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作业对林地径流水量的影响

-森林作业对林地径流水量的影响

-森林作业对林地径流水量的影响
-森林作业对林地径流水量的影响

森林作业对林地径流水量的影响

王冬

摘要:本文阐述了森林作业对迹地径流流量的影响,不同的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对森林径流量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对我国森林植被变化水文效应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由于存在各种差异,我国不同地区森林采伐的径流效应也各不相同,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森林作业;差异;径流流量

The Impact of Forest Operations on The Cutting Sites of

Runoff Flow

Wang dong

Abtrac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mpact of forest operations on the cutting sites of runoff flow, and the different harvesting methods and harvesting intensity on forest impact on runoff is very obvious. But the forest vegetation on the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various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our country's run-off effects of deforestation are also different. Finally,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forest operations can be provided.

Key words: forest operations; difference; runoff flow

1.引言

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物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水文效应是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水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的综合体现。径流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径流量是陆地上最重要的水文要素之一,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森林与径流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争论焦点是森林植被的存在能否提高流域的径流量。森林植被变化对森林水文过程的影响将会改变水量平衡的各个环节,影响森林的水分状况和河川径流。

有关研究表明[1,2,3],森林采伐后,主要在3方面影响径流的状况:

(1)土壤的物理性质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采伐时的破坏,另一方面来自降雨对土壤的冲刷力。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将改变径流的分配状况,一般可使地表径流增加,而下渗径流相对减少。

(2)林木的蒸腾和截留作用减少甚至消失,这可能使径流量增大。

(3)降雨到达地面时的动能增大,对土壤的侵蚀力增加,并且雨水进入林地的方式单一。值得注意的是,森林采伐后旺盛生长的草本植物的水文功能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缓冲采伐对水文的影响[4]。

森林采伐对径流量的影响是森林水文学长久以来关注的研究话题,在20世纪初,在欧洲就有研究森林采伐和未采伐森林产水量的对比试验,后来自身对比法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大大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资料[5]。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也进行了大量的类似研究[6~9],也有一些学者对森林变化的影响进行了估计[10],但仍然与国际上的基本估计相差无几[11,12],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幅度相差较大。这正说明了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效应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不同地区只有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把握森林的水文功能,从而为森林生态工程的建设提供依据。

2.森林采伐对径流量的影响

2.1不同采伐方式对径流量的影响

在森林作业诸环节中,采伐方式对迹地径流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表明[13],间伐后系统3年内的径流系数递增变化较小,对照区径流系数平均年递增0.3%,而间伐区的径流系数平均年递增0.7%,最小和最大径流深与对照区无明显差异。皆伐后系统3年内的径流系数递增变化较显著。皆伐区的径流系数平均年递增10.7%,最小和最大月径流深与对照区差达13.1 mm。森林植被能有效地改善年径流量的分配格局。研究表明[14],对照区和间伐区年枯水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分别为37.2%和39.8%,大于皆伐区的30.1%。

李耀翔[7]等为了说明不同采伐方式引起的迹地径流的变化情况,选取了某林业局水文站的一些原始数据。该局对5个集水区进行了综合性实验,将2个集水区的林木皆伐后,于次年进行炼山、全垦整地、营林;2个集水区进行强度为50%的间伐;1个集水区保留为对照。采伐后这3个区年径流量和径流变幅的变化各不相同,间伐后系统的径流系数递增变化较小,这个区域的径流系数伐后有增,但是不十分显著。皆伐区迹地伐后径流量变化较为明显,这是由于皆伐后的迹地无上层乔木等覆盖、雨水直接冲刷地表面、相对降水强度大,汇水时间也相对较短。所以,皆伐采伐方式对迹地地表径流量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皆伐后迹地径流量明显增大(表1)。

表1 各集水区径流量、径流系数比较

2.2不同采伐强度对径流量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采伐强度的大小对迹地径流量的变化也息息相关。魏晓华[13]等对蒙古栎林进行不同采伐强度来研究其径流的影响。由表1可见,在蒙古栎林作业中皆伐使林地的地表径流增加7.8%,壤中流增加3.3%,总径流量增加14.4%,而下渗流减少12.1%。这说明采伐强度对径流量的影响显著。

表1 不同采伐强度对径流的影响

采伐强度地表径流(mm)

(占总径流量%)

壤中流(mm)

(占总径流量%)

下渗流(mm)

(占总径流量%)

总径流量(mm)

(占总径流量%)

保留林(郁闭度0.95) 13.65

(6.4)

5.65

(2.7)

192.8

(90.9)

212.10

(100.0)

疏伐林(郁闭度0.6) 13.14

(3.4)

16.96

(8.2)

183.87

(88.4)

213.97

(100.0)

皆伐迹地

34.4

(14.2)

17.70

(7.0)

191.3

(78.8)

242.77

(100.0)

3 我国不同地区森林砍伐的径流效应分析

3.1 东北地区

东北林业大学在帽儿山的蒙古栎采伐实验[14]表明,采伐改变了森林径流的分配,疏伐对总径流量影响较小,而皆伐会较大程度地增加年径流量。经50%疏伐,使郁闭度从0.95降低到0.6,径流量仅增加1.9mm,增加百分比为0.88%,皆伐迹地径流增加了30.7mm,净增加14.46%。森林采伐对径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比例,而下渗径流降低,与保留林相比,皆伐迹地地表径流增加152%,壤中流增加88.3%,下渗径流减少。在径流成分中,皆伐迹地的增加量最为明显,红松阔叶林对比研究表明,其增加量可以达到588%,而白桦林增加为47.4%[15]。在东北地区,森林采伐使径流增加可解释为林冠截留降低和融雪速度的增加,采伐减少了凋落物的蓄积量,使其分解,导致地表蓄水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比例增大。

