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潭柘寺塔林的故事

潭柘寺塔林的故事

潭柘寺塔林的故事
潭柘寺塔林的故事

塔林的故事

京西有古寺,塔林显旧蕴。前些日子,北京晚报“品读”版讲述了戒台寺32座古塔的故事,一些读者读后觉得不过瘾,想让再介绍介绍潭柘寺的塔林。想想也是,作为京西的两座古寺,潭柘寺和戒台寺均有上千年的历史,拥有浓厚的底蕴。多座古塔的背后,有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潭柘寺的古塔更多,足足有78座。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细说起来,潭柘寺的官方名称还真不少,盖因古代皇帝爱赐名。金代皇帝曾给潭柘寺改名为“大万寿寺”,而到了明代,皇帝也数次对寺院赐名,因而寺名几次更改。明宣宗曾赐名“龙泉寺”,天顺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到了清代,康熙下令重修寺院,并在1697年二游潭柘寺,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岫云”一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表达出淡泊平静的闲适之情。房山区琉璃河北岸有座道观,名为岫云观,也是在清朝改的名字,可见清室给寺庙起名时偏爱“岫云”。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宫内的太监有一部分就流落到了岫云观内。

古刹潭柘寺经历了多个朝代,曾有难以数计的僧人在此修行,并终老于此,因而在寺院附近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墓塔,从而形成塔林。

1寺内现存惟一古塔为明代所建

潭柘寺的塔林原有四处,由于年代久远,朝代更迭,当地人口增多而占用土地等原因,有三处塔林都不存在了。只有第四处塔林保存下来。

现存潭柘寺塔林占地约13500平方米,分为上塔林院和下塔林院及寺院内外的塔,共有78座古塔。潭柘寺内有一座金刚延寿塔;上塔林院周围石砌围墙,设两座院门,院内古树参天,内有清代建造的27座塔,全部为覆钵藏式砖塔;下塔林院有44座塔,为金、元、明、清四个朝代建造的塔;塔林院外有7座塔。这样算起来是79座塔,不过其中一座是民国时期所建,不能称为古塔,所以78座古塔的说法是对的。

金刚延寿塔位于潭柘寺内第四进院的东路,是白色覆钵式砖石塔,建于圆通殿与地藏殿之间。金刚延寿塔为明代越靖王朱瞻墉出资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次年九月建成,是潭柘寺内现存惟一的古塔。推断建塔的目的,一是为朱瞻墉的母亲祈福,祝母亲健康长寿;另一种可能是母亲生前使用过的遗物以及生辰八字和佛经存放在塔内,供后人瞻仰。越靖王朱瞻墉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是明仁宗朱高炽嫡三子,明朝第一代越王,但在他之后,再无越王。不过,朱瞻墉从1424年受封为越王,到1439年去世,一直未就任。他去世后,越国被撤除。

把塔建在圆通殿与地藏殿之间,这样的情况很少见,有可能是先建塔,后建的佛殿。清《日下旧闻考》记载:“明越靖王瞻墉所建延寿塔,今尚存,高五丈余。”根据笔者测量,塔高约16.8米,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式塔身、相轮和塔刹等组成。塔两边是庙宇山墙,塔前左右各有一棵古松树,松树直干云状树冠,形成一塔二树的潭柘寺一景,又名曰:“双凤舞塔”,整座白塔被松枝笼罩着,真有拜塔延寿之意。

金刚延寿塔后面墙壁上镶嵌着潭柘寺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石碑,比金刚延寿塔的建造年代要早。这块石碑立于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碑上刻着当时潭柘寺住持重玉禅师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记述在金朝皇太子完颜允恭进香的盛况。《日下旧闻考》中收录了该诗,名为《从显宗皇帝幸龙泉寺应制诗》,全文如下:“一林黄叶万山秋,銮杖参陪结胜游。怪石阑珊蹲玉虎,老松盘曲卧苍虬。俯临绝壑安禅室,迅落危崖泄瀑流。可笑红尘奔走者,几人于此暂心休。”旧籍中把完颜允恭称为显宗,实际上他并未当过皇帝。他还没熬到当皇帝的时候,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又被立为皇太孙,而他则被追谥为皇帝,庙号显宗。

2忽必烈女儿在潭柘寺出家

下塔林院中,有一座古塔特别引人注意。进下塔林院向左,西南角茂密的古松树中,有一片相对开阔的地方,中间矗立着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名为“妙严大师之塔”。

妙严大师塔,又称妙严公主塔,始建于元代。说起妙严大师,大家可能不知其为何人,但是,提起她的父亲,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因为她的父亲是元世祖忽必烈。

妙严大师,生辰年月不详,是忽必烈的女儿,名叫茶伦,“妙严”是茶伦自己出家为尼时,以南朝梁代的妙严公主为榜样,起法号“妙严”,后人称“妙严公主”。查阅资料可知,忽必烈一生有10个儿子和7个女儿,女儿都无详细记载,仅有下嫁到婆家的记录,妙严公主未出嫁,而是出家遁入佛门。妙严公主从小习武,长大后跟随父王征战,冲锋陷阵,英勇善战,是名马上女将。可能见到战场杀人太多,内心生悲,又受到汉族宰相刘秉忠笃信佛教的影响,决定出家到潭柘寺,为其父和自己赎罪。妙严公主每日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拜佛虔诚,“礼忏观音”,年深日久,竟把观音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明代释真和尚写诗“妙严公主拜砖赞”,其中有:“积日成月月成时,积时成岁岁成劫。如是积渐难尽言,水滴石穿心力至。”表现了妙严在“礼忏观音”时的心情。

直到现在,妙严公主的“拜砖”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观音殿内,成为潭柘寺中极为珍贵的一件历史文物。2014年11月10日上午,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偕夫人到潭柘寺,为妙严公主的“拜砖”送上鲜花,以表达对这位公主深深的敬意。

