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一、总则

1、修编目的

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

(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

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江苏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扬州“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

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

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

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范围

(1)规划区:江都市域范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由长江、夹江、西部市界、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新通扬运河、花木大道、沪陕高速公路和东部市界围合的范围,面积约250.18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

1、城市性质

国家水利枢纽,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沿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扬州东翼生态宜居城市。

2、总体发展目标

至2015年,经济质量显著提高、科教发展显著进步、文化实力显著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至2030年,总体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幸福、环境优美的和谐新江都。

3、经济发展策略

(1)第一产业——以载体促发展

促进农业生产性载体的形成;加快农业服务性载体的建设;注重农业发展特色性载体的培育。

(2)第二产业——渐进式、跨越式发展相结合

渐进式发展策略——升级现有优势产业;跨越式发展策略——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3)第三产业——优势强化、结构优化

优势强化策略——提升优势产业的功能;结构优化策略—培育生产性服务体系。

4、社会发展策略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研投入,促进科技进步;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

5、生态环境建设策略

完善治理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6、交通发展策略

区域差别化策略;交通引导策略;周边协调策略。

7、资源利用策略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市域城镇体系

1、城市化发展策略

(1)集约发展

遵循科学发展,择优培育重点镇和特色镇,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居住环境,完善城镇的服务功能。

(2)城乡统筹

江都未来城市化发展在加强城镇建设、突出城镇功能和发展质量的同时,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同步现代化和社会和谐发展。

(3)质量提升

江都未来城市化发展应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完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美化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城乡文化品味,保障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各得其所,使更多的人享受现代文明。

2、市域人口及城市化水平

2009年底,江都市域户籍人口106.59万人,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8.52万人,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14.41万人,合计常住人口约100.7万人,城镇人口49.85万人,城市化水平49.5%。规划期末(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130万人(户籍人口113万人),城镇人口101万人,城市化水平约78%。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至2030年江都市域形成中心城区、重点中心镇、特色镇、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其中包括:1个65万城镇人口的中心城区、2个7万城镇人口的重点中心镇、3个3.5万城镇人口的特色镇、6个城镇人口在1.5-3.0万的一般镇。

邵伯镇、小纪镇为市域西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空间增长极,是市域内重点中心镇;郭村为红色旅游特色镇,丁沟为空港特色镇;吴桥、丁伙、樊川和武坚为

农业型主导的城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工业以现状升级改造为主,同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成为各自镇域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真武镇突出油田服务基地和旅游观光的职能;宜陵镇和浦头镇由于临近中心城区,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规划为工贸型城镇。

4、城镇空间结构

采取重点开发与片区发展分类指导相结合,在江都市域构建“一心两片三极”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一心:由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港区)共同组成的市域核心,是江都城市竞争力集中体现的区域,规划加强组团之间协调,尤其是主城区与港区之间在城市功能、产业、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衔接,形成“一主一副”的空间发展格局。

两片:根据现状空间发展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启扬高速为界将市域划为

南北两个片区。“南部片区”——交通条件优越,城镇发展的基础较好,未来在沿江开发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带动下,形成网络化的城镇密集区;“北部片区”——属于里下河水网地区,发展农业和观光旅游业,形成市域北部的生态开敞空间。

三极:指邵伯、小纪、郭村三个重点中心镇及特色镇,是市域西部、北部和东部的三个重要增长极,规划加强城镇综合性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向镇区集聚。

5、市域交通

坚持“交通引导、公交优先、设施调控”的理念,建设外畅内达、便捷快速、安全高效、多样化选择的综合交通系统。

(1)轨道交通规划:

①铁路:规划形成“一横一纵”铁路网。规划对宁启铁路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并与沪通铁路相接,实现与国家干线铁路网联网、相融;新建淮扬镇铁路,北接新长铁路至陇海线,南接沪宁城际铁路,以客运为主,货运为辅。

②城际铁路:规划北沿江城际铁路由南京引出,经扬州、泰州至南通,形成南京及江北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北沿江城际铁路在江都市域内平行宁启铁路南侧走线,并于江都火车站设置站点,与江都火车站整合形成轨道综合交通枢纽。

(2)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二横一纵”三条高速公路,“二横”为沪陕高速公路和启扬高速公路,“一纵”为京沪高速公路。规划共设置3处枢纽互通,8处服务互通。

