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人物概述

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人物概述

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人物概述
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人物概述

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人物

1.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湘军缔造者、最高统帅。以进士从戎而成一代军事统帅和晚清军事近代化奠基者之一。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方武装——湘军。其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500人。在此基础上,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鼎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人。作战指导上,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为基本原则;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稳定后方、保障粮运为克敌制胜之必备条件。其人学问深厚,见识高远,文武兼擅,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曾得其提携,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之祖师级人物和超一流儒将。其人生道路与思想学问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影响甚大。

2.胡林翼湖南益阳人,湘军统帅。进士出身,经历与曾国藩极似。善治军,亦善作战。治军首重选将,认为将领得人,兵少可战;军无良将,终归于败。而良将必智勇兼备,有智无勇,有勇无智,均非良将。重水师、马队建设,认为马队可以一当五,水师可以一当十。用兵主张水陆结合、步骑协同,每战必留强大预备队,以为应变之兵。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善用围城打援战法,主张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得土地、城池次之。这一杰出思想后被毛泽东继承吸收,用于同蒋介石的较量,卓有成效。后人蔡锷将曾、胡二人之治军作战思想合编为《曾胡治兵语录》,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军事著作,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3.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湘军统帅。早年曾为私塾先生,后入湘军而成为统帅之一。年轻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后又自许“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委实有些自夸。然其人的确才学杰出,视野远大,颇具战略眼光,主张“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反对放弃新疆只重海防,力主海防、塞防并重。作战重视战前准备、战略构划、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用兵善区分轻重缓急,胆大心细,决心坚定,力避冒险深入,主张“宁肯缓进,断不轻退”。一生战功卓著,收复新疆一战堪称经典之役、代表之作。时人评曰:“历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

4.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由湘军起家而为淮军创始者、最高统帅。选将不重出身,唯才是用,善以功名利禄激励士气;但治军欠严,军纪甚坏。在同辈中,见识出众,事功突出,为梁启超所推崇。倡导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创办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较早提出持久战思想,主张以持久战对日本速战求成之诡计。然其作战指导思想消极保守,甲午战争中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招致该舰队全军覆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综观其人,魄力与曾国藩相当,学问、修养则逊之。与沙俄订立卖国密约,并收受巨贿,为其一生最大之污点。

5.李秀成广西藤县人,太平军统帅。出身雇农,文化不高而才智出众。以士兵位跻统帅,作战经验丰富,且善于团结友军,协和诸将。用兵稳健多谋,注重策略。1857年天京内讧之后,东王杨秀清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李与陈玉成同掌军令,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帅,受封为忠王。其得意之作为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和全歼湘军李续宾部的三河之战。在与湘军的交战中,互有胜负。然短于

攻坚,不善硬仗。1861年春,领兵30万开抵武昌外围而骤然东撤,不救安庆,为其一生最大失策。1863年12月,苏州失守,浙江告急,天京危殆。李秀成向天王建议“让城别走”,遭拒绝,遂困守天京。天京陷落后,李被俘,终被处死。

6.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北洋军创始者、最高统帅。其军事业绩主要不在作战,而在建军。早年投淮军,派驻朝鲜期间初显军事才能。因清军在甲午战争的惨败而痛感整肃军政、改革军制之必要。1895年开始在天津小站以西法练兵,仿照德国陆军模式创建新式陆军,定名为新建陆军,后改称武卫右军。1901年袁氏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为基础编练北洋常备军,至1905年北洋常备军达6镇(相当于师)7万余人。袁氏由此成为北洋军阀首领,拥兵自重,权倾朝野。北洋军系由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组成的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诸兵种合成军队,战斗力超越湘、淮两军。此为袁世凯军事上最大之功业,袁氏也因此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主要奠基者,堪称中国军队近代化之父。后来的国民革命军军制模式,多由北洋军沿袭而来。袁氏为人处世老谋深算,手段阴毒,野心极大。1915年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复辟帝制,遗臭万年。

7.蔡锷湖南邵阳人,护国军统帅、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为梁启超之得意门生,才华卓绝。曾与蒋百里一起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绩优异。在军队与国防建设方面有卓越主张,如:军队应编成野战军、守备军、补充军、国民军和特种队,以便于平时、战时遂行不同任务;义务兵役制必须实行征之能来,来之能教,教之能归,归之能安,临战即至的“五要件”;军事训练应做到人与器、兵与兵、军与军、军与国的四个一致等等。针对英法列强觊觎我西南地区,曾主持制订《五省边防计划》。对曾国藩、胡林翼治军用兵思想推崇备至,曾编辑《曾胡治兵语录》。其人风流倜傥,而思想进步,爱国心极强。袁世凯称帝后,毅然起兵反袁,以近战和迂回包围战术屡胜北洋军。病逝时年仅34岁,为时人所惜。

8.吴佩孚山东蓬莱人,北洋军直系统帅,追赠陆军一级上将。秀才出身,早年因纠纷杀人,被迫离家从戎,逐级晋升为直系首领。其人多谋善断,用兵大胆果决,尤善用夜战奇袭战术打击敌方枢要,以较少兵力速战速决。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采用侧翼迂回战术,大败皖军。1922年又在直奉战争中适时捕捉战机,击败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而惨败,后一度东山再起,终为北伐军所败。思想守旧,个性刚强,重气节操守,一生奉行“三不主义”:不入租界、不占地盘、不攒钱。抗战爆发后,严拒日本诱降,克保晚节。1939年,因牙疾经日本医生施行手术后暴卒。