妙严大师圆寂于潭柘寺中,建砖塔于下塔林院。妙严大师塔为砖木结构六角五层密檐实心塔,建造精良,塔高约13米。塔座一层砖雕须弥座,须弥座的束腰中,每面设两个壶门,门内雕有狮首,两旁为砖雕盆莲花和西番莲等。须弥座上为砖雕二层护栏和三层仰莲瓣承托塔身,塔身一层六面,南、北方向各设砖雕仿木双扇假门,门扇上雕刻万字花棂和如意云头图案,其它四面各一方形万字花棂假窗。在拱券门楣下空间,南门刻一盆盛开的牡丹花,北门刻一盆盛开的西番莲花,这两幅花卉图案雕刻得十分精美,其花瓣外翻,似正在怒放,枝叶舒展自如,飘逸潇洒,非常美观大方。特别之处是一层檐下砖雕仿木斗拱外,有两排木制方椽子承托密檐,这种建造工艺在其它古塔中很常见,因时间长久木椽子风化腐朽,修复时大都换成砖或水泥制品,塔檐上均采用绿色琉璃瓦,十分讲究。塔顶为二层砖雕仰莲座承托仰月和三宝珠的塔刹。

3日本僧人曾任潭柘寺住持

潭柘寺下塔林院西北部有座终极无初禅师塔,建于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

终极无初禅师,法名德始,字无初,号终极,日本东信州人,即现今的日本长野县。他幼年性情端静,不爱与小朋友玩耍,见到僧人从门前经过便喜形于色。父母见此,知道他有向佛之心,就送他到寺庙,拜一公和尚为师,出家修行。几年后,德始乘商船来中国,在杭州灵隐寺学习临济宗法,并向慧禅师学习禅宗佛学,佛理大有长进,“深得单传之旨,后东归,国人景仰,尊为禅祖。”就是说德始在中国学成后返回日本传法,被尊称为日本禅宗的初祖。几年后,他又来到中国,并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来到北京,住在双塔庆寿寺,与明代僧人姚广孝谈佛论法,然后到峨眉山等地云游多年。

明代是潭柘寺的兴盛时期,这首先得益于明初重臣姚广孝。明建文帝削藩时,明成祖朱棣就是按照姚广孝的谋划,起兵“靖难”夺取的皇位。功成名就之后,姚广孝辞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隐居修行,与德始禅师探讨佛理。二人相见恨晚,每日里研讨佛法,结为挚友。姚广孝对德始禅师高深的佛学造诣十分钦佩,遂向明成祖朱棣推荐。

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特命德始为潭柘寺住持,德始禅师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对寺院进行了整修。在任住持期间,德始禅师为了整修寺院日夜操劳,废寝忘食,还四次主持道场,弘扬临济宗佛法,繁盛了潭柘寺的香火。德始在中国居住了56年,是日本在华高僧留居中国时间最长的一位,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德始禅师连任四届住持,德高众望,生活俭朴,青衣素食,暮鼓晨钟,一生无积蓄。

明宣德四年(1429年)在潭柘寺中圆寂,遗体火化后,众僧建六角五层密檐塔,将舍利供拜在塔内,称为终极无初禅师塔。

终极无初禅师塔为六角五层密檐实心砖塔,坐北朝南,测塔高约13.5米,塔座为上下二层砖雕须弥座,上层须弥座比下边须弥座略小一些,束腰部的图案差不多,都是吉祥如意云纹图案,转角处各雕一个仰俯莲花宝瓶柱。须弥座上是仿木斗拱,上有吉祥锦纹图案的护栏,三层巨大的仰莲花瓣,最上层莲花瓣与瓣之间刻花蕊纹,莲花座中央是五层塔身。第一层塔身为六面,南、北两面设砖雕仿木假门,门为双扇上部刻浮雕花棂,下部刻吉祥团花图案,门楣上有两个花头门簪。朝南的门上是镶嵌一方砖雕塔铭,铭文:“前往当山第三十三代住持终极无初禅师之灵塔”。转角处是半圆形转角装饰柱。除了南北是假门,其他四面各是一个砖雕方形假窗,窗中雕各式锦纹窗棂。塔身上部为五层塔檐,每层塔檐下边是砖雕仿木斗拱,塔檐用叠涩法砌,檐与檐间每面设有两个龛门,但龛门中无佛像。塔檐外沿采用凹弧线形码砌,这样能使塔檐的檐角更显突出飞翘,塔身看上去不那么平直呆板,增添曲线美感,据说这是元代的建筑方法,到明代传承继续使用。塔刹建造比较讲究,密檐顶上砌收缩砖台,砖雕三层仰莲花座,中间托着一颗火焰宝珠,宝珠上插一根铁针,穿起一组由五层相轮和三颗宝珠的塔刹。

六百多年过去了,现在还有日本友人来朝拜终极无初禅师塔,缅怀德始大师对日本佛教的卓越成就。

4印度僧人在潭柘寺圆寂

下塔林院的中心位置是广慧通理禅师塔,塔始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广慧通理禅师俗姓侯,名开性,是今北京怀柔县灵迹人。他生于1104年,九岁时在潭柘寺出家,拜戒振禅师为师,学习禅宗中临济宗佛学,后来云游辽东和齐鲁等地,遍访名山古刹,向各地高僧学习佛法。金大定初年回归潭柘寺任住持,在任的十一年里,用朝廷的资助大规模整修扩建寺院,使潭柘寺的殿宇焕然一新。他在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圆寂,享年72岁,圆寂后被佛门尊为“广慧通理禅师”,并建高大的密檐塔。广慧通理禅师是金代禅学的代表人物,其弟子有善照、了奇、圆通、广温、觉本、证言、相了禅师等人。

广慧通理禅师塔为砖石结构八角七层密檐实心塔,坐北朝南,塔前左右各一棵高大茂盛的千年娑罗树陪伴,塔高约19.2米,是潭柘寺古塔中最高的塔。广慧通理禅师塔的塔座八角砖砌须弥座,束腰部有已风化看不清楚的花饰图案,其上为二层砖雕护栏和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广慧通理禅师塔是潭柘寺下塔林院中的祖塔,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古塔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金代密檐砖塔。

下塔林院西北部有座底哇答思大师塔,听着名字就觉得奇怪,盖因底哇答思大师是东印度人。底哇答思8岁出家。拜僧人板的达为师,跟随师傅云游。明洪武初年,他24岁时游历到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奉天门召见了底哇答思,并亲赐其度牒。后云游中国各地传法三十多年。明宣德三年(1428年),底哇答思大师来到北京,居住在庆寿寺中,直到暮年。明宣德十年(1435年),他到了潭柘寺,大师认为这里就是理想的“西天佛国”,遂在寺院西侧建造了一座庵堂,作为自己的终老之所。底哇答思大师还出资修建寺院,并经常用自己的资财,救济附近的贫苦百姓,从而受到了寺僧和附近百姓们的尊敬。明正统三年(1438年)三月初一,底哇答思大师在潭柘寺圆寂,终年90岁,佛门尊其为“政禅师”。朝中太监梅公等人捐资建灵塔,并请当朝吏部郎中程南云撰写碑文,建墓塔立碑于下塔林院内。

