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扩展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扩展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扩展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扩展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示及其隐喻扩展

摘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及空间隐喻理论,研究英语中的方位词in的基本意象图式和隐喻意义。研究表明,in的核心意义来自其在空间范畴中的意象图示,这种基本的意象图示可分为静态图示和动态图示两种。通过隐喻机制的作用,这种基本意象图示得以扩展,从而实现了in从空间范畴向“时间”、“社会关系”、“范围”、“视听”等多种抽象范畴的投射,由此延伸出大量的隐喻意义,从而形成了in的多种语义的网络体系。

关键词:in;意象图示;隐喻;空间隐喻;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正如理查德所言,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将某个已知领域的经验投射到另一未知领域,从此来认识未知对象的认知方式。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之所以能发生投射,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认知和语言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一方面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另一方面语言记录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在浩瀚的英语词汇中,方位词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其用法却很多。词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静止的,而方位词在运用中却体现了动态的特点。传统语言学主要对方位词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描写、概括和分类,但没有涉及方位词语义形成的理据和机制。而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兴的语言学

研究视角——认知语言学,却为方位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1]。空间方位是人们最初、最基本的认知,这些空间感包括:上/下;前/后;左/右;深/浅;部分/整体;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投射到时间、数量、社会地位、情绪、状态、变化、原因、目的等得抽象概念上,形成了空间概念。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及空间隐喻理论,研究英语中的方位词in的基本意象图示和隐喻意义。

一、意象图示理论及概念隐喻

意象图示(image schema) 是认知语言学中广泛使用的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Lakoff 认为意象图示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它们都是根据人们自己的身体经验推理出来的;其次,它们都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投射。Lakoff 总结了多种意象图示,例如:“容器图示”(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示(the part-whole schema),连接图示(the link schema),中心边缘图示(the center-periphery 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示(the source-path-goal schema),线性图示(linear order schema)等[2]。Langacker根据认知语法理论,提出意象图示是由射体(trajectory, TR),标界(landmark, LM)和路径(PA TH)构成的,表示TR和LM之间的动态、静态关系。TR为主体,LM为参照物,PA TH为TR经过的路径。

意象图示是一种源于具体生活经验的认知结构,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知的基础上构成的,是人们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更抽象的结构概念的基础。换句话说,无论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多复杂、多抽象、

多丰富,其都是建立在一个基本意象图示基础上的。因此,从意象图示的角度进行分析是词汇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概念隐喻就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映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问题是:为什么一个概念体系会产生它现在所有的概念隐喻?一个概念体系拥有现在这一批概念隐喻而不是另外的概念隐喻,这是有据可循还是纯属偶然?对这两个问题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的回答是:人类的认知蕴于身体,我们拥有现在所有的这一批概念隐喻,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和物理经验决定的。简言之,所有的规约性的概念隐喻都根植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对于概念隐喻,有的研究者指出,“它的提出标志着隐喻研究已经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那就是隐喻的认知研究。”概念隐喻是如何得到的(或称如何推断出来的),它的表现如何,它是如何运作的,可参考3本书:Lakoff & 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 Lakoff的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ark Turner的Death Is the Mother of Beauty: Mind, Metaphor and Criticism。概念隐喻植根于人的大脑,由它生成各种隐喻表达式,因而研究隐喻,当然是研究认知现象了。Lakoff还断言:大多数基本的概念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德国学者Dirven指出:“这是极强的断言,实际上说它是20世纪最后25年中最强的语言学断言之一,也不为过”。

二、In的基本意象图式

中心意义在其所在的语义网络里的地位是最显著的。同一语义网

络里的其他意义都是围绕中心意义,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其他意义都是由中心意义延伸而来的。方位词in的基本意象图示为“射体——路径——标界”图示。该图示主要由射体(trajectory, TR)、标界(landmark, LM)和路径(PA TH)三部分组成,表现的是射体与标界之间的某种动态或静态的不对称关系。射体为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标界为参照物,为射体的方位提供参照,射体的运动轨迹或路线称为途径[3]。根据射体和标界之间的关系,该意象图示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在静态图示中,射体运动路径为零,起点和目标重和。射体和界标处于不对称的静态关系。在动态意象图示中,射体和标界之间为动态关系,其基本语义可以概括为射体由于力的作用,经过一定的路径,以标界为参照物,发生一定的位移关系。本文研究的对象in的基本空间意义也可以通过意象图示来表示,以下就in的静态和动态意象图示分别进行讨论。

1.静态图示

In的核心空间关系可以通过静态意象图示来表示。该图示的具体含义用其基本构成要素来描述就是射体处于标界的边界内。例如:例1. My mother was in the kitchen.

