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与争论_于宾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与争论_于宾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与争论_于宾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与争论_于宾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13-05

May ,

20132013年第3期NO.3,2013

货币供给的性质是货币经济理论中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它关系到中央银行对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可以由货币当局进行外生调节,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内生于市场力量。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曾为这种争论埋下伏笔。凯恩斯在1930年的《货币论》中采用的是内生货币观点,但在其1936年的《通论》中采用的却是外生货币观点。由于外生货币观点能够极大地简化理论分析,所以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多数货币分析都未能摆脱这种对外生货币观点的“路径依赖”,尤其以货币学派为外生货币观点的代表。占据正统地位的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认为,在给定的货币乘数下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来“外生”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通货膨胀和名义产出。

虽然外生货币假设有助于简化分析,但也忽视了

真实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供给过程的复杂性。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与这种外生货币观点的决裂。

1959年的兰德克里夫报告(RadcliffeReport)①

认为,英

国的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放贷内生决定的,因为货币政策的紧缩经常引起增加放贷和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创新。同时在理论界,美国的明斯基(Minsky,1957)和罗西斯(Rousseas,1960),以及英国的卡尔多(Kaldor,1960),提出了正式的内生货币供给模型,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归因于透支便利、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和金融创新等制度因素。但长期以来,这些内生货币研究并未被吸收到正统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在随后的时间里,货币理论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货币需求和速度的稳定性、货币需求的形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金融市场预期的作用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方面。与此同时,部分经济学家如卡尔多(Kaldor,1970)、戴维森(Davidson,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天津、北京、上海支付渠道货币流通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项

目编号:TJJL038。

作者简介:于

宾(1981-),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博士生。邮编:300071陶

江(1951-),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300071

史欣禾(1993-),女,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邮编:200433

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与争论

于宾

陶江

史欣禾

摘要: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观点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信贷需求

决定的内生变量,而非中央银行控制下的外生变量。根据对货币内生程度的认识不同,又可以分为适应性内生与结构内生两种观点。内生货币理论的发展符合金融发展的现实,弥补了现有货币供给理论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关键词: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适应主义;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F091.3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3-0064-08

64

1972)、温特劳布(Weintraub,1973,1978)等,继续提供货币供给内生的证据。

此后的形势有所变化,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货币需求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和难以预测,这极大地降低了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政策有效性。现实中,许多发达国家都放弃了货币供应量目标,转而采用利率等价格型政策工具。随着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解释七八十年代货币和现实经济关系方面的失败,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通过解读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货币创造和货币供给的性质以及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从而帮助政策制定当局找到恰当的政策工具,以更好地达成政策效果。对于我国来说,由于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可控性及其与最终目标的联系程度越来越弱,也同样需要以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来理解货币供给过程。有学者认为,从1996年起我国正式确定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以来,该目标几乎从未实现过。[1]

一、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新发展

在众多后凯恩斯主义学者中,以莫尔(Moore)对内生货币进行的论述最多。莫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在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多数发表在《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杂志上。此后关于内生货币方法的众多争论和思辨也是围绕莫尔的研究展开的。

(一)莫尔的内生货币观

莫尔(Moore,1983)指出,虽然在基础货币与货币存量、货币存量与名义收入间有稳定的关系,但因果关系的方向与正统观点恰好相反。正统观点认为因果关系的方向为从基础货币到货币供给,从货币供给到名义产出。相反方向的因果关系意味着基础货币和货币存量都是内生的,即在真实世界中银行先扩张信用,在该过程中创造了存款,再去寻找准备金。[2]1.货币供给内生的证据

莫尔提出的反向因果关系的证据有:

首先,一些中央银行家自己承认央行能够在短期内决定货币存量的观点是不准确的,而认为短期内的

货币创造是居民、企业、金融机构、财政部、央行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央行认为自己在实践上没能够决定短期货币存量的变化,则在长期内它也没有决定货币变动,因为长期只是短期的相加。中央银行的从业者认为,如果将货币存量的增长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首要短期目标,就会造成利率的大幅波动,从而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机构都是以现金和资产资本的低比率运行的,其前提是存在有序的金融市场。如果准备金的增长被控制得过严,私人主体必将承担利率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而如果没有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私人主体就不能通过持有更多的缓冲现金存货来保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通过提供弹性的通货供给来缓解各种干扰、避免利率的混乱波动和金融危机,是影响美联储理事演化的主要决定力量。

其次,通过对银行准备金与银行存款间的关系进行正式的因果关系检验,费格和麦基(Feige&McGee,1977)证明货币存量外生于准备金;[3]莫尔和斯图曼(Moore&Stuttman,1982)同样发现在1973—1981年期间存在从四种货币量到基础货币,以及从商业银行信贷到货币总量间的单向因果关系。[4]

复次,现代银行企业的微观模型认为银行是两种投入、两种产出的企业。两种投入是零售和批发存款,两种产出是零售和批发贷款。零售的存款和贷款通过银行分支机构进行集散,在这两种零售市场上不能进行讨价还价,银行是价格的决定者和数量的接受者。批发型的存款和贷款从广义上说是相同的资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进行讨价还价的,如存单、银行本票和商业票据,银行是批发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和数量决定者,所以贷款和存款都是由银行决定的。

最后,基础货币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经济变量(特别是名义工资的变化)加以解释,这说明了货币供给的被动性和内生性。莫尔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名义工资的滞后变化能够合理地解释基础货币存量的变化,说明央行一方存在适应性行为。同时货币存量的滞后变化并不能解释名义工资的变化。总之,因为央行被迫适应工资上涨的压力,名义货币存量具有顺周期的内生性。

2.信贷市场和流动性的提供

货币适应的过程并非货币主义者认为的是中央

65

银行主动政策干预的结果,因为货币主义的观点忽视了成立中央银行的关键原因和央行最重要的职能,那就是提供弹性的通货供给。为了保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金融系统的有效运行,中央银行必须时刻准备着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否则就会出现商业银行被挤兑破产的严重后果,这是中央银行不愿意看到的。到今天,所有国家中央银行最基本的义务都是支持和维护金融市场的整体有序运行,特别是其中的商业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系统是流动性创造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在现代经济中,生产成本发生在取得销售收入之前。生产成本代表了企业对运营资本的投资,企业必须为此投资进行融资。所以当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提高生产成本时,既定的产量需要更多的运行资本。如果不能立即将成本转嫁到价格上,企业就必须从银行增加借款或减少自己的流动资产,来为增加了的运营资本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在支付成本与取得销售收入的时间间隔之中,为存货和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融资,就需要增加银行信贷。名义工资率和原材料成本的提高直接引起了信贷需求的增加,进而导致银行存款和货币存量的增加。如果成本不变,产量的提高同样会引起银行贷款的增加,以为生产过程中更大的产品价值提供资金支持,直到更高的销售收入弥补了额外的运营成本。如果成本和产出稳定在某个更高的水平上,则银行借款也会稳定在新的更高水平上。莫尔认为,货币工资的变化是决定内生货币供给的最重要的单一因素。在名义工资上升时,中央银行难以控制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如果银行没有足够的存款来满足法定准备金要求,它们就必须从其他银行或中央银行借入准备金。如果商业银行要满足其准备金要求,中央银行就必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贴现窗口向银行系统提供相应的准备金总量。中央银行可以确定它愿意供给流动性的短期利率,但不能控制货币存量本身。