虽然东北地区森林采伐引起森林覆盖度降低可增加径流,但是在较大流域面积的河川径流量却随森林覆盖度增加而增加,这恰好与小区测定的结果相反。据相关研究分析,松花江流域森林覆盖度增加10%,河川径流量可以增加23.8mm。有些学者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森林的积雪效应,森林的融雪径流增加了河川径流[16]。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可能还有尺度增大产生的加成效应。

美国也有森林砍伐增加径流的观测结果与森林覆盖度对大流域的径流具有正效应的相关分析结果相左的现象。在700hm2 独立流域森林的皆伐,年产流量可以增加40~400mm,森林产生的径流比草本植被少。但是,俄罗斯基于10000km2或更大流域的年流量与森林覆盖度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与几十km2观测结果相反的结论:森林对产生河川流量有正效应。美国水文学家在美国北部140个小于260km2的流域发现相似的相关关系,多元统计分析及来自俄勒冈和加利福利亚州的数据表明:当河道长度大于15~30km(流域大小指标)时,森林对径流的影响为正,很少出现负效应[17]。

3. 2 黄土高原区

黄土高原区气候干旱,林区降水量较少,仅仅为400~600mm,土壤蒸发强烈。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透水性能强,森林植被主要为辽东栎、桦、杨、椴、榆树组成的次生性落叶阔叶林和由侧柏、油松等组成的温带针叶林。

据黄土高原对有林和无林流域降水和径流的相对变化量的资料统计表明,黄土高原区森林覆盖度增加会普遍降低河川径流量,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增加10% 将减少径流量1.67mm,会增加流域降水量4.12mm[3],而吉县的清水河60~80年代资料却表明,森林植被恢复后会显著减少流域的降水量[31]。这说明了在黄土高原区森林盖度增加会降低流域的径流量。在黄土高原区,森林盖度增加10%,

流域蒸发散平均增加4.99mm。森林覆盖率增加引起径流量降低可以理解为森林覆盖度增加引起的流域蒸发大于森林增加降水的效应产生的结果。

在位于汾河流域的石质山地却出现与其它地区不一致的情况,森林覆盖率增加有增加年径流量的作用。刘昌明[3]等认为这是地面物质组成的差异引起的。黄土林区林下有较深的黄土层,透水能力极强,是巨大的蓄水层。森林大量增加雨水入渗,使之贮藏于土中,由于黄土深厚,水分还未来得及下渗到地下水层便源源不断地蒸发掉了。因此,深厚的黄土层与森林渗水作用配合,造成土壤蒸发与森林蒸腾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土壤蒸发力加大,而使径流减少。而在石质山区,由于森林长在土层浅薄的石质山地上,浅薄的土壤遇水容易饱和,并且在相对不透水的岩石界面上,极易产生壤中径流。在这种情况下,森林并不减少地表径流与壤中流,而是有利于径流的形成,使得径流量比周围非林区大。

刘昌明等分析了黄土高原年径流量及其成分随森林覆盖度变化的曲线,发现黄土高原流域年径流量随森林覆盖度增加而降低,即森林具有减少河川径流的作用。在径流量的两个组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中,地表径流随森林覆盖度增加呈直线降低,而地下径流有随覆盖度增加而微弱上升的趋势,地下径流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森林覆盖率降低地表径流的趋势。这可能是在黄土高原区树木根系分布较深,植物蒸腾形成的巨大蒸腾拉力提升地下水,表现为地下径流补偿年径流的现象。

3. 3 长江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各流域森林砍伐或多林与少林的流域对比统计数据表明,森林植被盖度降低会导致流域的径流量减少。例如在岷江上游的米亚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砍伐显著地降低了流域的产水量,从两个对比试验沟观测数据可以看出,森林覆盖度降低10%,可以降低径流量70mm 左右,森林砍伐降低河川径流效应明显[6,8,10]。但地处四川剑阁县的桤柏混交林的流域对比试验表明,人工林覆盖度的降低可以导致流域径流量的增加,森林覆盖度每减少10% 可以增加径流17.5mm[19]。

在四川境内的长江上游各支流20世纪60~80年代森林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流域径流影响对比数据表明,随沱江、嘉陵江、渠江和涪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年径流量和径流系数增加[20];以枯水月平均径流与年径流量的比值(保持指数)为指标,可以清楚地反映森林植被变化对河川枯水期径流的影响[21],上述4个流域在森林覆盖率增加的情况下,尽管年径流量和径流系数均增加,但枯水期径流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建国初期,岷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在50%左右,而在70年代末,由于森林采伐,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0%以下,80年代开展的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尽管植被开始恢复,河川径流和径流系数也开始回升,但还未达到60~70年代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森林植被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有一个较长的时滞过程。

长江上游和黄土高原森林覆盖度对径流的影响结果截然相反,这是由于长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气候湿润,林地总蒸发量较小,降雨强度不大。因此,大面积的森林流域的年径流量常常大于少林或无林流域的径流量。虽然森林采伐能促使年径流量略有增加,但是由于该区植被恢复快,径流量可较快地恢复到原有水平。而在黄土高原区,因地处半干旱区,蒸发量大,森林的生长势必引起蒸发量的大大增加,从而显著地影响到年径流量。因此,森林区的年径流量显著小于少林或无林区[22]。