例2. There is some sugar in the cupboard.

在例1中,射体mother处于标界kitchen之内。在例2中,射体sugar处于标界kitchen之内。因此,In的静态意象图示的主要结构特征及其内在关系可用下图直接描述:

图1 in 的静态空间意象图示

2.动态图示

在动态意象图示中,射体和标界之间为动态关系,其基本语义可以概括为由于力的作用,经过一定的路径,以标界为参照物,发生一定的位移关系。

例3. Susan put her keys in her handbag.

例4. Tyler almost fell in the river.

在例

3中,射体keys 在外力Susan 的作用下进入标界

handbag 中。在例4中,射体

Tyler 在自身力的作用下进入标界

river 中。因此,In 的动态意象图示的主要结构特征及其内在关系可用下图直接描述:

图2 in 的动态空间意象图示

三、 In 的隐喻扩展

首先,让我们先看几个例句:

例5. I hear that their marriage is in trouble.

例6. His life was in danger.

从上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不能从单纯的空间关系和运动

中得到解释。例句中的in都是经过隐喻延伸了的,要理解它们便要涉及到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通常是从空间关系(空间域)投射到非空间域。投射就是意象图示的投射,原模式中的内在结构和内在关系都会投射到目标模式上。因此,要理解以上非空间关系的例子还是要以我们基本的in的空间意象图示为基础。

在例5中,射体marriage最初是非隐藏路标,当marriage发生移动,跑到trouble里。这里的trouble便是隐喻化了的,是将容器图示投射到了trouble上,这样trouble便具有了容器的特点。因此,婚姻出现问题用marriage in trouble便变得容易理解。在例6中,人的正常的生命状态被看做了路标,当射体life出现危险,便脱离了路标进入了danger。

由以上分析得出,射体不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可以产生隐喻意义。因此,in的隐喻延伸意义可以以意象图示理论为依据分析。In的隐喻延伸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时间、社会关系、范围和视听。这四种延伸意义还可以理解为是in延伸意义的目标域。

1.表示在某时间内

时间,作为in延伸意义的目标域之一,来源于容器图式。也就是说,它构成了一个概念隐喻TIME IS A CONTAINER。

例7. It was the team’s first win in eighteen months

例8. I haven’t seen you in three weeks.

在例7中,18个月被看作一个整体,其理解是建立在概念隐喻EIGHTEEN MONTHS IS A CONTAINER的基础上。因此路标便是18

个月,当事情发生在18个月内,则隐喻的理解为在容器内,则可看作in。

在例8中,3个月被看作一个整体,其理解是建立在概念隐喻THREE WEEKS IS A CONTAINER的基础上。因此路标便是3个月,当没见面的时间是三个月,因此则隐喻的理解为在容器内,则可看作in。

2.表示在某社会关系中

社会关系,作为in延伸意义的目标域之一,来源于容器图式。也就是说,它构成了一个概念隐喻SOCIAL GROUP IS A CONTAINER。

例9. In the army, every solider wants to be a general.

例10. There are five people in the family.

在例9中,军队被看作一个整体,其理解是建立在概念隐喻ARMY IS A GROUP的基础上。因此路标便是军队,当谈论军队里面的士兵的时候,则理解为在路标内。所有的士兵都想成为将军,则隐喻的理解为所有的士兵都在“容器”内,用in。

在例10中,家庭被看作一个整体,其理解是建立在概念隐喻FAMILY IS A CONTAINER的基础上。因此路标便是家庭,当人在路标内,便成为了家庭的一员,则隐喻的理解为人在“容器”内,则可看作in。

3.表示在某范围内

范围,作为in延伸意义的目标域之一,来源于容器图式。也就

是说,它构成了一个概念隐喻RANGE IS A CONTAINER。

例11.One in 10 homes now has TV.

例12.The book you wanted is in.

在例11中,总的家庭数被看作了一个整体,其理解是建立在概念隐喻TOTAL NUMBER IS A CONTAINER的基础上。因此路标便是总人数,当整体里有成员有其他不一致的时候,则理解为到路标外了。例句中,十家有一家有电视机,则隐喻地理解为有一家人在“容器”内。

在例12中,隐喻来自于概念隐喻POSSESSING IS A CONTAINER。因而,“拥有”或“占有”的状态便具有了容器的特性,即有一定的边界,有内外之分。因此,“拥有”和“占有”某物的时候,便是在容器内,则可看作in。

4.表示视听

视听,作为in延伸意义的目标域之一,来源于容器图式。也就是说,他构成了一个概念隐喻VISUAL IS A CONTAINER。

例13. There is no policeman in sight.