(3)干线公路:规划形成“五横三纵”的公路网络。“五横”由北向南依次为353省道、老328国道、新328国道和沿江高等级公路、老江平公路。“三纵”由西向东依次为新237省道、安大公路、武嘶线。

(4)干线航道:规划形成“两横四纵”的市域干线航道网。“两横”为盐邵河、新通扬运河;“五纵”为京杭运河、芒稻河—高水河、三阳河、野田河—红旗河。

(5)港口:逐步形成以件杂货转运为主导,矿建散杂货运输为辅助的综合性港区,远期适当兼顾集装箱运输的需要。

(6)机场:苏中江都机场位于江都市丁沟镇,按照4C级进行建设,按照4D

级机场规划控制,客货兼用,服务于扬州、泰州、镇江三市,兼顾淮安部分地区。

6、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确定“一带、一片、多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

(1)一带:根据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江都段的运河遗产保护以水利航运工程遗产的保护为核心,将水利工程遗产与因大运河而生、而兴的聚落和相关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整体加以重点保护,从而完整保护大运河的整体风貌及其周边环境。

(2)一片:加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邵伯镇的保护,重点保护中大街和南大街以及大马头等沿街两侧地段的整体景观风貌,保护城镇轮廓线、“鱼骨状”的历史空间结构和肌理、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特征(建筑高度和屋顶平面)、沿街沿河传统风貌、古树名木等。保护与传统生活方式有关的青石条板街道铺装,大马头、邵伯船闸等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等有关的物质载体,沿街传统商业文化氛围等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

(3)多点:引江水利枢纽、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

7、市域旅游规划

(1)旅游总体定位:充分体现江都水乡园林生态城市的总体要求,形成“江、河、湖一水贯通,古、水、绿一体和谐”的城市旅游特色,不断提升“龙川文化”的品味,规划江都旅游形象定位为“水木仙旅、龙川江都”。

(2)旅游空间布局:形成“一区两带”旅游总体布局。“一区”:里下河生态农业旅游区;“两带”:沿运河旅游风光带和沿江生态风光带。

“一区”为里下河生态农业旅游区:里下河水域风光和人文景观,水产品养殖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园区较为集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互相交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旅游挖掘开发价值较高,旅游发展优势明显。

“两带”为沿运河旅游风光带和沿江生态风光带。沿运河旅游风光带:沿古运河岸线,重点打造水域风光、水利景观,建设渌洋湖自然保护区、邵伯湖旅游度假区、水利枢纽风景区以及运河游览线等重点旅游项目,沿运河两侧形成人文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旅游风光带;沿江生态风光带:结合江都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重点打造沿江生态绿廊,形成绵延流长的自然风光带。

四、城乡统筹发展

1、市域空间发展策略

(1)做大做强现代主城区。围绕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着力做大主城区,做强城区经济主板块。积极呼应扬州城市规划建设,以文昌路东延为契机,突出舜天路沿线区域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强化城市设计,注重道路的整体规划和节点的景观布局,加强沿路地块规划控制,加快启动村庄拆迁、企业搬迁、环境改造等步伐。加快打造南部滨江新城,启动商贸城西片综合改造,打造宁通路南侧景观;加快拆迁安置工程建设,实施龙川路南延、纬三路工程,形成“三横三纵”道路网络。不断提升建成区规划建设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北城区、老城区、城中村等综合整治、改造建设,突出城中村、老小区的改造提升。

(2)加快建设沿江开发区。依托沿江开发优势,用现代城镇综合配套的理念规划沿江开发,以沿江开发区为载体,依托大桥镇建设基础,着力打造滨江科技城,拓展沿江经济板块。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推动主导产业向沿江集聚、重大项目向沿江集中,把沿江地区打造成为特钢生产基地、船舶生产及配套件生产基地和港口物流基地。大桥镇要以挖掘古镇人文底蕴、打造旅游文化、培植生态旅游、增强特色服务为重点,加快大桥古街及人文景观修复改造,着力在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配套、城镇建筑风格等方面全面接轨和融入滨江科技城,实现城镇互动、融合发展。

(3)统筹发展各镇。各镇要根据各自产业特色、人口规模、资源优势等现有基础和条件,优化空间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城镇建设特色,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重点镇及特色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重点镇及特色镇为基础,区域联合,组团发展。打造里下河经济板块,抢抓小纪镇被确定为全省20个强镇扩权工作试点镇之一的政策机遇,以苏中江都机场建设为契机,加强与丁沟、樊川、武坚镇的联动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里下河城镇组团,打造空港产业园;打造沿运经济板块,突出邵伯运河古镇特色,加快邵伯