3.4 热带雨林区

海南岛从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森林采伐,森林覆盖度下降,森林覆盖度下降最高的南渡江上游和望楼河流域达到50%。森林覆盖度降低导致了各流域年平均径流量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年径流量增加的幅度超过年降雨量增加的幅度。其中,以南渡江、南叉河、南湾河径流量增幅较大,年径流系数分别增加7.1%、8.8%和12%,其它流域增加幅度较小,可见流域径流量的增加是森林覆盖度减少造成的[6]。热带山地雨林砍伐后,森林覆盖率减少,凋落物分解加速,土壤持水能力减弱,在热带暴雨的袭击下,增大了地表径流。热带雨林砍伐迹地地表径流冲刷会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的严重衰退。因此,热带山地要严禁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以砍伐森林为代价的轮歇耕作。热带雨林区森林破坏对径流系数的影响较明显,据所得数据统计,海南岛森林覆盖度与河流径流具负相关关系,即森林覆盖度每降低10%,河流径流系数可以增加3%。

4 结语

森林作业对迹地径流量的影响显著,不同的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都对迹地径流产生影响,但是迹地径流量的变化还与林型、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迹地径流的影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对不同地区森林采伐的径流效应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我国不同地区森林作业后径流量的影响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资料

1Paul W.Sdams and Jeanette O.Pinger.The effects of timber harvesting and forest roads on 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Research Report.Oregon State University.1994.

2Zulkifli Yusop,Anhar Suki and Uold Pauzi Zakaria.Effects of selective logging on physical streamwater quality in Hill Tropical Rain Forest.THE UALAYSTAN FORESTER.

3R R Ziemer,J Lewis,R U Rice and T E Lisle.Modeling the cumulative watershed effects of for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J.ENVIRON.QUAL.VOL,20,JANUARY-UAREH,1991.

4孙墨珑,杨学春.森林作业与森林环境[J].世界林业研究,1998,4.

5于志民,王礼先.水源涵养林效益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6马雪华.海南岛原始热带林的破坏对河流流量和泥沙量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林业气象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1984. 171~177.

7赵永泉,孙锡宏,李耀翔,李晓磊.森林采伐对迹地径流流量的影响[J].森林工程.2000.5,16(3).

8黄礼隆.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森林涵养水源性能的研究[A].林业部科技司.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C].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410~412.

9马雪华.四川米亚罗地区高山冷杉林水文作用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7,23(3):253~265.

10刘世荣,温远光,王兵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规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11Swank W T, Crossley D A. Forest hydrology and ecology at Coweeta. Ecological studies 66 [ M ].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88.

12Liebscher H. Results of research on some experimental basins in the Upper Harz Mountains [J]. IAHS Publ.1972, 97:150~162.

13魏晓华等.蒙古栋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

14周晓峰等.帽儿山凉水森林水分循环的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

15朱劲伟,崔启武,史继德.红松林和采伐迹地的水量平衡[J].生态学报,1982,2(4):335~343.

16曹艳杰.松花江流域森林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周晓峰,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人学出版社,1991.

17Garczynski F. Effect of percentage forest cover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in three regions of the USA[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 Symposium[C]. Proceedings of the Helsinki Symposium (June 23~26,1980). IAHSAISH Pub:130.67~74.

18刘昌明,钟骏襄.黄土高原森林对年径流影响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78. 33(2):112~126. 19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剑阁县林业局.不同森林覆盖率的水文效应[J].四川林业科技,1987,8(3):10~15.

20程根伟.四川盆地江河径流特征与森林关系的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1991,5(1):48-52.

21Chen Genwei. Forest hydrological effect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valley[J]. Ambio. 1999, 28(5): 456~459.

22卢培俊.海南岛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毁林烧垦恶果的初步观测.[J].热林科技.1980,(3):

9~14.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docx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无尘沙土】 1.水:截流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 气:调节气候 3. 净:净化空气 4. 美:美化环境 5. 物:繁衍物种, 维护生物多样性 6.尘:吸烟除尘 7. 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8. 土:补给土壤有机质 雨林9?维持地球大气碳氧平衡 雨林10.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植被破坏的影响 1. 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 2. 蒸腾作用减弱,大气降水减少 3. 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4. 地表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 三.保护森林/雨林的措施 1.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 加强对森林/雨林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森林/雨林观光、生态旅游 4. 采育结合,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5. 加强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森林/雨林区的机会 6. 提高木材利用率 7. 开发木材替代品 保护本国森林8.从国外进口木材 国际保护雨林9.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与保护中获益 四.地表环境特征的描述 1. 地势XX高XX低 2. 地表水源充足/干旱缺水 3. 植被:多XX植物覆盖/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4. 土壤

五.荒漠化的原因 1.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弱,河流欠发育 2. 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 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利于风沙活动 4.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生态环境失衡,地表易起沙 5. 纬度较高,下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 6. 人口激增,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灌溉方式不当 提醒:荒漠化的表现 1. 土地沙漠化 2.石质荒漠化 3.次生盐碱化 六.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沙漠边缘封沙育草②营造防沙林带③设置 沙障) 3. 调节农林牧之间的用地关系 4. 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①营造薪炭林②兴建沼气池③推广省柴灶) 5. 控制人口增长,注意环境保护 6. 保留残茬,积雪保墒 七.荒漠化的危害 1. 湿地面积缩小,草地退化,土地裸露,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2. 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牧场减产,造成经济损失 3. 引起风沙灾害 八.方格沙障的作用 1. 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2. 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3. 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九.湿地的成因 1.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 河网密集径流丰富/秋末春初凌汛,地下水位高 4. 纬度高,冬季寒冷且漫长/气温低,蒸发微弱 5. 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6. 植被条件好,涵养水源能力强 7. 沿河多沼泽/地处河口三角洲多滩涂 十?湿地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和等级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Process,Scale and Hierarchy,Higher Education Press 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起源与发展 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只见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Naveh和Lieberman(1984)继承并发展了欧州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科学,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北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兴起。如今,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系中的广泛应用,为该科学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 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和内容 (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 (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也就是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重点: (1)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2)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3)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演绎问题; (4)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 (5)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格局、过程、尺度 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Scale),广义地讲,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是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往往以粒度(Grain)和幅度(Extent)来表达。空间粒度之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或取样的)频率. 或时间间隔。幅度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或长度。 空间异质性和缀块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某种生态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程度。是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空间梯度(Gradient)的综合反映。缀块性强调缀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比异质性在概念上更为具体化一些。而梯度则指沿某一方向景观特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文学概论》机考网络考试判断题应知应会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文学概论》机考网络 考试判断题应知应会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文学概论》机考网络考试判断题应知应会判断题 1、民间文化文本是体现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T √ 2、文学写作的个体体验,是指作者对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及其意义的瞬间直觉。T √ 3、在文学阅读过程中,常见到一种说话人态度隐蔽而专注于描绘事物的文本,这往往就是再现型文本。T √ 4、文化市场制约着阅读受众群体,包括读者的多少甚至读者的文化层次。T √ 5、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一个理论术语,也是我国独创的一个美学范畴。T √ 6、审美感受力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意蕴及其成就的审美体验与辨析能力。T √ 7、没有媒介就不存在文学。T √ 8、文学写作中的拟想读者,等同于现实读者。F ×

