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的原因

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的原因

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的原因
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的原因

最近美国一份封藏60多年的最高机密档案不慎流出,揭露了二次大战期间盟军之所以能够破解轴心国密码,如德国的Enigma、日本的「紫」密码,藉以扭转战局的真实内幕。根据档案内容,事实上盟军当年根本没有能够破解轴心国密码,盟军之所以能够料敌机先,完全是另有原因。

以前已经有研究二战的历史学者怀疑,怎么二战的历史发展那么凑巧,开战3年的德国和开战半年的日本,在欧洲、非洲、及太平洋上,都几乎是同时尝到了关键性的败绩,而这个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却偏偏都发生在1942年夏季之后。这份最高机密档案揭开了这个令人百思不解的谜底。

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转折点事实是发生在1942年4月21日下午六时三十八分,一架前所未见的奇型战机突然出现在位于南太平洋的美国第17特遣舰队上空,以垂直的方式降落在护卫航空母舰「长岛」号(USS Long Island, CGV-1/ACV-1/CEV-1)上。由于天气状况不佳,且时近黄昏,舰队大部分都没有目击该机降落。「长岛」号在当夜带着两艘驱逐舰脱离舰队,航向美国西海岸外海域,以至于没有参加珊瑚海海战。这个事件的重要性是当时在「长岛」号上的官兵没有想到过的。就在两个星期以后,美国第17特遣舰队剩下的两艘航空母舰「雷克星顿」号及「约克镇」号上经验不足、飞行时数平均仅350小时的飞行员跟号称世界上最精锐、平均飞行时数达700小时以上的日本海航打了个平手,虽然损失了「雷克星顿」号,却击沈了「祥凤」,大破「翔鹤」,更让「瑞鹤」上的飞行队损失惨重。不但阻止了日军进击摩勒斯比港的计划,更让这两艘日本最新的主力航舰无法参加后来的中途岛之战。

中途岛之战就更不用说了,人人已经耳熟能详。劣势的美军舰队伏击没有戒心的日本舰队,把从珍珠港以来所向无敌的四艘日本航空母舰送进了海底,而这些都被归功于密码破解人员的功劳。可是,密电只会通报目标的情资或行动的开始,可不会通报详尽的计划,那么美国舰队如何能够准确地掌握日本舰队的位置,并且在关键的一刻发动了致命的攻击?有的战史学者把这个功劳归诸于在珍珠港的美国海军战斗情报室主任乔瑟夫'罗彻佛特少校(CommanderJoseph Rochefort)奇迹般的预测能力(按,他也预测了日本舰队对摩勒斯比港的进击!)事实上,这还是跟南太平洋上的那个事件有关,罗彻佛特少校不过是为了掩盖这个秘密所散布的烟幕之一罢了。如果说真有破解密码的能力,或者预测能力,那么在1943年后,美国海军兵力大规模成长,对日本舰队有压倒性的优势,为何却一直无法早早摧毁日本舰队,而要拖到1944年底?这是无法用破解密码来解释的。

这个事件不但影响了太平洋战局,更影响到了遥远的非洲战场。

1942年夏季,隆美尔指挥下的德国非洲军大举反攻,6月21日,托布鲁克陷落,英国第8军团节节败退,退守埃及边界,士气颓萎。势如破竹的非洲军距离亚历山大城最近的时候只有113公里,征服埃及、拿下阿拉伯半岛的油田似乎有如探囊取物。可是,就在几个月之间,蒙哥马利扭转了情势,英第8军团击退了非洲军的猛烈攻击,转为反攻,终于在1943年春季配合美军的登陆,在突尼西亚全歼了非洲军。英国一向不以陆战见长,陆军将领一直乏善可陈,现在有了个打败了天才隆美尔的蒙哥马利,自然要大捧特捧。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蒙哥马利后来不论是在意大利战场还是西欧战场,表现一直平庸无奇,行事温温吞吞,耗用大量物资而无寸进,反而影响了其它较为积极进取的将领如巴顿等人的战果。而他在1944年主导的「市场花园」作战,有如小孩玩大车,终以失败收场。像他这样前后表现差异这么大,实在很难相信他竟然有能力可以打败隆美尔。现在,这份最高机密档案总算提供

了一个答案,原来英军在非洲战场能够转败为胜,还是跟「长岛」号的这个事件有关!