9.蒋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革命军最高统帅、军事教育家,特级上将。早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曾任黄埔军校校长。靠军事起家,故极重军权,喜着戎装。个性甚顽强,一生屡仆屡起,从不轻易言败。军队建设上,眼光开阔,强调精神建军,重视军官培养,注意吸收外国先进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发展空、海军和机械化部队,开中国军队现代化先河;战争指导上,主张军事与政治手段并用,对弱敌采取速战速决方针,对强敌实行持久消耗战略,重视战略后方建设;战役指挥上,动辄赴第一线,好越级指挥,随意插手,时常导致混乱,效果甚差。观其一生,政治能力较军事能力为强,军队建设较战争指导为强,战略指导较战役指挥为强。

10.蒋百里浙江海宁人,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同窗蔡锷分别以第一、第二名毕业,获天皇颁授军刀。此成绩引起日本同学嫉视和校方不安,从此将留学生与日本学生分堂就读。后赴德国实习军事。曾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和陆军大学代理校长,桃李遍天下。在国防建设、国防教育、国防战略方面,均有卓越见识。抗战爆发前,曾预

测中日大战不可避免,两军将在湖南一线形成僵持;抗战爆发后,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所言均一一被战争进程所印证。一生著作宏富,代表作为《国防论》。

11.冯玉祥安徽巢县人,西北军统帅,陆军一级上将。早年投淮军、北洋军当兵,逐级晋升。后另立门户,自成一路诸侯。其人身躯高大,声若宏钟,豪爽激昂,质朴诙谐。治军极严,重军纪,爱百姓。长于练兵,以传统武术和军体操施之于训练,所部官兵体格强壮,善搏杀能吃苦,战斗力不在中央军黄埔系之下。弱在不善用兵,中原大战中因用兵过于谨慎而错失生擒蒋介石之战机。所部西北军一度发展至40万,叱咤风云,睥睨一时;但因家长作风过甚,动辄喝斥罚跪,为部将所惧所厌,从而埋下解体之祸根。爱国心极强,力主抗战,为国民党内最坚定之抗日派。旧部张自忠、吉鸿昌、孙连仲、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均为抗日名将,对抗战贡献甚巨。与蒋介石为结拜兄弟,是国民党内少有的敢于当面批评斥责蒋介石之人。解放战争后期与蒋决裂。1948年由苏联归国参加新政协会议,途中在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事故原因至今不明。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要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这是近代军事家、爱国将领冯玉祥(1882年— 1948年)写的一首诗,题目是《我》,镌刻在泰山脚下他的墓园的一座石碑上。他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人,贫苦农民出身。父亲是淮军中的下级军官。清末时他也到淮军中当兵。后来投奔北洋军,因身材魁梧,能勤学苦练,三年后升为排长。受协统陆建章赏识,陆将内侄女嫁给他。不久升为管带(营长)。辛亥革命时参加滦州(今河北滦县)起义,失败后被递解回原籍。 1912年又被陆建章起用,任营长,招募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佟鳞阁、冯治安、孙连仲等入伍。 1914年围剿河南的白朗起义军后任旅长。冯玉样治军时注重严格训练,造就将才,加强纪律,教官兵救国爱民,厉行俭朴,与士兵共甘苦,赏罚严明,用人惟贤,以主义(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启迪官兵。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 1920 年直皖战争后,直系和在东北地区发展起来的奉系军阀控制了北洋政府。冯玉祥奉令进攻驻陕西的皖系军阀陈树藩部,占领陕西,部队扩编为师,任师长,不久又接任陕西督军。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率部讨奉援直。河南督军赵倜倒向奉系,冯率部击溃赵部,任河南督军。 10月,调北京任陆军检阅使,率部驻南苑。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五祥率部由热河(今河北承德一带)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驱逐博仪出故宫。他毅然脱离直系军阀,改所部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并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国家大计。不久,皖系军阀段祺瑞联合奉系执政,冯玉样被排挤到张家口任西北边防督办,将国民军第一军改称为暂编西北陆军。 1926年赴苏联考察回国后,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整顿部队,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后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平定陕西、甘肃,出兵潼关,同由武汉北上的北伐军会师中原。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一度附和蒋清党反共。次年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随后因同蒋介石在整编遣散部队等问题上发生利害冲突,于 1930年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举兵反蒋,爆发蒋冯阎大战。失败后下野,其部队为蒋介石收编。“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3年 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 (今河北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率部收复多伦等四县,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蒋介石诬蔑他“破坏整个国策”,以重兵相逼,他被迫辞职,隐居泰山。1935年,在蒋介石答应抗日的条件下,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战开始,他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受蒋介石的排挤而离职,但仍多方奔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在美国发表演说,揭露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反对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1948年 7月,应中国共产党

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归国途中,因轮船失火,不幸遇难。冯玉祥戎马一生,好学不倦,生活简仆,为政清廉。著有《冯玉祥自传》、《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冯玉祥演讲集》等。

