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吐血整编版文学院期末必备

文学概论吐血整编版文学院期末必备

文学概论

题型:

4个名词解释(20):来源、提出者(1分)+主要内容(3分)+评价(1分)

2个简答(20):来源+内涵:分几个小点答+评价意义价值

2个辨析(20):中西对比、古今对比,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个论述题(20):基本观点+详细论述

文本与阐释(20):用某一理论/观点分析文本,理论阐述+具体文本分析

UNIT导论

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有着历史具体性和历史差异性。法国赫尔德:“人是历史的动物。”人类的本性是历史进程的产物,而且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受时间限制的。人赤身裸体来到世上,就进入到了特定历史之中,历史不仅会进入我们的心智态度,同时也会进入我们所做的一切事物之中。

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地域和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有着民族具体性和民族差异性。

中国内陆国家农耕文化文化具有稳重内敛,以中庸为德的特点。西方海洋文明通过海洋扩张生存文化具有开放、激进、扩张、冒险的品格。抒情方式:西方人直露激烈;中国人含蓄委婉。

,坚持任何理论或真理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期、出于特定需要与目的从事的一个“事件”,因此它必然与许多具体的条件存在内在关系。一种文学概念或者文学观念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文化语境下被建构出来。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没有一种唯一正确,永远不变的文学理论。P18-20

UNIT1. 什么是文学?

1

司空图: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

黑格尔:凡是写过论诗著作的人几乎全都避免替诗下定义或说明诗之所以为诗。

可见对于文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文学概念定义化困难的原因有:

(1)文学本质特征的多级性和延展性与定义的狭隘性。

(2)文学作为审美情感活动的非逻辑性与文学定义的逻辑性。

(3)文学是历史的和发展的与定义的终极性。文学始终在发展,不同时期定义就不一样。(4)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性。

解决的办法:避免终极定义;开放式的研究方法。

2

(1)文献或文章之学。孔子:文学,子游、子夏。

(2)“文”的本义:交错的线条、花纹。引申为天文、地文、人文。

(3)文章。荀子:美于黼黻文章。

(4)文字。“分文析字”

(5)审美性诗文及其作者。萧绎: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金楼子·立言》)

3

(来源、含义解释、为何是开山之论、如何影响后世、评价)

“诗”的概念在中国出现得很早,文学的开山纲领,先秦至汉代的诗学观念。《尚书.尧典》曰:“诗言志。”将文学定位于政治性、道德性的志向、抱负的表达。孔子主张通过“诗”进行道德教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诗”的概念,在当时都是在指认诗的政治道德功用。

【注意与诗缘情和摹仿说的比较】

4

出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兴:引譬连类。感发意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观: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观诗人之志,观赋诗人之志。

群:群居相切磋。

怨:怨刺上政。怨而不怒。“作诗以怨”,“以诗泄怨”。

用诗进行道德教化,通过兴观群怨以获得符合封建礼教的君子人格。

5

汉末魏晋,形成了注重个性和思想自由的社会思潮。西晋陆机《文赋》明确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脱离了政治教化文学观,突出了文学中“情”的主导意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初步形成了“情本论”文学本质观。把文学的语言文采作为文学的重要特征,标志着“文学”概念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成熟。“缘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文学情感性的深刻认识。“发愤以抒情”就此成为重要的文学观念。

Q:从诗言志到诗缘情为何是文学的审美自觉?

A:情感+文学形式美

a“诗缘情而绮靡”突出了文学中“情”的主导意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初步形成了“情本论”文学本质观。

b把文学的语言文采作为文学的重要特征。标志着“文学”概念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成熟。

6

在古希腊,人们普遍把音乐、诗歌等艺术门类的起源和本质表述为“摹仿”。

德谟克利特:艺术是对自然之摹仿。

柏拉图:摹仿自然的艺术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

亚里斯多德:人具有摹仿本能,摹仿给人带来快感。

“摹仿”说奠定了后世“文学本质是模仿”这个理论的基础。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摹仿”说从古希腊到18世纪在关于诗歌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和绘画理论等等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堪称西方文学本质论的起点之论。

7

修辞说:

修辞学在古希腊语中指与演讲术和雄辩术有关的口头言辞技巧。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是以诗歌、诗剧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即用修辞技巧来表达一种思想。“最巧妙的话来自隐喻。”20世纪以来,西方语言论转向,文学批评重新关注语言修辞特点及其审美效果,如隐喻、含混、张力、悖论、反讽等。【知道其历史沿革】

虚构说:

卡斯特尔韦特罗:诗的题材是由诗人凭他的才能去找到或想象出来的。历史叙述的是曾经发生过的事,而诗则描述从未发生的时或可能发生的事,诗人必须虚构和创造故事……诗人的名词本义是创造者。

虚构是指文学所描写的人、事、景不具有实存性,不能简单地向现实还原。虚构的小说透视现实的本质。

8

作家: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不单是写作的人,

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作品:语言物化产品,作家审美创造力的结晶,读者接受的对象。

欣赏者:接受主体,与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对话和交流。

世界: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基础。

9)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他们认为:文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文学,而主要指写作技巧。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性”指文学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语言(符号)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媒介。诗是“只使用语言的艺术”

(《诗学》)

(2)情感(心灵)性。审美情感既是文学的本源,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诗缘情而绮靡。(《文赋》)

(3)意象(形象)性。不论是中国的“感物”说还是西方的“模仿”说,都包含了文学摹写自然景物或社会人事之“象”的认识;立象以尽意(《易传·系辞》)

(4)想象(虚构)性。认为文学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主要就表现在其想象性以及对现实的虚构关系上。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美学》)

UNIT 2. 文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

1

“虚静”一词原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庄以“虚静”解释支配万物的“道”,并将其奉为处世、治国、养身的法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从文学思维的视角来看,“虚静”是一种有利于冷静思考的心理状态,指作家构思时,宁静专一,除去杂念和主观偏见。

“虚静”的含义及其影响:

(1)主体摆脱功利欲望,排除知性干扰,专注于对象形式,对对象进行孤立观照,达于“凝神”的境界。

(2)虚静心态是创作灵感的降临的最佳状态。以虚求实,以静求动。

(3)强调虚静与把握对象结构的关系。由技到道。

2

【来源、特点、对比西方虚构、想象等概念】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试卷及答案-期末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试卷及答案-期末

英美文学试卷A 共9页第 I. Mark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s true (T) or false (F). (10 x 1’=10’) 1. ( ) Chaucer is the first English short-story teller and the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as well as the founder of English realism. His masterpiece The Canterbury tales contains 26 stories. 2. ( ) English Renaissance is an age of essay and drama. 3. ( ) The rise of the modern nov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an urban life. 4. ( )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were two big influences that brought about the English Romantic Movement. 5. ( ) Charlotte’s novels are all about lonely and neglected young women with a fierce longing for life and love. Her novels are more or less based on her own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and the life as she sees around. 6. ( ) The leading figures of the naturalism at the turn of 19th century are Thomas Hardy, John Galsworthy and Bernard Shaw. 7. ( ) Emily Dickinson is remembered as the “All American Writer”. 8. ( )The Civil War divides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into romantic literature and realist literature. 9. ( ) Mark Twain is the first American writer to discover an American language and American consciousness.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当代文学期末考试B卷答案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1—5)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传奇 2. 北岛《回答》 3. 池莉 4.《长恨歌》 5.李希凡、蓝翎 6.余华 7.《现实一种》 8. “锻炼锻炼” 9.江青 10. 1979 11.顾城 12. 开拓者 13.冒险记幸 14.沙叶新 15. 《白鹿原》 16. 谢冕17. 王朔18..汪曾祺 二、名词解释(20分,每个4分) 1.新写实小说: 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其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2.女性小说 到了90年代,女性作家已经开始以自觉的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她们正以其极端性、尖锐性和革命性来强调那种“角色差异”和“性别意识”,某种意义上,中国的女性作家在90年代正在走向一种集体性的成熟。开创着中国女性写作的一个自由、多元境界。 3.知青小说 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是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北方的河》等。 4.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其核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 5. 粱三老汉: 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具有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同时,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三、简答题(25分) 1.《红旗谱》的民族风格(6分) 《红旗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首先,其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乃至于风光景物,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次,它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第二,作品以人物行动和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把他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以大幅度外部动作来揭示其内心波澜;第三,在章法结构上,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章回体表现形式。第四、在语言运用上,以冀中农村生动的口语为基础,又继承了古典文学语言的优秀传统,使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叙述语言简短,明快而传神。 2.简述朦胧诗特色(6分) 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