这个事件影响无远弗届,除了非洲战事外,也对欧陆上的决战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德军自从在1941年6月发动「红胡作战」以来,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每次都俘虏数十万苏联官兵。虽然对莫斯科的攻击由于天候关系而失败,但是年春季解冻后卷土重来,1942年5月一个月之中在哈尔可夫摧毁了西南方面军的夏季攻势,俘虏了超过20万苏联官兵,转而向高加索方面大步前进,斯大林格勒的陷落指日可待。斯大林格勒对苏联精神士气的重要性远超过其实际上的战略或战术价值,它一旦陷落,不仅仅是斯大林脸上无光而已,更可能影响到斯大林的独裁统治威权,高加索一带信奉回教的少数民族可能会揭竿而起宣告独立,与德军里应外合,取得对高加索油田的控制。这么一来,不管在乌拉山的工厂能够生产出多少坦克大炮,终将因为缺乏燃料而动弹不得(按,苏联西伯利亚油田是在二战之后才发现开发的),苏联的崩溃将无可避免。苏联一旦崩溃,控制着欧非大陆工业、人口、及天然资源的德国将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三帝国,不但英国陷落终无法避免,就连远隔重洋的美国恐怕也仅能自保而已。

但是,势如破竹的德国第6军团却在秋季攻击斯大林格勒时遭到挫败,不但无法攻占全城,更被苏联红军包围切断,终于在1943年2月全军覆没,斯大林格勒成为东线的转折点。战史学家一般都认为这是苏联名将朱可夫的得意之作,但他们都不晓得,这还是跟「长岛号事件」有关!事实上,如果朱可夫真有这么厉害,那为什么与反攻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作战」同时发动的「火星作战」却一败涂地?(按,苏联官方一向刻意不提「火星作战」,好像它根本就不存在一样,但战史学家David M. Glantz 深入挖掘前苏联及德国资料,终于揭露了真相。参见:https://www.doczj.com/doc/593412077.html,/exec/obidos/tg/detail/-/070060944X/Zhukov's,Greatest Defeat: The Red Army's Epic Disaster in OperationMars, 1942,其中有非常详尽的记述。)而他后来在1943年及44年对已经显现疲态的德军都再也无法创下像斯大林格勒一样的战果.很明显的,对上面这些二战关键转折点的解

释都只不过是烟幕而已,这些解释与后来历史事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但是60多年来,一直没有更好的解释,就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者也只能接受这种虽不满意但无法反驳的说法,其心情之无奈,可想而知。

现在,「长岛号事件」最高机密档案的流出,终于解答了这60多年来的诸多谜团,也证实了一直原本属于科幻小说范畴的理论:时光旅行是可能的!

原来,降落在「长岛」号上的是一架超时代的战机,战机的驾驶员是来自未来的人!他对历史的知识改变了太平洋、非洲、以及欧陆东线的战局。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当然是美国海军,也才能以少胜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而美国顾念与英国同盟关系,同时不愿阿拉伯油田落入德国之手,所以将部分数据以截获德军情报的方式透露给英国知晓,才造成了蒙哥马利在艾尔阿拉敏的「大捷」。对于苏联,美国当然更不会开诚布公,仅仅透露了高加索方向的情报,这很清楚地解释了朱可夫的「天王星作战」为何会大胜而同时的「火星作战」为何会大败。当然了,对未来历史知识的应用只能有少数几次,因为一旦利用了这些知识而行动,也意味着改变了历史,原来所知的「未来历史」也就不再有用了。这很大一部份解释了为什么盟军关键性的大胜利都是发生在1942年中至1943年年初,因为,1943年后的历史已经被改变了!

