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朝的所有国家

周朝的所有国家

周朝的所有国家
周朝的所有国家

秦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

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前221年灭于秦国。中间什么齐桓公呀管仲啊称霸啊什么的略,不废话。

晋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

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附:1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

前636年,重耳(晋文公)即位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

前628年,晋文公驾崩,其子晋襄公即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前627年,晋秦肴之战,晋国打败秦国

前621年,晋襄公逝世,其子晋灵公尚幼,国相赵盾掌握政权。

前607年, 晋灵公被杀,其叔晋成公即位

前600年, 晋成公逝世, 其子晋景公即位

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灭知氏

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前349年, 韩、赵两国杀晋君,晋国灭亡

后来的三晋就不说了,除了比较弱的韩,后来其他两国有哪些将军和战役,不用废话。再说大多也是战国时候的事了。

魏国

在中国东周春秋时期是诸侯国名,处于现代的中国山西芮城,前661年被晋国灭亡。东周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以後,在晋国的版图上,建立了新的魏国。

燕国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国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貭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

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楚国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

的楚国就此灭亡。

鲁国

原为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大封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旧奄国地曲阜,周公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更名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

吴国

吴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越国

越国是以绍兴为核心地域建立的浙江大地上第一个古朝,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越国的势力范围曾北抵山东,南入闽台,东濒于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公元前三一二年正当秦、韩、魏与楚齐对峙、楚调发大军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於的时候,越王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支援魏国。这样运送大批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到魏都大梁,必须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可知当时越的国力仍能控制邗沟和淮水的航行。这时越王原要伐齐,经齐王使人游说越王,越不攻齐而攻楚,被楚打败。因此楚图谋灭亡越国,消除后顾之忧,并扩展领土到江东一带。公元前三○七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图谋攻灭越国。楚国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活动了五年,到公元前三○六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把越国灭亡了,把江东建设为郡。

宋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

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邱,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但和其他四霸不同,其他四霸(齐、楚、秦、晋)称霸时都有强大的实力,召集各国会盟较为有成效。宋襄公只是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想代齐作为盟主,但没有军事实力。历史记载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戎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

战国时期,宋国终被齐国所灭。

郑国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guó,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两年后,犬戎杀死周幽王,并杀郑桓公。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郑武公以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就连当时的齐国还经常听命于郑国,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到郑庄公统治末期,郑国由于连年征战,国势日衰,齐国才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对周边小国发号施令。郑国以后由于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

鄫国

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疆域:驻苍山县向城西南,包括苍山大部分,枣庄部分,以及郯城沂河以西部分。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邾国(邹)

颛顼帝之后代曹挟于周武王时被封于“邾”,建立邾国,最初附庸于鲁,春秋时渐强,进为子爵之国,称“邾娄”,后又改为“邹”,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后来,春秋时鲁穆公改邾国为邹国。因建都邹邑而得名。曹姓,战国初亡于楚宣王。

莒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隐公元年,这一段的莒国历史,史文缺略,为空白期。太史公多见旧籍,于此当有所见,惜他因莒国小弱,未立《莒世家》,后人于此空白期之史迹,无法妄测。仅知自兹舆期始封至鲁僖公年间之兹平公,共历十一世。兹平公之后,始有国君世系,但是因为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作为生前称号。由此看出,至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间,周人欲以周鲁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尚未收到显著效果。

自鲁隐公二年后,《春秋》经传始见莒之事迹,至战国楚简王灭莒(时在公元前431年),290年间,莒国大事可述者甚多。兹仅就其与齐、鲁两大邻国关系及参与中原霸主盟会之主要事迹,略为综合排比之,以说明夷夏之斗争与民族融合过程,在东方仍在继续进行中。

为了便于了解莒与当时诸国之关系,分四个阶段叙述。

第一阶段,自鲁隐公二年(前720年)至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73年)。开始时,莒的疆域似已较初封国时有所扩张(也许是又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之旧疆)。它南入向(在今莒县南70里处),北伐杞,取牟娄。杞,本为旧国,卜辞(《殷虚书契后编》下375)中有“杞侯”字样出现。周武王重封夏之后楼公于杞,初都于今河南杞县,春秋前,不知何故东迁。先迁于今新泰县境,继又迁淳于(今安丘东北)。杞之国土,东起今诸城境,西至安丘境,正好横亘于莒之北部。莒欲扩地,向南已灭向,向北不能遽吞杞,故取蚕食手段,先取其一邑。杞本夏族,但因处东夷故地,用夷礼,故齐鲁等国鄙之。

莒之西疆临鲁境,西北疆有州、纪二国。州为小邦,姜姓,不久似被齐所灭。纪(已)曾因调停鲁与莒的关系,与莒盟于密。前715年,鲁与莒因而盟于浮来。可见莒对西方及西北方之邻国,是维持着友好关系的。但齐桓公即位后,齐为霸主,局面为之一变。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出奔莒国避难。返齐为君之后,却不念旧德。旧籍载桓公与管仲谋伐莒为东郭牙所觉之事②是否事实,姑置不论,而不久却向东方扩张,则是事实。纪和杞首遭压迫,亦开始见“伐莒”之文。莒似乎判明了这个情势,以后不再向北发展,转向西、南两方,开始与鲁、鄫发生纠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当时,莒是齐鲁之外的东部大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住不下去时,多爱暂奔莒国。这一阶段,齐公子小白之外,还有谭君及鲁庆父。由于鲁人赂莒交出庆父,反又食言

不送贿赂,鲁莒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败。鲁也有了戒心,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城诸及防(东防,在今费县东北40余里处)即所以备莒。