英美文学欣赏考题整理及答案

Part One:English Poetry 1.William Shakespeare Sonnet 18 ?Why does the poet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And who could `thee` be? Because summer?s day and thee both represent beauty . thee could be beauty, love. ?What picture have you got of English summer, and could you explain why? Warm, beautiful, sunshine. Because summer is the best season of a year ,the most beautiful season. It is like our May. ?How does the poet answer the question he puts forth in the first line? Thee is more beautiful than summer. ?What makes the poet think that “thou” can be more fair than summer and immortal? Because humanism is more eternal than summer and immortal. ?What figures of speech are used in this poem? Simile, metaphor, personification, oxymoron and so on . ?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poem? Love conquers all, Beauty lives on. 2. Thomas Nashe Spring ?Read the poem carefully, pay attention to those image- bearing words, and see how many images the poet created in the poem and what sense impressions you can get from those images. There is “Blooms each thing, maids dance in a r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the palm 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 Lambs frisk' and play, the shepherds pipe all day, And we hear aye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 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 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bur ears do greet!” The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impressions me most because of the harmony of the people?s relationship. ?Can you point out and explain the sound and their musical effect in the poem? In the Poem, each section has four lines, each line has ten syllables ( five tone step ) . In order to give the reader a spring breeze , streams , flowers , winding , Song Xin texture of sound and light flavor, Naixi greater uses English word S , z , f , V , R , L , and θconsonants means. In Naixi's poem, the use of phonological is also very harmonious, very smooth , very mellow. Section I of the poetry has Three pairs [ ing ] , section II of the poem has three pairs [ ei ] and the third quarter has three pairs [ i : ]. 3.John Donne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What is a “valediction” any way? Is the speaker in the poem about to die? Why does the speaker forbid mourning? No, it is about the lover s?separation. As the poem metaphors, the poet believed he and his wife?s love is sacred, he didn?t hope they cry when separation comes, let their love be stained by the ordinary and mundane.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英美文学史期末考试资料

Comment on Walden In 1845, Thoreau decided to conduct an experiment of self-sufficiency by building his own house on the shores of Walden Pond and living off the food he grew on his farm. He sought to reduce his physical needs to a minimum, in order to free himself for study, thought, and observation of nature, himself. Walden can be many things and can be read on more than one level. But it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book about man, what he is, and what he should be and must be. Considered one of the all-time great books, Walden is a record of Thoreau's two year experiment of living at Walden Pond. The writer's chief emphasis is on the simplifications and enjoyment of life now. It is regarded as 1. a nature book.2. a do-it-yourself guide to simple life. 3. a satirical criticism of modern life and living. 4. a belletristic achievement 5. a spiritual book. The Scarlet Letter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letter “A” :1.The scarlet letter “A” is the central symbol of the novel. At the beginning it symbolized the sin of Hester—“adultery”, 2.then gradually when Hester became accepted by the community, it stands for Hester’s intelligence and diligence—“able”. 3.At the end of the novel the symbol has evolved to represent the high virtues of Hester Prynne—“angel”. Comments on The Scarlet Letter:1.The theme of the story should be the moral,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the sin on people. 2.Scarlet Letter is a cultural allegory, in which the author indirectly tells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3.Scarlet Letter is a sample in which American Romanticism adapted itself to American Puritanism.(Because of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in American society, Hawthorne only expressed his ideas on the sin indirectly by employing symbolism.) Symbolism in the novel Moby Dick A. the voyage itself is a metaphor for “search and discovery, the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truth of experience.” B. the Pequod is the ship of the American soul and consciousness. C. Moby Dick is a symbol of evil to some, of goodness to others, and of both to still others. D. The whiteness of Moby Dick is a paradoxical color, signifying death and corruption as well as purity, innocence and youth; it represents the final mystery of the universe.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Setting: unpopulated wildness an a dense forest along Mississippi River Characters:1.Ignorant uneducated black slave Jim2.Uneducated outcast white boy Huck Finn。Theme: Huck’s inner waving struggle between what he was taught and what he thought out of good-heart and humanity.Its Features:1.Profound portrait of Huckleberry Finn 2.Magic power with language, the use of vernacular. 3. Humor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1 by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Note: 1。a Paris subway station Analysis of this poem The poem’s form is similar to Japanese haiku, with considering its title as a verse-line. The word “apparition” has double meaning:1. “appearance”, something which can be clearly observed;2. something which seems real but perhaps is not real; something ghostly which cannot be clearly observed. Petals may refer to the faces in the crowd, while bough may refer to the railway in the Metro.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2、“创造社” 3、鸳鸯蝴蝶派 4、京派作家 5、七月派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 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

