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题库及答案

比较文学题库及答案

比较文学题库及答案
比较文学题库及答案

比较文学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科。

2、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

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

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3、套话: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

如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禁果”、“方舟”,中国文学中的“江郎才尽”、“穷而后工”等等。

套语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根源,套语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它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渊源学: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

语言、风格以及艺术技巧等因素来源。

5、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

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6、主题学:主题学主要指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等跨民族跨国界的流传

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进而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7、主题:一般来讲,比较文学中的主题不同于一般文学理论中的主题,在比较文学中往

往把主题看成是抽象的,比尔兹利认为,主题是指“被一个抽象的名词或短语命名的东西”,诸如“战争的无益、欢乐的无常、英雄主义、丧失人性的野蛮”等等。尤金H福尔克说:“主题可以指从诸如表现人物心态、感情、姿态的行为和言辞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

分的特别结构中出现的观点,作品的这种成分,称之为母题;而以抽象的途径从母题中产生的观点,则可称之为主题。”

8、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比较学者的创造,作为一种研究类型首先是在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言中提出的,他

们将“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称为“阐发研究”。因此,阐发研究就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

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9、媒介学: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

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

10、情境:情境就是作品中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人生境遇,在

这种境遇之中蕴含着一定的戏剧性冲突因素和审美规律。如三角恋爱关系、仇家子女相恋等就是典型的情境。

11、意象研究:意象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

象的研究。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2、题材: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掌握大量

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一定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弗伦泽尔认为,题材就

是“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故事中的报导,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宗教的动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13、比较诗学: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14、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

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15、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

16、母题:所谓母题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空、山岳、江湖、光明、黑暗等等。母题经过作品的有机组合,便能提升为一定的主题,一部作品可以分列成多个母题。

17、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指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同时,平行研究还强调文学与其他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等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研究。

二、简述题

1、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文化、跨语际、跨学科的研究展现出总体文学的态势,对其特征可以归纳出很多种,如“比较性”、“宏观性”、“连续性”、“语际性”、“科际性”、“交叉性”、“边缘性”、“跨越性”、“综合性”、“开放性”、“前卫性”等等。如果进一步审视,我们可以发现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集中表现为比较性、跨越性、开放性、综合性几个方面。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传统的研究范围,主要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以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为代表,包括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两种类型。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称为“本科研究”或“内在关系研究”;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又称为

“非本科研究”、“科际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外在研究”、“科际整合”等等。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其研究范围在当代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又扩大到诸如形象学、译介学、跨文化研究、阐发研究等范围。

3、如何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

首先,比较文学的“比较”一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作为方法,“比较”并非文学的专利,而是一切学术领域都普遍存在的,由来以久。

其次,比较文学的“比较”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二是跨学科的

比较。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国家、文化、语言、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便不能成为它的研究对象。

再次,不是任意将两个具有跨越性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必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

最后,必须强调“比较”是就文学而言的,如果其落脚点与归宿不是指向文学本身,再优秀

的比较我们也不能称为比较文学,它只能是别的什么比较,所以,文学性是作为比较文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性特征,不可抛弃。

4、比较文学学科性质

比较文学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科。

5、研究比较文学的当代意义

无论是提倡在对话和商谈的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识、互证和互补,或是在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中维护科学为人类服务的根本目的,并沟通文学与其他人类思维方式等方面,比较文学都会为21世纪的人文精神作出自己的新贡献,并在这一过程中开辟自

己的新领域,获得新的发展。

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针对日益发展的文化交流、文化对话、文化误解与文化碰撞,比较文学日渐成为改善国际文化生态环境,促进“新人文主义”的广泛播散的重要工具,尤其是

面对全球化中的西化,美国化倾向,如何打破长期以来顽固不化的“欧洲中心主义”,实现

不同文化,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之间和平、理解、平等、对话的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景观,成为当代学者思考的新的课题,这也促进了比较文学的新的发展。

7、渊源学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以及艺术技巧等因素的来源。

渊源学按照其表现形态又可分为多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孤立的

源流、集体的源流等等。

8、媒介学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方式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

根据媒介的具体方式不同,媒介学将媒介分为个人媒介、环境媒介和文学媒介三种。

个人媒介又可分为:“接受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放送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和第三国

中的个人媒介者。

环境媒介又可分为:“朋友集团”或朋友的聚会,“文学会社”,“文学沙龙”,宫廷与开放都

市等。

文字材料媒介是诸如文学评论、报章杂志、文学翻译之类的书籍和文字,这也是作家作品传播到外国去的重要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翻译。

9、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分歧何在?

