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瓣飘香教案

花瓣飘香教案

花瓣飘香教案
花瓣飘香教案

个人备课教案课题:花瓣飘香

年级:三年级

科目:语文

备课人:张倩

花瓣飘香

西元庄小学张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抓住小女孩的3次答话,通过充分地朗读感悟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体会她真挚、纯朴的亲情。唤醒孩子们对父母的爱。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学习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让学生抓住“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一线索来理清文章。

【语言文字训练点】

1.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2.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妈妈会高兴的。

3.“爸爸在南沙……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拓展读写】

课件出示一首花瓣飘香的诗歌

【基础知识的易错点】

1.“恐、懂”:注意圆口音,“惶、眶”注意三拼音节

2.摘右边容易写成“商”,有些学生容易与“滴”混淆

3.措容易与错混淆

【资料补充】

花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认会一二类生字词,标出易错字。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一束月季花)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生:月季花。师:你们喜欢吗?这娇艳、清香的月季花瓣,还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花瓣飘香》。

2、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大屏幕出示生字词)

俯在、摘花、惶恐、懂事、捧着、眼眶、舍不得、不知所措、拿来、惹

检查过程:同位互相检查(不会的教会,全对的在书上画星号)---指名读,其他生跟读

预设:

①指名读时关注到中下等的同学,了解他们掌握情况。同位互查时重点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是否学会。

②对易读错字的预设:“恐、懂”:注意圆口音,“惶、眶”注意三拼音节

解决方法:让孩子带着几个不同的词语反复拼读识记,强化训练。

2.生拿出预习卡,交流易写错字

预设:

①摘右边容易写成“商”,有些学生容易与“滴”混淆,解决方法:想象记忆法来记忆,一个姓古的人用手摘了一朵花。

②措容易与错混淆,可以让学生根据意思加以区分,不知所措可以与措手不及连在一起记忆,手不知道放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办。把偏旁记清楚。

③惶:可以根据字形想象记忆,一个白发女王心情不安。

3. 师范写易写错字,生书空。

4. 生描红,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5.生练写易写错字两遍,师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不断强化,要求,巩固。【设计意图】生字词的识记要充分让学生自学,互教。在交流预习卡的过程中既进一步巩固了生字词,又很好地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易错字采取不同形式记忆有利于帮助学生记牢生字,通过检查反馈,指导书写使书写质量进一步提高。

6.检查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学生评议(反馈纠错并且评选最佳朗读小能手)

2.播放录音,学生欣赏品味。

3.学生交流预习卡中的我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预设:学生可能概括不全或者说得啰嗦,引导概括方法:要用简练的语言抓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来加以概括。

三、精读感悟

㈠学习课文1.2小节

1、(出示课件)师引说:“我”家门前的这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引导看图体会“红艳艳”。多美呀!让我们都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2.学生仿照“红艳艳”练习说词语。

3、图文结合,学习“摘花”(出示课文插图)

①文中哪一段写了这幅图?学生读第二小节。

②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请大家划出有关句子,好好体会小女孩的内心。

③学生交流。师随机出示句子: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4.学生圈出表示摘花动作的词语加以理解和体会。

预设:1.小小的一片花瓣“双手捧着”可以看出小女孩很爱花。

2.一片小小的花瓣包含了小女孩对妈妈的一份真情。

3.怕花瓣上的露珠滚掉。

4.摘花瓣时动作那么轻,看出小女孩很爱花。

5.通过抓住重点词,我们体会到小女孩很珍爱这一片带露水的花瓣,你能把这一段读好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分排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凭借初读时的整体印象,强调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产生真切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6.

2.抄写课后3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俯在、摘花、惶恐、懂事、捧着、眼眶、舍不得、不知所措、拿来、惹

2.同位批改,交流。

3.全班反馈出错字,师随机强化训练。

4,学生改错。

预设:1.学情:特别关注学困生,看他们是否完全掌握。

2.强调这几个生字:摘、措、惶、懂

【设计意图】进一步掌握巩固生字词,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

二、学习课文3-10小节,学习三次对话,体会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1.听3—10自然段录音,边听边思考:既然爱花就应该保护它,为什么还要摘呢?

2.大家听得真认真,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学生交流,师随机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3.师:从哪里能读出小女孩的“懂事”呢?请你们好好看书,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

4. 学生交流,细细品味这些句子。

(出示: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如果你是那个女孩,此时手里拿着花瓣被作者叫住了,你心里会觉得怎么样?预设1:我会很害怕,不知道他会不会骂我。

2:我也许会脸红红的,而且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3:我会很紧张,紧张得直冒汗。

4:我不知该把花瓣藏哪儿才好,会很慌张。

师:大家体会到了小女孩的心情,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那就是——生“不知所措”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呢?学生交流。

5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小女孩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吧!看谁体会得最好!(指名读-齐读)

6.接着发生了什么呢?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从哪里体现了她的懂事呢?学生交流

7.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分角色读人物对话。男孩子来读“我”的话,女孩子读小女孩的,老师读陈述的部分。(评价注意:男孩子要轻轻地问,别把女孩子吓坏了。)

8.摘花瓣做什么呢?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学生交流。师(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9.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闭眼听,仿佛看到什么?所以我们也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

10.她爸爸呢?(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你体会到什么呢?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小女孩的眼里闪动着泪花,这是什么样的泪花?(高兴的泪,幸福的泪!激动的泪!)