在例13中,视野范围被看作一个整体,因此路标便是视野范围,当在能看到的范围内没有警察的时候,则理解为在路标内没有警察,可看作in。

四、总结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通过对方位词in的语义所进行的研究,揭示了in的基本意象图示以及该图示向空间隐喻意义转移的规

律。人们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基本的由内向外这一意象图示是in核心语义产生的认知理据,而空间隐喻则展示了in多义性的拓展机制。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和理论给英语方位词in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提供了解释,对评价人类认知系统在方位词语义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具有重要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 黄洁.IN语义扩展的认知理据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17-22.

[2] Lakoff G. Woma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273-275.

[3] 胡涛晖.英语介词through的空间隐喻认知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7-48.

论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影响_薛海萍

2006年第1期(总第114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 f Q i ngha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1,2006 G enera lN o.114论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影响 薛海萍 (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本文简要探讨了图式理论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并从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两个角度分析了图式差异给翻译带来的问题,阐述了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增强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及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图式理论;图式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6)01-0129-03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 图式 最早是康德(1781)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其他心理学家也纷纷对 图式 所反映的思想做出各自的论述,有的称它为 脚本 (script),有的又称为 框架 (fra m e),还有的则称之为 文本图式 (textual sche m ata)。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有M i n sky、Rum elhar和Schank。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方能产生理解[2]。 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者们提出的图式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读者对大脑中相关的图式知识的激活程度。在J An-derson及J.M.M a lley等人认为图式布景在语言理解中起作用,还可以在像写作等形式的语言运用中起作用[3]。本文将以英汉翻译为主要对象分析图式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它将一种语言载体(原语)所承载的信息输入另一种语言载体(目的语)。对于原文来说,译者首先是一名读者,是目的语读者的开路先锋。目的语读者读到的译文是来自译者,是译者对原文理解和消化的产物,所以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译者的理解的左右。在把外语译入本族语时,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常常受到心理图式的影响。面对一篇语言材料,读者必须首先拥有足够的写成该材料的语言图式,即掌握该语言以便能进行阅读。既要充当原文读者的角色,还要有意识的识破这来自异族文化的语言材料中的一切内涵,不论是形式方面的还是内容方面的,即译者要有丰富的形式图式与内容图式,对一名译者来说,他拥有的图式愈丰富愈广泛,他对原文的理解也就愈容易深入。反之,如果读者头脑中没有相应的图式,或过于简单,或其心理图式与文章的信息不吻合时,新的语言与已有的知识无法沟通,文章对读者来说就是不连贯的,也是不可理解的,结果也就达不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图式分为语言图式(li n guistic sche m 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 m a),结构图式(fo r m al sche m a)和策略图式(strategy sche m a)。语言图式指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内容图式指文章与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结构图 [收稿日期]2005-05-25 [作者简介]薛海萍(1970-),女,汉族,陕西呈堡人,青海师范大学讲师。 129

概念的组织方式_意象图式_框架_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

概念的组织方式: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或 理想化认知模式 谢 巧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 乱的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 (IdealizedCognitiveModal)都是概念的组织方式的重要术语。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强化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关键词]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理想化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 (2008)05-0087-03词汇表示概念,是概念的象征。传统的语义学用结构语义学 (structuralsemantics)、语义特征(semanticfeatures)和真知条件 (truthcondition)对词汇的意义进行分析。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地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对这样的概念的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有他们的一些术语: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 (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al)。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而笔者则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便加强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一、意象图式(ImageSchema)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Lakoff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还一度称之为“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imageschema)”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赵艳芳,2001:68)。我们在我们的生理和物质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意象图式,比如我们吃、喝,行和坐,其实就是把我们的身体看成是个容器,从而形成容器图式(ContainerSchema)或里外图式(In-outSchema)。我们的日常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受 到这种图式影响的认知痕迹。下面一段话就是Johnson在第二章中对人起床后的描述:Youwakeoutofadeepsleepandpeeroutfrombe-neaththecoversintoourroom.Yougraduallyemergeoutyourstupor,pullyourselfoutfromunderlimbs,andwalkinadazeoutofyourbedroomandintothebathroom.Youlookinthemirrorandseeyourfacestaringoutatyou.这里面的in、out都来自同一种关系和结构,即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种意象图式:容器图式。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in、out这样的词汇不仅仅用在表达物理概 念上还时常用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 这说明人们从空间结构获得了这种图式,又将它用于对世界其他经验的建构,即将其他的非容器的事物、状态等也看作是容器,并根据它来进行认知和描述。而且基本上所 有的图式都可以在语言上体现具体的和抽象的行为。以原型理论来解释,我们可以将图式理解为原型结构,因为它概括地说明了同一原型的所有各例。人的经验中具有多种意象图式,Lakoff(1987)总 结了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ThePart-wholeSchema)、连接图式(TheLinkSchema)、中心-边缘图式(TheCenter-periphery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TheSource-path-goalSchema)、上———下图式(TheUp-downSchema)、前-后图式(Front-BackSchema)、线形图式(TheLinerorderSchema)、力图式(ForceSchema)等等。二、框架(Frame)上个世纪70年代Fillmore提出框架(Frame)这 [收稿日期]2008-02-04 [作者简介]谢巧 (1980-),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 第25卷第5期2008年5月Vol.25No.5May2008 87??

