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脑主板维修资料常见故障维修没电到的原因

电脑主板维修资料常见故障维修没电到的原因

电脑主板维修资料常见故障维修没电到的原因
电脑主板维修资料常见故障维修没电到的原因

电脑主板维修资料常见故障维修没电到的原因

技术类别:电脑发布时间:2009-9-13 人气指数:650

电脑主板不加电故障检修纵横谈

主板不加电的故障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某组供电负载出现对地短路导致主板或ATX电源进入保护状态;另一类是由于加电电路的元件损坏,以致正常的加电流程不能实现。下面分别就这两种情况进行介绍。

一、负载短路导致的不加电

1.负载短路的故障现象 + 现在,CPU的工作电压越来越低,工作电流和功率越来越大,主板的供电电路的工作电流和功率随之增加,由于负载过大而造成元件短路的情况已很常见。在元件短路引起的各种故障中,最常见现象为主板不能加电。

那么,短路故障的主板都有些什么现象呢?下面以主板上最容易出现短路的CPU供电、待机电压、工作电压三部分来进行介绍。

(1)CPU供电电路短路

绝大多数CPU供电电路短路的主板,在短接电源开关的时候,都可以听到轻微“啪”的一声,此声音是由于为CPU供电的开关电源电路的电感线圈因负载过大而发出的。当触发主板时,如果听到CPU供电部分传出这种异常的声响,且DEBUG卡的指示灯闪一下即灭,系统随之进入保护状态,基本上就可以认为是CPU供电部分存在短路现象。此时,绝对不可以继续短接电源开关,否则会扩大短路范围,造成北桥的损坏。

发现有上述现象后,可以用指针万用表的二极管挡测量主板上为CPU供电的12V 或5V的对地阻

值(由于现在的新款主板采用12V作为CPU的供电电源,所以下文都以12V为标准)o对于有

12V 4PIN插头的主板,要测量4PIN插头上的12V对地阻值。通常,只要该阻值小于100Q,就可判定 12V供电电路有短路现象。

(2)待机电压电路短路

待机电压短路主板的最明显特征如下:只插入ATX电源插头并未短路电源开关时,用手触谈南桥或网卡等需要待机电压工作的元件,可以感觉到明显的发热,手在元件上面只可以停留一两秒钟,不然就会觉得烫手。这种不正常的发热,是因为待机电压在主板未通电时就存在,如果待机电压

短路,那么由于电路中的电阻很小,而电压不变,电流就会变得很大,所以就会感觉短路元件明显发热。

对于5V SB电压短路,可以通过测 ATX电源插座上的5V SB口(紫色)对地阻值来确定。如果该阻值低于80Q,可判定 5V SB负载短路。对于3.3V SB电压短路,可以通过测 PCI槽上的A面⑩脚对地阻值来确定,如果该阻值低于1009l,可判定3.3V SB电压负载短路。对于其

他的待机电压,如2.5V SB、1.8V SB、1.5V SB,则要先查找出相应的电压转换元件的输出脚,并测输出脚对地阻值来进行判断。如果该值低于80n,可以视作为相应的待机电压短路o (3)工作电压电路短路.

工作电压短路的范围比较广,常见的有 12V短路(此处的12V不等同于CPU供电端的12V,须区别对待),5V短路,3.3V短路,内存供电短路,显卡供电短路。这些电压的负载短路,严重的会造成完全无反应;轻微的,在触发开关时DEBUG卡的指示灯一闪即灭,ATX电源进入保护状态。对于 12V、5V、3.3V短路,可以通过测量ATX上的相应插孔对地电阻来判断,而对内存、显卡等供电短路,可以通过在路测量相关供电电路中的MOS管的G、D、s极之间的阻值来进行判断。如果任意两极之间的阻值变得很小,那么很可能这只MOS管已经被击穿了。也可以通过测量MOS 管的S极对地阻值,来判断该MOS管所输出的工作电压是否已经短路。