9、文学实用论片面突出强调教育因素,文学的特性就可能 失去了。T √10、文学写作作为作家的个性化创造,理所当然 地具有个体意义。T √1 1、单凭丰富的材料、经验的积累,就能马上写出作品来。T √1 2、文学写作中的语言敏感,是指作者在文学写作过程中对 语言的敏锐感知和精当运用的能力。T √1 3、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文本“言象意”三层面说和“粗精”两层面说,其共同点都是从“可见”(显示)与“不可见”(非显示)的分别上来加以立论的。T √1 4、文学是由语言的具体运用而实现的艺术。T √1 5、通常意义上,我们把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称为“意象”。T √1 6、中国古典文论的“风化”或“教化”说带有某种“实用论”的倾向。T √1 7、典型形象不仅仅是一种独特鲜明审美形象,也是一种深 刻多义的历史形象。T √1 8、文学的原初含义就是指今天意义的诗歌、抒情散文等。F ×1 9、作者角色论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投入论”,另 一类是“回味论”,强调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从作品人物

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形成降水是径流形成的首要环节。降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可直接形成径流。流域中的降雨如遇植被,要被截留一部分。降在流域地面上的雨水渗入土壤,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入强度时产生地表积水,并填蓄于大小坑洼,蓄于坑洼中的水渗入土壤或被蒸发。坑洼填满后即形成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坡面流。坡面流里许多大小不等、时分时合的细流(沟流)向坡脚流动,当降雨强度很大和坡面平整的条件下,可成片状流动。从坡面流开始至流入河槽的过程称为漫流过程。河槽汇集沿岸坡地的水流,使之纵向流动至控制断面的过程为河槽集流过程。自降雨开始至形成坡面流和河槽集流的过程中,渗入土壤中的水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并产生自由重力水,在遇到渗透率相对较小的土壤层或不透水的母岩时,便在此界面上蓄积并沿界面坡向流动,形成地下径流(表层流和深层地下流),最后汇入河槽或湖、海之中。在河槽中的水流称河槽流,通过流量过程线分割可以分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影响因素径流是流域中气候和下垫面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a 气候因素。它是影响河川径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气候要素中的降水和蒸发直接影响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降水方面,降水形式、总量、强度、过程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都会影响河川径流的变化。例如,降水量越大,河川径流就越大;降水强度越大,短时间内形成洪水的可能性就越大。蒸发方面,主要受制于空气饱和差和风速。饱和差越大,风速越大,则蒸发越强烈。气候的其他要素如温度、风、湿度等往往也通过降水和蒸发影响河川径流。 b 流域的下垫面因素。下垫面因素主要包括地貌、地质、植被、湖泊和沼泽等。地貌中山地高程和坡向影响降水的多少,如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坡地影响流域内汇流和下渗,如山溪的水就容易陡涨陡落。流域内地质和土壤条件往往决定流域的下渗、蒸发和地下最大蓄水量,例如在断层、节理和裂缝发育的地区,地下水丰富,河川径流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大。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可以起到蓄水、保水、保土作用,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流量,使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 c 人类活动。例如,通过人工降雨、人工融化冰雪、跨流域调水增加河川径流量;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筑沟开渠调节径流变化;通过修筑水库和蓄洪、分洪、泄洪等工程改变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2017年电大计算机网络[本]2017形考作业答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计算机网络(本)作业1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计算机网络功能有( A )。 A. 资源共享 B. 病毒管理 C. 用户管理 D. 站点管理 2.下列选项中是网络软件的是( B )。 A. DBMS B. 操作系统 C. Office软件 D. 计算机主机 3.计算机网络硬件包括( C )。 A. 网管 B. 复活卡 C. 交换机 D. 代理节点 4.网络资源子网负责( C )。 A. 数据通信 B. 数字认证机制 C. 信息处理 D. 路由器 5.通常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可分为:局域网、( A )和广域网三种。 A. 城域网 B. 有线网 C. 无线网 D. 星型网络 6.为了简化计算机网络的分析和设计,有利于网络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按照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功能, 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称为网络的( A )。 A. 通信子网 B. 有线网 C. 无线网 D. 资源子网 7.为了简化计算机网络的分析与设计,有利于网络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按照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功能, 把网络中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称为( D )。 A. 通信子网 B. 有线网 C. 无线网 D. 资源子网 8.计算机网络按网络的通信方式分类可以分为:( D )和广播式传输网络两种。 A. 星型网络 B. 总线型网络 C. 树型网络 D. 点对点传输网络 二、填空题 1.(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两大功能。

