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并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

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原因: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2)目的: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评价: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郡县制所体现的封建专制政体的特征,并说明郡县制实施所产生历史影响。

(1)问时,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归纳有利于统一的政治因素。回答第

(2)问时,要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着手,从地方官员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分析特征。对历史影响,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已积累了实行郡县制的初步经验;秦完成统一具备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条件;实行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必然选择。

(2)特征:地方官员直接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体制建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建官僚体制建立。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史记》

材料二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其政治设施,多有皋落百代之概……焚书坑儒之事,皆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一概而论……左道欺罔,邪论以易富贵,在法可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除恶气,惩创民蠹,功逾于过也。

——梁启超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司马迁和梁启超对秦始皇评价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对“焚书坑儒”的评价,据此指出梁启超的评价有何特色。

(1)问时,要结合两则材料从总体上概括,材料一主要叙述了秦始皇的“乱政”,材料二主要评价了秦始皇突出的历史贡献。回答第(2)问时,要准确解读材料二中梁启超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肯定,同时梁启超也指出这是“虐政”。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是梁启超评价历史问题的特色。

司马迁主要是强调秦始皇的暴政;梁启超则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现思想统一等方面的重大贡献。

(2)梁启超:认为焚书坑儒虽是暴政,但它打击了异端邪说,有利于加强思想的控制,功大于过。特色:较为公正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把特定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辩证地分析。

4.导学号0246400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当日,我们所需要的是:(一)对内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二)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

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秦始皇所行的,正顺着这种趋势。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这亦非他一人所能为,大约是法家所定的政策,而他据以实行的。这只要看他用李斯为宰相,言听计从,焚诗书、废封建之议,都出于李斯而可知。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

实际的情形的,即不论实际的情形能行与否,亦还要顾到行之之手腕。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运粮饷去供给;这样,人民业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造阿房宫,在骊山造坟茔,都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的历史贡献,并分析说明秦朝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

,诸侯割据混战;匈奴等少数民族对汉族政权构成严重威胁。结束分裂割据,在边境地区构筑防线,正是秦始皇统一过程中和统一后面临的任务。据此,回答第(1)问。回答第(2)问时,要充分

解读材料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有效地维护了统一;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

(2)贡献:大力实践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加强思想控制等。教训:政治统治不能单凭理想,要注意实际情况和实行的策略;政策的推行要稳步进行;统治者要注重减轻人民负担。

5.导学号0246400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相国、丞相,皆秦官。”《汉官仪》说:“相国、丞相,皆六国时官。”其实,西周、春秋以来已有所谓“相”“傧相”之称,“出接宾曰摈(傧),入赞礼曰相”。到战国后期,“相”才

成为总理一国内职事的高级官僚,“相也者,百官之长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

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丞相不仅不是世袭的,也不是终身任职的,国君和皇帝不以“亲”“贵”

而以“贤”“能”选拔大臣,这对秦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丞相制度建立后,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掌握实权的人数减少了,国家权力就更容易集中,杜绝了春秋战国以来“政出私门”的现象。

材料二《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御史大夫,秦官。”周朝已有“御史”之称,《周礼·春官》:“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可见,周代“御史”已是一种正式官职,但其地位并不高。战国时期,御史的职掌已很清楚。秦始皇时期“御史大夫”的设立提高了御史的地位,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是秦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秦朝御史大夫的职掌相当广

泛,“在殿中……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负责掌管律令和司法审判事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闫晶晶《浅论秦朝的中央官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设立丞相制度的目的及该制度设立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先秦到秦朝“御史”一职地位的发展演变,说明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

(3)根据材料,指出秦始皇建立的中央官制有何突出的特点。

(1)问时,根据材料一中的“总理一国内职事的高级官僚”“国家权力就更容易集中”、选拔丞相的标准是“贤”“能”等信息,可知秦始皇设立丞相的目的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而丞相制度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回答第(2)问时,对材料二中的信息简要概括即可。回答第(3)问,要说明秦朝制度对先秦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目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影响:进一步瓦解了宗法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演变:西周时期地位较低;战国时期职掌已明确;秦朝时成为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职责:掌管群臣奏章,负责监察百官;负责掌管律令和司法审判事务。