首先,从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上看,美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包括国别文学的比较和跨学科比较两部分,而法国学派则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分支,不等于文学比较。

其次,从研究对象上看,美国学派认为不能只限于寻找不同国家、民族文学之间某种“事

实联系”的影响,而忽略了对艺术本身价值的探讨与比较,必须对相互之间并不一定产生

影响的文学现象和艺术规律进行比较研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行研究”。而法国学派则

认为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是不可靠的。

其三,从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界定上看,美国学派认为总体文学没有规定出一种比较的研究方法,术语模糊不清,最好在研究时不要使用。而法国学派则认为总体文学“就是一

种对于许多国家文学所共有的那些事实的探讨”,“有双重的长处”,可研究的文学事实很多。

总之,美国学派重视文学现象之间的美好规律的比较,并不强调事实的联系,同时还提出了文学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比较,无疑扩大了法国学派的领域,同时也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狭隘的地方主义偏见,是对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10、影响研究的特点(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

影响研究较之平行研究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联系”,而不是文

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第二,由于受“事实联系”的束缚,影响研究强

调时空、质量与强度的限制,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作品,没有事实联系就不可进行比较。第三,影响研究那样只注重渊源、影响、联系、媒介等文学的外围和边缘问题。因此、与平行研究不同,影响研究主要采用历史的、

考据的方法,而平行研究更多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将文学批评重新引入文学史的研究之中。第四,影响研究的范围里没有平行研究提出的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科际比较与跨

学科研究。

11、阐发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什么?

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比较学者的创造,作为一种研究类型首先是在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言中提出的,他们将“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称为“阐发研究”。因此,阐发研究就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12、文类学的基本内涵,研究范围和对象

文类学(Genology)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以及各种文类的特征和它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文类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13、主题与母题的主要区别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主题看成是抽象的,而母题则具有客观性。比尔兹利认为,主题是指“被一个抽象的名词或短语命名的东西”,诸如“战争的无益、欢乐的无常、英雄主义、丧失人性的野蛮”等等。尤金H福尔克说:“主题可以指从诸如表现人物心态、感情、姿态的行为和言辞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别结构中出现的观点,作品的这种成分,称之为母题;而以抽象的途径从母题中产生的观点,则可称之为主题。”

一般来讲,母题是很有限的,但这有限的母题却可以组合成无限的主题,每一部伟大的作品可能都表现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但世界上无数的作品可能也只涉及到一些常见的有限的母题如爱与恨、情于仇、生与死、聚与散等等。

14、比较文学中“形象”的套话特征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禁果”、“方舟”,中国文学中的“江郎才尽”、“穷而后工”等等。套语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根源,如中国现代文化中称西方人为

“二毛子”,称日本人为“鬼子”,都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有关。套语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

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因而,它也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具有明显的套话特征。套话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它是这种文化标志的缩影(如陈词滥调,福楼拜尔常说的“被普遍接受的思想”等。)

套话是一种被简化了的文化表述,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恒定性和高度的多语境性,在某一民族和国家内的任何时刻都可使用,如我们自抗日战争以来长期称日本人为“鬼子”。套话还

以隐含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恒定的等级制度,一种对世界和对一切文化的真正的两分法。“套话是对精神和推理的惊人省略,是一种恒定的预期理由:它显示出(并证明了)的是

它原本应该证明的。它不仅是一个凝固文化的标志,还揭示出了一个重言、重复的文化,一切批评尝试后都被排除在这个文化之外,以有利于对某些本质化和歧视类型的确定。”