12.李宗仁广西临桂人,桂军最高统帅,陆军一级上将。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爱国人士李宗仁(1891 年—1969年)。李宗仁,字德邻,广西临桂人。早年就读于广西陆军小学堂、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清宣统二年(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6年在护国军第六军任排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1919年参加孙中山发动的护法战争,升营长。 1920年参加粤接战争。曾受系统军事教育,早年由护国军、粤桂边防军基层军官迅速崛起而自成气候,尔后联络黄绍竑、白崇禧等,先后击败旧桂系陆荣廷部和滇军唐继尧部,统一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所部桂军战斗力颇强,曾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建功。其人头脑敏捷,处事乐观,个性平易,善用人,善团结友军。用兵灵活,不拘一格,善以不同作战形式结合运用,尤以迂回包围战术见长。得意之作为北伐之龙潭大捷和抗日之台儿庄大捷。轻估困难、言大而夸为其缺点。

13.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回族,桂军统帅,陆军一级上将。在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中有一位以足智多谋著称,号称“小诸葛”。他就是白崇禧(1893年—1966年),字健生,广西桂林人。在广西省立初级师范读书时,辛亥革命爆发,加入广西学生军,开赴湖北,随后相继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 1916年毕业后回广西,在接军中任连长、营长。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早年由桂军连长起任,逐级晋升,终成新桂系首领之一,与李宗仁并称李、白。治军、练兵、作战均有所长。曾提出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寓政策,深得李宗仁赞同,巩固了广西势力地盘。主张军事训练内容由战场需要而决定,应融讲堂、操场、战场于一体。用兵重运筹,讲韬略,素有“小诸葛”之称。抗战期间,颇为重视游击战之作用,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指导思想,为蒋介石所采纳。代表之作为北伐之龙潭大捷和抗战之昆仑关大捷,后者为抗日战争首次攻坚作战的胜利。

14.薛岳广东乐昌人,国民革命军战区司令官,陆军一级上将。肄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早年由粤军起家,后在蒋介石麾下晋升至高级将领。曾率部尾追长征之红军,由湘而黔,而滇,而川,以追击路程最长而获蒋介石表彰。抗日战争中,曾亲历淞沪、武汉、长沙、豫湘桂等重大会战,功勋卓著。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用兵以逐次抗击、诱敌深入、侧翼包抄为特色。代表作为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者一战歼灭日军15万人,为中国抗日战争少有之大捷。

15.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最高统帅,军事战略家。早年书生闹革命,后被蒋介石屠刀逼上井冈山,开始军事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打跑蒋介石,自己坐江山。其人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胆识超群,气魄盖世,乃中国历史上数百年一遇之人物,堪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肩。毛泽东生于1893年,从小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毛泽东的母亲在韶山一带以善良、谦和、公正和乐于助人而著称。他说:“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毛泽东非常敬爱他的母亲,为人处事受母亲很大的影响。有一年秋收时节,农民们把稻谷打下来后在场地上晾晒,忽然下起雨来,毛泽东不收自家的谷子,却先帮助一家佃户去收,父亲生气地责怪他。他回答说:人家家

里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就不得了;我们自己家里的,自然不大要紧。又有一年旧历年底,父亲要他去收一笔猪钱,在回家的路上,他遇见几伙衣衫褴褛的穷人,他便把收到的钱统统散给了他们。相反,他的父亲却是个十分吝啬的人,有一年,韶山地区因严重粮荒而发生穷人“吃大户”的事情,他父亲是个米商,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本乡缺粮,他仍然运出大批粮食到城里去。为此,毛泽东对父亲十分不满。

毛泽东从17岁进入省立师范读书开始,就关心政治。他从表兄文运昌处看到郑观应著的《盛世危言》等书后,就激发起强烈的富国强兵爱国主义思想。后来,他读到一本《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的小册子,受到很大的刺激。其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子里,终身不忘。他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而树立起“确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政治观念和改造社会、建立新国家的伟大抱负,并在平时与朋友谈话、通信和自己的日记与读书笔记中,强烈地表现出来。

平生以“老子不信邪”自许,敢向“蒋匪”、“美帝”、“苏修”叫板。每逢重大历史关头,常冒极大之风险,顶巨大之压力,谋惊天动地之计,出力挽狂澜之策。所创“毛泽东军事思想”,博大精深,纯系中国气派之军事理论。用兵之秘诀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指挥风格与蒋介石相反,擅长运筹帷幄,极少亲赴前线。综观毛泽东一生,涉猎甚广,成就非凡,功高盖世,而军事成就为其功业中最过硬和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部分。自称得意之笔为四渡赤水,代表性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入选人类十大军事名著。

16.朱德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其人和蔼宽厚,德高望重。对红军创建和早期军事斗争贡献甚大,誉称“红军之父”,地位与毛泽东相埒,故有“朱毛红军”之说。富有游击战争经验,与毛泽东共同提出游击战“十六字诀”。在军事战略上卓有建树。后期军事作用每况愈下,决策圈内难觅踪影,几近一象征性人物。有人据此认为其不懂军事、不会打仗,实为误解。公平而论,朱为中共军事领域阅历极丰之内行人物,在政治、经济领域亦有卓越见识;后期参与军事决策和战役指挥较少,乃其他因素使然。代表性军事著作为《论解放区战场》。

17.彭德怀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湖南陆军讲武堂。出身贫苦,为人刚正,胆识超群,勇冠三军。用兵能攻善守而犹擅攻击,善打硬仗、恶仗、险仗。遇事举重若轻,有雷霆万钧之势,为毛泽东最倚重的将领之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将帅中,战功居首,无出其右者。红军时期所创之红五军、红三军团,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与红一军团同为红军之绝对主力。克长沙一役,创红军攻克省会城市之先河,震动海内。如今人民解放军王牌部队第三十八军之主体即由该部发展而来。抗战时期,屹立太行,鏖兵华北,堪称中共抗日第一将,被日酋冈村宁次视为“生平未遇之强硬对手”。解放战争时期转战西北,以少胜多,说明其谋略亦有超人之处,堪称智勇兼备的帅才。抗美援朝战争,横刀立马,力挽狂澜,使麦克阿瑟成为手下败将,足证其可与世界任何名将匹敌。难怪斯大林赞曰:“彭德怀是当代天才军事家。”毛泽东所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诗,实为对彭德怀形神兼备的写照。