桓公由于标榜攘夷,所领导的几次会盟,莒都不得参加。后宋襄公欲霸诸侯,也领导了几次会盟,莒亦未获准参加。

前660年齐逼迁阳(今沂水西南)国之民而有其地。前644年,完全灭纪国。齐向东扩张的面目已经不再掩饰了,莒国为了对抗咄咄逼人的齐国,便完全倒向新起的霸主晋国,这在下一阶段中表现得明朗了。

第二阶段,自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26年)至成公十四年(前577年)。这是晋文公为霸主以及邲之战后楚庄王继为霸主时代。莒国在这一阶段,历兹平公、纪公庶其、厉公季陀、渠邱公朱四个国君。他们先后参与中原各国的一些会盟,是外交上初步活跃的时期。

晋文公虽也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却未在会盟中表现出来,因而莒国得以参加了有名的践土之盟。与此同时,齐继续向东开拓国境。见于记载的是前600年伐莱。取根牟。莱为东夷族,根牟又在莒之邻境,因而齐于前598年及前596年有两次伐莒之事。《左传》对于后一次伐莒记曰:“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部分地道出了齐、莒双方的打算。原来,与莒同时被晋文公邀请参加会盟的小国邾,本是鲁的禁脔。此后,齐欲并莒,鲁欲并邾,二大国会晤频繁。前599年,鲁出兵伐邾,次年,两国连兵伐莒。又次年,楚败晋于邲,齐国见莒失去了奥援,遂无所顾忌,复于下一年再次伐莒。在这以后的十年间,齐恃其强,开始欺压鲁国,又侮辱晋之使臣,形势又为之一变,晋、鲁、卫、曹于前589年合兵伐齐,败齐于鞍。于是,前584年以后,莒国又参加了以晋为盟主的马陵之会及蒲之会。

这一阶段的后期,可能由于齐鲁交侵,也可能由于莒君渠邱公的无能,莒有三城一度为楚所攻破,但楚不能据而有之,不久退出了。前574年渠邱公死,子密州即位,史称黎比公。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第三阶段,自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至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这一阶段的前期,晋悼公复霸,后期,宋向戌倡议晋楚弭兵,争霸局面稍得缓和。

晋势复强之后,30年间,大会盟24次,莒都参加了。由于多次参加复盟,莒似乎逐渐以大国自居,开始对外用兵。初期,即与邾联合,共同侵郐,郐在莒之西南,距鲁不远,便向鲁求救,然而鲁的兵力不能胜莒,郐终于为莒所灭。鲁感到受到了威胁,开始修建东疆的费城。前565、563、561年,莒三度侵犯鲁境,表面上看,似仅是争夺边境上的田地,然而鲁国却以为:“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当时晋楚继续争霸,齐、鲁全参加进去,莒乃钻了空子。由此看来,莒稍强之后,也会走上扩张领土的道路。“春秋无义战”,莒也不例外。莒国的兵力,这时似乎很强。前555年,以晋为首的12国伐齐,

莒曾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攻齐。这一次齐兵不敢出,晋军焚临淄。12诸侯之兵到达齐之南疆。齐坚守城池,未导致大败。然而齐开始有了向莒报复之心。

莒君黎比公之治民,《左传》称之为“虐”,又说“国人患之”。大约指的是他不顾国力,连年与齐鲁争战,民不堪命的情况吧。黎比公处于齐、鲁两国大启疆土之际,利用强晋为援,以攻为守,还不失为较好的策略,因而这一阶段为春秋时莒最活跃之时期。黎比公死后,莒逐渐走向衰亡了。

第四阶段自鲁昭公元年(前541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这一时期,晋公室强大,国力内耗不复外顾,莒亦失去了奥援。莒君可考者,有展舆、著邱公去疾、庚舆、郊公与狂5人。嗣后入战国,莒事无记载,公元前431年,楚灭莒。

这期间,莒之国土屡被齐鲁侵占,国势已弱,只好采取守势。加上本身有内乱,展舆立为莒子后,夺群公子秩,群公子把公子去疾从齐国召回,立为莒君。展舆逃往吴国,其党羽务娄等3人奔齐,带走了大庞、常仪靡二邑。后牟夷又奔鲁,献了牟娄及防二邑。前532年鲁伐莒,取郠。郠位于今沂水县界,因此莒国西疆藩屏尽撤。在此情况下,莒之内乱仍不止,国君去疾死,蒲余侯杀了公子意恢,从齐国迎回了去疾之弟庚舆,此后莒国依附于齐。到了前523年,又想摆脱齐之控制,两次引起了齐兵来伐。莒已不复比于列国。入战国后,楚的势力扩张到淮上,灭蔡,进而灭莒。然而到底距其本土过远,不能长期占有,莒之全境终于入于齐。

吕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周宣王时,吕国改名为甫国,春秋时甫(吕)国为楚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许国

据史书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西周灭商后,周成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为太岳之嗣,也称为许文叔。许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南迁叶地,为楚国的附属;前534年许惮公又被迁城父;前 538年又迁荆山;前529年复迁叶地;前506年再迁容城。战国初期终于被楚国所灭,迁于容城,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详细: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如公元前654年,楚国伐许,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公元前576年,即许灵公时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后来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大约到战国时期许元公在位时,便被楚国攻灭了,一说为魏国所灭。许国灭亡后,许国宗亲四散逃走,他们虽散居异乡,不忘故国,便以国为姓,这是许姓的一个来源。