镇与丁伙镇、真武镇的规划融合、产业融合,以彰显古镇文化、做强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城镇规划与建设,着力打造运河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强镇;规划建设城市卫星镇,郭村镇、宜陵镇要主动接受泰州和城区的城市辐射,加强产业对接,提升规划水准,做大集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

(4)鼓励发展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按照靠近镇区、贴近园区、合理照顾耕作半径、注重保持田园风貌特色的要求,将全市行政村划分为若干组团,根据各行政村的经济水平、区位条件、人口规模、农民收入和设施建设情况,在组团范围内选择确定集中居民点,吸引周边村民向居民点集中,具备条件的可逐步向镇驻地集中。对已撤并乡镇原集镇要作为重点居民点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其原有设施功能作用。对于人口密度小、分布零散稀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庄台有计划地进行搬迁,加快推进电力、通信、数字电视、区域供水、燃气管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向农村集中居民点延伸,不断提升农村集中居民点配套水平。

2、城乡体系结构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重点中心镇—特色镇—一般镇—村庄(农村居民点)”五级城乡体系结构。

(1)中心城区:含主城区和港区,由长江、夹江、西部市界、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新通扬运河、花木大道、沪陕高速公路和东部市界围合的范围,面积约250.18平方公里。

(2)重点中心镇:包括邵伯、小纪2个重点中心镇。

(3)特色镇:包括郭村、丁沟、宜陵3个特色镇。

(4)一般镇:包括宜陵、真武、樊川、武坚、丁伙、吴桥、浦头等7个镇。

(5)村庄(农村集中居民点):至2030年,村庄规划整合为656个农村居民点,农村人口减少到29万人,村庄平均规模由现状每自然村125人调整为442人。

3、人口与用地规模

远期至2030年江都市域总人口13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78平方公里;其他镇城镇人口为36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43.2平方公里;农村人口为29人,建设用地规模约65平方公里。

五、中心城区性质与规模

1、城市性质

国家水利枢纽,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沿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扬州东翼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规模

2009年底现状城市人口为34.78万人。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44万人。

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

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5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8平方公里以内,人口与用地在中心城区范围内进行整体平衡。其中:主城区:人口规模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1平方公里左右;港区:人口规模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7平方公里左右。

六、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发展方向

(1)主城区

规划主城区的发展方向为“东优、南进、西联、北拓”。

东优:京沪高速公路以东砖桥现状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较低,整体环境不佳,向东发展重点是对该地区用地进行优化整合,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园区品质。

南进:主城区南部空间广阔,用地条件优越,未来随着328国道的改线、沪陕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南延线的建设及南部、滨江沿河景观的打造,为南部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向南将是主城区用地拓展的首要方向。

西联:进一步推进扬州、江都城市空间与功能整合。主城区与扬州市交通联系有龙城路、328国道改线,未来将打通舜天路,连通扬州城区的文昌路,延伸文昌路综合公共服务设施轴,为实现江都与扬州的对接提供有利条件,这也将引领江都城市建设用地向西推进。

北拓:主城区北部现状建设条件较好,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拥有便利的对外交通,同时拥有一定的土地存量,将成为城市用地拓展的次要方向。

(2)港区

规划港区工业用地在现状基础上向纵深拓展,生活用地在现状大桥镇区基础上向南、向西适度拓展。

2、总体布局结构

(1)主城区:强化核心、分区发展,形成“两心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两心”:工农路两侧的商业中心和舜天路两侧的商务中心。

“五区”:主城区范围内以道路河流划分的五个分区,包括城北分区、城中分区、城西分区、城南分区和滨江新城区。

(2)港区:集聚发展,形成“一心两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港区综合配套中心。

“两区”:港区以道路河流划分的两个分区,包括综合配套区和产业区。

3、城市中心体系

按照“市级—分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四级设置。

市级中心:规划形成“一主、一副、两特”的市级中心体系。“一主”:位于舜天路的城市主中心,打造以商务金融、总部办公、休闲商业为主导功能,以会议接待、文化娱乐、都市旅游为特色功能,以生活居住和配套服务为支撑功能的生态型城市中心区。“一副”:位于工农路的城市副中心,以传统的商业办公、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等为主要职能。“两特”:分别为行政中心、文化体育中心。行政中心位于北区,以行政办公、商业为主要职能;文化体育中心位于滨江新城,以会展、文化、体育等为主要职能。