(3)秦朝的中央官制,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相、御史等官职,另一方面在其职权、产生方式等方面又进行了创新。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

——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刻石

材料二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始皇三十七年会稽刻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刻石颁布的内容及其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封建时代皇帝刻石的作用。

,材料一颂扬了秦始皇的统一之功,以颂扬为主;材料二强调了封建伦理的规定,关系到国计民生。

功绩:勤政、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和文字、改革风俗、统一中国、加强吏治等。内容:明确规定家庭的封建伦理。目的:稳定社会秩序,保护个体家庭。

(2)颂扬封建政府的功绩,宣讲政府的政策,是封建统治者进行宣传的重要工具。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阅读答案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阅读答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

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并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 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原因: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2)目的: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评价: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郡县制所体现的封建专制政体的特征,并说明郡县制实施所产生历史影响。 (1)问时,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归纳有利于统一的政治因素。回答第 (2)问时,要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着手,从地方官员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分析特征。对历史影响,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已积累了实行郡县制的初步经验;秦完成统一具备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条件;实行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必然选择。 (2)特征:地方官员直接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体制建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建官僚体制建立。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史记》 材料二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其政治设施,多有皋落百代之概……焚书坑儒之事,皆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一概而论……左道欺罔,邪论以易富贵,在法可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除恶气,惩创民蠹,功逾于过也。 ——梁启超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司马迁和梁启超对秦始皇评价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对“焚书坑儒”的评价,据此指出梁启超的评价有何特色。 (1)问时,要结合两则材料从总体上概括,材料一主要叙述了秦始皇的“乱政”,材料二主要评价了秦始皇突出的历史贡献。回答第(2)问时,要准确解读材料二中梁启超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肯定,同时梁启超也指出这是“虐政”。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是梁启超评价历史问题的特色。 司马迁主要是强调秦始皇的暴政;梁启超则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现思想统一等方面的重大贡献。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高二历史8:选修四马克思2

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2)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②1845年合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1847年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④1848年合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⑤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 【归纳】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著作有哪些,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革命实践活动有哪些? 三、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他们创立了,成为是指引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 他们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被世人铭记和颂扬。 【课后练习】1、马克思立志为全人类服务,愿为人类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在 A、小学时代 B、中学时代 C、大学时代 D、步入晚年 2、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伟大合作是在 A、1843年之后 B、1844年之后 C、1845年之后 D、1846年之后 3、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这位投票者说:“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是因为马克思 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4、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 A.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提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提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5、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马克思史实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法国启蒙思想----树立“为人类工作”的理想 B.《基督教的本质》------转向马克思主义 C.宣传革命理论多次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巴黎 D.生活习惯相同-------------与恩格斯结下毕生友谊 6、马克思指出:“工人要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时日和经验的。”这

教案-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含答案

清单一 统一全国 并吞六国 1.条件 (1)必然性: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可能性 ①秦国实力:商鞅变法,使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个人才能:嬴政掌权后,锐意进取,善于用人,广招贤良。 2.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相继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 清单二 政治、经济制度变革 “百代犹得秦政法” 1.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为自己选择了“皇帝”名号,“朕”成为皇帝的专称,玉玺为皇帝专用品,以显示皇权至高无上。 (2)国家体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制度 (1)下诏“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2)奖励移民垦荒。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密切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 [深化认知] 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此“玺”成为皇权的集中体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清单三 军事、交通、文化措施 缔造统一大帝国 1.军事 (1)命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重设九原郡,修筑万里长城。 (2)平服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2.交通 (1)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 (2)修筑驰道、直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3)统一车辆形制。 (4)拆除原六国所设路障、堡垒,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3.文化 (1)“书同文字”,小篆成为全国通行字体,后出现了隶书,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 (2)“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 清单四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 1.功绩 (1)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2)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起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3)勤于政务,富有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 (4)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和执著。 (5)对缔造和巩固大一统帝国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毕生精力。 2.过失 (1)“焚书坑儒”是对文化的摧残,在政治生活中造成恶劣影响。 (2)滥用民力,赋敛过重,刑罚严酷,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苦难。 [深化认知]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其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在后世封建王朝得到发展。 探究点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1)从材料一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理由:体制创新和统一全国。理解: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主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并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加强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 文字等),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结束群雄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秦始皇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统一六国 1、原因: ⑴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③民族基础:各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④群众基础:诸侯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⑵主观条件:①商鞅变法最彻底,秦国的实力最强; ②秦王的雄才大略——广揽人才,制定正确统一方针。 2、过程: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3、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4、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5、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注意: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是否有利国家统一;是否保持政治安定;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促进文化繁荣;是否促进民族融合;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四、评价请始皇(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康熙帝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影响):