3.制度变迁的作用

在银行信贷如何引起货币供给的问题上,莫尔(1986)分析了制度变迁特别是信用货币的作用。他认为货币数量论的核心是外生货币,其只适用于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的情况。在商品货币经济下,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自然成立的,如在金本位下货币供给取决于黄金的生产和供应。但信用货币与商品货币有根本的区别,信用货币是金融机构的负债,其数量随着金融媒介的总量的变化而变化。信用货币的供给,自动对赤字单位的信贷需求变化做出反应。借款者对银行信贷需求的增加将使得贷款和存款增加。贷款创造存款,这些存款在银行取得实绩和金融资产的过程中被花掉。而资产的出售者总是愿意接受银行存款,只要存款有货币性,就会有需求。相对于物物交换来说,所有在买卖过程中接受信用货币的经济主体都是在以信用出售产品。[5]

商业银行往往存在强烈的动机来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美国和加拿大的大企业预期银行有事先约好的信用便利额度,英国的银行广泛依赖事先约好的透支额度。银行确定贷款利率后,试图满足所有的贷款需求,只要这些贷款申请满足了最低的抵押和风险标准。所以贷款的数量几乎完全取决于需求。同时,流动性管理技术使得银行可以通过发行存款凭证(CDs)来为贷款需求融资,而不受中央银行的限制。流动性管理指的是为满足贷款需求而主动调节银行负债,与流动性管理相关的金融工具包括存款凭证、联邦基金、欧洲美元以及回购协议等。

莫尔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即使基础货币与货币间存在稳定的关系,也不能认为联储能够控制货币存量,而应该认为联储被动地让需求条件决定货币供给。由于银行放贷是货币存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银行对商业贷款的控制程度是有限的,这使得银行放贷在很大程度上完全由需求决定。银行确定利率并满足相应的贷款需求,即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莫尔认为,因为货币数量由需求决定,所以永远不会有超额货币供给。

(二)对莫尔观点的评论与补充

莫尔对内生货币理论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和发展,也引起了此后许多学者的关注。有些学者对莫尔的个别观点提出了质疑,莫尔对这些质疑也做出了回应。

在莫尔的框架下难以区分需求引起的货币存量增加和供给引起的货币存量增加,凡德(Fand,1988)对此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如果货币量的增加伴随着利率下降,则可以认为货币量的增加是由供给增加引起的;如果货币量的增加伴随着利率上升,则是由需求的增加引起的。如果利率不变,则应区分短期与长期,

66

如果利率经过一段时期后上升,则可以认为短期供给曲线弹性高,长期供给曲线弹性低,货币量的上升与需求增加相联系。[6]

在央行对准备金的控制程度问题上,麦伦迪克(Meulendyke,1988)对莫尔的文章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评论。在联储如何运作和如何影响准备金及货币的行为上,麦伦迪克认为联储能够在某些限度内控制货币增长。尽管麦伦迪克认同莫尔的短期内货币供给内生的观点,但认为不能完全否定联储通过控制准备金来控制货币增长的能力。在货币增长的信用驱动假说方面,麦伦迪克认为,虽然贷款与存款创造间有联系,但其联系很弱。他认为联储能够影响联储信贷,其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银行信贷对M1的决定来说,不起主要作用。[7]

关于货币供给曲线是否水平,罗西斯(Rousseas,1989)否定了莫尔的货币供给曲线水平的观点,认为在给定的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但并非完全内生。货币供给曲线斜率为正的程度,取决于联储的相机决策政策。[8]莫尔(1989)对罗西斯的批评做了回应,重新阐释了银行体系的行为和存款创造的过程,强调银行是零售市场上的价格决定者和数量接受者,银行存款和银行信用的供给,都是由需求决定的。货币的内生性指的是,货币量的变化由对银行信用的需求决定,而非由对银行货币的需求决定。[9]莫尔与罗西斯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体现了适应主义(Accommodationism)与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之间在货币供给内生程度问题上的分歧。

关于是否存在均衡的货币需求量,古德哈特(Goodhart,1989)对莫尔提出了质疑。他认同莫尔“对正统的决定法定货币存量的基础货币—乘数方法”的否定,并承认自己赞同莫尔的大部分观点,但在具体问题上提出了质疑。首先,他认为莫尔夸大了银行对借款者贷款需求的被动反应的程度。其次,他认为莫尔过于强调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最后,他认为莫尔未能区分交换中对货币的普遍接受和对货币的需求。古德哈特认为,莫尔完全压制了货币需求,他认同货币的实际供给由信用市场决定的观点,但否认这种实际货币存量是均衡意义上的货币需求量。古德哈特认为,信用扩张创造的货币存量与均衡条件下对货币的需求量之间的差额,引起了产品、服务和资产买卖在内的资产组合调整,直到实现完全的均衡,这种缓冲存货方法有助于消除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之间的鸿沟。[10]

莫尔(1991)对古德哈特的批评做了回应,他认为个体银行虽然不会对借款者的要求被动反应,但从整个银行业的角度看,总的信贷市场的供给量,应看作是内生地由需求决定的。莫尔同古德哈特一样,主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货币供给过程进行理论考察。但莫尔不认同古德哈特的核心批评,即对货币在交易中的接受不能替代潜在的货币需求关系。莫尔认为,其原因在于古德哈特依然将货币视为一般商品,所以人们在“最终均衡状态”下,才有需求将总财富的一部分以货币余额持有。他认为,古德哈特通过“最终均衡”进行的是瓦尔拉斯式的思想实验,但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经济所趋向的“一般均衡状态”。而且对于信用货币经济来说,这种“一般均衡状态”也无助于分析。莫尔认为,对信用货币经济来说,甚至不能想象一个一般均衡结果。因为货币在交易中被普遍接受,代表着对财富的一般索取权,所以不存在有限的“最优”的货币需求量。[11]

(三)其他学者的贡献

帕利(Palley,1987)将内生货币机制引入到了正式的金融市场的宏观模型中。其对银行业和联邦基金市场的局部均衡分析表明:(1)银行贷款利率是资金批发成本的加成;(2)联邦基金利率代表从贴现窗口借款的机会成本,从贴现窗口借款的成本是贴现率和借入准备金的水平的函数;(3)借入准备金的水平由对银行信贷的需求、非借入准备金的可获得性、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市场上借款成本所内生决定。其实证结果表明:①贴现率是决定对银行的资金批发成本的核心因素;②贷款利率由联邦基金利率决定;③借入准备金随信贷市场状况内生变化。[12]其模型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随信贷市场条件内生变化,银行根据贷款需求确定借入准备金的水平。