底哇答思大师塔为全石结构覆钵式塔,测塔高约6.2米。塔基为花岗岩石四方台座,塔座六角仰俯莲须弥座,束腰部浅雕海棠池花纹。须弥座上三层金刚圈承托覆钵式塔身,塔身上又三层金刚圈和圆锥形塔颈。塔顶部石刻垂帘串珠华盖,黄色莲花承托仰月和葫芦塔刹。整座塔采用了花岗岩石雕凿叠砌而成,塔须弥座平直,仰俯莲瓣规整大方,覆钵体塔身曲线简洁,塔上没有塔铭,而塔前竖立有一方明正统三年(1438年)的“故禅师底哇答思塔铭”

石碑,记述着东印度僧人底哇答思大师的迹行,底哇答思大师塔是中外佛教交流史上的重要实物。

5虎塔葬的不是僧人是老虎

虎塔位于潭柘寺下塔林院外西北山道的路边。塔为砖石结构,以青砖砌须弥座、覆钵体塔身和十三层相轮,而塔基、塔铭、华盖及塔刹是石料打凿的,塔高约7.5米,塔铭字迹不清。

据说此塔中埋葬的不是僧人,而是一只老虎。此虎原生活在潭柘寺外的虎踞峰,时常下山伤害牲畜,后在寺内“疯魔和尚”因亮法师的教化下,改恶从善,改食素斋,每日伏在因亮法师身边,听其讲经。因亮法师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圆寂后,此虎绝食,每天哭泣,五天之后殉主而死。寺僧们感其至诚,按照寺内大和尚的待遇,为其修建造了一座墓塔,称虎塔。民国时期旅行家田树藩游过此地,在《西山名胜记》中写诗赞:“神话离奇餐听经,佛心感应兽心灵。永留色相传千古,香火人间拜道星。”

2011年维修时,将虎塔覆钵体上一棵小榆树清理掉,怕树根撑裂塔体造成坍塌。清理过程中发现塔肚内有一尊高23厘米鎏金铜佛像,一个铜制高21厘米,底直径10厘米铜皮圆锥体,许多清代中早期官式做法的模制香泥小塔。这批文物出土,为研究潭柘寺塔林提供了真实的史料。

除了虎塔,潭柘寺还有一座龙塔,塔为砖石结构覆钵式塔,塔高约8.3米。据说华严祖师建潭柘寺时,“舍宅”里的老龙留下了一对龙子,命其保护潭柘寺。这对龙子化作成二条青蛇住进了大雄宝殿,分别叫大青和小青……这些传说就不细说了。龙塔与虎塔一东一西相立于山坡之上,形成塔林院“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

潭柘寺还有很多有特点的古塔,比如上塔林院的初林公和尚灵塔,塔高约8.7米,塔旁有棵高大茂盛的古松树,主树干长到塔边会弯曲躲避,松树的树冠如绿荫罩斜伸向塔顶覆盖,树枝挂着星星点点的松果,枝杈笼罩在塔顶之上,如同撑开的一把巨伞,遮护着初林公和尚塔,夏日遮阳,寒冬蔽雪,形成“松罩塔”的奇特景观,为世间少有的天然植物护佛场景致。还有一座十方普同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在金代广慧通理禅师塔的东南侧,有千年娑罗树的绿荫遮护,是潭柘寺下层职事僧人的合葬墓塔。潭柘寺僧人众多,组织严密,等级森严,大和尚圆寂后一人一塔,而下层职事和尚圆寂后,则合葬在这座十方普同塔内。像这样的“十方普同塔”,在各地寺庙还有很多座。