隐喻认知理论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隐喻认知理论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张文奕 (甘肃中医学院公共课部,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把隐喻认知理论应用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其记忆效率。 关键词:隐喻隐喻认知理论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仅仪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Lakoff&Johnson在他们标志性的著作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指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一种称为“隐喻概念体系”的本体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1。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源泉,与词汇有着密切的联系。 1隐喻认知观 I丑l【罐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conceptorconceptualmetaphor)o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在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中,人们总是先从隐喻的源域(本体)中提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然后把它投射到用以把握目标域(喻体)相应的概念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二者的映射关系。受话人依据此映射关系进行概念的跨空间投射和映射。由显性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翻。这一过程即隐喻认知过程。如时间域TIME,映射到一个不熟悉,较为抽象的同标域,如金钱域MON—EY。人们常常会说“浪费时间,花费时间,节省时间”是因为人们把金钱域内的概念投射到了时间域,把时间作为金钱来对待,即时间是金钱TIMEISMONEY。 2医学英语词汇特点 医学英语文章中通常包含有三种词汇:普通词汇、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普通词汇即日常生活词汇.如:nune酣h动.跳动)、transformation(转变,变化)。半专业词汇就是在普通英语和医学英语中都能常见到的词汇,但词义不同,如以下两个例子,前面为普通英语词义,后面为医学英语词义。pupil(/b学生.瞳孔)、toilet(_卫_生间,洗涤创口)。专业词汇是指一般仅出现在与医学有关的文章中而且词义单一的词汇.这些词绝大多数都是名词。如:vascuk一血管的)、pm'itonitis(腹膜炎)。专业词汇中,还有许多药品名、以发现者命名的疾病名和用开发者命名的医疗技术名词,这些词的首字母一般都要大写。血ll:Stersne去氢氢化可的松(prednisolone泼尼松龙的商品名)。Hodgson’sdisease霍奇森病(主动脉起端部动脉瘤样扩张)。还有很多缩写词如:IgA(免疫球A)、WHO(世界卫生组织)。 医学英语文献以专业词汇为骨干。以半专业词汇为实体,以普通词汇为纽带,构成其独特的词汇文体特征;同时,熟悉词汇的构成和组合,是掌握医学英语的—个重要环节。 3隐喻认知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拥有的最具语言生成力的力最,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式。把隐喻的认知理论引入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必将会产生更为符合认知规律,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3.1重视基本范畴词汇 医学英语中大约有80%的专业词汇来源于日常英语基本词汇。虽然来源于基本词汇的专业词已具有新的词义,所表示的概 念与原词已不同,却常常仍不失其内在联系,如:bridge含义是 “桥”;医学上表示“《假牙上的)齿桥”,“plastic”在普通英语中意为“可塑的、塑料的”,在医学英语中意为“整形的”,而“tabour”在普通英语中意为“劳动”,在医学英语中意为“分娩”。 3.2深入讲解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十分普遍,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现象(包括不同义项和不同词性)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隐喻和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31。 一词多义指同一个词的各义项问存在着隐喻联系,如:a旷 pendix附录,阑尾、cataract瀑布,白内障、valve阀门,瓣膜、kt培焦点,病灶。它们的普通义是隐喻的本体,医学义是喻体。认识到多义词各义项之间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种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产生联想,充分认识人的隐喻思维发展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他们循着隐喻思维规律,根据认知模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其各个喻义。 3.3解释复合词和派生词 复合词和派生词多是由基本范畴词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模 式创造出来的,其词义一目了然。较长的医学术语主要由复合词 和派生词两种构词方式,前者如wind(风)和¥Ufl(太阳)分别加上stroke(打击)变成windstroke(中风)sunstroke(中暑)。后者如ten—sion(紧张)的前面加上前缀hyper-(亢进的)变成了hypertension(高血压)、加上hypo-(f氐下的)变成了hypotension“氐血雎)。 3.4讲解新兴词汇 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很大作用。医学英语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得来的。如hospital原指“宗教人士开办的收容所”,现赋予新义为“临终关怀医院”。ableism“对残疾人的歧视”是仿racism(种族歧视)和B既i哪(性别歧视)类比构成的新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3.5注重跨文化异同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注意对医学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让学生不但掌握其音、形、义,而且能恰当地使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有时会出现空缺现象。如“13”在西方文化中有不吉祥的意义,病房和病床没有13号,而代之以“12B或14A”,请客避免13人,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的13日等等。而在中国病人忌讳…4’,因为和中文中的“死”谐音,所以病人很忌讳住尾数为“4”的病房和病床,重要的活动避开尾数为“4”的日子。 4结束语 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隐喻思维模式,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成独自的词汇学习心理体系,学会正确使用词汇,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医学英语学习的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L止off,G.&Johnson,M.MetaphonWeLiveBy【M】.Chicago:The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l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1.外语教学.2004,(6):9一12.【3】姜志芳.李佐文.从隐喻角度看词汇多义现象【J】.学术研究,2003,(8):100—103. 173  万方数据

