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第七篇 节约、集约型农业技术示范

五、保护性耕作与技术集成推广

概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人们不断遭受“黑风暴”袭击和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教训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技术,是以机械化为手段,按照农艺要求,采取少耕、免耕,用秸秆和残茬覆盖保护土壤、培肥地力,利用深松技术提高土壤渗水和保水能力,防治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农机与农艺、良种与精播,平衡施肥与肥料深耕、除草与地膜覆盖等技术要素的集成与创新,其综合效果是人工操作所不能达到的,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技术优势,尤其适宜北方旱作农业。

主要技术模式及实施程序有:

(1)小麦-玉米两茬平作区技术模式

该模式下农业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两茬作物连作为主,其农业生产特点是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地负荷重,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应以增加纳蓄雨水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为主要目标,结合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免耕少耕播种、秸秆覆盖、深松等多种技术措施。

技术模式示意图:

(2) 棉花一年一熟区技术模式

该模式下农业种植制度以棉花一茬作物为主,其农业生产特点是棉花连年种植,重茬现象严重,病虫害防治困难,农事活动繁琐,费工费力,农药化肥消耗量大。因此,该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以简化农事活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壤肥力、节约农药化肥用量为主要目标,技术措施以覆盖、少免耕播种为重点。

技术模式示意图:

技术要点介绍:

1、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内容有哪些?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秸秆覆盖技术;二是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三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四是深松技术。

2、什么是秸秆覆盖技术?

秸秆覆盖技术是指作物收获将其30%以上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利用率。因此,应尽可能多地把秸秆保留在地表,且在进行整地、播种和除草等作业时要尽可能少地破坏覆盖。秸秆过长或覆盖量过多可能造成播种机堵塞,秸秆堆积或地表不平又可能影响播种质量,因此,应重视秸秆粉碎并做到撒施均匀,

以及平整土地等作业。

3、什么是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

与传统耕作不同,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和肥料要播施到覆有秸秆的田块,故必须使用专用的免耕播种机。有无合适的免耕播种机是能否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免耕播种是作物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直接播种;少耕播种是指播前进行了耙地、松地或平地等表土作业,再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施肥和播种。

4、什么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杂草和病虫相对容易生长,必须随时观察,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在北方旱区由于低温和干旱,近几年连续观察尚未发现严重的病虫草害。一般1 a 喷1次除草剂、机械或人工锄草1次即可;病虫害防治主要靠农药拌种,有病虫害出现时喷施杀虫剂。一年两熟地区由于土壤水分好、地温较高,病虫草害的发生相对严重一些。

5、什么是深松技术?

保护性耕作主要靠作物根系和蚯蚓等生物松土,但由于作业时机具及人畜会

对地面压实,因此有些土壤还是有必要进行疏松的,但不必每年深松。可根据具体情况,2~3 a松1次。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应先进行1次深松,以打破该犁底层。由于深松是在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要求深松机械具有较强的防堵能力。

6、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有哪些好处?

(1)经济效益显著:

①减少作业工序,降低生产成本。每亩可节省农机作业费40~60元。②由于具有明显的节水抗旱作用,每亩节省水费开支20~60元(各地浇水费用不等)。

③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用工投入,可节省用工费用60~120元/亩。④小麦增产增收每亩100-300元。⑤实施保护性耕作延长了农作物生长的时间,传统耕作需耕地、施肥、播种、喷药、覆膜、追肥等多道工序,而保护性耕作是用机器将上述工序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并减少了农时消耗。还可增加作物生长期积温,提高复种指数或选用生产潜力大,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可较大幅度提高全年产量,增加收入。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可以选用生长期长的优质高产品种。据农业专家测定,玉米生长期延长7 d左右,可使玉米增产7%~10%。

(2)生产资源利用率得到保护和提高:

①集聚雨雪,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减少蒸发、节省灌溉水;保护和节省了水资源。②减少机械耕作对土壤的破坏,抑制风蚀、水蚀,减轻土壤流失,保护了土地资源。③化肥集中深施,充分利用肥料资源。④秸秆残茬还田,有效地保护和增强了土壤生物和微生物群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还可持续高产。

(3)保护生态环境:

①以最少的土壤耕作工序完成播种施肥和秸秆残茬的覆盖、还田,保护土壤,减轻和抑制沙尘暴。②免耕播种使秸秆还田,秸秆有了出路也就可以根治焚烧秸秆,避免了对大气的污染。③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使地越种越肥,可逐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可减轻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7、小麦保护性耕作及集成有哪些技术要点?