虢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一个为雍地的西虢,一个为制地(今河南荥阳)的东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虢东迁后,据守上阳的虢叔被称为南虢,据守下阳(今山西平陆)的虢仲被称为北虢(据《左传》“正义”引)。与此同时,西虢支庶与羌人在西虢故地又建立一个虢国,时称小虢,这就是古代典籍中先后出现过的5个虢国。公元前767年,东虢为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公元前687年,小虢为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

补充

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虢东迁三门峡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虢公丑带领一部分贵族逃往洛阳,后到其岳父家所在的苏国(即河南焦作温县一带),现有东虢村、西虢村;被俘的一部分贵族、平民被晋军带到山西汾阳一带,形成望族;另一部分贵族、平民在当地居住或逃到他处。

虞国

虞--周代姬姓国。虞也同吴,史书记载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时曾争霸中原的吴国,此略。一是山西晋南的北虞。《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此谓山

西平陆、夏县一带的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国。然而,刘晓景等根据金文及相关资料论证,山西虞国乃陕西陇县一带西周矢国的后裔。前655 年,虞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

州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古州国之都。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朝斟灌国姜姓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 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

淳于国

周武王把安丘县东北部封给淳于公,建立淳于国.淳于公为姜姓,和当时的菜,纪等国为邻.春秋初年,从河南搬来的杞国不断侵逼,淳于无力抵抗,国君只好逃到外地避难,淳于国亡。

杞国

周朝建立后,求先贤的后代进行分封,从诸城的牟娄寻到大禹的后代东娄公,封在河南,建立杞国.西周末年,由于邻国的侵逼,杞在河南无法立足,便举国东迁,回到国君的祖籍(今潍坊市),后来在昌乐,安丘等地建国,现在安丘黄旗堡镇西南有杞国古城遗址,就是杞都城之一.春秋末年,杞国被楚国攻灭。

莱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莱国商代以前,莱国的统治中心在昌乐.临朐等县,东部直到黄县沿海地区.姜太公初封齐国,建都营丘(今昌乐县境内),离莱都较近,莱候曾多次率众争夺营丘.春秋时期,随着齐国的强大,齐国打败莱国,占有今平度县以西的领士,莱公被迫迁都黄县,称东莱.战国时,东莱亦被齐国吞并。

萧国

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

县西北),建立了萧国,春秋时灭于楚庄王。

徐国

相传帝颛顼玄孙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赢姓,伯益的小儿子若木因其父亲的功劳在夏禹时被分封于徐,建立徐国(故地大约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皆为诸侯,周穆王时,已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比较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穆王得此消息,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平叛,徐偃王弃国而走,躲进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由此得名。后周穆王降偃王儿子宗为子爵,仍封于徐(今江苏省泗洪市一带),春秋时徐国败于楚国,国力渐衰。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终为吴国所吞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

舒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春秋时期,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封国,号称“群舒”。群舒国先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楚襄公二十一年,又被灭于楚国。灭国后,群舒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氏,称舒氏。

纪国

纪国是商朝在东方的与国,都城在今寿光县纪台乡,周灭商,纪国又臣服于周.春秋初年,齐国强大起来,逐步向东发展,纪国成为主要障碍,经过长期战争,到公元前690年,纪便被齐国吞并。

谭国

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 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齐桓公称霸诸侯后,借此故吞并了谭国。

管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管国作为西周初期的一个重要封国之一,屡见史书。西周早期武王灭殷,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管叔姬鲜于管(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摄政后,管叔因勾结蔡叔、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后裔以管为氏,管叔鲜为管氏(姓)的开氏始祖。

蔡国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灭于楚国。建都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上蔡附近。公元前447年,楚灭蔡。

郧国

郧国之都。在今湖北安陆县境。郧为嬴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蒋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

芮国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其卿士良夫于芮邑(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一说在今陕西省朝邑县南有芮城),周成王时改做诸侯国,称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春秋时,芮国被晋国所灭(公元前1046年到前641年)。

沈国

同样和姓名有关,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姬姓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

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一说被晋国灭掉),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曹国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姬振铎)後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国灭曹。

霍国

周代姬姓霍国有两处,一在河南汝州市西南部。另一霍国位于山西省霍县西南,是西周时期山西境内最北的姬姓封国,大概是霍叔流放之地,或是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改封霍叔后裔于此。晋献公十六年冬(前565),晋太子申生灭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庸国

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的确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称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然而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庸人的军事艺术水平,“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古代战事考》)。

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载:“方城天险之保障”。《民俗博览》载:“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在商代崇尚巫风祭祀的时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张扬。

至周代,庸国因率群蛮伐纣有大功被封子国。《尚书》说:“武王兴兵伐纣,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灭商之后,庸国作为南方群蛮的领袖以军事实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为占有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阳、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四川的巫

溪、巫山、奉节,湖北的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兴山、姊归、巴东等县,即整个秦巴山区的大部为庸之辖属。国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抗衡,东威摄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庸人主要的敌人是楚国。楚国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为“百濮之长”的态势。

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楚庄王在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楚之四邻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遂起兵东进,并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楚国危在旦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楚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公元前611年,楚与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为三国所灭。实现了“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壮志。

分享到:

更多 2

12

关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大全的相关贴文

?美情报人员逃至香港中美关系再掀巨浪

?今年流行粗犷风! "野牛"细节大图曝光

?训练场上欢乐多预备役大兵震撼实拍

?模拟海上遭到核攻击首支核生化救援队亮相

?俄国内卫体验中国造高精大狙爱不释手

?恶心慎入!前苏联大饥荒的恐怖人吃人

?难得看到998船坞登陆舰离港全过程

?外国游客实拍朝鲜!大赞市容整洁(组图)

?世界上最早的胸罩啥号样?