. 2.负载短路主板的故障检修

了解了负载短路主板的故障现象后,就可以依据相应的现象来对短路主板进行针对性检查。下面以比较有代表性的微星 865PE Ne02一V主板来对相应的故障进行说明。

(1)CPU供电电路短路故障的检修

CPU供电电路是由若干相开关电源电路、控制IC、驱动IC、12V小插头组成。若发现故障主板有CPU供电短路的特征后,应先测量12V小插头(见图1)中的12V电源对地是否短路,具体方法如下:将指针万用表置于二极管挡,然后将红表笔接主板上的螺丝孔或并口等I/o接口的金属部位,即主板上的逻辑地,然后将黑表笔接12V小插头的12V供电端。正常的情况下,这个值应该在

2009l-45011之间,如果低于1001-/,就可认定为12V供电有短路现象,则按以下步骤检修。

如果阻值大于10Q,则有可能是N相供电中的一相短路,一般都是这相的MOS 管短路。如图2所示,相供电由上管(High Side)和下管(Low Side)组成,绝大部分情况都为上管短路。测量上管的G、D、S三极之间任意两极阻值,如果有短路现象,则此管被击穿,更换相应的MOS管,一般情况下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在工厂级的标准操作要求中,对于供电电路的短路,采用更换全部的MOS管和控制IC、驱动IC的方法。因为故障MOS管在被完全击穿前,其电气性能是运渐下降的,在这个时候,其他几相的供电MOS管就会相应的增加负荷,以维持供电的正常,而这个负荷如果超出了MOS管的设计规格,则相应的MOS管也会电气性能不良。当更换新的故障MOS管后,其他的几相电路还是会工作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使电压输出不正常,造成死机、蓝屏等疑难故障。如果万用表的读数很小(在10Q以下) 的话,很可能是N相供电的上管已击穿。这时,首先将所有的MOS管都从主板上拆除掉,然后冉测量12V的对地阻僵。如查数值正常,则更换全部的供电MOS管。如果测得的数值与原来相差无几,。则拆除电源控制 IC及驱动IC,再进行测量,数值正常则将电源控制IC和驱动IC一并更换。如果将 MOS管及电源控制IC和驱动IC拆除后,数值还是很低的话,则北桥损坏的可能性极大。

这个时候,要先对北桥上的贴片电容进行测量,如图3所示。其原因是当上管被击穿后,已呈短路状态,12V电压经上管直接由电感线圈进入CPU,而CPU由于自身具有保护功能,所以CPU损坏的机率不大,但是由于北桥供电中有一路是CPU的Vcroe 供电。因此,在12V短路的情况下,若继续短接主板的电源开关,会使12V电压由 CPU的Vcore电路直接进入北桥,北桥在 12V电压冲击下,很容易损坏,从而使故障扩大。

在有些情况下,查找到击穿的MOS管并进行更换后,测量12V对地阻值已jE常,但加电试机几秒钟乃至几分钟后,主板进入保护状态,自动断电。拔下ATX电源插头后进行测量,发现新换的MOS管又被击穿了,再换一个还是同样的情况,通电短时间后又被击穿,这种故障有三个原因: 1)供电电路中的保护电阻损坏。如图4 所示,图中的几个标注为“2R2”和“000”的电阻,属于线路中的限流电阻,这类电阻一般采用电阻值比较小的贴片电阻,如4R7、 3R3、2R2、1R0、000。如果发现有加电后短时间自动断电的现象,则要测量这几只电阻的阻值,看看其阻值是否变大,只要超出标称值,就要进行更换。建议此项工作在更换损坏MOS管后未加电之前进行,以防重复更换MOS管,造成配件的浪费。

2)供电电路中的耦合电容损坏。如图5

所示,CPU供电电路中的ISEN信号和 BOOT信号之间的耦合电容C8损坏,也会引起加电短时问后自动断电,并击穿MOS 管。这时可通过查询供电控制IC的 DATASHEET的方法,明确控制IC的ISEN 和BOOT信号具体脚位,然后查对应的耦合电容是否损坏或漏电。具体方法是用万用表的二极管挡测量ISEN或BOOT信号脚的对地阻值,并与另外几相供电的ISEN信号脚和BOOT 信号脚的对地阻值进行对比,如果明显偏低,则先摘除相应的耦合电容,再进行测量,如果对地阻值比原测镀值明显增大,则说明耦合电容漏电。在一般的线路中,此类耦合电容的容值均为