后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存在对内生货币的一致认识,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数学模型。阿瑞提斯和艾希纳(Aretis&Eichner,1988)认为,在货币和信用领域,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制度主义经济学非常相似,并

67

将其称为“后凯恩斯主义和制度主义的货币与信用理论”,他们强调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易媒介,而且与企业部门和整体经济的行为紧密相关。“生产的货币理论”构成了后凯恩斯主义与制度主义的货币与信用理论的核心。其研究可以视为对货币供给内生性观点的支持,而且给出了数学模型,以回击对内生性观点未发展出数学模型的批评。[13]在最近的十年中,Godley和Lavoie(2007)采用社会账户矩阵(SocialAccountingMatrix)所做的工作最为复杂。[14]在此基础上,Keen(2011)发展了一种货币账户矩阵(MonetaryAccountingMatrix),将内生货币的生成过程加以模型化。[15]总体上看,在内生货币的模型化方向上的进展依然不足。

尼格尔(Niggle,1991)认为,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程度是由一系列制度因素决定的,并将影响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因素分为货币形态、商业银行行为和中央银行行为三个类别。他将美国的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制度内涵与货币的内生或外生性。其结论认为,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即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银行支票成为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出现,以及货币当局执行最后贷款人作用,使得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内生于金融体系。[16]

在最新的理论分析中,安得森(2010)分析了巴塞尔协议下的银行制度对内生货币的影响。他认为巴塞尔协议的合理性在于防止银行破产,但其负面效应在于产生了内生的信贷货币增长,而且这种内生货币的增长速度与所要求的资本/资产比率成反比。[17]在最新的实证检验中,库伯斯和道甘(Cuberes&Dougan,2010)用1983—2006年间美国25476家企业的货币需求和物质资本投资的微观数据,估计货币供给变化对企业流动性需求变化的内生反应程度。在其模型中,企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当期交易、当期投资、计划的未来投资、利率以及政策预期。其结果表明,只有小部分的货币存量变化是对企业投资需求变化的内生反应,而大部分的货币存量变化是外生的。[18]

二、适应性内生与结构内生之争

在后凯恩斯主义的传统中,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内生货币理论。两种理论都认为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和信用的可获得性,从根本上说取决于金融市场的需求量。具体来说,两种理论都接受“在现实世界中,银行先扩大信贷,该过程中创造了存款,然后再去寻找准备金”的说法。但它们的分歧在于“然后才去寻找准备金”的含义上,即银行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取得所需要的额外的准备金。

(一)适应主义与结构主义

适应主义的观点认为,当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持有的准备金不足时,中央银行必须满足其需要,否则就会威胁到金融系统和整体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用来满足对准备金的需求的方式,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窗口,央行对利率的选择,会影响银行取得所需准备金的成本。但因为中央银行有义务通过贴现窗口满足对准备金的需求,从而不存在对银行的准备金需求的有效数量限制。这种观点被称为适应主义或适应性内生货币供给(AccomodativeMoneySupplyEndo-geneity)理论,其主要支持者有卡尔多、温特劳布和莫尔,其中以莫尔的论述最为全面。

结构主义观点认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努力控制非借入准备金的增长,从而对准备金的可获得性施加了明显的数量限制。该观点认为贴现窗口借贷并非对公开市场操作的相近替代。强调中央银行限制非借入准备金的增长时,额外的准备金通过负债管理方法内生于金融结构本身。这种后凯恩斯主义理论称为结构主义或结构内生(StructuralEndogeneity)。其主要倡导者有明斯基、罗西斯、俄利和伊万斯,但与适应性内生相比,该方法的发展尚不够充分。

珀林(Pollin,1991)将适应性内生与结构内生间的差异归结为以下三个核心命题:1.贷款与准备金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适应主义认为贷款与准备金成比例,因为借入与非借入准备金是完全替代品,而准备金的供给是完全弹性的,贷款需求的增加将伴随者准备金的增加;而结构主义认为贷款与准备金之间不成比例,贷款增长快于准备金增长。2.借入与非借入准备金之间的替代程度。适应主义认为中央银行所提供的借入与非借入准备金是相近的替代品;而结构主义认为借入准备金不能完全替代有限的非借入准备金。3.在利率因果关系的性质与方向上,适应性内生观点认为利率因果关系的方向为从中央银行到金融市场;而结

68

构内生观点认为市场行为会在联储政策之外影响利率,央行控制的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是双向因果关系。[19]帕利(Palley,1991)评论了珀林的三种区分方法,并将适应性内生与结构内生的差异归结为贷款供给曲线的斜率问题。从贷款供给曲线来看,适应主义认为资金的短期成本由中央银行锁定。所以,理论上看贷款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其放贷多少取决于贷款需求规模。其补充命题为,中央银行必须满足银行的准备金需求,否则将危及金融系统的存在。结构主义命题认为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银行放贷的规模和条件同时反映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斜率特别受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贷款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依赖的,因为银行发放的贷款又会作为存款回到银行系统中。此外,适应主义认为货币当局唯一能运用的政策是控制利率,而结构主义认为它能控制准备金的供给。[20]

在“中央银行必须满足银行的准备金需求以避免金融系统受到破坏”这个适应主义的补充命题上,帕利采取了折中态度,认为在正常条件下贷款需求的变动较小,央行能够拒绝满足准备金需求的增加;但在流动性短缺的“非常”条件下,中央银行就必须满足该需求。但什么是“非常条件”难以界定,且受货币制度的影响。

帕利认为适应主义模型未能解决政策当局与银行行为间的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以未能抓住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间的反馈效应。适应主义只是结构主义的特例,其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准备金的供给完全满足贷款需求的增加。虽然帕利同珀林一样持结构主义立场,但他认为珀林对结构主义的支持证据是不足的。帕利认为难以从实证上区分两种命题,因为如果央行能够在合理时间内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迅速改变政策工具,则适应主义与结构主义将是相同的。[21](二)对适应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实证检验

珀林(1991)用美国的数据,对关于适应主义与结构主义的三个区别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结果表明:(1)贷款与准备金随时间增长的不成比例;(2)不成比例的原因在于,负债管理行为使贷款的增加超过了准备金的增加;(3)借入准备金对非借入准备金的替代程度低,而且随着负债管理的重要程度上升而下降;(4)市场利率并非由联储干预所控制,而是由联储