?一篇在各大网站论坛转载千万次的文章,网友看完都惊呼:不世淫才

?这些悠闲地四川人 ...

?[原创]北京满记小吃和小吊梨汤很美味的哦[参赛]

?瑞典动物园8匹狼撕咬女饲养员致死

?[原创已拜读]银行利率3天2变就没人负责吗

?“母女长跪求学”羞辱了谁?

?英国女子捕获84磅大鲤鱼

?围观宿舍神人自制的水床,进来膜拜吧!

?铁裆功是真的吗?

?还有一个盘没结谢谢

?铁血的淫民,大家放心撸吧。吉林撤销对下黄片男子处罚办案民警被停止职务!?青岛栈桥“便衣城管”殴打残疾小贩

发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大全评论

回复

字数0

下载手机客户端,随时发表您的观点已有11条跟帖(点击查看)

铁血精彩内容推荐

?日本战败日出港"打渔" 辽宁舰海上狂秀肌肉

?策划大屠杀的日本战犯在南京雨花台被枪毙

?看瓜岛海战中日本人的劣根性

?世界军工企业大排行中国军工惨遭无视

?032潜艇太鸡肋列装解放军只是样子货!

?中途岛海战:日本遭受300年来最大惨败

?日本海军之所以会败亡输于战略短视

?"一条信息十万兵"秘密电码成为海战要诀

?战斗机配合战列舰有对决航母的胜算吗?

?破飞机加菜鸟飞行员日本"高科技制导炸弹"

?二战中日军鱼雷齐射才是美舰致命威胁

?偷袭珍珠港最大"收获" 强大美国拉入战争

?狂妄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如此低估美国

?为何日本海军总在鏖战中"半途而废"?

?面对强邻我国不缺强者之躯只需勇敢之心!

?烽烟狼卷:热闹东京瞬间变成人间地狱

?抗战之钢铁咆哮:纳粹绝密宝藏现世

关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大全评论

热门回复

三角指向

热门回复

2楼 zwlzwlzwl9 陆军上尉发表于 2012/6/18 12:30:19

权国

商武帝武丁的后人有被封于权地(今天湖北境内),建立权国。春秋时期,楚国武王大败权国。权国迁走,不久又被巴国所灭,权国贵族子孙就以原国名“权”作为姓

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谢国

黄帝的儿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其比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资料只查到这么多了)。

巴国

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史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巴人或许参加了武王伐纣战役,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时期巴国见诸于史籍的是与楚、邓等邻国之间的战争记载。最终巴国失败了,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周边文化,使巴人原本就不深厚的传统更难彰显。最终巴国被一路跟随而来的楚国逼迫,数易其地,“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这段记载也许就是巴人当时的境遇写照。公元前316年,巴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结束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

息国

夏商时期,这里已建立了息国,号称千乘之国,北结齐郑、南抗荆楚春秋时,春秋时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和息国发生了矛盾争端,息国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的态度来解决争端,却贸然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被迫应战,将入侵者打得大败而逃,后楚文王攻灭息国。传闻:息妫(桃花夫人)无限漂亮,搞亡了息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郤国

春秋时期,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凶,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其后遂以封地为姓,形成郤氏。见《尚友录》、《古今姓氏书辨证》、《正字通》。

春秋时期郤宛的的代。郤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往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为郤氏。

邢国

周公旦的第四子被封于邢(河北邢台),建立了邢国,公元前662年邢国为卫国所灭,邢国国君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为邢氏。②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邑于邢,其后代子孙以封邑名为姓,亦称为邢氏。

祝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黄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东省长清东北祝阿故城),后来就有了祝国。

公元前768年,“齐人灭祝”。

鄣国

西周初,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齐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

聂国

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没有资料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a8976518.html,/

陈国

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于陈,并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妫满死后,封为陈胡公。陈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为陈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西周时期,陈国国力比较强盛,成为西周12大诸侯国之一。陈国在西周时期共传10君:胡公卒,其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其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其子孝公突立;孝公卒,其子慎公圉戎立;慎公卒,其子幽公宁立;幽公卒,其子釐公孝立;釐公卒,其子武公灵立;武公卒,其子夷公说立;夷公卒,其弟平公燮立。平公七年时,周朝东迁,开始进入东周时代,诸侯"礼乐崩坏",多不义之战,周室衰微,陈国也由此进入多难之秋。

东周时期,原为中原大国的陈国国势日趋衰弱。楚、晋、齐交争于中原,陈国处于四战之域,无日不处于战争的气氛之中。加之国内多次发生争夺君位的内乱残杀,国力不振,终至覆亡。

陈平公卒后,其子文公圉立。文公娶蔡女,生子佗。文公卒后,长子鲍立,是为陈桓公。公元前719年,宋、陈、蔡、卫四国联军伐郑,公元前707年,伐郑胜利,但陈桓公也去世了,国内因此暴发了一场争夺君位的内讧。桓公鲍的异母弟弟佗,其母为蔡女,蔡人为支持佗,杀死桓公太子免,立佗,是为厉公。陈厉公也是娶蔡国女子为妻,蔡女与蔡人淫乱,厉公也多次到蔡国奔淫。原来陈桓公的太子免有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三兄弟联合蔡人杀死厉公,为其兄复仇。厉公死后,跃、林、杵臼相继即位,为利公、庄公、宣公。