套话的产生往往是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混合,以他者的自然属性来解释他们的文化,他的存在解释了他的行为(低级的)和作为叙述者的我的行为(高级的)。如犹太人的鹰勾鼻。同时,套话有时以一些概括的富有特征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这些词汇往往传达了一个民族对他者的总体想象与恒定看法,当然这些词汇作为对他者形象的界定也会随一定的历史而发生变化。

概括起来,套话的特征可以说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特殊代一般,即将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二是以现象代本质,从而制造了一种对立的等级;三是以自然代文化,即将自然属性与文化本质相混淆。

15、形象渗透出的基本态度及象征模式

研究形象的主要目的是透过形象去把握形象描述者的基本态度以及形象的象征模式。巴柔认为,基本态度和象征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狂热”。即描述者将异国现实看作绝对优于注视者文化、优于本土化的东西。其结

果是作家或团体把本土文化看成是低级的,对异国形象的抬高,同时就意味着对本土文化的贬损与批判。巴柔认为这种对异国的“狂热”更多是“印象”而非形象。如启蒙时期法国作

家对英国的神话,马可波罗对中国元代的富庶与繁盛的描绘。

第二是憎恶。这与上一种相反,认为本土文化优越而异国现实落后的。这种对于他者的歪曲、贬损也往往隐含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如赛义德《东方学》中列举的西方(主要是英法)东方学话语中对于中东阿拉伯人的丑化与歪曲,与其站在文明的角度将阿拉伯世界看作是野蛮的并欲加以改造教化;从而为发动殖民占有与掠夺提供合法化依据。

第三种是“亲善”。即将异国现实看成是正面的,把它纳入到注视者文化中,而后者也被视

为是正面的,且是对被注视者文化的补充。巴柔认为,“亲善”是唯一能真正实现双向交流

的态度。“亲善”靠的是互相了解和承认,批评交流和平等对话。

第四种可能是建立在一种新的正在统一的整体,或将已消失的整体重新组建起来:如泛拉丁主义、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当然还有形形色色的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很难作出正面与负面的区分。

16、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没有什么差异,这种说法对吗?

不对,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二者在研究视角上不同。译介学将视野拓展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领域,将翻译首先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传统翻译研究的视野要狭小得多,仅仅探讨翻译的一些技巧、语言、理论问题。其二,二者在研究目的上也是不同的。译介学将翻译视作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文化交流、对话的一种手段,进而考察它在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传播人文精神以及建立多元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传统的翻译研究则是为了总结翻译理论、经验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其三从研究的重心来看二者也不相同,译介学将研究的重心放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文化的互识、互补、互证、互溶和共建上;而传统的

翻译研究更多的是注重语言的转换过程,翻译水平及翻译经验。其四,对翻译性质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译介学不再将翻译视为一种单纯的文化活动,而是在这种活动中发现了翻译中的文化改写与文化霸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后殖民批评、女权主义批评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18、与平行研究相比,影响研究有什么不同?

影响研究注重资料的发掘、考证,在方法论上重实证;强调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事

实联系”,使文学从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内部走向国际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但影

响研究由于过度强调事实而忽略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这是其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19、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

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20、如何理解不同文学比较中的“可比性”问题?

不是任意将两个具有跨越性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必须具有可比性。

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不同文化、语言、国家、民族文学之间,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类同关系或交叉关系,这就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基础。如比较文学早期的法国学派主要就是探求不同民族、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后来美国学派并不追寻文学现象之间一定存在亲缘影响关系,要求文学现象之间一定要存在某些相似相异的可比关系,后来被称为平行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相互孕育、相互阐发、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将文学与其他相关艺术和学科进行比较无疑有利于认识文学的许多本质性规律和发展特征。但可比性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有时十分明显,而有时又不易发现,需要敏锐的眼光和深入的思索与探讨。

有的文学现象之间看起来具有十分明显的相似性,但一深入比较可能意义不大,这种可比性就不强;有的文学现象之间看起来并不什么可比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但深入比较,却能给人以深刻丰富的启迪,这种可比性就更有价值。