当然,从未来而来的战机与飞行员的影响不只是在战争的发展方面,也在科技方面有莫大的影响。根据「长岛号事件」最高机密档案,飞机后来被装箱运到内华达州新郎湖的秘密基地研究,此地即是后来被误传为研究外星飞碟的「51区」,其实是研究未来技术而非外星人的地方。从档案中看来,美国雷达及电子科技在二战之后的大幅进步与「长岛号事件」还是息息相关的,应该是利用了该架飞机上的技术。

51区2000年4月2日IKONOS卫星照片:https://www.doczj.com/doc/593412077.html,/irp/overhead/a51-980315-1_3m.jpg

该名飞行员的姓名及下落在档案中并未透露,可想而知的是他一定受到严密的保护和控制。遗憾的是,档案也未透露「长岛号」及两艘驱逐舰上官兵的下落。根据美国海军资料,长岛号是1940年1月下水,1941年6月编入海军的新锐护航航空母舰,可是在1942年至43年中美国海军最缺乏航空母舰的期间,它却是在美国西海岸外担任飞行员训练舰的任务!当时还有更老旧的航舰可以执行训练任务,偏偏为什么要派它?这不是浪费资源吗?当年应该也有人会怀疑,不过在战时一切都是机密的情况下,恐怕也不会公开。事实上,「长岛号事件」正好做了很好的解释──它在美国西海岸外盘桓许久,除了测试这架未来战机外,也正在对船员们做处理。

这些船员是被消除了记忆呢?还是被装了麻袋呢?没有人知道。不过,为了保护这么重大的秘密,想必美国政府领导阶层会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可以断定,即使是最极端的办法,他们可能也不会避忌的。例如,美国海军公开数据记载,「长岛」号是在1942年5月10日离开美国东岸港口,在1942年6月5日抵达旧金山。根据「长岛号事件」档案,上面的日期其实是修改过的,「长岛」号事实上在3月11日就已经离开东岸,通过巴拿马运河后就直驶南太平洋,加入第17特遣舰队。在上述事件发生后,它在美国西海岸与夏威夷之间又晃荡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补给用尽后,不得不进入旧金山补充燃料食物,却又是这么凑巧,正好在美国舰队在中途岛击沈4艘日本航空母舰后的第二天!其实,日本航舰部队在出航后不久就被那架未来战机缀上了,它每天从「长岛」号上起飞,在同温层超高空跟踪日本舰只,每个小时把日本舰队的位置直报到珍珠港舰队司令部。美军对日本航舰的位置其实了如指掌,每日从中途岛派出巡逻机群搜索日本舰队不过是掩护这个机密用的障眼法罢了。回到数据记载不实的问题,如果美国海军连这种公开的日期都敢修改,那这些船员的命运可能是我们不能也不敢去想象的!