陈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大女儿嫁给蔡哀侯,陈宣公之二女儿息妫嫁给息侯,姐妹二人都很漂亮。前684年,息妫从息国回娘家陈国探亲,路过蔡国,蔡候既尽地主之谊,又尽姐夫之情,但因好色而调戏息妫。息妫拂怒而去,息侯得知,火冒三丈,于是借助南方楚国的力量报复蔡候。楚文王自前689年继承王位,把楚国的都城由丹阳迁到郢,不仅向北攻伐郑国,还灭除了地处南阳盆地的申、吕、缯等国。息候的借刀杀人之计正好为楚文王东进淮河提供了良机。蔡哀侯在莘地战败,被俘虏。楚文王志在中原,如果杀了蔡侯,诸侯恐惧,必然联合抵抗,于是把蔡哀侯放了,以示仁德。蔡候恨息侯,心生一计,向楚王叙说息妫的漂亮,楚王魂

2018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历史试题 24.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25.公元前115 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D.削除了各地经济差异 26.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27.1900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 年、265 年、310 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1933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 年的木简。由此推知()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28.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020年编辑)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周(前1044——前256)西周(前1044——前771)东周(前770——前256)

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 前367年,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在东部争立,赵国、韓国用武力加以支持,遂分裂成西周、东周 吴(?——前473) 齐(前1046——前378) 鲁(前1046——前256)

燕(前1046——前222) 燕召公姬奭→1燕侯克 └2燕侯旨→3燕侯舞→4燕侯憲→5燕侯和→□→□→□→6燕惠侯→7燕釐侯姬莊→8燕頃侯→9燕哀侯→10燕鄭侯→11燕穆侯→12燕宣侯→13燕桓侯→14燕莊公→15燕襄公→ (以下至文公親子關係不詳)16燕前桓公17燕宣公18燕昭公19燕武公20燕前文公 21燕懿公→22燕惠公 (以下至簡公親子關係不詳)23燕悼公24燕共公25燕平公26燕孝公(43年) 27燕成公28燕閔公29燕簡公姬戴30燕後桓公→31燕後文公→32燕易王→33燕王噲姬噲→34燕昭王姬職→35燕惠王→36燕武成王→37燕孝王→38燕王喜姬喜

蔡(前1046——前447) 曹(前1046——前487) 陈(前1046——前478) 杞(前1046——前445)侯爵 01东楼公→02西楼公→03题公→04谋娶公(24,721-698)→05武公(47,前697-651/前679-633)→06靖公(23,前650-628/前632-前610)→07共公(8,前627-620/前609-602)→08惠公(18,前619-602)→09成公(德公)(18,601-584) →弟10桓公姑容(17,前583-567)→11孝公匄(17,前566-550)→弟12文公益姑(14,前549-536)→弟13平公郁(18,前535-518)→14悼公成(12,前517-506)→15隐公乞(1,前505)→弟16釐公(僖公)遂(,19,前504-485/前505—487)→17湣公维(愍公) (16,前484-469/前486—471)→弟18哀公阏路(湣公弟,10,前468-459/前470—461)→侄19出公敕(12,前458-447/前460—449)→20简公春(1,前446-445)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夏商周国王列表

商朝国王列表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 西周国王列表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汉族,姓姬,名诵,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谥号成王。 周康王姬钊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生卒年不详。汉族,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于镐京,葬于毕原。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姬钊死后的庙号为康王。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 周昭王姬瑕(?—公元前1002年)前995年—前997年在位,3年。中国周朝第四代王,周康王之子。汉族,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人。 周穆王姬满前996年—前992年在位,5年。姬姓,名满,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 周共王姬繄扈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周共王姬繄扈(yīhù),穆王子,西周第六代国王,生卒年不详,穆王死后继位。在位22年,病死,葬于毕原谥号共(gōng)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姬病死后的庙号为共王。 周懿王姬囏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周懿王姬囏(jiān),西周第七代国王,周共王之子,谥号懿王,姬囏生性懦弱,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更加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他被迫将都城迁往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周孝王姬方(?—前886年)前892年—前886年在位,7年。西周第八代国王,谥号周孝王。周共王弟弟,周懿王叔父。周懿王病死后夺位。在位6

山东2018届高三潍坊二模历史试题

潍坊二模 24.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 25.公元前115 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 上述措施()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D.削除了各地经济差异26.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27.1900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 年、265 年、310 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 1933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 年的木简。由此推知()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28.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 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9.图5 是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作品《但闻心语响》。该漫画反映了() A.革命派对清廷预备立宪失望B.民众期待建设新社会的心理 C.袁世凯称帝引发社会的不满D.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发生改良

商朝皇帝中国商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商朝皇帝-中国商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下面是有中国商朝皇帝列表及简介,欢迎参阅。 中国商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商朝的历史简介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因契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一带),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在亳建立的王朝称为“商”。商朝皇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今河南安阳),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此建都长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政权,

相对于夏朝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 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 《诗经·商颂》云商“邦畿千里”。 商朝五六百年间曾多次迁都,都城中的多个都在河南境内。在河南的安阳发现了殷墟,在商丘、郑州、偃师、温县、辉县、新郑等许多地方也发现商朝文化遗存。 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阳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85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并且有过渡文字——斗门镇花园村甲骨文。 安阳的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

存在。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 商朝以玄鸟为图腾,《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 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因而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 《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