小麦机械联合收获(留茬高度20~30cm),农户及时清理麦茬浮草达到无明显堆积现象后,采用2BFM系列免耕播种机或2BYQFH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

(播种深度全部达到3.5~5cm)采用玉米免耕播种施肥机,施肥、播种一次完成;玉米生长期进行化学除草、治虫、防病及时灌水,玉米收获时采用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或人工摘穗后进行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粉碎长度在3~6cm);采用条带免耕播种机播种小麦(浅旋深度为5~8cm,播种深度3.5~4.5cm),小麦生长期进行了化学除草、治虫、防病和灌水等管理;小麦联合收获。

8、小麦免耕播种深度是多少?

小麦免耕播种开沟深度一般保证沟底与原平面10cm,播种深度2~4cm左右,过深、过浅都将直接影响小麦出苗率和培育壮苗造成减产。

9、小麦免耕种子有什么要求?

要选用晾晒、包衣、净度在98%以上、纯度不低于97%,发芽率95%以上的种子。

10、小麦免耕种子如何确定播种量?

实行小麦机械化免耕播种,其播种量较常规播种高10%。一般河北南部地区在10月5日~12日适宜播期内:师栾02-1播量10kg/亩;石新828、科农199、邯7086、冀5265等品种播量12.5kg/亩。超过适宜播期以后每晚播一天要每亩增加播量0.5kg。行距、播深要符合农艺要求,应大小行,播深3~4cm,沟深至地面5~7cm,籽粒要均匀,不断垄拥堆,种床上无秸秆,覆土紧实,无断垄露种或透气,麦垄要镇压,以防透风或透气,麦垄要镇压,以防透风散墒。

11、小麦免耕播种墒情有什么要求?

要设法使土壤水分保持在60%~80%,适时播种,如水分不足可提前洇地造墒。严禁欠墒播种浇蒙头水。

12、小麦免耕播种时间如何确定?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要求从播种到入冬要有500~600℃的活动积温,单株分蘖3~5个,壮苗叶龄达到4~5片。邯郸地区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月5日~12日。

13、小麦免耕播种如何确定施肥量?

施用复合肥或复混肥,一般亩产400~500kg左右的,可亩施40~50kg,随免耕播下,肥位要处于种子侧深4~6cm,不可撒于地表混施,或和种子一起混施。

14、玉米秸秆还田的要求有那些?

保护性耕作对秸秆覆盖量一般要求每亩200kg左右为宜,应将秸秆、根茬尽量粉碎细一些,一般要用玉米秸秆还田机粉碎两遍,以3~6cm长的短节为宜均匀铺撒在地表,以免秸秆过长土压不实,影响作物出苗与生长。还田后浇水造墒,或在小麦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如果土壤墒情较好不需要浇水造墒,要将粉碎的玉米秸秆深翻或旋耕后多遍镇压,小麦播种后再镇压,以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15、为什么玉米秸秆还田要补施氮肥?

因为土壤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秆时,需要一定的氮素,出现与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速效氮的现象。所以,要按每100kg秸秆加10kg碳酸氢铵的比例进行补施,这样,可以避免苗期缺氮发黄。

16、为什么玉米秸秆还田地一定要足墒播种?

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

壤含水量,因此,要及时浇水,以促使秸秆与土壤紧密接触,要防

止架空。

17、玉米播量如何确定?

春玉米一般播种量为1.5~2kg/亩;夏玉米一般播种量为1.5~2.5kg/亩;半精密播种单双籽率=90%。

18、玉米播种深度是多少?

玉米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cm。

19、棉花保护性耕作及技术集成有哪些技术要点?

要购买符合质量标准的合格种子,最好是包衣种子,播种质量要做到,铺摸平整,压好膜边、破膜处,连续三穴不允许有空穴,总空穴率要保证在5%以下,播距采用等行密植法,肥料使用涂层缓释一次配方肥。

20、棉花种子如何处理?

播前晒种2~3天,或者使用55℃温水温汤浸种30分钟等种子处理措施,可以提高棉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杀灭部分种子所带病菌,减轻病害发生,增强棉花苗期抗病虫能力。

21、棉花播期如何确定?

有育苗移栽条件的采用营养钵育苗或工厂化穴盘育苗,20cm土层地温达到14℃并很快上升到16℃时开始播种。河北省南部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育苗,4

月下旬5月上旬移栽,没有育苗移栽条件的采用地膜覆盖点播或机械化精播,于4月下旬播种。

22、棉花播种深度及播量是多少?

棉花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2~3cm。北方肥力较高的播量2000株/亩、一般肥力2500株/亩、肥力较差的3000株/亩左右,一般根据品种特性、整枝方式及当地种植习惯而定。

23、棉花播种如何确定施肥量?