0.1FtF,即标称为104的电容。如果拆除耦合电容后,电路仍处于短路状态,则说明电源控制 IC

损坏,需换用同型号或替代型号的IC。提示:若屡损CPU供电的某相上管,应检查与此相供电对应的ISEN与BOOT信号之间的耦合电容是否正常o

3)CPU的Vcore供电短路。在计算机主板上,使用Vcore供电的有CPU、北桥、 Vcore供电的滤波电容、CPU座内的钽电容、南桥、电.源控制IC、电源驱动IC等。对于Vcore是否短路的测量,可以通过测量 CPU插座内的贴片电容的对地阻值来确定。

实修时,可首先从外观:E观察Vcore供电的滤波电容是否有异样,如漏液、顶部鼓起等,如看到外观不良的滤波电容,一律进行更换。排除Vcore的滤波电容故障后,如果 Vcore电压还是呈短路状态,则要将CPU 座内的钽电容取下来,查看Vcore电压是否仍旧短路。CPU座内的钽电容如图6所示。

如果摘掉了钽电容后,Vcore供电仍是短路状态,则要先考虑是否是电源控制IC 或驱动IC损坏,一般采用替换法来进行判定。对于南、北桥的好坏判定,多采用替换法来确定。由于配件来源、检修成本(南、北桥的价格很高)以及BGA工艺要求,当排除 Vcore滤波电容、CPU座内的钽电容以及电源控制和驱动IC无故障后,如果Vcore仍』——处于短路状态,也就没有检修的必要了。 (2)待机电压短路的检修

对于5V SB电压短路的检修.可首先在ATX插头上测餐5V SB插头(即ATX插头上的紫色线位蹙)对地阻值,如图7所示。检修5V SB短路故障,首先考虑I/O,因为I/0是整个主板上使用频率最高元件之~,很多输入/输出的工作都要由I/O来负责。如果5V SB短路,首先要将I/o拆下,然后再进行测量。

如果I/O拆下后,5V SB仍是短路状态,则95%的可能为南桥损坏,另5%的可能为5V SB

的电容漏电或PCB短路。对于3.3V SB电压是否短路的测量,如图8所示,先在PCI槽的A 面⑩脚找到其测量点.然后测量该点对地阻值,以判断 PCI的A面⑩脚是否对地短路。

在3.3V SB短路故障中,南桥可占到 65%;网卡芯片由于需要3.3V SB电压进行远程开机操作,所以也存在20%的故障率。另外,I/O电路也会占到10%的故障率,剩余5%的故障则是系

3.3V SB电压漏电或 PCB短路所致。对于短路故障的排除,也是采用逐个拆除并立即对相应测试点测量的方法,来确定故障元件。一般来说,应本着网卡、I/O、南桥的顺序来进行拆换。虽然南桥的损坏率较高,但因其价格很高,且更换工艺较复杂,所以放在最后进行拆换。

另’外,插上ATX电源后,可用手触摸网卡、I/O、南桥的元件的表面,根据温升情况进行判断。由于短路电流大,故障元件发热快,所以触摸时要小心,以防被烫伤。

2.5V SB、1.8V SB、1.5V SB等各路待机电压的短路则比较好确定,基本上都是南桥短路,因为别的元件根本用不到这几组电压。 (3)工作电压短路的检修在ATX电源插头输出的电压中,易发短路的有+12V、+5V、+3.3V三组。

·对于+12V舶测量,可测量ATX电源的+12V(即ATX电源的黄色线)插孔对地电阻来确定。注意:此处的+1 2V与CPU供电的12V不是同一条线路。容易造成+12V 短路的元件有电源控制IC、串El通讯IC、板载风扇电源接El。对于电源控制IC和串H 通讯IC可用触摸法或替换法进行检查;对于板载风扇的电源接H,首先要观察主板背面裸露的插针是否因外力而导致+12V的插针与接地的插针短接。