分区中心:规划形成6处分区中心,为各分片提供相应的商业、文化、医疗、体育、娱乐、办公等配套服务设施,其中主城区5处,港区1处。城北分区中心:位于泰山路及仙城北路周边;城中分区中心:位于工农路与龙川中路交汇处;城西分区中心:位于龙城路与庄台路交汇处;城南分区中心:位于新都路与舜天路交汇处;滨江新城分区中心:位于纬三路北,龙川南路两侧;港区分区中心:位于新城路两侧。

居住社区中心:居住社区中心主要结合各居住社区统一布局。

基层社区中心:结合各基层社区统一布局。

七、建设用地规划

1、公共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

保留现状金山路两侧的市级行政中心等行政办公用地,保留旧城区内的市供电局、广电局、体育局等,适当置换旧城区及城南分区部分办公用地,集中布局在仙城北路以东、江淮路以北,形成市级综合行政中心,集中办公,提高行政办公的运行效率。

保留位于通泰路北侧的大桥派出所,规划大桥镇政府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用地合并,集中布局在白沙路以北、白塔河以西处。

(2)商业金融业用地

规划结合中心体系的构建和公共交通的建设,完善商业金融业用地布局。

城北分区:主要位于泰山路、仙城北路周边及恒山路以北,其中沿宁启铁路江都火车站周边块状布局,双树路两侧带状布局,主要包括购物、餐饮、宾馆住宿等设施。

城中分区:集中于工农路沿线,带状布局,规划对两侧商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强化购物、娱乐、餐饮休闲等服务功能。其中工农路、仙城路—引江路段定位为精品购物步行街,仙城路与工农路交叉口为大型购物中心汇集区,工农路与龙川北路交叉口为娱乐、休闲、餐饮等汇集区。

城西分区:位于龙城路北侧、工农西路南侧,带状与块状结合。

城南分区:结合轨道交通站点的设置,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沿舜天路两侧呈带状布局,以金融、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业为主。

滨江新城区:在新都路西,纬三路北结合文化体育中心设置商务、金融、餐饮、购物等设施。

港区: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位于新城路以北、通江路以东,呈带状布局。

(3)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按照“市级—分区级—居住社区级”三级配置。

保留市级文化用地主要有旧城区内的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少年宫以及扬剧艺术中心等,局部进行改造、立面整饰;规划配置展览馆、图书馆等大型市级文化设施,结合体育中心统一考虑,展示主城区南部滨江新城入口形象。

规划分区级文化设施主要有泰山路文化中心、双沟文化中心、舜天路文化中心、庄台路文化中心、港区文化中心等,其中港区文化中心位于开发北路以北、星沙路以西,设置文化活动中心、科技馆、展览馆等,展示港区的风貌。

(4)体育用地

规划体育用地按照“市级—分区级—居住社区级”三级配置。

保留江都体育场,提高内部设施标准;规划新建江都体育中心,位于滨江新城,配置标准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配套辅助设施,能够承担一定规模的市级赛事。

规划新建分区级体育设施,在北区泰山路北、港区开发北路与星河路周边新建区级体育设施,其他区级体育设施结合邻里中心设置。

完善居住社区级体育设施的配套,结合居住社区中心布置一定的体育运动场地及设施,包括综合活动器材、羽毛球、乒乓球、小足球场等场地和相应的设施,满足居民休闲健身的需要。同时鼓励高校及中、小学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利用绿化配建健身设施。

(5)医疗卫生用地

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主要落实市级、区级两级医疗卫生设施,居住区、居住小区级社康中心结合邻里中心及小区配套综合服务中心合理设置。医院床位按照5床/千人标准配置。

规划形成二级甲等医院6所(洪泉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滨江新城医院、大桥医院)、专科医院2所(市脑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即第三人民医院)、急救医疗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处(双沟卫生院、新城医院、砖桥卫生院、张纲卫生院、新城东部卫生服务中心、大桥老卫生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大桥嘶马卫生院、大桥昌松卫生院、大桥花荡卫生院)及若干个小区社康中心,形成等级明确、规模适中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规划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采取集中布局的原则,主要集中在2处,其中主城区1处,港区1处。城南职教园区位于纬三路北侧、新都南路东侧,同时在职教园区建设江都市成人教育中心;港区教育科研用地位于白沙路以南、通江路以东,承担港区相关产业的研发、设计及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等主要职能。