听到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引读)学生齐读第三句话。

11.让我们把这人世间最美、最纯的感情化作读书声传递给周围的人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读书,划词、圈句、交流、感悟、朗读,从不同角度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小女孩的心灵美有了很深的认识,从而证实了她确实是个懂事的孩子。每交流完一个要点让学生读读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随着交流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这句话的感悟会逐渐加深,朗读的情感一次比一次投入。

三、练习分角色朗读

过渡:小女孩摘下带露水的花瓣是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小女孩藏起对爸爸的思念,听妈妈的话、细心的照顾妈妈是为了让远方的爸爸放心,小女孩只摘花瓣不摘花是为了不影响别人赏花,这一切都说明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1、这样善解人意的小女孩摘了你家门前的花瓣你忍心责怪吗?课文中月季花的主人有没有责怪她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愿意读读他们俩的对话吗?

2、同桌练读。请两组同桌对话。评价

3、全班分角色对话练习。

【设计意图】在熟读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真挚、纯朴的亲情。

四、学习课文11小节

1、小女孩的乖巧懂事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打动了课文中的“我”,引读“第二天清晨——”。

①小女孩爱花,也爱母亲。因爱母亲而摘花,因爱花而摘花瓣,多懂事啊!她的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齐读第11自然段。

②“我“是怎么做的?学生交流。

2当“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会说些什么呢?小女孩又会怎么说?学生交流。(口头作文)

3.同桌表演。指名表演评议。

4.当作者把一盆带有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他母亲会问些什么?“我”又会怎样回答?小组交流,练习说话。(口头作文)

五、回味课题,拓展阅读

1、老师写了一首诗来赞美这个懂事的小女孩。你们愿意听听吗?课件出示诗歌

①学生欣赏诗歌,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深深的爱意)

②学生带着体会朗读诗歌。(指名读---分排赛读----齐读)

2、师小结:小女孩摘下带露水的花瓣是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小女孩藏起对爸爸的思念听妈妈的话、细心的照顾妈妈是为了让远方的爸爸放心,小女孩只摘花瓣是为了不应向别人赏花,这一切都说明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就像着花瓣一样散发出淡淡地清香,深深的打动了每个人。其实,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美的花瓣,因为我们的心里都有着一颗珍贵的爱心。(课件出示:月季花中包含着“爱”字)

【设计意图】回到课题,抓住题眼,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化感情,升华主题。

【板书设计】

小女孩摘花

花瓣飘香(孝心)送妈妈

“我” 买花

【练习】

1、写写钢笔字

huánɡ kǒnɡ dǒnɡ shì zhāi huā pěnɡ zhe

()()()()

ná zhe jí shì bù zhī suǒ cu?

()()()()

2、选字填空。

瓣辩辨辫

1、她的小()子真好看!

2、这朵花的花()多美啊!

3、你一定要分()清楚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4、因为评选班长的事,大家争()个不停。

【作业设计】

1.预习第7课。

2.读课外书。

【资料补充】

记忆,花瓣飘香

那是一个美丽的春日

那是一种很久没有过的惊喜当几枚嫣红的花瓣

悄悄跃出这封小小的信里顿时在我的心中

就溢流出了

一缕缕一缕缕

花瓣飘香的记忆

带着过去岁月的艰涩

夹着些许欢快与甜蜜

象阵阵扬起浪花的小溪

似渐渐远去了的乡间牧笛

哦蜜蜜的我春日里

花瓣飘香的记忆

教学反思

西元庄小学张倩

学科:语文

年级:三年级

课题:《花瓣飘香》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下面,我把这节课的优点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出来,以利于自己以后的进步。

优点:

1、这节课教学设计打破了教学常规。我以“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像,(懂事)找出课文中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这个问题为一条明线,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学生找的句子进行文本对话。

2、在这节课教学中,我通过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课前的导入,我认为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读的有点飘的意思了,老师还没闻到花的香味,再读课题,不用教师的指导学生就读的很好了。

4、在课文结束时,我用课件出示一首小诗,这首诗是全文的浓缩,感情的升华。这一片孝心,这一份爱心,通过学生对小诗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就知道已经飘在我们三(1)班所有同学的心中了。

不足:

1、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件中有些幻灯片在切换时,切换的声音比较大,破坏了课堂上那种难的的静静的美,温馨的气氛。

2、课前预设出现了局限性。在反馈学生找出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时,学生回答的顺序和我课件制作出现的顺序不一样,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以至