亩底施优质有机肥4000~5000kg,磷酸二铵40kg,硫酸钾20~30kg或高效复合肥50kg,饼肥50kg左右。

24、实行免耕播种后农艺措施上有什么特殊要求?

(1)肥料

底施的化肥必须是高浓度粒状复合肥或复混肥。氮、磷、钾有效含量需在40%以上。对小麦来说,要选择突出磷肥的复合肥或复混肥,亩用量40~50kg;玉米要选择突出氮肥的复合肥或复混肥,亩用量40~50kg;棉花要选择突出磷钾肥的复合肥或复混肥,亩用量50kg。

(2)播种量

为确保基本苗,采用免耕播种时应比同期常规播种亩播量增加1~1.5公斤/亩。

(3)播种质量

由于地表不平整、覆盖物分布不均等原因,有可能出现播种深浅不一,种子分布不均,甚至缺苗断垄等问题。必须注意从改进播种机性能,改善地表状态两方面来解决播种质量问题。

(4)播种深度

要求机手严格控制播深。

(5)种子质量

免耕播种,要特别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在播种时就要加强,所以强调种衣剂

拌种,即免耕播种强调使用包衣种子。

(6)浇水

小麦免耕播种由于容易造成镇压不实,建议浇冻水。在习惯小畦横浇的地区,浇水可改成顺浇形式。如地块太大可用“小白龙”水带打截浇。尽量减少横畦背。

25、如何选择和使用化学除草剂?

除草剂的机型主要有乳剂、颗粒剂和微粒剂,施用化学除草剂的时间可在播种前或播后出苗前,也可在出苗后作物生长的初期和后期。除草剂在播前或出苗前施入土壤中,早期控制杂草。播前施用除草剂通常是将除草剂混入土中,播后出苗前施除草剂一般是和播种作业结合进行将除草剂施于土壤表面,利用联合播种机将播种、除草等工序一次完成。或于作物出苗后在其生长过程中,将除草剂喷洒于杂草上。

26、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如何计算施药量?

施药量(ml/hm2)=[流量器流率(ml/s)/步行速度(m/s)×有效喷幅(m)×10000]

27、保护性耕作施药有什么技术要求?

为了能充分发挥化学药品的有效作用并尽量防止可能产生的危害,必须做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品,使用先进可靠的施药机具,采用安全合理的施药方法。主要包括:①根据以往地块杂草病虫的情况,合理配方,适时喷药;

②药剂搅拌均匀,漏喷重喷率=5%;③作业前注意天气变化,注意风向;④及时检查,防止喷头、管道堵漏。

28、农机机手的责任有哪些?

机播手要培训上岗,机手要按“机具播种操作规程”保养好、调试好机具,播前调试好播种机的播距、播量,下种空穴率等。作业时掌握好行走速度,注意随时检查机具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一定要确保播种质量。

参考文献:

①张文生.邯郸高效农业实用技术[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79-81

②邯郸市农业局.邯郸市农业“4123”双增工程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35-136

③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29-134

④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8

保护性耕作】

关于我市玉米收获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王谦昌) 一、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含义 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就是利用玉米联合收割机实施机械化收获,继而将秸秆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洒在地表,然后实施机械免耕、少耕播种,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生产技术。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玉米机收是前提,用机械化收获替代人工收获;二是秸秆还田是基础,免耕播种是重点,实施保护性耕作,将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或收集起来进行饲料加工。 二、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市目前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经将其作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发展对象。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示“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示“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省政府6月份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把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大力推进玉米收获机械

化,实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推广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这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的需要,是农机化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就现实作用来看,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同时解决了玉米收获和秸秆还田问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第一、实现节本增效。在玉米收获方面,目前我市玉米人工收获一亩的价格在100元左右,而机械收获为50元,成本降低一半;人工收获一亩耗时近20个小时,机械收获仅30分钟,提高收获效率40倍,整个农田作业时间缩短2/3左右。在秸秆处理方面,秋季作业环节由目前的5—8项,减为2项,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大为减少。同时据多点测产和实收统计,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团粒结构,蓄水保墒,作物通风透光好,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小麦增产幅度大都在5-10%。总体估算,生产成本应该降低30%以上。 第二、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粮食增产,经过保护性耕作后小麦亩产增加5-10%,农民每亩增收30元左右。二是生产成本的降低,农民可实现每亩节支50元左右;三是机户购买玉米联合收割机开展“三秋”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收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9 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到 20 世纪美国西部发生了大规模“黑风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壤耕作。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给我们敲响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警钟。研究表明,北方沙尘主要来自沙化土地、裸露地和农田。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加上地表秸秆残茬,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蚀、水蚀,缓解沙尘危害;故其业已成为防沙减尘的重要技术之一。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国际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该项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分类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针对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 3种类型。(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2.保护性耕作产生的背景 保护性耕作是在人类和自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情况下产生的。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农作业成本上升。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革命性变化。 3.保护性耕作的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推广免耕技术,当时由于机械