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第20卷第10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ol.20 No.10 2007年10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 2007 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吴佳琦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 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在英、汉语言中, 采用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 式比比皆是。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是由人类相同的身体、相似的物质经验以及英、汉文化 差异所决定的。 关键词:爱情隐喻;文化差异;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7)-0068-04 Metaphor(隐喻)一词源自希腊文“metaphora”,意为“transference, carrying over”。指:“The transfer of a name or descriptive term to an object different from, but analogous to, that of which it is properly applicable”。(Drabble,2005:665)。Metaphor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以表明相同关系,但它不用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现代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28)。在人类其它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 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koff & Johnson (1980:4—5)也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他们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而形成的”。这种投射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也就是人们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事物相联系,转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用对已知事物的认知来表达新概念。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结合情感研究,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工作。1986年,Kovecses在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一书中,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总结出爱情隐喻的概念体系(conceptual systems),并且提出采用典型性(prototype)理论分析和研究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因素。国内学者周秀娟等(2001)认为中、西方爱情隐喻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如“爱情是整体”、“爱情是战争”、“爱情是火”、“爱情是容器中的液体”等隐喻概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运用英汉语料,通过对比爱情隐喻概念的异同,试图揭示隐喻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 英汉爱情隐喻的共性分析 “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征性涵义。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就得不到充分阐释,人们也不可能充分理解它。中英文惯用的爱情隐喻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隐喻源于共同的源域形成一系列隐喻的表达,而这个概念在中英文中具有普遍意义。 收稿日期:2007-09-16 作者简介:吴佳琦(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 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 概念。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 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而 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 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 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 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他们将它定 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 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Johnson,1987:xiv)Gibbs 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 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 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 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 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 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 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