对于+5V电压的检查,也是采用对地测阻值的方法,即测量ATX电源的+5V(即 ATX电源的红色线)插孔对地电阻来确定。在主流主板中,造成+5V短路的易损元件有北桥、I/O、ISA架构的BIOS、声卡芯片、电源控制IC、串口通讯IC。在检查时,一般先拆除价值较小且易焊接的声卡芯片、串El通讯IC、电源控制lC等,如果没有效果的话,再对I/O、北桥等进行检查。对于+3.3V 的测量,一样采用测对地阻值的方法,测量ATX电源的+3.3V(即ATX 电源的橙色线)插孔对地电阻来确定。和+ .5V一样,主板上使用+3.3V供电的元件也有很多,任意一个元件发生短路,都会影响+3.3V的对地阻值。+3.3V易发生短路的元件有北桥、南‘桥、I/O、FWH架构的 BIOS、声卡芯片、网卡芯片、时钟:笆:片。其检修方法同上,先从网卡芯片、时钟芯片等小元件来人手,逐个进行拆除判断。

在实修中除采用逐个替换法来进行检修外,如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用稳压电源来进行辅助检修。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先将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整为该组电压标称值的75%左右,以防故障扩

大,然后将电压输出端子接到主板ATX电源插头的相应电压插孔中,最后用手摸使用这组工作电压的元件,以判断故障元件。

相对于+12V、+5V、+3.3V短路的检修, 2.5V和1.5V、1.2V等电压短路的检修就简单一些,测量输出这些电压的MOS管的S 极(输出脚)对地阻值就可以判断该电压是否短路。由于这螳电压主要是供给南北桥使用,也可以通过查看相应的南桥或北桥芯片的Datasheet文档来确定短路电压由南桥还是北桥使用,并进行相应的拆除和替换,以达到判断目的。

二、加电电路异常导致不加电

1.加电电路异常的故障现象

检修不加电主板时,经常也会遇到这种现象——短路主板上的电源开关,主板没有任何加电反应,DEBUG卡上指示灯也不亮,但ATX电源并没有进入保护状态。此时,首先要测量各个电压有没有短路,如果没有发现短路迹象,则可以认定这块主板不加电的原因是加电电路异常。 2.加电电路工作要素的检查

‘现在的主板,在加电电路的设计上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由I/O和南桥共同完成加电,Intel 和Nvida公司的芯片组都是采用这种设计;j:二足由南桥独立完成加电,VIA和 SIS公司的:吝片组采用的是这种设计c

这两种加电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的:【作条件却是相同的。

一块正常的主板,如果要完成加电的功能,首先需要5V SB和3.3V SB的待机电压,其中5V SB 由ATX电源发出,当ATX 电源接上AC220V市电后,就会有一个5V SB的待机电压由ATX电源的紫色线输出。实修时,应先查看这个电压是否为5V,如果此电压不对,则要检查看5V SB电压是否短路、ATX电源是否正常。 (1)待机电压部分 3.3V SB电压是由5V SB转换得来的,大多数主板采用1 1 1 7稳压或用MOS管降压而得。使用1 1 1 7的3.3V SB电压转换电路如图9所示。如果没有3.3V SB输出,则首先要确定Q19(③脚(5VSB输入端)电压是否正常。若③脚电压正常,则更换1117。使用MOS管的3.3V SB电压转换电路如图10所示,5V SB电压从Q28的D极输入,控制电压由G极输入;控制MOS管的导通,S极输出3.3V SB电压。

如果没有 3.3V SB输出,首先看Q28 D极的5V SB 是否正常,接着看G极是否有控制电压输入,如果没有控制电压输入,则要查这个控制电压是由哪只元件来控制,并对该元件进行替换。如果

Q28 D极和G极的电压都是正常的,无论S极输出电压高还是低,都要对这只MOS管进行更换。由于使用1 1 17稳压电路较简单,且成本比较低,一般都为二线或三线的主板厂商昕使用。

1 11 7抗电流能力很强,本身很少损坏.但在负载急剧变大时,很容易损坏南桥。如果1 1 1 7②脚对地阻值很小.则南桥可能已损坏。使用MOS管降压的电路相对复杂,且成本也高一些.多为一些一线或二线主板厂商所采用。由于MOS管在负载变大的情况下一般会先损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南桥的作用。提示:‘实修中,若测得PCI槽的A面⑩脚供电异常,可通过在路测量该脚与PCI槽周围的MoS管S极或11 1 7引脚的通断,迅速找出3.3V SB电压的输出端。有的芯片组还需要2.5V SB、1.5V SB 等电压,其电路组成与5V SB转换3.3V SB 类似,不同的只是这两个电压要由3.3V SB 来转换而得。如果2.5V SB和1.5V SB不正常的,首先要确定3.3V SB是否正常。