河南省佛教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少林寺为例

12安阳工学院2014正 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与El俱增,少林寺的神秘性与神圣性El渐消退,少林寺与广大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对于方丈释永信的这些现代经营策略,美国《洛杉矶时报》把永信和尚描绘为“一位融中国佛教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为一体的成功宗教人士”。但对少林寺的商业化和释永信的现代经营策略,也不断招致一些人的批评。少林寺作为河南宗教文化开发与利用的标本,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成功的经营策略,对河南其他宗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少林寺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少林寺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重。少林寺作为一所宗教场所,本应是弘扬佛法,慰藉人心灵的神圣之地,应充满神圣性与神秘性。有学者认为:“宗教之所以能通过神来统治人和压迫人,从认识论的原因来说,就因为神是一种不可被人感知的和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同时宗教通过圣职人员和各种宗教礼仪来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使人与神之间保持着可即而又不可即距离,使人们对神永远怀着一个神秘性的感受,以葆宗教青春常在。”[31而少林寺借助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开始了商业化的运作,组织少林武僧团到各地巡演,还先后成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武僧团、少林寺红十字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少林药局、“少林寺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等一系列的下属结构,还参与组建少林寺旅游公司,投资拍摄电视剧《少林寺传奇》,并在荧屏热播;少林寺在商业化的大道上越走越远,一方面,给少林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保护少林寺这一千年古刹提供了经费的保障;另一方面,少林寺的这些商业化的运作,也消减了少林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少林寺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甚至有人认为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是佛教的“叛徒”,少林寺现在已经沦为一处风景旅游区,而不再是一所神圣的宗教场所。对于少林寺的这种过度商业化的经营,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要保证少林寺的宗教性与商业性的有机结合。 其次,少林寺的旅游环境欠缺。少林寺作为国家著名的宗教场所和风景旅游区,特别是2010年8月少林寺作为“天地之中”的组成部分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址,这对进一步提高少林寺在海外的知名度有重要作用,可以促使政府更加注重对少林寺的保护与开发。少林寺的商业扩张,使少林寺景区内出现了众多的商店、饭店、武术学校、宾馆等,这些景区服务设施出现了泛滥的倾向,使少林寺俨然成了一个“闹市区”,这与少林寺这所著名的宗教场所极不相称,少林寺藏在深山的清幽、宁静、神秘统统都被打破了,降低了少林寺在广大旅客心目中的期待,对少林寺的进一步宣传与传播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少林寺由于商业设施的众多,造成了对少林寺景区及一些文物古迹的损坏,如有些佛像和塔林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而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缮,都影响着旅客对少林寺的旅游体验。正如有学者认为:“景区内浓厚的商业气氛和少林寺的佛教风格很不协调,这些都会严重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旅游地的绿化不同于城市园林,更不同于林业造林,而是以多种类型的风景林为旅游地绿化的基本形式,使其生物学特性、艺术性和功能性相结合。少林寺景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之下,贪大求快,把经济目标放到首位,而不是真正科学地基于生态环境承载量制定经济目标和限制游客数量,游客多多益善几乎成了旅游从业者的第一目标。”[41 第三,少林寺的对外品牌形象模糊。少林寺已经成为河南对外的重要窗口,吸引众多外国旅游者参观和访问少林寺,通过少林寺这个窗口,了解少林寺的悠久历史和渊博佛理,了解河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虽然少林寺商业战略的实施,少林寺变得越来越热闹,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商业典礼和仪式,投资拍摄电视剧,搞“功夫之星”的娱乐比赛,主持释永信为手机开光,拍卖大年初一的首柱上香权,这些行为使少林寺离佛教圣地越来越远,并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精神,这也是少林寺和方丈释永信这些年颇受非议和批评的重要原因。少林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名寺,涌现了众多的高僧,对佛法的弘扬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少林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是古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是禅、武、医的完美结合,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可以说,少林文化是我国千年宗教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当代信众精神的归宿,可以说,少林寺是中华文化一颗皇冠。佛教中存在着许多经营的禁区,这是佛教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如果禁区被打开,佛教的神圣性、庄严性就不复存在,佛教存在的基石也就动摇了。”嘲对于少林寺在新世纪的对外品牌定位,也应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最后,少林寺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滞后,缺乏文化内涵和个性。少林寺景区的商业网点众多,主要靠旅游纪念品为主,但少林寺的旅游纪念品品种单一,做工比较粗糙,缺乏精美的包装,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明显滞后,与少林寺的声名极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是中国武林的泰斗,是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经阁内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脚十八般兵器;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寺十八罗汉潘国静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该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魏书》记载:“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赏,而被特别认可设立常备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如古龙小说中的“七大门派”即为“少林、武当、昆仑、峨嵋、点苍、华山、海南”等派别,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门派。 正宗少林腿法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时,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此后少林

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亦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许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毁。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馀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 嵩山少林寺南北武术院传授少林寺入门基本功、佛门禅学、少林寺气功、柔骨功、童子功、少林寺铁砂掌、少林寺霸王肘、排打功、梅花桩、鞭劲法、石锁功、少林寺五行拳、少林寺八段

中国明确智慧城市目标的16个城市

明确体现智慧城市,智慧地方的有,北京、常州、广州、南京、上海、天津、湘潭、珠海、佛山、合肥、深圳、石家庄、苏州、无锡、武汉、中山等16个城市。 一、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智慧城市: 2012年工作计划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全面开展“精细管理、服务群众”活动,实施环境秩序分级分类管理,提升重点大街、重点区域、进京通道的环境景观,抓好街巷胡同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宣传发动,集中力量推进,启动全市现有882栋简易楼改造,实施15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房屋改造工程,统筹解决好抗震节能、设施配套、停车管理等问题,力争到2015年全面完成1582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任务。实施地下管线消隐改造,加强安全防护和动态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升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水平,提高城市抗灾应急能力。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任务,建立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北京”。 二、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智慧城市: 2012年工作计划提出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启动实施“智慧常州”三年行动纲要,加快把我市打造成“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实施人口家庭幸福工程,开展婴幼儿、青春期、中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提高人口家庭公共服务水平。全力备战第十八届省运会,承办好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等重大赛事。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完善城乡基层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严厉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保密、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三、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智慧城市: 共13处出现“智慧”内容。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核心任务,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深化改革开放,科学规划、从容建设南沙新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智慧城市: 继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通过两年的努力,全市城市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主干道、背街小巷、玄武湖景区等综合整治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年继续推进16条主干道和500条街巷整治,整治户外广告、店招,整治违章建筑,实施二环(绕城公路、明外郭—秦淮新河)十线道路的绿化提升计划。整治街头巷尾的绿化小游园环境。加快“智慧南京”顶层设计和示范工程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景观设计,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加快建设和优化布局公厕、变电站、垃圾中转站等公共设施。构建管建并重的绿化管养新机制,推进城市市政绿化养护的标准化、市场化、规范化管理。认真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工作。 五、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智慧城市: 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使信息化更好地惠及市民服务发展。建设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全面构建以智慧运行、智慧管理、智慧产业、智慧生活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继续推进基础网络提升改造,加快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光纤到户建设改造新增200万户,基本实现城镇化地区全覆盖,逐年降低宽带上网资费水平,努力建设全国资费水平最低的城市之一。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进郊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

少林寺沿途讲解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各位来宾,我们现在要去参观游览的地方就是中国禅宗发源地-----少林寺。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现在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这里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 少林寺景区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2000年,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认定为我国目前最高级----4A级旅游区。 少林寺景区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十方禅院、武术馆等主要旅游景点。 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少林寺常住院。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 山门:山门就是少林寺的大门,这是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 山门殿台阶下两侧的石狮是明代刻立的,即显示了佛门的气派,又象征着镇邪与吉祥,山门外两侧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东西石坊各一座。 大家看,山门殿佛龛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又称迎宾佛,他慈眉善目,笑迎你们的到来。我们把弥勒佛称为“端庄庄重山门喜看世间光辉照,笑哈哈迎来人祝福极乐无穷”。 山门殿佛龛后面供奉的是韦驮菩萨,人称护法金刚,它手持金刚宝杵,保护寺院佛、法、僧三宝的安全。 我们看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这里回廊一周42间,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迹、武术活动等内容,共陈展14组216个锤谱像。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练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帅出征、月空法师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等。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大家比照这些塑像姿势就可以练习少林功。 天王殿我们现在看到是第二进建筑天王殿,天王殿的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烧毁。这是1982年重修的,殿门外的两大金刚,传为“哼”、“哈”二将,职责是守护佛法。大殿内侧塑的是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它们的职责是视察众生的善恶行为,扶危济困、降福人间。人们根据四大天王的组合特点,寓意“风调雨顺”。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和天王殿一样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烧毁。这是1985年重建的。该殿是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的为现世佛----释迦牟尼如来佛,左为过去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未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殿内东西山墙悬塑的是十八罗汉,屏墙后壁悬塑的是观世音。少林寺大雄宝殿与其它寺院大雄宝殿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三世佛左右各塑有站像达摩祖师和被称为少林寺棍术创始人的紧那罗王。另外,在该殿中间有两根大柱下还有麒麟雕