从认知图式看翻译教学_齐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http://www.jiaoshuyuren.comE_mail:daxue@jiaoshuyuren.com 等,所以可以尝试使用沟通分析技术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团体心理干预。沟通分析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指出人们采用何种方式分配时间来同别人相处(时间结构timestructuring)。沟通分析技术提出了6种相处方式,(1)退缩(withdrawal):独处,和他人没有互动。一定数量的退缩是健康的,但如果一个人退缩的时候过多可能会变得抑郁、孤独,而且极端的退缩会导致孤独症性的思维。而网络成瘾者在孤独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者,往往具有与抑郁有关的人格特征,这可能与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导致社交退缩有很大关系。(2)仪式(ritual):好似预定好规则的社交互动。仪式通常是简短的,如“早上好”!仪式是安全的,人们既不要对他人承担什么义务,也不会有亲密的纠葛。(3)闲谈,消遣(pas-time):类似仪式般,大家都熟悉的互动方式,但没有预定的规则,大多是在谈过去的事。在消遣活动中,人们可以就轻松的话题交换看法,例如性别角色、天气、体育、物价等。消遣可能导致友谊,成为人们“确认角色和坚定态度”的条件。但消遣过多则没有价值。(4)活动(activi-ty):不只是谈,还因是有目的地进行活动,人们会把时间花在任务、工作上。活动的范围很广,包括工作、嗜好等。(5)游戏(game):幼年已习惯,但不是用于成人的方式互动。(6)亲密(intimacy):它是表现真实感觉与需要,且适用于当时情形的互动。但是尽管亲密提供的拍打(stroke)潜力最大,但它也是最冒险的打发“时间”的方式。因此有人会尽力地避免它。网络成瘾者为了避免在现实的交往和亲密活动中受挫,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采用退缩、游戏、仪式等方式与别人相处,活动和亲密的时间较少,忽视了与家人、朋友的亲密关系。 2.实证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立在网络成瘾基础理论上的实证性心理干预研究较少,这种现象可能与网络成瘾方面的理论不够充分有关。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将心理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中,并加强各种心理干预方法的定量研究。 齐艳李晓峰(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管理教研室) 图式(schema)理论原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术语,最早由康德于1781年提出,但其使用和发展却要归功于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Bar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这种组织必然对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机体反应产生影响”。他还认为,图式具有积极主动加工的特征,它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把新信息和图式表征的旧信息加以联系。 自Barlett后,图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停滞,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又引发了人们对图式理论的兴趣,并促成了现代图式理论的发展。根据图式理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以“先验图式”(Schemata),即背景知识,储存大脑中的。“先验图式”可以看作是一个庞大的储存系统,它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大脑接收到一个新信息后,便会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即先验图式)存储新信息,或把它放入已有的同类先验图式中。这样一来,随着知识的增加,形成了不同门类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图式群,它们相互联结,相互嵌入,纵横交错,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而根据图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一般将图式分为两类:一是形式图示(formalschema),是指文本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即语篇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结构等;二是内容图式(contentschema),是指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等方面。 图式理论的发展给语言学、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研究途径,同时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认知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来探讨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一、认知图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翻译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 从认知图式看翻译教学84 NOVEMBER,2007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就为世人所知。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和描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比”与“兴”是《诗经》中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段,“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它们都属于我们当代隐喻研究的范畴。尽管人类早已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当代隐喻认知研究除了隐喻认知的本质特征、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外,还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

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亟待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体、空间、时间、情感和基本颜色等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有关国内外隐喻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以隐喻研究从作为从属地位的修辞格研究发展到独立的认知研究的过程为线索,对国内外从古代到当代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在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三章确立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第一次从语言世界观、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系统性以及与文化的一致性等方面对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和阐释。第四章主要从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及其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投射模式与对应程度以及英汉语中的优势分布等几个方面来集中探讨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第五章主要考察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及对数量、状态、范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有何相似和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结构隐喻化认知、本体隐喻化认知这三种类型的隐喻方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它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09年第4期总第24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9,№4 Serial №241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朱建新,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9-02-18(修改稿)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朱建新 (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 ichards &B lack 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 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 on 的“关联理论”。本文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研究;三种认知理论 A Study on the Cogn iti ve I n terpret a ti on of M etaphor ZHU J ianx in (Fo re ign L anguage D ep a rt m en t ,H ua iyin Ins titu te of Techno logy ,H ua i πan 223001) Abstract:Based on three main cognitive theories ofmetaphor,namely,Interaction Theory,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the pa 2per explores their motivations,ways and li m itations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Key W ords:metaphor;cognitive study;three cognitive theories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4-0018-04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 统,三是语言学传统。三种研究传统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修辞学家关心的是隐喻的修辞功能;哲学家关心的是隐喻对思维的影响,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与词的组合、词的意义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 (1936)&Black (1962)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on (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on (1995)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本文试图对这三种认知理论作一综述,并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和方式,以及它们阐释隐喻的局限性,以便我们能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1.Richards &Black 的“互动理论”与隐喻阐释 从人类的认知角度谈论隐喻的,最早可追溯到雪莱(Shelley )。雪莱说,“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严世清,1995)。但对隐喻的认知特征阐述得最明确、最系统的要首推Rich 2ards 。首先Richards (1936)引入了“本体”(tenor )和“喻体”(vehicle )的概念,认为隐喻就是由喻体和本体这两部分构成的。如在隐喻“a seed of hope ”中,seed 是喻体,hope 是本体。其次,他认为隐喻的含义来自于喻体和本体的相互作用。Richards (1936)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Richards,1936)。Richards 对隐喻的论 述,突破了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辞格来研究的局限,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奠定了其在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Black (1962)在Richards 观点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隐喻“互动理 论”。Black (1962)认为,“次项”(即Richards 所说的“喻体” )是一个语义联想集,它被当作是理解“主项”(即“本体” )的一个“透镜”(lens )或“过滤器”(filter ),隐喻的含义是“主项”和“次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对隐喻“Man is a wolf ”的理解:wolf 是一个可供联想的语义体系,听话人以此为“透镜”来认识man,从而突出了wolf “凶猛”这一普遍认同的含义。于是wolf 和man 两者相互作用,听话人在头脑中重塑对man 含义的理解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wolf,从而理解了“Man is a wolf ”的隐喻含义。总的来说,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把隐喻次项的联想含义应用于主项,因此可以认为隐喻创造了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因而是一个认知问题。(参见林书武,1997) Black (1997)的“互动理论”后来发展成为隐喻的语义观的基本理论。他(1997)认为,隐喻是一种述谓现象(predication ),其表达形式是句子,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词语;隐喻是在做出一项陈述,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实体的重命名。这样,Black 就将隐喻从词语层次提升到了句子层次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来考察,这一转变也将隐喻纳入了篇章的认知范畴。隐喻的语义观利用语义特征来阐释隐喻。该理论认为,隐喻违反了语义的“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 ),是一种语义异常现象(semantic anomaly )。如:The stone died .通过义素分析,发现stone 具有以下语义特征:physical object,natural,non 2living,mineral,concreted 。die 具有如下语义特征:processwith result,namely,that some living entity x ceases to be living (Levinson,1983)。很显然,此句并不是

