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博物馆介绍

山西博物馆介绍

山西博物馆介绍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赵友亭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全国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丰厚的人文景观确立了其在我国的独特地位。面对着凝重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深厚的建筑文化背景,作为文物的载体、文明殿堂的山西博物馆,以明敞的空间建立其必要的物理功能,以简练的建筑语汇展示了著名文物大省的风采,反映了华夏文明发源地特色,传承与光大了山西传统建筑文化,升华了山西现代城市品质。

山西博物馆的设计思想根植于山西,以山西文化为背景和给养,在深刻剖析山西古建筑内在生命力的基础上,找出传统建筑深层内涵的延续本质,从而激发出创作灵感,巧妙地捕捉到了“如斗似鼎”这一灵光闪现为突破点,反复推敲,逐渐成型,并兼容了多种文化内涵,以单纯简炼的体形,凝重浑厚的风格,较高层次地达到了这一标志性建筑的外观审美要求。简洁而不失意象丰富,单纯而独具有个性魅力,凝重飘逸而不厚重沉闷。并能使人们从这似曾相识的体形中既可以感悟到“斗”所代表丰收喜悦、纳财聚宝的象征意义,也可以体会到“鼎”所追求的四方安定、太平盛世、吉祥如意的

美好期盼;从而巧妙地使这两个古老的形体赋予了现代的生命。并以“借——龙图之气,法——古建之道,隐——斗鼎之形,见——青铜之色,融——生态之绿,创——时代之筑”的设计理念,总体呈现———殿堂之壮美、圣坛之神怡,以“如斗似鼎、如山似阙”、“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建筑形态,贴切把握了山西历史文脉,集中体现了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标志性。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持续发展与人文主义已成为不变的主体,设计者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滨河周围环境以及博物馆所处的场所特性,融合和利用汾河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景观,塑造出绿色与生态、人本与文脉、传统与时代共融的空间氛围。

山西博物馆位于美丽的汾河公园的西侧,是公园景色的延伸与拓展,站在汾河河畔就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全貌,因而其外环境就成为整个滨河景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构图形式——中轴对称,主轴线前为东礼仪广场,中为主体建筑,后为西端主题广场。次轴线则由北边景观广场、主馆、南端休憩广场连贯而成。站在汾河东岸,目光掠过广阔的河面、颐人的绿地及滨河西路就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全貌,空间层层递进,轴线清晰,使人

感受到的美不仅是感性的,更有古典美学的理性美。从滨河西路进入东广场,以入口为起点,水池、柱列、草坪、跌水直至主馆一起形成一个强烈的轴心序列,因而确立了其在整个博物馆外环境的核心地位。在设计中,东广场作为进入博物馆空间序列的起点,其空间进程被设计成为阅读三晋五千年文明的过程。参观者步入广场沿中轴方向下沉式广场中平静的水面下,可见隐含着、隽刻着九龙的九个石台——九宫格,广场夏季可作旱地喷泉或一池静水,冬季为整洁的场所;广场两侧两排共十二根龙形灯柱,以钢化玻璃构成在近人高的外挂,反映三晋文化的石浮雕及云文图案,十二棵柱代表十二干枝,并面向广场的一册侧,结合灯光设十二属相的玻璃浮雕图像,这使参观者一进入广场就深深地被历史氛围所感染;铺地、水面、小品穿插组合,既强化了空间文化氛围,又增强了环境的整体性,突出了空间的序列感、纵伸感,营造出可读、可感、可戏、可亲的颐人环境。

沿着平静的水面穿过广场,拾级而上,有渊远流长喻意的两侧跌水将空间序列向大平台延伸。走过宽阔的大平台进入主馆之内就达到了序列的高潮。沿中轴线穿过主馆达到西广场,视线所及处大台阶、水池、方格绿化继续强调的东西轴线使序列空间得到了延伸,西广场空间丰富,形态多样,层次鲜明,沿台阶向下走,半圆形的巨大水池中静伏着七只铁牛,大尺度的红沙岩浮雕墙成为水池的底景,大型浮雕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