2.网络资源包括有(数据)、(信息)、(软件)和(硬件设备)四种类型。 3.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的。 4.计算机网络主要解决(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矛盾。 5.“通信子网”主要负责全网的(数据传输)为网络用户提供数据传输、转接、加工和转换等通信 处理工作。 6.“资源子网”主要负责全网的信息处理,为网络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和(资源共享)功能。 7.计算机网络按网络的传输介质分类可以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两种。 三、简答题 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哪些? 答: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资源共享、数据通信、集中管理、增加可靠性、提高系统处理能力和安全功能。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是什么? 答:计算机网络是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的。计算机网络首先是一个通信网络,各计算机之间通过通信媒体、通信设备进行数据通信;其次,在此基础上各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共享其它计算机上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 3.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什么? 答: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及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 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网络操作系统)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4.C/S结构与B/S结构有什么区别? 答:C/S结构模式中,服务器指的是在网络上可以提供服务的任何程序或计算机,客户指的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并等待响应原程序或计算机。客户端一般装有多种应用程序,以便向服务器相应程序发送请求。而B/S结构中,浏览器端只装有浏览器,它把应用逻辑和业务处理规则全放在服务器一侧。 5.资源子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资源子网主要负责全网的信息处理,为网络用户提供资源共享和网络服务等功能。它主要包括网络中所有的主计算机、I/O设备和终端、各种网络协议、网络软件和数据库等。 6.“通信子网”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答:通信子网主要负责全网的数据通信,为网络用户提供数据传输、转接、加工和转换等工作。它主要包括通信线路、网络连接设备、网络通信协议和通信控制软件。 7.计算机网络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电大环境法作业四 附答案

12.《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不适用于( B ) A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B从事本职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 C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 D航空噪声污染的防治 14.我国对预防为主的真正重视,大体是在( D ) A70年代中期 B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 C 80年代中期 D 80年代末 16.固体废物转移不包括( B ) A境内转移 B统一固体废物产生源内部的转移 C过境转移 D越境转移 18.缴纳排污费后仍未达到排污标准的排污单位,从第三年起,每年提高征收标准( B ) A 3% B 5% C 8% D 10% 20.对逾期不处置或处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代为处置,同时费用由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予以承担,这称为( C ) A行政处罚 B行政处分 C 行政代执行 D 行政调解 1.人类环境的中心主体是( B )A人类和其它生物 B人类 C人类、其它生物、无生命物质 D 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外部空间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预防为主,并不意味治理不重要,它也不能代替治理 B根据公共信托理论,为合理支配和保护共有财产,由共有人委托国家管理 C我国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 D 我国公民享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 5.下列行为不在《水污染防治法》禁止之列的是( B ) A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 B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废水进行灌溉 C向水体排放油类废液 D向水体倾倒城市垃圾 7.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能够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污者,可不再交纳( A ) A排污费 B管理费 C补偿费 D整治费 9.对城市区域内近期建设和新建改建的各项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的是( A ) A总体规划 B近期规划 C远期规划 D详细规划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环境要素P4:是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1、可持续发展P16: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4、混合责任 是指排污单位与受害者的过错共同造成环境污染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应当按照双方各自行为的情节,分别确定各方的民事责任。 5、“三同时”制度P72: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3、环境保护法体系P38:是指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各种法律规范依照其内在联系而结合有一起的和谐统一的完整系统。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环境权与生存权有哪些区别?P44 答:与生存权相比,环境权有以下特点:一是环境权是当代环境危机的产物,二是环境权的

电大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文学概论作业1 1、阅读一部论述清晰而又平易近人的文学理论著作,如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初步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兴趣。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书中阐述的理论问题,哪几点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列出三种以上观点: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造成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书中涉及到的具体文学作品,你阅读过几部,以其中一部为例,说说你的大致印象。 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和同学或老师进行一次交流,谈谈你学习这门课程的想法,列出你认为学习这门课程的几个难题。 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最终达到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相得益彰的效果。 2、语言在文学中存在方式与普通语言中的存在方式是不一样的,请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用文学基本属性概念中,文学呈现为语言蕴籍的观点阐释文学语言的蕴藉性特点。 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

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题 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 试述河川径流中的基流分割主要方法及研究基流的意义。 径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条件。 径流形成原理 径流是指流域的降水由地面及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径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流域蓄渗过程、坡地汇流过程和河网汇流过程。径流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降水在流域空间与时间上的再分配过程。 1、流域蓄渗过程 降雨初期,除降落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降水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是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散发。在降雨过程中,当降雨强度小于下渗能力时,雨水将全部渗入土壤中;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时,超出下渗强度的降雨形成地面积水,蓄积于地面洼地,称为填洼。随着降雨继续,满足填洼后的水开始产生地面径流。流域上不断降雨,渗入土壤中的水使包气带含水量不断增加。土层中水达到饱和后,在一定条件下,部分水沿坡地土层侧向流动,形成壤中径流,壤中径流扩散到地面形成地表饱和径流。下渗水到达地下水面后,以地下水的形式沿直面土层汇入河槽,形成地下径流。 在流域蓄渗过程中,无论是植物截留、下渗、填洼、蒸散发及土壤水的运动,水的运行均受制于垂向运行机制,水的垂向运行过程构成了降雨在流域空间上的再分配,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产流机制,形成了不同的径流成分。 2、坡地汇流过程 满足填洼后的降水在坡面上形成片流、细沟流运动的坡面漫流。在漫流过程中,坡面水一方面继续接受降雨的直接补给而增加,别一方面又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消耗于下渗和蒸发而减少。坡面水流可能程紊流或层流,其流态与降雨强度有关,其运行受重力和摩阻力的支配。坡面漫流流程一般不超过数百米,历时亦短,故对小流域比较重要,而对大流域往往可以忽略。 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同样存在沿坡地土层的汇流过程,它们都是在有孔介质中的水流运动。壤中流流速要慢于地面径流而快于地下径流。 在径流形成过程中坡地汇流过程对各种径流成分在时程上起着第一次再分配作用。 3、河网汇流过程 指各种径流成分经过坡地汇流进入河网后,没河网向下游流出出口断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河网调蓄作用对净雨量在里程上再一次进行分配,使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线比降雨过程线平缓的多。河网汇流的水分运行过程,是河槽中不稳定水流运动过程,是河道洪水波的形成和运动过程,而下游断面上的水位流量的变化过程是洪水波通过该断面的直接反映。 在径流形成中通常将流域蓄渗过程到形成地面径流及早期表层流过程称为

