂”,使企业不以管理者一人的成败而兴衰。最近,被称为“夕阳偶像”的马云的几个决策失误使阿里巴巴的发展产生震荡,这是一个很好的反例。 五芳斋的发展目标是:打造米制品行业的领导品牌,打造中式快餐连锁的著名 品牌,致力于成为受人尊重的,以米制品为核心产品的,有完整产业链的中国食品领军企业。“打造米制品行业的领导品牌”是首要目标。要达到这一战略目标,重点需发展三个核心产业,即粽子、大米和米饭制品。粽子的具体发展目标是:完成全国产业布局;扩大出口;经销全国网络;销售网更密集高效;改革生产工艺,提高效率;通过资源整合,扩大产能。大米的具体发展目标是:完善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大米产业链;创设中高档大米品牌;构建长三角营销网络。米饭制品的具体发展目标是:引进

传统神韵和现代风格相结合

传统神韵和现代风格相结合 ——西安采风调研报告关键词:西安地域主义建筑文化 城市建筑要和西安的古城建筑风格相融合,体现建筑的西安特色,但并不是主张做大屋顶或雕梁画栋。西安市副市长乔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建筑可以用现代的材料,用现代的建筑手法,但要把建筑的厚重感体现出来。西安的建筑物总的特色是厚重。古经上讲究“势”,建筑物的“势”到了,就会让人感到有一种厚重感。特别是在做一些大型公益性建筑时,不要求一味地追求“形似”,也就是说,并不要求建筑的形象像钟楼、南门,但一定要“神”似。这里的“神”就是建筑物的“气势”,且“气势”要跟整个古城墙相融合。 乔征谈道,西安很多传统建筑都比较厚重,有一种文化气息的厚重感。建筑本身就要通过文化内涵去挖掘、去体现。西安作为一个千年古城,建筑既要体现传统的“神韵”风格,又要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潮流和气息,要有活力和现代感。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应体现西安历史文化特色 建筑风格应体现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建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要能体现出“城市精神”。在紫薇 MALL建筑设计论证 会上,西安市规划局和 红星局长说,“西安的 建筑风格下一步应如 何规划,如何让建筑在 特定地段体现西安文 化艺术的复兴,我们要 朝这个方向引导。否 则,建筑没有古城西安 特色,和其他城市没有 区别,怎么体现西安的 城市特色和文化呢? 我们就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找到适合西安的、具有西安特色的发展道路。”古要古到家新要新到位 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韩冀对记者说,20世纪,许多现代建筑考虑结构、材料比较多,对地域特点考虑得较少,出现了“千城一面”现象。因而,国际建筑协会提出21世纪国际建筑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总的方向是现代化,但要考虑到地域特色。在建筑风格上,西安的大规划是“新旧分制”。旧城区和重要文物古迹周围,建筑风格要发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点,建筑的色彩以灰颜色为基调;新城区的建筑风格要开朗,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但要体现地域特色,外立面色彩风格很难统一,建筑设计创作可以“百花齐放”,建筑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 韩冀总规划师说,建筑风格“古要古到家,新要新到位”。西安有周、秦、汉、唐等很多朝代,建筑风格要“唐风”就“唐风”,要“汉风”就“汉风”,不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指导老师:xxxx 姓名:xxxxx 专业:xxxxxx 学号:xxxxx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

优秀现当代诗歌赏析

现当代诗歌选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青春》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月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月月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 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五首经典现代诗及赏析