图式理论之于隐喻翻译

图式理论之于隐喻翻译 摘要: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在话语中大量存在,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但隐喻的翻译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图式与隐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性,译者在处置隐喻的翻译时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源语中的隐喻先进行释喻,然后通过对隐喻在译语中的移植、转换或其他手段,最大程度地保留隐喻在译语中的感染效果。 关键词:图式;隐喻翻译;释喻;效果 1781年,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提出了“图式”的概念。他在著作《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现代图式理论的产生一般认为与英国心理学家F.C.Bartlett的早期著作《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有关。Bartlett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的组合”。他提出了图式运用于语言理解的基本原则,即借助从记忆中激活的知识结构来填补文章未表述的细节,从而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Bartlett提出图式理论时,正是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盛极一时的时代,因而他的另类学说在当时并未受到关注。四十余年后,人工智能的研究改变了图式学说的命运。人工智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计算机识别和理解典型的场景和话语,那么计算机首先要像人类大脑一样储存大量的知识,具备各类场景、事物和事件的“一般常识”。于是,学者们就开始分析餐馆、洗衣店、医院等各种典型场景,从中整理出相关的图式模型。人们把这类情景图式又称为“脚本”(script),这就像演出时用的剧本一样,在规定的情景里,人们要按照一定的程式行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储存在大脑中的“先验图式”,即以背景知识为基础的一个庞大储存系统,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随着知识的积累,形成了不同门类和层次的各种图式群。它们相互联结,相互嵌入,纵横交错,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人们以图式的形式贮存记忆,新的知识与现存的知识框架相结合,得到有效的处理加工,从而达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一、图式与隐喻的关联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认知都是外部信息与已知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已知信息通常是一个有序的结构或一些有组织的知识聚合体,即图式。若将其中每个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扩展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示及其隐喻扩展 摘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及空间隐喻理论,研究英语中的方位词in的基本意象图式和隐喻意义。研究表明,in的核心意义来自其在空间范畴中的意象图示,这种基本的意象图示可分为静态图示和动态图示两种。通过隐喻机制的作用,这种基本意象图示得以扩展,从而实现了in从空间范畴向“时间”、“社会关系”、“范围”、“视听”等多种抽象范畴的投射,由此延伸出大量的隐喻意义,从而形成了in的多种语义的网络体系。 关键词:in;意象图示;隐喻;空间隐喻;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正如理查德所言,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将某个已知领域的经验投射到另一未知领域,从此来认识未知对象的认知方式。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之所以能发生投射,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认知和语言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一方面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另一方面语言记录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在浩瀚的英语词汇中,方位词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其用法却很多。词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静止的,而方位词在运用中却体现了动态的特点。传统语言学主要对方位词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描写、概括和分类,但没有涉及方位词语义形成的理据和机制。而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兴的语言学

研究视角——认知语言学,却为方位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1]。空间方位是人们最初、最基本的认知,这些空间感包括:上/下;前/后;左/右;深/浅;部分/整体;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投射到时间、数量、社会地位、情绪、状态、变化、原因、目的等得抽象概念上,形成了空间概念。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及空间隐喻理论,研究英语中的方位词in的基本意象图示和隐喻意义。 一、意象图示理论及概念隐喻 意象图示(image schema) 是认知语言学中广泛使用的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Lakoff 认为意象图示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它们都是根据人们自己的身体经验推理出来的;其次,它们都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投射。Lakoff 总结了多种意象图示,例如:“容器图示”(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示(the part-whole schema),连接图示(the link schema),中心边缘图示(the center-periphery 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示(the source-path-goal schema),线性图示(linear order schema)等[2]。Langacker根据认知语法理论,提出意象图示是由射体(trajectory, TR),标界(landmark, LM)和路径(PA TH)构成的,表示TR和LM之间的动态、静态关系。TR为主体,LM为参照物,PA TH为TR经过的路径。 意象图示是一种源于具体生活经验的认知结构,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知的基础上构成的,是人们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更抽象的结构概念的基础。换句话说,无论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多复杂、多抽象、