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慌乱,这也说明自己的课题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3、课前我准备了一朵月季花,为了让学生体会月季花摸上去的感觉像绒布一样,我把月季花摘成一片一片的分给学生去摸去感受,这种方法与本节课是不协调的,与小女孩爱花护花是不相符的。

4、《花瓣飘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自己的朗读水平还要提高,还要不断的学习,提高素质。

『案例』张康桥老师《九色鹿》教学

『案例』xxxx老师《九色鹿》教学 片断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整理一下,用两三句话总结一下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国王的英明,九色鹿的善良、勇敢和机智,调达见利忘义。 生:我补充两点,乌鸦很仗义,王妃很任性。 生:做人要善良、讲信义,做国王不仅要善良处理事情更要公正。 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问出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你善良吗?你英明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学生们被步步紧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由此,你还读出什么呢?”教师展现展示这样一段话: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西方哲学谚语 人的身上往往有两种天性,一种是鼓励我们行善,而另一种则鼓励我们去作恶。——[法国]蒙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孔子学生读完后,小声讨论了一会儿。 生:人是复杂的,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 生:如果说九色鹿是人的天使一面,而调达则更像是人的魔鬼的一面。 生:我觉得,我们要不断斥责、改正坏的一面,赞扬好的一面并且要做的更好。生:尤其是国王更要惩恶扬善,要公正。 师:对,这就是走向高尚的过程,人要不断地问自己,我该怎么做? 『分析』: 在案例中有关于道德伦理的“冲突”中,不断扣问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在道德问题前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心灵,在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审视文中人物,其实就是审视自我。

如问学生救不救的问题,就是在帮助学生扣问自己的心灵,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为善,我们怎么为善等道德问题。我们通过补充资料、引进明言等冲突设置方法,让学生思考,这里的“材料”,其实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不断与学生已有的道德观念形成冲突,此时的教师就是一个“真理的接生婆。” 仔细研读文本,我们会发现许多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如:《花瓣飘香》一课中小女孩的“偷”与“小心翼翼地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彭德怀很爱大黑骡子,可又为什么要杀掉它?《去年的树》里面,小鸟要找的是树,想唱歌给树听,可是最后找到的是灯火,它为什么还要唱歌给灯火听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有智慧的教师能扣紧“文眼”,抓住焦点,有效利用这些矛盾与冲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得到情感体验和撞击,实现了语文教学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情感和智慧同构共生。(摘自溧阳实小殷兰老师文章)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完整篇.doc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71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书写课题并质疑 1. 实物展示、引题,指导学生书写课题(《花瓣飘香》)并了解课前学生已读过几遍书。读好课题(突出花瓣美、香)。 2. 生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或联系上下文解决),师巡视。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板书:“措、惶” 引出词“不知所措”和“惶恐”。 3.师逐段指名朗读,读后学生评议。 4.师范读。 5. 生再读全文。想想课文讲了谁和谁,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我、小女孩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⑴你觉得这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引导看图体会“红艳艳”。 ⑵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摘花瓣) 读这一自然段时,你注意到哪些词?在这些词下面加上着重号,自己先练习怎么读好它。师相机指导书写生字俯、摘、捧。 ⑵想一想:从这几个词语中你的头脑中会看出小女孩对花怎样?指名读。 ⑶表演读第二自然段。 ⑷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描红“俯、摘、捧、措、惶、恐”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重点品赏,深入感悟(精读3—11自然段) 过渡:小女孩为什么摘花瓣?课文中的我同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此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摘花瓣时叫住了她。 1. 指名读第3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猜,理解“不知所措,惶恐” 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话可以怎么写?比较原文,渗透写作方法指导(书面语与口语之分,如何写得有文采)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