与金融市场间复杂的系列互动来决定。[19](366-396)这些结果总体上支持了结构内生观点。

莫尔(1991)对珀林的研究做了回应,认为适应性内生与结构内生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货币当局自由决定短期利率水平的程度。莫尔认为,只有对第三个命题的检验才能区分结构内生与适应性内生。莫尔对珀林第三种检验的结果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短期利率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政策工具,而市场利率又取决于经济主体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所以他认为珀林的检验实际上是支持适应性内生观点的。[11](125-133)伯南克和布林德(Bernanke&Blinder,1992)用VAR方法,得出了水平的准备金供给曲线,支持适应主义的观点。[22]但斯特朗因(Strongin,1995)用VAR方法进行的研究,支持结构主义的向上倾斜的准备金供给曲线和信贷供给曲线。[23]这些研究分别支持适应主义和结构主义,但都证明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三)适应主义与结构主义间的共识与融合

虽然不同的内生货币理论在分析的时期、内生性程度、决定内生性的因素、因果关系的性质与方向等方面存在分歧,但后凯恩斯主义者在许多方面也形成了共识:(1)至少在短期内,银行一般会满足客户的信贷需求;(2)中央银行一般会满足银行系统对准备金的要求;(3)负债管理和资产管理在内的银行技术创新,使得即使准备金受到限制,银行也能够扩张信贷;(4)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决定了银行信贷、准备金和货币的规模与增长率;(5)信贷需求是经济活动水平、平均工资率和价格水平的外生变化、预期以及投机交易水平的函数;(6)除适应主义者外,一般认为货币供给是部分内生的,信贷和货币的利率弹性,既不是无穷大也不为零,货币供给关于利率的斜率为正;(7)现代金融体系下,信用安排和透支是短期内造成内生性的最重要因素,长期内金融创新最重要。

冯塔纳(Fontana,2003)、冯塔纳与本图里诺(Fontana&Venturino,2003)认为,适应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争论的核心,在于准备金和信用货币的供给曲线的斜率。他们考察了适应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的差异,并用货币供给过程的图形,分析表明了适应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的主要争论点。其分析表明,信用货币和准备金的供给曲线斜率不同的原因,在于对银行和中央银行的预期状态的假设不同。在理论框架中,

69

这些假设界定了货币供给过程中经济主体行为的时间框架。适应主义的分析依赖于单期框架,假设经济主体的预期是不变的,结构主义依赖于连续分析中不断变化的预期。结构主义和适应主义共同提供了内生货币假说的一致的和令人满意的解释。[24][25]

三、评论与展望

内生货币理论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其根本观点在于货币存量由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决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生货币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量出现。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主流理论中货币供给外生的观点。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理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对现代经济中货币的复杂性质的重新思考。

货币供给过程的性质是后凯恩斯主义者关注的焦点,但也造成了内生货币政策方面研究的不足。长期以来,后凯恩斯主义者对政策言之甚少。Aretis和Sawyer(2008)曾分析过内生货币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性质和作用,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26]从分析意义上说,货币政策分析的目的是找到一种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货币手段。从内生货币的角度看,其政策任务是设计一种对经济波动作出充分反映的反周期政策,但后凯恩斯主义者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依然不足。

内生货币理论由来已久,却始终未能纳入到主流理论的框架体系之中,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讲授的依然是外生货币供给的“基础货币—乘数”方法。内生货币理论的边缘地位,可以部分地由其与主流范式之间的差别和实证困难来解释。此外,过于学术化和哲学化,适应主义与结构主义间的分歧,以及没有建立以其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框架,也是限制其扩大影响力的原因之一。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未来命运取决于其能否与主流经济学进行建设性的对话与融合。Fontana和Gerrand(2012)指出,不完全竞争的宏观经济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理论,以及路径依赖理论,都是可能在主流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间实现融合的领域。[27]此外,对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来说,仅仅指出主流经济学的缺陷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证明它。只有提供可检验假说的理论模型才具有说服力,后凯恩斯主义应在学术包容、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进展的基础上,从批评转向与主流经济学及其政策建议的建设性融合。

在将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内生货币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详细分析造成货币供给内生的制度因素和当代货币银行体系的特征。开放条件下的内生货币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全球资本流动的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特征与国际金融市场,以及与其他国家之货币供给间的关系,也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重要命题。

注释:

①20世纪50年代,由于运用货币政策治理通胀的效果不理想,英国人普遍认为货币调节方式出了问题,需要对金融机构的运行方式和英格兰银行的调节方式进行全面调查。在1957年5月,以Radcliffe勋爵为主席的委员会成立,调查货币和信贷体系的运行并提出对策。该委员会存续了两年,询问了200多位证人,收到了150份左右的特别备忘录,最后发布了一份约340页的全体一致同意的报告,该报告中的观点与正统货币理论大相径庭。

参考文献:

[1]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目标[J].经济研究,2001,(8):33-43.

[2]Moore,Basil J.Unpacking the Post Keynesian Black Box:Bank Lending and the Money Supply[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83,5(4):537-556.

[3]Feige,E.,and McGee,R.Money Supply Control and Lagged Reserve Accounting[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7,60(1):536-51.

[4]Moore,Basil J,Stuttman,S.A Causality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Money Growth[J].British Review of Economic Issues,1982,(6):1-25.

[5]Moore,Basil J.How Credit Drives The Money Supply: The significance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s[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1986,20(2):443-452.

[6]Fand,David I.On the Endogenous Money Supply[J]. Journal of Post Keynsian Economics,1988,10(3):386-389.

[7]Meulendke Ann-Marie.Can the Federal Reserve In-fluence Whether the Money Supply is Endogenous?A Com-ment on Moore[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88,

70

10(3):393-397.

[8]Rousseas,Stephen.On the Endogeneity of Money Once More [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1989,11(3):474-478.

[9]Moore,Basil J.On The Endogenous Money Supply Once More [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89,11(3):

479-487.[10]Goodhart,Charles.Has Moore Become Too Horizon -tal?[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89,12(1):29-34.

[11]Moore,Basil J.Has the Demand For Money Been Mislaid ?A Reply to Has Moore Become Too Horizontal ?[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91,14(1):

125-133.[12]Palley,Thomas I.Bank Lending,Discount Window Borrowing,and The Endogennous Money Supply:A Theoretical Framework [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87,10(2):282-303.

[13]Aretis,Philip,Alfred S.Eichner.The Post-Keynesian and Institutionalist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 [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1988,10(4):1003-1021.

[14]Godley,Wynne.,

Marc Lavoie.Monetary Economics :An Approach to Credit ,Money ,Income ,Production and Wealth [M].Palgrave Macmillan ,

Basingstoke ,2007.[15]Keen ,Steve.A Simple Approach to Modelling En -dogenous Money

[DB/OL].http://www.

https://www.doczj.com/doc/5b6734535.html,,

2011-12.

[16]Niggle,Christopher J.The Endogenous Money supply Theory:An Institutionalist Appraisal [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1991,25(1):

137-151.[17]Andreson ,Trond.

Basel

Rules ,Endogenous

Money

Growth ,Financial Accumulation and Debt Crisis [DB/OL].http://

www.itk.ntnu.no/ansatte/Andresen_Trond/econ/basel.pdf,2010-11.

