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二战内容及其他知识点的复习材料

高中历史二战内容及其他知识点的复习材料

高中历史二战内容及其他知识点的复习材料
高中历史二战内容及其他知识点的复习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表

复习资料里塞笑话,我想我也是够棒的……

1.孩子对山谷喊了声“喂”,四面八方传来阵阵的“喂……”孩子很惊讶:“你是谁?”山谷:“你

是谁?”孩子:“告诉我!”山谷:“告诉我!”孩子:“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品牌加多宝为您冠名的加多宝凉茶中国好声音喝启力添动力娃哈哈启力精神保健品为中国好声音加油!”山谷:……你MB。

2.

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部分知识点: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成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是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这三个千万别搞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表: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理论基础

1992.10y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

其它我不太熟悉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希腊罗马民主部分比较细的内容,例如梭伦改革及另外两个改革的具体内容,罗马那些法律的适用范围,内容侧重点等等…

中国近代民资发展的内容

欧洲一体化的一系列时间,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多极化等方面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内容,比如罗斯福新政内容,德国,日本改革经济的一些措施,上世纪美国里根,克林顿这些总统遇到的经济问题及他们是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中国古代文明,什么陶瓷,丝绸,唐诗宋词,四大发明之类的,以及中国古代那些思想家的各种思想内容。最后送上箴言一句:好好看历史书,看细点。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历史必修三复习要点(文化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由的过渡) 具体原因:1)经济:的瓦解 2)政治:的瓦解 3)阶级:的上升 4)教育:的兴起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政治思想——1)“仁“() 2)“为政以德”(含思想); 3)“克己复礼”(体现了历史的)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有利于实现) 教育成果:孔子整理了“六经“() 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记载在 孟子 政治思想——“”(核心) 民本思想——“” 伦理观——“”(主张用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评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唯物主义) 伦理观——“”(强调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政治主张——(吸收了法家思想)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名句:) 政治主张——“”、“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庄子 哲学思想——“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法家:韩非: 改革观—— 法治观——、 集权观——建立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墨家: 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 “非攻”(体现小生产者愿望)、 “尚贤”——(体现愿望)、 “节俭”—— 评价:①代表了的利益。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 (2)奠定了的基础;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朝重用法家思想: 原因:秦曾用法家实现了富国强兵,统一后的思想对秦始皇产生重要影响,为了统一国家,加强中央集权,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儒家在秦的命运: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结果,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汉初采用“黄老之说”: 背景:秦末以来战火频繁,导致 含义:“黄”——黄帝学说(治身);“老”——老子学说(治国) 措施:实行政策。 结果:国力恢复、生活安定,但隐藏着危机( ),“无为”思想已不符合形势。 3、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改造:他把诸子百家中和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主张: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和“的主张。 (是一种文化专制)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提出和 学说。(带有迷信色彩,有利于限制君权) 3)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 和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4、汉武帝对儒学的推崇措施: 1)起用儒学家。 2)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兴办和教育系统。 结果:1)为儒家所垄断。 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的,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新课标高考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整合(全套)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1、2、5、6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 核心:①“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为政仁德”,以德治民。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 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 2、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简述宋明理学分别得到哪些新的发展。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代表及主张: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 “存天理,灭人欲”B、深化“格物致知”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南宋陆九渊: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阳明: A、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2)发展: 北宋时期,儒家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3)评价: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简述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张、影响。 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代表及主张: “离经叛道”的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黄宗羲: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影响: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前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世界宗教的学者任继愈说:“儒学之所以能持续2000多年,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地吸取新的内容。”试联系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儒学的发展。 ①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3分)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 1、背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为奴隶制)。 2、方式: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①夏时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②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目的:加强西周统治。 2、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①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②诸侯的权力: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可对卿大夫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作用:①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 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禅让到“家天下”形成: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内容、作用 宗法制:特点、作用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或影响 ● 中央集权方面:汉,从郡国并行制到平定“七国之乱”后的“推恩令”;唐中期,地方设节度使;北宋初年,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君主专制方面:汉,重用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设中书省。 ● 选官制度方面: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南书房,军机处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 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止时间及标志)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及性质),因领导阶级不同,又分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者的分水岭1919 年的五四运动。 2、基本线索: 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840-1901):包括四次战争及五个不平等条约。 ②中国各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③图示 旧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840 1842 1851 1856 1858 1860 1864 1894 1895 1900 1901 1911 1919 侵略战争鸦片第二次甲午八国联 战争鸦片战争战争军侵华 不平等条约《南京》《天津》《北京》《马关》《辛丑》 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919 1921 1924 1927 1931 1934 1936 1937 1945 1946 1948 1949 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五四中共成立第一次南昌红军七七日本三大 运动(一大)国共合作起义九一八长征事变投降战役 【专题总结】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简表(1) 名称时间发动者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国、法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英美俄日法 德意奥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境地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年日本 2、强签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高一历史知识点复习