(2)CMOS跳线部分 4

若待机电压正常,则检查清空CMOS 设置的跳线是否插错了位置。正常情况 CMOS跳线应当插在l一2位置,如果插在 2—3的位置,则无法加电。确认跳线的设置正确后,就要对跳线上的电压进行测量,跳线上的电压一般不能低于2.2V,否则南桥中的RTC电路无法正常工作.从而造成主板不能加电。

注意:由于设计原因,nFORCE主板上 CMoS跳线跳反也一样能加电,。并且跳线上的电压低于2.2V 也是正常的。

如果清CMOS的跳线上的电压低于 2.2V,首先确定主板电池是否有电,如低于 2V,需更换。如果电池电压正常.下一步则要对RTC电路的跳线部分做检查。如图1 1 所示,主板电池的电压和3.3V SB的电压通过肖特基二极管1916(BAT54)通向清 CMOS跳线JBATl①脚(正。g-时该脚电压,幻3V、在图1】中,D16起开关作用,当主板插上ATX电源时,由于ATX电源输出

的 3.3V SB电压高于电池电压,所以D 16的②、③脚导通,CMOS跳线上电压由3.3V SB供

给。当ATX电源停止工作时,D 16的②脚没有了3.3V sB电压,D16@、②脚导通,CMOS跳线上的电压由电池供给。,检修跳线帽电压低故障时,可先测量 D16的①、②脚是否有3V左右的电压,然后再测③脚是否有3V左右的电压,如果没有,刚右丽融百T能.

‘一是D16损坏.造成①、②脚均无法与③脚导通,这种情况直接更换D1 6即可;二是因为跳线上的②脚KTCRST#对地短路,造成跳线上的电压被拉低。由于 RTCRST#信号端与南桥相连,所以这种情况需更换南桥。

(3)32.768kHz晶振部分

当CMOS跳线上的电压正常后,就应对RTC电路的实时晶振进行检查。该晶振的频率为32.768kHz,可以用示波器或频率计测量晶振两脚间有无正确的波形和频率。如图12所示,如果晶振两脚没有振荡波形只有电压,且存在压差,则一般为晶振本身损坏;如果晶振两脚没有电压或不存在压差,既有可能是晶振本身损坏,还有可能是两颗谐振电容损坏。这两颗电容的容量

为 1 8pF。如果没有此规格的电容,可以从报废的主板上拆下外形和颜色相近的来代替。

如果更换晶振及谐振电容都不能使晶振起振,但用手触摸晶振的引脚可以使晶振起振,这说明南桥内部电路有老化或局部损坏现象。这时可先用洗板水清洗南桥的 BGA焊接部分,再重新加热南桥或更换南桥。

’(4)KSMRST#信号部分

当上述条件满足后,就要检查I/O发给南桥的RSMRST#是否正常。RSMRST# 信号的作用是通知南桥5V SB电压已准备就绪.在待机状态下该信号应为3V的高电平;短接电源开关主板加电后,则变为0V 的低电平。在主板未触发前要测量 Winbond 83627 I/O的④脚电压来确认 RSMRST#信号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则查I/o上的5V SB电压是否正常;如果5V SB 电压正常,则I/o损坏。‘

由于主板的设计方案不同,RSMRST# 信号有的为I/O发出,有的则由专用的 ASIC芯片发出,如ASUS主板的AS一016 i卷片、MSI的MS-5,MS-7等芯片,所以在测量此信号时,一定要灵活处理。.