2、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划分为6个居住分区,16个居住社区。其中主城区5个居住分区,13个居住社区;港区1个居住分区,3个居住社区。

3、工业仓储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主要集中于三处,分别为主城区的城北工业园、城南工业园和港区的沿江工业园。城北工业园:位于宁启铁路以北、锦宜公路以南、老淮江公路以东、仙城路以西,规划工业用地约275公顷。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以发展机电、冶金、汽配等产业为主;城南工业园:位于南苑路以南、京沪高速公路以西、建兴路以北、黄河南路以东,工业用地约492.2公顷。依托京沪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328国道改线等交通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沿江工业园:位于港区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南,工业用地约1326.2公顷。充分利用沿江开发机遇,发挥港口优势,其中红旗河以东依托现状科进船业、龙和船业、海螺水泥等龙头企业发展船舶制造、建材等产业,红旗河以西依托诚德钢管、龙川钢管、中海造船等企业以机械冶金、建材等为主的综合工业区。

规划仓储物流用地主要包括城北物流用地、城东商贸物流用地、沿江港区物流园区。城北物流用地位于双树路以北、惊涛路以东,主要结合城北工业园设置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货物集散中心;城东商贸物流用地位于黄海南路以东、浦江路以北,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形成商贸物流园区,服务于城南工业园及周边五金建材装饰市场、花木市场等;港区物流园区位于港区三江大道以南,结合港口码头布局,打造集传统储运功能、信息交流功能及商贸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区,成为服务于港区及市域的现代物流中心。

4、绿化用地

(1)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依托江都市特有的自然条件,结合城市形态格局和发展方向,通过城市生态绿地、滨水绿带、交通廊道、公园等建设,形成“五河汇龙川、一轴联两区、多园缀龙城”的结构。“五河汇龙川”:以孕育江都独特龙文水脉的金湾河、高水河、芒稻河、老通扬运河及新通扬运河构筑江都滨水生态空间;“一轴联两区”:通过沿芒稻河、夹江和长江的滨水生态绿地连接主城区和港区;“多点缀龙城”:以公园、街头绿地等构成绿化节点。

主城区:规划通过采用滨河绿带和交通绿廊两个系统相互组合,重点突出“一核、两廊、五带、多点”的绿地系统结构。“一核”:引江水利枢纽风景区;“两廊”:沿宁启铁路、沪陕高速公路两侧形成的横向交通绿廊;“五带”:沿金湾河、高水河、芒稻河、新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五条水脉形成的滨河休闲带;“多点”:分布于主城区内的公园和街头绿地。

港区:主要以沿河、沿路带状布置为主,形成“一核、两带、多点”的布局结构。“一核”:位于滨江路与兴港路交汇处形成的滨江公园;“两带”:沿白塔河、红旗河两侧形成的绿化景观带;“多点”:港区内部的公园和街头绿地。

(2)绿地布局

规划绿地957.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3%,人均绿地面积14.7平方米。

合理布置各级公共绿地,规划建设市级公园5处,分区级公园10处,结合现状补充建设小型绿地(如街头绿地、小游园、游憩绿化带等)。加强公路、铁路、水系、高压走廊、市政设施周围、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等的防护林带建设。

规划中心城区市级公园一览表

八、中心城区道路交通

1、总体目标

坚持“交通先行、公交优先、设施先进、有效调控”的规划理念,建设外畅内达、便捷快速、安全高效、多样化选择的综合交通系统。

2、快速路

规划江都中心城区形成“三横两纵”的快速路网布局,快速路总长度约49.5公里,快速路网密度约0.6公里/平方公路。

“三横”分别为华山路、328国道改线、扬子津路—新都南路;“两纵”分别为金湾河路、黄海路。其中,华山路西接扬州北外环快速路、东接黄海路,是扬州中心城区至苏中江都机场的重要快速通道;328国道改线联系扬州中心城区与江都主城区,是扬州市域重要的东西向快速通道;沿江高等级公路—新都南路西接扬州扬子津路,东至泰州,是重要的东西向区域性快速通道;金湾河路连接泰安和杭集;黄海路贯穿城市东部南北。