01.《相信未来》 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山东鱼台人。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高中毕业。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文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 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通读该诗,虽然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75626515.html,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作者:福克纳高飞 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在对《我弥留之际》细读的基础上,从小说内容和文学模式两方面,梳理出小说的传统特性,从女性意识的拓展与小说手法的革新两方面,概括出小说的现代性,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传统;现代;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verts the stereotype of the binary conflicts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proves that under the coat of modern forms, what really matters is the traditional content from within. As I Lay Dying, on one hand, summarizes the tradition in the novel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ent and literary patterns; on the other hand, it generalizes the modernity from the wid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of expressive means. It concludes that,Faulkner’s As I Lay Dying is a perfect embodiment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Key words: tradition;modernity;Faulkner;As I Lay Dying 一引言 “传统”与“现代”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对立命题,许多人简单片面地认为传统与现代水火不容,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二者犹如硬币的两面,是相互依存,互为依靠,对立而又统一于作家的创作实践中。文学的发展正是在传统与现代的角力中得以发展,在这二者之间相互背离又互为依靠的张力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成就文学的经典。 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为一个处在二十世纪文学变革时代的作家,他既是美国南方传统文学的代表,也是现代派的杰出文学大师,他将现代主义的方法与传统文学结合后,改用现代主义的形式来表达民族和传统的精髓。《我弥留之际》作为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正是这样一部颠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二者融合的一部文学经典。 二、传统性的承继 众所周知,作为每一位处在特定时空的作家,其写作无可避免地受到当下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反映时代的脉搏,记录时代的变迁。《我弥留之际》正是这样一部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部杰出小说,在它奔涌的意识流下,流淌着作家所承继的古老而悠久的文学传统,作家力图用古老的文学传统重新架构现代美国社会生活。 福克纳经常自称“乡下人”或“农民作家”。在他的小说里,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通过这些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乡村人物的塑造,福克纳表达了自己对美国南方深沉的乡

现代诗歌欣赏

现代诗歌欣赏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经典现代诗歌欣赏-63首 2.《你一定要走吗》——泰戈尔 3.《系一根心弦》——泰戈尔 4.《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印度]泰戈尔 5.《假如我今生无缘 遇到你》——泰戈尔6.《思绪之束》——[美]卡尔·桑德堡7.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汪国真8.《初恋》——[日]岛崎藤村9.《我的恋人》——戴望舒10.《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拜伦11.《茶的情诗》——张错[美]12.《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舒婷13.《沪杭车中》——徐志摩14.《对镜》——哈代15. 《佛外缘》——郑愁予16.《等你轻声唤我》——洛夫17.《咏一 朵枯萎的紫罗兰》——雪莱18.《爱与痛的迁徙》——冷月如霜19.《难道爱神是……》——食指20.《这也是一切》——舒婷21. 《阶段》——赫曼赫塞[德国]22.《我不是》——何博传 23.《这句话》——叶志祥 24.《像这样细细地听》——茨维塔耶娃 25.《你相信爱情吗》 ——佚名 26.《我已不再归去》——西梅内斯[西班牙] 27.《夜风》——慕清

28.《百年孤寂》——林夕 29.《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 30.《要怀着希望》——[西班牙]阿莱桑德雷·梅洛 31.《月下》—费特[俄] 32.《寒武纪》——林夕 33.《那不是我的天堂》——忆明珠 34.《再别康桥》——徐志摩 35.《当你》——罗洛 36.《亚玛儿菲夜曲》——[美]蒂丝黛尔 37.《两天》——许由 38.《秋天》——顾城 39.《远方》——安德鲁·怀斯 40.《独吟秋潭》——何阳 41.《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汪国真 42.《原来是为了分别》——洛拜 43.《昨夜有雾》——尹玲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_特吉巴欧文化中心浅析_图文(精)

特吉巴欧文化艺术中心坐落于南太平洋中的岛国———新喀里多尼亚的首都努美阿,设计者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伦佐?皮阿诺。这个作品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建于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建于日本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是现代技术和当地传统文化间高度协调统一的典范。 一、背景与地理气候 1.历史背景 新喀里多尼亚原是法国属地,当地的卡纳克人和外来统治者冲突不断。随着斐济等地的独立,卡纳克人也爆发了一次次的独立运动。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法国政府不愿放弃该属地,于是双方在1988年达成妥协的协议,推迟独立,共同成立“卡纳克文化发展委员会”,旨在振兴卡纳克文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法国帮助建设一座卡纳克文化中心。 1991年,法国政府举行国际设计竞赛,皮阿诺的作品以其地域、生态的完美统一,从170个作品中脱颖而出。特吉巴欧文化中心于1998年落成,皮阿诺也因此作品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建筑 奖。 2.地理位置与气候 新喀里多尼亚岛为一狭长岛屿,崎岖的山脉将该岛分为东西两部分,少平地,气候温和,12月~3月为雨季,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 23℃。所在区域气候炎热潮湿,常年温差较小,盛行稳定的东南信风,另外,11月~3月会盛行一些飓风。建筑的基地选择在位于新喀里多尼亚首都努美亚东部的Tina 半岛。文化中心(见图1 正好处在一个被热带仙人掌覆盖着的山甲上。而这个山甲正好位于一个咸水湖(环礁湖和海洋