由于「长岛号事件」的档案内容过多,又牵扯到许多专业军用术语,在此无法详列。但是,俗话说得好:「一图值千言」,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整个事件最好的证据,任何人看了后都不能否认:二次大战的真正转折点确确实实地发生在「长岛」号之上!千真万确,无可置疑!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摘要】 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同属封建专制国家,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两国处于相似的基础上或起点上,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一个是国力全面上升,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个却是国力停滞不前,依然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本文分析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改革过程中的差异,对其成败原因做了探究。 【关键词】 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改革;成败原因 19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化浪潮正席卷世界各地,而中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两半社会时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后,腐朽的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统治阶级内部兴起了一股“洋务”思潮,于是一场仿制求强的洋务运动开始了。此时此刻的日本,也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统治者公然说:“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这就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形态。1853年,美国大炮轰开了闭关已久的日本国门,日本民族独立也受到威胁,有继中国而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明治政府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了“明治维新”。到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基本完成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在经济结构上,虽然保留了许多封建关系,但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近代科技文明体系。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却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且还受到一衣带水的日本的侵略和压迫。中日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同一状况起步,却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其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对中日两国改革道路上的异同点兹略加以比较,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中日两国的改革背景的差异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18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如,当时在制丝、纺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1.日本地小资源少人多经常地震。关东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占领中国后可往中国移民。 2.日本自古就有占有大陆,称霸世界的野心。比如明朝时候的侵朝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 战争。 3.因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政府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这样 结果只能选择战争。 4.日本国内少壮派军人纳粹思想严重。自行其是,擅自发动918事变。 5.30年代中国相对稳定,虽有国共相争。但因为底子薄,经济发展较快。日本国内却经济危机停滞不前。日本当权者坐不住了,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就没机 会了于是发动战争。 问题的提出 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笔者常常会被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大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种种因素,以致我们常常不知如何才能简明扼要地加以回答。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 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 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 2.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 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 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二、明治维新制度移植成功的原因 (一)审慎的选择所移植的制度 前已提及,后发国家在进行制度移植时要尽量选择与自身 基本制度相容的制度。一个国家基本制度的形成取决于其初始 的地理情况即生产的原始条件,是自然形成的,并非是有意识 活动的结果。在西欧和北美地区,由于气候比较湿润,土地肥 沃,个人或家庭可以不需要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合作就可以独立 使用生产要素,并有效组织生产独立支配所获取的成果,这就 使得在这些区域形成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联邦政治结构制 度、自主意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制度、个人价值高于社会 公共价值。而在亚细亚、俄罗斯和拉美地区,由于人们进行生产 的原始物质技术环境比较恶劣,所以人们在进行原始的耕作时 必须要联合起来发展灌溉系统等公共设施,这就使得在这些地 区发展出了体现中央权力的分配主义经济制度,公有意识占统 治地位、集体和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5] 日本处于亚细亚的边缘,国土面积狭小,人们在进行原始 耕作时面临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其基本制度具有典型的集体 主义制度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它在进行政治体制的移植时不能 采用英美的模式。日本政府在1871 年派出的全面考察西方世 界的岩仓使节团在对欧美各国的宪法作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并加以比较后,得出了尽管英、法、美在当时最为繁盛,但其政 治体制不适合日本国情的结论。大久保说:“民主政治……实乃 至合天理……但不适合于习惯旧习、盲崇宿弊之国民”。在日 本,不仅不能实行民主共和政治,也“不能简单地模仿欧洲各国 的军民共治之制,当按照我国皇统一系的典例和人民的开化程 度,斟酌其得失利弊,制订法宪典章”。宪法应“上定军权、下制 民权,使人君安于万世不朽之天位,使生民保有自然固有之天 爵”。重点研究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认为,德国的情况和日 本的国情极为相似,其统治经验和专制主义制度尤为值得日本 效仿。木户明确地表示,“尤当取者,以普国为最”,而“建国之大 法,唯在专制”。维新者决心在日本建立集权主义政体,实行专制 主义的统治。而且后来的情况也表明,日本的制宪工作和国家专 制主义官僚体制的建立正是沿着普鲁士的道路进行的。[6]日本 选择的普鲁士道路无疑是符合日本的基本制度的,这样引进制 度与原有制度间较小的紧张程度促进了日本制度移植的成功(二)江户经济和明治经济在制度框架上存在连续性 明治政府除了引进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外,最为重要 的是还引进了西方包括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制度等的经济制 度。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日本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国内 场和商品经济,而且有了一定的货币金融制度基础,具有公司 功能的原始形态的共同企业也已经出现了。正是由于这些制度 基础的存在,日本的制度移植才能够顺利进行,并产生了有效 率的新制度。 1.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形成。日本是一个从东北到西南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1898年戊戌变法复习学案答案版(性质: ) 选修一归纳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注意史论结合) ①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②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上: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④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选修一归纳综合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解析:此题重在考察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第一问康有为的主要观点,要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稍加概括就可。第二问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在改革这一方面的比较,无外乎背景,目的,性质,方式,内容,结果,影响,评价等。只要找到这些比较项,就能顺利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日本侵华战争根源之浅析