为什么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

为什么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 第148期2016-02-29 作者简介 李社潮,中国农机论坛顾问,三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农机推广协会副会长。从事农机管理和推广工作,主持科技推广项目20多项,获部、省级农业和科技进步奖10余项。坚持笔耕不辍,为农机事业呐喊,30多年来在《人民日报》等几十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二千余篇,出版专著两本。 导语 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国家强调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今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无论是从农业宏观层面,还是从农业和农机生产经营者方面,都应对它的深刻意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评估。那么各地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实践,将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产生哪些效应呢?且看本文分析。

近几年,在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出台的关于农业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中,都在反复突出强调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中,强调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2015年底农业部召开的2016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韩长赋部长在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2016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林业局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6]203号),又强调指出“发展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或少耕、深松覆盖”。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近几年在我国不少地区已得到一定的示范推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农机市场的新需求。

然而,在我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补齐短板步伐的重要阶段,国家层面对一项农业技术能够这样重视和多次部署,提出明确具体要求,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充分表明,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提速期,发展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站位更高的全新认识和深入领会,以及全面把握。 展望2016年、“十三五”及更长时期,保护性耕作的生产方式的地位必将日益突出,深刻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已不仅仅是对现有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完善和改变,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推广和应用面积的扩大,还将直接影响农业机械装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化肥、农药投入品减量化使用,加快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促进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增加先进农业科技标准化的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 为此,我们要对新时期保护性耕作技术功能定位再认识,对其内涵外延再丰富再发展,对更好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在降低玉米,小麦、水稻等生产成本、保护农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不可低估。 一棵50年的树值多少钱?印度一位教授用他神奇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一棵树一年对人类的贡献高达一百多万人民币。但更为深刻的寓意是,树的价值是无法换算为金钱的,树创造了生命,孕育了人类。异曲同工,正是保护性耕作的横空出世,带来了一场农业耕作制度颠覆性的革命,使农作物生产留住的一块小小的玉米根茬、小麦根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棵树的作用,小根茬显示大作为、大力量、大价值。

保护性耕作总结

2011年新民市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 工作总结 2011年在省、市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新民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新民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玉米种植面积135万亩,以沙土、盐碱土和沙壤土为主,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尤其进入春季为甚,5—7级大风常见,气候干燥,降水量逐年减少,春旱严重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秸秆的还田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革命性农耕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项目完成情况. 2011年新民市完成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50000亩,辐射带动480000亩,依据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和便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原则,统筹考虑我市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基础较好的卢屯乡6000亩,兴隆堡镇4000亩,姚堡乡6000亩,东蛇山乡4000亩,梁山镇4000亩,兴隆镇5000亩,

金五台乡4000亩,大柳屯镇3000亩,大红旗镇4000亩,正在在建设的玉米滴灌项目的于家乡10000亩等10个乡镇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依托农机大户计划建立集中连片示范区650-850亩6个,1000-2000亩以上2个,总示范面积5万亩。培训保护性耕作农民技术员360人,农机手125人,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在项目区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73台,其中主要是玉米联合收割机33台,免耕播种机30台,秸秆还田机10台 二、采取技术模式及人员培训情况 (1) 完成5万亩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内全部实施秸秆全覆盖模式(套秆、碎秆)和深松整地任务。 (2) 购置各种农机具: 玉米深施肥播种机240台,秸秆粉碎还田机4台,旋耕机10台,深松机3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7台。 (3) 示范区人员培训:项目任务下达后,开展保护性耕作宣传培训活动,即发宣传材料,达到示范区内每家农户一份,我站计划在8月份召开保护性耕作培训班,培训机手和项目区的农民276人次。 (4) 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覆盖法: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浅旋处理残茬——免耕精量播种——药剂灭草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解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今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和人口膨胀的巨大挑战。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助于能减少土壤风蚀与水蚀,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少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播种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为此,通过对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背景和意义的分析,论述了目前我国免耕播种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工程;保护性耕作;综述;免耕播种机;发展;推广 引言: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广的扩大,发现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1980年以后改称保护性耕作法。 背景:研究和应用保护性耕作 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地区、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特别是我们西北方,干旱缺水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瓶