收稿日期:2007-09-14作者简介:付瑶(1971—,女,四川万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特吉巴欧文化中心浅析 摘要:皮阿诺设计的特吉巴欧文化中心,设计者通过考察当地的历史文脉,挖掘、利用 当地的传统建筑样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用现代技术表达传统意象,设计出极具象征性的建筑作品。同时,采用一系列的通风等高技术手段,达到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创造出集传统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建筑。如何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表现传统建筑,这个作品会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特吉巴欧;现代技术;传统意象;高技术;生态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付 瑶,管飞吉 文章编号:1673-1387(200801-0014-05 第10卷第1期 2008年1月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an.2008 Vol .10,No.1

文学经典导读

1.兼容并包,英华荟萃——回忆北京大学什么是兼容并包呢?作者举了两个著名的例子。五四四期,是一个推翻了千年帝制的革命风云的时期,也是新学盛行的时期,但,仍有两位“大反动派”在北大公开任教,一是辜鸿铭,一是刘师培。“辜鸿铭在民国已经成立了几年之后,还是带着辫子,穿着清朝衣冠,公开主张帝制”;刘师培是鼓吹复辟帝制的臭名昭著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但他们俩,一个“英文在当时说是水平很高的”,一个“出身于一个讲汉学的世家”,讲中国中古文学史“上课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笔谈起来,就是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当时学生都很佩服”,所以,北大就请他们任教,因为在北大看来,“教授之所以为教授,在于他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在他本行中是个权威,并不在于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北大所以能有这样的选聘教授的观念,是与北大对大学性质的认识分不开的。在北大看来:“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传授知识,大学尤其如此。一个大学应该是各种学术权威集中的地方,只要是世界上已有的学问,不管它是什么科,一个大学里面都应该有些权威学者,能够解答这种学科的问题。大学应该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正因为如此,所以北大才能认定“学校是一个…尚贤?的地方,谁有知识,谁就在某一范围内有发言权,他就应该受到尊重”。辜鸿铭、刘师培在北大能够受到尊重,原因在此。西方的系统论认为,每一个系统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汲取异质的他系统的资源,才能调整自身的内在矛盾,从而使自身得以健全。北大的兼容并包,有利于各思想、学术、知识系统,在相互的竞争、对抗、汲取的过程中,发展、健全了自身,也只有兼容并包,才能使思想、学术、

知识系统的精英人物,荟萃于北大。兼容并包,英华荟萃,这确实是北大可引以为骄傲的啊 2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经历这场浩劫之后,文中写出了“我”和汽车、的哪些相同感受?作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浑身冰凉,无限悲伤,但心窝还是暖和的。作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汽车这一有形的实体,用它的遭遇来表现“我”在这场经历后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让人真实可感。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作者把汽车当做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之情。象征手法:“红色的背包”象征了青春。青春的色彩是鲜红的,充满着热烈的激情。“红色的背包”的被抢,暗示了青春理想的破灭。文中寻找旅店的过程,也同样充满了象征意味。“我”一路上不停地寻找旅店,然而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在破车里暂且安身。人的一生不也就是这样永远处于漂泊之中吗?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也是象征的手法,汽车的“心窝”是“健全”“暖和”的,字面上是照应前面驾驶室里的座椅没有被撬去,劫难相对要小,也可理解为少年对世界没有彻底的绝望,还抱有一点幻想,所以说“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文章最后才写“我”出门时的情景,分析这样写的用意和好处。。。这是一种倒叙手法,不仅照应了文章开头,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

现代诗歌赏析及答案(最新)