18.林彪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林彪(1907-1971)湖北黄冈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在校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营长、团长,

第1纵队司令员,第4军军长,第1军团总指挥。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八路军第115师师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林彪(1907-1971)湖北黄冈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在校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营长、团长,第1纵队司令员,第4军军长,第1军团总指挥。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八路军第115师师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毕业于黄埔四期,后在毛泽东麾下逐级晋升至军团长、野战军司令员,与彭德怀同为毛泽东最器重之将领。其人沉默寡言,城府甚深。用兵深思熟虑,细致周密,谋定后动,胜算甚大。抗战初期,因被晋军士兵误伤,转赴苏联治疗,未能发挥更大作用。善作经验总结,每战过后均留有作战详报和检讨,解放战争时期之“一点两面”、“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一系列战术原则,均出自其手。得意之作为平型关大捷和辽沈战役。与彭德怀相比,谋稍过之,勇则不及,有时因思虑过重而迟疑不决,如:辽沈战役时在攻打锦州问题上瞻前顾后,举棋不定,险些贻误战机;抗美援朝,毛泽东本欲以林挂帅出征,然其称病不出,实有怯战之嫌。军事家。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19.刘伯承四川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早年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乃人民解放军一流儒将,苏联军事理论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对游击战术、运动战术和司令部建设理论有深入研究,著述甚丰。在战略上亦有成就,抗战时期曾提出“敌进我进”方针。处事风格与彭德怀相反,举轻若重,带兵用兵均细致缜密。作战重谋略,讲技巧,善用伏击战术和运动战术,善以较少消耗取得较大战果。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等伏击战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为其代表之作。

20.徐向前山西五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一期,为红四方面军代表性人物。善调教部队,凡经其调教之部队,必大有起色。治军重作风与特长培养,所部有善进攻者、善防守者、善夜袭者、善追击者,各有特色,用其所长。用兵强调“狠、硬、快、猛、活”,善攻击,善打运动战役,战绩颇大。代表之作为鄂豫皖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进攻战役和川陕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及临汾攻坚战。其成就多在红军时期,此后因身体与其他种种原因,参与战事较少。

21.粟裕湖南会同人,侗族,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早年就读师范学校。足智多谋,头脑清晰,兼通战略、战役、战术,是不可多得的儒将,战争问题上少有之明白人。解放战争时期曾多次向中央提出极富创建的战略性建议,招招灵验,其中最重要者为淮海战役设想。用兵深思熟虑,视野开阔,极善集中兵力和调动敌人,屡战屡胜,战果巨大。惟因资历稍浅而指挥不便,否则其军事成就必更为辉煌。代表之作为抗日战争之韦岗战斗,解放战争之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所著《粟裕战争回忆录》为同类作品中上乘之作。

22.左权湖南醴陵人,红军、八路军高级将领。与徐向前同为黄埔一期毕业,并曾留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在正规战与游击战方面均有丰富理论积累与实战经验,智深勇沉,文武兼备,德才俱佳,是彭德怀抗战时期之第一助手,极得彭之赏识。在司令部建设与参谋理论方面卓有建树。曾指挥黄崖洞战斗,参与指挥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华北游击战争。可惜因受托派冤案牵累和牺牲过早而未及施展更大抱负。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如健在,当授大将军衔。

23.杨虎城“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这是爱国将领杨虎城(1893年—1949年) 24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杨虎城,陕西蒲城人。父亲杨怀德是木工,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受诬陷,在西安被官府处死。他随后在家乡组织“中秋会”,打富济贫,扶弱抑强。 1914年,打死下乡收租的恶霸后转入同州(今陕西大荔)、朝邑、合阳一带,当了“刀客”的首领,进行武装抗暴斗争。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率部参加反袁的陕西护国军,任营长。 1917年底,杨虎城任陕西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率部同属于皖系军阀的省督陈树藩和北洋政府的八省援陕军对抗。 1920年,直系军阀取代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派阎相文为陕督,对靖国军实行分化瓦解。靖国军大部为其收编,但杨不为所动。 1922年春,于右任将靖国军总部迁至武功,任杨虎城为第三路司令。杨率部一旅同十倍于己的直系部队激战,逐步退至延安,一面整训部队,一面派人至广东同孙中山联系。1924年 1月,孙中山批准杨为国民党员。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织国民军,委任井岳秀为陕北国民军总司令,杨虎城为前敌总指挥。1925年 7月,杨率部南下,将直系部队驱逐至秦岭以南,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杨开始同共产党人合作。 1926年 1月,奉系和直系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 4月,直系军阀吴佩孚派刘镇华率由土匪编成的镇嵩军 7万人入陕,包围西安。杨虎城同陕西督办李云龙率 1万人在西安坚守八个月。城中粮食断绝,军民饿死5万余人。 9月,冯玉祥派部队援陕,11月西安解围。1927年初,杨虎城被冯玉样任命为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很快改为第十军军长),随即出潼关,参加北伐。 6月,冯玉样同蒋介石合流后,杨未执行蒋介石清党的命令,继续与共产党人合作。1928年,迫于形势,杨虎城礼送在自己部队中工作的共产党员南汉宸等出境。 4月,杨同冯玉祥关系开始疏远,乃出国休养。同年冬,蒋介石和冯玉样出现裂痕,都电召杨虎城回国。杨回国后被冯玉祥任命为师长,率部驻扎在鲁南。 1929年 4月,冯命令他率部撤至河南,蒋命令他在原地驻防,并答应解决部队的经费。杨权衡利弊,投向蒋介石,部队被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四师,杨任师长,随即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1930年 7月,蒋介石任命杨为讨逆军第十七路总指