周朝诸侯国列表

周朝诸侯国列表 西周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为中国历史上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及各诸侯国的姓氏、位置、爵位、开始灭亡年限、灭国者和资料来源等简要情况的汇编。 春秋诸侯国分布图 目录[隐藏] 1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国 1.1周王朝 1.2重要诸侯国 1.3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1.4位于山东省的诸侯国 1.5位于河南省的诸侯国 1.6位于山西省的诸侯国 1.7位于陕西省的诸侯国 1.8位于湖北省的诸侯国 1.9位于安徽省的诸侯国 1.10位于河北省的诸侯国 1.11位于四川省的诸侯国 1.12位于江苏省的诸侯国 1.13四裔(戎狄蛮夷)部族或国家 2战国时期诸侯国 2.1周 2.2主要诸侯国 2.3其他中原诸侯国 2.4四裔(戎狄蛮夷)部族或国家 3参考条目 4注释 5参考书籍 [编辑]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国[编辑]周王朝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西周姬名义上统治全国,控有首都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周边的广大地区王(天子)前1046年-前771年犬戎《周本纪》 东周姬名义上统治全国,实际上只控制首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的狭小地区王(天子)前770年-前256年秦国《周本纪》 [编辑]重要诸侯国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秦国嬴姓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伯前770年-前207年九月西楚、汉朝《秦本纪》 《始皇本纪》 齐国姜姓吕氏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侯前11世纪-前379年田氏齐国《齐世家》 鲁国姬姓鲁氏山东省曲阜市侯前11世纪-前256年楚国《鲁世家》 《战国史》 郑国姬姓郑氏陕西省华县 后迁河南省新郑市伯前806年-前375年韩国《郑世家》

周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周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西周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在位3年。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在位22年。 周成王,汉族,姓姬,名诵,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谥号成王。 周康王姬钊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在位25年。 周康王姬钊,生卒年不详。汉族,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5年。 周昭王姬瑕(?—公元前1002年)前995年—前997年在位,在位3年。 周昭王姬瑕,中国周朝第四代王,周康王之子。 周穆王姬满前996年—前992年在位,5年。 姬满,即周穆王,姬姓,名满,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 然而,常年征讨,天子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 周共王姬繄扈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 周共王姬繄扈(yī hù),穆王子,西周第六代国王,生卒年不详,穆王死后继位。在位22年,病死,葬于毕原谥号共(gōng)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 周懿王姬囏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 周孝王姬方(?—前886年)前892年—前886年在位,7年。 周孝王姬方,西周第八代国王,谥号周孝王。周共王弟弟,周懿王叔父。周懿王病死后夺位。在位6年,病死,葬处不明。 周夷王姬燮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 周夷王姬燮,西周第九代国王,周懿王子,周孝王侄孙。《史记》称他为夷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彳屖王。周厉王姬胡(前877年—前841年)前858—前841年在位,18年。 共和前841年—前828年,13年。 前841年,周厉王出逃后,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于流放地彘( 今山西霍县),大臣拥立静为王。 周宣王姬静(靖)前828年—前782年在位,46年。 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前782年—前771年在位,11年。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分国制的异同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分国制的异同 一、西周分封制 周朝时候流行两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流行的程度就跟今天我们的一些房地产口号类似,这两句易学好记的流行语,毫无疑问是自上而下流落民间,因为它强调国家的土地归属问题,普天之下,土地都是周天子的,个人无权拥有,有钱想买也没有。除非是天子分封给你,获得分封之后,世代享用,但是不能转让买卖。那么,周朝的分封制是什么呢?为什么周天子要制定此制度?它对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利弊?它为何鼎盛一时又为何走向衰落呢?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个等级之间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血缘上以宗法关系为主,姻亲关系是补充。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其中王族是最主要的受封者。 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通过这种“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是一层接一层的。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二、西汉分国制(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亡经验,先后分封了一批功臣和子侄为王侯。高祖在世时,就削平了异姓王的叛乱。后来同姓王势力逐步壮大,西汉的分国制主要是分封同姓王族,异姓不王的传统也就从西汉开始了。那么,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西汉的分国制为西汉带来了什么?最后结果如何呢? 西汉初年,统治者继续采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治,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在各地建立王国,在地方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这些王国相对独立,掌握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逐渐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巩固,由

西周有多少个诸侯国

西周有多少个诸侯国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下面是有西周诸侯国简介,欢迎参阅。 鲁;;姬姓,侯爵。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姬)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 赖国;;赖国的开国始祖叔颖,是周文王子,因为伐纣有功,而被封在赖地(今湖北随县东北)。 齐;;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氏,谓之吕侯。其国在南阳宛县之西南。自太公吕望起自渭水,为周文、武师,号为师尚父,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营丘,为齐侯,列于五侯九伯之上。即今山东青州府是也。 燕;;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召公奭,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为周太保,食邑于召,谓之召康。留相天子,主自陕以西之诸侯。乃封其子为北燕伯,其地乃幽州蓟县是也。 毕;;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毕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周武王克殷,封于毕。即今今陕西咸阳北是也。 邢-------姬姓,侯爵,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姬)公旦佐文王、武王、

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封周公四子于邢,联络齐燕,屏藩周室。 管;;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以监武庚封于管。即今河南信阳县是也。 蔡;;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以监武庚封于蔡。即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是也。 曹;;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武王克商,封于曹。即今济阳定陶县是也。 郕;;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武王克商,封于郕。即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是也。 霍;;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武王克商,封于霍。即今山西平阳府是也。 卫;;姬姓,侯爵。系武王同母少弟,封为大司寇,食采于康,谓之康叔,封于卫。即今北京冀州是也。 滕;;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武王克商,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州是也。 晋;;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即今山西平阳府降县东翼城是也。 吴;;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武王克商,遂封之为吴。即今之吴郡是也。 虞;;姬姓,公爵。系周太王子仲雍之后。武王克商,求泰伯、伯雍之后,得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在河东太阳县是也。 虢;;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