电大形考网上作业高等数学(B)(答案)

电大形考网上作业高等数学(B)(答案)

0001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 选 C A. B. C. D. 满分:5 分 2. 下列各对函数中,()是相同的.选D A. B. C. D. 满分:5 分 3. D A. B. C. D. 满分:5 分 4. 下列极限计算不正确的是()。 D

A. B. C. D. 满分:5 分 5. D A. B. C. D. 满分:5 分 6. D A. 0 B. 1 C. D. 满分:5 分 7. D A. [-1,1] B. [0,1]

C. D. 满分:5 分 8. 在下列指定的变化过程中,(A )是无穷小量. A. B. C. D. 满分:5 分 9. 下列函数中为基本初等函数是(c)。 A. B. C. D. 满分:5 分 10. B A. 偶函数 B. 奇函数 C. 非奇非偶函数

D. 既奇又偶函数 二、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 单值函数是当自变量在定义域中取定了一数值时,与之对应的函数值是唯一的函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2. 有理数属于实数范畴内。∨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3. 有理数不属于实数范畴内。×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4. 规定原点,正方向和长度单位的直线称为数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5. 设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6. .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均存在,则该函数连续.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7.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8.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9.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10. 奇函数图像的特点是图像对称于y轴,偶函数图像的特点是图像对称于原点。× A. 错误 B. 正确 0002 1. C A. 间断点 B. 极值点 C. 驻点 D. 拐点 满分:5 分 2. D A. y=2 B. y=0 C. x=0 D. x=2 满分:5 分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对环境得影响【水气净美无尘沙土】 1、水:截流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气:调节气候 3、净:净化空气 4、美:美化环境 5、物: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6、尘:吸烟除尘 7、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8、土:补给土壤有机质 雨林9、维持地球大气碳氧平衡 雨林10、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二.植被破坏得影响 1、植被涵养水源得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 2、蒸腾作用减弱,大气降水减少 3、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4、地表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 5、温差变大,气候得大陆性增强 6、破坏生物多样性 7、生态环境恶化 8、水土流失加剧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贫瘠 雨林9、全球变暖,不利于全球碳氧平衡 三.保护森林/雨林得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加强对森林/雨林得管理与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鼓励保护性得开发方式,如森林/雨林观光、生态旅游 4、采育结合,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5、加强缓冲区得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森林/雨林区得机会 6、提高木材利用率 7、开发木材替代品 保护本国森林8、从国外进口木材 国际保护雨林9、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与保护中获益 四.地表环境特征得描述 1、地势xx高xx低 2、地表水源充足/干旱缺水 3、植被:多xx植物覆盖/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4、土壤

五.荒漠化得原因 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弱,河流欠发育 2、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得沙质沉积物 3、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利于风沙活动 4、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生态环境失衡,地表易起沙 5、纬度较高,下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 6、人口激增,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使用与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 度樵采,灌溉方式不当 提醒:荒漠化得表现 1、土地沙漠化 2、石质荒漠化 3、次生盐碱化 六.治理荒漠化得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沙漠边缘封沙育草②营造防沙林带③设 置沙障) 3、调节农林牧之间得用地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得能源问题(①营造薪炭林②兴建沼气池③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注意环境保护 6、保留残茬,积雪保墒 七.荒漠化得危害 1、湿地面积缩小,草地退化,土地裸露,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2、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牧场减产,造成经济损失 3、引起风沙灾害 八.方格沙障得作用 1、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2、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3、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九.湿地得成因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河网密集径流丰富/秋末春初凌汛,地下水位高 4、纬度高,冬季寒冷且漫长/气温低,蒸发微弱 5、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6、植被条件好,涵养水源能力强 7、沿河多沼泽/地处河口三角洲多滩涂

电大2018,文学概论,形考作业9答案

席彩美 题目1 获得0.20分中的0.20分 编辑题目 题干 指出:“我说的批评,意思当然指的是用文字所表达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释。” 选择一项: A. 艾略特 B. C. D.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解析: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在《批评的功能》中明确地指 出:“我说的批评,意思当然指的是用文字所表达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 论和解释。” 对应知识点:文学批评(第一节文学批评者一、文学批评) 正确答案是:艾略特 评论 写评语或修改得分 题目2 获得0.20分中的0.20分 编辑题目 题干 以拉康为代表的后期心理分析批评更为突出语言对___________的构成 作用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 A. B. C. D. 无意识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无意识 评论 写评语或修改得分 题目3 获得0.20分中的0.20分 编辑题目 题干 新批评强调对作品的___________和作品本身的美学结构进行分析。 A. B. C. 词语 D.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词语 评论

写评语或修改得分 题目4 获得0.20分中的0.20分 编辑题目 题干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 __________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A. B. C. 文学作品 D.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文学作品 评论 写评语或修改得分 题目5