挥,率部入陕,11月,占领西安,兼任陕西省主席。1932年,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共产党员南汉宸等又回到杨身边,南被任命为省政府秘书长。此时蒋介石并不信任杨,在陕西周围部署兵力,对杨监视。1933年 5月,蒋介石逼走南汉宸后免去杨陕西省主席的兼职,又调杨一个旅至河南。蒋、杨矛盾不断加深。此时,红四方面军到达川陕,杨虎城曾同他们达成默契,双方休战。但不久在蒋介石的严厉命令下,又去堵截由鄂豫皖转移到陕南的红二十五军,其部队连续四次遭红军重创。杨逐步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1935年秋,张学良奉命率东北军入陕“剿共”,部队也遭红军沉重打击。经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不断做工作,杨虎城同张学良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达成共识,并一道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背信弃义,于1937年 4月迫使杨虎城辞职, 6 月又迫杨出洋考察。“七七”事变后,杨虎城在欧洲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回国参加抗战,均遭拒绝。后来他又致电宋子文,才得到同意。 11月他回国后即被蒋介石拘禁,先后被关押在湖南、贵州和四川重庆。其夫人谢葆中同他一起坐牢,1947年死于狱中。1949年 9月17日,在重庆解放前夕,他被蒋介石指使的特务用利刃杀害于戴公祠。

24.卫立煌(1896年—1960年),字俊如,安徽合肥人。1912年至和州 (今安徽和县)当兵。次年7月,在讨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中,参加了守和州的战斗,失败后回乡。 1914年至上海投奔合肥老乡、同盟会员范光启,随范从事反袁,曾向袁军在上海的兵营扔过炸弹。袁的爪牙将范刺死后,卫立煌乘轮船逃至广州,于1915年初投入粤军当兵。 1917年进入孙中山的卫队充当卫士、排长。1918年调入粤军许崇智部,至1921年,因战功,升至团长。

25.阎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山西五台河边村(今属定襄) 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入山西武备学堂,三十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从日本升任标统(相当于团长)。辛亥革命后,率部起义,占领巡抚衙门,任山西都督,开始掌握山西大权。

26. 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27.陈独秀生于1897年,他在1904年写的一篇文章中回忆说:“以前,在家里读书的时候,天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就是发奋有为,也不过是念念文章,想骗几层功名,光耀门楣罢了。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八国的联合军,把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自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我越思越想,悲从中来。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①于是,早在1897年19岁时,受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他就写了一本小册子《扬子江形势论略》,向清政府献策,望注重长江的整治,加强军事设施,以御外侮。书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陈独秀也从小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在他

6岁时,老家渌水乡农村发大水,族长到城里来借钱,陈独秀母亲因对族长的为人有看法,没有借钱给他去救济灾民。陈独秀表示不满说:“我们家里虽然穷,总比淹水的人家好些,何以一个钱不借给他呢?” 1902年,在得到两位信仰维新主张的战友去世的消息后,陈独秀作诗哀悼时即明志曰:历史三千年黑暗,同胞四百兆颠连。而今世界须男子,又杀支那二少年。寿春倡义闻天下,今日淮南应有人。说起联邦新制度,又将遗恨到君身。第二年,陈独秀终于抛弃“勤王革命”的改良主义思想,决心投入到推翻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去,而不计成败与生死。他在1903年写的一首诗中表示:勤王革命皆形迹,有逆吾心罔不平。直尺不遗身后恨,枉寻徒屈自由身。驰驱甘入棘荆地,顾盼莫非羊豕群。男子立身惟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

28.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江苏省淮安县人士,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首任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了“为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和实践中,周恩来自幼就酷爱读书。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江苏淮安,随三伯来到东北,先进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又进入了新建的奉天第六丙等小学堂(后改为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影响下,他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如《警世钟》、《猛回头》等,还订阅了《盛京时报》,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一年暑假里,他和同学一起参观了日俄战争遗址,当他听完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的经过和沙俄军队血洗这个村庄的悲惨情景时,他激动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从此他也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1913年春天,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各门课程的学习,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而且是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