2.2神奇的氧气-第2课时-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2.2神奇的氧气(共 3 课时) 第 2 课时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2)掌握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操作及氧气的检验方法。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催化剂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方法及氧气的检验方法。催化剂的概念以及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教学用品 药品:氯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双氧水。 仪器: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毛玻片、水槽、酒精灯、火柴、木条、铁架台及铁夹、试管夹、药匙等。 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方法? ③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没有新物质产生) ④工业制氧得到的氧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讲解]“思考与讨论”下面有一句话:将水通直流电能得到氧气。 [设问]能不能以水为原料来制取氧气?[媒体]水电解模拟实验 [问题1]水电解得到什么?化学反应式该怎样写?(请学生板演,作出反馈) [问题2]用这种方法制取氧气可行吗?[讲解]以水为原料制取氧气,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要消耗大量的电。因此,在对氧气纯度要求不太高时,工业上一般不采取这种方法制取。那能不能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呢? [讲解]也不行,电解水得到氧气的速度比较慢。那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一起来探索一下。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混合物(有二氧化碳等)。 看书 思考观看氢气和氧气。 书写发表观点。思考、回答。结合观看内容,发表见解。 实验药品的选 择[讲解]第一步:还是要寻找原料。 [小结]要从某些含氧化合物中去寻找。出示 药品:氯酸钾(KClO 3)、二氧化锰(MnO 2)、高锰酸钾(KMnO 4)、双氧水(H 2O2) (二氧化锰:黑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 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双氧水:无色液体) [讲解]第二步:所选原料要能产生氧气。 [问题]如何来检验有没有氧气产生?(提 示:氧气能帮助燃烧) [小结]用带火星的木条,看能否复燃。能 复燃,说明有氧气产生。 [布置学生探究实验]请各小组按要求进行 探索实验。 (要求各小组分工合作) [实验1]单独加热二氧化锰有没有氧气产 生? [实验2]单独加热氯酸钾有没有氧气产生? [实验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 没有氧气产生? 讨论并提出观 点。 观察药品的颜色 与状态。 认识药品。 讨论并说出自己 的方法 完成实验并认 真观察、记录、 分析。没有氧气 放出。有,但 要到沸腾状态。 很快有氧气产 生。 知道制氧原料的 基本要求。 知道氧气的检验 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 精神,让学生了 解探索路径。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我家门前那丛月季引来了一位摘花瓣的小女孩,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板书:懂事的) 2. 看来,这位小女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花瓣飘香》,让我们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感受她的情感世界。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打开语文书,找找课文的哪一段写的是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 2、出示学习提示:认真读读这一段,注意小女孩摘花时的动作,读完后用铅笔圈出表示动作的词,并细细体会。 3、你找到了哪些词儿?(俯、摘、捧、穿、跑)你们能从这些词语中读懂什么呢? (俯在花前:小女孩闻着花香。) (小心地摘:小女孩很爱花。)哪怕是一片小小的花瓣,她都那么小心,生怕碰坏了别的花瓣,真是个爱花的孩子! (双手捧着:很珍惜摘下的花瓣)只有对自己喜欢、珍贵的东西才会用双手捧着。 (飞快地穿过,跑:想早点把带露水的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多孝顺的孩子! 4、作者通过小女孩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花、惜花的小女孩。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小女孩摘花的情景。(配乐范读) 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象,眼前似乎真的浮现出小女孩的身影。谁也来试一试?齐读。(二)学习3—10 节 过渡:小女孩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作者的注意。几天后的一个清晨,作者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与小女孩进行一番交谈后,觉得她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1.提示任务: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懂事呢? 2.自主阅读: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的3-10自然段。 出示学习提示: (1)自读第3—10自然段,把体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画下来。 (2)在小组中汇报画出的语句,并互相交流读书的体会。 3.展示交流: 预设一: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电工基础公开课

电工基础公开课 时间:2016年5月5日 授课人:胡清 听课人:电工组老师、学校副校长、办公室 内容记录: 一、板书授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讲解:本节授课主要内容: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现在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图: 方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 新课讲授:

在学习基尔霍夫第一定律之前,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1.支路:电路中的每一分支叫做一条支路,一般是由一个或 几 个电路元件相互串联而成。 2.节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汇交点。 3.回路:电路中任何一个闭合路径叫做回路。在每次所选用的回路中,至少包含一个没有选用 过的新支路时,称这些回路为独立回路. 4.网孔:内部不包含其他支路的回路。电路中网孔数等于独立回路数.(网孔一定是回路,但 回路不一定是网孔) 二.基尔霍夫第一定律(KCL )——节点电流定律 基尔霍夫第一定理的内容是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根据电荷守恒以节点为研究对象得到的。 如图二所示,A 点为某电路中的一个节点,以A 点为研究对象 12345,,,,I I I I I 参考方向如图所示。由于节 它不可能积累电荷,电荷又是守恒的,那么有 12435I I I I I ++=+ (1) 12 4350I I I I I ++-- = (2) 流出节点的电流 如果假设流入节点的电流为正,流出节点的电流为负,可得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的另一种表述: 对电路中任一节点,流进该节点电流的代数和等于0,其一般形式为: 0I =∑

三)、实验注意事项 1.用到电流插座。 2.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U1、U2也需测量,不应取电源本身的显示值。 3. 防止稳压电源两个输出端碰线短路。 4. 用指针式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电压或电流时,如果仪表指针反偏,则必须调换仪表极性,重新测量。此时指针正偏,可读得电压或电流值。若用数显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则可直接读出电压或电流值。但应注意:所读的电流值的正确正、负号应根据设定的电流参考方向来判断。 四)、实验报告 1. 根据实验数据,选定节点A,验证KCL的正确性。 2. 将支路和闭合回路的电流方向重新设定,重复上项验证。 3. 误差原因分析。 4课后评议: 李洪: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互动时间少、缺少思考的局面。教学环节全面,教学目的要明确。 刘校长: 实验展示方式考虑学生观察是否清楚,语言指导时慢点。 袁宁: 1、布置的课后练习比较单一; 2、上课提问时要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检查知识掌握情况,不能就那几个成绩好点的。 李华: 1、引入新课板书时,黑板上所做图示的图标要给学生讲解明白,如:支路和回路,学生学完后不一定能分出来, 板书课题 提问:判断图一有几条支路?有几个节点?有几个回路?有几个网孔? 强调注意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生活的课堂。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他们“本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教材简析】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整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情节简单,但写得情真意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现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全文以对话为主体,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具有教强的感染力。【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爱妈妈的情感及她那颗纯真善良如金子般的心,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敬爱父母的思想质量。 【教学准备】教学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孩子们,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不知操了多少心!那么你有没有关心过妈妈呢?