[18]Cuberes,David.,William R.Dougan.How Endogenous Is Money?Evidence From A New Microeconomic Estimate [DB/OL].http://www.ivie.es/downloads/docs/wpasad,2010-08.

[19]Pollin,Robert.Two Theories of Money Supply Endo -geneity: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Journal of Post Keyne -sian Economics ,1991,13(3):366-396.

[20]Palley,Thomas I.Accommodationism versus Struc -turalism:Time for An Accommodation[J].Journal of post Key -nesian Economics,1996,18(4):585-594.

[21]Palley,Thomas I.The endogennous money supply:consensus and disagreement[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 -nomics,1991,13(3):397-403.

[22]Bernanke.,Ben S.,Alan S.Blinder.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901-921.

[23]Strongin.,Steven.The Identification of Monetary Pol -icy Disturbances Explaining the Liquidity Puzzl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5(35):463-497.

[24]Fontana,

Giuseppe.,Ezio

Venturino.

Endogenous

Money:Analytical Approach[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 -conomy ,2003,50(4):398-416.

[25]Fontana,Giuseppe.Post Keynesian Approaches to Endogenous Money:A Time Framework Explanation[J].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5(3):

291-314.[26]Arestis ,Philip.,Malcolm Sawyer.The Nature of Mon -etary Policy When Money Is Endogenous [Z].Working papers,The Levy Econmics Institute,No.374,2008.

[27]Fontana,Giuseppe.,Bill Gerrard.The Future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J].BNL Quarterly Review,2012,LIX (236):50-79.

Abstract :ThenotionofendogenoustheoryofmoneyformsthebasisofPost-Keynesiandescriptionofmacro-economics.Thoughtherearestilldisagreements,Post-Keynesiansgenerallyagreewiththedirectionofcausationfromloanstode-posits.Itissignificanttoreviewthesetheoriesappropriately.

Keywords:Post-Keynesian;Endogeneity;Accommodationism;Structuralism

责任编辑:

王之刚The Development and Disagreement of the Post-Keynesian

Endogenous Theories of Money Supply

YuBinTaoJiangShiXinhe

71

第九章货币供给

第九章货币供给 一、单选题 1.按照弗里德曼的三效应学说,如果经济中的通货预期效应,收入及价格水平效应超过了流动性效应,为降低利率水平,央行应(A)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 A.提高 B.先提高后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降低 2.基础货币的提供是由(B)推动的。 A.中央银行资产业务 B.中央银行负债业务 C.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D.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3.(B)认为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所决定。 A.货币供给内生论者 B.货币供给外生论者 C.货币供给中性论者 D.都不是 4.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市乘数越大,则货币供应量(D)。 A.不确定 B.越少 C.不变 D.越多 5.弗里格曼认为,收入效应会使得均衡利率(A)。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难以确定 6.一般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导致股票行市(B)。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7.按照弗里德曼的三效应学说,如果经济中的通货预期效应,收入及价格水平效应超 过了流动性效应,为降低利率水平,央行应(A)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 A.提高 B.先提高后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降低 二、多选题 8.从货币供给模型看,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对象是(ABD)()()()()()。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D.货币乘数 E.再贴现率 9. 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CD) A.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通常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货币收支平衡四 个方面。 B.在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只有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是正相关关系。除此之外,各 个目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C.消费信用控制、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是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D.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特点是对货币供应量指标非常重视,认为货币 供应量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环节。 E.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相配合,适合于在经济比较繁荣而投资支出不足时 采用。 三、判断改错 10.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行为所决定。()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了货币需求范围,因此,不仅商品交易规模与其价格水平影响货币需求,而且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思想,凯恩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性理论:即政府可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为何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得到不同的政策主张 弗里德曼是典型的货币主义学派者,在货币政策上,弗里德曼提出居民的持久收入是影响其货币去求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居民持久收入是不变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相对不变的,所以得出货币供给(即货币政策)也应该是稳定的,相对不变的。坚持市场经济具有内在自动稳定性的信条,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的失误。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但凯恩斯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大,而利率是时刻变动的,所以认为货币政策也应该采取“相机抉择”,随时变动。凯恩斯主义主要是强调政府的大规模干预。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 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挑战:在他的自传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为罗斯福新政工作时,“当时我是一个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随着时间过去,弗里德曼对于经济政策的看法也逐渐转变,他在芝大成立货币及银行研究小组,借着经济史论家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的协助,发表影响深的《美国货币史》鸿文。他在书中挑战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抨击他们忽略货币供应、金融政策对经济周期及通胀的重要性。 弗里德曼196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同时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自己严格而简单的货币政策规范:为防止通胀,美国货币当局应将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控制在3%~5%,使他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相 一致,如果实行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只会引起经济更大的波动。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赞赏者与批评者均指出,弗里德曼的世界观本质上颇为简单: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货币供给的外生论和内生论的研究

货币供给的外生论与内生论研究 摘要:根据对“货币供给是否由货币当局能决定的变量”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货币理论可以分为外生论与内生论两种。货币供给外生论是指,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内生论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国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本文将介绍国外学者对于货币供给外生论与内生论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还要讨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的争论。 关键词:货币供给额;进出口;内生性;外生性 一、货币外生论和内生论的含义及其差异 外生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其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等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数量。 内生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两者之间的差异:两者本身就是一种对立的身份出现,所以两者在基本方面来看都是呈现两极分布。 二、国外研究 (一)主流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1.古典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古典经济学家实际上都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他们的货币是金币,黄金的生产与经济的运行没有直接的内生的联系,按照费雪和庇古的货币数量说公式,都是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商品的价格决定货币的供给。产出的多少为制度和技术因素所决定,既不受货币数量恩德影响,也不影响货币的数量。 2.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凯恩斯明确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自主地变动货币的供给量,调节利率。没有中央银行的决策,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不会增加。也就是说,经济运行的状况下不会自发地影响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在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的图形中,货币供给曲线是条垂线,它与利率和实际经济的运行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3.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方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高能货币H、存款与准备金率D/R和存款与通货比率D/C,虽然分别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和公众的行为,但其中,货币当局能够直接决定H,而H对于D/R和