参禅悟道靠自己

参禅悟道让人的思想境界有所提高,对儒释道传统文化、传统武术乃至中医的追求将永不止步。为自己、为他人而更睿智和谐地学习、生活与工作。 外以儒行明其志,中以佛禅治其心,里以黄老修其身。正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 三教从来一祖风”。同是祖国传统文化,不应该对三者起分别心吧。行于当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书无止境,路亦如是,要想人生如意,我想还是要培养自己的智慧,修炼自己的心性吧,只有自己才能保佑自己。 说起茶,就不得不提青羊宫和文殊院的盖碗茶了,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品盖碗茶 韵味无穷。在这具有天地灵气的地方,边喝茶,边谈禅论道或闲话家常,都未尝不可别有韵味。当然,来这些地方可不仅仅是喝茶的,不然绝对辜负了这里积淀千年的文化底蕴。 古琴、书法、太极、图书馆、碑廊等,才是这里的精髓所在。这些让人的心灵自然地安静了下来,才能感悟到这“万物一体”的自然,才会享受到喧嚣的城市里所不具有的那份宁静与淡泊。青羊宫老庄书院是全球第一家以“老庄”命名的书院,“以道教传统的优秀文化切入当今社会,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为其宗旨。老庄书院倡导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讲座,内容涵盖中医、道学、风水、古琴、太极等 更有《道德经》公益诵读活动及《庄子》

研讨会。此外还长期免费赠阅《道德经》及书院院刊《老庄》杂志,着实弘扬了道家文化。 提及太极不得不提青羊宫老庄书院的松溪太极拳道班了。这儿的总教练是以前的武当内家功夫团,团长李凯老师师从四川松溪名家游明生老先生,和他一搭手就知道有多深厚的内功了。武侠小说中有些功夫也并非完全胡编乱造。有机会还可以参访一下他那简陋而雅致的卧室,文房四宝兼备着实有不少神韵。不禁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再或者还可以叫老师们教一些太极拳基本功,讲一些太极拳理,拳理如人理,这可是终身受益的事情哦。老庄书院院长孟高阳道长也精通孙氏太极拳、书法,更擅长古琴制作,知命之年的孟道长气色丝毫不比年轻人差,拿道家行话说“精气神”十足。 武侯祠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不得不提的是武侯祠内碑廊、书画真迹、模拟道具等应有尽有,喜欢三国文化的一定要仔细欣赏了。 其实道家文化真得是无处不在,只是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已。大慈寺应建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唐、宋之际以壁画著称被苏轼誉为“精妙冠世”。大慈寺与其他寺庙的不同之处莫过

少林寺的文化

少林寺的文化,如果用比较简单的词句来形容它,你会用哪些词句来形容它。 武术,医药,禅宗。 通常用如果我们讲到一个佛教文化,通常把禅放在前面,而你第一个讲到的是武术,然后是医药,会不会你觉得少林这个品牌,跟禅有点远 不是这样,武术和医药更接近大众,而禅人们了解的不多,所以它们借用这样一种载体,让人们逐步的接近它,这是一种传播的手段。比较轻盈的,让大众可以接受的,然后最后把禅放上去。 我不接受,少林寺的武术,是影视和民间传说构建的,医药的,我不知道证据从哪里来的,少林寺禅宗地位也并不突出。我觉得寺现在它用比较入世的手法来,这个和现代许多公司来承包经营寺庙是一样的,它是一个少林寺公司,在西南很多地方很多寺庙就是被许多人来承包经营的。 承包经营这个说法来形容一个寺庙。我现在没办法联想到一起,不过有人点头 除了这种承包寺院,还有的在河南的很多地方,看到本村的村民来霸山头,村里面的人来负责寺庙的收费,而寺庙里面没有和尚, 所以你觉得少林寺用这种比较入世的手法来讲,它反而没有办法让佛家的真正文化传达给人们,反而是一种扭曲的,一种变质的

少林寺的这个公司,是少林寺办的,不是别人借它的品牌来办的,可能如果是别的公司会用它来经商,而少林寺恰恰是利用经济来发展壮大自己。 我是赞成的,少林寺能到今天,从八十年代开始,由一个破烂的寺庙到现在,从释进去开始,一步步到今天,应该有物质的支持。它能够通过这样的武术,让全世界了解少林寺,同时让大家也接受,我认为,它卖的也不是一个什么寺庙,而是一种文化。少林寺一直以来秉承的一种内省和觉悟的核心价值,它通过武术也好医药也好这些载体,让世界人民知道,这是少林寺的一种主张,我认为这是一种好事情 他提到的关键点所在,在你的眼里解读出来的,少林寺用的这种手法,让人们可以顿悟,可以解悟,能够了悟,但是去的人,真的了悟了吗,还是反而更困惑了 我觉得他刚刚说的这种观点,是有损我们文化的纯粹性,这样的传播方式,如果在世界传播的越广,那么说全世界对中国的佛教文化的认识,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即中国根本没有真正的佛教文化,佛教文明,而是一个虚伪的,一个以经济赚钱这种基本的人的贪欲方式来获取,比如说它卖一种产品,或以经济方式去兼并别的寺院,已经完全脱离了佛教文化的轨道,然后这个传播越大,带来的危害越大。十年以前去少林寺,那时候少林寺非常好,还是一个以少林的武术文化和佛教文化本身为主旨的。现在它是一个商业的地方,它的商业气息,比我们看到的有些自由市场之类的这种地方 我赞成,宗教它本身是一个很纯粹的东西,心灵上没有其它

最全的最新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含一二三批)