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解读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 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和最后一次自发而单纯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 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③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既是此前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 果,也是迈进民主革命新阶段的第一步。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同时 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 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 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④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促进人类和平。 ②中关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 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②罗马法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 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①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②德国、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式,但国家的真正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 ③法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由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同样强大,同 样不肯妥协,导致国家政体频繁变更,社会长期动荡。 ④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三权分立制度开创了世界的先河,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8)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起 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①美苏争霸造成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明显由两极化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③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向明显增强,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考复习:高中历史必看标志性事件总结_0

2016高考复习:高中历史必看标志性事件 总结 高中历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怎样快速有效地记住高中历史书中的事件呢?不妨以各阶段历史标志性的事件为节点,上下串联,延伸记忆。以下是高中历史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汇编。 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 (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①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 (前770年前476年)②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 (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5、辽宋夏金元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 ___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 ___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___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 ___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 ___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 ___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 ___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臵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 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①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 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④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 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6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 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 了巨大的贡献。 三、哲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②东汉家王充的《论衡》对神学开展了深刻的批判。 2、王充及其《论衡》:①东汉前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 思想家王充。②王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书中。③王充反 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四、宗教: 1、佛教的传入: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②汉明帝 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 五、史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 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六文学:赋是兴起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新型的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笔法铺张,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上林赋》及班固的《两都赋》;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 主要形式,《十五从军征》等是乐府诗的名篇。 七、艺术:秦始皇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珍品;成都说唱俑、洛阳 杂技俑;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 帛画的稀世之宝。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原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流频繁。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进一步开发:A水稻产量提高,圩(wei)田普遍,适于种 高产水稻;B烧山、围湖造田—破坏生态;C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D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水利发展和农具改进:A隋大运河;B唐水利专职官员;大兴水利;C筒车,曲辕犁。 3、农产品商品化: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唐中期开征茶税。 1、产地分布广:A丝麻织品—全国;B瓷窑—中原、江南;C冶铁—100多处。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有“海上霸王”之称;;唐初仅在洪州一地就造海船五百艘。 3、分工细,品种多,产品新:唐三彩—彩瓷;青瓷—越窑秘色瓷,白瓷—邢窑。 4、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冶金—切削抛光焊接;造船—推进器;丝织—波斯织法。 三、商业的繁荣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

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二)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 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法国大革命 背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法国政体的演变 3.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1875年) 建立途径:议会斗争和立法 最终确立: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内容: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 议会 4.1875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从法律上使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最终确立; 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法国的《人权宣言》 1.背景 法国大革命前,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因财政困 难而迫使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成为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资产阶级改三级会议为制宪议会,1789年制宪议会颁布了著名 的《人权宣言》。 2.意义

①《人权宣言》阐明了人权、民主、平等和法治的观念,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特色。 ②推动了欧美许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和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背景: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 1864-1870年,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民族统一 结果: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确立标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宪法规定: 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规定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首相对皇帝负责; 特点: 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皇帝和首相拥有特殊的权力,立法机构权力有限。 评价: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2020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综(历史)知识点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1945年8月15日本天皇裕仁向盟国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3、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理解: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