跟学霸一起学历史(1)高中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秦王嬴政为了统一,广泛吸收各国贤士,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 在统一方略上,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在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秦王对劲敌赵国采用离间计,先使赵王杀死名将李牧,随后攻下赵国都城邯郸,并俘虏赵王。 引黄河水淹没魏都大梁,是魏国都城墙倒塌,魏国灭亡。 对楚国,秦王请出老将王翦,并倾全国之兵归王翦指挥强攻灭楚。 此后,秦国灭燕灭齐势如破竹,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二.秦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 建立皇帝制度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职权分别为行政,军事,监督。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从而使国家大权都集中在皇帝身上。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它与皇帝它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地方有无独立的权利,这一制度的主要要害还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2.军事上 秦始皇南征百越,北击匈政后,增设闽中、南海、挂林、象郡四郡,使秦朝的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3.文化上 以秦国小篆为准,统一全国,令小篆书写统一文字的样本。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 4.经济上 发布度量横制的诏书,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同时将各种不同的货币统一起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5.交通上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路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来沟通自然江河。 6.统一意义 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选修四考点1 秦始皇(练习)

选修四考点1 秦始皇 考点教学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 一、选择题: 12、“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请问这首主题歌所描写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位帝王? 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康熙 13、“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①确立皇帝制度②推行郡县制③修筑长城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①②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统一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B.秦统一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C.秦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D.秦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15、下列有关秦始皇的史实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 B.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C.“阿房阿房,始皇亡”这首童谣反映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修筑阿房宫 D.秦始皇征服百越后增设了南海、桂林、象郡 16、秦王嬴政能够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战略 C.统一条件成熟,嬴政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17、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最主要是在于 A.郡县官吏掌握地方军政大权B.郡县是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 C.郡县官吏有很强的独立性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世袭 18、秦朝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皇权至高无上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19、秦始皇横扫六国,完成统一的客观条件有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②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最强④秦国人才济济⑤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A.①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20、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小,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21、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达的是①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货币③“书同文”④“车同轨”()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22、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A.确立了封建制度B.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3、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繁荣 B.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高中历史选修四主观题答案

【1.】(1)丞相绾等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4分) (2)有人认为秦亡与没实行分封制有关;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制的过失;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6分) (3)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4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1)三藩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2分) (2)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答“利用儒家文化,维护清朝统治”也可。2分) (3)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册封活佛(6分,举出其中任意三点皆 (4)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3】.(1)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则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反抗残暴统治是上帝授予人民的权利。 (2)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4】.(1)特点: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糜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4分)(2)主要措施: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2分) (3)方式: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发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方式。(2分) 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杜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2分) 【5.】(1)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4分) (2)变化:大兴土木,耗费巨资。(1分) (3)目的: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2分) (4)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3分) 【6】.(1)提出逻辑学上的“三段论”,(1分)首次对科学进行分类。(1分) (2)分类: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3分)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2分)共和政体(或民主政体)。(1分)(3)尊师,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2分) 【7】.(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3分) (2)中庸思想。(2分) (3)孔子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4分) 【8】.(1)思想: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德治民,取信于民;贵贱有序(或长幼有序、建立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等。)(3分) (2)主张: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出任;理想国家由三个阶段构成,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和谐;统治者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或政治权利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时间:三次游历徐拉古,找到哲学王的雏形阿启泰。(1分) (3)主张:国家应为人民创造幸福、荣誉的生活;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2分) (4)相似处:道德与政治结合(或对政治者提出了道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主张建立一种和谐、稳定、协调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对民主的关心。(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启示: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主;加 强官员的政治修养(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 【9】(1)主张:孔子提出“仁”(或“礼”、“中庸”);亚里士多德提倡理性,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或主张“中道”)。 (2分)缺陷:模糊了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2分) (2)孙中山“三民主义”(或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4分) (3)不同: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和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 (2分) 认识:中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共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2分)