2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有一个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妈妈生病的时候,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心,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小女孩。 二、初读感知。 1、一读课文。 读一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读读生字和词语。(出示词语)。 先自己轻轻地读一读。谁来做领头雁领着大家读? (提醒注意“捧”是后鼻音,“拿着”,“捧着”,“着”都要读得轻而短。) 3、再读课文。 4、交流。 哪位小朋友能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小女孩摘花瓣)(师板书“摘花瓣”)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能用一个词儿就概括吗?(懂事)。 三、整体感知,梳理课文脉络 1、课文可以分为几大段,每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找出能概括小姑娘特点的句子,并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品读感悟。 看来,这位小女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不过,我们要真正认识这位小女孩,仅仅知道“懂事”这个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细细地去读书,从字字句句中用心去感受,哪里能读出小女孩的“懂事”呢?

语文教学情趣化

语文教学情趣化(讲座稿) 各位老师: 上午好! 一、语文情趣化教学的意义 根据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长期探索情境教学,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协调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情境教学成为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认为,从脑科学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重情趣”应放在首位。他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他从理论上对情趣的作用、产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国六七十年代的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提倡“知识就是力量”,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发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于是提出一个口号,叫“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都没有了,自然也包括能力。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这无疑使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情趣是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之一,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趣,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成功的课堂自然也应该是充满情趣的。 二、语文情趣化教学的前提 1、情是什么?首先是对学生有情,其次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又说:“热爱孩子是老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清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和谐共处,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原创)

《花瓣飘香》教案设计: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深情地朗诵课文改编成的小诗,激发学生的情感。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 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啊, 像露珠一样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大家想认识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花瓣飘香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一)出示学习目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时间段中发生的事?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发生了什么事?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三)集体交流,点评提升。 1、出示生字词,朗读理解。 花瓣俯身摘下捧着 惶恐绒布懂事清香 舍不得不知所措 惶恐:惊慌害怕。 不知所措:措,安排、处置。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出示表示时间的词语。朗读并简述发生的事。 一天清晨(2)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3-10) 第二天早晨(11) 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谁来说说。(小女孩摘花瓣送妈妈) 三、现在请大家边读全文,边读边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是的,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让我们来夸夸她。 出示诗句朗读: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 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啊, 像露珠一样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喜欢她吗?那就请你再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和她做个好朋友吧! 四、作业: 1、指导写字。 2、写几个与花有关的成语。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积淀感。 2、结合课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等词语。 3、凭借小女孩摘花的情景和“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抓住重点词细细品味,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小女孩摘花的情景,关注作者对女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小女孩爱花的心理。抓住小女孩的三次答话,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小女孩的懂事,爱花,更爱妈妈。 难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即“花瓣飘香”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花瓣飘香》。 2、欣赏课文配乐朗诵。 3.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回答,板书: 爱花懂事 二、探究小女孩爱花的品质。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看课文插图,小女孩摘花瓣时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女孩摘花瓣时情景的。 划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想想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3、你能把小女孩摘花的动作、神态表演出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方法:1、默读课文,圈划关键词。 2、小组合作,交流体会。 (二)集体交流,点评提升。 1、投映插图: 看图说说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课题3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学会正确的选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和检验方法。 (2)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学会氧气性质的实验 过程与 方法 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 法。 情感·态 度·价值 观 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点实验室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学难点根据制取氧气的原理选择正确的制取装置 教学用品仪器 试管架、试管夹、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带导管的单孔塞、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烧杯、坩埚钳 药品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 其它棉花、火柴、课件、学案等 环 节 教学问题活动设计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下列方法都可以制取氧气: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制取氧气 问题1:哪些方法适用于实验室制 取氧气?哪些方法适用于工业上制取 氧气? 问题2:请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 文字表达式。如果你能知道各种物质的 化学表达符号(物质的化学式)请在相 应物质下面注明。 问题3:请说出每种制取氧气的方 法中所用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我们已经学习了制取氧气的 反应原理,这节课我们来亲自动 手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进一 步验证氧气的性质。 自主学习 问题1:在图2—17中,使用了哪 些仪器? 问题2:如何检查该套制取氧气装置 的气密性? 问题3:那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 那部分是气体的收集装置? 问题4:此装置适合哪种方法来制取 氧气?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仔细观察课本P45图2—17, 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阅读圈划。教师检查学 生预习及学案自主学习完成情况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在阅读中学习对话描 《花瓣飘香》中4~9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和小女孩的一段对话。对话描写是三年级下学期重要的学习内容,而这一篇课文就是很好的学习对话描写的“例文”。 “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就是‘例文’的实质。”(王荣生语)。《花瓣飘香》一课,可以把教学内容限定在“学习对话描写”这一特定的点上。 一、发现对话描写的构段方式 对话描写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人一段的,这对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学生来说有点陌生,因为他们写作文经常不分段,几乎没有段的意识。在教学4~9自然段时,可以这样设计: 师:我们请三个同学来分角色朗读4~9自然段。 指名三个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小女孩、旁白)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每个自然段分别是谁说的话? 学生一齐发现、回答。 师:以后我们写对话时也要这样,一人一个自然段,读者才能看得明明白白。 二、认识提示语 “提示语”这一概念学生还不懂,对于三年级学生只能从感性上让他们认识。 师:这一次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我”和小女孩的对话,直接读他们说的话(引号里的内容)。 指名朗读。 师:请同学们把他们没读的句子画出来。 生画句子(提示语)。 师:同学们画的句子就是人物说话时的提示语。 三、体会提示语的组成内容 三年级学生写提示语大都很简单——谁谁说,这不能怪学生,是因为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提示语。 师:请同学们小声读读你们画的提示语,说说你的体会。 生边读边思考。 生交流。 生:“我轻轻地问”说明作者怕吓着小女孩。 师:“我轻轻地问”就是“我”说话时的语气,你能轻轻的再问一问吗? 生朗读句子。 师:从“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明小女孩知道自己错了,有点难为情。 师:这个提示语写出了小女孩的动作、表情。请你也学着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读一读。 生朗读句子。 师:“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这句话你又有什么体会呢? 生:小女孩有点想爸爸呢!