我相信世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支配,人们常说的突然事件,其实也是有其因果支配,只是来得突然,未有心理及时间上的准备罢了。中日之间的战争既在日人的掌控之中,也出乎国人的意料之外。中国史学界一直把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认定为日人侵华的全面开始,所以民间上到八十岁的长者,下到两三岁学语顽童,都知道八年抗战。但日人学界却有中日十五年战争之说,从时间的差距中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日本人为何要侵华?其实日本人这一阴谋已酝酿百年之久,非一朝一夕之功。先取高丽,琉球、再图支那,是日人几百年来的既定国策。他们用几百年的时间去策划实施,并且一步一步去实现个人认为,日人侵华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要因数。 日本方面 必然性 1、自然环境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却被日本统治者作为主导性的伦理传统继承下来,用以向国民进行灌输,甚至将武士道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的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另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日本的天皇与中国的皇帝也完全不同。幕府时代的天皇只是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在将军手中。而倒幕派恰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天皇的名义动员和团结各种反对势力,井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推行改革。在中国,皇帝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的,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在中国不存在可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他权威。中国皇帝不仅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而且还有君权神投的光环,其统治地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戊戌变法时期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又是一个冥顽不化、凶狠异常的专制主义者,中国维新派比日本革新势力面临的阻力要大的多。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也起到一定作用。科举制不计门第,可以把各地区、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引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来.这就不断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也不断调整着官僚队伍,使其增强活力。而日本的将军、大名、武士都是世袭的。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根本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成为反幕府的中坚力量。 除以上所述内部原因外,中日两固当时所处的外部历史条件也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两国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都已签订了内容相似的不平等条约,都有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但是,中国市场、资源的吸引力远非日本能够相比。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争夺,以及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大大牵制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势力。尤其是英国,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中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又同清政府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样才把打开日本大门的机会“让”给了美国。这种状态在客观上减轻了列强对日本的懂略和干涉.给了日本一个极其必要的喘息机舍,使它得以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如果把辛亥革命和倒幕运动相比较的话,两者在推翻旧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所面临的敌人却有所不同。日本的倒幕派只面对幕府一个对手,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了清政府一个敌人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干涉。 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摘要】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个四面临海的岛国,却是近现代史上侵略中 国和亚洲最残暴的国家。本文以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为目的,立足史实,以史为证,重点探讨日本1931年到1945年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根本原因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征服满蒙作为日本的既定国策是历史原因,加上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的国际环境,直接原因是日本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现实原因是日本面积狭小,国内资源匮乏,军国主义思想、岛国情结是其思想根源,有利时机是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无暇顾及。 【关键词】侵华战争经济危机绥靖主义军国主义 【目录】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原因: 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三)客观原因: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 (四)直接原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五)现实原因: 日本国内资源匮乏 (六)思想原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 (七)有利时机: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史、日本侵华史研究也因多方面条件逐渐成熟而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与诸多学术领域一样,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明显深化了与港台学者和国外学者的交流。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告诫中国:腐败与落后必然挨打,告诫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研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追求正义、保障和平,更深刻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为今后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扶植汉奸傀儡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在占领区实行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制造平顶山惨案等;日军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造成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就日本“明治维新” 分析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系别:土木工程系 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2010140601 姓名:刘亚楠 学号:105140640035 指导老师:齐琳娜 日期:2011年6月14日

就日本“明治维新”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撞开了闭关自守的日本大门,让日本人领教了西方列强的厉害。自此,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局势动荡,而两国也因此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并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现状。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甚至让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国的“撮尔小国”——日本,以一场“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屈辱的深渊!其中的反差之大,发人深省。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 正文: 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中日两国在被列强以武力打开大门后,都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正如左宗棠所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剖析历史,就日本明治维新来分析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下: 1、从两次运动历史背景及目的比较,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同中国都是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又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主权,被西方列强视为不可救药的“劣等民族”!