当然,文学的可比性要放到特定的视野、语境和角度之下才有意义,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比较的范围与标准。钱钟书先生强调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对我们无疑是很好的启示。

三、比较文学论述题

1、联系具体事例谈谈“和而不同”与文化多元共处原则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课件第一章第三节)

关于如何解决保持差异和多元共存的问题,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提供了很重要的启迪。“和而不同”原则出自《左氏·昭公二十年》。大约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的大臣晏婴和齐侯

曾经有过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齐候对晏婴说:“唯据与我和”。“据”指的是齐侯侍臣,姓梁,名丘据。晏婴说:“梁丘据不过是求同而已,哪里谈得上‘和’呢?”齐侯问:“‘和’与‘同’

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这引出晏婴的一大篇议论。他认为“不同”是事物组成和发展的

最根本的条件。例如做菜,油盐酱醋必须“不同”,才能成其为菜肴;又如音乐,必须有“短长疾徐”、“哀乐刚柔”等等“不同”,才能“相济相成”。晏婴说,像梁丘据那样的人,你

说对,他也说对,你说不对,他也说不对,有什么用呢?此后,“和而不同”成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代史官——史伯提出:“和宜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

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

能是窒息生机。因此,首先要承认不同,没有不同,就不会发展;但“不同”,并不是互不

相关,各种不同因素之间,必须有“和”,“和”就是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和”在

中国是一个古字,见于金文和简文。“和”在古汉语中,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

并使之均衡(并非融合为一)。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帮”(这里强调的

是“万帮”,而不是融为“一帮”)。古“和”字还有“顺其道而行之”、不过分、得其中道的意思。如《广韵》:“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新书·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反

和为乖”,都是和谐适度的意思。

“和而不同”原则认为事物虽各有不同,但决不可能脱离相互的关系而孤立存在,“和”的本

义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如何共处。在中国,儒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人的关系,道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内探讨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

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

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和”

的另一个内容是“适度”,“适度”就是“致中和”,既不是“过”,也不是“不及”,而是恰到好处,.

因适度而达到各方面的和谐。庄子认为,天道有适度的盛衰次序,人道社会也会有一些大家都会自然遵循的普遍原则。他说“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就可以“太

和万物”,⑦使世界达到最完满的和谐。作为儒家核心的道德伦常观念,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义臣忠”等双方面的行为规范,力图找到两者之间关系的和谐和适度。所

以说:“礼之用,和为贵”,“礼”是共同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它必须在和谐、适度的前提下

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在“适度”的基础上,不断开放,不断追求新的和谐和发展的精神,为

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

这种既保障对个人的尊重和个人的平等权利,同时又要求个人有同情和尊重他人的义务;既保障不同个人-社群-民族-国家之间的各种差异,又要求彼此对话、商谈,和谐并进,共同发展,就是21世纪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既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又避免本位文化的封闭和孤立,避免以至引向战争和衰亡。

2、以中国古代“诗画共生”现象为例,谈谈文学与绘画的关系。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谈: 1、诗与画在形式上的结合,依诗作画与题画诗。2、诗与画在精

神上的互通。(具体参考课件第五章)