周朝皇帝列表(详细版)

周王朝在这791年间共传30代37个帝王,周朝历代皇帝列表如下:西周: 周武王——姬发,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50年—前1045年 周成王——姬诵,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4年—前1008年 周康王——姬钊,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07年—前982年 周昭王——姬瑕,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81年—前963年 周穆王——姬满,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62年—前908年 周共王——姬繄扈,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07年—前896年 周懿王——姬囏,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95年—前871年 周孝王——姬辟方,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0年—前862年 周夷王——姬燮,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61年—约前854年 周厉王——姬胡,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53年—前841年 周宣王——姬静,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28年—前782年 周幽王——姬宫涅,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81年—前771年 周携王——姬余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前760年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1年—前720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20年—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97年—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82年—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7年—前675年 王子颓——姬颓,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4年—前673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3年—前652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52年—前619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19年—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13年—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07年—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时间为公元586年—前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72年—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45年—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20年—前477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77年—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69年—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41年—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26年—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02年—前376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76年—前369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69年—前321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21年—前315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15年—前256年 昭文君——姬杰,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56年—前249年

《西周的分封》教案

《西周的分封》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商、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二、教育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商纣的残暴统治;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和西周建立;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平王东迁 ①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单的《西周分封示意图》,提高阅读历史课本、了解历史现象和运用不同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结合具体史实,思考、讨论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提高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③识读《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增强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课本、绘制简单的《西周分封示意图》,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统治的。 ②搜集、讲述商纣王、周幽王荒淫残暴统治的故事,讨论商朝、西周灭亡的原因。 ③识读《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了解西周主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西周的疆域,并注意古今地名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西周分封制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利用亲情(血缘)、藩属的关系,编织成了一个严密的社会网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②通过商、西周、东周的更替,懂得重用贤才、虚心纳谏、爱护民力、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初步树立亲和人民、服务人民的人生态度。 ③在课中问题的讨论中,培养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育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客观地分析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也是难点之一 四、教育方法 问题讨论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与学互动设计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或幻灯显示出《商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让学生说出商朝的统治区域,并提示学生注意商的都城,及周、淮夷、氐、犬戎等周边方国、部族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出,商朝的统治维持了600多年,到商纣王时被它西边的小邦国周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武王伐纣”一目,回顾整理搜集的有关材料,再分组进行讨论。 【探究学习】

周朝诸王世系表

周朝诸王世系表 文王(姬昌) 武王(姬发)(前1046—前1043) 成王诵(前1042—前1021) 康王钊(前1020—前996) 昭王瑕(前995—前977) 穆王满(前976—前922) 恭王繄扈(前922—前900) 懿王囏(前899—前892) 孝王辟方(恭王)(前886—前892 ) 夷王燮(懿王子)(前885—前878) 厉王胡(前877—前841) 共和执政(前841—前828) 宣王静(前827—前782) 幽王宫湦(前781—前771) 平王宜臼(前770—前720) 太子泄父 桓王林(前719—前697) 庄王佗(历子克之乱)(前696—前682)釐王胡齐(前681—前677) 惠王阆(历叔颓之乱)(前676—前652)

襄王郑(历叔带之乱)(前651—前619) 顷王壬臣(前618—前613) 匡王班(前612—前607) 定王瑜(匡王弟)(前606—前586) 简王夷(定王子)(前585—前572) 灵王泄心(前571—前545) 景王贵(前544—前520) 悼王猛(为弟子朝弑)(前519—前519) 敬王匄(悼王弟)(前519—前476) 元王仁(前475—前469) 贞定王介(前468—前441) 哀王去疾(为弟叔袭弑)(前440—前440)思王叔袭(为弟嵬弑) (前440—前440)考王嵬(前440—前426) 威烈王午(前425—前402) 安王骄(前401—前376) 烈王喜(前375—前369) 显王扁(烈王弟)(前368—前321) 慎靓王定(前320—前315) 赧王延(前314—前256)

年表细解: 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纣王。纣王兵败自尽,商亡。武王建立周朝。封周公旦于鲁、封弟召公奭于燕、封武王封弟叔度于蔡、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振于曹。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商丘,比于诸侯,使管叔、蔡叔(武王二弟)为其相以制商遗民。周武王求舜后裔得妫满,封之于陈。封姜子牙于营丘(今淄博东南),建立齐国。 前1042年:武王崩,子周成王诵继位,成王年少,周公旦(武王弟)摄政。 前****年:成王与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封以叔虞。史佚督成王择日封叔虞于唐(后改名晋)。 前****年:管、蔡疑周公不利成王,遂与武庚禄父发兵袭周公。周公奏成王后起兵平乱,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封弟康叔封于康(子孙改国号为卫)、封微子开(商纣庶兄)于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 前1035年:成王年长,周公返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 前1021年:成王崩,太子钊继位,是为周康王,以召公、毕为相。康王在位时天下安宁,百姓乐业。 前996年:康王崩,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时王道微缺。 前979年:楚国不臣,昭王伐楚,取胜。 前976年:昭王再伐楚,至汉水,全军覆末,昭王死于江中,子周穆王满继位。穆王在位时,王道衰微。 前922年:穆王崩,子周共王繄扈继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文科综合历史(九)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九) 本试题卷共26页,46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 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拥有自己的武装,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地扩充实力向周边的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控制其人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这主要表明分封制 A.诸侯国与中央是松散的联盟关系,中央王朝尚未实行权力高度集中 B.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建立国家大一统局面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A、B与材料表达的主要意思不符;C项不符合分封制;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D。 【答案】D 25.《战国策》载:“秦得蜀后,益富厚,倾诸侯。”造成秦“富厚”的主要原因是A.重大改革推动发展 B.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 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 【解析】按照材料的意思秦“富厚”是在得蜀后,蜀有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即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造成秦“富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大改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与民休息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26.西汉《二年律令?户津》规定“受田宅,予人若卖宅,不得更受”,且规定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严格按照程序登记造册,并办理手续。这些规定说明西汉 A.对市场加强控制 B.承认私有产权的合法性 C.遏制了土地兼并 D.力图维护小农的稳定性 【解析】材料主要是西汉政府对土地产权的制度规定,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CD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B 27.李贽在其《童心说》中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其主要用意在于 A.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 B.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 C.批判道家学说的欺骗性