日本侵略中国之原因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分析 近两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建党9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普及历史知识、深化民族记忆的良好契机。电视作为集公共性、传播性、针对性、亲民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媒介,在众多宣传主流价值的媒介形态中脱颖而出,其中掀起的一股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播出热潮,尤为引人关注。 日本国土面积仅有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大小。但令人费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近代却连年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血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华、地理等种种因素,而我们的理解常常只是片面的。 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日本方面的因素以及中国方面的因素。 [1]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一、日本方面 1、自然环境 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悉的名词,但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

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措施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措施?明治维新是明治天皇迁都东京之后,对国内的大部分问题进行资本主义革新的手段,那么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针对性地解决当时社会上的问题呢? 在国家的政体方面,明治天皇决定模仿西方采用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并且还把当时的日本领土总共分成了三府七十二县,采用中央集权制的方式来统一权力。原先日本的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在明治维新的时候被明治天皇改成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虽然四个阶层已经允许进行交往,但是四个阶层之间还是存在着等级之分。之后明治天皇更是发布了《废刀令》和《户籍法》,这也是武士阶层开始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开始用太阳历来计日。明治天皇还引进了许多西方最为先进的近代工业技术,并且还专门设立了工部省这个部门来管理工商业,统一了货币,建立日本银行,这些手段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贸易。 在教育方面,明治天皇设立了许许多多的大学、中学、小学,确保日本的三府七十二县所有孩童都能够接受到教育,在教科书里大量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为日本的后代们灌输忠君爱国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军事方面和司法方面,明治天皇都模仿西方先进国家的标准进行改革。在交通上更是新建了无数新式的铁路与公路。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明治维新是日本在完成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改革之后进行的相应的社会改革。那么在倒幕运动之后,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还是能够被概括为四个。 首先便是作为封建社会代表的幕府派实在是不得人心,并且做出了许多闭关锁国的事情,还和欧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种种原因集结在一起便使得倒幕派的力量十分壮大。再加上日本在幕府年代,其领土是以藩国为单位被分割的,各藩国之间有着绝对的自治权,只是在名义上奉天皇为主罢了,这和我国周朝时候的情形相似,只不过日本藩国的领土面积比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 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学案) 华师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及西方列强的入侵;理解倒幕运动的作用;记住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认识①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改革必须建立在政权巩固的基础之上,推翻幕府统治是明治维新的必然前提。③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可适当联系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措施影响。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 【教学方法】 导读式自主互助型学习 【教具学具】 1、学案中的图片及阅读材料 2、按教材顺序充分利用其相关图片、引文、表格 【新课导入】 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是一个善于向外国学习的民族,回忆: 1、日本社会学习外国先进制度并实现其第一次转折是? (大化改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学习隋唐) 2、1192年,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封建统治日本长达600多年,终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日本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的这一年,所以叫“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第二次转折,由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导学过程】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自学阅读教材第153-154页回答:(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下面问题。) (1)

(2)看下图:幕府为何成为了众矢之的?(提示学生结合154页楷体字从当时的各个阶级阶级阶层:农民、资产阶级、大名、武士等的处境和与幕府的矛盾上思考) 2、结合小组回答,老师概述: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策。政府曾经明确指示,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请示,可以随意击沉一切有登陆日本企图的外国船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想一想,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同学回答:鸦片战 德 川 幕 府 的 统 治 社 会 剧 变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37.7.7-1938.10广州武汉失守。以军事进攻为主,日军占领平、津之后,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集中约二百万军队的兵力,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三路进兵,妄图在三个月之内以武力灭亡全中国。(图:抗战前夕1937) 二、第二阶段: 1938.10-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日本帝国主义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侵略战争之后,速战速决"以武力占领全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了。于是了改变战略方针,停止了向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实施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将其军事打击的重点转移到解放区战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的"扫荡"以确保其占领区。 日本内阁38年11月.30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了"调整日华新关系的方针",大本营颁发了《大陆命令第241号》。在对中国政、军两个方面作出新的方针与