典诗的意境是通过象形字的象形作用表现的,便把诗句排成图型,譬如写李白月下独酌,就排出月亮、酒壶的形状来;若写李白醉酒,则又将诗句排得弯弯曲曲,以表现诗仙步履趔趄之状。一本诗集成了非诗非画的奇物。他以为因此而掌握了中国诗歌的真谛,其实这恰恰暴露了培育他的西方再现艺术的遗传力。如果说外来影响在到来之初会引起塔布拉达式的消化不良,那么在反复咀嚼,不断消化的基础上,又终于可能被主体强健的胃所吸收,组成其肌体的一部分。譬如我国的戏剧,是受了外来影响而发达起来的,但这种艺术却在相当程度上被中国抒情诗同化了。如果一般地说,戏剧应有黑格尔所称的史诗因素与抒情诗因素的结合的话,那么中国戏剧则更多些抒情诗因素,因为它不满足于只提供一些可以直观的表演,更要激发人们的想象,以达到诗的意境。中、外文学各自固有的个性,在相互影响时尚且如此鲜明、顽强,其根基之深,生命力之强便无须赘言了。这种不容混淆的个性虽然在变化着,但只要真正的世界文学尚未形成,它们就还存在。从世界文学的提出以及具体状况和问题来看:中外文学在其接触中所曾有过的吃惊乃至交换观念思想与习惯”的现象,不少人都是有所感觉的。而闻一多先生的独到之处却在于透过这些现象,追根溯源,发现了四种文化从分途发展到逐步接近,交流和融合。文艺除了受经济的制约外,其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闻先生根据生命新陈代谢的道理,指出了唐、宋以后中国古典格律诗因何走了下坡路,明清两代人又如何在这个传统的范围里无济于事地挣扎,而前来接力的必又是外来的新形式,即戏剧、小说。他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认为中国受了两次大的、相互联系的外来影响,一是古代佛教带来的印度影响,二是近代教带来的西方影响,它们带来的又都是中国所需的戏剧、小说,而且这两者互为头尾,头已进来,尾迟早也要来到。在对世界文学发展路线认识的基础上,既看到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又看到其逐渐接近、交融的趋势,在闻一多的思想中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意识是这样自然地统一着。然而,这两种研究倾向在西方很长时间是互不相容的,相比之下闻先生在四十年代就产生了的这种思想便显得可贵了。

2、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Frederic Loliee)曾在他那部名著《比较文学史》中说:

“西方之知识上、道德上及实业上的势力业已遍及全世界。东部亚细亚除少数偏僻的区域外,业已无不开放。即使那极端守旧的地方也已渐渐容纳欧洲的风气??从此民族间的差别

将渐被铲除,文化将继续它的进程,而地方的特色将归消灭。各种特殊的模型,各样特殊的气质必将随文化的进步而终至绝迹。到处的居民,将不复有特异于其他人类之处;游历家将不复有殊风异俗可以访寻,一切文学上的民族的特质也都将成为历史上的东西了。??

总之,各民族将不复维持他们的传统,而从前一切种姓上的差别必将消灭在一个大混合体之内——这就是今后文学的趋势。” ....

你赞同这段论述吗?联系具体的事例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以20分计):(1)此论充满了强烈的欧洲(西方)中心主义色彩(0-5分):(2)文化的多元化与相互融和趋势是同步的(0-10分)(3)求同存异与“和而

不同”的文化共存原则(0-5分)

2,阅读下面的作品,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人们常常为失去的机会(或不曾取得的成就)

而嗟叹,但往往忘了为现在的拥有而感奋。人们往往对得到的不以为意,但对没有得到的却格外羡慕。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另外,我认为材料中包含有这样的道理:中西文学都曾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而且不管是天主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的经典都富于文学成分。因为:天主教的《新约》、《旧约》在西方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佛教对于中国文学、日本文学、印度文学等也是影响至深的。研究文学而不研究宗教和研究宗教而不探讨宗教文学都是重大的缺憾。马克思在研究讨论文学时认为希腊神话与宗教密不可分:如果我们不带宗教的或美学的迷信来探讨希腊艺术中的英雄和神灵,那就不能领会他们身上那种在自然界共同生活范围内未得发展的,或能够发展的东西。因为在这些塑造的形象中,凡属艺术范畴的一切都是壮丽的体型赋予人类优美习性或姿态的描绘。

