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理想课件10

七年级语文理想课件10

七年级语文《理想》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理想》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理想》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 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 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 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 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

《理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理想》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依据新课标和散文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句和掌握修辞方法,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取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去把握诗歌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依照新课标要求、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和课文内容,已经初一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流沙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研读课文,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敢于战胜困难和挫折,追求美好人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歌的修辞手法,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在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中,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几种结果; 2、联系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定原因】:1、《理想》是一首诗,语言凝练、优美,应该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2、各种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修辞的魅力。3、《理想》高度概括的哲理, 初一学生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还是比较困难的。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 <四>、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前准备:预习,思考预设问题 二、说教法:新课标要求,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朗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理想》这样一首富有哲理性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七年级语文夏感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优秀范文

七年级语文夏感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工作总结范文 篇一:七年级语文上:第13课《夏感》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 第13课《夏感》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注音或写汉字 贮满()澹澹()芊芊()磅礴()....... bang____发遗hàn____闲情逸zhì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1)春华秋实: (2)闲情逸致: 3.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极目远望 ②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 ③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 ④那由地心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扬扬,一层紧追着一层 ⑤像冲锋陷阵的大军 ⑥像秋天田野上盛开的棉朵 A.③⑥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④⑥② C.③⑥④⑤①② D.①④⑥②③⑤ 4.在你积累的古诗词中有夏的影子吗?请你写出名句和作者。(4分) “,”出自的《》。 二、课内阅读 夏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 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则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5.“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一句中“主宰”的含义是。(2分) 6.将选文中第三段画线句中的“挑、举着、匍匐前进”三个词语分别换成“长、像、慢慢生长”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7.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而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2分) 8.结合选文中夏天的特点,联系自己的人生历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2分)三、课外延伸 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

(语文试卷七年级)13 夏感学案及练习题

13 夏感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新奇的构思。 3.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研讨交流(4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2分) 匍匐 ..()主宰...()贮.满()澹澹 ()滋.长() 磅礴 ..()迸.发()..()黛.色()芊芊 曼.舞() 2.解释下列词语。(12分) (1)芊芊:(2)主宰: (3)春华秋实:(4)闲情逸致: 3.选词填空。(9分)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的旋律。 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 (2)火红的太阳()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A.照 B.晒 C.沐浴 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 B.滚动 C.劳动 D.飘动

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句吗?(7分) 二、阅读理解(30分)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概括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生命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欲望”、“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这首诗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作。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另一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所作。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8、《人生寓言》的作者是周国平。其中《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经历又告诉人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9、《我的信念》的作者是波兰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10、《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七年级语文上: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

语文: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预习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课前活动:成语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展示课件,补充)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2.初读

(1)听课件范读全诗。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注意朗读时的重音,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 同时听准字音。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 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 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 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2)字词掌握情况检查(课件出示)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 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5.谈谈初读感受。 三、梳理层次 小组合作交流: 1.作者从哪些方面阐释了理想? 2.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主旨角度理解) 示例:1.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 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四、语言品读 1.你通过诵读诗歌还有那些疑问?小组交流后,说出疑难集体解决。 预设: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 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 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 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