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含一批、二批、三批 及专项) 2013年1月29日,公布第一批试点城市90个,后增补9个 2013年8月1日,公布第二批试点城市103个2015年4月7日,公布第三批试点城市84个,扩大范围试点13个,专项试点41个 北京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北京东城区、北京市朝阳区、北京未来科技城、北京市丽泽商务区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山区长阳镇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门头沟区、大兴区庞各庄镇、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西城区牛街街道 上海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上海市浦东新区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无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天津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天津津南新区、天津市生态城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武清区、河西区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开发区京津合作示范区、静海县 重庆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重庆市南岸区、重庆市两江新区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永川区、江北区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渝中区 内蒙古自治区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乌海市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石拐区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肇东市、肇源县、桦南县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安达市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佳木斯市、尚志市、哈尔滨市香坊区 吉林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辽源市、磐石市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四平市、榆树市、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山市抚松县、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通化市、白山市江源区、临江市、吉林市高新区、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辽宁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沈阳市浑南新区、大连生态科技新城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营口市、庄河市、大连市普湾新区、沈阳市沈河区/铁西区/沈北新区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沈阳市和平区、新民市 河北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廊坊市、邯郸市、迁安市、北戴河新区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唐山市曹妃甸区、唐山市滦南县、保定市博野县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唐山市 河南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鹤壁市、漯河市、济源市、新郑市、洛阳新区、郑州市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许昌市、舞钢市、灵宝市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开封市、南阳市

中国特色文化——少林寺

中国特色文化——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郑州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时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1] 。 少林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佛教禅宗祖庭之一,少林武术发源地。少林寺因少林功夫名扬天下,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最新新闻 少林商业化扩张多地开“分店”,释永信称随缘方便 2008年11月24日,少林寺与昆明市官渡区政府在少林寺藏经阁签约,约定少林寺将以派驻僧团的形式对昆明四所古刹进行托管,期限30年。这是少林寺首次对其他寺庙进行托管。托管后,这四所古刹对外统称“昆明少林寺”,变成少林寺的“下院”。 ...详情 内容来自 中文名少林寺 外文名Shaolin Temple 地址河南登封少室山麓五乳峰下 创建时间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 方丈释永信大和尚 类型佛教寺院 名僧跋陀僧稠慧光法如达摩一行 景点级别国家5A景区 杰出武僧延芫法师 级别批次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历史沿革 北魏 少林寺 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因此在嵩山少室山建寺。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无缝钢管厂https://www.doczj.com/doc/587707913.html,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少林寺毁坏严重。580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将其改名为陟岵寺。[3] 隋唐宋 隋文帝崇佛,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给少林寺土地一百顷,再加上其他赏赐,少林寺成为拥有百顷良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3] 隋朝时期少林寺带发修行的菩萨僧洪遵攻律学,讲律众主,他的弟子开启了唐代律学的相部宗。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也是李唐最高统治者经常游离之地,唐高宗、武则天等经常到少林寺游幸,并对少林寺大加增建。至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新政失败后,留心空宗者始于汴京(今开封)设立禅院。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 白皮书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筹) 2013年7月

引言 引言 智慧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目前,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城市相继提出智慧城市战略举措,我国已有两百多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相关规划,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英国标准研究院(BSI)、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ANSI)等组织已从不同层次启动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 为促进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规划、关键标准制定以及标准应用实施,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院依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2月-6月对我国28个地方和24个企业进行了智慧城市标准化需求调研,并于2012年8月组织了近30家“产学研用”单位启动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的编写。白皮书系统的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发展现状、技术体系、国内外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进展,提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和急需的重点标准,并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思考和建议。2013年5月,我国基于白皮书成果,积极向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1提交了成立智慧城市研究组的提案,并获得了国际组织大力支持,为我国同步开展国际、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白皮书的发布,旨在与业界分享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希望业内各界力量共同关注我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建设,重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实施与评估,切实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说明: 感谢北京大学信息学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神州数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上海市浦东智慧城市研究院、浙江标准化研究院、东方通、大唐软件、锐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两千多年前白马驮经,佛入中土,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也说明了佛 教自汉朝开始逐渐在中国流行发展,随着朝代更迭,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佛教文化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发展中演变出独有的佛教文化符号——少林寺。随着历史的演进,少林寺文化逐渐成为集合佛,道,儒于一体,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禅宗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少林寺,传统文化 引言 少林寺建立以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佛教文化发展的圣地,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封建哲学开始逐渐与佛教文化融合,大大丰富了少林寺文化的内涵,随着少林寺的僧众走出庙堂,少林寺文化逐渐世俗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受到广泛的接受与认可,由此佛教文化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少林寺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佛教文化逐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烧香拜佛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佛教偈语更是在广大民众之间广泛流传,少林寺文化更是作为禅宗文化在代表,在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与补充,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文化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少林寺作为佛教在中国的一中独有的形式,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促进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也影响了少林寺的发展,从少林寺的诞生,到发展,壮大,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林寺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一,少林寺的兴起 悠悠古刹,千年少林,传奇岁月,禅宗祖庭。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少室山的密林中,并因此而得名。闻名世界古刹少林寺据目前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少林寺最初建寺的时候并不是叫少林寺,而是叫“僧人寺”,传说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罗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 而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相传在一千五百年前,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在少林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终于完成,期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来到北方,先在少林寺面壁修行数年,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然后广集僧徒,历时九年,寺院逐步扩大,名声大噪,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而后达摩传法于慧可以后,离开少林寺他去。禅宗一向奉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后连续单传至六祖。南北朝时期,印度各种佛教流派的典籍,已基本译为汉文。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单靠翻译,而是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互相发明,配合,补充,由中国僧人自身领悟创作,传播和推广。少林寺作为佛教寺庙,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交流发展的圣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及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而后,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来