在西方,对文学影响最深的主要是天主教,而在中国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不过天主教也在传入中国后逐步影响了中国文学。就文学与宗教的联系,在本文化体系中它们是相互影响彼此共生的关系。首先,它们总是在一定的时期以一定的方式,既在事实上与其历史有联系,又在理论上与其概念相融通,从而形成其文化、文学传统。其次,文学与宗教都同样由意义这一文化资源构成,并以各自的方式组成同一文化中的意义范畴。文学启发式地运用含义,以显示它们的意义所指及其关系的产生;而宗教则寓言式地运用含义,阐明它们的意义和相互关系的次序,以暗示它们的来源与出典。因此,就意义而言,它们起同样的经验作用:通过象征帮助人们去理解和对待人同精神的与物质的环境之关系。再次,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无论是看作下意识的信奉,还是看作有意识或无意识构成的世界观或形而上的思想体系,它都会给文学作品提出同一文化体系中的程度不一的神学或信仰等思想问题。当然,就文学与宗教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如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学,由于它们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上的因果,并且涉及渊源不同,传统各异的文化背景,所以它们之间既有影响联系又有共生关系,同时还必须考虑它们之间的碰撞、融汇、渗透等复杂的历史过程,又要作转型和融汇的复合探究。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科。

2、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

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

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3、套话: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

如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禁果”、“方舟”,中国文学中的“江郎才尽”、“穷而后工”等等。

套语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根源,套语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它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渊源学: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

语言、风格以及艺术技巧等因素来源。

5、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

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6、主题学:主题学主要指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等跨民族跨国界的流传

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进而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7、主题:一般来讲,比较文学中的主题不同于一般文学理论中的主题,在比较文学中往

往把主题看成是抽象的,比尔兹利认为,主题是指“被一个抽象的名词或短语命名的东西”,诸如“战争的无益、欢乐的无常、英雄主义、丧失人性的野蛮”等等。尤金H福尔克说:“主题可以指从诸如表现人物心态、感情、姿态的行为和言辞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

分的特别结构中出现的观点,作品的这种成分,称之为母题;而以抽象的途径从母题中产生的观点,则可称之为主题。”

8、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比较学者的创造,作为一种研究类型首先是在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言中提出的,他

们将“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称为“阐发研究”。因此,阐发研究就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

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9、媒介学: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

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

10、情境:情境就是作品中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人生境遇,在

这种境遇之中蕴含着一定的戏剧性冲突因素和审美规律。如三角恋爱关系、仇家子女相恋等就是典型的情境。

11、意象研究:意象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

象的研究。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2、题材: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掌握大量

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一定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弗伦泽尔认为,题材就

是“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故事中的报导,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宗教的动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13、比较诗学: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14、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

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15、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

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

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

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

16、母题:所谓母题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

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空、山岳、江湖、光明、

黑暗等等。母题经过作品的有机组合,便能提升为一定的主题,一部作品可以分列成多个母题。

17、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指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

行比较,同时,平行研究还强调文学与其他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等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研究。

二、简述题

1、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文化、跨语际、跨学科的研究展现出总体文学的态势,对其特征可以归纳出很多种,如“比较性”、“宏观性”、“连续性”、“语际性”、“科际性”、“交叉性”、“边缘性”、“跨越性”、“综合性”、“开放性”、“前卫性”等等。如果进一步审视,我们可以发现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集中表现为比较性、跨越性、开放性、综合性几个方面。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传统的研究范围,主要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以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为代表,包括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两种类型。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称为“本科研究”或“内在关系研究”;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又称为

“非本科研究”、“科际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外在研究”、“科际整合”等等。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其研究范围在当代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又扩大到诸如形象学、译介学、跨文化研究、阐发研究等范围。

3、如何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

首先,比较文学的“比较”一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作为方法,“比较”并非文学的专利,而是一切学术领域都普遍存在的,由来以久。

其次,比较文学的“比较”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二是跨学科的

比较。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国家、文化、语言、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便不能成为它的研究对象。

再次,不是任意将两个具有跨越性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必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

最后,必须强调“比较”是就文学而言的,如果其落脚点与归宿不是指向文学本身,再优秀

的比较我们也不能称为比较文学,它只能是别的什么比较,所以,文学性是作为比较文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性特征,不可抛弃。

4、比较文学学科性质

比较文学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科。

5、研究比较文学的当代意义

无论是提倡在对话和商谈的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识、互证和互补,或是在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中维护科学为人类服务的根本目的,并沟通文学与其他人类思维方式等方面,比较文学都会为21世纪的人文精神作出自己的新贡献,并在这一过程中开辟自