第九章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1、原始存款 2、超额准备金 3、基础货币 4、货币乘数 5、M1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 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 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 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 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 A.上升 B.下降C.不变D.不确定 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 A.投资基金 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 D.财政部 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 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 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 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财政借款 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 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5、基础货币中具有乘数效应的部分主要是现金。 6、货币乘数取决于四个因素的变动,即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以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相同点:凯氏与弗氏都作了以下的假设: 1)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奇一的市场利率来 表达,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2)无论在时段上还是在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公众的投资发 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便越少。 3)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 不同点: 凯氏:1)短期分析-价格不变。凯氏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上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 能力被迫闲置的问题。 2)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氏: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侧重于解决通货膨胀、“滞胀”问题。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货币需求理论模型: 凯氏:1)凯氏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 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取决于人们的收入 水平,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正相关猪场;货币的投机需求,强调的是货 币的贮藏手段功能,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市场利率负相关。综上所述: 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2)“流动性陷阱”假说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胆的假设,当利率已降至某 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货币需求量 的增加一利率无关,此时的货币政策失效,能适用的是财政政策。 3)凯恩斯模型与“马歇尔的k” 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简单化-写成线形形式Md=aY-bi,联立 Md=kPY,得k=a-bi/Y.通过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算出来的货 币需求量,依然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不过此时的k不同 于“马歇尔的k”,而是一个变量,一个函数。 弗氏: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 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 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 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 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 (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 在背景和前提假设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所以他的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弗里德曼德的货币需求理论旨在解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所以他的理论前提就不再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他做的是短期分析,这意味着价格P是不变的,即在时间长度可观的短期内需求上升是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相反,弗里德曼长期理论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一个变动的量,是对国民收入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涨”的条件下,价格P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即此时的货币时没有任何收益的。而弗里德曼却扩大了货币涵盖的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次上,即M2层次。他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所以根据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以及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这两个标准,他把货币定义为M2。 相同的地方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认为货币是收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 在需求函数的建立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只与两个变量有关,即收入(Y)和利率(i)。具体分析来说,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需求量主要决定与收入Y,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大。所以货币的交易需求量是收入的增函数;第二,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大体上也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和利率是成反比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则反是。所以当利率上升的时候人们会想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有价证券,此时对货币的需求就会上升,反之反之。所以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渐函数。综上所述,凯恩斯得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Md =f (Y, i ) 其中Y 为收入,和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化,i 为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化。 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量除了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以外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第一,持有货币的成本,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直接成本分为预期损失和贮藏费用。间接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第二,持有货币的收益,也包括两个方面: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直接收益包括利息收益以及价格下降时货币的实际价值上升等。间接收益即持有货币带来的交易便利和享受的优惠。根据以上理论,弗里德曼得出了他得需求函数: M d/P=f (Yr, w, Rm, Rb, Re, gP, u) 其中;M d/P――实际货币需求,即持有得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 Yr――实际恒久收入,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 W――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也不确定。 Rm――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可以理解为定期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 Rb――债券的名义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Re――股票的名义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gP――预期价格变动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u――影响货币持有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不定。 由此说明,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而是上述全部因素的函数。 弗里德曼同样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与利率有关,但是与凯恩斯不同的是,弗里德曼德i 不

货币金融学习题(第4-6章;第5讲)

第4-6章 一、选择题 ?如果利率为5%,下一年支付52.50美元、2年后支付110.25美元的证券的现值是A.162.50美元; B. 50美元; C.100美元; D.150美元。 ?5000美元的息票债券,息票利率为6%,每年支付 A.50美元; B.500美元; C.250美元; D.100美元; E.上述都不是。 ?如果某证券向你提供的收入明年为105美元,后年为110.25美元,它的销售价格为200美元,那么,到期收益率是 A.4%; B.5%; C.6%; D. 7%。 ?面值为2万美元,一年后到期、出售价格为1.5万美元的贴现债券,到期收益率为A.20%; B.25%; C.33 1/3%; D.66 2/3%。 ?下列面值为1000美元的证券,哪种到期收益率最低? A.出售价格为1000美元,息票利率为5%的息票债券; B.出售价格为1200美元,息票利率为5%的息票债券; C.出售价格为900美元,息票利率为5%的息票债券; D.出售价格为1000美元,息票利率为10%的息票债券; E.出售价格为900美元,息票利率为5%的息票债券; ?面值为1000美元的贴现债券,1年后到期,出售价格为4000美元,它的到期收益率为A.5%; B.10%; C. 25%; D. 50%。 ?拥有债券的人不愿意听到利率上升的消息,这是因为 A.他们得到的息票利息会减少;

B.他们的回报率会上升; C.债券的到期回报率会下跌; D.债券价格会下跌。 ?在下列哪种情况中,你更愿意借入资金? A.利率为20%,预期通货膨胀率为15%; B.利率为4%,预期通货膨胀率为1%; C.利率为13%,预期通货膨胀率为15%; D.利率为10%,预期通货膨胀率为15%; ?下列哪个公式说明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预期通货膨胀率? A.费雪方程式; B.凯恩斯方程式; C.马歇尔方程式; D.乘数公式。 ?当房地产市场的经纪人手续费从房屋售价的6%提高到7%时,债券的曲线会向位移。 A. 需求,右; B.需求,左; C.供给,左; D.供给,右。 ?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下跌时,债券的需求曲线向位移,供给曲线想位移,利率。A.右,右,上升; B.右,左,下跌; C. 左,左,下跌; D.左,右,上升。 ?如果人们降低了对明年短期利率的预期,长期债券的需求曲线会向位移,它们的利率会。 A. 右,上升; B.右,下跌; C.左,下跌; D.左,上升。 ?正常情况下,在经济衰退时期,债券的需求曲线向位移,供给曲线向位移,利率。 A. 右,右,上升; B.右,左,下跌; C.左,左,下跌; D.左,右,上升。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的比较 张曙光 货币理论的新视角 宁咏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说与经验事实》(以下简称《内生》)是一部有关货币问题的理论性著作,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与主流货币理论不同的理论框架。可以说,作者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新的理论和新的学派都是在向传统理论和主流理论的挑战中产生的和发展的,都是在对名流大家的理论进行批判当中涌现和成长的。因此,一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术批判史(张曙光,1995)。这是由理论发展本身的逻辑决定的。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其对象都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运动过程。一种理论其所以成为主流,一个学者其所以成为名家,就在于其理论和方法能够对自己的对象作出更全面的描述和更深入的解释,因而有更多的人进行学习和研究,由这种理论分析中得到的政策结论,能够解决经济运行和发展中某些重大的关键问题,因而能够得到经验的检验,并获得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要对传统的主流理论进行挑战,要对名流大家的观点进行批判,首先要找到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和切入点,由此出发,看看传统理论和名家学说提出和解释了哪些问题,忽略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解释对了,哪些问题解释错了,哪些解释还不够全面。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说,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就能作出自己的理论创造。《内生》就具有的样的特征。 在现代经济学中,主流货币理论主要是指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这种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外生性的基础之上的。所谓货币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加以决定,其对经济运行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是通过凯恩斯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实现的。因而,货币被帕廷森称为神赐的食物吗哪(manna),或者如弗里德曼所言,是从直升飞机上抛撒下来的。这样,在主流货币理论的理论模型中,并没有为货币数量的决定或货币供给留下什么位置。 主流货币理论的形成始于凯恩斯《通论》的发表。在《通论》中,凯恩斯使用了货币外生性的假设,由于《通论》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凯恩斯主义遂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凯恩斯的外生货币理论也就成为主流货币理论。货币主义虽然在理论取向和政策主张上与主流凯恩斯主义相对立,从主张政府干预转向经济自由主义,从重视财政政策到突出货币政策,从实行“相机决策”的政策方式到主张“常数货币政策规则”,但在货币外生性这一基本理论假设上,其与凯恩斯主义是完全一致的。因而,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只是主流货币理论中的不同派别。 在主流货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有不少经济学家对货币外生性提出过质疑,也对货币内生性作出过一些分析和说明,如果以《通论》的出版为界,早期有银行主义学派中的图尔、威尔逊、富拉顿等,马克思,《货币论》时代的凯恩斯以及熊彼特等人,后期有卡尔多和“拉德克利夫报告”、格利和肖、托宾以及后凯恩斯主义者戴维森、温特劳布、明基斯、摩尔、罗西斯等人。很明显,前者未能成为主流,后者则由于内容上的缺陷和观点上的分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提不出一个可与主流理论相抗衡的新的货币理论。 《内生》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主流货币理论进行挑战,并力图提出一个研究货币问题的新思路,构造一个内生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首先,《内生》从货币的生产性出发,将生产的货币经济与交换的货币经济相对应,扩展了货币需求的内容,把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作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找到了货币存量和流量相结合的途径,使研究的重点从货币的使用转向货币的创造,为内生货币理论奠定了独立而坚实的基础。进而,作者详细分析了货币供给的创造过程,并区分了不存在中央银行和存在中央银行的两种情况,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说明了货币供给的内生过程。为了给这一理论分析寻求经验支持,《内生》不仅从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一般地考察了金融机构的行为,而且从货币供给的制 度特征、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对中国的货币供给进行了实证分析,给出了基础货币内生性的宏观经济模型和超额准备率的