水文学 影响径流的下垫面因素

流域下垫面因影响径流的表现 降水只有落在流域下垫面上,才能够形成径流,也只有通过流域的下垫面,各种垂向,侧向的运行过程才能出现。故下垫面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径流。一方面下垫面通过影响气候间接影响径流,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直接影响流域的汇流条件来影响径流。 而流域内下垫面因素有很大不同,加上社会发展,人类对下垫面的改造越来越大。使不同流域的下垫面更加千差万别。从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地形特征,地质条件,植被特征来分析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 1地理位置 1.1纬度影响:地理纬度的不同,主要是通过降水的差异来实现的。纬度低的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对流作用强烈,降水通常较多,且全年的降水分布比较均匀,径流量一般较大且变化小;纬度高的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降水通常较少,且分布不均匀,径流量一般较小且变化大。例如我国的长江和黄河,长江的年径流量为9513亿立方米,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而黄河的年径流量仅为661亿立方米,除此之外,由于降水分布主要集中于夏季,使黄河在夏季进入汛期,其余则进入明显的枯水季,因此黄河的洪涝灾害频发。1.2距海远近影响:距海远近则是通过海洋上的水汽到达所在区域的难易程度影响降水的分布,进而影响径流的。距海近的地区,海洋上的水汽易于进入,降水较多,径流量较大。反之在内陆地区,海洋上的水汽难以深入,降水少径流量小。最明显的例子是外流区和内流区径流量的区别。内流区的河流如塔里木河,是季节性河流,径流量小且在枯水季干涸,而外流区的河流如长江珠江松花江等径流量不但远大于塔里木河,即使在降水较少的枯水季,水量减少但也不会干涸。 1.3流域面积的影响:流域的面积越大,意味着集水区域越大,因此,较大流域的径流量大。同时,流域越大,自然条件越复杂,各种因素对径流的影响有可能相互抵消,也有可能相互增长,因此变化也较为复杂,流域面积小的地区,则相反。比如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虽然珠江流域的降水较多,但由于长江流域面积大,汇水面积广,径流量反而较珠江流域大。由于长江流域面积广大,途径的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等,经过的气候也不尽相同,径流量变化较大;反之,珠江流域面积小,主要在亚热带地区,径流量的变化则相对较小。 1.4流域形状的影响:流域形状主要影响汇流过程中水系的形状,羽状,格子状,树枝状,扇状,平形状不同形状的流域面积,水系的形状也不同,从而影响径流。如海河流域属于扇状,来自不同方向的水流比较集中汇入,径流量大,且变化集中,就容易形

电大文学概论形考及作业答案

“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A.文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2 。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A.文化论。3.文学的原初含义是A.文章和博学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4.文艺摹仿说以A.亚里士多德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5.A.表现论分)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文学即一切语言C1.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A.文学即文章B.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性符号D.文学即博学2. 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B.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C.A 受或主观情感D.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宇宙、3.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和观众。A.作品B.艺术家、 .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B4.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作品中的表现A章节测评(第二章)文学文本“文学概论” 分)1分,每小题0.2一、单项选择题(共蕴藉.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1 .象征型文本。2.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A.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衍意层、语言层、余意层、意蕴层,彼此之间的层级关系从第一层至3 A.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第五层的排列顺序依次为 趣味。4.高雅文化文本着力书写知识分子的A.个性化 .文法、辞格和语体等具体层面。5.语言层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语言构造,主要包括语音、A分)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1.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A语言层B形象层E.衍意层.余意层C意蕴层D .语A2.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有如下特征 B 言形式创新.社会关怀C.个性化趣味 3.大众文化文本与高雅文化文本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有A.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B.故事的类型化C.文体的流行D .文体的模式化.观赏的日常性性E4.文学文本在呈现艺术形象时所采取的语言模式,主要有再现型文本、A及多B.象征型文本.表现型文本 元呈现方式。 “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三章)文学媒介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B.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2.可以说,印刷媒介的发明和发展,为宋代至清代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新的B.媒介条件。 3 C.德国美因茨的普通金工古登堡在15世纪40年代做出了在世界传媒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 4.电影是在A.1895年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不久后传入中国。 5.正由于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才会对同样处于这一系统中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分)1分,每小4二、多项选择题(共. 1.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主要经历了A.口语媒介B.文字媒介C.印刷媒介D.大众媒介E.网络媒介 D.传达媒介2.文学媒介可以分成A.书写媒介B.承载媒介 3.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汉诗经历了A.四言B.五言D.七言等多种形态的发展与演化历程。 4.由于有了印刷机,比手工印刷远为快捷和大量的复制成为可能,这就大大促进了书籍的生产、传送、阅读能力。“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四章)文学语言 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 1.文学文本中的语言与C.意义是相互维系不可分割的。

水库对河流径流过程的影响分析

水库对河流径流过程的影响分析 ——以故县水库为例 史艳华 邹鹰丰华丽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水流情势是河流生境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影响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天然水流情势。本文基于Richter提出的生态水文指标体系,分析了洛河流域长水站的生态水文特征变化。结果显示总体上故县水利枢纽对河流天然径流的影响程度较大。 关键词:水利工程;IHA 法;水文特征值 近几十年来,随着河流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大,河流的自然水文情势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或调节,面临不同程度改变,并影响到河流生态系统,致使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如何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与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河流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Leroy Poff等阐述水流情势在支撑河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1];Stanford等认为水流是河流生态的驱动力[2],控制着生物栖息的关键因素如水深、流速和栖息空间等。因此,可以借助传统的水文分析方法,通过研究与生物习性相关的河流生态水文因子(要素)的变动,来确定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 Brian D Richter 等于1997 年提出IHA [3]( Indicators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 法用于评价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过程的影响,分析河流在人类活动干扰前后与生态相关的水文因 子过程变化。国际上许多研究成果采用该方法评价了河流修建大坝、分取水对河流生态水文特性的改变,确定相关河流的生态水文保护目标[4~6]。本文主要应用IHA 法对故县水库的河流径流过程影响进行评价。 故县水库位于黄河支流洛河中游河南省洛宁县境内,水库的开发目标是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水库的调蓄作用改变了大坝上下游水文情势,影响了洛河中下游的水生态系统。研究洛河生态水文特征变化,确定并量化生态水文保护目标,可为故县水库的生态调度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在收集整理长水站1971~2005年共29年的日径流资料的基础上,基于Richter提出的生态水文变动指标体系(IHA),分析了洛河流域长水站的生态水文特征变化。 1 IHA IHA指标体系采用32个水文指标变量来评价生态水文状态改变,并将这些指标划归为流量 大小、发生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和变化率等具有生态意义的五大类(表1)。 表1 IHA 法的水文参数及其生态影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学基金项目(50509017) 第一作者简介:史艳华(1981—),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生态水利研究。 E-mail:yhshi @https://www.doczj.com/doc/588009810.html,