29.邓小平的家乡是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他的祖居是一所传统的三合院,邓小平祖上三代都住在这个林木掩映的瓦舍内。1904年8月22日,他出生在这里。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清末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母亲淡氏,不幸早年去世。继母夏氏,是嘉陵江船工的女儿。邓小平是长子,有三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童年时候的邓小平名叫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他五岁开始读书,先进私塾发蒙,七岁时转入新式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中学。1919年,重队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他考入了这所学校。1920年夏,邓小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抱着满腔的热望,他和八九十位同学一起乘轮船赴法(坐的是四等舱,即船上装货的地方),于十月抵达法国马赛。那时邓小平刚满十六岁,在同学中是最年轻的。邓小平到法国后,情况同他的愿望相反,大部分时间只是做工,而且是学不到多少技艺的苦力工。到法国后两个月,他去克娄梭钢铁厂做杂工,以后又在巴黎比扬古雷诺工厂当过钳工,在火车上当过司炉.还到饭馆里做工,收入刚够糊口。只有短时间在贝页中学、夏蒂荣中学等校学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欧洲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破坏。法国的经济十分萧条,就业格外因难。中国人即使是到那些较好的大工厂去的,工资也只有普通法国工人的一半。邓小平家中已无力寄钱给他,他只能艰难度日。冷酪的现实,使邓小平原来出国留学时的理想化为泡影。但是,一种新的革命思想强烈地吸引了这个年轻人。当时的法国,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广为流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先后接受了马克恩主义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较年长的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1922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下半年成为小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1925年,他在里昂做工的时候,党组织又委派他担任里昂区党的特派员,领导里昂地区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邓小平从十六岁到二十一岁,在法国生活了五年

多、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组织有一份油印出版的《赤光》杂志,是帮助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中国同志学习理论的。邓小平既参加编辑.撰写文章,又要刻蜡纸、油印。后来,在欧洲的中国党团员有很多人分批转赴苏联学习。1926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到了莫斯科。他先进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这所大学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那时,国内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下,大批有志青年去中山大学学习。邓小平记得在他们年级中有两个人是最年轻的,一个是冯弗能(冯玉祥长女),一个是蒋经国。少年的邓小平已经有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五四运动后,他同全校同学一赵参加了抵制日货活动。他当时对救国的想法,还只是在学生中流行的“工业救国”的思想.只是满怀希望能到法国去一面做工、一面求学,学点本事回国。就这样,他开始走上了探索人生的道路。

30.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七岁起在乡塾读书,190 5年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1913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在日本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1918年6月,李大钊发起建立少年中国学会,经过一年的筹备,少年中国学会于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这个学会是“五四”时期出现的社团中历史最长、会员分布最广的一个。

31.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

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同志的光辉业绩、崇高风范、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少年时期上过私塾(中国旧式初级学校),1919年中学,1937年时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2.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戊午年)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自幼学习儒家思想,他十八岁时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学者朱次琦为师。康赞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学,因此,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学习一段理学之后,他对理学也不赞成了。因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3]

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他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同年他游了一次香港,使他大开眼界。以后他又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

33.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1889年广东乡试中举人。1890年始受学于康有为。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

34.[宋美龄(1897.3.5 - 2003.10.24 ),女,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宋美龄除了拥有杰出的英语功底外,还会说六国语言,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可观,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据说,宋美龄的钢琴也是演奏的相当不错的,所以宋美龄女士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是蒋介石的外交助手。幼年在家学英文。1910年(也有说是1907年),宋美龄跟随赴美留学的二姐宋庆龄到了美国,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女子大学。此时,宋美龄在思想、举止和谈吐上已全盘西化。

35.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黄兴幼年时思想受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响很深。1898年,受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荐,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开始同情维新运动、认同变法主张。1902年,于两湖书院毕业后,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抵达日本后不久,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的文化科学[2]。黄兴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22岁时考中秀才,1898年调长沙湘水校经堂,复选调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次年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黄兴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孙中山、宋教仁等人有很大的不同。孙中山是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迪,最终逐渐从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更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带领湘军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最后胜利,。整肃学风,倡学习西洋,开启“同治中兴”,挽大厦于既倒,是日暮穷途的清王朝又苟延60余年。 文正公之事功、道德、文章冠绝一代,引领湖湘学派一脉发扬光大,更兼后来人才辈出。其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事业,更是前无古人,鲜有后来者。 曾氏身后近百年,掀起了多次研究曾国藩热潮。清政府嘉许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我们忘不了毛泽东对曾的评价:“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叁。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毕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处之完满乎?” 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国民党大陆溃败逃逃台时,蒋中正在南京城头痛哭流涕而言曰:“谁为吾之曾文正”的无奈浩叹! 中国近代史上两位风云人物如此推崇的人物,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尤其是英雄们折腰敬服的呢?我们或可从其读书治学中管窥一二。 当今之世,日新月异,河海奔流,人生百年,时不我待,科技腾飞,知识爆炸,作为今日之处于治学修身阶段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适应这个以终身学习为现实背景的时代而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庄子?养生主》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老子?十九章》又说:“绝学无忧”。 庄子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而在老子则说:我们应当放弃追求知识,不做思考。尽管前者似乎很冷静,后者有失偏颇,显然这两点都不足取。 对于这点,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早已虑及,并且显得更为冷静和持重。我们不妨抄录一段曾国藩日记一看,“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那么,我们在有限与无限中又该如何平衡这种矛盾而不至于困顿呢?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说,“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 人生的许多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近来,常翻《曾国藩家书》,关于其读书之法略有心得体会,莫过于如此四端,曰本源,曰专一,曰分别,曰有我。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 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 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 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 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 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 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

中国近代史学术的研究新观点介绍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 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活跃史学思维,这是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国家与社会的理论等引入史学研究,导致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历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大大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城市史、人口史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区域、社区、阶层、群体、基层组织、乡村社会、民众信仰等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史学研究的深入,促使很多问题的认识发生新的变化。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为对照,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转换研究视角、更新研究理论、开拓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研究的学术园地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大量涌现。 1、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的范式或主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接受。有学者指出:“‘现代化’并不排斥‘革命’,但‘革命’显然不能涵盖现代化的全过程。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于:它拓宽了史学家的视野与史学研究领域,并且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融入史学,进一步实现了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观广泛的多,也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更有学者分析到:“如果就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言,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正确国家独立、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改革和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从“范式”的角度看,“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定位。”“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理论的主要基点是:把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转变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心内容是从前现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从这个新视角来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都是围绕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有了这个中心主题,纲举目张,就不难探索近百年中国巨变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线索。”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指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