货币银行学_艾洪德_第九章货币需求

第九章货币需求 一、填空题 1.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反映了_____________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 2.剑桥方程式注重的是货币的____________职能。 3.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只影响物价水平,而对_____________没有影响。4.凯恩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与_____________负相关。 5.凯恩斯的继承者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也是______的反函数。 6.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财富总额可以用___________作为代表性指标。 7.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__________的影响。 8.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了对_________的需求。9.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性需要与预防性需求仅仅是________的增函数 10.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自变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根据传统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数量的变动必然引起________作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动。12.现金交易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________,他提出的交易方程式为 13.在剑桥方程式中,k表示的是 ________的比例。 二、单项选择题 1.通常用Md/P表示() A.名义货币需求 B.实际货币需求 C.现金货币需求 D.存款货币需求 2.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预期利率上升时,人们就会()。 A.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 B.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C.只持有货币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前市场利率比正常水平高时,人们就会()。 A.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 B.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C.只持有货币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是货币需求函数的( )。 A.规模变量 B.机会成本变量 C.其他变量 D.都不是 5.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的特点。 A.不稳定 B.不确定 C.相对稳定 D.相对不稳定 6.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非常重视()。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 产生的大背景不同 a)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侧重于解决 那个时代的当务之急———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在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滞胀” 的经济大前提下产生的。 , 前提假设不同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以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 达,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就成了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Md与 i之间成负相关系。 2) 无论在时点还时时段上,货币和实物资产时替代品,于是,在收入一定时,公 众的投资发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就越少。 3) 生产要素在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投资函数与利润 率无关。 4) 短期分析,价格不变。这主要与当时的现实紧密联系,当时的大萧条是在买方

市场条件下发生的。凯恩斯的分析说明,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机是有效需求,经济萧条的魁首也是有效需求。在有效需求刚刚松动时,若哪个厂商先提高价格, 他就会被市场淘汰。 5) 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M1 是现金与可开列支票的活期存款之和)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 (1)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 (2)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 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 , 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差异: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析开始开始的,他将货币 1 需求的动机分为四类: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 两种动机使然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后两种动机使然的 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货币供给内生性

浅析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 中央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基础货币, 但从长远来看, 随着电子货币、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肯定会越来越难。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需求的上涨,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小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比较强的投资效应, 而消费效应却比较弱。我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所折射出的是我国现有的整个金融体系的构造性问题,掺杂着许多向市场转轨期的制度因素以及市场因素,在涉及货币政策时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细致的考虑。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基础货币中央银行 一、引言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是货币理论发展史上争论已久的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 主流货币理论建立在货币供给外生的基础上, 认为货币供给是一个完全决定于货币当局主观意愿的外生变量,不受其他经济因素的制约。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需求决定供给, 即货币供给是由企业和家庭的信贷需求内生决定的, 它受制于经济体系内的众多因素( 如产出、物价、利率等) , 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地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大小, 只能被动地根据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量投放货币。20 世纪80 年代末, 随着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很多国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来越困难,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货币金融理论研究和各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我国的特殊经济体制,本文将从我国独特的地方来解读其内生性问题。 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早期货币内生性理论 1.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观点。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在1959 年提出的关于货币体系运行的研究报告中,除了将货币定义为“流动性”之外,还指出流动性的最重要来源是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使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变得毫无意义。这些金融机构具有比银行更低的准备率,一旦人们的资产选择发生变化,银行的存款负债就有可能被转移到这些金融机构中,于是整个社会的现金准备尽管未变,信用却得到了扩张。决定整个社会支出的是整个流动性状况,而不仅仅是货币供给。只有对经济的一般流动性加以控制才能获得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拉德克利夫委员会所实际主张的是,货币供应是内生的,因而它是不受货币当局控制的。 2. 格利和肖(Gurley&shaw)认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充当信用中介的过程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创造某种形式的债权。货币系统和非货币中介机构的竞争取决于它们创造的金融资产间的替代程度,而货币、非货币间接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替代性,这就使货币供给不再仅仅取决于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据此,他们证明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而不是一个外生变量。 3. 托宾(Tobin.James)认为由于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区别日渐消失,货币越来越多地决定于经济过程的内部变动,即成为内生变量,从而使人为的对

第九章--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 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1、原始存款 2、超额准备金 3、基础货币 4、货币乘数 5、M1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1 ?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量 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 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 A.银行贷款 B.财政支出 C.企业收入 D.个人收入