隐喻认知理论与汉语教学[001]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而且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的,这就把隐喻上升到人类的认知高度来认识,以此来解释人类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 一、隐喻在汉语中的表现 1.隐喻在汉语词语中有较充分的表现,特别是在复合词中,本体与喻体的前后映合在偏正结构的词语中也有很多体现。如,前中心结构中甲似乙,其内部结构是主谓如:泪雨,云海,月牙,法网;这其中也有些是甲部分似乙如:鱼尾裙,或甲质似乙如:煤球,糖衣等。也有喻体加本体的乙似甲,如:蝴蝶结,瓜子脸,月饼,或乙部分似甲,或乙似甲部分如:柳眉,齿轮,燕尾服等。也有一些词本体不出现只是喻体,如:软柿子,铁饭碗,饭桶,炒鱿鱼,墙头草,变色龙等。这些词虽然本体根本就没有出现,但大家却心领神会,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这类含有比喻性质的词语, 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口语中大量被使用,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在生活中也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大部分的俗语,歇后语也都具有形象化比喻的特点,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特别是在口语中越是形象化的词语越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2.另外中国人喜含蓄表达,能够婉转表达的便避免直白,而含隐喻的形象化的词语刚好符合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及心理特点。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在词语、语句中含有大量隐喻,甚至有些人物的名字也都暗含对人物命运的比喻,如林黛玉,(玉带林中挂,比喻她悲剧命运的结局),另外如《水浒传》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外号,如及时雨———宋江,宋江为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人们形容他就像及时雨滋润旱田一样。隐喻的大量使用还加大了语言信息含量,不仅要知道一个词语的本义还要知道喻义,甚至有些词人们根本就不使用本义而只使用喻义如背黑锅,喝西北风,而有些词则是本义、喻义都用,如;开夜车(有时真的是晚上开车,但大部分时间是指夜里加班学习或工作),喝凉水(有时是真的喝没有烧开的水,有时则是指家里经济困难)。词语的比喻义则是以词语的基本义去比喻另一事物,从而形成固定的词义,如“科学堡垒”、“思想包袱”中的“堡垒”和“包 袱” ,就是其基本义之外的比喻义。在汉语教学中有很多这样词语,如果单纯从词面意义理解往往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本义还要知道其内涵的喻义。这样才能真正地学会和掌握这些汉语词汇。在汉语各类考试中这类词语也常常出现在考题中,考查学生是否望文生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这类含有隐喻的词语在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学习中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隐喻在汉语句子中也大量存在。一些汉语句子表面上没有比喻但其实隐含许多喻义,如“婚姻是一座围城”,这句话其实是对一些人婚后复杂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比喻,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再如:“他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此人性格倔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句诗常被人来引用用来隐喻人们难以忘记往事,沉湎于过去难以自拔的一种复杂心境。再如:“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这句话常用来隐喻人们在迎接胜利的到来时往往要经历的那一段最为艰苦难熬的时光。“他做事前怕狼后怕虎”比喻此人做事谨小慎微,顾虑重重。“这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比喻前面可能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她听了这话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比喻这些话非常合乎她的心意令她感到温暖。“他是个热心肠”喻义此人为人善良,爱帮助人,这些形象生动富有想像力的语句为汉语的表 现力增色不少。 二、隐喻与思维及文化有关 汉民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具象思维的特征,不像欧美民族那样注重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而是从整体上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把握。在思维过程中,从直接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具象化。所以直观性、 具体性和形象性是汉民族具象思维的核心,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应多从认知角度加深理解语言内在联系,寻得逻辑推理依据,探出隐喻映合规律,摸出语言表达的心里基础,进而逐步提高隐喻能力、记忆效果和语言表达能力。 1.传统上一般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但不仅如此其实隐喻是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途径,是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 创造新意义的主要方法。人类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性思维,语言中几乎处处可见隐喻性表达。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 谈隐喻认知理论与汉语教学 王晓华 (新疆农业大学 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隐喻认知既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充分地认识其在语言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 关键词:隐喻;认知;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207-02 2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