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诸多新的见解。其中有些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原则问题,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讨论。现将有关况介绍如下: 一、关于中国近代的社会质 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就曾围绕中国的社会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大论战。参加讨论的人在政治理念、学术主张、所用依据方面虽不尽相同,但是,凡是否认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质的人,同时也就不赞成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反之,则大都会肯定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必要。这说明单从学术层面上看,近代中国的社会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无关大局的问题,它同时关系到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改良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事实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工作者正是通过这场论战,不仅判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质,而且重新研究、勾画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向,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作出了许多新的阐释,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史学体系。中国■■也在对近代社会质这一基本国认识基础上,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观点,为史学界所普遍接受,而中国■■所领导的革命实践,则被公认为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但是,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有的学术刊物还曾专门开辟了专栏,邀请学者对此发表意见。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全面冲突的产物,对此很难以形态区分标准来分析,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概念,都带有认识上的偏差。有人则提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并不是个统一的整体,半殖民地与半独立相对应,是对国家地位的描述;半封建的另一半则是半资本主义。中国近代的总趋向是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毛泽东“两半论”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以往我们对于外国资本主义仅仅着眼于它的掠夺和奴役,而讳言它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推动和促进。有的文章认为,帝国主义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社会质,所以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仍是封建社会,此后则是半封建或半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 总的来看,一些学者虽已明确对“两半论”提出了质疑或否定,但对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尚缺乏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尽管如此,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大都是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取得突破、发展这样一个大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有的学者明确表示,否定毛泽东的“两半论”,重新检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提法,就是要为设计新的近代史构架寻找理论基点。 对此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近代史研究应该努力论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质,全面总结■■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历史经验。这样,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才是深刻的。如果重写近代史突破了这个基本思路,就会使我们的史学研究倒退到旧中国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史学著作的老路上去。有的文章强调,中国近代史研究,应当以为实践充分检验的科学“两半论”为其基点之一,这个根本的科学论断有待丰富与发展,但决不能轻率地否定。 二、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 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给近代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肯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这方面我们的史学工作者曾做了许多的工作。近年,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一)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促进了近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带来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对此,不能再仅仅从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立场出发去审视,否则会对这段历史作出消极的、片面的、绪化的彻底否定。只有从价值论角度去重新评价“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问题,才有可能对中国近代史有一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近代史人物摘要

人物篇:评价的时候,一般人都爱国 林则徐:清朝后期湖广总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虎门销烟,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组织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 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至尚书。 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道光皇帝:清朝皇帝。 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 勤政节俭的皇帝,却鲜有作为,在其在位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此处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奕 的评价可以相互借鉴。 李鸿章:清末直隶总督,授文华殿大学士。 镇压起义,洋务运动时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史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思想过于封建,维护的依然是封建王朝。 张之洞:晚清政治家,洋务派代表。 洋务运动时兴办近代企业,还发展河运、铁路、电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总结了洋务派的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者,尤其是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无法估量,但其思想任有封建性,维护的任然是封建王朝。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洋务运动时创立和统帅湘军,兴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立“湘乡派”;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 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史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思想过于封建,维护的依然是封建王朝。 奕 :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封恭亲王。 领导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但其思想任有封建性,维护的任然是封建王朝。 此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和谭嗣同的评价,可以互相借鉴。共同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康有为: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官至工部主事,孔教会会长。 公车上书;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教训;创办强学会;主持广州的万木草堂;百日维新反对专制体制,主张君主立宪;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 梁启超:晚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公车上书;著作《变法通论》;在长沙时务学堂人中文总教习;主笔上海的《时务报》;百日维新;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伟大的爱国者,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但同时,他更是一位著名学者。在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严复:清末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翻译了大量西洋学术名著,代表为《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图存的思想;先后出任多校校长;主办天津的《国闻报》和湖南的《湘报》;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近代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翻译巨匠,教育家。辛亥革命后,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 谭嗣同:晚清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白日维新。 爱国志士。 光绪:晚清皇帝。主持戊戌变法;甲午战争主战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政治: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变法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经济:接受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文化教育: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使知识分子扩大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图文版)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伟大的爱国者。 (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4)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 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 坚强意志。 (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 无隙可乘。 (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清朝地方官员。 (1)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掀起了 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3)187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打败阿 古柏,收复新疆;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 省,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利 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有着重要的 意义。 (4)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上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5)与其相关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奏稿》 (7)“天地正气”——左宗棠题字刻石。(藏陕西西安碑林) (8)学习他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P15 1.力主收复新疆。 2.1876年,率领清军分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