决定。 政治:提出所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其核心内容是"日、满、华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的三项原则。 军事:决定了"确保占领地区,促使安定,以坚强的长期围攻的阵势,努力扑灭抗日的残余势力"的方针。 12月22日,近卫第三次发表声明(1.16,11.3)提出要求中国政府投降的"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响应,公开叛国投敌。(图:南京伪政府成立仪式;图:汪精卫夫妇的石像)

三、第三阶段: 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底战争相持阶段的中期。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12月9日国民党对日正式宣战。于是,中日战争进行四年以后,具有讽刺意味地终于正式进入战争状态。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日本加紧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和对沦陷区的掠夺。(图:日本侵占区1937至1943) 四、第四阶段: 1944年初到1945年8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和最后战略退却阶段。 日军大本营1944年1月24日发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命令,因为:打通华北到武汉地区的联络路线,便于华北、华中兵力的机动,防止美空军利用桂林,柳州基地攻击日本本土,决定打通从北平到广州和南宁的交通线,因此发动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 为实施此次作战,日在国内再次动员,编成14个步兵旅团7个相当于步兵连队的野战补充队,补充侵华派遣军,从东北抽调第27师团进入华北归12军指挥,此外还抽调部分空、炮、工、通讯兵、铁道等特种部队参战。为掩盖此次作战的企图和目的,日进行了各种伪装,扬言要在中国训练后调往南洋作战。在作好充分准备后4月下旬。首先开始了打通平汉路的作战。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原因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曾长期不断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当然有一系列的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 归根结底,经济问题是日本侵华的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决定其必然对外侵略扩张 首先,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是日本对外特别具有侵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封建制度残余,它在经济领域遗留了大量封建因素。如:日本的财阀组织,象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这些组织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形成的,而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特殊形式的“家族康采恩”,其组织内部维持着森严的宗法式家族统治;在日本的工矿企业中,封建式的剥削方式,象师徒制度、包身工制度、罚款、减薪、减食等盛行;特别突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因为明治政府在农村中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立土地所有权,即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这就使在明治维新以前已拥有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支配权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了土地的合法所有者,而占全国农户1/3的贫困农民则因丧失份地而成为佃农,出现了作为天皇专制政权在农村支柱的新的地主阶级。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是由国家统一征收地税,并按地价计征,用货币交纳,地租一律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所以,地税改革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掠夺。由于高额地租和商人高利贷剥削,再加之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进一步扩大了佃农的队伍。然而,农村中个体农民的破产和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因为高额地租比经营农场更有利可图,因此,占有了破产农民土地的大部分地主和商人高利贷者,并不去雇佣农业工人经营资本主义大农场,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佃给破产农民,从中取得高额地租。明治维新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的特征仍十分明显。193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日本内地人口当中,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得多。农家的户数为五百六十万户,这个数目自明治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而且占国土的大半和总人口半数的农民在生活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与工业的进步相比,农业之所以停滞,是因为农业的基本生产关系没有现代化,半封建的地主制度仍然牢固地存在着。在五百六十万户的农家当中,自耕农占百分之三十二,佃农占百分之四十二,可见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还被束缚在地主佃农关系之中”。“农村的生产关系基本上是地主佃农关系,农业生产停滞,大部分农民处于极度贫穷状态。” 上述情况导致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畸形,即资本主义大工业同封建落后的农业并存。在这种经济结构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农业、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它是把从半封建的农业中所产生的廉价劳动力作为同外国工业竞争的主要武器。由于产业后备军的大量存在,更造成了恶劣的劳动条件和低工资制,使工人处于连劳动力再生产也很难实现的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中;同时,由于寄生地主的大量存在,农业经营恶化,广大农民也处于贫困的境地。因此,经济结构畸形性的后果:一是国内市场发展极不充分,资本主义一开始就缺乏稳定的国内市场,其经济的循环进程非借助于世界经济是无法实现的;二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面对这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日本只能向外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以获得海外销售市场,同时转移国内矛盾。然而,当日本经济兴起时,世界版图已被其它资本主义列强作为势力范围瓜分完毕,这样,日本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向外扩张经济势力,就只好依靠“军事力量上的垄断权”〔2〕,用超经济的手段,通过对外发动战争的途径达到其目的。如,甲午战争前夕,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难以得到自由的和全面的发展;还由于各工业部门之间的不均衡和发展步调的不一致,使日本资本主义在1890年陷入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之中。此时,日本急欲向外寻找市场,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向海外扩张的热潮,盛极一时”。这样,“为了消除1890年以来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日本经济矛盾的深刻化而提出向海外扩张的要求,形成了1894年推动天皇制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上的主要因素。” 其次,日本经济的后进性,也决定了它对外具有极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缺乏象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种长期、稳定的工业技术发展过程,因而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很落后。不论在资本力量或技术水平方面,它都不具备同欧美资本主义进行对等竞争的能力。这决定它只有避开自由竞争,“依靠军事上、政治上的独占来强烈地寻求足以弥补这种缺陷的市场,即殖民地。” 另外,日本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所以,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资本、原料等方面对外都有极大依赖性。如,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就明显地表现了其经济后进性的特点。它除了向美国输出本国的生丝和向东南亚地区输出加工的棉纺制品外,就是以政治军事为后盾,把大量的棉制品和重工业品输出到中国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从那里输入国内所缺乏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显然,日本要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仅靠本国的实力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借助世界经济的力量,而这种借助,对于日本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军事力量进行经济扩张。