3、主干路

主城区形成“十一横六纵”的主干路布局结构,总长度约149.2公里。“十一横”自北向南依次为锦宜路、恒山路、泰山路、东方红路、龙城路、长江路、浦江路、舜天路、建兴路、纬三路、通港路;“六纵”自西向东依次为人民路—建都路、仙城路、龙川路、新都路、黄河路、黄海路。

港区形成“四横三纵”的主干路布局结构,总长度约50.3公里。“四横”自北向南依次为新城路、白沙路、銮江路、三江大道;“三纵”自西向东依次为花木大道、大宜路、兴港路。

4、次干路

次干路间距控制在500-900米左右。主城区次干路总长度约115.1公里,次干路网密度约2.27公里/平方公里;港区次干路总长度约85.8公里,次干路网密度约3.17公里/平方公里。

九、城市总体设计

1、市域空间景观规划

(1)规划目标

发扬江都“江河湖一水贯通、古水绿一体和谐”的城市特色,提升特有的景观风貌,保护和延续旧有的历史文脉,着力打造“长江风光、运河风景、水乡风情、古镇风韵、花木风采”的江都市域空间景观。打造沿江风光,弘扬运河文化,展示水乡风情,延续古镇风韵,塑造花木形象。

(2)市域空间景观体系

市域构筑“两区两带多点”的空间景观体系。“两区”指东北部的里下河水乡景观区和西北部的邵伯湖—渌洋湖生态景观区;“两带”指运河景观风光带和长江景观风光带;“多点”指古镇景观节点、特色村庄景观节点和特色农业园区景观节点等。

(3)特色风貌景观区

里下河水乡景观区:市域东北部以小纪镇、武坚镇和樊川镇为主的河网密布区域。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打造良性发展的生态空间,采取原生态方式来维护区域内的水系、湿地等空间布局,保护已有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营造自然生态的水乡景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打造融生产经营、科技示范、休闲度假、生态保护等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基地。

邵伯湖—渌洋湖生态景观区:市域西北部、京沪高速公路以西的邵伯湖—渌阳湖区域。塑造原生态湖泊景观,适度发展地方绿色风味食品加工制作,提升旅游度假的整体品质。

(4)特色景观带

运河景观风光带:滨水岸线重点区域布置亲水平台、亲水绿地、城市广场等开放空间,其它岸线以满足防洪和生态要求为主,临中心城区部分采用硬质岸线满足防洪和简单驻留观景活动的需求,并通过对水面岸线和周边生态空间的景观塑造,分段打造具有滨水特色的岸线景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表(20xx最新) 注: 1、以下城市为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2、以下城市为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篇二:20xx年那些不经意间的行政区划调整 篇三: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

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xx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总面积约为1644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xx-2030。其中,近期为20xx-20xx年,远期为20xx-2030年,远景展望2030年以后。 三、市域城镇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沿海城镇发展轴:北起柘汪镇,南到燕尾港-堆沟港镇,包括海头镇、赣榆县城、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等城镇节点,是依托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 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 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

张家口市中心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张家口市中心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二00九年七月二十日)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张家口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 第三条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各类详细规划和重要建筑方案设计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面向国内外市场,鼓励设计方案竞标。 第四条在本市规划区内承担各类规划设计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规划设计资质。在规划成果报批的同时应附相应的规划资质证明材料。 外埠规划设计单位在本市从事规划设计应向市规划主管部门备案登记。 承担居住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含15万平方米)、公建5万平方米以上(含5万平方米)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应具备甲级规划设计资质。承担居住建筑面积8~15万平方米、公建3~5万平方米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应具备乙级以上规划设计资质。 第五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用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下(含2万平方米)的项目,需编制《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综合管线工程规划》和《竖向规划》。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规划执行。 各类建设工程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城市设计、日照分析和建筑方案时,范围应符合城市坐标的且包括周边相邻地段50米以上范围内的现状地形图,并研究与相邻空间环境协调以及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衔接。建筑立面、建筑夜景及色彩方案,应进行多方案比较,符合方案竞选要求的应进行方案竞选。 各类专业性用地建设项目应符合已颁布的其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六条规划设计单位在本市承担各类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时,应按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规划设计条件”执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报批时,“规划设计条件”应作为附件。 第七条编制各类规划应按有关规定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审查和审批各类建设项目,不得违背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八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城市重要街区、主要干道、重要景观节点、重要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由市规委会审批。城市一般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由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截至2012年5月,中国共有6个省级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4个地级市、372个县级市和17个县辖市,共684个城市。 一、省级城市(6个)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长春市( 吉林省) 沈阳市( 辽宁省) 大连市( 辽宁省) 济南市( 山东省) 青岛市( 山东省) 西安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四川省) 武汉市( 湖北省) 南京市( 江苏省) 杭州市( 浙江省) 宁波市( 浙江省)