3.协助曾纪泽收复伊犁。 4.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邓世昌: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爱国民族英雄。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 最后壮烈牺牲。 (2)名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 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3)光绪帝为其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学习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鸿章:清朝官员。(1)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 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1895年4月,与日 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全权 议和大臣。(2)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1865年,与曾国藩 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 业。在上海民用工业创办轮船招商局。(3)甲午战败后,李鸿 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 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曾国藩: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1861年创办了军事工 业安庆军械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张之洞: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创办民用工业汉阳铁 厂和湖北织布局。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促使清政 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 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复出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 科举制度。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式教学参考选题和要求 (一)参考选题 1、如何认识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3、如何看待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4、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先进文明”,“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中国只有像香港那样300年殖民地才能发展。”“租界是中国大漠中的一块绿洲”等。请谈谈你对这些思潮的认识。 5、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6、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新时期党的民生思想比较研究。 7、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8、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9、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0、1921年前后世界各国成立共产党的情况。 11、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12、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及意义。 1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5、试论湘江战役的背景、经过及启示。 16、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17、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历史探源。 19、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0、谈谈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21、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2、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崩溃的原因探析。 23、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4、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5、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因探析。 2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理论成果 27、“文革”发动的原因探析。 28、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29、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报告 ——刘志丹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1928年,由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的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继清涧起义后规模最大的军队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一次武装起义,是我党领导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华起义的深远意义在于它用热血和生命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刘志丹同志正是吸取了渭华起义的经验教训,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创建了西北工农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

二、提出三色论 所谓“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刘志丹认为,人民军队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他把分散的、弱小的群众武装逐步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后上升为正规红军。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建军路线是一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根据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率部同吴岱峰阎红彦等部会师,并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所谓“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大胆尝试。红石峡会议后,他返回家乡保安,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把该县民团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随后,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军,以合法身份发展革命武装,多次被捕和关押。经党组织和南汉宸、杜斌丞等著名人士的营救而获释。刘志丹为了创建革命武装,以非凡胆略,一次次打入军阀部队,出生入死,毫不退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 所谓“灰色”,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他认为,陕甘地区有许多绿林武装,其中不少人出身贫苦,侠肝义胆,由于生活所迫,铤而走险,被“逼上梁山”。他们同官僚军阀、地主豪绅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复杂。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改造,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 三、创造三窟论 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渭华起义失败后,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后来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四、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 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领导这样的战争,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引导与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政权。为此,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中国近代史27个历史人物与事件

中国近代史27个历史人物与事件 1.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4.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6.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8.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9.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0.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1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2.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1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1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1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1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1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1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19.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2012-10-19 22:42:23 浏览 3035 次 | 评论 2 条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因而,喋喋不休指导别人,为公众开“必读书目”是一件出力不讨好,且往往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胡适、鲁迅等一代名流无法幸免,因为任何一个书目在专业人士看来,均非必读,这就像邓小平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我并没有读过多少马克思原著一个道理。好在,此次活动为《博览群书》发起,我只是受邀就“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应该博览、精读哪些著作说点粗浅意见,不对之处还请各位读者赐教。 博览部分: 作为“大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至少应该知道古典中国之所从来,所以应该博览从人类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假如立志从事近代史研究或教学的话,在本科阶段至少应该博览二十六史,熟知古典中国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大致走向。 近代中国的全部问题都是英国革命所引起的,因此要讨论中国近代的历史,必须熟悉世界历史,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历史,熟悉中国与世界的关联,知道中国是怎样从世界楷模、世界文明中心转变为“被打对象”的。 广义的或者说“大中国近代史”至少应该涵盖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之后至当代的全部过程,因此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在最值得用心博览的部分,应该熟悉利玛窦、徐光启以来的全部文献,知道怎样利用这五百年的存世文献,包括官方文书、公私档案、时人文集、野史笔记,以及墓碑、田野调查等一切有助于理解这个时代的有形无形史料。具体而言,应该博览《清实录》、《清史稿》、清代人物自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来的文人文集,博览《四库全书》中的相关部分,知道《续四库》、《四库补》以及《四库未收》等大型文献汇编大致情形。 进入十九世纪晚期,中国文明的载体在西方影响下发生巨大变化,信息传播方式有了报纸和杂志。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必须知道近代中国新媒体的发生和发展,知道一些重要刊物、报纸的倾向、主要内容,知道他们藏在何处,如何使用。 研究唐宋之前古典中国的历史可以穷尽文献,可以运用聪明智慧去解读历史,重建历史。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谁也没有办法穷尽文献。近代中国的文献不是汗牛充栋,而是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因此在博览的同时也要有所节制,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不必再做两脚书橱笨功夫,博览群书,还要会读书。 精读部分: 作为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我觉得至少应该精读这样几部分书籍: 不管将来重点研究哪一段哪些问题,在读书阶段,都应该精读中国史学会自1950年代以来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正续编,这套书正编已出版的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续编部分目前所见已出版的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北洋军阀》、《抗日战争》等,据说很快还会有《清末新政》、《解放战争》等。 这都是近代史研究最基本的文献,如果不熟悉这些文献,固然也能作出很不错的专题研究,但其学问根基总显得有点不甚牢靠。

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

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事件 1、鸦片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标志:①1840年6月,英军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标志着鸦片战争的开始。②1842年8月,英军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膝求和,标志着鸦片战争结束。 2、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3、《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这是因为:中国在政治上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入到内地。 5、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六个标志:①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②1851年的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了政权。③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④西征和东征的胜利,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⑤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军事上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标志着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7、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大大程度加深了。因为《马关条约》的内容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的新阶段和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的形成。因为该政策在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要求“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它得到了西方列强不同程度地赞同,使得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 9、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0、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最终确立。 11、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20世纪初,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建立,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 1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袖、统一的纲领和统一的组织领导。 1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同时又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五四运动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近代史27个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 1.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4.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 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