四川电大《环境保护法环境法学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1-课程号:5108174学习资料答案

环境保护法环境法学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_0001 说明:每学期的课程题目都可能更换,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目后再下载! 四川电大-课程代码:5108174 【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 【题目】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新成立的国务院环保部门是() [A.]环境保护委员会 [B.]环境保护部 [C.]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D.] 国家环境保护局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正确答案是:B 【题目】在国际环境法实施的经济刺激手段中,“泡泡制”主要表现为() [A.]金融保险 [B.]生态标志 [C.] 财政补贴 [D.]弹性许可证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正确答案是:B 【题目】下列关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卸、存放中符合安全规定的是( ) [A.]某工厂未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上安装必要的防爆、泄压设施 [B.]装卸工人在搬运危险化学品时随意拖拉、猛烈撞击、抛掷 [C.] 为确保安全,某港口修建了危险化学品专用码头和仓库 [D.]库房工作人员对大量危险化学品未进行检查和登记,即运入存放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正确答案是:C 【题目】依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狩猎证持有者可以猎捕的野生动物是() [A.]国家一级保护的 [B.]国家二级保护的 [C.] 非国家重点保护的 [D.] 《濒危物种贸易公约》禁止贸易的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正确答案是:C 【题目】大气污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排入大气中污染物的() [A.]种类 [B.]浓度 [C.] 排放源的高度 [D.]来源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正确答案是:B

森林对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无尘沙土】 1.水:截流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气:调节气候 3.净:净化空气 4.美:美化环境 5.物: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6.尘:吸烟除尘 7.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8.土:补给土壤有机质 雨林9.维持地球大气碳氧平衡 雨林10.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二.植被破坏的影响 1.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 2.蒸腾作用减弱,大气降水减少 3.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4.地表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 5.温差变大,气候的大陆性增强 6.破坏生物多样性 7.生态环境恶化 8.水土流失加剧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贫瘠 雨林9.全球变暖,不利于全球碳氧平衡三.保护森林/雨林的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加强对森林/雨林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森林/雨林观光、生态旅游 4.采育结合,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5.加强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森林/雨林区的机会 6.提高木材利用率 7.开发木材替代品 保护本国森林8.从国外进口木材_国际保护雨林9.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与保护中获益 四.地表环境特征的描述 1.地势XX高XX低 2.地表水源充足/干旱缺水 3.植被:多XX植物覆盖/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4.土壤

精选文库 五.荒漠化的原因 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弱,河流欠发育 2.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利于风沙活动_____ 4.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生态环境失衡,地表易起沙 5.纬度较高,下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 6.人口激增,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灌溉方式不当 提醒:荒漠化的表现 1?土地沙漠化2.石质荒漠化3.次生盐碱化 六.治理荒漠化的措 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沙漠边缘封沙育草②营造防沙林带③设置 沙障) 3.调节农林牧之间的用地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①营造薪炭林②兴建沼气池③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注意环境保护 6.保留残茬,积雪保墒 七.荒漠化的危害 1.湿地面积缩小,草地退化,土地裸露,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2.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牧场减产,造成经济损失 3.引起风沙灾害八.方格沙障的作用 1.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2.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_3.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九.湿地的成因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河网密集径流丰富/秋末春初凌汛,地下水位高 4.纬度高,冬季寒冷且漫长/气温低,蒸发微弱 5.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6.植被条件好,涵养水源能力强I 7.沿河多沼泽/地处河口三角洲多滩涂 十.湿地的作用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网上形考作业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网上形考作业答案 形考任务一 一、单项选择(每题5分,共计10分) 题目1 请将你认为不适合描述为国家开放大学特色的选项选择出来。() a. 国家开放大学是一所与普通高校学习方式完全相同的大学 b. 国家开放大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终端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c. 国家开放大学是一所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有别与普通高校的新型大学 d. 国家开放大学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特殊的大学 题目2 请将不能客观地描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方式的选项选择出来。() a. 在网络上阅读和学习课程教学资源 b. 在课程平台上进行与老师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 c. 利用pad、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学习 d. 只有在面对面教学的课堂上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题目3 制定时间计划,评估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需要实时地调整计划,是管理学习时间的有效策略。() 对 错 题目4 远程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比传统的课堂学习简单,学习方法并不重要。() 对 错 题目5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中,有课程知识内容请教老师,可以通过发email、QQ群、课程论坛等方式来与老师联络。()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6 在网络环境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无法协作完成课程讨论。()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7 纸质教材、音像教材、课堂讲授的学习策略都是一样的。() 选择一项: 错 对 形考任务二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题,共计10分) 题目1 开放大学学制特色是注册后年内取得的学分均有效。()选择一项: a. 3 b. 10 c. 8 d. 5 题目2 不是专业学位授予的必备条件。() 选择一项: a. 课程学习成绩达到学位授予的相关要求 b. 通过学位英语考试 c. 毕业论文成绩达到学位授予相关要求 d. 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题目3 是专业学习后期需要完成的环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