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

学科代码: 学号:毕业论文 题目: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以教育为例 系别: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姓名: 完成时间:

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 ——以教育为例 摘要: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探讨其成功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国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学制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明治维新。自此,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并且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林。对此,英国史学家威尔斯发出感叹并写道:“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却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它们的文化和组织机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全部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当年那样阔步前进。”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新的领导者们,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基本措施 (一)“文明开化”的教育政策 明治维新时从1868年到1877年大约十年内,自上而下地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废除封建武士等级特权、废除贱民称号、建立近代义务兵役制,改革地税、创办国营资本主义企业和奖励私人兴办企业,以及改革历法变太阴历为太阳历等等。这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体现了明治政府的三大政策,即:政治上的“富国强兵”,经济上的“殖产兴业”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上的“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中,文明开化是关键,是基础。 所谓文明开化,就狭义来说,主要是指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和普及。当时明治政府提出的文教政策有三条方针,即:(一)普及初等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准;(二)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方针,少而精地创办高等教育机关,以培养工业化的指导者一类高科技人材;(三)通过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迅速消化、掌握从欧美先进国家摄取来的科学技术成果。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是出人材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总工程枢纽。 明治维新时,日本的教育,抓近代教育改革,很有些特色。首先就是,抓得快、抓得早、气魄大,教育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头。明治维新后新政府诞生不久,明治三年二月,教育改革问题便提上日程,第一次制定了《大中小学规则》。明治三年在福山藩公布了制定学校的规则,7岁入学学习“普通学”。另外在岩国

日本侵华战争

课件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进入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手指ppt)的学习。又我们班主讲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我们可以看一下(手指ppt),本章共有五节,可以说在整本书中,抗日战争这章是最多的,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然了,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本章大致的框架。 本章共分为五节,分别是(看ppt)。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我觉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他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第二就是要把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建立的作用及意义。第三要掌握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及对他的评价。第四要掌握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的抗战路线,纲领,以及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同时也要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敌后战场他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要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经验,以及我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意义及作用。这就是这一章的基本框架。

当然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重难点的学习。下面我们班给大家讲解第一章——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我们先看一下日本侵华的历史原因。(手指ppt)可以说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是由来已久的。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早在1876年就侵略过台湾,1894年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日本驻台总督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并负责指挥驻台的日本军队。总督府主要官员都有日本人担任。他们制定了一整套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因之,便有了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至清,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大权。日本人还在台湾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攫取台湾的资源和财富。他们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成为日本的稻米供应地。殖民当局还竭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开展“皇民化”运动。 此后,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在1927年的6月至7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