《西周的分封》同步练习01

第6课西周的分封 一、选择题 1.“以人为骑尽作乐,炮烙之刑极淫威”,这副对联描绘的分别是夏朝和商朝最后两位君王的暴政,他们分别是( ) A.禹、桀 B.桀、纣 C.汤、纣 D.武王、纣 2.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这个事件叫( ) A.大禹治水 B.商汤灭夏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3.成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通过成语“反戈一击”,我们可以得知哪个朝代的历史结束(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历史,你从中学到的是( ) ①施仁政,方能得民心 ②为君、为臣应做到“有功于民” ③治国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④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战争,是历史的倒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诗经》里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西周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B.全国的土地都归周王所有 C.周朝的疆域很大 D.西周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 6.(2012·泉州中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割诸侯的兵力 B.保证国家的兵源 C.巩固周王的统治 D.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7.(2012·汕头学业考)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

周王是遵守了( ) A.封建制的法规 B.禅让制的规则 C.世袭制的传统 D.分封制的义务 8.《荀子》一书中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9.为了保证王室、贵族统治权力的顺利继承,西周实行了(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禅让制 10.王朝历时近三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这一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记》材料二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周及各主要诸侯国年表 周历代天子年表 西周 周武王发前1046年—前1043年 4 周成王诵前1042年—前1021年 22 周康王钊前1020年—前996年 25 周昭王瑕前995年—前977年 19 周穆王满前976年—前922年 55 周共王繄扈前922年—前900年 23 周懿王囏前899年—前892年 8 周孝王辟方前891年—前886年 6 周夷王燮前885年—前878年 8 周厉王胡前877年—前841年 37 (共伯和) 和前841年—前828年 14 周宣王静前827年—前782年 46 周幽王宫涅前781年—前771年 11 春秋时期(14位):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至前720年 周携王姬余臣前770年至前750年 周桓王姬林前719年至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前676年至前652年 周前废王(王子颓)姬颓前675年至前673年 周襄王姬郑前651年至前619年 周中废王(王子带)姬带前635年? 周顷王姬壬臣前618年至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前612年至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前606年至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前585年至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前544年至前521年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前520年至前477年 周后废王(王子朝)姬朝前520年至前516年 战国时期(12位): 周元王姬仁前476年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年至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前441年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年至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前401年至前376年

周朝有多少年有几个皇帝

周朝有多少年有几个皇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那么你知道周朝一共有多少吗?有几个皇帝?下面为你解答。 周朝有多少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是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的,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也就是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东周又被称为“春秋战国”,东周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所以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共791年。 周朝有多少个皇帝周王朝在这791年间共传30代37个帝王,周朝历代皇帝列表如下: 西周皇帝列表 周武王;;姬发,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50年;前1045年 周成王;;姬诵,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4年;前1008年 周康王;;姬钊,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07年;前982年 周昭王;;姬瑕,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81年;前963年 周穆王;;姬满,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62年;前908年 周共王;;姬繄扈,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07年;前896年 周懿王;;姬囏,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95年;前871年

周孝王;;姬辟方,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0年;前862年周夷王;;姬燮,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61年;约前854年周厉王;;姬胡,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53年;前841年周宣王;;姬静,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28年;前782年周幽王;;姬宫涅,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81年;前771年周携王;;姬余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前760年东周皇帝列表 周平王;;姬宜臼,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1年;前720年周桓王;;姬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20年;前697年周庄王;;姬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97年;前682年周釐王;;姬胡齐,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82年;前677年周惠王;;姬阆,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7年;前675年王子颓;;姬颓,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4年;前673年周惠王;;姬阆,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3年;前652年周襄王;;姬郑,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52年;前619年周顷王;;姬壬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19年;前613年周匡王;;姬班,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13年;前607年周定王;;姬瑜,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07年;前586年周简王;;姬夷,在位时间为公元586年;前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72年;前545年周景王;;姬贵,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45年;前520年周悼王;;姬猛,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20年

周朝历代帝王表

西周 西周朝(公元前1029年-公元前771年),始于文王,终于幽王,共13帝。周朝的始祖 名弃,帝喾的后裔,弃曾做过尧,舜的农师。周朝姬姓。西周朝皇帝谱 文王在位51年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武王在位5年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成王在位30年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 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康王——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昭王在位2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穆王在位55年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共王在位12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懿王在位25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孝王在位15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夷王在位12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厉王在位16年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在位16年,竟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执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宣王在位46年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幽王(前781-前771)年在位,在位11年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东周

高考历史易错点易混点归纳练习-分封制与宗法制

易错易混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归纳: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二者的侧重点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3.(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4.(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5.(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