颈”。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降雨少、气温低、风沙大、自然条件恶劣,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直接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二是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十分严重。以我国的山西省为例,每年随雨水流入黄河、海河的泥沙量达4.56亿吨,其中带走有机质508万吨,氮、磷肥料3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化肥施用量的25%。大量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贫瘠,而且蚕蚀耕地,土石山区耕层变薄,黄土高原被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加剧了“旱、薄、粗、穷”的局面。三是风蚀沙化则是我国北方旱区近年来更为突出的问题。由于过度的开垦及不适当的耕作方式,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愈来愈快,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愈来愈高。四是除大量开荒、林草植被减少外,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原因,还和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密切相关。如旱地采用火烧秸秆、铧式犁翻耕、土地裸露休闲的传统耕作,就是不恰当的耕种方式。 一、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1.起源 19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并采用机械化耕耙播种。由于连年翻耕,植被被破坏,土壤遭退化,导致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仅1935年美国就毁掉300万hm2耕地,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人们不难发现,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呢? 保护性耕作与生态保护 先看看我国的耕地状况。我国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旱作农业的面积约3300万公顷。许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了在旱地采用火烧秸杆,铧式犁翻耕土地,耕翻后耙压碎土,来保证播种质量,以及土地裸露休闲等传统耕作方式。 但是人们没有重视,干旱、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地表土流失和风蚀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成千上万吨的地表土被风刮走,既造成了农田的荒漠化,也加剧了沙尘暴的形成。可见,除了大量开荒、草原退化以外,不恰当的土地耕作方式,也是沙尘暴猖撅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沙尘暴,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能保护农田、减少农田扬沙的保护性耕作法,使旱区农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法呢?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由于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秸秆覆盖量应超过30%。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技术土壤深松技术下面,让我们看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农作物秸秆经机械作业处理后,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玉米收获机粉碎秸秆处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抛撒,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 直立秸秆处理在风沙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 留根茬处理在使用作物秸秆的地区,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到20-30cm。 秸秆覆盖有两个有利因素。一,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二,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我们知道,旱作农业没有灌溉,土壤水分基本来自天上降雨。雨水消耗分三部分。 一是径流消耗。径流消耗是指在降雨的时候,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就从地表流走了,是无效的消耗,约占降雨的10%左右,坡地可以达到30%以上。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 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完好发芽的前提下,将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等技术过程的应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作物长期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农作物在旱区的保水、保土、保肥、保护环境更加适宜保护性耕作,达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效果,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进行、当前与长远兼顾的重要农业科技工程项目。 下载论文网 关键调:保护性耕作;意义;措施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是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少(免)耕播种、少(免)化学除草和合理深松。其主要作业是,农作物秸秆残茬处理、合理深松、免耕施肥播种、不用化学药剂进行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综合预防。其中,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内容就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把不能直接作饲料的秸秆(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人土壤中。农业生产的

过程实际也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吸收能量,也需要不断补充能量,不断调理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含量。农业生产中应注重节水、节成本、增产、增效,抗病虫害在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可以增加土壤成分,加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钾素、磷素营养状况,增加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重要过程,是农业持续性生产的必要措施,但由于大多数农民和机手,对这一技术了解不够深刻,实施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秸秆还田后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没有增产的效益,降低了产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碳氮比失调 秸秆正常碳氮比为65-85:1,而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严重缺少,所以秸秆分解缓慢,苗因缺氮而黄化、弱苗,生长不良,应该在秸秆还田后补充部分氮肥。 二、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 秸秆粉碎后有的过长,超过10厘米,还有的秸秆聚堆粉碎不彻底或地粉碎后聚堆,这些情况都影响播种。 三、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 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腐烂后会留下许多空隙,出现跑风,种子与土壤接触面积会减少,影响种子的水分吸收,使小苗扎根