秦始皇是如何的统一六国的

秦始皇是如何的统一六国的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下面分享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一起来制作吧。 最先灭掉的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 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至此,秦灭六国,十年统一了中国。

揭秘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烽火燎天,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成为了最终胜利者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的先辈具有远见卓识,很早就已经在为日后统一六国结束战争而打基础。但是,出了先辈们的努力,同样也离不开秦始皇的雄才伟略。 在秦始皇的手下有很多得力干将,文官有李斯为丞相,还有善于深入敌后获取情报的姚贾和顿弱。军事方面,秦始皇又有蒙恬、王翦。蒙恬手中的蒙家军忠于秦始皇,而且战力强劲,在一统六国的诸多战争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时候,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政策。与秦国相距较远的诸侯国惧怕秦国的实力,纷纷与秦国交好,不去援助被秦国进攻的诸侯国。而与秦国较近的国家,秦国则直接进攻,使得这些诸侯国无法得到较远的诸侯国的帮助,甚至腹背受敌,使得秦国可以快速地解决掉周边的诸侯国。 当秦始皇已经将秦国周边的诸侯国全部灭掉之后,秦国开始向远处的诸侯国进攻。很多的诸侯国都没有想到秦国会在与他们交好之后,再次向他们发起进攻,都是被秦国快速的灭掉。 除了一些较小的割据势力,也就只有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诸侯国,而这六个诸侯国也是被秦始皇的远交近攻政策给灭掉的,最终成就了秦始皇的千古霸业。 秦国统一六国过程重要的三个人商鞅:变法,打下国富兵强的称

高中历史选修4教案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师用书>>选修4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 难点 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杰出科学家李四光的主要生平:留学归来,报效祖国;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这些内容具体而扼要地介绍了李四光的学业和科研生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对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也蕴含着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正全力推进现代化的背景下,本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青年学生的情操与人格教育而言,又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议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图文材料,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能够体现李四光高尚人格、科学精神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资料,帮助青年学生不但重视立志,更能为志向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本课引言介绍了一件曾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的往事:李四光用独创的中国地质力学理论成功地指导了大庆等几个大油田的开发,驳倒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议教师在完成新课导入后(参见案例一),再指导学生阅读引文,并向学生提问。问题一:从引文看,李四光在科学理论上有什么重要创建?问题二:关于李四光的生平,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第二问的过程中,进入新课学习。 第一目“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教材以李四光先后留学日本与英国并学成归国,进入北京大学工作为线索,讲述了李四光少年时代、留日和留英三个时期的志向和学业情况,并通过“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向学生展示了与李四光成长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与他的治学态度。 (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为国造船 1889年10月,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当时,教私塾的父亲为他取名仲揆。1902年冬,小仲揆在填写武昌高等小学报名单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了“十四”。他发觉后,便将“十”添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可是“李四”这个名字不好,正为难时,抬头看见中堂上挂着的匾写着“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加了一“光”字。从此,仲揆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李四光。 1904年7月,李四光以优异成绩被破格选送到日本留学,经过三年普通科学习后,又于190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早在童年时代,他就听父亲说过,由于中国的舰船不如日本,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李四光选择了造船专业,并认真学习,立志学成后要为国家建造一流舰船,使中国不再遭受外国欺凌。1910年李四光毕业回国,次年在北京参加清政府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最优等”成绩,赐“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高中历史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

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秦统一中国(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知道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项古代工程。 2.通过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文字统一的重要作用。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并识记1、2、3题的知识模块。第3题从文化、经济、思想和军事方面回答。 方法指导二: 用图表标出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来把握本课内容;结合本课提供的货币、文字图来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 方法指导三:

从焚书、坑儒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秦始皇采取的手段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欣赏课本导入框中的图片,老师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提出问题:秦王没有被荆轲杀掉,反而最后灭掉六国,他是如何完成统一的?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二秦灭六国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自主阅读课本P42~43内容,完成第1—2题。 1.秦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影响。 时间:公元前221年;人物:秦王嬴政;都城:咸阳; 影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简述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知识模块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自主阅读课本P44~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秦始皇为了巩固和维护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 军事上: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 4.文字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