厦门市( 福建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三、地级市(274个) 黑龙江省(11个):黑河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绥化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吉林省(7个):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12个):铁岭市、阜新市、抚顺市、朝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 河北省(11个):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15个):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 河南省(17个):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西省(11个):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路、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围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的最高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 行)》的通知 各区房产局、物价分局、拆管办,各房屋拆迁估价机构、房屋拆迁实施单位: 现将《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八月六日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房地产估价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上涉及房屋拆迁的房地产评估活动,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从事房屋拆迁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以下简称估价机构)应当是具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三级以上房地产评

估资质,并经过市房产局的审核准予其在本市执业的估价机构。 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估价机构名录,供拆迁人、被拆迁人选择。 第四条每个拆迁估价项目,估价机构均应派出至少二名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其他人员则应当持有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共同颁发的《拆迁评估上岗证》。 第五条拆迁评估的估价对象:拆迁范围内,经确认持有合法产权证明的被拆迁房屋(含其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附属设施。 1995年航测图上标明的无证房屋参照有证房屋评估。 第六条拆迁评估的估价目的统一表述为“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七条拆迁评估的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规模大、分期分段实施的,以当期(段)房屋拆迁实施之日为估价时点。 第八条拆迁评估的价值标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不包含室内、外自行装饰、装修的补偿金额及房屋拆迁中的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非住宅用房一次性综合补助费等政策性补贴费用。 第九条拆迁评估价格应当以人民币为计价的货币单位,精确到元。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张家口市城市建设现状与展望

张家口市城市建设现状与展望 前言:我的家乡张家口市地处北京、山西、内蒙和河北的交界处,是北京的北大门,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重要的地理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最后一批城市对外开放的城市。近些年来,张家口市经济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实际,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方式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一系列总体要求,作为本市的一名,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市里的各种施设有了很多程度的提高,下面我来具体介绍一下本市的各项城市建设。 第一,地形、气候。全市地形特点以山地为主,属内蒙古高原南缘,城市是沿山地而建,呈带状。张家口市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凉爽,独具特色。这也给张家口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异样的格调,冬季是个冰雪的世界,有很多大型的滑雪场,整个城市都是雪白的一片。反之,夏季的张家口色彩对比鲜明,空气清新,是避暑的不错选择。 第二,张家口的布局。关于张家口的布局,我查询有关资料发现依据城市现状布局及未来城市空间趋势,主城区划分为7个片区:市中心划分为城北片区、红旗楼片区、南站片区、铁路南片区。宣化城区划分为古城片区、新城片区。下花园城区分为下花园片区。城市主中心位于市中心区的纬二路和纬三路一带,形成行政办公,文化娱乐,金融贸易为主的新区中心。两个次中心分别位于宣化城区和下花园城区,形成金融贸易、文化娱乐中心。相对张家口的边缘地区比较疏散,商业文化都比较落后,很多地方还不能达到生活的基本要求,希望以后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第三,张家口的居住建筑。以前张家口人的人均住房面积很少,大部分都是砖瓦平房,条件简陋。近些年来,张家口市大力发展住宅小区建设,像类似世纪豪园的工程开设了很多,解决了人们的住房问题,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应用和推广建筑节能和新技术、新材料,在主城区不让使用实心粘土砖,并且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在施工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科技含量;并且下大力抓好工程质量管理,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在城市建设规划的带领下,各种新型建筑拔地而起,使我们从侧面看到了这座正在腾飞的城市。 第四,张家口的绿化。之前张家口的绿化做得不太好,人均绿化面积很少。近几年来,绿化面积大大增加,胜利公园,人民公园,水母宫,安家沟等以公园形式出现的景区不仅集绿化、娱乐为一体,而且还起到了抵挡风沙,净化空气的目的。各个小的绿地将一些街区变成了小游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不过小区里的绿化面积还是要加强。 第五,张家口的交通。由于本市四面环山,所以道路是沿山的走向而修,东西走向为主,南北走向为辅。前些年市里拥有的公共汽车特别少,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私家车渐渐多了起来。市区里拓宽了主要马路,新增多条公交线路,同时建起多条与外联系的高速公路,城区有公共交通线路21条,并已开通发往河北省内、省外以及本市各县的多条长途客运线路,又开通4410等火车线路,强化了对外联系,使张家口与外界交通更加便捷,将会大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五,张家口的河流治理。市政府在对大清河的治理方面下了很大力量,加大对工厂废液处理的管理力度,防止对大清河的污染。对于改善张家口和北京水源和周边环境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又修复了一座桥,在河中设置各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_2030)