开展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开展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但由于偏重农艺技术研究,忽视农机具研发,推广应用面积不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部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引进项目,根据我国广大农村地块小、拖拉机动力小、经济购买力弱等有别于美、加、澳等的国情,积极开展了适合旱作地区的轻型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浅松机和适合一年两熟高产地区的免耕播种机创新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得以体现,应用面积快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以来,国家奖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农业部示范项目,累积投入上亿元资金,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明显加快。 二、近年来我国在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上开展的重点工作 在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以及各级农机部门从借鉴国外发展保护性耕作先进经验开始,积极探索符合各地种植制度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开展机具研究开发,进行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相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一是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了免耕、深松、覆盖等单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验和研究,在麦地免耕留茬、机械深松和玉米整秆半覆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1992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在山西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引入澳大利亚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系统实验,在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国产化上进行了成功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年一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开发了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型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以系统科学的数据证明这种耕作模式在我国北方是可行和适用的。 二是努力开展试验示范。从2002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技术的实验推广力度。截至2007年底,北方15省(区、市)已建成部级项目县173个,省级项目县328个,实施保护性耕作3000多万亩(全茬作物实现少免耕播种),免耕播种面积1.38亿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27亿亩。各类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33.62万台其他配套农机具26.6万台(套)。在农业部和省级示范县的带动下,各地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示范力度明显加大,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农业部农机化司范学民 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节本增产增效为目标,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少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轮作、病虫草害综合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先进农业技术,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产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核心技术是秸秆留茬覆盖还田和免少耕播种。 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土壤风蚀水蚀、避免秸秆焚烧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有机质的损失;免少耕通过保护土壤,可以增加土壤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性;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减少杂草病虫害。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先进现代农耕技术,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其独特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受到许多国家关注和重视,已成为世界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各个国家多年的技术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适合于不同的气候、土壤和种植模式。 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技术内容 2005年,农业部印发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试行)》,明确了在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时应把握的核心技术要领,包括4个方面。 1.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 2.实施免(少)耕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破茬作业。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深松作业一般在开始实施时进行一次,以后视犁底层情况进行作业,一般3年以上进行一次。要尽可能实施免耕。 3.采用免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 4.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二、保护性耕作的基本作用 1.防止扬尘,保护环境内蒙古武川、松山和河北丰宁等地的田间监测和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分别减少农田扬尘60%、54.4%和48%,大面积实施可以有效抑制“沙尘暴”。此外,由于秸秆还田,还有效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 2.减少侵蚀,保护耕地风蚀和水蚀不仅恶化环境,而且带走大量肥沃的表土,是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据内蒙古、河北和北京等地测定,每年被风刮走的表土达到10~20t/hm2。实施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具有明显的防止水土流失效果。 3.蓄水保墒,培肥地力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对于一年两熟地区,全程采用保护性耕作后,每季作物至少可以少灌一次水,两季作物可以少灌水100m3/亩。以北京市为例,如果100多万亩作物种植面积全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每年至少可节约灌溉用水1亿立方米,相当于整个怀柔水库的蓄水量。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土壤肥力。据测算,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3%,玉米田年可增加0.02%~0.06%。 4.节约成本,增产增效实施保护性耕作一年可减少作业工序2~5道,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而且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在农业部建立的10个监测点的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显示,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其中,玉米增产4.1%,小麦增产7.3%,小杂粮增产11.2%,大豆增产32%。 保护性耕作专栏 EXTENSION 推广天地 28 AGRICULTUREMACHINERYTECHNOLOGYEXTENSION 农机科技推广2008.05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到20世纪70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 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简介) 一、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 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我县而言,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土质流失,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我县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沙尘暴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 二、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三、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有何区别? 传统耕作要求采用铧式犁翻耕,保护性耕作禁止铧式犁翻耕;传统耕作农田休闲期为耕翻过的土地,要求地表清洁整齐,形成“卫生田”,不利于水土保持和土壤蓄水保墒;保护性耕作要求农田免耕或少耕,地表要有秸秆覆盖,而且覆盖率至少达到 30%,可有效保持水土,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培肥地力。

四、保护性耕作有什么好处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可归纳为: 1)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扬沙 (尘 ),抑制沙尘暴; 2)防止秸秆焚烧,减少大气污染; 3)蓄水保墒、抗旱节水,每亩可少浇 1— 2水; 4)培肥地力,土壤有机质、氮、钾逐年提高; 5)稳产增产; 6)降低作业成本,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五、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能够增产 保护性耕作增产的原因,一是土壤有效水分增加;二是土壤肥力提高。对于旱作农业,这都是影响产量的根本性因素。 ( 1)增加土壤有效水分。旱作农业土壤水分完全来自天然降雨。在降雨的时候,一部分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就从地表流走了,称径流损失;一部分是地表蒸发损失;剩余部分才是作物生长用的有效水分。要想增加有效水分,只能减少径流、减少蒸发。据测定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径流 60%左右,减少蒸发 10%左右,增加有效水分 17%。对于灌溉农业,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减少田间水份蒸发,还可节水灌溉,使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 2)提高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还田,直接增加有机质。据测定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可提高有机质

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18 (理论18学时;实验0学时)学分:1.0 适用对象:农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物理、农学概论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蒋恩臣主编,《农业生产机械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2、主要参考书: 高焕文主编,《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上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罗锡文主编,《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李宝筏主编,《农业机械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农业机械的发展、类型、一般构造、工作过程及使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2/3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到20世纪70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