花瓣飘香

6、花瓣飘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作者的家门口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十分美丽。可是有一天清晨,作者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板书:我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小女孩 2、出示第二自然段 3、自读:你从小女孩采花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摘花很小心(小心地双手捧者) 心里急(飞快地穿过跑) 师相机指导朗读 4、再读读这段话,你看到这个小女孩的行为,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 过渡:作者跟我们一样,也产生了疑问,你们想不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机会终于来了。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小女孩又来了,作者便把她叫住了。 三、学习第三至十自然段 1、想要知道其中的秘密,那就应该问她?现在你们来做作者,老师来做小女孩,你们来文问看,看看能不能问出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问,师答(语气不好的不回答,语气好的回答。引导学生用温和的语气来说。) 3、看看作者是怎样来问的? 出示4—10自然段 4、为什么作者用这样的语气? (发现小女孩已经不知所措了,为了消除她的惶恐) 5、同桌试试这样的语气,是不是更能让人接近。 6、指名读,分角色读 7、通过询问,作者不仅解开了心中的疑团,而且还知道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你有没有体会到?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自由读4—10自然段,思考 8、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9、过渡: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让妈妈高兴她想到用漂亮有芳香的花瓣来送给妈妈。如果是你,你会向小女孩孝敬你的妈妈吗?为什么?

10、如果是你,你会向小女孩孝敬你的妈妈吗?为什么? 11、下面我们来听首歌,在歌声中希望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想想你的妈妈、爸爸为你操劳的情景。 12、听歌曲《妈妈的吻》 13、你有没有看见往日你爸妈为你操劳的场面,谁来说说? 14、我们再来读一下对话,看看你是否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学生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15、读得真感人啊!如果把这个场面拍成电影一定很感人,愿意做小演员把这个场面演出来吗?现在请你找到你的好朋友,把这个场面演出来。(要求:熟读对话,练好对白) 板书:用心、用情 16、指名表演 17、总结:其实小姑娘送的不只是花瓣而是一份孝心。 板书:孝心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师范读11自然段 2、你是作者,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吗?(受了感动,激发了孝心) 板书:买花 3、齐读 4、如果你是作者,送花时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作者的母亲,你看见了月季花,你又会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虽然我们手中没花瓣,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花瓣,那就是我们的孝心,希望我们能用我们的心,让爸爸妈妈每天都能闻到淡淡的清香。 2、现在让我们听完歌曲《妈妈的吻》在歌声中为爸爸妈妈送上一份祝福。 板书: 小女孩摘花 花瓣飘香(孝心)送妈妈 “我”买花 《花瓣飘香》说课稿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6花瓣飘香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展开想象,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关注提示语,读好人物对话,进而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充分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感受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真挚、纯朴的亲情。 4.培养学生从小敬爱父母的美德,陶冶继承传统美德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的含义。 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入情入境,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真挚、纯朴的亲情,从中受到关爱亲人的教育,从行动上敬爱父母,尊敬长辈。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预习、针对学困重点指导、关键生字的书写、结合生活体验谈体会、说句子等方式评价字词、读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书写习惯的落实情况。 2.通过默读、圈画、简单写感受、同位互学、合作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自主学习与合作态度。 3.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合理想象和讨论,感受小女孩美丽善良的心灵。 4.通过课堂小练笔检验学生语言的内化和运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及运用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它是什么吗?(出示月季花的图片) 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你喜欢它吗? 看到这些娇艳的月季花,我仿佛闻到了()。看到这些娇艳的月季花,我真想()。(通过观看这一组月季图,让学生对这红艳艳的月季花有个直观的感受,激发孩子喜爱月季花的情感,并引导孩子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在看和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月季花的幽幽清香以及在形状、颜色方面的美丽) 老师和同学们一样喜欢月季花,有一位小女孩她也很喜欢,大家想认识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6.花瓣飘香。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教师归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让我们捧起课本,用心地读一读,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借助预习单,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难度的