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203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发展战略 2 第三章港城公交发展模式 4 第四章公共交通客流预测 5 第五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6 第六章中运量系统规划 7 第七章常规公交系统规划 9 第八章公交枢纽体系规划 15 第九章辅助公交系统规划 17 第十章智能公交规划 18 第十一章近期规划与建设规划 19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政策与保障措施 23 总则 规划目的

为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适应连云港市城市格局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连云港市公共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并完善"城市轨道及中运量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干线为主体、出租车及慢行交通为辅助、社区公交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为连云港市民提供多模式、一体化、全覆盖、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编制《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 《江苏省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导则》(201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指南》(2014.12) 《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2014-8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 《城市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工程项目建设标准》(JB 99-104-1996)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连云港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30)》 其他相关规范、规定和规划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交行业监管,提高公交服务能力,充分借鉴先进城市发展经验,以创建一体化公交优先示范城市为目标,通过加快推进我

佳木斯市征收土地暂行规定

佳木斯市征收土地暂行规定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令(5号) 颁布时间:2008-6-25发文单位:佳木斯市人民政府《佳木斯市征收土地暂行规定》业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发布,请严格遵照执行。 市长李海涛 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 佳木斯市征收土地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征地管理,保护被征地农民和用地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区征地管理工作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黑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市区内,建设用地涉及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征收土地工作应该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关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第四条市政府成立征收土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市区涉及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各项调研、组织、协调、督办、综合等项工作。成员单位包括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局、建设局、房产局、农业委员会、林业局、水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物价局、市信访办、市政府法制办、公安局、审计局、监察局和各区政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 第五条市政府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结合政府财力,本着区分轻重缓急的原则,统一制定城市土地征收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和征地资金。各区政府作为征地主体,应当根据市政府决策负责征地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二章征收土地程序 第六条征收土地项目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受理并纳入全市征收土地计划。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批次选址项目由市政府于每年一月底前制定征地计划,国土资源部门统一汇总后,拟定征收土地方案报国家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单独选址项目根据工程建设需要,由具体用地单位提出申请。 用地单位提出用地申请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用地申请书; (二)发改委批准文件; (三)资金到位证明; (四)用地项目平面布置图和定线图。 征收草原、林地、水面等土地,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并提交相关批准文件。

佳木斯市汤原县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一、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上一轮《汤原镇城市总体规划》是1995年由省政府批复开始实施的。上轮规划确定汤原镇的城市性质为:“汤原镇是佳木斯市卫星城,是汤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食品工业、建材工业为主的小城市。”城市规模为近期(2000年)人口6.5万人,用地1005.16hm2;远期(2010年)人口8万人,用地1181.97hm2,主要用地发展方向为向北。 上轮总体规划符合当时汤原的实际情况,为汤原县近几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在道路系统建设和用地结构建设等方面,为汤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轮规划对汤原县的发展,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直接指导了汤原县的工业用地、道路系统、绿地系统等的建设。从规划的实施情况来看,上轮规划对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的确定和预测基本正确。 进入21世纪,我国步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活动更加活跃;汤原地热资源的发现和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为汤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有的城市规模、布局结构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二、主要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6.《城市环卫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 7.《汤原镇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编制) 8.黑龙江省关于城市规划的法规文件 9.其它相关资料、技术规范与法规 三、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节约、协调、综合平衡才能持续发展。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的平衡点,促进汤原镇城市发展的有序进行。 2.整体性原则 针对汤原镇实际,从整体上妥善处理好工业与居住、建设与发展等矛盾,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规划建设方针,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新的含义,解决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 3.集约性原则 强化建成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力度,尽快形成具有较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多功能、现代化、生态化的城市区域。 4.动态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本轮规划从动态的视角对汤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