关于推广保护性耕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广保护性耕作的调研报告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当前,XX县19.8万亩保护性耕作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与传统种植小麦相比,植株健壮、穗大粒多、籽粒饱满、表现出明显的增长优势。为进一步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扩大种植面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XX县农机局组织工作人员对保护性耕作推广普及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X县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农机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管理,精心实施,大力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XX县自2008年开始推广,一年一个台阶,当前,在全县形成4处规模较大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兴隆镇兴隆社区600余亩,邢侗街道三官庙200亩,理合务镇刘鹅头村800余亩,临邑镇国寨村200余亩,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县新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52台,达到222台,保护性耕作面积19.8万亩。 通过与常规种植模式的地块相比较,示范基地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基地小麦与常规种植小麦相比抗干旱、抗倒伏,秸秆粗壮,穗大粒实,亩均增产30-50公斤;作业工序大大简化,由传统的四道工序

合为一道,节省了作业成本;保护性耕作使得肥效利用率大大提高,比常规的种植模式节省肥料20%左右;保墒效果良好,每年节省灌溉一至两次,节省了水电费和人工费用。同时保护性耕作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升作用逐步显现:作业工序缩短,减少了劳动强度和作业用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土壤增加了的养分,改良了土质,培肥了地力,农田施肥量和喷药量有所减少,秸秆焚烧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及制约条件 1、农民接受程度有待于提高。传统的耕作理念是精耕细作,农民在没有看到免耕播种的明显效果,没有充分认识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是很难的。即使看到保护性耕作的效果,有些农民由于传统习惯的因素,还是应用传统的耕作模式,不愿意接受保护性耕作新技术。 2、农机手积极性不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农机手的积极性是关键。当前XX县农村土地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种植模式为主,与大型保护性机械的推广使用存在矛盾。土地规模小,地块零散,造成机械化作业效率低,影响农机手收入,从保护性耕作中获得利益小,积极性难以提高。 3、示范基地数量少、规模小。全县只有4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且示范基地面积小,示范带动作用有限。 三、对策及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保护性耕作不仅是一项

深松整地的基本方法

1.深松整地的基本要求 作业深度一般要求超过25cm(黑龙江省、南方蔗区要求达到35cm以上)。对于吉林省来说,深松整地一般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个时段是秋季作物收获后(9月下旬~11月上旬),以接纳秋、冬两季的雨水和雪水,有效抵御春旱。另一个时段是春播前后(3月上旬~5月下旬),可充分接纳夏季雨水,防止形成土壤表面径流达到抗旱或排涝效果。 作业质量要求:深松作业地块要达到深、平、细、实,深度一般在30公分以上,打破犁底层,深松后的裂沟要合墒弥平。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疏松、细碎,没有漏耕,深浅一致,上实下暄,抗旱保墒。根据各地土壤类型和农作物种植模式确定适宜的更深。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打破犁底层。 2.深松整地的基本方法 深松机具种类可分为深松犁、全方位深松机及深松联合作业机等。深松整地方式可分为全面深松和局部深松两种。全面深松是用深松犁全面松土,这种方式适用于配合农

田基本建设,改造耕层浅的土壤。局部深松是用凿形铲、双翼铲或铧进行松土与不松土相间隔的局部松土,应用范围较广。 第四节深松整地作业模式 深松整地作业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单一深松整地模式。拖拉机带动单一深松功能的深松机具进行作业,单一深松作业。此种模式主要在秋季实施。作业深度一般要求超过25cm,拖拉机动力一般要求在80马力以上。 (二)旋耕+深松作业。拖拉机带旋耕、深松联合作业机具,深松深度一般在25~30cm,拖拉机动力一般要求在90马力以上。 (三)灭茬+旋耕+深松三项作业或者多项复式联合作业。拖拉机带灭茬、旋耕、深松三项或多项复式作业机具(有的同时起垄、施肥一起作业)。作业深度一般要求达到25cm以上,配套的拖拉机动力一般要求达到120马力以上。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应用

保护性耕作原理和使用 我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从开始大规模示范推广计算已经进入第8年,试验研究开始则已经历了18年。随着保护性耕作原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实践,保护性耕作使用的内容愈来愈丰富完善,保护性耕作的效果也愈来愈显著。保护性耕作使用已经从初期的掌握基本作业、熟化机具、探索合适模式,向着融入先进配套技术,实现模式和机具的系统化、标准化扩展。保护性耕作将从保护土壤、保护环境技术进一步发展成重要的增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重组中国农业生产。 一、保护性耕作原理 1. 农业耕作技术的一场革命 保护性耕作是人类由不耕作到刀耕火种,由刀耕火种到传统人畜力耕作,由传统人畜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后的又一次革命。前三次革命,人类都是通过耕作干预自然、带来农业生产的一次次飞跃。特别是机械化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强有力的耕作工具,成为“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改变土地的原有状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比如传统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和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富饶状态的代价就愈大。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