少林寺历史上名人

少林寺历史上名人 周隋间少林寺有菩萨僧(带发修行)一百廿人,著名的有慧远(532~592)、洪遵(530~680)、灵斡(535~612)等。慧远曾从僧稠学禅,隋时出任洛州沙门都维那,开皇七年(587年)奉敕入长安。洪遵约于551年入少林寺,从道云攻律学。道云著有《四分律疏》九卷,洪遵扣其关户。后北上邺都,依止道晖。大象二年再入少林,亦于开皇七年奉敕入长安大兴善寺。十一年中(591年)共印度僧译经;十六年(596年)敕立为“讲律众主”。他的弟子,开启了唐代律学的相部宗(法砺)及东塔宗(怀素)。隋文帝开皇年中(581~600年),下诏将柏谷屯一百顷田地赐给少林寺。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山贼曾攻入少林寺,遭到僧众的抵抗,便纵火焚烧了塔院。奇怪的是埋葬跋陀的“灵塔”(木制)却不起火,得以保存下来。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在洛称帝,号“郑国”,派其侄王仁则扼守柏谷屯,改为州。武德四年四月廿七日(621年5月23日),少林寺上座善护、寺主志操、都维那惠、寺僧昙宗、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僧满、僧丰等十三位僧人,在城内州司马赵孝宰等配合下,里应外合,夺取了州城,擒拿了王仁则,归顺了秦王李世民。秦王派王君廓占领了这个军事要塞州城。三天后,李世民派李安远持秦王教书,往少林寺宣慰。这就是传说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的来源。后来,秦王下令将柏谷屯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赐给少林寺。 武德五年(622年),因少林寺原属“伪郑”之地,被下令废,这是少林寺第二次被废。但是,少林寺僧因有“翻城之功”,不伏减省,上表申诉。至武德七年七月(624年)才获敕“依旧置立“。八年二月(625年)土地登记时,又错误地注明为“口分田”,直到贞观六年(632年),才改正为“赐田”。又依《均田令》,每位和尚还可以分得“口分田”30亩,赐田和口分田,是少林寺的财政来源。经过“贞观之治”,少林寺走向繁荣。这时的少林寺依地势高卑分为上方(西台)、下方,共有十二院。上方风景最佳,分布着翻经堂、舍利塔、跋陀灵塔、普光佛堂等建筑。 唐初,少林寺以律学著称,有明遵、慈云、元素、智勤律师,虚求一义,洞真谛之源。明遵是相部宗法砺之弟子。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600~664),家乡在少林寺西北约12公里偃师县府店滑城村。他于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645年),显庆二年九月廿日(657年)两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译经、修禅观,并以此送终,均不获允准。 唐高宗、武则天对少林寺深表关注。咸亨三年十月三日(672年),唐高宗御书《般若碑》碑额,王知敬书写了碑文;武则天为其亡毋杨氏(?~670)作功德于少林寺,又为高宗升遐(684年)作功德于少林寺。禅宗五祖弘忍的十一位大弟子中,就有慧安(俗称老安,582~709)、法如(638~689)驻锡过少林寺。法如奉侍弘忍十六年,弘忍去世后才离开黄梅。他于永淳二年(683年)来到少林寺,“守本全朴,弃世浮荣”,默默修禅。至垂拱二年(686),他才在少林寺开演禅法,“光复正化”,“再振玄纲”。他主张“一行三昧”,以一印之法,密印于众意。《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立于689年,是关于禅宗史最早的碑刻史料。该碑提出了禅宗第一个传承表:“天竺相承,本无文字。入此门者,唯意相传。……南天竺三藏菩提达摩绍隆此宗……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当传之不可言者,非曰其人,孰能传哉!”这应是最早的“六祖”说,即五祖弘忍传法于法如。此碑立于少林寺东,此时神秀、老安、惠能等大师都健在,未见其提出异议,可知这一传承表较符史实。法如弟子中较著名者有李元圭(644~716)及新罗僧惠超。裴撰《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撰于开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728年),文云:“复有大师讳法如,为定门之首,传灯妙理。弟子惠超,妙思奇拔,远契玄纵,文翰焕然,宗途易晓。”惠超后西行求法,撰有《往五天竺国传》,今只存残本,发现于

最全的最新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含一二三批)

最全的最新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含一二三批)

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含一批、二批、三批 及专项) 2013年1月29日,公布第一批试点城市90个,后增补9个 2013年8月1日,公布第二批试点城市103个2015年4月7日,公布第三批试点城市84个,扩大范围试点13个,专项试点41个 北京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北京东城区、北京市朝阳区、北京未来科技城、北京市丽泽商务区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山区长阳镇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门头沟区、大兴区庞各庄镇、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西城区牛街街道 上海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上海市浦东新区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无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天津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天津津南新区、天津市生态城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武清区、河西区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开发区京津合作示范区、静海县 重庆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重庆市南岸区、重庆市两江新区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永川区、江北区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渝中区 内蒙古自治区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乌海市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石拐区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肇东市、肇源县、桦南县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安达市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佳木斯市、尚志市、哈尔滨市香坊区 吉林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辽源市、磐石市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四平市、榆树市、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山市抚松县、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通化市、白山市江源区、临江市、吉林市高新区、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少林寺的饮食文化

少林寺的饮食文化 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少林寺成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无疑为少林寺宏大的文化再添一笔亮色。其实,少林文化不只是宏伟的建筑,精妙的武术,还有它独特的饮食文化。 武僧们在餐前餐后会先举行特有的仪式。一个僧人敲响一个清脆的乐器,僧人们于是齐声唱诵起来,很好听的调子,悠扬慈悲。这种仪式是感谢十方善男信女对佛的供养。这典故要追踪到佛祖当年在恒河边,洗涤身体,喝了牧羊女的羊奶之后,身心愉悦,豁然开朗,最后得以开悟。后来的佛教徒们,因为出家清修,没有自己的财产,吃穿都来来自善男信女的布施,餐前餐后的这种唱诵,既是对释迦穆尼当年圣迹的缅怀,也是对十方供养的一种感恩。其意思大抵上应和西方的基督徒们在餐前的弥撒一样。 对于吃食,我国民间素食风俗,早在先秦时就有了,佛教传入我国,汉族僧侣“持斋吃素”,寺院素烹饪发展起来。寺院僧人平日清早酱瓜、腌萝卜过粥,午餐吃黄米饭、大烩菜,逢到“佛欢喜日”(佛教节日)为素席,吃香粳米饭。寺院的厨房,称为斋厨,香积厨,除管和尚们的膳食外,还要为各地接踵而来的行脚僧解决的施主,香客很多,寺院要为他们供茶供饭。梁武帝时,南京建业寺有一僧厨,素菜烹调技艺精湛,“一瓜可做数十肴,一菜可变数十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烫春芽、烧春菇和白莲汤(甜食),制作精美,是佛门子弟的美食。五祖寺的春卷是采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干,豆豉汁、面筋泡和各种调料,外用青菜叶或油皮包好煎成的。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许多菜肴,以荤托素,如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等,不但与荤菜形似,