己的新领域,获得新的发展。

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针对日益发展的文化交流、文化对话、文化误解与文化碰撞,比较文学日渐成为改善国际文化生态环境,促进“新人文主义”的广泛播散的重要工具,尤其是

面对全球化中的西化,美国化倾向,如何打破长期以来顽固不化的“欧洲中心主义”,实现

不同文化,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之间和平、理解、平等、对话的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景观,成为当代学者思考的新的课题,这也促进了比较文学的新的发展。

7、渊源学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以及艺术技巧等因素的来源。

渊源学按照其表现形态又可分为多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孤立的

源流、集体的源流等等。

8、媒介学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方式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

根据媒介的具体方式不同,媒介学将媒介分为个人媒介、环境媒介和文学媒介三种。

个人媒介又可分为:“接受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放送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和第三国

中的个人媒介者。

环境媒介又可分为:“朋友集团”或朋友的聚会,“文学会社”,“文学沙龙”,宫廷与开放都

市等。

文字材料媒介是诸如文学评论、报章杂志、文学翻译之类的书籍和文字,这也是作家作品传播到外国去的重要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翻译。

9、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分歧何在?

首先,从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上看,美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包括国别文学的比较和跨学科比较两部分,而法国学派则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分支,不等于文学比较。

其次,从研究对象上看,美国学派认为不能只限于寻找不同国家、民族文学之间某种“事

实联系”的影响,而忽略了对艺术本身价值的探讨与比较,必须对相互之间并不一定产生

影响的文学现象和艺术规律进行比较研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行研究”。而法国学派则

认为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是不可靠的。

其三,从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界定上看,美国学派认为总体文学没有规定出一种比较的研究方法,术语模糊不清,最好在研究时不要使用。而法国学派则认为总体文学“就是一

种对于许多国家文学所共有的那些事实的探讨”,“有双重的长处”,可研究的文学事实很多。

总之,美国学派重视文学现象之间的美好规律的比较,并不强调事实的联系,同时还提出了文学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比较,无疑扩大了法国学派的领域,同时也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狭隘的地方主义偏见,是对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10、影响研究的特点(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

影响研究较之平行研究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联系”,而不是文

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第二,由于受“事实联系”的束缚,影响研究强

调时空、质量与强度的限制,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作品,没有事实联系就不可进行比较。第三,影响研究那样只注重渊源、影响、联系、媒介等文学的外围和边缘问题。因此、与平行研究不同,影响研究主要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而平行研究更多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将文学批评重新引入文学史的研究之中。第四,影响研究的范围里没有平行研究提出的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科际比较与跨

学科研究。

11、阐发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什么?

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比较学者的创造,作为一种研究类型首先是在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言中提出的,他们将“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称为“阐发研究”。因此,阐发研究就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12、文类学的基本内涵,研究范围和对象

文类学(Genology)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以及各种文类的特征和它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文类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13、主题与母题的主要区别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主题看成是抽象的,而母题则具有客观性。比尔兹利认为,主题是指“被一个抽象的名词或短语命名的东西”,诸如“战争的无益、欢乐的无常、英雄主义、丧失人性的野蛮”等等。尤金H福尔克说:“主题可以指从诸如表现人物心态、感情、姿态的行为和言辞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别结构中出现的观点,作品的这种成分,称之为母题;而以抽象的途径从母题中产生的观点,则可称之为主题。”

一般来讲,母题是很有限的,但这有限的母题却可以组合成无限的主题,每一部伟大的作品可能都表现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但世界上无数的作品可能也只涉及到一些常见的有限的母题如爱与恨、情于仇、生与死、聚与散等等。

14、比较文学中“形象”的套话特征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禁果”、“方舟”,中国文学中的“江郎才尽”、“穷而后工”等等。套语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根源,如中国现代文化中称西方人为“二毛子”,称日本人为“鬼子”,都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有关。套语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因而,它也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具有明显的套话特征。套话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它是这种文化标志的缩影(如陈词滥调,福楼拜尔常说的“被普遍接受的思想”等。)