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和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另一方面,以往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只要农业生产任务完成了,增产增收了,农业机械化就完成任务了。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和资源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机械化会破坏环境,也可以保护环境,提高利用率、减少消耗。深耕深翻、开荒种地,发展了生产,也带来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问题,引起人们对机械化的质疑。但是,机械化也是治理环境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如机械化秸秆还田减少焚烧秸秆导致的大气污染;保护性耕作治理沙尘暴;覆盖减耕节约用水、减少施肥等等。因此,发展保护性耕作,可以认为是机械化由单纯承担生产任务向承担生产和环保任务的转折点,是一场机械化耕作技术的革命。 2.保护性耕作的原理 国外对保护性耕作的定义是: “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结合我国的国情,保护性耕作定义为:“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的耕作原理。耕作的目的主要是疏松土壤、除草和翻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摘要: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以及类型。介绍了国外、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保护性耕作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念;作用;类型;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19 世纪末,美国在西部开发中, 过度垦殖, 导致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引发了对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形成了以“少免耕”代替“铧式犁耕翻”、以“秸秆覆盖”代替“裸露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1]。保护性耕作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中国,中国北方旱地就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6%[2,3]。经过60 多年的发展9特别是近20 多年的发展,保护性耕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相当深入,经历了“免耕法”到以“免耕法”为基础,以配套机具为支撑的集秸秆残茬覆盖、少免耕、深松、地表作业及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为一体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 1保护性耕作概念 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概念,国外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度为标准,指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留茬覆盖至少30% 为保护性耕作,如起垄、带状耕作、覆盖耕作及免耕等;而秸秆残茬覆盖度在15%-30%的耕作方式称为少耕[4],不属于保护性耕。我国地域辽阔,种植制度多样,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不仅仅是少耕、免耕。同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相比,我国的概念内涵更广泛。笔者认为,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5]。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4项技术内容: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 实行免耕或少耕。采用30%以上的植被覆盖地表, 根茬固土, 保护土壤, 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植被覆盖的地表用机械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节约机械成本。?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6] 2保护性耕作作用及类型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与残茬覆盖技术、杂草及病

玉米知识大全(续一)

一、玉米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或保留高根茬秸秆30%以上和作物残留物覆盖率不低于30%的耕作技术。是一项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耕作技术。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减少土壤流失和抑制农田扬尘的功效,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能明显提高旱区粮食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 据中国农大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2003年对10个示范县的实施效果监测数据显示,保护性耕作能不同程度的降低作业成本,可降低地表径流60%、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并具有增产玉米4.1%的效果。 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包括四项内容:1. 田间秸秆覆盖技术。将30%以上的玉米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高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效率;2. 免耕、少耕技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使用免耕播种机将种子播在秸秆覆盖的土壤中。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浅旋、浅耙)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3. 免耕、少耕播种技术.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4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依靠化学药品防治病虫草害发生,也可结合浅松和耙地等作业进行机械除草。 (一)、主要推广的技术路线 田间玉米秸秆覆盖和高留茬→免耕(少耕)播种→化学灭草、灭虫→苗期深松→深松。 (二)、田间秸秆覆盖技术 1、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 还田方式可采用秸秆还田机和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还田机作业覆盖两种。 2、整秆还田覆盖 适合冬季风大的地区,人工收获玉米后对秸秆不作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以免秸秆被风吹走,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倒,或人工踩倒进行覆盖。 3、留茬覆盖 在风蚀严重及以防治风蚀为主,且玉米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采用机械收获时留高茬+免耕播种作业,或机械收获时留高茬+粉碎浅旋播种复式作业方式处理。 (三)、免耕、少耕机械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在留茬和秸秆覆盖地,原茬保留于地表进行免耕播种。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作业。 少耕播种。进行必要的地表(轻耙或浅旋灭茬)进行播种作业。 为保证播种质量,播种作业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地表覆盖率小于40%可采用免耕播种,使用小型免耕播种机作业;另一种是地表覆盖率大于40%或播种高茬穴播作物时,一般需采用少耕(表土处理后)播种。 1、播种量:玉米一般亩播种量为1.5-2kg,半精量播种单双籽率≥90%; 2、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cm; 3、施肥深度:一般为8-10cm(种肥分施),即在种子下方4-5cm; 4、选择优良品种,并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要求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8%,纯度不低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