而且味道也略有一点相近。寺院斋厨可以用白萝卜或茄子加发面等原料制成“猪肉”,可以用豆制品、山药泥烹制出“油炸鱼”,可以用绿豆粉掺水仿制成“鸽蛋”,用葫芦卜加土豆仿制成“蟹粉”,厨师的巧思和手艺满足了人们饮食情趣上的需要。当然,佛教中也有反对素菜荤名的,认为这样是犯了“意杀戒”,因而称素鱼为“如意”,称素香肠为“玛瑙卷”。寺院素菜中的一种名菜“罗汉斋”,是用十八种原料做成的,喻意对佛教十八罗汉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罗汉菜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鲜磨菇、草菇、发菜、银杏、素鸡、素肠、土豆、胡萝卜、川竹笋、冬笋、竹笋尖、油面筋、黑木耳、金针菜加调料做成的,外形丰肥,吃口清鲜,可以与鸡鸭鱼肉之味相媲美。此外,扬州大明寺的“笋炒鳝丝”(主料香菇)、重庆慈云寺的“回锅腊肉”(主料面筋)等均属素斋中的名菜,其形、色、味和质感都可乱真。但是其实少林寺僧人每天吃的的饭很平常,很简单,并没有很多的花样。 佛门的斋饭,一粥一饭一饮一啄不可恣意贪食。 在中国的文化里,“乞讨”是卑贱的行为,何况在普遍重视劳动的大社会,僧人乞食,被视为“不事劳作,不事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尊敬;其次僧团人数不断增加扩大,寺院又位处偏远,端赖托钵乞食有实质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自南北朝以降,皇室贵族以赐田与舍田的方式供养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饮食;相对地,僧团也必须自行组织生产的方式,以便自给自足。到唐朝时,马祖大师创建丛林,百丈禅师立下清规,正式开启中国僧伽生活新型态,僧人开始过着“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体力行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僧人效法的榜样,在作务中修行也成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新莆田二十四景”简介

“新莆田二十四景”简介 本文标签:旅游景点 一、九鲤飞瀑 九鲤湖,位于仙游县东北部的钟山镇境内,系“仙游四大景”之一,传说汉武帝时,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丹成各乘一鲤升天而得名。九鲤湖荡青漾翠,四周林木葱茏,千岩竞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兼具林泉水石之胜,尤以飞瀑著称,素有“九鲤飞瀑天下奇”的美誉,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著名的九漈瀑布群全长10余公里,总落差432米,每漈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瀑布漈、珠帘漈、玉柱漈最为壮观,珠帘瀑从高耸的崖头猛泻而入深潭,水石相激,轰鸣如雷,溅起阵阵雾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特地前来探访,在《九鲤湖游记》中赞叹说:“即匡庐三迭、雁荡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 何氏九仙是我国民间影响最广的司梦神灵,九鲤湖因而以祈梦文化名闻遐迩,是汉族祈梦文化的发源地,其祈梦程式自唐宋一直沿用至今,被史学家誉为研究中华梦文化的“活化石”。历代达官显贵、骚人墨客来此朝圣、祈梦之风盛行,著名者有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宋太师蔡京、明礼部尚书陈经邦、清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等。相传明正德二年,江南才

子唐伯虎在此梦见“仙人”赠与一担墨碇,文思大进,后在苏州构筑“梦墨亭”以纪念祈梦之灵验,祝枝山为之撰《梦墨亭记》。明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清著名学者纪晓岚、梁章钜等人对九鲤湖的梦文化都作过生动的记述。 二、龙谷奔泉 九龙谷,位于城厢区常太镇莒溪,海拨717米,与九鲤湖风景区接壤,鲤湖九漈中的下五漈,尽在九龙谷之中。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旅行家徐霞客沿山中古道,从第九漈上溯到达九鲤湖,游记中记载:“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山坳,北复有一磴,可转上山。初九日,辞九仙,下穷九漈……自四漈来,山深路绝,幽峭已极,惟闻泉声鸟语耳。第五漈石门漈,两峡削起,一水斜回,下涌奔泉,上碍云影。第六漈五星漈,危嶂屏列,五石会聚;第七漈飞凤漈,左则飞凤峰回翔对之,乱流绕其下,或为澄潭,或为倒峡;第八漈棋盘漈,数巨丈石,裂纹成棋盘,登台观景,飘然欲仙;第九漈将军漈,断崖裂谷,削壁如墙,危峰列岫,林木蓊郁,巍峨的将军岩守护着九雄关。出九漈,沿涧依山转,东向五里,始有耕云樵石之家。” 九龙谷有莆田“后花园”之美称,谷内峰峦起伏,怪石林立,泉瀑清奇,古木苍郁,碧水青山融于一体,2006年被

少林寺分析

二、少林寺生命周期浅析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的腹地,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享有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的美誉。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人前来参观游览。 图2是少林寺景区1981——2009年的游客变化情况图。根据巴特勒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少林寺景区的旅游发展情况,可以对少林寺景区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划分。 少林寺旅游与佛教、武术关系密切,少林寺在建寺之初直到后来的跋陀在此首传禅宗,不断有零散的佛徒前来修道取经,此时探索阶段已经开始。 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秦王李世民有功,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在这一时期发展极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少林功夫也美名远扬,慕名而来的佛徒和各地访客人数增加,此时少林寺进入参与阶段。 参与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1982年1月21日电影《少林寺》上映引起轰动,同年国务院颁布第一批 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河南嵩山风景区(少林寺作为核心景点)名列其中,标志着少林寺景区进入发展阶段。 电影《少林寺》的热播,使全国迅速刮起一阵少林风,少林寺在同名电影的宣传下家喻户晓,游客人数急剧增加。年游客量人数在1986年达到顶峰267万人次,此后至今再未能超越。 1986年后,由于少林寺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景区后续宣传不足,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软件设施滞后,旅游功能不健全,未能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少林寺景区游客人数出现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开始进入一个漫长的衰落阶段。 1999年,释永信荣升少林寺方丈,为少林寺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更加少林寺游客量统计 50 100 150 200 250 300 198119821983198419861990200020012002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年份游客量/万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