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 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 B.成比例地减小 C.保持不变 D.无方向性的振荡 5 ?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 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 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 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 行信用创造能力的() A.上升B .下降C.不变D.不确定 7.基础货币是由()提供的 A.投资基金B .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D .财政部 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证券公司 D.投资公司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 A.流通中的通货 B.央行的外汇储备 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D .财政借款 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 A.超额存款比率 B.现金漏损率 C.定期存款比率 D.财政性存款比率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5、基础货币中具有乘数效应的部分主要是现金。 6、货币乘数取决于四个因素的变动,即现金漏损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摘要: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供给并非是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而主要是由商品流通及经济活动所内在决定及制约的内生变量,并由此决定了在市场化金融体制下,应采用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着眼于货币需求的间接货币调控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利率型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视野内,分析了我国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特性,最后建议中央银行采用“盯住利率型”的货币调控模式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然,这有赖于首先建立起良性的利率市场形成机制。 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采取的,通过影响货币和其他金融条件来寻求实现持久的产出增长、高就业和物价稳定等广泛目标的行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则是指货币供给影响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和作用方式,离开这些环节和方式,货币政策工具就失去了作用的前提和依据。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模式的选择是与对货币供给特性的认识和判断紧密相连的,货币供给的特性主要是指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由商品流通及经济活动所内在决定及制约的内生变量;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则指货币供给是由经济过程以外的其他因素(如货币当局)所额定制约的外在变量。当代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都是以外生货币供给为理论基础的。然而,自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产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并通过经验事实证实了相反的结论。尽管他们的声音有时因处于非主流地位而略显微弱,但他们的观点与论据为我们拨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认知市场经济运行的真实面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我们正确把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制定货币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首先对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予以简要论述,以便为后面探讨内生货币供给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一个理论平台。 一、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与外生货币供应理论的主要分歧 从货币理论史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上看,争论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关系上,争论的真正意义在于货币内生性供给的客观必然性而非必要性上。从必要性上讲,几乎所有的货币理论家都不否认货币供给有符合货币需求的必要性,并以此作为理想、合理状态,但内生论者不仅认为这种内生性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必然结果。反之,外生论者却否认内生货币供给的客观必然性。现代信用货币供给的内生特性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后凯恩斯主义者与主流经济学派的货币争论中得以深入研究和发展。 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新古典主流理论是一种建立在完全竞争基础上的静态均衡理论。作为这种理论核心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从其本质上讲是一个交换经济模型。这一模型抽象掉了生产过程,从而也抽象掉了生产过程所体现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建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基础之上的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派的一条共同的主线就是货币至少在长期是“中性的”。也就是说,相对价格,收入和产出与在长期货币数量是无关的。同时,价格的总水平是由货币数量所唯一决定的。因此,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完全是货币数量变动的结果。但是货币数量的变动本身却不是由金融因素作用所内生决定的,而是由金融市场外的

(完整word版)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M=P*Q/V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 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注意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1. 费雪方程式 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MV=PT P=MV/T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 d =Kpy M d 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侧重于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剑桥侧重的是资产职能的货币需求。 (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则是从货币存量的角度研究货币的存量需求。 (3)两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是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剑桥方程是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投机性需求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y的水平,与收入正相关。 (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关,与利率负相关。 M= M 1+ M 2 = L 1 (y)+ L 2 (r)=L(y,r)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货币需求范围五、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内外生货币供给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理论

基于内外生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对经济阻碍的 实证研究 姓名:卢杰 学号: 1232974 学科门类:货币理论与应用 所在院系:经济与治理学院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货币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其包括两个方面: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的阻碍和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的阻碍。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的阻碍,确实是看一国货币供给是单纯地由中央银行操纵,依旧受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阻碍。研究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的阻碍确实是研究货币供给内外生性,假如货币供给是外生的,那么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操纵,它的变化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假如货币供给是内生的,那么货币供给并不决定于央行的主观意志,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只是是一种被

动的适应性行为,它无法决定货币供给数量。而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的阻碍,确实是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外汇储备、股票市场等实际经济变量的阻碍。货币对宏观经济阻碍的理论基础确实是货币是否中性,假如货币中性成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没有阻碍,货币政策应当以稳定物价为唯一目标;假如货币中性不成立,货币政策目标能够兼顾经济增长。像我国的进展中国家渴望经济快速增长,是否能够运用货币政策促进本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是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货币内外生性和货币中性问题。研究发觉,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稳定协整关系,然而通过Granger检验得出经济增长不是货币供给的Granger缘故,而货币供给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缘故,表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更强的外生性。通过建立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一方面得到我国货币供给在短期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长期,货币供给增加对经济的阻碍趋于稳定,即短期内货币供给是非中性的,长期内货币供给则是中性的。另一方面得到货币供给的变动对CPI阻碍具有不稳定性,特不从长期来看,货币供给增加会显著推高通货膨胀率,市场的力量不能熨平CPI的波

习题货币供给

第九章货币供给 第一部分填空题 1、货币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货币(M1)包括商业银行 的 和。广义货币又可分为三个层次:M2是指M1加上商业银行的 和,M3是指M2加上,M4是指M3加上。 2、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接受狭义的货币定义M1,而把其他流动资产称为 。 3、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之争,实际上是人们对与 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 也有不同的认识。 4、与的倍数,就是通常所谓的存款乘数。 5、存款多倍收缩是由商业银行的减少所引起的,其减少的原因由两个:一是,二是。 6、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它由商业银行的和流通中的。 7、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五个,它们分别是、、 、及。 8、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动主要决定于的资产选择行为。 9、货币供给量是由、及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10、商业银行的是现代信用货币经济中最主要的货币形式。 11、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二是,三是。 12、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倍数,是用于说明与 倍数关系。 13、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存量是与之积。 14、货币的流量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当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上是与的乘积。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 1、认为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所决定。 A、货币供给内生论者 B、货币供给外生论者 C、货币供给中性论者 D、都不是 2、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社会公众 C、商业银行 D、非银行金融机构 3、通货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非银行金融机构 C、商业银行 D、社会公众 4、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社会公众 C、商业银行 D、都不是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一.不同点: 1 前提假设不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有效需求充足;金融市场完善,公众面 临齐一的收益率;货物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货 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他做短期分析,即假设商品市场P 不变,货币市场Ms不变。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做长期假设,价格在起作用,而且对 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即价格变量在长期是变动的,影响着国民收 入);货币量的层次是M2,包括货币和准货币。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 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定义在更广泛的层次上。 2 个人想法不同:凯恩斯认为:A 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 高,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大。 B 货币的投机需求量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 因此,凯恩斯推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为:Md=aY-bi 认为货币需求与 人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方向变化,而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 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收益所影响。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比较复杂:Md/P=f (Yr, w, Rm Rb, Re, gP, u) 其中,与P,Y,成正方向变化,与gP, Rm, Re, Rb,成反向变化。简化为: Md/P=f (Yr, I ) 由此,凯恩斯与弗里德曼有了分歧点。MV=PY,V=Y/Md/P 凯恩斯认为V =Y/f(Y,I),认为V是频繁变动的,而弗里德曼认为V是恒稳定的,根据 是V=Y/f(Yr). 区别: 3 并由此提出了“流动性陷阱”假说。

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从而将货币理论纳入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框 架,摈弃了古典学派视货币为纯交易工具的狭隘观念。在一般均衡的资产组合 中特别强调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学派忽视货币量的偏颇 。严格地将名义量与实际量加以区分。在货币需求函数中,首先设置了预期物 价变动率这一独立变量,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理论中的学位。 二相同点: 1 两者都是在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的基础上发展的,都一定程度上根据剑桥方程式 和费雪方程式加以研究,最后形成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2 都认为货币需求量与收入与利率相关。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在形式上反映了 凯恩斯的影响。 3两者的理论都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一种创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很大的贡献; 但两者也存在不足,受到挑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