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5.“延安文学”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思想: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创造社” 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国左翼文学的勃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鸳鸯蝴蝶派 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4.京派作家 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自由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5.七月派

英美文学史及选读期末考试常用名词解释

1.Alliteration:Alliteration is the repetition of a speech sound in a sequence of nearby words. The term is usually applied only to consonants, and only when the recurrent sound begins a word or a stressed syllable within a word. In old English alliteration is the principle organizing device of the verse line. 2.Romance:Romance is a long composition, sometimes in verse, sometimes in prose,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adventure of a noble hero. Romance was characteristic of the early feudal age, as it reflected the spirit of chivalry. The content of romance was usually about love, chivalry, and religion. 3.Soliloquy is a dramatic speech delivered by one character speaking aloud while under the impression of being alone. The soliloquist thus reveals his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the audience. It is also known as interior monologue. 4.sonnet: A sonnet is a short song i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Later it became a poem of 14 lines, usually in iambic pentameter with various rhyming schemes. 5.Conceit--- a kind of metaphor that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startling different things. A conceit may strike the readers weird at first glance, but proves appropriate in the end. 6.The name applied to an intellectual movement which developed in Western Europe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reached its height in the eighteenth. The common element was a trust in human reason as adequate to solve the crucial problems and to establish the essential norms in life, together with the belief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reason was rapidly dissipating the remaining feudal traditions. It influenced lots of famous English writers especially those neoclassic writers, such as Alexander Pope, Samuel Johnson etc.. 7.Renaissance refers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4th and mid-17th centuries. It makes a transition 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world. It started in Italy with the flowering of painting, sculpture and literature, and then spread to the rest of Europe. The term Renaissance means rebirth or revival. The Renaissance period was marked by a reawakening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the individual and in the world of nature. The revival of learning led scholars back to the culture of Greece and Rome. The rebirth of interest in the individual gave rise to a new appreciation of beauty, to a desire for self-expression in varied activities and to the creation of art. The renewal of curiosity about the nature word ultimately drew men to discover new lands and new scientific truths.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2019-2020年电大考试《文学概论》考题库

《文学概论》机考网考试题题库及答案 100%通过 《文学概论》是电大期末考试的上机考试的机考课目,本人针对该科目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机考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 )最为相似。 A.信息论 B.摹仿论 C.意志论 D.反映论 2.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 ) A.观众 B.情感 C.文采 D.文化 3.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 )、阅读期待、开放。 A.模仿 B.象征 c.假设 D.蕴藉 4.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 )、语境依托性。 A.中介性 B.表象性 C.表情性 D.意识性 5.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 )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高尔基 C巴赫金 D.什可洛夫斯基 6.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暗示性、朦胧性、 ( ) A.独创性 B.指意性 C.感染性 D.历史性 7.( )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 A.剧本 B.小说 C.散文 D.诗 8.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 )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达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A.母语 B.书面语 C.IZl语 D.标准语 9.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 )与机构制作特点。 A.集体行为 B.商业运作 C.个人创造 D.历史演绎 10.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

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1

当代文学下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学术思潮,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的专栏。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就其本身而言,它是对现代文学史写作的一次自觉反思,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观念论”和“主体论”讨论在文学史领域的延续和深化。 2、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 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3、反思文学: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尤其是一批因着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进程中的失误而历尽坎坷的作家,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的一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4、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5、寻根文学:进入 80 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6、先锋小说:80年代中期,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出现了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便是以马原的《拉萨和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为肇始的“先锋小说”潮流。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7、新写实小说:又称“新写实主义”, 80 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他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8、开拓者家族:作家蒋子龙工业改革题材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系列,以《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为代表。还有车篷宽、高盛五、牛宏等一系列未脱离乔光朴模式的人物。这些人物总体上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上敢于开拓,有着正直高尚、坚韧不拔的人格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