套话是一种被简化了的文化表述,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恒定性和高度的多语境性,在某一民族和国家内的任何时刻都可使用,如我们自抗日战争以来长期称日本人为“鬼子”。套话还

以隐含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恒定的等级制度,一种对世界和对一切文化的真正的两分法。“套话是对精神和推理的惊人省略,是一种恒定的预期理由:它显示出(并证明了)的是

它原本应该证明的。它不仅是一个凝固文化的标志,还揭示出了一个重言、重复的文化,一切批评尝试后都被排除在这个文化之外,以有利于对某些本质化和歧视类型的确定。”

套话的产生往往是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混合,以他者的自然属性来解释他们的文化,他的存在解释了他的行为(低级的)和作为叙述者的我的行为(高级的)。如犹太人的鹰勾鼻。同时,套话有时以一些概括的富有特征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这些词汇往往传达了一个民族对他者的总体想象与恒定看法,当然这些词汇作为对他者形象的界定也会随一定的历史而发生变化。

概括起来,套话的特征可以说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特殊代一般,即将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二是以现象代本质,从而制造了一种对立的等级;三是以自然代文化,即将自然属性与文化本质相混淆。

15、形象渗透出的基本态度及象征模式

研究形象的主要目的是透过形象去把握形象描述者的基本态度以及形象的象征模式。巴柔认为,基本态度和象征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狂热”。即描述者将异国现实看作绝对优于注视者文化、优于本土化的东西。其结

果是作家或团体把本土文化看成是低级的,对异国形象的抬高,同时就意味着对本土文化的贬损与批判。巴柔认为这种对异国的“狂热”更多是“印象”而非形象。如启蒙时期法国作

家对英国的神话,马可波罗对中国元代的富庶与繁盛的描绘。

第二是憎恶。这与上一种相反,认为本土文化优越而异国现实落后的。这种对于他者的歪曲、贬损也往往隐含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如赛义德《东方学》中列举的西方(主要是英法)东方学话语中对于中东阿拉伯人的丑化与歪曲,与其站在文明的角度将阿拉伯世界看作是野蛮的并欲加以改造教化;从而为发动殖民占有与掠夺提供合法化依据。

第三种是“亲善”。即将异国现实看成是正面的,把它纳入到注视者文化中,而后者也被视

为是正面的,且是对被注视者文化的补充。巴柔认为,“亲善”是唯一能真正实现双向交流

的态度。“亲善”靠的是互相了解和承认,批评交流和平等对话。

第四种可能是建立在一种新的正在统一的整体,或将已消失的整体重新组建起来:如泛拉丁主义、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当然还有形形色色的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很难作出正面与负面的区分。

16、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没有什么差异,这种说法对吗?

不对,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二者在研究视角上不同。译介学将视野拓展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领域,将翻译首先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传统翻译研究的视野要狭小得多,仅仅探讨翻译的一些技巧、语言、理论问题。其二,二者在研究目的上也是不同的。译介学将翻译视作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文化交流、对话的一种手段,进而考察它在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传播人文精神以及建立多元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传统的翻译研究则是为了总结翻译理论、经验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其三从研究的重心来看二者也不相同,译介学将研究的重心放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文化的互识、互补、互证、互溶和共建上;而传统的

翻译研究更多的是注重语言的转换过程,翻译水平及翻译经验。其四,对翻译性质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译介学不再将翻译视为一种单纯的文化活动,而是在这种活动中发现了翻译中的文化改写与文化霸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后殖民批评、女权主义批评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18、与平行研究相比,影响研究有什么不同?

影响研究注重资料的发掘、考证,在方法论上重实证;强调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事

实联系”,使文学从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内部走向国际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但影

响研究由于过度强调事实而忽略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这是其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19、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

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20、如何理解不同文学比较中的“可比性”问题?

不是任意将两个具有跨越性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必须具有可比性。

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不同文化、语言、国家、民族文学之间,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类同关系或交叉关系,这就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