3.两种加电电路的检修要点

了解了主板加电的先决条件后,下面分别对南桥和I/O共同完成加电及单独由南桥完成加电这两种典型电路加以介绍。

(1)南桥和VO共同完成加电(h&心如.出) 当待机电压、RTC电路、RSMRST#信号正常后,就要测量主板上电源开关排针上的PWRSW+电压(其测量位置为电源开关排针的正极,电压值应为3V或5V),如图 13所示。如果PWRSW+电压不正常,则首先要查看电源开关排针正极连往5V SB 的.上拉电阻R355是否正常o Intel&Nvidia主板加电流程如图14所示。当一切先决条件都具备后,短接主板的电源开关JFPI,产生PWRSW信号,通过一只三极管或一颗电阻转换,产生PWRBTIN 信号输送到Winbond 83627 I/O的@脚 (.以下的介绍,都以最常见的

Winbond 83627系列I/o为例,并会在括号中标明 ITE I/0的相对应脚位,此处ITE I/0为⑥脚),此信号在触发时应为高电平(3V或 5V),I/O接到此信号后,经过内部的逻辑处理,由I/O 的◎脚(ITE I/O为@脚)输出 PWRBTN#信号(在触发时应为低电平)给南桥。南桥接到PWRBTN#信号后,经内部电路转换处理后,输出SLP—S3≠≠信号,并回送给I/O的⑥脚(ITE I/O为@脚。这个 SLP__S3#信号在ASUS和MSI等有专用的 ACPI控制芯片的主板上,还会同时发送

到 ACPI控制芯片上),I/O接到SLP_-S3≠≠信号后,由内部电路转换成为PS-ON≠≠信号从⑥脚(ITE I/O为⑦脚)输出,送到ATX电源。ATX电源收到此信号后,开始工作,输出12V、5V、3.3V等各组工作电压,从而完成整个加电过程。

当短接电源开关时,如果主板没有加电反应,首先测量I/O的@脚是否有一个由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跳变,如果没有这个跳变,则说明电源开关到I/O的@脚有断线或I/ o不良。◎脚有了正常的跳变的同时,④脚也会有一个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电压跳变,如果此跳变,则说明I/O本体不良,或是南桥不良。南桥收到I/0的@脚发出的 PWRBTN#信号后,就会产生SLP.S3#信号,回传给I/O的@脚,此时④脚应有一个由低电平到高电平的电压跳变,如果没有这个跳变,则多数情况是南桥不良,I/0不良的机率较小。I/0的@脚收到SLPj3≠≠信号后,从⑦脚输出一个PS_ON#信号,此信号有一个由高电平到低电平的电压跳变过程。如果这个

信号电压没有变化,则说明I/0不良,或是PS—ON#信号到ATX电源的 PSON插孔(即绿色线)之间的MOS损坏,如图15所示。 (2)由南桥单独完成加电(VIA&SIS)

VIA&SIS主板在电源开关排针上的设计与Intel&Nvida有所不同,Intel&Nvida是将开关排针上短接形成的一个信号经I/O 处理后再送给南桥,而VIA&SIS主板是直接电源开关排针处形成PWRBTN#信号输送给南桥,如图16所示。正常情况下电源开关排针上的电压应为3V或5V,如果电压偏低,则说明南桥损坏。 VIA&SIS主板的加电过程没有I/O参与,故流程比较简单,如图17所示。短接电源开关后,由JFPl发出PWRBTN#信号给南桥,南桥接到此信号后,经过内部处理发出SUSB#信号(即SLP_S3#)到三极管Q15 的b极,如图18所示。当SUSB#为高电平时,Q15导通,PSON引脚上的PS_ON#电。压被拉低,ATX电源开始工作,输出12V、 5V、3.3V等工作电压,完成加电过程。在VIA&SIS的主板加电电路中,易损元件是南桥和控制PS_ON#三极管。如果测量到控制PS_ON#的三极管b极没有电压,而电源开关上的电压正常,则说明南桥未能正确的转换出SUSB#信号,需重点的检查南桥的工作条件以及南桥本体是否正常;如果b极有电压,而PS_ON#却不为低‘电平,则说明控制PS._ON#的三极管损坏。

小结:在检修主板不加电故障时,先检查CPU的12V供电及3.3V SB、+5V SB 等电压是否正常,再检查32.768kHz晶振是否振荡。清CMOS跳线上的电压是否正常,最后测量I/o上的加电相关信号是否具备。_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