电工基础公开课教案---支路电流法

电工基础公开课教案---支路电流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3.2 支路电流法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分析电路的最基本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2、熟练掌握支路电流法,并灵活运用该方法分析计算两个网孔的电路。 教学重点:支路电流法教学难点:电压方程的正确列写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讨论法、讲授法 教具:实验台、万用表、导线若干 能力培养: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让学生们学会使用基尔霍夫第一和第二定律联立处理复杂直流电路的问题。 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尔霍夫的电流、电压的两大定律,今天我们对这两大定律进行运用,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新内容——支路电流法,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学习的节点、支路和基尔霍夫第一、第二定律。 二.新课教学 (一)、支路电流法 凡不能用电阻串并联等效变换化简的电路,一般称为复杂电路。对于复杂电路我们可以用KCL和KVL推导出各种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是其中之一。 支路电流法:以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然后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分别对节点和回路列出所需要的方程组,而后解出各未知支路电流。 对于任何一个复杂电路,如果以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应用KCL和KVL列写方程,必须先在电路图上选定好未知支路电流以及电压或电动势的参考方向。 (二)、支路电流法的推导 如图,电路有3条支路,2个节点,即 b=3,n=2 以支路电流为未知量,需要3个独立方程可求解出 未知电流。 首先,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写KCL方程 对节点a列出I1+I2-I3=0 对节点b列出I3-I2-I1=0 它们是非独立的方程。可见,对具有两个节点的电路,应用电流定律只能列出2-1=1个独立方程。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与反思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与反思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精读2—11自然段,凭借“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抓住 重点词细细品味,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 父母的思想品质,陶冶高尚情操。 2、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积 淀语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小女孩的3次答话,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既爱花,更爱妈妈。 2、难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即花瓣飘香的象征意义。 教具学具:贺卡、卡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读通了《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老师在平时读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会,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反复地读,细细地品味,才能真正读懂、读好。 所以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能真 正读懂并且读好。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觉得哪些词要特别注意?可以在下面加上着重点。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交流:你在读这一段的时候,特别注意了哪些词?(学生谈 想法)你为什么特别注意这些词? (评价:你读书真有办法。抓住了重点词,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4、通过抓住重点词,我们体会到小女孩很珍爱这一片带露水的 花瓣,你能把这一段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3—10自然段。 1、小女孩既然这么爱花,但为什么要摘花瓣呢?这使我们都感 到很奇怪,请大家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读下文,看看谁先把这个问题 弄明白。 2、生速读,交流原因。 3、这位同学找得真准,抓住小女孩说的话找到了她为什么摘花 瓣的原因。 4、小女孩没有经过作者的同意就摘了他家门前的花,按理说这 是不对的,但是作者却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请大家再细细地读读 课文的3—10自然段,这次要特别注意一下人物的语言,若你以为 必要,还可以画一画。 5、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懂事? ⑴做错事知道错,(从“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可以看出) 这位同学很会读书,她注意了小女孩脸上的表情,的确是这样,“表情也是一种语言”我们读书时也要注意。(板书:表情也是一 种语言) 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小女孩知道错了呢?(低下头不好意思)这句话该怎么读?指读。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范文整理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名: 课题:课题3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列举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 .概述氧气的工业制法; .描述两套气体制取装置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难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 .空气中有氧气,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木条是否会复燃? 为什么?

.什么是分解反应?它有什么特点?和化合反应有什么 区别?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与探究: 观察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收集装置?你认为发生装 置取决于哪些因素?收集装置又取决于哪些因素? ②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写出下列反应的表示式: ①硫、磷、铁丝分别和氧气的反应 ②过氧化氢、氯酸钾分别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 从反应物、生成物种类比较上述反应的异同,对比化合反应的特点,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 分解反应的概念: 特点:一变多A C+B 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是如何制取的? 工业制法原理: 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________,因此_____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

______ 具体过程: 注意:该过程是变化 三:合作探究 制取氧气小结: 药品:溶液和二氧化锰、和二氧化锰、 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制取氧气的装置: 氧气的收集方法: 检验氧气和验满: 步骤: 四:学习评价 .某气体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应具有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花瓣飘香教学案例

珍视情感体验关注生活积累 ――《花瓣飘香》教学案例 晋中市昔阳县西大街小学王秀良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记叙文,文章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意真切。表明了小姑娘敬重父母,有孝心、有爱心。她美的心灵、爱的情怀香气四溢,不仅感染了“我”,而且感染了每一个读者。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事情的叙述之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对 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地朗读,感悟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体会她真挚、纯朴的亲情。 3、在反复诵读中积淀情感,唤醒孩子们对父母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在反复诵读中积淀情感,唤醒孩子们对父母的爱。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一一“问” 1、老师有一首小诗想和大家分享,想听听吗? 花瓣飘香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表一份心愿,道一声祝福,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小小的花瓣,像绒布一样柔软,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像露珠一样透亮,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2、听了这首小诗,你有什么问题?你想说些什么?