《偶然》《断章》《天真的预示》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会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8.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 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 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 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 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9.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真的预示[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A. 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 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 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答案与解析: 7.C(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相当实际的词语作标题,那样使诗中形象与意象之间的张力消失殆尽。) 8.B(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9.D(诗中说"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所以"靠大家努力"在诗中未提,诗歌想告诉我们的是:希望与永恒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实现。) 1.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繁星 冰心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星,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很深刻的联系。传统与现代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不融合的,但是我们所有称之为现代的东西全部来自于以往经验的积累,也就是传统文化,所以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我认为传统中的精华在任何时代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该拿来珍惜,拿来应用,给它穿上现代的新衣,从新打扮,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从现在往前所有的文明成果都称为传统文化。说抛弃传统文化不太可能,因为它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思想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设计。其实,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早已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摒弃、淘汰,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现在的设计,大体都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后发展而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设计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符合人类的需求,而这种发展积累虾类的种种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现代人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还是欣赏传统的设计的,它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冥冥中它也在影响和指导着当代设计的进程,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我们现在,特别是中国设计需要走的道路就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中国设计,东方风格。只有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在设计的世界里占有一定得地位。当然,中国一些当代的设计师也正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行走着。越来越多充满中国风格的设计出现,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国风愈刮愈浓。如靳埭强的水墨风格,他设计的海报大量运用中国水墨,使人联想到中国山水的意蕴,其中恰当的留白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给人以遐想思考的空间。还有各种包装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也是使产品与众不同,成为时代的潮流

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 通过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论述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结合 刘敏 摘要:在现代化的时代虽然有各种思潮的冲击,但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然而把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结合最好的当属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他们的设计是把艺术感和实用性结合起来看待,既注重功能主义又强调图案装饰性和传统与自然形态的重要性,是简约而非凡,功能至上,人性化的设计。所以把传统设计中的精华部分与现代设计的东西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风格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使艺术家和设计师,产生各式各样的遐想,并让人领悟到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的浩然正气,也体味设计思想的种种内涵。 关键词:传统设计、现代设计、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民族性、功能主义、自然、人情化、借鉴、结合。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各种艺术思潮对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关系的问题。 有些人看待传统时,很大一部分都会形容其是老观念、老封建、老思想。这样使得我们研究传统设计时只停留在一些表象的东西,例如把传统设计只规定为是与传统手工艺息息相关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我认为这种思想是非常片面的。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1]所以传统设计不只与传统手工艺相关还与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相关。而现代设计是20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设计是与工业化大生产和现代文明的密切联系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为现代人现代经济现代市场和现代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积极活动。[2]其内涵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设计界改变以往专为权贵服务的设计方向转而提出要为民众服务的口号下的产物是设计民主化的进程,并探索出“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理性设计原则和抽象的表达形式,具有典型和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用文化连续性观点辩证地了解传统与现代,寻找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活力点,而不是简单地在批判或继承之间做出取舍。对于东西方文化问题所蕴涵的根本问题,即本土文化价值与现代化之间的紧张关系,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保存本土的生活方式与创造现代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进程,二者能够共存吗?所以如何更能体现设计时代性的同时又不失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就自然而然成为设计师比较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把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风格。 把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结合最好的当属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其设计思想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是指地处欧洲北部的五个国家,即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和冰岛。这几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与外界相对隔绝,而且没有受到工业革命的强烈冲击,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手工艺传统非常盛行。所以这个地区的设计家们比较着重传统风格,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现代产业终于在北欧确立,欧洲大陆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影响北欧的设计哲学。于是,一种将本土的手工艺传统与现代功能主义设计思潮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发展起来,这就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北欧风格。北欧是一个均富的社会,北欧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不要以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来炫耀,而以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衡量人只是陈旧的贵族社会、封建社会、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陋习。北欧的设计是邀请人们参与,突出包容性、公众性、参与性,英语中所谓的“inclusiveness”,而不是贵族性的排斥性、独占性(英语中称为“exclusiveness”)。他们在公众性的前提下,再突出设计师的个性,使成为人人能够拥有的设计,这种对设计的平和心,真是伟大。他们生活在一个典雅的、自然的、美好的设计国度中,所以在北欧,好像很难看到平庸的东西,你会发现所有的人对设计的基本认识水平都要比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高,北欧人把艺术感和实用性结合起来看待,也就是形式、功能、材料、色彩、肌理、耐用性能、造价水平这几个内容是和谐的、平衡的。他们认为德国、荷兰、俄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那种现代主义设计,其实缺乏人性感,因此自己探索出一套自己的现代主义设计语汇来,通过自然材料、人性化的色彩、丰富的材料肌理、良好的功能结合,同时也兼顾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手段,自成一体。民主化设计的本质,使人们对设计本身的美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