3、一片花瓣代表了小女孩的一颗心。(媒体出示:一片花瓣一颗的心)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呢?(学生自由发挥)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2—10自然段,你能不能从文章中读出一颗心来。 二、精读课文一一“读” 1、红艳艳的月季花开了,如果你看到有人来偷偷摘花瓣,你会怎样想? 2、课文中的我是怎么做的?小姑娘什么反映? 3、最后,我还夸小女孩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我夸奖她的一句话。 4、你能从哪里看出小女孩爱花呢? ①(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 ” 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②(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当小女孩双手捧着花瓣轻轻送给妈妈手中 时,小女孩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5、指导朗读。 6、小结:最美的花瓣送给最爱的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7、(再次出示第2自然段)小朋友们再读读第2自然段,再去琢磨琢磨这些关键词,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8(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⑴从这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小女孩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 ⑵此时此刻,女儿有多少心里话想对爸爸说呀。如果是你,你会对远在南沙的爸爸说些什么呢?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整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情节简单,情真意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现出她是一个孝敬父母懂事的孩子。全文以对话为主体,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具有教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语言与精神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支柱,离开了精神的语言缺乏灵气;离开了语言的精神空洞乏味。为此,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咀嚼语言文字来领悟情,表达意,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与人文精神滋养的双落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认识“绿”字,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3、明白课文是怎样写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美德,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用心领会小女孩的答话,从体会到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读书方式,使词、物、情融为一体,让学生立体化地内化语言。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 一、启发质疑,引导自学 1、激趣导入 老师深情地谈话:同学们,在充满浓浓亲情的音乐声中,我们又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春天里,百花齐放,万木争荣。有一种花最鲜艳,那就是红艳艳的月季花。有一片花瓣最美丽,它不但颜色鲜艳而且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这片小小的花瓣的背后还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瓣飘香》。 2、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课后,老师请同学们下去继续读课文,看有哪些感兴趣或不明白的问题,这节课,我就一起来解决大家不明白的问题,好吗? 3、设置悬念,引导自学 过渡;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了,她来到了我家门前。快瞧!她带来了什么?出示课件——一丛红艳艳的月季花。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月季花的美丽。 可是有一天,作者却看见有一位小女孩在摘花瓣呢,不禁产生了很多疑问。同学们,你最想知道什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时间里发生的事,大家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出来,边读边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巡回指导。 4、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质疑。 (1)学生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能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明白的问题吗?(学生自己质疑,老师及时予以鼓励肯定。)

花瓣飘香教学案例

海口市城西小学三年级《花瓣飘香》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今天清晨老师特意摘了束月季,并把它带来了。喜欢吗? 生:喜欢!(高声齐答) 师:好好欣赏一番。谁来描述一下? 生:红艳艳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真美,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呢! 师:是啊,美好的事物总那么吸引人!有位小女孩,她也很喜欢这美丽的花儿!大家想认识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花瓣飘香"(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想像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谁来演一演?”许多学生兴致高涨,想一演为快。“不急,要演好,得先把这段内容读好。请大家找找重点词语,好好体会小女孩的内心。”学生圈画重点词语并自读自悟自演,都很投入。 指名一女生表演。且看以下镜头: 她蹑手蹑脚地来到花前,俯下身子,看看这朵,闻闻那朵,而后慢慢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花瓣,双于捧着,一溜烟地跑了。教室里顿时掌声四起。表演者又折回来,欲将花瓣放回花朵中。 师抚摸着她的头说:“你让我们亲眼见到了那可爱的小女孩,这片花瓣送给你!”掌声再次响起。 接着,教师引导这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语对表演进行评价,揣摩小女孩很想摘花可又不敢摘的矛盾心理,而后进行有感情朗读。 “同学们,让我们看着这束娇艳的月季,听着深情的朗诵,想像那可爱的小女孩的身影,再次品味这关于花瓣的感人故事。”伴着优美的音乐,四位女同学深情吟诵《花瓣飘香》…… 师:如果小小花瓣能为我们寄托一份感情,或者实现一个愿望,那么,我想将这束花献给我们全班同学!想一想,你想将花瓣送给谁呢,师指名三位学生上台摘取花瓣并作交流。 生1:“我想把这片小小的花瓣送给生病住院的外公,祝愿他早日康复!听大人说,外公的病可能很难治好了!”说着黯然神伤,眼中还噙着泪珠。其余学生也为之难过起来。师:“多么懂事孝顺孩子!你外公会很欣慰的!”(其他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